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第一篇: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化,以外来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可以管窥全镇人口流动的趋势,把握进张坂镇就业人员子女教育的特点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校地处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工业园区的东部边缘,相距仅1公里。
近些年来,惠南工业园区经济不断的发展,外来打工人员已达数千人。
自2006年我校被惠安教育局列为接纳流入外来工子女入学学校以后,我校外来工子女剧增,达275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1.3%。
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复杂、经济状况不好,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给学校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外来工子女教育现状(一)对外来工子女家庭环境,教育现状的考察。
外来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
他们也必须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
但是外来工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受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很多是处于“隔代教育”“单亲教育”中,还有的是家庭教育缺失,同时很多外来工自身素质也不是很高,所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在学校教育方面,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是在民办学校上学,相比于公办学校而言,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在德育、智育方面要差些。
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这样造成家长现代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家庭教育观。
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目的。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方法简单,有的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对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性格心理特征的考察通过对这些孩子的接触,我感到这些孩子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很强,大到自行坐车回外地老家,不用父母陪同。
这与班级中土生土长的孩子相比反差很大,城里孩子结伴到市中心去玩,走散后,迷路回不了家。
外来工子女回到家能帮助父母做家务,搞卫生,做饭,甚至做生意,里里外外一把手。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己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父母进入城市的6岁一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范先佐,2005)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并未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待遇,他们被排斥在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口流动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对策。
一、农村人口流动对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挑战1.对以户籍为依据的就学资格的挑战新修订的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为解决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从法律的实施到现实的贯彻执行尚需时日。
同时,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升学制度,使得流动儿童不得不中途转学回家乡读书,使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地域上的连续性难以保障。
居住权和义务教育权利得不到有效整合,导致了一些流动儿童尽管居住甚至出生在城里,却享受不到法定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李永道、林琳,2005)2.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向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解决,教育经费预算也是按照户籍学生人口数由当地区县财政下拨给学校。
流入地政府没有用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专项资金,所以从法律上讲,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负主要责仃这样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给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带来了矛盾: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平等对待(雷世平,2005)3.对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挑战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教育财政过度分权,越是高一级的政府,其所负担的教育投资责任越小。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流动儿童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也存在不足和空白之处。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概念、现状、教育、健康和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问题也日益凸显。
流动儿童是指在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他们常常需要随父母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
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如教育公平、社会融入等。
本文将综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文献综述1、流动儿童的概念与现状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原因而在城市暂居或流动的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4亿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约1800万人。
这些儿童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他们面临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2、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
研究显示,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入学率较高,但他们在城市的就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此外,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流动儿童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
3、流动儿童的健康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由于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流动儿童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医疗保障制度等。
4、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面临的又一挑战。
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
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往往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一、内容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首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学籍管理、资助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随后本研究从政策实施的角度出发,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包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政策执行的效果等方面。
在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现行政策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这些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执行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推动跨部门协作,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等。
本研究通过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更好地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随迁子女。
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了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评估研究有助于揭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发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误区,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进的方向。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嘿,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关于《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这个课题可是我研究了十年的成果,就让我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个方案。
一、研究背景外来工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社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探索适合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调查。
2.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3.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外来工子女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
3.访谈法。
与外来工子女、家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4.实证研究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探索适合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数据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五、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框架。
2.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
3.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4.进行访谈,收集一手数据。
5.实证研究,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预期成果1.形成一份关于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报告。
2.提出适合外来工子女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4.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外来工子女的行为养成教育水平。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2)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流动儿童,指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并接受教育的儿童。
他们通常处于城市边缘,或是城乡结合部,面对着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文化的冲击。
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资源不均: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施、课程内容等。
