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18项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2024 年,医疗行业对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这十八项核心制度的详细内容: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在遇到复杂、疑难或特殊病例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或组织会诊,确保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二、三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日至少查房 2 次,主治医师每日至少查房 1 次,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 1 2 次。

各级医师在查房过程中,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指导下级医师的医疗工作。

三、会诊制度当患者病情超出本科室诊疗范围或需要其他科室协助诊治时,应及时申请会诊。

会诊医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认真查阅病历,提出会诊意见,并对会诊结果负责。

四、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护理人员应按照相应的护理级别,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包括临床科室值班、医技科室值班、护理值班等。

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交接班时,要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等。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于诊断或治疗存在困难的病例,应组织相关科室的医师进行讨论,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疑难病例讨论应定期举行,并做好记录。

七、术前讨论制度在手术前,手术医师团队应针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风险等进行全面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于死亡病例,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进行讨论。

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九、查对制度在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医嘱开具与执行、药品发放与使用、手术操作等,都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医疗操作和用药的准确性。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一、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目标、职责和流程,规范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二、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建立不良事件的报告、记录、分析与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规范医患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建立完善的预防与处理机制,有效化解医疗纠纷。

四、感染控制制度: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感染控制方案,严格执行手卫生、器械消毒等相关程序,防止交叉感染。

五、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保障机制,制定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与考核,提高护理质量。

六、药品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采购、配送、储存和处方。

七、手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流程,确保手术安全,包括术前患者评估、手术室准备、手术操作、手术室消毒等环节。

八、信息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管理与保护制度,包括电子病历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信息安全等方面。

九、医学伦理与人文关怀制度:加强医疗人员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推进人文关怀,提高患者满意度。

十、安全准入与退出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准入标准招聘医疗人员,做好员工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医疗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十一、医疗技术标准制度:建立医疗技术标准制度,确保医疗技术的规范和安全应用。

十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十三、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十四、医疗质量评价与监测制度:建立绩效评价和监测机制,深入分析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十五、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

十六、医患沟通与信息共享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十七、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医疗人员积极推动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改进。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18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该当作好医疗记实,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该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身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8项医疗质量安全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而核心制度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医疗质量安全的18项核心制度。

1. 危急重症救护与急救制度:建立针对危急重症患者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患者。

2.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包括信息透明、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

3. 医疗巡查制度:建立医院巡查制度,定期对医院内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医疗设备采购、使用和维护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设备故障对患者安全造成影响。

5.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确保每一起医疗事故都能及时报告,并按照程序进行处理和追责。

6. 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提升护理质量。

7. 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制度:建立医务人员持续教育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训,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8.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建立和优化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规范临床过程,提升医疗效率和质量。

9. 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预防交叉感染等内容。

10. 药品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药品采购、存储、发放、使用和处置制度,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11. 病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病历书写、归档和评审等制度,确保病历记录准确完整,便于医疗质量评估。

12. 门诊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建立门诊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挂号、就诊、收费等环节,提供优质的门诊服务。

13. 综合管理制度:建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财务、行政等方面,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14. 医学伦理和道德教育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伦理和道德教育,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15. 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保障基层患者的就医需求。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主要内容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主要内容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主要内容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医疗管理、技术标准、人员配备等。

2.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内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设施、操作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

3.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重大医疗事故进行报告,通过事故分析和诊后教育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对纠纷事件进行处理的程序和方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5. 病案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对患者病案的管理和归档,确保病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6.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包括设备选型、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等流程。

7. 药品管理制度:规定了药品的采购、配送、使用和废弃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合理用药和药品安全。

8. 感染控制管理制度: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洗手和废弃物处理等。

9.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0. 医疗质量评估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对医疗质量的评估方法和周期,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11.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减少和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

12. 医疗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求,以提高医疗质量和能力。

13. 医疗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4.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性。

15. 医疗投诉处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对患者投诉进行处理的程序和方式,保护患者的诉求权益。

16. 医疗知情同意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在进行治疗和手术之前,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方案和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

17. 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安全。

2024年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24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并推出了最新修订的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这些核心制度的出台,对于提升我国的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这十八项核心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项核心制度是医院质量安全同等对待制度。

这项制度强调了医疗质量安全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规定了医院要将质量安全工作纳入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中,确保质量安全责任的分配和履行。

第二项核心制度是医院质量安全绩效考核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状况,通过考核结果来促进医院的持续改进。

