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
千金方剂——附子汤——阴阳解析
附子汤——阴阳解析千金: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附子汤方:附子三枚茯苓人参甘草桂枝芍药(各三两)白术四两解析:阳性药:白术、桂枝、附子平性药:茯苓、人参、甘草阴性药:芍药君药:附子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白芍: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补火助阳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有表寒。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发汗解表;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人参、甘草,补气生津;芍药,制约附子。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比较:甘草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健脾利水。
适用于素有寒湿,外感风寒者。
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解表、补气生津。
适用于素有寒湿乏力,外感风寒者。
桂枝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白术附子汤,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兼水湿者。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歌诀总括】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和细辛组成,长于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为温下的代表方剂。
【歌诀详解】本方所治寒结里实证是由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腑所致。
寒积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寒邪内阻,阳气被郁,失于温通,故腹痛,手足厥寒;阳郁化热,则见发热,这也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虚的表现。
故本方以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为立法。
方中以附子配伍大黄共为君药。
大黄泻下力猛,但为苦寒之品,非寒积所宜;同时配伍附子,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的寒性,变苦寒之品为温通之剂。
此处大黄的用法为“去性存用”。
同时配伍辛温的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
全方以祛邪为主,散寒攻下力专。
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煎煮时间以调控药效强度。
体质强盛的人,大黄的煎煮时间宜短;而体质稍弱的人,可增加大黄的煎煮时间,以缓和泻下之力。
【应用点睛】本方通腑止痛作用优异,可用于肠胃寒结所致便秘的治疗。
除此以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属于寒邪与积滞互结者也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还将本方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治疗。
肾功能下降使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从而形成对机体的损害。
本方可通过通导大便的方法,使体内氮质和多余水分得以排出。
该方法是目前尿毒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资借鉴。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
伤寒论附子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附子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主用附子温中驱寒,佐以人参健胃补虚,苓、术利小便以逐留饮,与附子为伍并解湿痹,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故此治里虚有寒饮、小便不利、或腹痛、或痹痛而脉沉者。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析:中气内虚,则手足寒,以有水气,则脉沉,以是则身体痛、关节痛,知为湿痹,而无关外邪,当属太阴里虚寒证,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其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验。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析:少阴病,转属太阴,下利便脓血久不止者,宜温中止利,桃花汤主之。
按:下利便脓血,即指今之痢疾,乃黏血便、脓血便。
若脉微弱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与本方止之。
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者,多热实证,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须注意。
附子汤方
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一、汤方【方剂组成】(炮)6克,9克,6克,12克,芍药9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并解痹痛。
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汤主之。
按:《》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
