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九江发电厂上大压小2×600MW级扩建工程桩基础工程B标段PHC管桩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电九江发电厂“上大压小”2×600MW级扩建工程桩基础工程B标段PHC管桩
施工方案
赵晓磊 黄玉辉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有限公司
摘 要: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国电九江发电厂“上大压小”2×600MW级扩建工程桩基础工程B标段PHC管桩施工方案。
关键词:工程;施工方案
1 前言
国电九江发电厂江西省九江市东郊,庐山北麓,北临长江,西靠九江长江大桥和京九铁路,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国电九江发电厂“上大压小”2×600MW 级扩建工程桩基础工程位于三期扩建端东面,场地平坦,平均自然标高 26~27m (黄海高程),四期工程总体布局:扩建端朝东,露天煤场在厂区北面,圆形干煤棚布置在主厂房东侧。升压站与主厂房呈二列式布置,冷却塔布置在升压站东侧。
主厂房区场地和屋外配电装置区、冷却塔区、圆形干煤棚区场地虽已经平整,相对较为平坦,但由于受原地形两条北西走向冲沟的影响和原为琵琶湖湖汊区域,该区域为高填方区,回填物为杂填土、素填土和冲填粉煤灰,厂区主要建(构)筑物需采用人工地基。本工程采用钻孔钢筋砼灌注桩、PHC 管桩、水泥搅拌桩与强夯四种地基处理类型对地基进行处理。本文主要阐述PHC 管桩施工方案。
2 PHC管桩施工工序总体安排
PHC 管桩施工工艺流程: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复核桩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终止压桩→桩质检验→桩机移位。
3 各工序施工方法及技术质量控制标准
3.1 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施工方法及技术质量控制标准详见“砼灌注桩测量放线”。
3.2 管桩的吊运与堆放
a) 管桩吊装宜采用两支点法或两头勾吊法。装卸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滚落。在吊运过程中应轻吊轻放,避免剧烈碰撞。
b)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管桩应按不同的规格、长度及施工流水顺序分别堆放。
c) 管桩不宜在施工现场多次倒运,以免引起桩的破损。
d) 当场地条件许可时,管桩应单层堆放,当叠层堆放时,不宜超过4层。叠层堆放管桩时,应在垂直管桩长度方向的地面上设置 2 道垫木,垫木应分别距桩端0.2桩长处;底层最外缘的管桩应在垫木处用木楔塞紧以防滚动。
e) 垫木选用耐压的长木枋或枕木,不得用有棱角的金属构件替代。
f) 管桩叠层堆放超过2层时,应用吊车取桩,严禁拖拉取桩。
3 压桩顺序方案
由于工程桩数量较多,施工中应科学安排压桩顺序,先里后外、先深后浅,尽可能减少压桩时挤土作用使邻桩偏位、上浮现象的发生,保证群桩的工作基本均匀并符合设计值,降低挤土效应影响,同时应随时监测桩顶标高,必要时进行孔隙水压力检测。
4 静压沉桩
a) 压桩机的每件配重必须用量具核实,并将其质量标记在该件配重的外露表面。
b) 垂直度控制,调校桩的垂直度是沉桩质量的关键,需高度重视。插桩在一般情况下入土100㎝为宜,然后进行调校。桩机操作手在队长的组织、指挥下,掌握双方角度尺两个方向上都归零点,使桩机纵横方向保持水平,调校垂直在规范允许值以内才能沉桩。在沉桩过程中施工员随时观察桩的进尺变化,当遇到地质层有障碍物、桩杆偏移时,分一二个行程逐渐调直。
c) 压桩应连续进行,桩长不够时,采用 CO
2
气体保护焊接桩,接桩面应保持干净,上下节中心线应对齐,偏差及节点矢高应满足规范要求。
d) 为便于沉桩,桩底应加焊满足设计要求的钢桩靴。
5 接桩
a) 上、下节管桩拼接成整桩时,采用端板焊接连接,管桩接头强度不应低于管桩桩身强度。管桩需要接长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面 0.5~1.0m。下节桩的桩头处设导向箍以方便上节桩就位,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对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 2mm。
b) 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
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上下节桩之间的间隙,应用铁板填实焊牢。接桩采用钢端板焊接法,焊接采用 NBC500 型 CO
2
气体保护焊机。焊接时,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焊接。大风、雨天施工,应采取搭设彩条布等保护措施保证焊接质量。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二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施焊外一层,焊缝应饱满连续,不得有任何裂缝或缺焊等。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沉桩,自然冷却时间不少于 5 分钟,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PHC 管桩焊接完成后,应采用 2 台经纬仪在垂直两个方向进行控制,观测整根管桩的垂直度,以使其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若不满足要求,需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6 终压标准
压桩终止条件以终压力值为主,并结合场地的地层条件,终压力值应接近或达到该规格管桩强度控制压力值,终压连续复压 2~3 次。持力层应由监理工程师会同地质工代进行验收确定。
7 PHC管桩施工质量验收
管桩施工完毕,应对桩身垂直度、桩顶标高、桩身质量进行检查及检测,应符合相应验收规范,并按实际情况测出桩位布置图,桩位的偏差符合表1要求时,可不予补桩。否则应通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补桩或采取其它的处理措施。
管桩顶平面位置的允许偏差表 1
项目允许偏差(mm)带有基础梁的桩:
100+0.01H
150+0.01H
⑴垂直基础梁的中心线
⑵沿基础梁的中心线
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100