第三项核心制度是病案质量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院建立健全的病案管理制度,确保病案记录的真实准确,为医疗质量评价和病例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项核心制度是医联体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疗机构依托医联体,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的管理和协作,提高医疗质量水平和患者服务能力。

第五项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便于监控医疗质量和及时发现问题。

第六项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与安全标准化建设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疗机构推动医疗质量与安全标准化建设,建立规范统一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一致性。

第七项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院建立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八项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与安全事件的报告与处置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医院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与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确保患者权益得到保护和赔偿。

第九项核心制度是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

这项制度要求建立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机制,依法处理医患纠纷,保证患者权益得到合理解决和维护。

第十项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分别是:
1. 首诊负责制度。

2. 三级查房制度。

3. 会诊制度。

4. 分级护理制度。

5.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7.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8. 术前讨论制度。

9.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0. 查对制度。

1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 危急值报告制度。

15. 病历管理制度。

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本机构的核心制度,并遵循每项核心制度的定义和实施基本原则及关键环节的要求。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是现代医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医疗质量安全制度。

下面是医疗质量安全的十八项核心制度:1.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运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2.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的治疗流程和标准,降低医疗风险和错误。

3.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健康档案完整、准确,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历史。

4. 药物管理制度:规范药物的采购、存储、配药和使用,防止药品错误和滥用。

5. 感染管理制度: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感染防控方案,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护理工作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7.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设备的选购、维护和使用,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8.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医疗事故,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9.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训制度: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0. 医患沟通与纠纷处理制度:加强医患沟通,解决医患纠纷,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11.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费用的收取和报销,防止医疗服务过度消费和费用欺诈。

12. 转诊与转院管理制度:明确转诊和转院的条件和程序,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

13. 医学技术与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确保医学技术和操作规范,提高诊疗准确性和效果。

14. 医学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15. 医疗质量评估与监测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估体系,监测医疗质量和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16. 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解决医患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17. 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规范医生的病历书写,保持病历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18. 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加强监督和考核。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核心制度来规范医疗工作。

下面是医疗质量安全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1. 医疗质量体系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2.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和医疗过程的安全管理。

3. 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4.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对医疗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5.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避免潜在危险。

6. 医疗错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错误管理制度,对医疗错误进行分析和处理,避免再次发生。

7.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和解决。

8.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管理制度,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9. 医疗知识管理制度:建立医疗知识管理制度,促进医疗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10. 医疗人员培训制度:建立医疗人员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11. 医疗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医疗队伍管理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流程。

1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13. 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建立医疗用品管理制度,保证医疗用品的质量和安全。

14. 医疗场所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场所管理制度,保持医疗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15.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6.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诊疗规范制度,保证医疗行为的规范和合理性。

17. 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建立医疗安全培训制度,提高医疗人员对安全意识的认识和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8. 医疗质量结果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结果管理制度,通过评估和反馈,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1.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控制。

2.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院内部和环境的安全。

3.护理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4.医疗设备管理制度:采购、使用和维护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5.药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药事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配送、储存、使用和废弃等环节的管理。

6.感染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内部的感染传播。

7.手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手术管理制度,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8.输血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安全和指征的合理性。

9.用药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用药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和用药质量。

10.医疗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11.医患沟通制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12.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加强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3.病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病案管理制度,确保病案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14.诊疗流程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管理制度,提高诊疗流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15.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安全。

16.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17.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

18.制度落地与监督:确保上述制度真正落地和执行,建立监督机制,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以上18项核心制度涵盖了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方方面面,是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权益的基本保障措施。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这些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第一项制度是质量方针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质量要求以及质量管理责任。

第二项制度是组织架构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与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权限和责任,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项制度是人员配备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配置人员,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符合工作需要。

第四项制度是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培训与继续教育计划,加强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项制度是质量保证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包括质量审核、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测等,确保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六项制度是信息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病历管理、医技检查和治疗管理等,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七项制度是医疗护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护理制度,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标准和护理质量评价等,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

第八项制度是药品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药品的规定和流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九项制度是手术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手术管理制度,包括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第十项制度是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包括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流程,确保不良事件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第十一项制度是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十二项制度是感染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包括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规定和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降低。

第十三项制度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疾病的治疗流程和监测指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和操作,确保医疗行为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2.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医疗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和追踪机制。

3.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和管理机制,促进对医疗事故的及时发现、处理和追究。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设备的选择、使用、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安全性能和可用性。

5.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药品供应和使用流程,确保药品安全使用。

6. 感染病控制制度:建立医疗感染预防控制机制,降低感染风险。

7. 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和应急演练机制。

8. 医务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9. 住院病历管理制度:规范住院病历的书写、管理和保密,确保病历信息准确、完整和安全。

