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通过故事情景,学生将学习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表内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除法概念的理解。
2. 除法运算中余数的处理。
3.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练习册。
2. 教学挂图或PPT。
3. 小组活动卡片。
4.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森林里的故事”,引出除法的概念。
故事中,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平分食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
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挂图,系统地讲解除法的定义、运算规则以及余数的概念。
4. 练习:学生在课本或练习册上做相关的除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除法来解决,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包括以下部分: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2. 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3. 余数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4. 几个典型的除法运算示例。
作业设计1. 课本练习题: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小组讨论:与家长或同学讨论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题:提出一个除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讲解除法运算规则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消化。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
3. 学会使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实物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除法的概念,例如:“如果有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2. 讲解除法的含义:我会通过示例,解释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的运算。
3. 演示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我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例如:10 ÷ 3 = 3 14. 教授除法计算方法: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例如:3 × 3 = 9,10 9 = 1,所以10 ÷ 3 = 3 1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除法算式,让同学们进行计算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展示除法算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20 ÷ 4 =(2)15 ÷ 5 =(3)12 ÷ 6 =答案:(1)20 ÷ 4 = 5(2)15 ÷ 5 = 3(3)12 ÷ 6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对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计算除法时是否存在问题。
青岛版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0.009米=(9)毫米①0.09米=(90)毫米②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 计算。
典题精讲
课件PPT
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把12根 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12÷ 3 = 4
易错提醒
写出除法算式。 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 5÷15=3
课件PPT
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件PPT
5.1 平均分(一)
学习目标
课件PPT
1、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 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 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 、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 的乐趣。
错误分析:
把6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是每组2个份3组,每组1个 分6组,每组3个分2组。所以应该是错误的。
把6个桃子平均分只有2种方法。(×)
学以致用
1.分一分,填一填。
课件PPT
6个 ,平均放在3个
,
每个 放( 2 )个。
学以致用
2.分一分,填一填。
课件PPT
12个 ,平均放在3个
,
每个 放( 4 )个。
课件PPT
每只小猴子分得4个。
探索新知
课件PPT
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2个2个地分
每只小猴子也分得4个。
探索新知
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课件PPT
3个3个地分
每只小猴子也分得4个。
探索新知
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课件PPT
4个4个地分
每只小猴子也分得4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除法的故事情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小礼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有一片水果树,每棵树上结了5个水果,现在有20个水果,我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水果呢?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把水果平均分给小动物。
3. 讲解除法:引导学生理解,把20个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就是用20除以4,得到的商就是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的水果数量。
4.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例题,讲解除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除法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如:30除以6等于多少?6. 实践应用:让学生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24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板书例题和随堂练习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a. 40除以8等于多少?b. 25除以5等于多少?c. 36除以9等于多少?2. 答案:a. 40除以8等于5。
b. 25除以5等于5。
c. 36除以9等于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1.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信息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提问题师:我们快帮狮子救援队解决一下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吧!(二)合作探究,感受意义1.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感受除法第一种意义(1)谈话。
师:12只小鹿,每条船4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呢?先想一想需要几条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学具纸上圈一圈得出答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6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四单元信息窗1平均分。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这一情境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第一个红点知识是初步认识“平均分”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是学生清楚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分一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平日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卡片、教具(两只熊猫、试题)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谈话:小朋友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动物们要举行森林聚会!。
你们想去参加吗?(课件)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森林里。
3、激发兴趣:它们玩得可高兴了,转眼间到了中午,看,小动物们为自己准备了哪些丰盛的午餐呢?(课件)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小动物们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急忙跑到餐桌旁,看,首先跑来的是两只熊猫。
(课件)大家看,准备了多少竹笋呢?(课件)2、师:现在,2只熊猫要来分吃这6个竹笋,你愿意帮它们分一分吗?可能有哪些分法?3、谈话: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吗?(贴两只熊猫的图片)(指生汇报分法,说理由)(师板书: 5 1;2 4;3 3)4、师:6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小朋友们看,你觉得哪种分法最特殊呢?为什么呢?的确,老师也觉得这种分法能使两只熊猫分得竹笋同样多,我们把这样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第五单元练习题第1-3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写一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出来。例如:“小明有15个糖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3个好朋友,每个好朋友能分到多少个糖果?”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注明解题思路和步骤。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知道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能够正确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平均分配、数量等分等问题。
3.学会使用除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能够运用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培养初步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探究,发现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除法运算的规律,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3.实践操作,巩固提高: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除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森林里的小动物家做客。小动物们非常热情,准备了很多美味的食物要和我们分享。但是,小动物们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2.教师出示图片,呈现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看,这是小动物们准备的食物。它们有8个苹果,要分给4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能得到几个苹果呢?”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青岛五年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
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讲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表达方式。
(3)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和认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评价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计算准确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速度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除法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PPT课件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2022 - 2023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5个.
