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1.宅人现象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的节奏随之加快,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就可以将很复杂的事在短期内说清楚,与朋友的交流也更多地依赖短信息、QQ等。

我们大家都成了“居室侠”。

“居室侠”都是环保型宅男,因为他足不出户,所以不必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买单,也不必对全球气候变暖负责。

“居室侠”最擅长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因为他有互联网。

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Google Reader,把他订阅的全世界的报纸、博客都读一遍。

想看电影,就上“土豆”网,连买盗版碟片的钱都省下了。

而他的人际交往全仰仗MSN,固定电话都不用装了。

“居室侠”把客厅想象成欧洲;阳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热带雨林;浴室的水龙头一开,就想象自己置身于瀑布底下戏水;冰箱里只有速冻饺子,没关系,举起刀叉把饺子想象成带血的上等牛排。

阿昌(网名)这个堂堂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生整天蹲在屋里不肯出门,这让老爸老妈很是费解。

三年前阿昌刚毕业,父母四处托关系通门路给他找了份工作,但不到两三个月他就不做了。

用阿昌的话说,钞票太少,事情太多,不高兴。

自此,他便名正言顺地窝在家里上网打游戏。

最近阿昌在网上开了家店,专营计算机硬件产品,收入还可以。

最主要的还是来去自由,不影响他“钻研”网络游戏的时间。

我们的宅男就这样足不出户,真可谓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那么宅女的情况又如何呢?依依(网名)是个白领丽人,但她的生活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多彩。

下班后她会先去超市买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后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一切联系。

放长假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七天不出门,睡到自然醒,聊到眼发黑。

她从不觉得当宅女无聊,按她的话说,有了电脑和网络,有了电视和音响,还有什么理由出门?外面的繁华与她无关。

如果你以为像“居室侠”这样的人毕竟少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宅男宅女这个族群的规模绝对超乎你的预料。

你可能会奇怪,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最不缺的就是社交生活,他们肯定有无数的酒肉朋友和精神伴侣,有无数精彩的或刺激的“腐败”活动,怎么可能甘心在家窝坐一天,守着电脑、漫画、电视,甚至只是发呆。

剩女产生原因

剩女产生原因

剩女- 产生原因1、总认为自己很优秀,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2、女权主义意识甚强,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

3、习惯使她们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自我。

比如,很多“剩女”有洁癖,一旦对方在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她看不顺眼的地方,她便无法忍受。

4、猴子掰包谷,最后错过了最佳择偶时期。

在当“剩女”之前,她们常常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她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她,最后就被剩下了。

5、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所伤,从此固执地认为,她此生不会再有真正的爱了。

于是,便有一种自残的心理。

6、事业上要追求成功,不仅仅她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励她。

加上情感上的伤害和空虚,导致她躲在自己的事业中,以此为寄托。

7、女权主义思想、自视过高、心灵的伤害等使几乎所有的剩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她们生怕找不到比周围女性朋友的丈夫更优秀的男人,遭人笑话。

8、消极等待男人来追求的态度。

9、不良的家庭教育,迟迟不能断奶。

有相当部分的剩女只要没结婚,哪怕30岁,35岁,40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们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

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10、苍白保守的生活方式。

很多剩女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大学也是走读每天回家,好象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

工作了还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换成了工作单位。

朋友就是中学大学的小猫几只,出了校门好象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

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交。

剩女们都习惯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归结为“因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没有社交”。

11、把爱情当童话,受挫力差。

很多剩女到了25岁,30岁,还不能从童话公主梦里醒过来,她们对爱情没有体验经历,只有想象。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精选6篇)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精选6篇)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精选6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精选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篇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多元化,单身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特征之一。

单身,这一曾经可能被视为人生阶段过渡状态的身份,如今正逐渐转变为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或被动接受的生活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单身人群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我们特此开展本次单身人群调查,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为社会各界提供关于单身群体的全面视角,促进对单身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为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1、揭示单身人群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龄分布、性别比例、职业背景等,以描绘单身人群的基本轮廓。

2、探索单身原因:分析促使个体选择单身生活的内外部因素,如个人追求、经济压力、社交环境等。

3、了解生活状态与心理需求:考察单身人群在日常生活、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需求。