10. 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的供血、采血、配血和输血操作,保证输血安全。

11. 双人核对制度:建立双人核对和确认制度,预防因操作疏忽和信息不准确引发的医疗安全事故。

12. 术前皮肤消毒制度:规范手术前皮肤消毒的流程和操作,保障手术安全和病人健康。

13. 医疗处方审核制度:规范医疗处方审核和发药流程,防止因药品使用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14. 输液泵管理制度:建立输液泵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机制,保障输液安全。

15. 营养支持治疗管理制度:规范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病人安全进食。

16. 病人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病人知情、知识产权保护和生命安全保障机制,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17. 自身安全保护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8. 医院管理规定制度:建立医院管理的规约和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18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18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18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医患沟通制度:4.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5.会诊制度:6.术前病例讨论制度:7.死亡病例讨论制度:8.危重患者抢救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差不多规范:11.交接班制度:12.手术分级治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估制度15.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6、新技术准入制度17.院长行政查房制度:18.医疗安全责任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医院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患者诊治全面负责,严禁推诿,互相扯皮,贻误病情。

2.首诊医师对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

3.对疑难重症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

需住院者应和有关科室、部门联系协商,尽快收治。

4.对科室之间〝临界病人"应由首诊医师负责诊治。

5.关于涉及两科以上疾病的患者,可依照病情需要请专科会诊,应以阻碍患者生命安全的要紧疾病为主。

6.必须转科治疗的患者,须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

转科前,由首诊医师开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

转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形。

7.凡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拒治。

情形危险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

8.凡应收治的专门抢救病人,如收人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和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安排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

9.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限制本院不能诊治,必须转院的患者,首诊医师在征得科主任同意后方可执行,必要时汇报医务科、业务院长,并提早与相关医院联系;如估量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固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假设患者家属要求转院,要做好知情告知及相关的医疗文书记载。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核心制度。

本文将介绍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十八项核心制度,旨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

2.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医疗服务标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标准,明确各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医疗质量考核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考核制度,对医疗过程和服务结果进行评估和考核,以提高医疗质量。

(3)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发生医疗事故时,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患者权益得到保护。

(4)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信息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妥善管理医疗信息。

3.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1)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制度,引导医务人员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保障医疗安全。

(2)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避免由于器械问题导致患者伤害。

(3)用药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管理制度,规范用药流程,减少用药错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4)人员培训与岗位责任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人员培训与岗位责任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4. 医患沟通与投诉处理制度(1)医患沟通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2)投诉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投诉处理制度,对患者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患者合法权益。

5. 总结以上所列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十八项核心制度,旨在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推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一系列核心制度。

以下是十八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一、质量目标制度: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发展目标和指标,确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达到这些目标。

二、质量保证制度:建立各级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

三、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制定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四、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通过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及时调整医疗服务。

五、医务人员资格核查制度:对医务人员的资格进行核查,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资质达到要求。

六、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对新的医疗技术进行评估,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和总结,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八、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对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九、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制定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和要求,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十、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监测体系,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十一、病案管理制度:建立病案管理体系,对病案进行管理和评估,确保医疗记录的准确和完整。

十二、药物管理制度:建立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

十三、医患沟通制度:重视医患沟通,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十四、信息系统安全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十五、手术安全制度:制定手术安全计划和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和质量。

十六、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的管理体系,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十七、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和总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国家和各级医疗机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其中包括了18项核心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18项核心制度。

1.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管理目标、质量规范、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内容。

2.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必须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感染监测、预防与控制、消毒与隔离等,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不良事件,以便进行事后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医疗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患者因医疗过失受到侵害时,能够追究医务人员的责任,并赔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5.患者医疗知情权保障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患者医疗知情权保障制度,确保患者对医疗行为和可能的风险有清楚的了解。

6.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的评估、手术过程的规范和手术后的护理等方面,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7.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等方面,以确保药品的质量与安全。

8.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包括器械的采购、使用与维护等方面,以确保器械的质量与安全。

9.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血液及其制品的采集、贮存、输注等方面的监管控制,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0.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以合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11.医疗残留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残留物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与处置等方面,以确保医疗残留物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12.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放射医学设备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以确保放射诊疗的安全性。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

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1.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责任和要求,确保全员参与、全面管理。