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痹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痹,与汤加味;制附片10克,10克,10克,10克,12克,6克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二、真武汤方【方剂组成】、芍药、各9克,9克,炮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汤去而加,故治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100克(炙)干姜75克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150克.(《伤寒论》四逆汤)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15克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5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25克白术100克.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圣济总录》附子汤)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5克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50克胡椒、枳实(麸炒)各25克.上为散.每服15克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10~15克.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11、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类方4
附子类方4名称:附子丸组成: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天麻1两,牛膝1两(去苗),仙灵脾1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
出处:《圣惠》卷六十九。
主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茵陈附子汤组成:附子2个(破8片),干姜1两半,茵陈蒿1两半。
出处:《伤寒微旨论》卷下。
主治:病人服茵陈四逆汤身冷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水2升,煮取1升半,去滓放温,分作2服。
制备方法:上为末。
名称:茵陈附子汤组成:茵陈1钱,附子(炮)1钱,甘草(炙)1钱。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引《活人书》。
主治:阴黄,遍身冷。
别名:附子茵陈汤、茵陈附子汤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出处:《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
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
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祛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
附注:附子茵陈汤(《证治宝鉴》卷十二)、茵陈附子汤(《杏苑》卷五)。
名称: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中药经方:附子汤医案(不孕、胸痹、肝炎、脉管炎、子宫肌瘤)
中药经方:附子汤医案(不孕、胸痹、肝炎、脉管炎、子宫肌瘤)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5味中药组成。
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术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
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亦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带下病、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疾病。
一、治不孕案张女士,32岁,结婚八年未孕,多方求治无果。
患者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唾懒言。
综合辨证为下焦虚寒,全身阳气运化不足。
开方附子汤,服药5天,怕冷腹胀改善。
服药月余,反馈周身活畅,诸痛消失,经期准,经色暗红。
续服上药一月,肢冷腹痛消失,月经准时,四肢温暖。
停药月余,成功怀孕,后诞下一子。
二、治胸痹案唐先生,50岁,经常熬夜,长期失眠。
血压持续190-170/120-100之间。
常阵发心前区刺痛,稍有劳累即发作,发作起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厥冷、手足青紫,严重时曾昏迷送医急救。
综合辩证患者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
开方红参、炮附子、白术、川芎、白芍、茯苓、薤白,用药2天,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
用药15天,患者后背恶寒、心口疼痛消失。
上方继服40天,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之间。
三、治虚寒型肝炎案李先生,38岁。
形体消瘦,颜面苍白无泽。
自述周身无力,夜寐不安,头晕,腰腿疼痛,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及足跗浮肿。
西医诊断为肝炎。
观其舌质淡,舌苔白。
综合辩证为阳虚寒滞,开方炮附子、茯苓、党参、白术、生白芍。
用药二天后,晨起胁痛大减。
用药15天,恶寒、身痛症状消失。
上方加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后,让患者续用上方15天后,患者反馈全身舒适,双手温和。
附子药对(3)——茵陈配附子之方剂介绍
附子药对(3)——茵陈配附子之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麻黄——附子;附子——肉桂;附子——细辛;附子——甘草;附子——白术;附子——熟地;附子——当归;附子——桂枝;附子——花椒;附子——茯苓;黄连——附子;大黄——附子;茵陈——附子;黄芪——附子;干姜——附子。
茵陈配附子的意义茵陈: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其气清芬,功擅清热除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
附子:本品辛热燥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
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
其强心回阳,用治亡阳欲脱,身凉肢冷,大汗淋漓,吐利水止,脉微欲绝者;其温里散寒,助阳化气,用治肾阳衰微,阳萎足冷,腰膝软弱,以及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心腹冷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其逐寒湿,止疼痛,用治风寒湿痹,疼痛麻木。
总之,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元阳之不足,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