4、评估社会支持与认知:探讨社会对单身人群的态度变化,以及单身人群自身对社会认知的感受。

5、展望未来趋势:基于当前数据,预测单身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地域分布的单身人群。

问卷设计兼顾全面性与深度,确保能够收集到丰富多样的信息。

同时,通过随机抽样与目的性抽样相结合,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三、调查结果1、基本特征:调查显示,单身人群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高学历群体占比较高,职业分布广泛,但IT、金融、教育等行业较为集中。

2、单身原因:个人发展与职业追求成为主要驱动力,同时经济独立、享受自由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剩女为什么会被剩 细数剩女被剩的几大原因

剩女为什么会被剩 细数剩女被剩的几大原因

剩女为什么会被剩细数剩女被剩的几大原因导读:不论是受现实原因的影响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的影响,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剩女,也有越来越多的女生甘愿做剩女!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女人甘愿成为剩女,剩女又为什么会被剩下呢?小编给你详细解析剩女被剩的原因,剩女所具有的六大特征!1、性格内向女人总还是有很多性格内向的存在的,她们不了是因为传统原因的影响还是因为自身原因的影响,导致这些女人变得内向腼腆,尤其是在择偶过程中更显得内敛、被动,结果就使主动性较差的男人以为追求无望而止步,除非能遇到那种爱你到发疯的,或善于勾引女人的男人,否则,爱你在心口难开的这类女人难免要剩下。

2、矫情自负剩女情感总是丰富的,这一类女人过分的矫情自负,她们时常在想,“为什么条件比我差的女人都嫁掉了,而我却找不着主?”或许有的时候是因为你太过要强,你自认为自己的非常好,别人配不上你,但是你又不甘心比你条件差的女生找到了好的归宿,因而变得极度的幽怨!3、三心二意这一类女人在选择另一半上总是有很多的条件,尤其是她们的这些条件又都是变化着的,今天看着男人的这个条件,可明天又看重男人的另一个条件了,这让追求她的男人感到非常的累,七仙女般的她们就很有可能成为被剩的一族了!4、过分算计剩女之所以被剩,有的时候是因为这个女人太过精明了,而男人有的时候反而会害怕跟这样精明的女人打交道,过分算计的女人会变得非常的现实!因而,男人只有选择离开这样的女人!5、挑拣过头虽然说,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既定的对象,她们在选择另一半时也是按照自己脑海中的这个形象去选择的,但是如果脑海中的形象的要求定的太高的话,在现实中是很难遇到这样的一个人的。

虽说选择终身配偶要慎重,慎重是得有条件,可是条件也不能太花样繁多,假如记不住你最需要的是婚姻,如果你一挑再挑,则很有可能导致自己成为剩女。

6、志向远大事业心超强、志向远大的女人,想趁着年轻在学业和事业上拼搏一把,结果越走越高,等工作成就斐然时,她已走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让男人心虚肾也虚的境界。

单身经济解析未婚经济人群

单身经济解析未婚经济人群

单身经济解析未婚经济人群未婚经济人群是指尚未结婚或没有家庭责任的个体。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消费特点和经济行为。

本文将对单身经济进行解析,探讨未婚经济人群的消费倾向与投资策略。

一、单身经济的消费特点1. 个人自由度高:未婚人群没有家庭责任和孩子的经济负担,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

因此,他们更容易追求个人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消费。

2. 生活压力小:相比已婚人士,单身人群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小。

他们可以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注重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3. 社交消费占比高:单身人群在社交方面更加积极,喜欢与朋友、同事以及社区成员进行聚会、旅行等活动。

因此,社交消费占据了他们消费总额的较大比重。

二、未婚经济人群的消费倾向1. 个人护理与健康:为了保持个人形象及身心健康,单身人群更愿意投入在个人护理、健身、美容等方面的开支,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

2. 数字科技产品:未婚经济人群通常更加热衷于数字科技产品的购买,如高性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游戏等。

这是因为科技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

3. 品质生活体验:由于未婚人群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品质的餐饮、旅行、娱乐等消费项目。

