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策略

合集下载

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一、前言流动人口是指在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居住连续超过6个月的人口,而其子女通常被称为流动人口子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其中,小学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占比最大。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相对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德育教育方面的不平等。

因此,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二、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现状的问题1. 教育环境不够稳定。

流动人口子女随着父母的迁移而频繁地更换学校和居住地,这使得孩子的教育环境不够稳定,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2. 家庭教育水平较低。

流动人口家庭往往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家长本身教育水平不高,面临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培养。

3. 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少孩子会出现不适应、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4. 安全问题需要重视。

孩子在流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以上问题都对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1. 完善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机制。

政府应从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公共服务的均等提供等方面出发,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

如:建立专业的做法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家长和孩子的咨询服务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各种文化教育活动。

2. 提高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水平。

政府应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课程等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家长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

同时,学校也可以发放一些尽可能简洁、着重实际的家长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家庭生活。

3. 加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课程、心理讲座等形式,引导流动人口子女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心理调节能力,防止因适应不良带来的心理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我镇,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潮。

为稳定大局,我校充分发挥流入地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主渠道作用,近十年来接纳1650位流动人口子女在我校就读,至今有461人在19个流动人口子女班就读。

虽然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但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些学生中学困生相对较多,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逃学现象;有的学生方言严重,产生交往困难,在班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合;有的学生家庭教育不健全,家校联系相当困难,难以形成合力;少数学生还存在行为偏差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我校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特长和潜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发展的美好愿望不能实现。

那么,进入我校之后,我们就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构建对流动人口子女“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消除差异,养成规范;以人为本,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

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1.和当地孩子一起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中国了不起”。

让流动人口子女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件,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感受过的平凡小事中,寻找自己认为能体现“中国了不起”的一件事,寻找和发现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来自遵义的学生,讲遵义会议会址,讲娄山关雄姿;来自长江三峡的学生,颂三峡风采;来自井冈山的学生,赞美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中国真的了不起。

“中国人了不起”。

让流动人口子女从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其体现的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寻找心目中了不起的中国人,寻找和发现其身上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重庆的孩子缅怀“歌乐山”;江西的孩子牢记“邓小平小道”;贵州的孩子们不忘“长征路”。

中国人真的了不起。

“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让流动人口子女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又力所能及的事,从中体会到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流动人口子女们在第二故乡——长河和当地孩子一起寻访“家乡之最”、展览“家乡之最”、歌颂“家乡之最”。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第一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unity wide concer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研究;【Key word】:Migrant children;educ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正文】: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

苏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外来人口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

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流动儿童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为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我们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依法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探讨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探讨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探讨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有效途径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前,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与儿童在家长教育观念、家庭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不能为孩子做出表率,也不能给孩子应有的道德教育和学习辅导。

另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造成亲子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有些孩子还成了父母心情不畅的“出气筒”。

所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以至于丧失,极其容易导致子女形成自私、偏激、冷漠、自卑的性格,甚至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走极端,形成反社会人格。

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对子女各个方面的关注较少,尤其兴趣爱好,主要原因是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太少,而且流动人口主动和老师沟通的次数非常少,如果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做好对其子女的家庭教育,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成为子女行为习惯的表率,这对于孩子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举措(一)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现状。

(1)学习环境。

由于学校地处城市中心,而流动人口家庭绝大部分是承租农民房子,加上他们家庭收入低下,为了省钱一般租用的面积比较小,一家住在15平方米~3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

但也有个别家庭由于父母打工时间比较长,已经购房,但面积较小。

下面是研究对象的家庭住房调查。

受经济收入和家庭住房的限制,很多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缺乏基本的学习空间,没有写字台,没有台灯,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

比起本地学生,流动人口的子女缺少学习的必要设备,如学习英语的录音机、录音磁带等。

(2)教育方式。

流动人口大多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沟通,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在调查中,让家长选择教育的方式,大部分家长是采用以身作则、诱导表扬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存在少数家长采用打骂惩罚、迁就溺爱的教育方式。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的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期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原因随着当代中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校对本项研究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干、年级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动员全体班主任、任课老师积极参与,实行每星期一调度、每月一总结制度。

一年来,全校教师共进行家访1100余次、发放问卷调查2000余份、召开家长会20余次、与孩子谈心3000余次、给家长写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洗砚池小学地处临沂商城的中心地带,流动儿童占比大。

我校共有学生1298人左右,其中流动儿童有910人,流动儿童占70%。

1.流动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1)父母的职业。

父母的职业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

据调查,分别有90%的父亲和79%的母亲在外打工或自己干个体;分别有10%的父亲和21%的母亲没有工作。

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些劳动强度较大、收入不高的工种。

(2)父母的文化水平。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特别是母亲的文化水平和修养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最为密切。

