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艺随笔两篇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
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
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
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
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
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
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
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
文艺随笔
十五 文艺随笔两篇
4
阅读与思考
思考一:对“咬文嚼字”作者的看法是什么?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 这些事例证明里作者的什么观点? 思考二: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 思考三: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思考四: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十五 文艺随笔两篇
13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开宗明义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第1段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十五 文艺随笔两篇
14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
第二部分(第2-4段)
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 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顽固”。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朱 光 潜
不求甚解
邓 拓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新课导入
歇后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新民晚报》一条新闻标题: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现代汉语词典》中“咬文嚼字”的释义: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十五 文艺随笔两篇
5
语言特点
“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
气的文人”好在何处?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
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美文的随笔15篇
美文的随笔美文的随笔15篇美文的随笔120xx年10月,这次国庆回家就是冲着“八月瓜”来的,想着有朝一日,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村子里的几个娃子说是要去寻摘八月瓜,他们几个便都高兴的跟着我一起去寻找八月瓜……。
在我们那地方的人都会说这样的一句土话: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掏来诓娃娃。
方言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一般在农历的八月份是八月瓜就差不多已经成熟,九月份不过,在八月瓜藤子上只吊着两半八月瓜壳子,差不多是被鸟儿给啄食掉了,总之是意味着这个月走了。
刚刚一场大雨清扫一股股热流之后,山间悠悠飘起白皑皑的仙雾,好像是龟仙老人驾雾上青天,不一会儿,由深山坳里到山腰已经被白雾给灌溉,此时的雾好像没有继续向上冒出了,而上面的雾面上大海一样平坦,都只有暴露山顶没有被大雾给淹没。
那些没有被大雾淹没的山顶好像是一群群岛礁,不!应该是仙岛!如果说着是仙岛,那我岂不是仙人!因为我家正处于山腰间。
这种雾不稀罕!每年的这个时候在这里可以见到好几次,也倒是让我想起休眠之雾。
庄稼已经收割完了,土地中被留下的是包谷杆、高粱杆、烤烟杆…,以及很多杂草,土地一点也不蓬松,偏偏在这个时候母亲叫我一起上山坡腾图(方言:把田地里那些留下的包谷杆、高料杆、、、杂草从土壤中锄掉),拔草锄根,弄干净点,免得会影响来年的庄稼。
我的装备很简单,一个背篼,一把弯刀,母亲还带上了锄头。
天空灰蒙蒙的,像是快要掉下来了,触手可及。
我们来到山坡上,母亲放下背篼便开始了锄草,我也拿着刀东砍砍西砍砍,好像是在打磨时间。
不过时间过得还真快。
天空灰蒙蒙的,好像真的快要掉下来了。
我所处的位置较高,因为已经有很多山巅在我脚之下,此时我有些傲然。
我想变成巨人踏扁我眼前的这些山峰,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
因此此时的巨人站起来恐怕只留得踩在地上的两只脚。
而灰蒙蒙的天空继续往下沉,视乎尽管有成千上万的巨人也撑不起天空向下落的意愿。
放眼望去,很多山峰已经被吞噬了大半截,眼见我的头顶上刮起下雨霏霏,这算是雾还是小雨,还吹着小风,这算是寒风吗?母亲说这是冬天要来了。
高中语文上册: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3)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 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 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 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炼字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多次失败。 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头目写奏章总结与 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曾国藩写到“屡战屡 败”一词。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 劝其改为“屡败屡战”。咸丰帝看后大悦,湘 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 越大。
找一找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 “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 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 一点,都说“推敲”。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 句台词。
朱光潜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 》的一句台词。
观点: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 引起下文的作用。
材料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 句谩骂性的话语。
