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鱼利明评课
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831a647ddccda38376baf3f.png)
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一《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
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有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刘俊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刘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刘俊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遗像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刘老师导入自然,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多大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执教中,如:刘俊老师释题后就会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重点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展读理解。
刘俊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战士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刘俊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和叫海鸥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朗读。
老人与海鸥鱼利明评课
![老人与海鸥鱼利明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e9e65ad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2.png)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今天下午,我认真地观看了鱼利明老师所讲授的《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看完后,我受益匪浅,真不愧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老人与海鸥》一文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读者收获的是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一开始上课,老师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昆明翠湖畔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接着揭示课题,老师与学生一起写标题,齐读标题,老师由此提出问题:老人与海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该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赞老人。
该教师的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悟“老人对海鸥亲人般无私的爱”和“海鸥对老人令人震撼的情”。
例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的句子,再让学生交流感受,最后让学生在体会到这种情感后用朗读表现出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又如,感悟“海鸥对老人令人震憾的情”时,老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海鸥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认真体会。
在体会情感的同时让学生反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海鸥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
海鸥也像人一样,有着人一样的情感。
刚见到老人遗像时,他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他们会叫些什么?当它们知道老人离去后,是那么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不动”,好像在为老人祈祷。
【观课评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观课评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e7f1715f111f18583d05aed.png)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上周,我有幸聆听了梁老师的《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
梁老师的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她的课堂是学生的。
现将那堂课简评如下:一、以生为本,处处设疑。
上课伊始,梁老师引入昆明翠湖公园有一座塑像,这是一位老人。
你觉得怎样的人人们才会给他雕塑像?(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而翠湖公园的这尊塑像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这尊像是昆明市民自发雕塑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给这样一位老人雕塑?这位老人与红嘴鸥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接着,老师请同学们小声快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如,在检查字词环节,老师独具匠心,巧妙地把课文描写的两个场景归类识字,并在学生读后,质疑:读着这两类词语,你仿佛看到哪两个场景?学生概括出课文写了“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这两个场景时,老师又追问:这两个场景,哪个场景让你意想不到呢?再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感时,梁老师质疑:海鸥们仿佛对老人说什么?等等,以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还课堂于学生,因为老师知道课堂是学生的。
二、以情为导,层层披入。
在学习“海鸥送老人”场景(课文第15~19自然段)时,梁老师紧紧抓住“海鸥的哪些表现让你意想不到?”让学生找相关语句谈感受,以“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主导着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这里梁老师导得很细致,由“突然”引导学生体会海鸥眼里“今天的老人”与“平时的老人”的不同;再到抓两个“扑”字,引导学生体会到海鸥内心的焦急与不安等,层层披入,并且在学生感受到位时,老师适时请孩子读出此刻的感受来,朗读指导无痕,水到渠成。
三、还学于生,静静等候。
在课堂上,我们随时感受到梁老师不紧不慢、不骄不躁的教学态度,很多时候老师都在静静等候课堂花开的声音:让孩子“默读课文第15~19自然段,划一划让你意想不到的句子,并在旁写写体会”时,老师给孩子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时间。
在这六分钟里,老师什么话也没讲,只是巡视,了解学情。
小学高段语文评课稿
![小学高段语文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460e1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b.png)
小学高段语文评课稿自十月三十一日起,我校“课堂教学督导课大赛”拉开了帷幕。
听了小学语文的三节课,从教师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及部分环节的处理上受到启发的同时,也引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下面将按照听课顺序对我段两位教师的课做以下分析与点评: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授课教师:《老人与海鸥》一文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更是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主题。
课文主要围绕“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两个方面来写。