根据调查,父母中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的仅占8%,初中以下的占60%。

(3)家庭总收入。

我国目前儿童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家庭收入的多少。

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40%。

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基本上无力再去承担孩子的额外教育费用,如购买课外书、聘请家教、参加各种交费的兴趣班等,有个别家庭的孩子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4)家庭结构情况。

家庭结构是否稳定,对儿童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本文将首先概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包括其教育需求、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接着,文章将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融入难题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教育资源优化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和社会融入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且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这一群体中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背景方面,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其中不乏大量的家庭携子女一同迁移。

这些家庭往往由于户籍、经济等原因,难以在流入地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从而面临子女教育难题。

现状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挑战。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难以获得学籍,导致升学难、转学难等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也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一些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高额费用,只能选择将子女送回原籍就读,造成家庭分离、教育中断等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引言:流动人口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问题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随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基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提出对策来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

第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选择就近的农村学校或者质量较差的城市学校。

2. 学校随迁问题:随着流动人口迁徙的频繁性,许多子女难以保持稳定的学校环境。

他们经常需要转学,无法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分离的流动人口子女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不稳定和焦虑。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和自卑感。

第二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和享受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

根据现行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些学校一般教育条件较差。

2. 教育投入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地教育经费的限制,对于他们的教育投入不足。

这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1. 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消除教育资源的差距。

通过政府合理的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子女一样的教育水平。

2.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教育的限制,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就近入学,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3.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并考虑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支持。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流动人口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流动人口数量增加。

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亿,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未来,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1.学校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迁徙,他们需要不断换学校,因此,学校切换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学校席位不足,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难度和转学难度较大。

在城市的一些基层学校,流动人口学生甚至难以进入。

有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在劳动力市场和民办学校中接受教育。

由于他们转学频繁,教育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2.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本地孩子的文化差异很大,这给他们的学习和适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流动人口的文化进步相对缓慢。

城市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储备显得格外不足。

在校园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不被人注意因而失去了自信,而自卑感和异化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3.家庭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普遍不太稳定,父母往往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智,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指导和鼓励力度不够,这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家庭安全感与归属感。

4.体育锻炼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也面临着缺乏体育活动的困难。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业和生计压力下,无法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缺乏体育运动,孩子们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研究1.学校问题解决减少流动人口的不安定因素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学校需要制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方案,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其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教育管理的改进。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1.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他们只能选择进入农村学校或者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往往无法与城市公立学校相比。

1.2 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或其他原因,常常需要频繁地迁徙,这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稳定的学习环境。

频繁的转学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1.3 教育体制不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材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脱节,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照顾。

二、对策研究2.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可以通过扩建现有学校或者修建新的学校,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位。

此外,还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收费政策,降低他们的教育负担。

2.2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信息和学习情况。

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帮助。

2.3 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2.4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师资培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升。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5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在城市之间或城乡之间频繁迁移的人群,他们的子女往往面临着由于频繁搬迁而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的问题。

这一群体的子女常常与当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归属感的缺失。

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成绩,也会对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教育建议,对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其归属感的因素,最终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更好地融入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分析影响归属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学校管理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促进他们更好融入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通过研究归属感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结合教育建议的探讨,可以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为他们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未来,希望能够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改善措施,促进他们融入主流教育体系,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随父母或家庭迁移至城市的学生,由于其在流动过程中频繁转学、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等特点,导致他们在学校中的归属感普遍较低。

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本文开展了调查研究。

我们抽取了某市多个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融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流动人口子女表示在新学校中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归属感;约30%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规则和文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快进入了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从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剧增,流动人口由最早独自(或携伴)外出打工,逐渐过渡到举家外出打工。

城市中进城务人员及其子女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的会广泛关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

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和质量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

”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如是评说。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

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并迅速发展。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摘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其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对策1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6~15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与父母同住,称为“流动儿童”;另一部分没有随父母外出而被托留在农村,称为“留守孩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到关注,此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努力下,情形有了明显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

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合计失学率竟高达9.3%。

同时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适龄时不能及时入学,或跟随父母流动而耽误了学业,超龄现象十分普遍。

(2)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

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就学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学校仍将流动人口子女视为择校生,向他们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

在城市的正规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常常被视作特殊学生,不能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的教育。

另外,有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子女只能进入条件较差的私立民工子弟学校。

(3)多数学校教学设施较差。

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设施参差不齐。

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

然而,多数流动人口子女所在的民工子弟学校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校舍为租赁的厂房。

(4)流动人口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处于社会底层,收入较低、经济状况较差,致使他们很难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偏颇。