他们乐于追求独特和奢华的体验,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金钱。

三、未婚经济人群的投资策略1. 投资理财:由于未婚人群没有家庭负担,他们更容易把闲置资金进行理财投资。

他们可以选择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以实现财务增值。

2. 自我提升:未婚人群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和能力培养,他们愿意投资于学习培训、进修课程等。

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提高了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3. 创业投资:相比已婚人士,未婚人群在创业方面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资源。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闲置资金投入到创业项目中,追求事业成功和财富增长的机会。

综上所述,单身经济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新形态,未婚经济人群在消费倾向和投资策略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剩男剩女及大龄未婚现象调查报告

剩男剩女及大龄未婚现象调查报告

2.3受教育程度0.00%40.60%59.40%性别男女31.4%35.5%23.0%10.1%年龄25-30岁30-35岁35-40岁40-45岁1.2% 6.2%78.9%13.7%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或本科硕士或以上2000元以下, 30.1%2000—3000, 35.5%3000—5000, 20.2%5000以上, 14.2%每月平均收入0.00%50.00%100.00%是否61.10%38.90%单身情况0.00%20.00%40.00%60.00%80.00%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或本科硕士或以上是, 49.30%是, 25.00%是, 70.40%是, 64.50%否, 50.70%否, 75.00%否, 29.60%否, 35.50%学历与单身情况2.6.4收入与单身情况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0元以下2000—30003000—50005000以上23.60%45.90%42.90%65.80%76.40%54.10%57.10%34.20%收入与单身情况是否2.8单身的原因19.80%57.90%22.30%目前男(女)朋友是否是结婚对象当然是了正在考虑中他(她)也许不想和我结婚吧忙于学业和工作,还没来得及考虑个人问题, 25.70%遇不到合适的人,宁缺勿滥,17.30%交际圈太小,没机会结识异性朋友, 16.40%还没过够单身生活,不急着找, 10.90%错过了最佳婚恋年龄或者曾经受过感情打击, 24.80%其他, 4.90%单身的原因2.10对于单身的感觉0.00%20.00%40.00%60.00%80.00%25—3030-3535-4040-45是, 27.90%是, 50.10%是, 67.30%是, 47.90%否, 72.10%否, 49.90%否, 32.70%否, 52.10%年龄与婚姻观觉得空虚和寂寞, 24.00%比较潇洒自在,喜欢这样一个人的感觉, 19.80%没有什么感觉, 22.90%心里有种挫败感, 33.30%单身的感觉17%38%25%14%6%公开征婚家人/ 朋友介绍相亲一定要自己认识的才行婚恋网会员联谊活动征婚方式2.12调查对象择偶条件15%19%14%11%20%17%4%出众的外表良好的经济收入优越的家庭背景较高的文化程度良好的人品性格卓越的能力才干相似的生活习惯择偶条件2.13调查对象对如何改变“剩男剩女”现状的看法0%10%20%30%40%很高兴,保持现在的生活不变一切随缘,宁缺毋滥花时间和心思,主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人降低标准,尽早找一个人凑合着摆脱单身25%35%22%18%如何改变自身“剩男剩女”的现状2.13.1 不同年龄“剩男剩女”对现状的看法0%10%20%30%40%50%25—3030-3535-4040-4525%18%11%4%36%27%18%7%11%15%27%43%28%40%44%46%很高兴,保持现在的生活不变一切随缘,宁缺毋滥花时间和心思,主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人降低标准,尽早找一个人凑合着摆脱单身不同年龄“剩男剩女”对现状的看法2.14.1不同职业对最迟结婚年龄的看法0%10%20%30%40%50%国家公务员企业职员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未就业23%32%27%24%30%34%31%39%30%31%43%37%34%46%39%30岁以上25岁以上没有什么必须的不同职业对最迟结婚年龄的看法0%10%20%30%40%社会幸福指数下降给家庭带来压力自杀率提高,社会不稳定婚姻观受到挑战这是私人问题,对社会没太大影响20%31%14%17%18%对“剩男剩女”社会影响的看法21%30%19%24%6%24%26%13%34%3%0%10%20%30%40%社会幸福指数下降给家庭带来压力自杀率提高,社会不稳定婚姻观受到挑战这是私人问题,对社会没太大影响女男不同性别对“剩男剩女”现象的社会影响的看法。