.一起配伍功效: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以退黄,附子大辛大热,为寒证所必需,功可温肾暖脾。
二药相配,茵陈得附子,变疗湿热为治寒湿之用,利湿退黄之功仍显,而免苦寒伤阳之弊。
共奏温阳祛寒,利湿退黄之功。
主治:阴黄,黄色晦暗、胸痞脘胀,神疲畏寒,大便不实,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茵陈配附子的方剂茵陈附子汤《伤寒微旨论》卷下组成服法:附子2个(破8片),干姜1两半,茵陈蒿1两半。
水2升,煮取1升半,去滓放温,分作2服。
功效主治:病人服茵陈四逆汤身冷汗出不止。
茵陈姜附汤(《笔花医镜》卷一)。
组成服法:茵陈3克,白术6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甘草(炙)3克,肉桂(去皮)1克。
水煎服。
功能主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附子方
附子干姜下利、脉微、白通汤附子1干姜1葱白4胸背剧痛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1干姜1葱白4干姜附子汤附子1干姜1赤石脂丸*附子0.5干姜1九痛丸*附子3干姜1附子干姜甘草脉沉细微、四肢厥冷四逆汤附子1干姜1.5甘草2通脉四逆汤附子1大干姜2甘草2茯苓四逆汤附子1干姜1.5甘草2茯苓白通汤附子干姜甘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附子理中丸附子等份干姜等份甘草等份四逆加人参汤附子1干姜1.5甘草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附子1大干姜2甘草2附子桂枝甘草身体痛、关节不利、甘草附子汤附子2甘草2恶寒自汗桂枝附子汤附子3甘草2桂附去桂加术汤附子3甘草2桂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1甘草2桂枝加附子汤附子1甘草2乌头桂枝汤*乌头5甘草2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2甘草2桂去芍加麻附辛汤*附子1细辛2甘草2附子白术甘草头重眩、身体痛、术附汤《近效方》附子1.5甘草炙1脉虚、桂附去桂加术汤附子3甘草2附子芍药甘草腹痛、身痛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1甘草炙3四逆散加附子附子甘草炙等附子麻黄甘草恶寒、无汗、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1甘草2或自汗、恶风麻黄附子汤*附子1甘草2关节痛、水肿、脉沉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2甘草2越婢汤加附子附子1甘草2附术苓芍头眩、心悸、身体痛附子汤附子2自利、腹痛、脉沉真武汤附子1附子细辛腹痛、脉沉赤丸乌头2细辛1大黄附子汤*附子3细辛2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1细辛2附子大黄心下痞,恶寒自汗附子泻心汤附子1胁腹偏痛大黄附子汤附子3细辛2附子薏苡仁胸痛不止薏苡附子散附子10肠痈腹痛薏苡附子败酱散附子2分乌梅丸附子6两细辛6干姜10黄土汤附子3两甘草3猪胆汁1合蜀椒1人参1吴茱萸1茯苓6人参1?白术等份人参等份人参1猪胆汁0.5合桂枝4白术2桂枝4生姜3大枣12生姜3大枣12白术4桂枝3生姜3大枣12桂枝3芍药3生姜3大枣12桂枝3芍药3生姜3大枣12桂枝4芍药3生姜5白术5麻黄2知母4桂枝3生姜3大枣12麻黄2生姜5片大枣1枚白术2生姜3大枣12白术4芍药3芍药等份柴胡等份枳实等份麻黄2麻黄3桂枝芍药生姜白术麻黄2知母生姜3大枣15麻黄6石膏5芍药3白术4茯苓3人参2芍药3生姜3白术2茯苓3半夏4茯苓4大黄3麻黄2大黄2黄连1黄芩1大黄3薏苡仁15薏苡仁10分桂枝6黄连16黄柏6当归4乌梅300人参6蜀椒4黄芩3白术3生地3阿胶3少阴病,下利人尿5合利不止,厥逆、无脉下利、汗后昼夜烦躁不得眠、夜安静乌头0.1赤石脂1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张仲景附子配伍经方
张仲景附子配伍经方大抵附子剂的主治疾患,依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记载一一临床应用也是一样一一概括之,有下列数种:A、主治疼痛(与桂枝、白术、茯苓并用):1.桂枝加附子汤(伤寒)“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太阳上篇)2.桂枝芍药汤(金匮)“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贏、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中风历节病)3.桂枝附子汤(金匮)。
4.桂枝加白术汤(金匮)“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痉湿暍)5.甘草附子汤(伤寒)“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太阳下篇)6.附子汤(伤寒)“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太阳下篇)7.真武汤(伤寒)“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痢,或呕者。
”(少阴篇)此外如《金匮要略》之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薏苡仁附子散治胸痹缓急痛、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皆是以附子之热破寒积。
B.主治厥冷(与干姜并用):1.干姜附子汤(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太阳上篇)2.四逆汤(伤寒)“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
”(太阴篇)3.通脉四逆汤(伤寒)“少阴病,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痢止脉不出者。
”(少阴篇)4.附子梗米汤(金匮)“腹中寒疝,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腹满寒疝)5.乌梅丸(伤寒)“……此为藏寒……”(厥阴篇)C.主治恶寒(与桂枝、麻黄、细辛、甘草并用):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六、附子汤
(七,初诊日期1962年7月。下肢缓 纵不随,不能起床,已有年余,久服四妙、虎潜之类方 药无效。今上肢又渐露软弱无力之象,小便有时失禁而 不能自止,大便二三日一行而无所苦,舌淡,脉虚,拟 温补肾阳,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法。处方用:
附子汤加酥炙虎骨、制龟板、鹿角霜、大云、炒杜 仲、蒸牛膝、桑寄生,并加大活络丹吞服。
(六)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医案
