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弯曲的说课稿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什么是弯曲现象,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2. 掌握常见材料的弯曲特性和抵抗弯曲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 弯曲现象的认识和探究;2. 常见材料的弯曲特性和抵抗弯曲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弯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常见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金属丝、木棍、塑料棒等;2. 实验记录表格、学生实验报告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弯曲的金属丝,引发学生对弯曲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弯曲现象的概念和常见材料的弯曲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弯曲程度不同。
3. 实验探究(25分钟)3.1 实验1:金属丝的抵抗弯曲能力将不同粗细的金属丝放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弯曲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丝的抵抗弯曲能力。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3.2 实验2:木棍和塑料棒的抵抗弯曲能力将相同长度的木棍和塑料棒放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弯曲实验,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抵抗弯曲能力。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差异的原因。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特点,设计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如桥梁、悬挂物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小组分享。
6. 总结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他们对弯曲现象和材料抵抗弯曲能力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了弯曲现象和材料抵抗弯曲能力的相关知识。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分类,并能够识别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分类,并能够识别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实验装置、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资源:教材、实验手册、学生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扭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弯曲现象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样的现象吗?这是怎么回事呢?”2. 引入新知(10分钟)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分类。
首先,展示不同材料的物体,如橡皮筋、铁丝、木棍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然后,进行简单的实验,比如用手将橡皮筋拉伸,观察其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弯曲现象。
3. 知识讲解与梳理(15分钟)通过PPT和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弯曲的定义、原因和分类。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提供实验装置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共同总结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桥梁、弓箭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弯曲,并能够举例说明弯曲的现象;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并能够分析物体抵抗弯曲的条件;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物体抵抗弯曲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推理分析;学生能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能够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弯曲的概念及相关现象;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物体抵抗弯曲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投影仪、电脑、课件;实验器材:金属丝、木棍、塑料棒等;实验材料:书本、纸张等。
2. 学生学习准备: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铅笔、弯曲的树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了解弯曲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弯曲现象的原因。
3.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弯曲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材料的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不同,并归纳总结物体抵抗弯曲的条件。
4. 原理解释(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讲解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如金属材料的结构紧密、木材的纤维结构等。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物体容易弯曲,而另一些物体却很难弯曲。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条件,并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点。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引言概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抵抗弯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六年级科学课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通过学习抵抗弯曲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抵抗弯曲的定义、原理、应用、实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抵抗弯曲的定义1.1 抵抗弯曲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对弯曲变形的抵抗能力。
1.2 抵抗弯曲的能力取决于物体的形状、材质和受力方式。
1.3 抵抗弯曲是物体结构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如建筑物、桥梁等。
二、抵抗弯曲的原理2.1 抵抗弯曲的原理是物体内部的分子结构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2 分子结构紧密的物体更容易抵抗弯曲,如金属材料。
2.3 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弯曲的抵抗能力不同,如木材、塑料等。
三、抵抗弯曲的应用3.1 抵抗弯曲的应用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如建筑、机械、航空等。
3.2 在建筑领域中,抵抗弯曲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设计和构造建筑物。
3.3 在机械领域中,抵抗弯曲的原理被应用于设计和制造各种机械设备。
四、抵抗弯曲的实验4.1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
4.2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原理。
4.3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五、抵抗弯曲的教学方法5.1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引导学生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
5.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抵抗弯曲的原理。
5.3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抵抗弯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讨论。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抵抗弯曲的知识。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材料性能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知道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材料性能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弯曲性能。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能力。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练习:学生进行课后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1.材料的弯曲性能2.不同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3.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积极性。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及其对物体的影响;2. 掌握物体弯曲的原因和抵抗弯曲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2. 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物体弯曲对物体的影响;2. 掌握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示范物体、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桌子在加重物的压力下会发生弯曲?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讲解物体弯曲的概念和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力后发生弯曲的原理,并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用示范物体进行弯曲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引出抵抗弯曲的概念。
4. 抵抗弯曲的方法(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讲解抵抗弯曲的方法,如增加物体的厚度、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用支撑物等。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抵抗弯曲。
