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

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

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1、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2、孔融让梨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3、程门立雪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看见他们的老师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就站在旁边,耐心地等着他们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4、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礼仪知识_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礼仪知识_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呢,主要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发散出去,小编也整理了一些小故事,请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1:爱国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明清之际爱者顾炎武的。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2:尊敬师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

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

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

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一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一些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文明礼仪历史小故事简短30字

文明礼仪历史小故事简短30字

《曾子避席》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曾子避席的故事哟!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孔子正在给他讲课,他坐着认真听。

孔子讲到精彩的地方,曾子一下子站了起来,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孔子面前,恭恭敬敬地听着。

别人问他为啥这样,曾子说:“老师讲得太好了,我要更尊敬地听。


小朋友们,曾子有礼貌不?
《程门立雪》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程门立雪的故事呀!
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特别爱学习。

有一天,他去拜见老师程颐,老师正在屋里睡觉。

杨时和他的同学就在门外等着,一直等到老师醒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他们俩都变成了雪人。

小朋友,你说他们是不是很有耐心很有礼貌?
《千里送鹅毛》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
从前有个人叫缅伯高,他要给皇帝送一只漂亮的天鹅。

在路上,天鹅飞走了,只留下一根羽毛。

缅伯高就把这根羽毛送给皇帝,还写了一首诗。

皇帝不仅没生气,还夸他有诚意。

小朋友们,这就是讲礼貌的好处哟!
《孔融让梨》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孔融让梨。

孔融是个懂事的孩子。

有一次,家里分梨吃,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自己拿了小的。

爸爸问他为啥,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懂得谦让。

小朋友们,要向孔融学习哟!。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新整理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新整理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下面小编分享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的礼仪,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1. 孟母三迁:春秋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三次迁居,从而使得孟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韩信点兵:汉朝初年,刘邦要点兵征战民族老将韩信时,韩信以不会点名字为由推脱,结果却被刘邦看出了他的聪明才智,最终韩信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3. 孔子拜师问道:孔子年轻时流浪四方,拜师学习礼仪和道德,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4. 《左传》的故事:《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中的故事很多。

比如,郑国有一位大臣因父亲去世而不能参加宴会,为了表示孝道,他在宴会现场舞剑三百余刺自己的腿,以示戒悔。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对文明礼仪的重视,无论是孝道、礼仪还是为人处世,都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思想和智慧哲理。

这些故事至今仍在中国文化中被广为传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明礼仪的故事

文明礼仪的故事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他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父亲问他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孔融回答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这个故事展示了孔融的谦让和注重兄弟之礼的品质。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老师的尊敬和谦逊的态度。

3.柯莉萍的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

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

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

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这个故事展示了柯莉萍的礼貌和耐心,以及她对于职业的敬业精神。

4.陆晓慧的尊重:陆晓慧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识的人,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

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他说:“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这个故事展示了陆晓慧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5.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_古代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_古代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_古代文明礼仪的故事在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呢?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张良拜师一天,年轻的张良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

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很想发作。

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只好忍气吞声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张良:“给我穿上!”此时张良已有几分怒气,但他还是跪下身帮老头把鞋子穿上。

老头穿好鞋后,跺跺脚,仰天大笑扬长而去。

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

他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

五天后的早晨,你到这儿来等我。

”张良深感玄妙,诚恳地跪拜说:“谢谢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五天一大早,张良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在桥头等候。

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他说:“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太不像话了。

”说完起身就走了。

刚走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五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到五天之后再来。

到了第五天,老人又先他而到,这回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

走时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五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

又过了五天,张良再不敢贪睡,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了桥头。

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掏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

”说完,飘然而去。

等到天亮,张良打开手中的书,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得到的是《太公兵法》。

从此,张良捧着《太公兵法》日夜攻读,勤奋钻研。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名噪一时,功盖天下。

张良人物简介张良,字子房,逝于前186,今安徽亳州人,汉初三杰之一,先世原为韩国贵族。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未遂。

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

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

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15个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文明礼仪的名人故事个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投桃报李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康叔於卫,遂立卫国。