刘楠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结构把握的较为准确,并且整堂课也是围绕这两个场景展开的教学。
尤其是第二个环节“海鸥送老人”,教师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一片真情。
在该堂课的末尾,刘楠老师补充了一段关于老人的资料,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自然结合,填补了课内空白,在引导学生感受“老人爱海鸥”这一环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一堂语文课,它呈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人文性,还有其工具性。
也就是说我们在教授一堂课时,关注的不仅仅是情感态度目标,还有知识与能力目标,及解决这些目标的过程与方法。
既要体会作者融入的情感教育,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写作)方法。
因此,对该堂课,提出以下观点及建议:1确定教学目标时偏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淡化了知识能力目标。
本课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老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的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师授课前确定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在不能准确把握教材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尤其是年轻教师,还是应该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
教师教学参考书充分考虑了大纲、教学与教材的实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直接、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起到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2教师过于注重整堂课的流程是否完成,忽略了这堂课目标生成的过程与方法。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c2515c25c52cc58bd6bef0.png)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作为完整课,朱老师和吴老师配合默契,衔接自然。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语来形容这两节课——恰当、扎实、有效。
课前备课时,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文的地位和特点,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
朱老师先让学生读“导语”,让学生与教材编者对话,从而领悟单元训练的重点。
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交流难读的、易读错的语句,顺学而教,扫清阅读的障碍。
在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两位老师都出示了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片段,思考做批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在交流的时候,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与海鸥结下的深厚情谊,并进行语言训
练和积累。
此环节生成许多亮点,如:朱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老人呼唤海鸥的语句,抓住“亲昵”一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验,并学着亲昵地呼唤海鸥的名字,入情入境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如亲人般的爱。
吴老师借助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海鸥像在“瞻仰”老人的遗容、为老人“守灵”,通过比较读去掉关键词语前后的句子,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两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品味酝酿了丰富的情感之后再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水到渠成。
吴老师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如何想象,让学生领悟写法,再依据文本内容设计小练笔,进行补白。
这样的设计,写法迁移是有效的。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得到发展。
这两节课无疑是成功的。
课例分析《老人与海鸥》
![课例分析《老人与海鸥》](https://img.taocdn.com/s3/m/dec015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3.png)
课例分析《老人与海鸥》第一篇:课例分析《老人与海鸥》《老人与海鸥》课例分析水泊寺联校孙建琴碧绿的翠湖边,一位老人与一群海鸥结下了一段儿女情缘,十年来,每逢冬天来临,老人风雨无阻,像赶赴约会似的,像照顾儿女一样,与海鸥相依相随。
每当此时,老人有节奏的投放着食物,海鸥有节奏的翻飞着翅膀,那情景,多像一幅灵动的图画。
然而,突然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
语文课上,我带领学生充分地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我们都深深的被他们彼此之间那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感动了,课堂上我感慨很多,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不少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为何这堂课能收到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思了一下,主要我紧紧抓住了“情”字,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让情满溢课堂。
下面我就对自己这节课,做一个课例分析:一、蓄情,渲染情感氛围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情厚意,上课前谈话导入,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昆明翠湖海鸥翱翔的图片,介绍相关资料,进而引申出美丽的翠湖边从此便多了这样一位老人,这位普通的老人却与海鸥之间有着极不普通的故事。
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想象和谐画面文章是以“言”表“情”的。
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话海鸥三个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教学这部分,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情感。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动人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想象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
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丽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
小学语文经典评课资料主评《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小学语文经典评课资料主评《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ed7353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d.png)
小学语文经典评课资料主评(老人与海鸥)评课稿一、创设情境,以“爱〞为主线:教学中娄老师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
通过与学生交换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
重点抓住了“老人把饼干丁很警惕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马上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措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