10 ÷ 2 = 5
·
·
·
被除数
·
·
·
除数
·
·
·
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第一章节
把8个 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第一章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第一章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第一章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怎么分?
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 用除法算:6 ÷ 3 = 2 · · · 除 号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课程名称: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青岛版学年:2023-2024学年单元:第五单元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3. 简单的除法计算4.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3. 简单的除法计算教学难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教学准备:1. 教材2.PPT3. 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 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 讲解简单的除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技能。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除法的概念除法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在讲解除法的概念时,详细补充和说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一、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表示将一个数(被除数)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数),求每份是多少(商)的过程。
在除法中,被除数是被分成若干份的数,除数是分成的份数,商是每份的大小。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圆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2.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3.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4.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5.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除法。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分析算式的组成。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学具进行除法运算的实践操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除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除法算式的填空题。
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拓展练习:让学生探讨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概念,掌握了除法算式的组成。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材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5的信息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分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
教材结合例题和“自主练习”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森林聚会 2课时小猴子跳水 2课时猴子捞月 2课时水中救援 2课时重建家园 2课时我学会了吗? 1课时课时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平均分,教科书48—50页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精品】《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解惑
(10分钟)
巩固或反思
(2分钟)
教师讲解的重难点知识(重在于互动认知,方法指点):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小动物被水困岛上了,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2、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教师出示情景图时一幅一幅的呈现)
生:它们的房子被水冲走了。
生:被困的有小鹿,小熊。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出示问题: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只船?
学生分组解决,教师巡视知道。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静默反思回顾小结
梳理收获,培养习惯。
拓展或测验
(10分钟)
典型训练题:
1、
8个 ,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
2、
16个 ,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2)人。
3、(1)
10枝百合花,每2枝插一个花瓶,可以插(5)瓶。
(2)
10枝百合花,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2)枝。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共有15只小鹿,每条船可以救3只小鹿,一共需要几条船?
15÷3 = 5
(除号)
一共有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10÷5 = 2
(被除数)(除数)(商)
教后反思
(二)探究新知: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我教学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是青岛版五四学制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1. 平均分;2. 除法;3. 除法的性质;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5. 除法的应用。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并能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性质,以及如何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我将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以及一些图片,如森林里的动物图片,来进行教学。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些练习本,用于记录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然后将它们平均分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平均分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如“如果有6个苹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来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对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4. 除法的性质:我会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们理解除法的性质,即“被除数乘以除数等于商”。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会讲解如何进行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并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
6. 除法的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你有12个糖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糖果?”让学生们应用除法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除法的性质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一些巩固除法概念和运算的题目,如“如果有8个苹果,你想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答案是每个人会得到2个苹果。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 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的实际应用,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森林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除法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巩固除法的读写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实际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1)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除法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除法的基本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除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我设计了多个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在作业中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导入环节,我以“森林里的故事”为背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讲述小猴分桃子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入除法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森林里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森林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除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对森林里故事的感悟,让学生懂得分享、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森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如果有8个桃子,想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桃子?”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
3.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内容。
【目标任务】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认识平均分。
2、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3、能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
/p-417114953.html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猜想小动物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难题?
2、熊猫分竹笋。
(1)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咱们来帮帮熊猫吧!
(2)如果用圆片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圆片?(10个)得分成几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3)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4)生汇报(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
你为什么把10个分成5个和5个一组?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5)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
/view/ab69e2858762caaedd33d4e0.html
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
)像这样,把10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
二、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1、如果把15个竹笋平均分给5只熊猫,也就是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再拿出棋子,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师巡视)
2、你能把分的过程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展台展示自己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3个竹笋)电脑展示两种分法分的过程。
3、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3个竹笋,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
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
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1、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课件出示信息: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
“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圆片分一分吧!(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2、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还是4个4个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教师边小结,课件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并圈一圈,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
四、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课件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个?”)
(学生思考,得到结论每只小兔分到6个。
)
2、再出示“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个?”
(每只小兔分到3个。
)
再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
)
最后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6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2只小兔。
)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1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五、平均分巩固练习。
(逐一出示课件)
1、判断是否平均分?
2、10个石榴,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
3、10个蛋糕,平均分5份,每份几个?
4、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每份各几个?
5、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哪种分法正确?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同位互相说说。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那你能创造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吗?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
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