教育连续性受损:由于家庭迁移的不确定性,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经常受到影响,他们可能需要频繁转学,导致学习进度受阻。
文化冲突与适应: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城市的文化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对他们的心理适应产生挑战。
二、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特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定性需求:流动儿童需要稳定的教育环境,以减少频繁转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流动儿童对教育内容和方式有多样化的需求。
心理支持需求:面对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流动儿童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与措施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政策倾斜: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倾斜政策,如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整合: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城乡教育合作,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社会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四、流动儿童教育实践案例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某市通过实施“流动儿童教育支持计划”,整合各方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该计划不仅提高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
五、流动儿童教育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流动儿童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教育公平化:随着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更加均等。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快进入了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从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剧增,流动人口由最早独自(或携伴)外出打工,逐渐过渡到举家外出打工。
城市中进城务人员及其子女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的会广泛关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
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和质量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
”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如是评说。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
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并迅速发展。
试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试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论文摘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成因既有社会制度上的根源,又有经济动因。
为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承认并实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既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服务与管理途径。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应当在公平合理的基础加以解决。
论文关键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原因(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表现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流动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体。
�P这些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还逐渐凸显出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拖家带口:核心家庭式的流动。
由此,衍生出随迁子女如何接受教育这一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随迁子女则有3000万以上。
他们当中,失学率却高达9.3%。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并没有取得根本的改观。
综观以农民工为核心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迁子女入学方面:部分学校接收随迁子女入学不积极;入学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就读难度大;随迁子女很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接收学校管理方面:插班生较多,导致班额过大、管理困难;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随迁子女家庭流动性大,学校管理不便三是社会支持保障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单独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没有能力协调其他部门,导致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和质量令人忧虑;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户籍制度方面。
这方面主要是户籍的城乡分割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通过户籍制度把我国人民的身份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块。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尤其是农民工。
他们的随迁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读困难和成才难等问题已成为流动儿童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学业问题流动儿童的学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往往不高。
由于父母不懂得如何陪孩子学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流动儿童短时间内频繁地转学,每次转学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流动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支持,他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此成绩差是必然的。
2. 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子陪伴,加上持久的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比一般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自卑情绪的出现,会扰乱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自我认识,更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一定的障碍制约。
3.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长期处于异地状态,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际交往经验,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的社交问题。
虽然现在能够通过手机等手机维系远距离的联系,但是由于本身的异地环境,社交交流的机会很少,有时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这往往会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这些更会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1. 加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让流动儿童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旁人无法替代的地方,就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技能。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落实到家中,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应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让他们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一、论文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城乡间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其中,受带着孩子来到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城市中儿童流动人口也日渐增多。
据统计,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9亿,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带着孩子的家庭。
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
儿童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较为贫困、社会资源供应不足的状态,造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困难。
在外面工作的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而在城市中的环境与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差距较大,造成了孩子的适应问题。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城市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其所在地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孩子接受合适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遇到了子女流动人口的需求,容易让资源不足的情况出现。
2.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由于孩子的流动,很多时候都无法在一个城市生活超过一年,不同地域的家长教育观念不同,即使是同城不同区域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另外,由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3. 孩子的适应问题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很大,孩子们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城市和学校环境。
一些孩子因为来自穷困家庭,甚至还存在着基本的生活条件问题,这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生活压力非常大。
4. 参加学校的困难有时候,由于家长繁重的工作习惯或者低收入等原因,孩子们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校系统,而只能接受较为简单的自我学习,这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教育干预方案1.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政府部门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解决孩子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调查,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列入政府教育计划中,为孩子们提供适宜教育资源。
