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特别是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学生心理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内容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因材施教,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是自己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认知结构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是概括化的过程。
1、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由于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做到:学习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因人设疑,灵活多变。要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2、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中,学生应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基础性知识为前提,将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作用,进行有意义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已融进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是自己的知识,可以随时调取、灵活运用。学生只有具备坚实可靠地学习动机,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以得到发挥,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又学得扎实。
二、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要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师与学生的最终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不仅要具有娴熟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必要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学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身体、智力、心理成熟过程的了解,并施以正确、有利的影响。学科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结合起来,不仅说明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和品德的形成过程,而且告诉教师如何创设条件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心理学把零散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加以系统化,提炼为客观规律性。它是学科教学法的基础,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最佳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并能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熟练、有效、适时的应用。
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时,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基本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要改变学生认知图式,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然后制造认知的冲突,破坏原有的认知平衡,让学生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生疑”,再通过探究学习而“释疑”,完成知识建构。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并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2、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
学生获取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呢?“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激趣”,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教师提出问题1:水中能发生燃烧吗?
学生按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回答“不能燃烧”。
【环节二】教师随即演示实验(图1):白磷在水中燃烧。
此现象与学生头脑中“水火不相容”的认识产生激烈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环节三】教师提出问题2:白磷为什么能在水中燃烧哪?
学生思考后会回答:白磷有可燃性,并与氧气接触。
【环节五】教师提出问题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后就一定燃烧吗?
学生陷入沉思之中。
【环节五】此时,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对比实验,并提供相关资料;①白磷、红磷有可燃性;②白磷着火点400C、红磷着火点2400C。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然后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实验现象:几分钟后,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学生在头脑中很快产生了疑虑: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呢?这个奇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认知出现冲突,引发了学生探究释疑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很快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环节五】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总而言之,通过对《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