又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老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根底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那胜似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
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慨:老人实在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后文的“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二、关注学生方法的指导:纵观娄老师的课,学习方法的指导无处不在。
小到词语理解,大到阅读要领,这些方法隐含在老师和学生的公平对话中,潜移默化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到达了“润物无声“的境地。
如初读环节,老师让学生比拟两个题目“老人与海鸥〞和“海鸥老人〞“喂、唤、谈、守〞,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言语把它们串连起来,就自然而然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就学会了初读课文的方法。
最后,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一个好方法:特长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就能把长课文读短。
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合适高年级学生。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2篇】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1aa31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7.png)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2篇】【篇1】《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
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有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一、围绕目标,取舍内容文中那位超然的老人、那群极富灵性的海鸥、那份如亲情般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与爱,是动人的,但在教学中,张老师大胆取舍内容,围绕海鸥送老人的情景,聚焦文本,表达感情。
由浅入深,突出重点。
二、注重生存,顺学而导张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这样提示学法,让学生先学后教,在重难点中层层突破。
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比如课堂中“瞻仰”“扑”让学生抓住关键字体会情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练,悟人鸥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张老师很注重扎实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这一点对语文课很重要。
一练,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就是在学生了解课文“说什么”的.过程,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第一步。
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在初读环节就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的语言训练——概括出课文中的两件事。
在小学高段,我觉得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练,“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浏览课文海鸥送老人时,张老师让学生用横线画出在老人放遗像的地方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
这种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是一种常用的很好的读书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1d28586f01dc281e53af0e6.png)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动物间深爱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鱼利明老师在上此课时,能以生为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听了这节课,使我获益良多。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该案例的精彩成功在于教学目标明确、集中。
案例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二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由于目标明确、合理,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不枝不蔓,弛张有度。
二、读悟结合,将文字形象地转化成一张张画面。
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王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孩子,也同时感动着我。
整堂课都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都形象地转化成一张张画面,悲壮画面的句子朗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
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该案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课堂上的“拓展延伸”部分,原选自文本的后半部分。
王盛军老师这样设计不仅避免与刚才的教学环节方法类同,(无非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有关重点句段,并品读,感悟情感),更为精彩的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意图。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提升为“海鸥送别老人”时的依依不舍、深深眷恋之情。
【观课评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2
![【观课评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2](https://img.taocdn.com/s3/m/ef82ab69e45c3b3566ec8b15.png)
《老人与海鸥》听评课稿“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教学节上听完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我更感觉到情感教学是课堂的灵魂。
《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动物间深爱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这美好的情感,曹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
“创设情境,“爱”为主线”是这一堂课中的一个亮点。
首先,老师注重了读中悟情。
学生有了情境铺设后,曹老师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海鸥”,“老人唤海鸥”“老人谈海鸥”。
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和海鸥之间似亲人”的感人情怀。
重点抓住了“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个就扫得干干净争。
去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
还有让学生读老人唤海鸥的句子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体会情感时,曹老师又注重朗读指导,读出如亲人般的关怀。
其次,重点词的教学,扎实有效。