康叔之八世孙姬和,以殄灭西戎有功,获周平王赐爵为卫武公。

武公治国开明,广听众议,多纳雅言,以为施政参考,深得百姓称颂与爱戴。

故政通人和,卫国大治,遂为春秋初期之大国也。

武公在诗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为举止,既善且良。

谨言慎行,不失礼仪,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则众人皆以君作则矣。

人以桃馈我,我以李报之,乃合乎情理。

或言小羊生角,则欺人矣。

”2、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3、礼贤下士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渴望见他一面,与他交谈一番。

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就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

”齐桓公却颇有耐心他说:“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能轻视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霸主也就会轻视贤士。

纵有贤土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霸主呢?”这一天,齐桓公接连五次前去拜见,才得以见到小臣稷。

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历史故事

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被誉为“至圣先师”,对中国的文化和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故事始于他年轻时的求学之旅。

他渴望学习,但家境贫寒,无法支付学费。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四处寻找知识的机会。

他走遍了中国各地,拜访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智者,向他们请教学问。

他虚心地学习,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

在他的求学过程中,孔子遇到了一位名叫颜回的学生。

颜回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才华的年轻人,但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好。

孔子看到了颜回的潜力,并决定帮助他。

他邀请颜回一起学习,并与他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他教导颜回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

孔子和颜回一起学习了很长时间,他们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他们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并互相鼓励。

孔子教导颜回要尊重他人的长辈和上级,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他告诉颜回,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未来。

他还教导颜回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礼仪。

孔子的教导对颜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回变得非常有修养和有道德,他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赞赏。

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他的成功也使孔子非常高兴,他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

孔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故事,它还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文明礼仪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石。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导,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做一个有修养和有道德的人。

他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礼仪。

他的教导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和敬仰。

他的思想和教导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和修养,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

在当今社会,文明礼仪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礼仪大师叫做邹衍。

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夫,也是一位著名的礼仪学家。

他的《礼记》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邹衍在礼仪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礼仪文化。

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他的一生都在弘扬礼仪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礼仪文化。

在古代欧洲,也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体育盛会,也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非常庄重的场合,参赛选手必须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

比如,参赛选手必须裸体参赛,以展示自己的身体素质;比赛期间,选手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不能有任何不当行为。

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体育运动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

在古代日本,也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庄重的礼仪活动。

在茶道中,主人必须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以展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明礼仪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

比如,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

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作为文明人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文明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我们作为文明人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

⽂明礼仪⼩故事⽂明礼仪⼩故事(通⽤7篇) ⽂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下⾯⼩编为⼤家整理的是关于礼仪的⼩故事,⼀起来看看吧! ⽂明礼仪⼩故事篇1 ⼀、孔⼦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得知他的学⽣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

到达京都的第⼆天,孔⼦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中⼑笔,整顿⾐冠出迎。

孔⼦见⼤门⾥出来⼀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料想便是⽼⼦,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了弟⼦礼。

进⼊⼤厅后,孔⼦再拜后才坐下来。

⽼⼦问孔⼦为何事⽽来,孔⼦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所知,特地向⽼师请教。

”⽼⼦见孔⼦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的学⽣们请求他讲解⽼⼦的学识。

孔⼦说:“⽼⼦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师。

”同时还打⽐⽅赞扬⽼⼦,他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来逮住它,会游的鱼⼉我可以⽤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飞的鸟⼉我可以⽤良箭把它射下来。

⾄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上天的。

⽼⼦,其犹龙邪! ”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时,博⼠桓荣是他的⽼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设置⼏杖,像当年讲学⼀样,聆听⽼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数百⼈召到太常府,向桓荣⾏弟⼦礼。

桓荣⽣病,明帝就派⼈专程慰问,甚⾄亲⾃登门看望,每次探望⽼师,明帝都是⼀进街⼝便下车步⾏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师枯瘦的⼿,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5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5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5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1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识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擅长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兴奋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行。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打算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任凭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咆哮,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白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连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其次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打算第三次去访问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视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赶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生怕打搅诸葛亮,不顾路途疲惫,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历史故事20字

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历史故事20字

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历史故事20字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规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可以让我们深入探究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带来一些精选的历史故事,以展示文明礼仪的发展脉络。