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1/2桩径或边长
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
1/3桩径或边长
1/2桩径或边长
⑴最外边的桩
⑵中间桩
参考文献:
[1]袁宏川,胡嘉琪,李慧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垫层料级配优化研究,人民长江,2007年第38卷第4期
[2]谢玉杰,张光碧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裂缝的成因及对策探讨,四川水力发电,2007年第26卷第5期
[3]杨宁瑞,大桥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施工与质量控制,四川水力发电,2005年第24卷
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
日本是离我国最近也是与我国关系较为特殊的一个国家,日本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一直都位列世界前茅,日本的设计师们已经脱离了一个“照搬、仿照与学习”的阶段,他们对每一个作品细节的精益求精使日本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精致感。那种真正源自生活的设计的确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尤其是在景观设计这一方面,他们结合本地特色,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了自己独有的、别具一格的日本景观——盆景景观。日本不像我国地大物博,它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小,那么相应的它的国人在居住时的空间就相对没有那么宽裕,留着景观的空间就更加小了。所以这久导致了他们养成了在小块土地“绣花”式做景观的风格。有效的利用院内的每一寸空间。有树必修剪,有树必有石雕。他们以本地植物、山、石、水、土为素材,经过构思设计、造型加工、精心制做而成。它融合了盆景的美学的概念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把大自然浓缩于小小的景观之中,观那景致“疏可走马、密可成林”,有“可居可游”的意境。仿佛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而相对比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虽然有部分设计师已经觉醒,比如昆明就有此类相关研究,它从昆明的地理位置、历史、自然环境与气候入手,针对昆明自己的特点结合了两个当地的楼盘景观的规划设计来研究了昆明市居住小区的景观艺术。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地区处于照搬、照抄的状态,甚至完全抛弃本地特色,全盘西洋化,既无美感可言,更无文化价值。
4 总结
运用湖湘文化元素进行景观设计,主张不单单只是照搬文化元素与符号,而是要把那种湖湘文化的精神,那股精气神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小区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室外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应以现状调研为设计基础,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和对居住小区的景观生态性的考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结合地域特点和市场趋势,并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弹性。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不能虚幻,应该既要尊重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又要将这种文化进行传承。但是,这种传承并不是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那样就没有进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要给历史留下不同的时代符号。归根结底,我们既要把我们传统湖湘文化中的精髓尽可能的在住宅景观设计中表现,而不是形式化的复制那些元素,又要体现我们的时代性,结合湖湘文化,时代的住宅景观设计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王星航.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分析[D]. 天津大
学,2004
[2] 李东.昆明市居住小区景观艺术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07
[3] 董玉华.基于对传统元素传承的现代居住环境景观设计[D]. 青岛理工大学,2009
[4] (德)史蒂西编.(DETAIL建筑细部系列丛书)独栋住宅(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宋力编著.诗意栖居——住宅景观实列[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 宋丹丹编著.住宅景观[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7] 彭大成著.中西冲突交融中的湖湘文化(上、下卷)[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8] 彭先国著.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湖湘文化[M]. 岳麓书
社,2006
[9] 俞孔坚主编.景观设计:住区景观设计[J].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25期
[10] 赵娜.浅析当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弊端[J].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期
(上接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