例如:在理解三个“褪色”的词语时,这个退休工人本来有固定的退休工资,他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穷?告诉学生老人买了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喂海鸥,而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香烟。
引导学生理解老人的穷与海鸥有关,从而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可见他对海鸥的感情要多深就有多深。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
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曹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孩子,同时感动了我。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第四,体会课文中美的语言,不忘语文学习的根本。
1.阅读第3自然段:先了解这段主要是写老人给海鸥喂食的情景。
小学语文评课稿老人与海鸥听课有感记录
![小学语文评课稿老人与海鸥听课有感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4779e12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9.png)
小学语文评课稿 老人与海鸥听课有感记录听过张教师的《老人与海鸥》,感受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令我收成颇丰。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十连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三五成群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天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
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但是有一天,老人归天了。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份,前半部份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份那么通过老人身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围绕两大问题开展教学:一、从课文哪些地址看出老人爱海鸥?二、老人身后,发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情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学的方式是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大体流程如下:默读课文——画出句子(能表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写体会(批注)——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要紧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文句体会,展开想象,丰硕文本内容,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在体味描述老人的外貌描述的句子中抓住三个“褪了色”体会老人的无私,适时让学生补充课前查找的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经驼了”体会老人年纪专门大,但确实是如此一名老人,十连年来,一到冬季天天坚持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喂食(因为工资不多,全节省下给海鸥买饼干——无私,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儿女。
在张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体都能抓住关键文句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有了第一部份的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瓜熟蒂落,因为学生已经明白如何体味文句,明白得情感了。
这节课带给我最深的一点感受是只要斗胆放手,有方式的指导,学生就能够学得轻松,而且他们在学习的进程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他们自己也能找到答案,这是一件欢乐的事!听过张教师的《老人与海鸥》,感受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令我收成颇丰。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范例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d070a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b.png)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范例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范例各位领导、教学专家及全体语文老师: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联合小学对于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我们齐聚联合小学,参加高新第二教研协作区语文教学“同课异构”活动,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鸥》的第一课时教学,感触颇多,获益良多。
三位语文教师风格各异,教学过程缤纷溢彩,就本次听课活动提出自己的一些听课感受和大家交流分享:邓雪艳老师的课如同迷人的玫瑰,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在语境中去感受亲人般的深情。
在教学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
邓老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随机交流,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在交流“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引导学生抓“褪色”感悟老人虽贫苦还那么爱海鸥,给它们买食物;在交流“在海鸥的鸣叫声里……”抓“亲昵”理解老人与海鸥那胜似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处理得最有机智的是“谈海鸥”这一板块里,问:“立刻生动起来”折射出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迟疑了片刻,师问:平常遇到什么事会眼睛生动起来。
一学生回答:对有兴趣的事和喜欢的事眼睛会生动起来,师立即引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再去读读这一段,感受老人的内心。
哦,原来“生动”还蕴涵着“思念、舍不得……”丁礼曼老师的课则如迷人的郁金香,过渡语自然真情,引领学生深入情境让人感动,整堂课,丁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着孩子,也同时感染着我。
如:在指导学生理解“亲昵”后,师:是啊,这哪里是在呼唤海鸥,简直是在呼唤儿女啊;在学生说到“海鸥把老人团团围住就像一群孩子围住父亲”时,师:这情景哪是人与动物啊,是人与人在交流,是父母与儿女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老人在企盼什么”这一环节时,生:企盼能到滇池走一趟,师:是啊,走一回,生:企盼与海鸥永不分离,师:是啊,永不分离,生:企盼海鸥能早点回来,师:是啊,能早点回来,在师生这样层层的情感引领下,学生怎能不被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深深地打动,而走入文本呢?最大的亮点在于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老人与海鸥》评课
![《老人与海鸥》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d07094282f60ddccda38a028.png)
《老人与海鸥》评课——青山小学曾珠香我很荣幸能听刘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展现给我们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
听了这节课后,我更是深深地领略到执教老师语文教学的魅力。
在刘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她对本课教学的处理:以“情”为线索,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一、围绕目标,取舍内容文中那位超然的老人、那群极富灵性的海鸥、那份如亲情般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与爱,是动人的,但在教学中,刘老师大胆取舍内容,围绕海鸥送老人的情景,聚焦文本,表达感情。