2.医疗机构行为准则:明确医疗机构的行为准则,包括遵守医疗伦理规范、医疗服务规范等,保证医务人员的行为合法、合规。

3.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过程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4.医疗质量评价与监控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与监控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5.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差错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生医疗差错时进行报告,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

6.医患沟通与投诉处理制度:建立医患沟通与投诉处理制度,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纠纷。

7.临床信息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信息管理制度,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合法性和保密性,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8.医疗质控小组制度:建立医疗质控小组制度,组织质控评审、医疗事故分析和学术讨论等活动,推动医疗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9.药品管理制度:建立药品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和管理药品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10.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做到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合理使用。

11.感染控制制度: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工作,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12.信息化建设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3.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推动医疗纠纷的及时调解和解决,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5.医疗质量安全培训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培训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6.学术研究管理制度:建立学术研究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学术研究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和诚信。

18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18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18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机构纷纷建立了一系列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本文将探讨18项重要的核心制度,以期进一步推动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1. 院感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院感管理制度,保证医疗环境的洁净和患者的安全。

2. 医疗行为规范制度医疗人员应遵守医疗行为规范,确保医疗过程中的操作无误、恰当。

3.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需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及时识别并有效控制潜在的医疗风险。

4. 医疗过程管理制度医院应制定医疗过程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安全性和追溯性。

5. 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机构需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对医疗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6. 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

7. 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对医疗事故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处理。

8. 重大疾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医疗机构需建立重大疾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和报告重要疾病疫情信息。

9.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符合相应标准和要求。

10. 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需建立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储存、配送和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11.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12.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需建立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13. 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手术过程的严密监控和安全执行。

14.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医疗机构需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及时解决医疗纠纷,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15. 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知情同意制度,确保患者对医疗操作的知情权和自主决策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项核心制度2017年医疗质量十八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医患沟通制度4、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5、会诊制度6、术前病例讨论制度:7、死亡病例讨论制度:8、危重患者抢救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基本规范:11、交接班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估制度15、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6、新技术准入制度17、院长行政查房制度18、医疗安全责任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医院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患者诊治全面负责,严禁推诿,互相扯皮,贻误病情。

2.首诊医师对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

3.对疑难重症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与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

需住院者应与有关科室、部门联系协商,尽快收治。

4.对科室之间“临界病人"应由首诊医师负责诊治。

5.对于涉及两科以上疾病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请专科会诊,应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为主。

6、必须转科治疗的患者,须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

转科前,由首诊医师开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

转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

7.凡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拒治。

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

8.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人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与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安排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

9、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限制本院不能诊治,必须转院的患者,首诊医师在征得科主任同意后方可执行,必要时汇报医务科、业务院长,并提前与相关医院联系;如估计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若患者家属要求转院,要做好知情告知及相关的医疗文书记载。

10.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

二、查房制度为了确保三级医师负责制的认真执行,各级临床医师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患者得到连贯性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各级医师的医疗水平,培养良好的医疗行为与医疗习惯,制定查房制度。

一、查房时限的要求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1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

住院期间,对一般病情的新入院患者的首次查房应在其入院48小时内完成。

对危重患者,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即时查房,并有查房记录。

2、主治医师查房:对一般病情患者的查房每日至少1次,由住院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负责记录与落实诊疗计划。

对危重患者应随时查房,但至少不少于每日两次。

3、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要全面负责,对一般患者每日至少查房两次,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检查处理,执行上级医师指示,书写整理病历,及时完成病程记录,汇总、归纳、整理、分析各种检查化验结果,出现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负责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参加科室值班。

4.对危重病员,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病员。

5.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械等。

6、护士长组织护理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检查护理质量,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实际教学。

二、查房基本规范1、查房前,在交班会上应明确查房的患者及患者数,以掌握本次查房的概况并能对查房时间加以控制,避免故此失彼。

2、下级医师及参加查房的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如病历、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报告、所需检查器材等。

3、查房应严格掌握医师级别,做到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

4、查房时应衣着整洁、佩戴胸卡,站立时应有站姿,不得斜倚乱靠。

查房不得交头接耳,更不允许说不适宜的语言,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

5、查房时各级医师站位应予严格规定。

科主任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主治医师站立于科主任医师右侧;住院医师站立于患者左侧,与科主任医师相对;护士长站立于床尾;其余相关人员站于周围,但应与主要查房人员保持一定距离,以确保充分的检查空间。

6、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汇报病情要简明扼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副)任医师、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与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指示。

7、带教学生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检查与操作,并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方可进行。

三、查房内容要求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应及时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并能体现出当前国内外最新医疗水平的进展。