不婚现象的国际比较研究

不婚现象的国际比较研究

不婚现象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变迁,不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普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选择,也对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人口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国际范围内不婚现象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不婚现象的国际普遍性不婚现象并非某个国家独有,而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现象。

在欧美国家,不婚率逐年升高,德国、瑞典、法国等国家的不婚率已经超过30%。

在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不婚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不婚现象的普遍性反映了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深刻变革。

二、不婚现象的原因分析1. 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女性可以独立承担经济负担,从而减少了经济上的依赖感。

这使得许多人选择单身或晚婚。

2. 动态观念:现代人重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实现,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为重,而不是追随传统的婚姻观念。

3. 职业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而放弃了婚姻和家庭。

他们更注重个人发展,愿意为事业奉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4. 婚姻不稳定性: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婚姻质量的下降,一些人对婚姻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冒险进入一个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中。

5. 子女压力:养育子女是一项巨大的责任和挑战,对许多人来说,担心无法履行好父母的角色,以及子女的教育成本等问题也使他们犹豫不决。

三、不婚现象的社会影响1. 人口老龄化:不婚现象导致生育率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障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家庭结构改变: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逐渐被替代,婚姻和家庭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单身家庭、同性婚姻、共同居住等新的家庭形式出现。

3. 社会支持体系:在养老、照料和社交方面,单身老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需要社会建立更完善的支持机制,提供照料和关爱。

四、针对不婚现象的解决方案1. 促进家庭友善政策: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发展,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和生活条件。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婚现象心理学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婚现象逐渐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

不婚并不仅仅是指未婚的人群,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选择,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不婚现象进行解读。

一、现代不婚现象的背景不婚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其中多个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不婚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首先,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妇女地位的提升,女性的经济独立能力增强,她们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不再将婚姻和生育视为唯一的出路。

其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社交圈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婚恋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的婚姻模式逐渐失去吸引力。

再者,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幸福感和内心的平静,婚姻的责任和束缚越来越被人们所拒绝。

二、心理学解读不婚现象的原因1. 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自我实现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宽社交圈子和追求个人成就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对于传统婚姻中的责任与束缚,不婚成为了一种更能让人充分发展自我的方式。

2. 自主选择的价值观传统的婚姻观念强调家庭责任和孝顺,婚姻一旦建立就带来了一系列的约束和压力。

而现代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个人价值观。

他们认为婚姻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幸福。

3. 对婚姻的恐惧不婚现象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婚姻的恐惧而选择不结婚,这可能是由于曾经的婚姻经历或是亲近的人经历的不幸福婚姻所产生的心理阴影。

他们害怕重复他人的错误,害怕婚姻给自己带来的可能的伤害。

4. 婚姻市场的不平衡婚姻市场的不平衡也是一个不婚现象的重要原因。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和独立,不再追求通过婚姻来获取经济保障。

而男性则面临更大的婚姻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家庭责任,这造成了双方的价值观差异,导致了现代婚姻市场的不平衡。

三、不婚对个体心理带来的影响1. 心理需求的满足不婚对于个体而言,可以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和独立。

“剩女”的成因分析和开运技巧

“剩女”的成因分析和开运技巧
往等等 , 所 以越来越 多 的“ 三高 ” 女性 更倾 向于首先把 精力投入 意识甚强 , 相处 中 , 男 方一旦有与 自己观念不 同的地方 , 便 会立
个人事业与发展。
即产生反感情绪 , 大发雷霆 , 一拍两散 , 这些都最终导致剩 女择偶
三、 如 何 运 用 心 理 学 改变 “ 剩女” 现 象
文献 标 识码 : A
摘要 : 随着社会经济的- T - , 断发展 , 青年女性相对 男性的依 附程度 日益 下降, 越来越 多的高学历、 高收入、 高智商女青年从 迈入社会 起, 就倾向于把精 力投入事业, 以致错过 了谈婚论嫁的黄金年龄段 , 迟迟无法找到婚姻 的归宿 , 她们 , 正是当下被称之为“ 剩女 ” 的 个特殊群体 , 已经 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 , 甚至是焦点之一。“ 剩女” 现 象的出现 , 既有其深层 次社会 外因, 更 囿于“ 剩女” 群体独特 的心理 内因。 笔者从心理学研 究的七个角度 , 尝试提 出了改变“ 剩女” 现象的方法, 旨在帮助“ 剩女” 发 现 自身问题症结 , 加强 自我心 理调适, 在人 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 中提升魅力 , 把握机遇, 创造幸福。