由浅入深,突出重点。
二、注重生存,顺学而导刘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这样提示学法,让学生先学后教,在重难点中层层突破。
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比如课堂中“瞻仰”“扑”让学生抓住关键字体会情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练,悟人鸥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刘老师很注重扎实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这一点对语文课很重要。
一练,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就是在学生了解课文“说什么”的过程,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第一步。
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在初读环节就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的语言训练——概括出课文中的两件事。
在小学高段,我觉得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练,“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浏览课文海鸥送老人时,刘老师让学生用横线画出在老人放遗像的地方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
这种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是一种常用的很好的读书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语文无处不在,语文习惯的培养也是无处不在的,刘老师正是很重视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圈圈点点,三言两语,心有所思。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b9c2434e2bd960590c6778c.png)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陈鹏《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
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今天有幸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一节精彩的示范课,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李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学习目标完成良好,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可见李老师的语文素养很高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教学程序清晰、有条理。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教学目标完成的良好。
二、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得当,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渗透层层递进,过渡自然。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实用。
如在学习生字、词环节,通过多种方法读、理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
二、民主、平等、和谐氛围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始终带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老师的激情带动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能体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李老师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方面,还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做得非常的细心,全面,这显示出李老师很好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非常精彩的示范课。
篇二:老人与海鸥评课稿《老人与海鸥》评课稿听了陈瑞芳老师上的《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我心中感慨万千。
陈老师把握教学中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学法的提倡和推广,情感的熏陶,尊重学生的个性,准确而流利的普通话,每一点,每一处,无不令人难忘。
优质课《老人与海鸥》的评课稿
![优质课《老人与海鸥》的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eef62f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e.png)
优质课《老人与海鸥》的评课稿陈老师的课非常大气,确有名师的风范。
课堂上陈老师沉着睿智,从容淡定。
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股温馨的亲和力。
引领着学生细细揣摩文本的内涵和独特人物形象。
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昆明的翠湖边喂海鸥。
后来老人去世了,“我”把老人的照片放在翠湖边上,海鸥们成群结队地飞来向老人告别。
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学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的最大教学亮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人物形象,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1、字词教学的独具匠心。
在教学开始,陈老师分别出示两组词语,分别是:第一组词语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啧啧称赞第二组词语急速扇动翻飞盘旋肃立不动白色漩涡老师请学生朗读,并亲切纠音,而后要求读出感情。
这是我们一般的教学处理方式。
但陈老师并不要求这一环节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读了这些词语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一问题的抛出,将词语进行了理解与吸收,更整理了学生初读后的感觉。
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也为后面的品读教学做铺垫,可谓一绝多得。
2、个性化的阅读品味,注重情感升华在朗读1-13小节时,陈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自我的感悟中品味语言文字,并通过个性化朗读理解课文特有的人物情感。
比如老人会怎样抑扬顿挫地呼唤海鸥的。
当独角在高处时怎样呼唤,当海鸥停在眼前时,当老人抚摸海鸥时……他是怎样呼唤的。
充分理解了抑扬顿挫的意思: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教师没有太多的言语,没有太多的解释,只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模仿着,朗读着,品味着。
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深深感悟到老人对海鸥的那份真挚的爱。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b12801dbb68a98270fefa03.png)
《老人与海鸥》群组评课稿陈老师已经上完了《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下面我们就谈谈这节课的评价和反思。
首先,本课教学准备充分。
陈老师上这课之前,我们年级就进行了集体备课。
老师们就进行了教材、目标、学情、学法分析。
同年级老师共同研读课文,相互研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
现在就来说这这节课的优点第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陈老师用图片导入,用深沉的音乐作背景,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第二:悟情,感受震撼场面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陈老师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尤其第四句“当人们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陈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学生的合作互助。