审查对新入院疑难病症或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

审查重大手术的适应症及术前准备情况。

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包括对各级医师的指导,重点帮助主治医师解决在诊疗工作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抽查医嘱与护理执行情况及病历书写质量。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分型不清、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听取医生、护士的反映、倾听患者陈述,对出、转院标准进行判断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对下级医师的病历书写与病程记录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具体帮助与指导。

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危重、疑难、新入院、诊断不清及手术患者,同时有计划地巡视一般患者。

审查各种检查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与治疗的意见。

检查医嘱执行情况,修改医嘱及开特殊检查医嘱。

听取患者对治疗与生活方面的意见并提出建议。

负责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病历,帮助实习医师做好新入院患者的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工作。

住院医师要详细记录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认真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负责书写病历相关内容,要求对危重患者随时检查并记录。

4、院长及医务科负责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参加各科查房。

检查了解对病员治疗情况与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三、医患沟通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化解医患矛盾,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及广大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执业医师法》及《中华人民共与国侵权责任法》,特制定医患沟通制度。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出发,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与“医患携手,共建与谐”的服务理念,通过医患间的充分沟通,增进患方对医院的信任与对医务人员的理解。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应体现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同情患者的病情,愿为患者奉献爱心的姿态并本着诚信的原则,引导她们正确对待疾病,正确理解健康,主动配合治疗、护理,有效防范与及时化解医患矛盾纠纷,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与谐医患关系。

二、沟通环节1、门诊沟通门诊导医、挂号、咨询人员、医师要强化沟通意识,履行告知义务,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门诊医师要严格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将初步诊断、拟行诊疗措施及其必要性与依从性等情况进行告知,征求患者意见;急诊科对遇有意外事故等情况无家属陪同的患者,应及早设法通知患者家属,同时报告医务部。

2、入院沟通医疗小组应在患者入院12小时内进行入院宣教,告知患方初步诊断、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诊疗原则、进一步检查内容、饮食、休息及注意事项;重症急诊入院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的同时,应立即展开诊疗抢救,2小时内完成医患沟通,及时下达病重、病危通知书。

3、住院期间沟通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向患方介绍疾病进展及预后、拟行诊疗方案、可替代的诊疗方案等需要患方理解与配合的事项。

在进行手术、麻醉、输血、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以及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时,应当获得患者或其近亲属书面知情同意;在患者病情变化时、变更诊疗方案、高值医用耗材、贵重药品使用、发生欠费、术前术中改变手术方式以及超医保范围药品、项目使用时,根据患者病情、患方文化程度及要求的不同,由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采取适当方式随时进行沟通,保证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4、出院后沟通患者出院时,应向患方说明在院诊疗情况、出院医嘱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各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专门人员对已出院的患者采取电话回访、信件回访、登门回访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对病危患者出院后用药、休息等提供康复指导。

各科室一定要高度重视出院后沟通工作,力争做到出院回访率≥70%。

三、沟通内容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与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1、病情及医疗措施(1)首诊情况;(2)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3)初期预后判断;(4)拟行诊疗方案;(5)可替代的治疗方案,医疗小组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提供2种以上治疗方案,并充分说明其利弊以供选择。

2、需要签字的特殊告知手术的知情同意:手术指证、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手术风险及麻醉风险、手术方式及可能的备用方式、可能存在的替代治疗方案、手术流程等,在患者及其近亲属完全理解后签署手术同意书;特殊检查与治疗的知情同意:包括含有创操作、医疗费用超过1000元、可能对患者身体有严重损害与诊疗过程中关键性的检查与治疗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确保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检查与治疗的目的、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情况等,认真听取并解答患者与家属的疑问与意见,重点检查及时反馈,切实增强患者与家属的依从性。

医疗风险:病重、病危患者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下达并签署病重、病危告知书,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目前医学技术局限性、风险性的了解,使患者与家属心中有数,从而争取她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应通过正面交流、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患者及家属观瞧录像、听取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主动向患方提供必要的医疗信息与健康教育知识,如饮食与休息的合理安排与调整、精神与情绪的调控、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相关疾病的医疗进展与医疗风险、住院期间或院外的康复配合方法等,提供必要的医学与心理咨询服务,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引导她们正确认识与对待疾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通过召开医患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主动征求患方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增加患者满意度。

四、沟通方式与方法患者住院期间,责任医师与分管护士必须对病人的诊断、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目的及结果、特殊检查与治疗的风险、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费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并将沟通情况记载在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