5. 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加物体的厚度等方法来抵抗弯曲。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引导他们总结出有效的抵抗弯曲的方法。
6.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展示并汇报各自小组的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并强调物体弯曲对物体的影响。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即使增加了厚度也无法完全抵抗弯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对抵抗弯曲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并记录使用抵抗弯曲的方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物体的抵抗弯曲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b. 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关键因素。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a.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兴趣。
b.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b. 物体抵抗弯曲的关键因素。
2. 教学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b.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a. 实验装置:弹簧、木板、书本等。
b. 实验器材:尺子、秤等。
c.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教学资源:a. 教科书: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
b. 多媒体课件:包括实验演示、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
1. 导入新课(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物体弯曲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b.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物体弯曲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弯曲?2. 知识讲解(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b.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3. 实验探究(30分钟)a.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并设计实验方法来测试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c.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4.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抵抗弯曲的关键因素。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影响,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和原因,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书本、木棍、积木等。
教学资源:投影仪、课件、实验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弯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弯曲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见过什么物体会弯曲?”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概念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弯曲的概念,解释弯曲是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
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了解弯曲的普遍存在性。
3. 弯曲的原因与影响(15分钟)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原因导致的弯曲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对物体的影响,例如弯曲后的物体是否能够正常使用等。
4. 抵抗弯曲的方法(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抵抗物体的弯曲,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方法对物体弯曲的影响。
例如,使用弹簧的原理来抵抗弯曲,或者通过增加物体的厚度来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等。
5. 实验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抵抗弯曲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加深对抵抗弯曲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抵抗弯曲》说课稿5篇
《抵抗弯曲》说课稿5篇《抵抗弯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宽度、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小学科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什么是弯曲;2. 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3. 掌握如何增加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弯曲的概念和原因;2. 增加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
难点:1. 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2. 实验器材:木棍、书本、塑料杯等;3.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个视频,引起学生对弯曲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弯曲,并讲解物体弯曲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根木棍可以被弯曲?3. 实验探究(15分钟)将一根木棍放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按压木棍的中间部分,观察木棍的变化。
然后,将一本书放在木棍中间部分,再次观察木棍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增加物体弯曲的方法。
4. 原理解释(10分钟)通过PPT展示,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加上书本后木棍不易被弯曲。
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增加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并列举出一些例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弯曲?为什么物体会弯曲?如何增加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并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更好抵抗弯曲的桥梁?8. 练习巩固(10分钟)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弯曲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增加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弯曲现象,探究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弯曲现象,探究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弯曲现象,掌握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弯曲现象,掌握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弯曲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弯曲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弯曲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弯曲程度的影响。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推理出影响弯曲程度的因素。
5.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4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
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三、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四、设计理念及基本思路: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 - 小学科学六年级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以及抵抗弯曲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物体的弯曲现象及抵抗弯曲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小黑板、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的弯曲现象,并向学生解释弯曲的概念。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弯曲,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物体弯曲的原因。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加深对抵抗弯曲原理的理解。
实验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根木棍和几本厚书。
b. 学生用手轻轻按压木棍,观察木棍的变化。
c. 学生将几本厚书放在木棍上方,再次按压,观察木棍的变化。
d. 学生讨论并总结为什么木棍在放置厚书后更难弯曲。
4.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板书的方式,向学生详细讲解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木棍上方放置厚书后,木棍更难弯曲。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为什么桥梁要使用钢筋加固?”“为什么高楼大厦的柱子要做得很粗?”等。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学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与抵抗弯曲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进行讲评。
八、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了解抵抗弯曲的原理和重要性;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物质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如木棒、书籍等)。
