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______,又名______,字______,世称______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 [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古:今:[绝境]古:今:[如此]古:今:[不足]古:今:[无论]古:今:【通假字】通“”,意思。
三、翻译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良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安定)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__________,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初中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21 桃花源记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复前行:5.不复出焉:6.欲穷其林:7.仿佛若有光:8.豁然开朗:9.屋舍俨然:10.……桑竹之属:11.阡陌交通:12.悉如外人:13.黄发垂髫:14并怡然自乐:15.乃大惊:16.乃不知有汉:17.具答之:18.便要还家:19.咸来问讯: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间隔:22.问今是何世:23.为具言所闻:24.皆叹惋:25.延至其家:26.便扶向路27.及郡下,诣太守: 28.说如此:29.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向所志: 32.寻病终33.处处志之:34.遂迷:35.后遂无问津者:36.世外桃源:37.无人问津:38.豁然开朗:二、一词多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寻病终()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4、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扶向路()向敌人开炮()6、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欣然规往()三、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芳草鲜美: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阡陌交通:4、无论魏晋5、不足为外人道也:6、问所从来:四、词类活用1.欲穷其林:2.渔人甚异之:3.处处志之:五、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六、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是以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具体是2.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的句子:3.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句子:4.桃花源人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原句):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完整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 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的课后题答案

桃花源记的课后题答案【篇一: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链接】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 .(3)芳草鲜美鲜美( )..(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 ) .(6)寻病终寻( ) .(7) 便要还家要().(8) 处处志之志(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2)妻子:古义, 今义,(3) 绝境:古义(4)无论:古义, 今义,(5) 鲜美:古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阅读理解1、用原文语句作答:译文:译文:译文:译文:(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答: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答:答:(1)、(2)、(3)、(4)、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答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5)、答:否得以实现?答:答: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全、都)(5)便扶向路向(沿、顺着)(2)林尽水源尽(消失)(6)寻病终寻(随即,不久)(3)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7)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业等(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妻子一人(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篇一」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9 《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会背诵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或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晋代有个渔夫,有一次出去打渔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
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
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
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
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
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
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对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白不同的描写感受与作用。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
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
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
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省略,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艺术特色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应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追求和平安乐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一词多义”词语的掌握,回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或句子的意思来回答。
参考答案:
1.动词,作为。介词,对。
2.动词,舍下,放弃。名词,房屋。
参考答案:
1.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2.“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桃花源的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点拨:本题意在考查对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的把握,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词语所使用的具体语境来推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参考答案:
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瓜果、菜肴)滋味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
仅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在蓝天上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并背诵全文,具体来说,即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而不仅仅是翻译全文或简单地记忆。
参考答案:东晋年间,武陵郡有个渔夫,一次,他出去捕鱼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
果都不会改变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3.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4.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省略部分,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艺术特色来理解。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②憩(qì):休息。
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ài):遮蔽。
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比较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并体会这两种景象给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一条清澈的小溪向远处流去,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桃林里绿草如茵,花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