(5)留守孩子亲情缺失,监管缺位。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多,被父母留在家乡的“留守孩子”数目庞大。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他们在城市里谋生,但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而他们的子女又如何接受教育呢?本文将谈一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1.入学难流动人口子女的平均年龄较小,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但由于流动人口常常不具备常住户口,在城市里的入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在城市里的入学相当困难。

一些学校甚至不接受非本地的学生,那么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就会失去读书的机会。

2.教育质量低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身份不稳定,他们往往只能就读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导致学校的名师名校资源很少。

而贫困的学校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这让流动人口子女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低的现象常常发生。

3.学习环境差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所生活的地方通常环境较差,环境不好,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可能存在的长期的人际隔离和流动性也不利于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更会加剧“贫困循环”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改善的解决研究1.政策解决研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

例如,在就业时,对流动人口的学历不应该加以限制。

其次,在公共服务中,不应该加以区分,不应该因为教育问题而对他们优先权加以限制。

在入学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废除城市常住户口制度,推出普及公共教育的整合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先录取。

同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推行“两免一补”政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可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

2.社区支持研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发挥社会能量和发挥公益作用方面的研究发现,应当充分利用使用非政府组织的公益力量,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支持。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受到瞩目,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问题也受到一定关注。

本文将立足于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展开对德育教育策略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流动人口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德育教学策略研究引言:对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展开策略研究,能够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效率,也能够促进小学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帮助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立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展开德育教育、以国学经典加深小学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教学和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向教师倾斜三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一、立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特点展开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应该采取一定措施立足于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特点展开德育教育。

立足于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特点展开德育教育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如果忽视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特点而实施无差别的德育教育,将会造成德育教育实际实施效果较差,还可能会促使流动人口子女产生背离德育教育初衷的行为。

就一般而言,流动人口子女一般拥有较为敏感、自卑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为其营造较为平等、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

德育教育的内容为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公平、诚实、勇敢、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美好、高尚的品格,这就证明德育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心,不断投入到德育教学中。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心理特点,则要教师采取一定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感知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变化,避免教师采取的德育教育措施起到相反作用。

教师可以采取课下交流的方式加深与流动人口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并在课余生活中观察其生活表现和行为方式,并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对其心理状况进行一定的推测。

例如,教师需要做到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心理层面感知到思想品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求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移民风潮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稳定的居所,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缺少稳定的学习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可能面临着频繁的搬迁。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无法连续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优越,然而,流动人口通常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社区和村庄,但是,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比城市更加优质。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

三、顶层设计不健全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子女相比,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保障。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针对流动人口的子女,需要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教育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扶持和资助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应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设置特别的学习机会,降低学费标准,加强特别扶持政策。

三、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确保学校能够落实教育权益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分配工作。

四、提升师资水平除了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外,提升师资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一 些来 自江 苏 区 的 乡 村青年
,
安徽

江西

四 川 经济落 后 地
,
目 前本市解 决外来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人 学 主 要 有 两 种 方法 ) (l
由 于家 庭 经济条件 差

多为 文 盲
l2

半 文盲
盲 流到 上 海 后 一 时 工 作 无 着
在 公办学 校 借读
据 不 完全统计 学 ) 外来 流动 人 人
按 3% 测 算
,

,
浦东 新 区
,

阂 行区 等 区 县
已 出 现外 如 浦 东新
,
巧 万学 龄期 儿 童


15 X ) (
人 一 所标 准 学 校 测 算

来人 口 群体 型 村落
区的

人数 多 的 已 达数 百

,
需 要 10 所 学 校 才能 吸 纳 如 此 多 的 儿童就学

,
很明
安 徽村

,
宝山区 的
四川村


另外 在

靠 流 人 地 政府 和 教育 主 管 部 门 现 有 的 财 力 和 物

阂 行 区 一 些外 来菜农 居 住 区 在 这 些 村 落里 以及一 套

,
,
其 规 模 已 日益 增 长

力是 不 可 能解决这些儿 童 人学 的
另外
,
有 自发产 生 的

村长

和 村 规村 纪
口中
,
甚至
上通过 了 《 上 海 市 外来 流 动人 口 管 理 条 例》 其 中

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案

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案

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流动人口的子女比例逐渐增加。

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促进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发展,各地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方案。

下面,本文将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教师专业化、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详细探讨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方案。

一、教育资源的配置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多来自农村或外地,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各地应加大投入,完善学校设施,扩大学校规模,使学校具备足够的教室和教学设施。

同时,要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机会,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培养教师专业化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和师资力量。

为此,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多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况,更好地适应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

三、开展心理疏导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长期离开家庭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较大。