2.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平常使用的书架、桌子等物体为什么不容易弯曲?它们是如何抵抗弯曲的呢?”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师向学生介绍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原理。
并通过实例解释抵抗弯曲的重要性。
例如:“抵抗弯曲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原来的形状而不发生弯曲变形。
这对于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3. 实验观察(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根木棒和一本书,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使用书籍作为支撑物时,木棒抵抗弯曲的效果与不使用支撑物时的差异。
4. 实验分析(1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使用书籍作为支撑物时,木棒更难弯曲?”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抵抗弯曲的应用领域。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桥梁、摩天大楼等结构,让学生思考它们是如何抵抗弯曲的。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反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反抗弯曲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以及反抗弯曲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掌握反抗弯曲的原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物体弯曲的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以及反抗弯曲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弯曲现象的图片,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引导学生思量:为什么物体味弯曲?如何反抗物体的弯曲?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物体的弯曲现象和反抗弯曲的原理。
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概念:1) 弯曲: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状的改变,即物体变形成弯曲状态。
2) 弯曲力:使物体发生弯曲的力,可以是外力或者内力。
3) 反抗弯曲的原理:物体内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的力会反抗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保持原来的形状。
3.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一根弹性绳和一本厚书。
2) 将弹性绳固定在桌子上,将厚书放在弹性绳上方。
3)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厚书在不同位置时弹性绳的弯曲情况。
4)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厚书的弯曲情况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抗弯曲的原理,并与他们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如力的平衡、物体的稳定等。
5. 拓展应用(15分钟)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标题:抵抗弯曲——小学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引言概述:本次科学课的主题是“抵抗弯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本文将按照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方式进行阐述,正文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每个部分分为三个小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原理1.1 抵抗弯曲的定义:弯曲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过程,而抵抗弯曲是物体对外力的反作用,使物体保持原有形状的能力。
1.2 弯曲力的作用: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力的作用点不在物体的支点上,会产生弯曲力,而弯曲力会导致物体发生形变。
1.3 抵抗弯曲的原理: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主要是靠材料的强度和形状的设计。
强度高的材料和合理的形状能够增加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二、抵抗弯曲的方法2.1 增加材料的强度:使用强度高的材料可以增加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例如,在建筑中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2.2 改变物体的形状:合理的形状设计可以使物体更好地抵抗弯曲。
例如,在桥梁设计中,采用拱形结构可以增加桥梁的承重能力。
2.3 增加支撑点:在物体的两端增加支撑点可以减小物体的弯曲程度,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例如,在悬索桥的设计中,通过增加主梁的支撑点可以增加桥梁的稳定性。
三、实际应用举例3.1 桥梁设计:桥梁是抵抗弯曲的典型应用场景。
合理的桥梁设计可以使桥梁能够承受车辆和行人的重量,保持稳定。
例如,钢筋混凝土桥梁采用拱形结构,能够有效地抵抗弯曲。
3.2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抵抗弯曲是确保建筑物稳定的重要因素。
例如,高楼大厦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增加建筑物的抵抗弯曲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3.3 车辆设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也需要抵抗弯曲的能力。
例如,汽车的车架采用钢材制作,能够增加车辆的抵抗弯曲能力,保证行驶的安全性。
四、抵抗弯曲的意义4.1 保护物体的完整性:抵抗弯曲能够保护物体的完整性,防止物体因受力过大而发生破裂或变形。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中的一节关于力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物体的弯曲现象以及抵抗弯曲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教材《小学科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力和机械”,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及其原因,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2.能力目标:(1)观察物体的弯曲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物体的弯曲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物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弯曲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弯曲的铁丝、弯曲的木棍等。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物体的弯曲现象及其原因。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易弯曲的物体,如橡皮筋、铁丝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弯曲的原因。
3.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教师可以以书本或投影片的形式展示相关知识点,如物体的形状、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厚度等对物体抵抗弯曲的影响。
4.实践(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自己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桥梁模型,来观察和验证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学生可以使用纸板、牙签等材料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测试和比较。
5.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体的弯曲现象及其原因,以及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与条件。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10分钟)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抵抗弯曲的例子,如桥梁、房屋结构等。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引言概述:在小学六年级科学课堂中,抵抗弯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需要了解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测试和比较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性能。
本文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详细介绍如何在课堂中教授抵抗弯曲的内容。
一、理论知识1.1 抵抗弯曲的定义抵抗弯曲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抵抗产生弯曲形变的能力。
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其硬度、弹性模量等性质有关。
1.2 抵抗弯曲的影响因素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材料的种类、形状、尺寸、温度等。
不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的抵抗弯曲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1.3 抵抗弯曲的应用领域抵抗弯曲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在建筑结构、桥梁设计等领域都需要考虑材料的抵抗弯曲性能。
二、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实验来测试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性能,让学生了解材料的不同特性。
2.2 实验步骤首先准备不同材料的样品,然后在实验中施加一定的力使其产生弯曲形变,记录下每种材料的抵抗弯曲程度。