舌淡苔白多津,脉沉迟无力,脉率60次/分。 证属脱疽,为寒凝气滞,络脉不通所致。治宜温 阳益气,活血通络。处方: 炮附片、党参、茯苓、黄芪各30克,白芍、桂 枝各15克,白术18克,细辛10克。 服药3剂,疼痛减轻,夜能入睡3-5个小时。上 方加当归30克,再服20剂后,伤口缩小,双脚 黑色渐退。继服32剂,伤口愈合,静止痛消失 ,腘动脉搏动已能触及。
服药三月,小便失禁已止,肢体稍感有力,但仍卧 床不起。续与前方,每服并吞龙马自来丹分许(油炸马钱 子、地龙),并嘱其配合针灸、按摩治疗口至次年七月来 诊,己能扶杖而行。( 李培生医案)
(七)痿证案
医案
按语:肝主筋,肾主骨,阳气虚衰而 不能温煦,阴液亏乏而不能濡养,阴阳俱 虚,筋骨失荣,可导致肢体弛纵不收之痿 证。由附子汤加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品 ,可以治疗本证。
(六)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医案
按语:本案脱疽乃因阳虚寒湿内侵, 经脉不通所致,用附子汤以温阳逐寒祛湿 ,谨慎调理,庶病可愈。据唐氏经验:临 床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 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氏病及 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证者。雷诺氏病加 水蛭、蜈蚣、全蝎;栓塞性病变加水蛭、 桃仁、红花;年老体弱酌加当归、黄芪;肢 寒甚加细辛、桂枝。
六、附子汤
主讲:陈建
方药煎服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它由附子、干姜、人参、大枣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寒症、腹痛、呕吐等症状的良好选择。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1. 附子 6克。
2. 干姜 9克。
3. 人参 6克。
4. 大枣 12枚。
5. 甘草 3克。
以上药物按照比例配制,煎服后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功效:1. 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脉沉迟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2. 祛风止痛,人参和大枣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引起的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适用症状:1. 脘腹冷痛,脘腹冷痛是中医上常见的症状,多由寒邪侵袭脾胃所致,服用附子理中汤可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脘腹冷痛的症状。
2. 呕吐清水,呕吐清水多见于胃寒、胃虚等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温中散寒,有助于止呕。
3. 风寒头痛,风寒头痛是指受风寒侵袭而引起的头痛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
4. 四肢酸痛,四肢酸痛多见于风寒湿邪侵袭,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四肢酸痛的症状。
总结: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风寒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应按照标准配方进行配制,严格控制药物用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了解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有所帮助。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补脾暖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寒症。
下面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
配方:
1. 附子10克。
2. 干姜10克。
3. 甘草6克。
4. 大枣6枚。
制作方法:
1. 将附子、干姜洗净后,切成薄片备用。
2. 将大枣洗净,去核。
3. 将所有药材放入煎药壶中。
4.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煎沸,再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5. 煎煮后,滤去渣,取汁备用。
服用方法:
1. 每次取药汁50毫升,分两次温服。
2. 一般可连服3-5天,如症状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 孕妇、儿童、老年人慎用。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
3.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如果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千方百剂:附子汤
千方百剂:附子汤附子汤附子汤【处方】附子(生.去皮脐.半两)人参(半两)茴香(炒.一分)茯苓(一分)山药(一分)甘草(炙.三分)干姜(炮.三分)【功能与主治】治房室忽中风,恶风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内风。
【用法与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汤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各15克细辛(去苗) 防风(去叉) 人参干姜(炮)各18克【用法】上药锉散。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末,用酒调下6克。
【主治】五脏中风寒,手足不仁,口面歪斜,昏晕失音,眼目瞤动,牙车紧急,不得转动。
附子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15克(炮) 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用法】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主治少阴阳虚,寒湿内侵,背恶寒,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脉沉者。
【方论】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壮阳;人参补益元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芍药和营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功。