观点: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 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一、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一】:让生命充盈起来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
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
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
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
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
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
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
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
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
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
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
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
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
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15文艺随笔二篇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 自己的学识。
解题:
贬词褒用
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1897——1986),现 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我国现代美学奠 基者之一。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 等。《西方美学史》 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 例有何用意?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字谜:
小老鼠吃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 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 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 己学识的人。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 ,古代的重量单位,分别相当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四 分之一。 观其大略: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 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文艺随笔精选
文艺随笔精选文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质。
你的气质几何,心里有数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准备的文艺随笔精选,仅供参考!文艺随笔精选篇一记忆的碎片零星地散落在四处,因为长时间被遗忘而稍稍有些黯淡。
我重新将它们拾起,串成属于我自己的一首歌。
有时候我很羡慕父亲,因为他能把童年时的一幕幕趣事在脑海中重现。
年已过不惑的他仍旧可以在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之际,悄悄跑回童年的院子,再拾一把青草,捡一片欢愉。
我的脑海中有时也会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夕阳落下后的颐和园,树枝做成的小船,我甚至还恍然能看到小船和鱼线缠绕起来的样子。
但我不知道,如果画一幅画,最主要的色彩会是什么。
童年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家里的阳台。
好宽阔的阳台,站在那里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最新鲜的绿色。
阳光灿烂的时候,仰起头,看着太阳好像阳光在抚摸我的脸。
我唱歌跳舞、画画玩球,那种单纯的,没有理由的快乐强烈得近似于今天的梦幻。
这个场景在我写很多东西时被多次地提起,因为如今我不再那么阳光。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对着太阳微笑,却找不回当初满心的欢喜。
童年,我愿意把它染成阳光的金色。
我喜欢我的小学,那里的我是一朵从胆小走向活泼的花朵。
六年,那是一朵花开的时间。
世界的大门徐徐向我打开,各种丰富的五彩缤纷的事物刺激着我的眼。
我有了许多小伙伴,我们开始学习、开始懂事、开始知道记住别人的生日。
第一次走过家门口那条马路的场景我记得很清楚,那种小心翼翼、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今天我仍可以想象。
我看看左边,没有车,看看右边,同样空荡荡,于是我飞也似地跑到了对面,好像一秒钟也不愿再等。
父亲说,那天他一直在楼上阳台上看着我,当我兴奋地跑过马路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童年金色的灿烂直逼人眼。
初中就不再算是童年了,因为我们开始为成绩也为梦想和未来奋斗。
我是如此地热爱我的那个班级,那里有我最好的一群朋友,在其它班级都为了考试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却依旧抓住所有空闲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聊天、散步,选择操场上阳光最好的角落几个人一起看书,随意点评着打球的男生,本应枯燥的初三生活依旧充满笑声。
高中语文上册: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1)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 石。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 论》、《谈美书 简》、《西方美学 史》(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 的著作)等。
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jiáo) 没镞 (mòzú)
岑寂 (cén)
锱铢必较 (zīzhū)
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 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
分析第二部分: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 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 示是什么?
