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部分常识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哲各章知识点
马哲各章知识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包括: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讲,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来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务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2、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其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积极成果的继承,又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重大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吸收前人优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作为中国高中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马哲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中马哲知识点的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哲的核心观点。
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认为世界是多样的、总体上统一的,并提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如矛盾的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它认为社会的变革源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提出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划分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3.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指导致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矛盾。
准确把握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关于人类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看法,方法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践、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例如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等。
5. 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想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物质和文化的丰富发展。
以上是高中马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
马哲知识整理
第一章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观点。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4.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
哲学研究的对象:对世界整体做出概括,揭示最一般的规律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6.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本原问题,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同一性问题,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注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1.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12.科学依据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14.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5.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1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7.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时俱进。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领会精神实质,首先要完整地、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领会其精神实质。
第二章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2.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
3.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4.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马哲复习——精选推荐
一.基本常识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和三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的定义、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定义:哲学史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基本派别:⑴根据①,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⑵根据②,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和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P29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4.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P31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成客观现实。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41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哲知识点
马哲知识点终极浓缩(最新资料不容错过)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及意义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4、实践的含义及意义5、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6、实践的结构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原理8、意识的本质和作用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1、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5、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16、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18、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1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2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22、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5、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27、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28、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29、真理的客观性原理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关系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7、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3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40、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名党员。
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和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辩证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这便是辩证法的核心。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事物的矛盾着重在于“内因”而不是“外因”。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小到大的演化过程。
3.对立面的共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从而产生统一性。
辩证法的应用:1.用辩证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事物的发展方向。
3.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辩证法的正确性。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社会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性。
2.生产者是社会的基本力量。
3.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1.提出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2.分析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关系。
3.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反映着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社会意识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1.社会意识是物质社会生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产物。
3.改变社会意识必须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应用:1.指导对社会意识的分析和评价。
2.分析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3.在社会意识变革中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
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支撑体系是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荣辱观和理论判断的总结。
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南针。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哲和马政经两个科目,这两个科目都是知识点比较集中难理解的科目,学习起来重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当然原理部分还是要熟记,基本上在初级阶段重点是在掌握整体知识点的架构和框架,然后每一章节注意重点复习,一一搞定。
初期大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初期阶段马原的复习知识点,万学海文大致归纳如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物质与运动;10、运动与静止;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15、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6、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9、规律及其客观性;20、现象和本质;21、必然性和偶然性;22、原因和结果;23、可能和现实;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7、对立统一规律;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3、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40、真理及其客观性;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42、价值;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4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49、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5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5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57、文明与文明形态;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61、社会发展的动力;6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6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4、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5、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66、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67、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1、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具有物质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宇宙最一般的规律和最一般的发展规律出发,认识和把握世界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主张以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规律为基础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要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2、社会历史发展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辩证的,是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曲折的、不平衡的、不平静的发展过程。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动力。
4、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相互结合的。
只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只有正确的实践才能验证科学的认识。
5、人的思想来自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来自社会,人受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人的思想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思想要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揭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的哲学。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物质与意识物质:客观存在的一切,是世界的本质。
意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高级产物。
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三、自然辩证法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的途径。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部分:认识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二、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具体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具有时代性。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要求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
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要求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三、阶级分析阶级分析要求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
四、群众观点群众观点要求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
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