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解方将军(郑德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中的解方将军(郑德厚)

解方:开国少将排名第一,是1939年的国军少将和1955年的共军少将,人称“双料少将”。

简历与故事

1908年,解方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四平乡。原名解如川,字沛然。7岁时幵始读书,14岁考入奉天第三高等中学。

1928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步兵科,按规定入校前在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当兵,联队长是冈村宁次。不久发生济南惨案,该联队调援侵华日军,解方愤而离队。日军为拉拢奉系,未予追究,解方被准予入学。1930年,解方毕业,考试名列第一,因有抗议日军调援侵华和抵制日本法西斯军事理论的行为,降为第三。毕业后在日军第2

师团见习半年。同年回国,跟张学铭在天津工作三年半,和贾陶、孙铭久、黄冠南成为张学铭手下的“四大金刚”,解方任天津市保安总队队长、市警察局侦缉队长,两次组织指挥打败日军利用地痞流氓寻衅侵占天津的阴谋。

1935年,解方任东北军51军参谋处中校科长,负责情报侦察。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时,解方在兰州,参

与筹划兰州事变,协助于学忠将兰州附近国民党中央军及警察、特务武装一律缴械,通电拥护八项救国主张。他受张学良派遣,三次到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处联络抗战。1937年,任51军参谋处上校科长、1938年任51军113师337旅副旅长。1939年任114师少将参谋长,担任中共51军工委书记。解方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指挥部队进攻小邵庄、杨家楼,打了胜仗。

1940年,原东北军51军工委书记叛变,解方撤出51军,1941年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三局局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写信给毛泽东,要求调解方任358旅参谋长获准。当时在延安举办军事训练班,由林彪负责,解方负责编写教材,“三三制”就是在这时提出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吉辽军区7纵副司令员、3纵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1兵团参谋长、第12兵团参谋长、40军副军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教育处处长并兼中南军政大学教育长,第四十军副军长。

1950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参与第一至五次战

役的指挥,并作为朝中方面代表之一参加开城停战谈判,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建立了功勋。

回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军训部副部长,越南停战谈判顾问,南京军事学院科学研究部部长、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后勤学院副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并于1955年时被授予少将军衔,获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4月9日,解方因病在北京逝世。

故事

抗美援朝中的解方将军

作者:郑德厚(《党史博览》2003年第7期)

解方原名解沛然,青年时期被张学良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张学良部队任职。曾任国民党部队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参谋长。1936年4月加入中共地下组织。1940年4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撤出国民党第五十一军。1941年春到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并得到高度评价。一次,毛泽东幽默地说:“‘解放’同志你已经回到家里来了,你的名字就改为‘解方’好了,不要再‘解放’了。”

抗美援朝期间,解方是彭德怀任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任参谋长。在三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他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为夺取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间,他还作为朝鲜停战谈判的我方代表,在板门店谈判桌

上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的代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谈判任务。解方将军精湛的指挥艺术,卓越的外交才能,在我军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关注形势,请缨出征。25万大军用两个夜晚秘密开赴朝鲜1950年6月,时任第十二兵团参谋长兼四十军副军长的解方,在海南岛战役结束后,正在武汉休养。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他立刻机敏地意识到,这场战争对世界和平和我国的安全,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他连夜写信给四野首长,请缨北上,准备参战。不久,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十三兵团和部分炮兵、工兵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向鸭绿江边集结,解方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第十三兵团参谋长。

解方异常兴奋,接到命令就立即打点行装,来不及告别刚刚分娩的妻子和未满月的儿子,便匆匆踏上了征程。

1950年7月中下旬,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的第十三兵团率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第四十二军、第五十军及三个炮兵师陆续向东北集结,在鸭绿江畔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解方于8月抵达安东(今丹东)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后,立即投入了工作。

当时的朝鲜战场上,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延长,后方兵力不足的战略弱点已经显露。如果美军以一部分兵力在现地与朝鲜人民军周旋,其主力在平壤或汉城地区(解方当时估

计敌人可能在仁川登陆)大举登陆,前后夹击,朝鲜人民军将腹背受敌,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面对这一形势,解方认为,我们应当尽快出兵,配合朝鲜人民军扼制敌人的进攻,粉碎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阴谋。如果待到美军打下朝鲜、直接威胁我国东北时再行反击,将会错失良机。他立刻把这些分析和判断向兵团邓华司令员、洪学智副司令员作了汇报。

解方的见地与邓、洪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于1950年8月31日草拟了一份《关于东北边防军作战准备问题》的报告给林彪。在分析了朝鲜战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后,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包括空军参战,增加参战部队,给部队增配高射炮、反坦克武器,加强后勤机构,派得力干部先期入朝侦察情况等。林彪看过这份报告后,于9月8日转呈毛泽东,毛泽东批转军委聂荣臻代总长酌办。事态发展果如所料。9月15日,美军集中7万余人,在260余艘舰艇、近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在仁川登陆,发起反击;位于正面的10个师,也于16日向朝鲜人民军反扑。朝鲜人民军被迫转入战略退却,形势十分危急。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下达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在沈阳举行军以上干部会议,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在会上讲了话,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各项问题作了明确部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