比如句子的朗读中有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第三:入情,体会和谐之美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
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讲完海鸥对老人的情感,林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回到课文的第一个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鸥观课议课表
![老人与海鸥观课议课表](https://img.taocdn.com/s3/m/c9386e4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1.png)
我眼看课堂
我心思课堂
商
榷
点
1、教师亲切感有所欠缺,虽是高年级的学生,但学生也渴望有一个亲切友善的老师。
2、多些鼓励性的语言,让课堂更趋完美。
观课议课评课表
时间:2015年11月10日
上课教师
内容
《老人与海鸥》
学员
成员
备注
第节
我眼看课堂我心思课堂亮点1、课堂导入,学习新知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注重基础训练。让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水平,读后让学生说一说印象最深的句子,旨在检查自读效果,检验概括水平。
2、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懂得“品读”,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相辅相成,并让学生感受“扑”与“扇"的不同用法,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3、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还需更缜密的时间安排,学生在拓展环节的情感未得到升华。
改
进
策
略
3、勾画词语,品读情感
让学生勾出老人喂食海鸥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细心,体现老人对海鸥浓浓的爱,通过老人生活的简朴和喂食海鸥的饼干价所做的对比,折射老人的人性光辉。
4、情感升华,课后拓展
老人有感情的范读,不但仅是知道朗读语气,更是为学生和文本、作者、老人开凿了一条沟通的渠道,拉近了三者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用笔写下海鸥与老人重逢的幸福场面,这是学习的整合,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重要一环。最后老师的补充资源就是原文作者的博客,这是学生亲近作者的一个途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44390459eef8c75fbfb33a.png)
领导,教学专家和所有语言教师:??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联合小学,向各位议员致以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到我们学校的教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们聚集在联合小学,参加高中教学和语言同学活动的教学,听三位老师讲六年级语言老人和海鸥第一课教学,获得了很多。
三位语言教师不同风格,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在本讲座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并分享交流共享:邓雪燕老师班作为迷人的玫瑰,本课最大的亮点是在上下文中感受到爱人的深情。
在1-13的文字的教学中,字之间的线条填满了老人对海鸥的深爱,分享深深的关注。
邓老师在教这部分学生阅读主要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体验,随机沟通,默认并生成有机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如:在交换回来的一个褪色的蓝色布袋... ...,引导学生抓住褪色,了解老人都穷,但也爱海鸥,给他们买食物;在交换海鸥的tweet ...掌握亲密关系,了解老人和海鸥,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更好;处理最机智的是说海鸥在这板,问:立即生动反映老人如何学生犹豫了一会儿,老师问:什么是通常的事情会生动的眼睛.A 学生的答案:感兴趣的东西和东西就像眼睛会生动,老师马上指导:眼睛是窗口的灵魂,然后读这一段,感受老人的心。
哦,原来生动也包含小姐,不愿意...丁立文老师的班级就像一个迷人的郁金香,语言的过渡语言带领学生深入的情境是移动,整个班级,丁老师热情的语言感染了孩子,也感染了我。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亲密关系的同时,老师:是的,啊,海鸥在哪里打电话,只是打电话给孩子啊;学生说海鸥围着老人像一群被他父亲包围的孩子在老年人的教学中期待着这部分,学生:希望去滇池旅行,也就是说,人,老师:是啊,回去,原来:希望和海鸥从来没有分开,分裂:是的啊,从来没有分开,学生:希望海鸥能早早回来,老师:是啊,可以早点回来,老师和学生在这层的情感下,在老师和海鸥不能深入的深度之间,进入文本?最大的亮点是文字处理,新颖独特。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换,是生命与生活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嘉积中心校黎文娟第二期32班学号:23A340
今天下午,我认真地观看了鱼利明老师所讲授的《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看完后,我受益匪浅,真不愧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老人与海鸥》一文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读者收获的是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开始上课,老师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昆明翠湖畔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接着揭示课题,老师与学生一起写标题,齐读标题,老师由此提出问题:老人与海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该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赞老人。
该教师的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悟“老人对海鸥亲人般无私的爱”和“海鸥对老人令人震撼的情”。
例如:
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的句子,再让学生交流感受,最后让学生在体会到这种情感后用朗读表现出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又如,感悟“海鸥对老人令人震憾的情”时,老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海鸥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认真体会。
在体会情感的同时让学生反复读,读出自己的体
会,读出海鸥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
海鸥也像人一样,有着人一样的情感。
刚见到老人遗像时,他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他们会叫些什么?当它们知道老人离去后,是那么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不动”,好像在为老人祈祷。
(出示老人遗像课件),当遗像要拿走时,海鸥们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此时的它们又会大声鸣叫些什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海鸥的内心,理解海鸥的心情,让学生能把真情在读中表现,在说中进一步体会。
四、拓展升华,进行小练笔。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师小结: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也一样,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1、假如你是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相伴的一幕幕,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该教师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