1. 《礼记》的由来中国有一部重要的古代经典文献,《礼记》,它是由一位智慧的学者成书,用以总结和规范古代礼仪。

这位学者经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觉察到人类社会的不同阶层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礼仪规范。

于是,他收集整理这些规范,并付诸于书中,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形成统一的礼仪规范,并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埃及的葬礼仪式在古埃及,人们对待死者的尊敬和崇敬达到了极致。

他们相信死者会在来世得到新生,并享受永恒的荣耀。

埃及人会进行复杂的葬礼仪式,其中包括将死者的尸体包裹在细腻的布料中,用珍贵的香料和芳香油浸泡,最后安放在金棺中。

这种丰富而庄严的葬礼仪式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他们对死者的敬重和对来世的美好憧憬。

3. 日本的茶道文化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们的内心修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茶道不仅是一种喝茶的仪式,更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

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仪式,而且重视细节和和谐。

通过参与茶道,人们可以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耐心和专注的品质,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存在。

4.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成为古希腊各城邦之间建立友谊和疏通的平台。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点是奥林匹亚神庙,以纪念宙斯的儿子阿波罗。

在这一重要盛事中,各城邦代表团会穿着统一的礼服,参加体育竞技和文艺表演。

而在比赛期间,所有冲突和战争都会暂停,以确保游戏的纯洁性和公平性。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她的礼仪文化被人们誉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精致、完整的,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和高雅品味。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几个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一、舞狮传说“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源远流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在一年的春节期间,一个可怕的妖怪来到了一座小村庄,请千家万户准备食品,否则会毁坏村庄。

当时,村里的人们巨大的恐惧之中,却有一群勇士,他们决定踏上保护村庄的道路。

夜幕降临,勇士们挥舞着刀枪手持着火把,朝着凶猛的妖怪扑了上去。

此时,一座庙宇里的狮子听到了呼叫声,便毫不犹豫的冲了出来,它在往外冲的时候,跳过了一道大沟,与勇士们一同重创了妖怪。

从此以后,舞狮便逐渐传承并流传至今,成为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活动。

二、敬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敬茶文化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之一。

在中国,敬茶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传说在唐朝时期,应经云师为医生遇到一位和尚,该和尚朴实无华,然而应经云师看见他倒茶的那一瞬间,竟然产生了“千杯无味,不如一盏香” 的感觉,这个瞬间深深地震撼了他。

从此以后,茶具越做越小,茶越来越浓,人们喝茶也越来越注意品味,从中领悟到一种宁静的生活滋味。

三、嫁衣传说在中国古代,嫁衣有舒适、美丽、合身等一系列考量因素。

对于女孩子来说,穿着一身嫁衣嫁到远方的家庭,是顺应历史的传统规范,也是父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而精致的嫁衣则象征着父母对准备嫁出去的女儿亲情关爱和美好祝愿。

据传说,在宋代,有一个穷苦的母亲和女儿,女儿即将嫁到远方的丈夫,但他们贫苦到没有办法做出一件好看的嫁衣,母亲看着女儿的苦状,便决定用她自己的衣服来做一个精致美丽的嫁衣。

这个嫁衣,成为了妇女传承祖先美德的纽带和习俗。

四、敬老文化中国的敬老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然而在急起直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铭记我们的祖先,一个健康、坚韧、宽容、明智、阅历丰富、智力超群的老人,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的。

文明礼仪名人事例

文明礼仪名人事例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

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一日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在古代,礼仪文明一直被视为高尚道德的象征,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

名人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和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名人文明礼仪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闪光的一面。

故事一:孔子的仁德之风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不仅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以其高尚的礼仪文明风范而著称。

据传,孔子曾经有一次与一位学生共乘一辆马车。

当时,孔子在车里,而学生则在车外拉车。

突然下起了大雨,学生浑身湿透却没有抱怨,继续为孔子拉车。

孔子看到这一幕,深为学生的勤恳和忍耐所感动,立刻邀请他上车与自己并肩坐。

孔子的这个举动彰显了他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他身为伟大思想家的谦逊和仁爱之心。

故事二:尼尔斯·玻尔的贵族风度尼尔斯·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拥有贵族风度的他时常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有一次,尼尔斯·玻尔来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在一个会议上,他发表了一段对同行学者研究的建设性评论。