关键词 : 剩女
社会 成 因 心理 分析
异性 交往
( 二) 自闭心 理
曾几何时 , “ 剩女” 二 字悄 然兴起 , 成为 时尚流行 的热 点名 词, 何谓 “ 剩女 ” ? ( 2 0 0 6年 中国语言生 活状 况报告 》 中将 “ 剩女” 作 了
在对待婚姻 的态度上 , 女性多数选择被动坐等 的模 式 , 即使
( 二) 从 社会 心理学角度来 看 、 中国人在择偶 对象 上遵循婚 范 围非 常狭 窄 , 走 入婚 姻 机 会 渺 茫 。 姻梯度选择偏好理论 、 即传统意义上的“ 男高女低” 原则 在择偶 问题上 , 男性一 般 向下 看 , 女性 一般 向上看 , 女性 挑 社会外 因虽然是造成“ 剩女” 的重要原因 , 但毕竟有其 客观局

为什么现在的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现在的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现在的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了
现代社会中大龄剩女数量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观念的变化、经济发展、个人选择等因素。

1. 社会观念的变化:近年来,社会对于女性婚姻和家庭的观念逐渐开放和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注重事业发展、追求个人独立和自主权利,而非传统的早婚早育模式。

这导致了一些女性选择推迟婚姻,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从而成为大龄剩女。

2. 教育与事业发展: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的进步和提升也是导致大龄剩女增加的原因之一。

女性对高等教育的追求和事业发展的重视使她们更愿意延迟婚姻或选择职业优先,这可能导致在事业发展中错过了适合的结婚年龄。

3. 婚恋观念的调整:传统的父母和社会对于婚姻的安排和选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年轻一代的自主选择取代。

更多的女性希望婚姻是基于爱情和共同价值观的选择,而非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寻找合适的伴侣,导致婚姻推迟。

4. 婚恋市场的变化:随着大龄剩女数量的增加,婚姻市场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大龄剩女可能面临着更少的选择和较高的选择标准,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歧视。

这可能增加了她们找到合适伴侣的困难程度。

需要明确的是,大龄剩女并不意味着她们一定会错过幸福的婚姻。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价值观,婚姻与否并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应该逐渐摒弃对于女性婚姻状况的歧视和负面评价,鼓励个体自主选择,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支持,让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过好自己的生活。

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学成因及影响

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学成因及影响

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学成因及影响作者:张玉欣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5期张玉欣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摘要】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和职业压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剩女”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加,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以期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待之。

【关键词】“剩女” 择偶梯度选择社会变迁一、现象描述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的加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级,“剩女”便是其中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群体,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剩女”一词赫然位列其中。

所谓“剩女”是指在人口高度密的城市,出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

她们往往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

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从1997年到2005年,30-34岁的未婚女性比率激增,尤其是30岁岁的未婚人口,未婚比例从1.2%增加到3.4%[1],表明当今女性晚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剩女”的存在也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剩”下的原因“剩女”现象的产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既与外部社会环境变迁影响有关,也与个体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有关。

(一)社会舆论变迁的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说法,当女性到了适龄结婚的年纪,如果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往往会是周围人眼中的“另类”,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催促,在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下,女性便早早完婚。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女性早已摒弃了“女大当嫁”的舆论压力,她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己的同时,自主自由的考虑自身的婚恋问题,所以结婚年龄推迟。

(二)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剩女”现象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冲击了中国的户籍控制,打破了长期条块分割、城乡隔离的格局。

改革开放还增强了人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观念,人们敢于从血缘和地缘的小天地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寻找个人与社会更好结合点, 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2]。

大龄未婚调研报告

大龄未婚调研报告

大龄未婚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大龄未婚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及相关分析。