因此,学校应设立心理疏导中心,派遣专业心理咨询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同时,建立学生互助小组,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而学校是家庭的重要合作伙伴。

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同时,要组织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使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五、加强课程的适应性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背景与常住人口的差异较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育部门应组织编写和推广适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材,开设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合力,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教育部门应组织研讨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形成共识和共同行动。

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策略

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策略

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策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但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由于家庭的流动,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受到不良影响,成绩较差;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照顾、监管孩子的时间有限,造成其子女行为习惯基础差;家庭经济困窘,缺少家庭温暖等原因,使流动人口子女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我校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成为流动人口子女的知心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他方式总和的6倍。

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呵护,家长有责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培训,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并请当地名人谈家教经验,学校还利用“校讯通”平台,经常向家长发送“教育金点子”,启发家长教育思考,提高家长道德素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期间,向家长展示孩子们自己的黑板报、手抄报、书法作业、美术作品、经典诵读视频、参加学校少年宫活动的视频,让家长看到孩子多彩的学校生活,改变“进城唯有读书”的偏见。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让家庭和学校建立起联系,让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让家长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知心人,逐渐消除孩子自卑的心理,帮孩子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二、组织教师培训,让老师成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导师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老师,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尤其部分年轻教师缺乏教育经验,情感体验不够敏锐,对待学生的态度、方法不够恰当,无意间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我校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培训,进行心理教育专题讲座,统一教师思想,提高教师认识,在教师队伍中树立教育公平观念,要求每一位教师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营造公平、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策略
流动人口子女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转型期内出现的特殊发展群体,其成长与教育现状值得关注。

由于我校周围居民区较多,周边有一个较大的批发市场,是外来打工人员首选的居住地和很好的就业去处,学校周边流动人口学生比重相当大,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特点
1.卫生习惯差,劳动能力强
学生的卫生习惯普遍较差,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和插班生现象更为突出,但是学生的态度比较淳朴、老实,劳动能力较强,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干活利索、积极。

2.学习习惯弱,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的学习由于随父母工作的变迁,造成学习环境不稳定,知识衔接不紧凑。

另外,在以前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较差。

3.行为习惯差,自理能力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表现在上课和下课等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显得自由、散漫。

但是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家长、教师布置的事情或没布置的事情会及时妥善帮忙处理。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方法建议
作为流动人口家庭化的一个主要动因,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特点,从孩子的
兴趣爱好出发,其次还要考虑到社会分工实际,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孩子自身潜力。

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所学知识、特长,立足社会实际,减少盲目攀比,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新的职业理念,从实际出发正确教育和指导子女。

在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思想沟通,通过与孩子经常性的谈心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帮助孩子更正。

真正的成功教育,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因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流动子女入学的美好校园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

而且,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改变观念,共创和谐教育
(1)统一评价体系
我们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发展建立了一套动态的、量化的监测考核体系。

既注重整体的横向比较,更注重个体的纵向提升,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2)家校配合,创建“互动”模式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

根据对流
动人口子女成长环境的调查研究,我们深感忧虑。

一是他们的居住环境较差,周边的社会环境状况堪忧;二是他们的父母亲工作繁重,从事的职业都相对重、差、杂,平时对孩子无暇顾及;三是他们父母的知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和理念。

因此,我校立足教育的本质,努力创建家校互动模式。

①成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使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及时地了解本地教育,了解家长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懂得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

②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我们挑选部分家长成立了首届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委员会组织真正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交流的窗口、渠道和平台。

③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考虑到我校流动人口家长较忙的实际情况,我们规定每学期各年级至少组织一次家校开放日活动。

届时,我们邀请每个家长到其子女就读的班级随堂听课,听专家讲座,听校领导介绍学校近况,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介绍他们子女的在校表现。

④研制出“家校互动联系记录册”。

该记录册以学期为单位,一期一册,一天一页,每天作为家校联系的作业,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2.让流动人口子女都快乐地成长
(1)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为使流动人口子女迅速跟上集体,融入班级,快乐学习,学校特
别要求教师对待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具备“三心”:爱心、耐心、细心。

(2)宽待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
宽待学生就是正视现实,允许学生存在偏差,慢慢引导、规范学生纠正偏差。

通过少先队这个平台鼓励学生使用校园文明用语,使流动人口子女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要讲细节的好习惯;每周三项行为规范达标,少先队大队部每周进行检查评比,评出每周的行为达标生进行表扬、表彰;每月评出30位小星星进步奖,激励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向榜样看齐。

(3)优待体现在我校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之中
善待、宽待、优待还体现在我校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之中。

即“三同一优”:同等的学业评价、同等的评奖评优、同等地参与班队干部选拔、竞选,优先参加学校的团队组建。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2012]gsg538)。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