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 见草中有虎。”
•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 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 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 平淡的表达。
• 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 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写法启示:
• 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 活中要做有心人。
• 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 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 说要到位。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 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 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 言之成理就行。
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 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 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 敲。
shū sì
yú
xiàn chíchú
文学_初中的随笔15篇
初中的随笔15篇初中的随笔1家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栖息的港湾。
我就有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我爱我家。
在我三年级的一次考试上,我信心满满地做完了试卷,期待着发卷的那一天。
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居然才考了83分。
我揉揉眼睛,希望这仅仅只是一个梦,但现实总是逃不过的,天空上飘着朵朵洁白的云朵。
窗外,鸟儿在树梢上唱着欢乐的歌儿,柳絮摆动着它那漂亮的发丝,但我没有感到一丝愉快,心想:这怎么办啊,爸妈一定会说我的!放学后,我到家楼下,要上楼了。
我带着沉重、悲伤的心情,迈着似乎装了铅的脚步,缓慢地走上了楼梯,心想:要是当初我认真检查考卷,不马虎,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了,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不知什么时候,我走到了房门前,刚踏左脚,准备换鞋,爸妈放下手中的活,赶紧跑过来,边帮我拿书包,边说:“宝贝,考得怎么样?”我低下头,双手捧上试卷,爸妈接过试卷,深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虽然没考好,但不代表下次考不好,而且你这次是因为马虎才没考好的。
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不经历失败,又怎能迎接成功呢?你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爸妈也不会怪你。
但是你下次要努力,要改掉马虎的毛病,知道吗?”我的心里酸酸的,但却涌上了一股温暖,我心想:我下次一定要考好,不能再让爸妈失望了。
我爱我家,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爸妈对我百般的疼爱,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初中的随笔2在大多数人心中,冬是消极、没有生机的象征。
但我却有着别具一格的想法。
我喜欢冬,喜欢它的万里雪飘,喜欢它的银装素裹。
即使缺少了小草从脚边踏过的那一份生机,但依旧是显得那样生机盎然。
我喜欢冬,喜欢它的千里冰封,喜欢它的宁静淡远,即是缺少了小鸟在天空划过的那一份悦耳,但依旧是显得那样令人振奋。
一提起冬,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梅花吧。
梅花虽不及牡丹那样妖艳,也不及莲花那样高洁,却有着自己最独特的魅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阐述了在困顿中学会坚强的真谛。
中职语文《文艺随笔二篇》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十六文艺随笔二篇
练习与思考
一、阅读《咬文嚼字》回答下列问题。
1.细读第1自然段,说说“是”和“这”在用法上的区别。
参考答案:文中的“是”和“这”有着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
2. 第3自然段从两个角度对“咬文嚼字”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请分别找出表现这两个认识角度的短语。
参考答案:斟酌文字的分量,调整思想和情感。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请从文章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参考答案: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文中“未晓处且放过”的意思是_D__
A.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B.读书不要死抠一字一句
C.读书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D.读书不要因小失大,不要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3.这篇短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三、学习这两篇文章后,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迪。
文艺随笔两篇教案
②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篇一:15文艺随笔二篇】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随笔美文摘抄
随笔美文摘抄•相关推荐随笔美文摘抄(精选21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随笔美文摘抄(精选2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笔美文摘抄篇1一切的一切,仿佛是老天爷刻意的安排。
本为舒适松爽的一天,却变成了人间地狱,让我们重新回到没有电的生活。
坐在湖边舞池的石凳上,吹着和暖的春风,戴上耳机,享受着风儿慢慢抚摸我的脸庞,聆听着动人的旋律一点一点地震动着我的心房。
不时看着青山远黛,群燕低翔,渔人打渔,风吹叶落,云卷云舒。
好久没试过这么悠闲地享受时光了。
自从有了电视机,我就失去了在晚上,躺在席子上看星子明灭,云月交映的场景了;自从有了手机,我就失去了一个人呆呆地站着或坐着,看着眼前的一切静寂,又仿佛在流动的场景了。
我喜欢自然。
亲近自然,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我,一切的一切与我皆毫无关系,世界与我同在,万物存于我心。
人们都说风留无迹,叶去无痕。
人世间的一切,都已在我们冗长的岁月中,刻在了我们的身体上,记忆中,乃至心灵。
我们在悠远的历史中洗去了劣性,得到了文明的开化,却也冲掉了我们存之于心的那份野性,那份原始的快乐。
我们的心,早已被世俗的纷扰染上了无数的尘埃与烦恼。
这个世界,在呼唤我们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山林相谐为乐的生活。
然而,我们又走向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过的生活?我们从未想过,也不愿去想。
如果我是一片落叶,我愿随风荡尽半世浮萍,化作黄土亲吻大地;如果我是一滴水珠,我愿随风飘摇一世沧海,化作海浪拍打礁石;如果我是一片白云,我愿随风吹落一世忧愁,化作甘霖滋润大地。
人活当世,岂能无悲无喜。
我愿让一切随风逝去,坐看山前花开花落,卧瞻窗前水流鱼跃。
随笔美文摘抄篇2修行路上艰难,谁,穿越情愫,心境依旧!思几许,泪几钵,路过的浮生,不过一朵烟花般长短。
执着的人,娑婆尘世,几番沉浮;回归的人,马不停蹄,信誓旦旦。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 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 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 “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 然,我们大可不必“拈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 是很有必要的。