教育讨论 - 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教育讨论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锦集)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成为城市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适应新环境、融入当地文化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这部分群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1.分析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探索适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为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状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分析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探讨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制定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验证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政策建议分析现有政策对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程度。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3.访谈法:对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4.实证研究: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验证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框架。
2.第二阶段(4-6个月):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流动人口指的是那些在不同地区之间迁移居住的人群。
由于就业、生活或其他因素,许多人选择在异地定居或频繁迁移。
他们的子女常被称为流动人口子女,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研,全球超过1.5亿儿童在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迁徙,其中大部分是流动人口子女。
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资源。
然而,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许多教育问题。
首先是流动性带来的学校转换率高和学校之间差异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的迁移性,他们常常不得不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会导致学校转换率的增加。
每次学校转换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可能难以获得一致的教育资源和质量。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面临适应问题。
他们的父母可能不具备充分的教育背景和资源,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可能经历不同地区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造成了挑战。
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尊心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方面,他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真实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制定政策和项目,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提供了特殊的教育服务,如暑期学校、教育咨询和心理支持等,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未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趋势将朝着更加综合、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它也与社会经济、教育公平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他们在城市里谋生,但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而他们的子女又如何接受教育呢?本文将谈一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1.入学难流动人口子女的平均年龄较小,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但由于流动人口常常不具备常住户口,在城市里的入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在城市里的入学相当困难。
一些学校甚至不接受非本地的学生,那么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就会失去读书的机会。
2.教育质量低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身份不稳定,他们往往只能就读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导致学校的名师名校资源很少。
而贫困的学校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这让流动人口子女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低的现象常常发生。
3.学习环境差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所生活的地方通常环境较差,环境不好,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可能存在的长期的人际隔离和流动性也不利于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更会加剧“贫困循环”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改善的解决研究1.政策解决研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
例如,在就业时,对流动人口的学历不应该加以限制。
其次,在公共服务中,不应该加以区分,不应该因为教育问题而对他们优先权加以限制。
在入学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废除城市常住户口制度,推出普及公共教育的整合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先录取。
同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推行“两免一补”政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可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
2.社区支持研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发挥社会能量和发挥公益作用方面的研究发现,应当充分利用使用非政府组织的公益力量,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支持。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导语】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以下是大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一、问题的提出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关系到未来民工子女的前途,关系到本地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家规定民工子女也应和本地孩子一样享有义务教育的基本权益,并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为全日制公办学校的我们,应关注他们的教育。
为此,我们对本校初中部外地生进行了教育现状随机抽样调查。
二、问卷情况学校对初中部245 名外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别就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习情况等四个方面设置了55 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家庭背景从调查来看,48.37%的孩子生活在四口之家,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一般都不是独生子女,他们大都有兄弟姐妹,这样的家庭,家长的精力较分散,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样家庭中的长子或长女往往承担了较重的家务,或担负着照顾弟妹的责任,他们的生活能力较强,但学习方面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成为他们的弱项,学习成绩的提高存在一定困难。
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中另有23.17%的孩子生活在三口之家,这些孩子自出生起就受着全家人的呵护,处处都被庇护着,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
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很少关心,只是在物质环境中一味溺爱,盲目宠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做事能力相对较弱,内心脆弱,一旦面临挫折,表现得茫然而不知所措。
这时,我们应该提醒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爱,千万不能把对孩子的那种关爱变成一种溺爱,是他们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
另外还有28.46%的孩子生活在多子女型家庭或几代同堂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构成复杂。
对于多子女型家庭中的孩子,如果是家里的老大,其父母把他当大人看待,不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样样都做,而且还要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的学习和生活,父母不在家时一切家务都由他料理。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计划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本计划旨在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数据分析:收集并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包括学习成绩、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实施策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提高其学习成绩。
针对学习环境不足的问题,争取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场所。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教育资源。
3.跟踪评估:对实施策略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定期反馈实施效果,以便及时改进方案。
4.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促进流动儿童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本计划将全面、深入地研究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流动儿童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在城市流动的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往往无法在城市享受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也容易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
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本计划将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工作内容本计划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实施策略制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提高其学习成绩。
针对学习环境不足的问题,争取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场所。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教育资源。
3.跟踪评估与改进:对实施策略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一特殊群体的到来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劳动力,也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调查范围涵盖了北京市各个流动人口聚集地,包括农民工集中区域、城中村和租赁房屋小区等。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对象主要是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家庭代表,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情况、子女的学习状况、受教育机会等。
首先,我们了解到多数流动人口在北京市并没有落户,他们来到这座城市主要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因此,他们的居住状态相对不稳定,很多人住在城市的边缘区域或是简陋的出租屋中,条件较为艰苦。
调查显示,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都在北京市上学。
然而,他们的学校类型和教育资源与城市户籍居民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更多依赖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子女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子女可以进入比较好的公办学校就读,但他们需经过高考和户籍限制,形成了一定的门槛。