附子汤【组成】附子1枚(重7钱,炮,去皮脐)。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孙用和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主治】霍乱,大泻不止。
【用法】上为末。
每服4钱,水2盏,加盐半钱,煎取1盏,温服,立止。
附子汤【组成】附子(炮)1两,独活1两,防风(去苗)1两,川芎1两,丹参1两,萆薢1两,菖蒲1两,天麻1两,官桂1两,当归1两,黄耆半两,细辛(去苗)半两,山茱萸半两,白术半两,甘菊花半两,牛膝(酒浸)半两,甘草(炙)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来源】《宣明论》卷一。
【主治】肾脏风寒湿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受热不遂,头昏,耳聋,音浑。
用法上为末。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配伍用药的原理。
一、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1. 附子(生) 6克。
2. 干姜 9克。
3. 大枣 12枚。
4. 生姜 3片。
二、用药原理。
1. 附子,温中散寒,止呕安胎。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散寒止呕,对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干姜,温中散寒,发表散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发表散寒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散寒发表,有助于增强附子的温中散寒作用。
3. 大枣,益气养血,和中止呕。
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滋补脾胃,和中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4. 生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和胃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按照标准配方比例配制好。
2. 将配制好的药材加水煎煮,待汤剂煎煮浓缩至一定程度后即可服用。
3. 每日3次,每次服用1剂,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本方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方剂,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服用本方剂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制附子6g
促排卵汤一、制附子6g ,干姜6g ,熟地24g ,山药15g ,山萸肉12g ,菟丝子24g ,川断15g ,桑寄生15g ,党参30g ,黄芪30g ,龟板(包)12g ,鹿胶(包)12g ,丹参30g ,当归15g ,乌药30g ,甘草10g这个方子是在月经过后开始喝,喝七天,二、中药人工周期促排卵,以益肾养血为主,辅以调肝、健脾和活血,调补冲任。
周期第6~10日用促卵泡汤,益肾养血,调补冲任。
促卵泡汤组成为:熟地15g,山药15g,续断30g,菟丝子24g,首乌30g,枸杞子15g,黄芪30g,当归15g,香附12g,加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5~6剂。
月经后期量少,兼见肾阳虚者,加仙灵脾15g,仙茅12g,紫河车12g,肉桂6g。
月经先期,量多,兼有肾阴虚者,改熟地为生地,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龟板30g,鳖甲30g。
乏力纳呆,兼有气虚者,加党参30g,白术18g,砂仁9g,去熟地。
周期第11~16日用促排卵汤,益肾养血,佐以活血化瘀。
促排卵汤组成为:山药15g,续断30g,菟丝子24g,枸杞15g,肉苁蓉30g,仙灵脾15g,丹参15g,赤芍12g,红花12g,刘寄奴12g,川芎9g,香附12g,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6剂。
周期第17~25日用助黄体汤,补益肝肾,健脾固冲任。
助黄体汤组成为:山药15g,黄芪30g,白芍15g,续断3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生龙牡各30g,首乌15g,菟丝子24g,覆盆子30g,丹参12g,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6~8剂。
周期第25~28日用通经汤,活血通经。
通经汤组成为: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红花12g,丹参30g,泽兰15g,牛膝15g,鸡血藤30g,生蒲黄12g,茺蔚子12g,香附12g,肉桂6g,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连服3~5剂。
三、我这个月监测了卵泡一直5*7mm.两边都是长不大,以前一年就只有几次例假,算是闭经,女性激素也不正常,现在看中医10个多月,女性激素也在正常值内了。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
1 附子的功效主治因正气虚弱,寒湿为患形成的咳嗽气逆、寒积冷癖、痈疽疮疡、虚冷泄泻、手足厥逆、痹痛日久、肢体痿废等,都可用附子治疗。
具有走向不定的特质并在中医领域被誉为救命之第一要药。
其通经活络,上通下达,行走于表里之间,故而善治阴阳不和,湿邪、寒邪、风邪所致的胀满、疼痛等病症。
阴阳不和之初期,小剂量的附子便可达到补阳之功效,尤其考虑到中药附子为有毒之品,但当阴阳不和的程度已经达到极限即为亡阳重症之时,大剂量的使用中药附子或可挽救生命。
用附子止痛时初始剂量一般为15g,其后逐渐加量,最大达240g 。
2 含有附子方剂的应用2.1 伏暑,肾气亏损,固摄失职主方:右归丸。
组成:制附子、炒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
方解: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气不足可致壮年之士自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寒冷,遗精早泄、欲得子而不能。
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等温热之品用以补阳,故为君药。
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等药滋阴,以求阴中求阳。
佐以菟丝子以缓遗精早泄;杜仲同为补药以求强壮筋骨以改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辅以当归养血和血。
2 2:四逆汤。
组成:熟附子、干姜、炙甘草。
:方中以“纯阳无阴之品”附子借其走而不守特性定为君药,故而臣药配以特性为守而不走的干姜与君药相配伍,两药相合既能温中阳又能散中寒,取其互助散寒之功。
立炙甘草为佐药,一者取其益气温中、二者解毒、三者调和诸药。
上药相合温阳而不耗阳,共达回阳救逆之功。
2 3:回阳救急汤。