2.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比较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性能,探讨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视频教学通过展示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和实验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实验操作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抵抗弯曲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实验后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和结果分析,促进他们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结果分析,评价他们对抵抗弯曲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4.2 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分析学生对抵抗弯曲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是否提高。
4.3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教学展望5.1 拓展应用未来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案例,拓展抵抗弯曲的应用领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反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反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反抗弯曲的概念,掌握物体反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反抗弯曲的概念,掌握物体反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投影仪、PPT课件、实验器材、小组活动材料。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3. 教学时间:一节课45分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弯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量: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它们是如何弯曲的?为什么会弯曲?2. 探索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赋予一根木棍和一本厚书。
要求学生尝试用手将木棍弯曲,然后在书上尝试将木棍弯曲。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为什么用手弯曲木棍很容易,但用书弯曲木棍却很难点?3.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PPT课件,向学生讲解反抗弯曲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为什么用书弯曲木棍比用手难,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反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4. 实验设计(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反抗弯曲的原理。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引导学生思量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
5.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6. 实验讨论(10分钟)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子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反抗弯曲的理解。
7. 拓展应用(5分钟)教师提问:除了书,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反抗弯曲?学生积极回答,并解释原因。
8.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抗弯曲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设计背景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中的一堂关于抵抗弯曲的知识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什么是弯曲,什么是抵抗弯曲,以及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等内容。
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弯曲,什么是抵抗弯曲,以及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对抵抗弯曲的理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什么是弯曲,什么是抵抗弯曲。
2. 掌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抵抗弯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弯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弯曲的认识,让学生讨论弯曲的现象和原因。
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弯曲和抵抗弯曲,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3. 实验探究(30分钟)3.1 实验准备准备不同材料的棍子,如木棍、铁棍、塑料棍等,以及一些重物。
3.2 实验步骤1) 将不同材料的棍子固定在桌子上。
2) 在棍子的中间部位放置一个重物。
3) 观察不同材料的棍子是否发生弯曲,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探讨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4. 概念再解释(10分钟)通过学生实验的结果,再次解释什么是弯曲和抵抗弯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5. 拓展讨论(1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抵抗弯曲。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归纳。
四、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结果,评价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的说课稿
抵抗弯曲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
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
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
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马上出示半张普通的打印纸,请一位学生和老师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纸片拉断,
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个盒子上,引导发现这张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可见薄的纸抗弯曲的能力很弱。
厚度和宽度都是影响纸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紧接着出示一张宽一些的纸片,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
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研究过纸承受拉伸的性能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相同宽度的纸增加厚度,抵抗弯曲能力怎样。
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
2、设计实验,作出推测,收集数据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
我先出示一张一层厚度的纸,观察它能承受住几个垫圈的重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紧接着老师再出示二层厚度、三层厚度、四层厚度的纸,让学生说说这几种厚度不同的纸抗弯曲能力怎样。
再展示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一杯垫圈,两个盒子,控制弯曲度标准的橡皮和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片。
问:“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你会吗?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使实验公平,必需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弯曲标准一致等。
推测要有依据,无凭无据的推测就是瞎猜乱猜了。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后,我先发给他们几个垫圈,要求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
再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推测自己组里厚度分别是两层、三层、四层的
纸片抗弯曲的大小,把推测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
然后老师再发给更多的垫圈进行实验验证。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当有的小组测完之后老师随即就把曲线图表格发给他们,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制成曲线图。
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的数据作为依据。
汇报时,老师问:“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纸的厚度增加一层,那么纸抗弯曲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倍,比如一层厚度测得抗弯曲能力是2,那么他会猜测二层、三层、四层厚度时抗弯曲能力也会是4,6,8,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一层,抗弯曲能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实测四层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几甚至60,学生会惊叹增加一层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提高得太显著了!“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曲线图,得出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老师通过谈话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
让学生抬头看看,认识教室里的横梁。
老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横梁。
4、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
老师出示一块条形的木头,提问:“条形的木头,平放抗弯曲能力强还是立放抗弯曲能力强?”学生说一说,接着出示一个棒冰棍,让学生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木条立
着放抗弯曲能力强。
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横梁是立放的,老师紧接着问:“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课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老师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做一做。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