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育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甜玉米属于甜质型玉米,是栽培玉米里面的一个亚种。甜玉米由胚乳隐形突变基因控制,根据遗传背景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甜玉米的含糖量比普通玉米高出2~7倍,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且含有膳食纤维、亚油酸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口感鲜嫩、爽脆,果蔬兼用,市场上十分畅销。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选育出既能适应生产者需要,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甜玉米新品种显得极其迫切。

甜玉米品质育种现状

甜玉米品质包括甜度、柔嫩度、香味、糯性、风味等指标。研究表明糖分含量和组成影响甜度;水溶性多糖(WSP)、WSP与不溶成分的比率影响糯性和风味;果皮厚度和细胞壁成分决定柔嫩度。经过我国育种家们的努力,许多国产甜玉米品质在糖分、WSP和果皮厚度方面均有较大进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现有国产甜玉米品种果皮偏厚,吃起来渣多、不柔嫩,口感较差;甜度较低,糖份下降较快,致使最佳采收期偏短、货架寿命较短。现行多数国产甜玉米品种仍停留在高产、品质较差型阶段,缺乏竞争力。

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

在甜玉米品质育种研究中,对含糖量遗传效应的报道较多。王振华指出,甜玉米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嫩度值、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但可溶性多糖与其它品质性状相关均不显著。说明对含糖量的选择不会影响甜玉米的风味和嫩度。进一步对一些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甜玉米应选择穗柄较短、苞叶较少、茎含糖较高的类型,分蘖的存在并不影响甜玉米品质。赵仁贵等发现甜玉米含糖量遗传属于数量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含糖量性状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董海合等以9个普通甜玉米自交系组配36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影响甜玉米品质的天冬氨酸以加性效应为主;蔗糖、蛋氨酸、脯氨酸以非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可溶糖总量、可溶糖—蔗糖、干物质、甘氨酸、丝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几乎同等重要。胡建广等已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硝酸银和激动素等可以明显抑制甜玉米子粒的糖分转化。乐素菊等认为蔗糖是超甜玉米可溶性糖的主要组成

部分,对甜度起着主导作用。食用口感不仅受子粒糖含量的影响,也与子粒粗纤维含量密切相关,粗纤维含量愈高,口感愈粗糙,粗纤维含量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基因型对甜玉米子粒的糖分转化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阻断甜玉米子粒糖分的转化过程,可大大提高甜玉米品质。王晓明等通过2003-2004年全国和广东省超甜玉米区域试验研究发现还原糖的测定值在全国各区试点之间变幅较大,没有可比性。因为在超甜玉米中,反映甜度指标的是蔗糖和果糖,建议将测定可溶性糖和还原糖指标改变为测定蔗糖和果糖。

淀粉含量的高低间接影响甜玉米含糖量。赵元增对超甜型玉米淀粉含量配合力分析表明,淀粉性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时还受到细胞质基因的影响,淀粉性状的GCA在各亲本间、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祁新等对吉甜6号研究表明,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顺序为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并且相关显著。因此,建议在育种中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含糖量的同时更要注意营养成分的平衡。

柔嫩性直接影响甜玉米的食用品质,因而改善果皮的柔嫩性是重要的育种目标。Wolf等首次使用测微计测量甜玉米的果皮厚度,Tracy和Helm等对超甜玉米胚乳类型和突变体对果皮厚度的影响作过相关研究。Bailey等报道,果皮柔嫩性与果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果皮越薄,嫩性越好。甜玉米的果皮厚度是一个很复杂的品质遗传性状,其遗传规律研究有相当的难度。禹玉华等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超甜玉米乳熟期种皮厚度与他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种皮厚度与其他10个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排序为: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重>穗粗>穗位>穗长>单穗粒重>单穗净重>可溶性多糖含量。

乐素菊等发现不同品种的果皮厚度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在灌浆前期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胚背面的果皮较胚面薄,之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同时认为,超甜玉米在授粉后14~18 d粗纤维含量较低,食用品质较佳,这与胚背面的果皮厚度保持较低的水平有一定关系。

李余良等用显微测微尺测定了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和11个品种的果皮厚度,测定结果与品尝评定基本一致,证明其是一种准确、快速、方便的定量测定方法。果皮定量化测定结果可以作为超甜玉米品种品质评定和种质鉴定的重要依据。

罗高玲等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发现甜玉

米授粉后18 d果皮厚度与青穗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含水量4个品质性状与青穗产量相关不显著,各主要品质性状间相关不显著。建议在选择高产量时,应注意对果皮厚度进行选择。

生物新技术在甜玉米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Fermin Azaza等以均匀分布在甜玉米基因组的94个基因组克隆为探针,

对食用品质具有极端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W678、IL731杂交F3代的102个家系进行RFLP差异分析,F3代家系的食用品质评价经过21位品尝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鉴定。对鉴定结果单因子统计分析表明,风味、甜度、适口性、脆性、柔嫩性和多汁性等食用品质分别由7、9、3、6、6和5个QTL位点控制,这些位点在整个基因组上均有分布,每个染色体有3~5个位点不等,变异贡献率为20%~60%。利用分子标记与专家品尝结合,可用于指导甜玉米食用品质改良育种。

甜玉米品质育种展望

我国现有甜玉米品种多是从国外引进的甜玉米品种,血缘关系较狭窄,生态类型较单一,育种材料遗传基础较狭窄,难以育成有重大突破的品种。为此,广泛搜集遗传基础复杂、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甜玉米育种资源,创建基础群体是我国当前甜玉米品质育种应做的基础工作。

建立甜、糯玉米抗病、耐热、耐寒、耐旱等抗逆性和果皮厚度等品质性状的核心种质资源库,利用核心基础研究材料,建立稳定的QTL作图群体。利用SSR 和SCAR等分子标记方法,筛选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和加快特异自交系的选育。

面临世界先进水平的激烈竞争、市场的变幻莫测及甜玉米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甜玉米育种目标应从单纯的高产型向优质高产型,从单一生态类型向耐热、耐寒、耐瘠多样型,从单一鲜售型向鲜售、加工多样型方面转变,并准确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育种方向,以适应市场需要,提高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