•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 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 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 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 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 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 着,不禁拊掌称妙。
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 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现代汉语词典?〕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 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 例子的作用
• 由郭沫假设修改剧本的例子引出了话题,后两个例子从不同方面 〔删减和替换,文章和诗句〕,论证了“炼字〞的主题
小结
• 〔1〕写文章要“炼字〞,表达模糊,往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 情还没有凝练。
• 〔2〕“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情味、意境等。 • 〔3〕“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
唯美的经典随笔(通用30篇)
唯美的经典随笔(通用30篇)唯美的经典随笔(通用30篇)好的随笔除了要俗中有雅和有趣,还要俗中有味。
当然文章中味的形成是多方作用的结果,但是随笔语言中的味道特别重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唯美的经典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唯美的经典随笔篇1宁静的夜晚,一轮清冷的朗月,幽幽悬挂在黛色的夜幕上,泛着如水的冷光。
轻纱般的夜幕掩了上来,增添了几许朦胧和忧郁。
这样的暗夜,月色爬上来,敲打着我孤独的窗,落地成青霜一片。
初秋的夜,因为一份难释的情怀,浸透着莫名的思绪,让冷清的夜变得如此灵动……月色清亮,透着淡淡的安静;放一曲音乐,释放着浅浅的浪漫;心情朦胧,缠着深深的沉醉。
坐在书房,手握一杯温热的茗茶,沉浸在婉转而悠扬的旋律包围中。
沿着时间的阶梯缓缓而上,用音符轻触那心灵隐隐的角落,有一点点落寞。
也有一点点孤独。
让心在这喧嚣的尘世与寂寞独舞。
当都市渐渐入睡后,方才缓缓打开心灵的窗,任思绪随记忆飘零,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我不怕黑夜的孤冷,只怕淹没记忆中你那温暖的身影。
初秋的夜,寂静包围了四周,一切都安静了,沉睡了,只有心是醒着的,思念穿透心房的片片剪影;是消瘦的日历挽留记忆的过程。
阡陌红尘中,生命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行走,欢笑、悲伤、欣喜或者哭泣,花开花谢,春去冬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就这样在这座水泥森林里不知疲倦的穿行,感受着自己,感受着周围的事物;偶而有一点寂寞,偶而有一点忧伤,而这些也只不过是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痛楚的蜕变和忧伤。
今夜的月光啊,你是无眠时纷飞的思绪;是心底蕴藏的一抹清愁;是心中遥寄的深深祝福,让丰盈的思念在这冬夜里沉迷……唯美的经典随笔篇2细谈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传承,登峰造极于世人者,其必始于赵宋之词。
宋词之美,始于音律合乐,伎町歌舞,势必弹唱词曲。
由此可见,宋词是基于音律曲调的演变,经过几载的传承于革新,以其不可或缺的高姿态留香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阆苑之中。
像是一个充满了迷人芳香气息的花圃,用她那姹紫嫣红的娇艳以及千姿百态的神韵来与唐诗争奇、元曲斗艳,楚辞不及她的优柔,明清小说又太过庸俗。
文艺随笔两篇(不求甚解)
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
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
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
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
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
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
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
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
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
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
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
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
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
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4.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5.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6.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④轼《惠》诗⑤“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很显然,不可以。
“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福楼拜)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①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轼在任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反对。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明确:⑴点明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龟年不幸的身世;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总结:很好的思想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
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七、作业设计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轼《惠》诗——正面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反面教学反思一、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
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三、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求甚解教学目的:了解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不求甚解,本出自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二、课文初读,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选集》。
2、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