在课程设置方面,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户籍居民的子女之间也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子女更多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及应试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应付考试。
而城市户籍居民的子女则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发展的全面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的因素。
经济条件是影响他们子女受教育机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多数流动人口工作收入较低,难以承担高额的学费和杂费。
同时,流动人口在户籍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平等也显著地阻碍了他们子女的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资源、学校类型和教育机会上与城市户籍居民的子女存在明显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
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我镇,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潮。
为稳定大局,我校充分发挥流入地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主渠道作用,近十年来接纳1650位流动人口子女在我校就读,至今有461人在19个流动人口子女班就读。
虽然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但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些学生中学困生相对较多,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逃学现象;有的学生方言严重,产生交往困难,在班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合;有的学生家庭教育不健全,家校联系相当困难,难以形成合力;少数学生还存在行为偏差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我校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特长和潜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发展的美好愿望不能实现。
那么,进入我校之后,我们就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构建对流动人口子女“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消除差异,养成规范;以人为本,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
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
1.和当地孩子一起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中国了不起”。
让流动人口子女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件,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感受过的平凡小事中,寻找自己认为能体现“中国了不起”的一件事,寻找和发现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来自遵义的学生,讲遵义会议会址,讲娄山关雄姿;来自长江三峡的学生,颂三峡风采;来自井冈山的学生,赞美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中国真的了不起。
“中国人了不起”。
让流动人口子女从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其体现的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寻找心目中了不起的中国人,寻找和发现其身上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重庆的孩子缅怀“歌乐山”;江西的孩子牢记“邓小平小道”;贵州的孩子们不忘“长征路”。
中国人真的了不起。
“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让流动人口子女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又力所能及的事,从中体会到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流动人口子女们在第二故乡——长河和当地孩子一起寻访“家乡之最”、展览“家乡之最”、歌颂“家乡之最”。
寻找着“为中国自豪的一百个理由,中华民族的一百个声音和国旗升起的一百个时刻”,通过征文、演讲和评选寻宝标兵引导流动人口子女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从而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在第二故乡努力学习。
2.爱国首先要知国。
我们通过小天鹅电视台、《小天鹅报》介绍国家大事,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影视片,在宣传窗专刊介绍伟大的祖国。
组织观看《腾飞的长河》、《奋进中的长河镇中心
小学》等专题片,并带领他们到杨贤江故居、市生态农庄和长河工业区参观,领略第二故乡长河日新月异的变化。
通过热爱第二故乡——慈溪、长河的教育,他们了解慈溪的青瓷文化、围涂文化、移民文化,让他们了解长河的苦难史、建设史、发展史和革命先烈杨贤江,让他们知道在大桥经济时代慈溪在腾飞,长河在前进,从而使他们热爱第二故乡,主动地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
3.高歌颂祖国。
在国庆节、儿童节、建队节时,让流动人口子女全体参与,每次活动都有他们的节目,比如今年六一儿童节五年级4班黄花(定西籍)和吴凤(安徽籍)的《家乡颂》,赞美了江西、安徽两省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效果很好。
在以上的教育活动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受到了启发,心灵得到了净化,特长和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期待、激励、训练、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研究的重点
1.期待。
我们相信每个流动人口子女都有特长、都有优点、都能创新、都能成功,这是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必要条件。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是树立“两信”思想,即学校老师和家长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长可扬,有创新能力可挖掘;每个流动人口子女都要相信自己有长可扬,有潜可挖,我能干,我能行,我能成功。
2.激励。
对于来自不同省市、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方言,又有性格差异、学业差异的学生来说,要激励他们扬长,对于素质优良
已经扬长的学生则要激励他们发展更全面,创新更突出。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用肯定性的形式来诱导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经过一定良性积累后能够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接纳,最终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信心理品质。
3.训练。
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班纪班风等团体训练,让他们自主参与教学过程,高效地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训练。
19个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班都积极参与学校“勤学、守纪、推普、卫生”四项红旗竞赛,通过“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系列规范教育活动,深化“告别不文明,争做第二故乡合格小公民”活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和谐管理,从而真正落实“让流动人口子女共享同一片阳光的教育理念”。
4.创新。
杨贤江说:“人要得人生底胜利,要实现伟大的人格,最重要不可缺的武器,就是活动,就是创造。
”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确实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让学生扬起个性的风帆,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我们从事流动人口子女班教学的老师要多动脑筋,解决知识衔接的问题,首当其冲是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整合教材让学生学有兴趣。
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来自安徽的贾学文,具有良好的数学天赋,任科教师就对他抓紧培养,使其在小学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并且带动整个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又如:刘斌同学四年级从江西转入,三年级没学过英语,学习英语成了他最大的困难。
任科教师不辞辛苦,给他补课,使他很快把三年级英语补上。
这样极大地调动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年级参加镇学科抽测,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总成绩名列全镇第一。
当年参加慈溪市五年级语文阅读竞赛又荣获市三等奖,为市内唯一的流动人口子女获奖者。
期待是条件,激励是手段,训练是保证,创新是结果,四者密不可分,贯穿于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的全过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的关键
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崇高师德。
全校教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流动人口子女,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流动人口子女,从不歧视他们,让他们享受到与当地孩子们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平等的教育权利。
1.老师们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流动人口子女,把全体流动人口子女作为教育主体,参与学校德育活动。
我们组织从事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班的老师,共同参加业务进修、岗位培训,参加教师基本功竞赛和教研活动。
了解新的教育信息,吸取有时代气息的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通过师徒结对,提升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
2.建立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谈心制度。
从师生平等的角度与他们交心,引领学生追求真知,努力进取;激发学生不怕生活上的困难,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勇往直前的精神情感。
3.及时与家长沟通。
家访是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从而推动优化家庭教育良好环境的最好途径。
老师们克服流动人口居住散、杂,路不熟,家长难找等困难,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找上门向家长报喜,促其再上进;指出学生不足,委婉地与家长共商对策,引导孩子学正经、走正道。
热情地向家长们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提升流动人口家庭的家教水平,促使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同时也为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营造温馨型、勤奋型、学习型的家庭做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本身也是教师们的学习过程。
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温家宝总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的重要题词,更加深刻理解《国务院关于基础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以
流入地公立学校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规定,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理论。
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这些经验与成果是感性的、不成系统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分析、概括提炼,将它提升到理论高度,尽可能探索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理、法则和规律,并借此来指导今后实施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以精心浇灌祖国的流动的花朵。
时代在发展,理论在创新,实践在变革,我们将在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加倍努力,为流动人口子女共享同一片蓝天,使他们在第二故乡——长河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愿流动人口子女“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