不料,这段评论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并对他进行了反驳。

尼尔斯·玻尔丝毫没有动怒,反而千方百计地给予对方最大限度的尊重和理解,并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专门表达了对反驳对方的赞美。

尼尔斯·玻尔的这一举动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风度和胸怀,彰显出他对学术界的尊重和包容。

故事三:奧黛麗·赫本的随和谦逊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电影女演员之一,她不仅以演技获得了众多奖项,同时也因其优雅的仪态和高尚的品味而备受赞誉。

据说,她曾经参加一次公开拍卖会,在一位竞拍者不慎失手摔碎了拍品时,赫本立即上前帮忙清理,并亲自道歉。

她以自己的谦逊和大度向众人展示出一个名人应有的文明礼仪,将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融入到平凡的行动中。

故事四:乔治·华盛顿的宽容与和谐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国父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总统,也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领导人。

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

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

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名称老子给徐君讲礼在古代中国,礼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传统。

传统的礼仪准则体现了社会道德和人类关系的健康意识,也成为了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的象征。

在道家思想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老子给徐君讲礼。

相传,老子曾就徐君所问的礼仪问题,进行了生动而深入浅出的解答。

这个故事表明了礼仪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人对礼仪的尊重和认可。

敦煌壁画《宴会场景》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中的《宴会场景》描述了唐代宫廷的一次盛大宴会。

这面壁画描绘了宴会时的仪式和礼仪,展示了古人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从壁画上可以看到,宾客和宫女们都着装华丽,端坐在桌前,宴席上佳肴美酒丰盛,仪态得体,十分庄重。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高度发展与完善,也揭示了礼仪的作用——保证社交和谐、促进人际关系。

比萨大教堂钟楼的“欧洲守则”在欧洲,礼仪也被视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2世纪的意大利比萨城,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成为了当时欧洲规范礼仪的标杆,其上的“欧洲守则”被视为“礼仪之典”、“文明之柱”。

这些规定了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准则和礼仪,如何穿衣、如何行走、如何交谈、如何走路、如何用餐等等。

这些规范传承至今,成为了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茶道”茶道是日本的一项传统文化,与礼仪密不可分。

在茶道中,“和敬清寂”成为了核心理念,即一起和谐相处,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茶道仪式。

茶道中不仅涉及到了制茶过程,更关乎仪式和人际关系。

在茶道仪式上,主人和客人相互尊重、借助茶饮建立起彼此的感情与信任,通过一杯茶来传递和平、美好和自然之美。

总之,文明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化的标志。

从古至今,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就是礼仪之交的历史,对于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明礼仪的故事

文明礼仪的故事

文明礼仪的故事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温暖而持久的光芒。

从古至今,无数个文明礼仪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之礼。

一天,家里人一起吃梨,孔融主动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长辈们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应该让给哥哥姐姐们。

”这个简单的举动,展现了孔融年幼时就具备的尊重兄长姐姐、懂得谦让的美好品德。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程门立雪。

杨时和游酢去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

他们两个不忍心惊扰老师,但又不想放弃求教的机会,于是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

过了许久,程颐才醒来,此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厚了,杨时和游酢却丝毫没有不耐烦和抱怨。

他们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时间来到现代,文明礼仪的故事依然在我们身边不断地上演。

在一个繁忙的早晨,公交车上挤满了上班和上学的人们。

一位年轻的女士上了车,由于没有座位,她只好站着。

这时,一个小学生主动站起来,礼貌地说:“阿姨,您坐我的座位吧。

”女士微笑着道谢,小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帮助他人后的快乐。

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让女士在疲惫的早晨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整个车厢充满了和谐的氛围。

在一家超市里,一位老人在挑选水果时,不小心把一篮子水果碰倒了。

旁边的一位年轻人立刻蹲下身子,帮助老人把水果一一捡起来,放回篮子里。

老人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年轻人。

”年轻人微笑着回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

”他们之间简单的交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互助。

在学校里,文明礼仪也处处可见。

每次下课,同学们都会主动向老师鞠躬道别,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再见!”在走廊里,同学们相遇时会互相微笑点头示意,不小心碰撞到对方会马上说声“对不起”。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却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社区里,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相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2、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5、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