组成: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茯苓、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麝香、白术、陈皮、生姜。
:以四逆汤和六君子汤为主方。
熟附子热性虽不如生附子热性之烈,但其与干姜、肉桂相合,可助附子温肾中之阳以祛寒冷。
六君子汤温补中阳,使中气固守,脾胃之阳得以健生,既能温阳散寒,亦能健脾燥湿以化痰饮水湿。
人参、五昧子二药共奏脉复气收之功。
麝香通行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二药相合,一散一收,既使药效达于周身四肢百骸,又使药效不至过于升散,耗散正气。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引言附子理中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调理中气不足的功效。
由于其独特的药材组合和配方比例,被广泛用于治疗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种中药方。
药材组成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由以下药材构成:1.附子:6克2.人参:9克3.白术:9克4.干姜:6克5.大枣:6枚以上药材是附子理中汤的核心组成部分,每一味药材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附子:具有温补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活血祛寒,温肾暖阳。
•人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益气养血,增强体质,恢复元气。
•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益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消化功能,增强肠胃健康。
•干姜: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缓解胃痛。
•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增加食欲。
以上药材经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能够协同作用,达到调理中气不足的目的。
配方比例附子理中汤的各种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进行搭配,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性。
下面是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比例:•附子:6克•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6克•大枣:6枚以上药材按照标准配方比例进行使用,既能够达到药物的最佳药性,又能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制剂方法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药材洗净,去掉表面杂质。
2.人参、白术、干姜切片备用。
3.将附子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备用。
4.取一锅清水,将大枣加入,煮沸后改为小火煮20分钟。
5.将人参、白术、干姜加入煮沸的水中,继续小火煮30分钟。
6.最后加入附子粉,继续煮沸5分钟。
7.关火,冲泡10分钟后即可。
以上为附子理中汤的制剂方法,制剂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药材加入的顺序,以确保药效的充分释放。
适应症与注意事项附子理中汤广泛用于调理中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寒湿阻滞导致的关节疼痛、筋骨拘挛。
《伤寒论》附子方剂汇总
《伤寒论》附子方剂汇总附子简介名称:附子附片黒附子天雄分类:温里药功用: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萎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伤寒论》附子总方1、桂枝加附子汤组成: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4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7升,煮取3升,约6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1升,病愈即止,不愈半日可3服。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组成:桂枝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7升,煮取3升,约6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1升,病愈即止,不愈半日可3服。
3、四逆汤组成: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附子20克(强人附子30克)附子炮制方法:生用,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3升,煮取1升2合,约30分钟。
服用方法:1服6合,日2服。
4、干姜附子汤组成:干姜25克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生用,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3升,煮取1升,约30分钟。
服用方法:顿服(1次喝完)。
5、芍药甘草附子汤组成:芍药45克炙甘草45克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5升,煮取1升5合,约50分钟。
服用方法:分温3服,每服5合。
6、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60克人参15克附子20克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附子炮制方法:生用,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5升煮,取3升,约30分钟。
服用方法:温服7合,日2服。
7、真武汤组成:茯苓45克赤芍45克生姜45克白术30克附子20克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破8片。
煮取方法:水8升煮,取3升,约75分钟服用方法:温服7合,日3服。
8、附子泻心汤组成:大黄3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附子1枚。
附子炮制方法:炮,去皮,别煮取汁。
煮取方法:上3味,麻沸汤2升渍之,内附子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