一、调研背景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的重要阶段。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年龄较大时仍未步入婚姻殿堂。

这种现象在城市中尤为明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大龄未婚的原因、现状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为相关政策和社会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_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_份,并对_____名大龄未婚人士进行了深入访谈。

四、调研结果1、年龄分布调研对象中,年龄在 30 35 岁的占_____,35 40 岁的占_____,40岁以上的占_____。

2、性别比例男性占_____,女性占_____,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3、职业分布从事白领工作的占_____,个体经营者占_____,自由职业者占_____,其他职业占_____。

4、未婚原因(1)经济压力高昂的房价、物价以及生活成本使得许多人在经济条件未成熟时不敢轻易结婚。

约_____的受访者表示经济压力是导致他们未婚的重要原因。

(2)个人发展追求事业发展,希望在事业稳定后再考虑婚姻。

约_____的人认为个人发展优先于婚姻。

(3)社交圈子狭窄工作繁忙,社交活动少,导致结识新朋友的机会有限。

约_____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圈子狭窄是影响他们寻找伴侣的因素之一。

(4)婚姻观念的转变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提高,不再将就。

约_____的人表示希望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价值观相符的伴侣。

5、心理状态(1)焦虑约_____的大龄未婚人士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担心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2)享受单身也有_____的人表示享受目前的单身状态,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更加自由、轻松。

6、家庭压力约_____的受访者表示面临来自家庭的催婚压力,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

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

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

二、特征表现
“剩女”媒介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年龄、职业、性格等方面。首先,剩女 的年龄普遍偏大,但并不代表她们不再年轻。然而,媒体在呈现这一群体时,往 往将她们视为“异类”,强调其年龄上的劣势。其次,“剩女”的职业形象也是 一个重要特征。她们通常拥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这使她们在婚恋市场上 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
为了深入了解县域体制内“剩女”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 法进行了调查:
1、问卷调查:针对D县范围内的“剩女”群体,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了解 她们的年龄、职业、收入、家庭背景以及婚姻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2、访谈:对部分“剩女”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她们的成长经历、 婚姻观念和工作生活情况。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背景与现状
“剩女”是指年龄偏大、尚未结婚的女性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 导致“剩女”现象日益凸显。目前,“剩女”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 了广泛。
二、定义与概述
“剩女”是指年龄在25岁以上、学历较高、有稳定工作和生活圈子,但尚未 结婚的女性。这一群体通常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婚姻和家庭有独特的 看法。同时,“剩女”现象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角色期待、家庭背 景和文化氛围等。
3、文献资料分析:搜集与“剩女”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相关研 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D县“剩女”群体的数量约在3000人左右,主要集 中在大中城市和周边城镇。她们的年龄大多在28岁及以上,其中30-35岁的女性 最为突出。职业以公务员、教师和医生等为主,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家庭背景方 面,大部分“剩女”来自农村家庭,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她们对婚姻的要求相 对较高。此外,我们还发现,“剩女”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她们的自我 价值意识较强,对婚姻和家庭有着独特的看法。

浅析_剩女_现象的社会成因

浅析_剩女_现象的社会成因

2009年3月社科纵横Mar,2009总第24卷第3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3浅析“剩女”现象的社会成因曲文勇3 刘 平(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内容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剩女”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加速而导致的,源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职业压力等各方面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剩女”群体的增多,一方面与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和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独立性的增强以及社会对“剩女”现象的更多包容。

【关键词】“剩女” 社会变迁 经济独立 社会包容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3-0045-03 家庭及婚姻的本质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除了生物性外更多的是赋予社会的属性,婚姻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及家庭的功能、形式、结构以及和他们相联系的道德观都会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更,在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下,就会有不同的性质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随着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的加速,便催生了很多新社会阶级,大龄单身男女这一群体的日益凸显就是社会合力的结果。

以前人们称呼单身男女为“单身贵族”,颇有些令已婚族望而兴叹的感觉,如今“剩女”一词成为时尚。

产生“剩女”这一现象有其自身的因素更有其社会的因素。

一、“剩女”的界定许多大中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边又不乏优秀的男士,但是她们却在谈婚论嫁时成为“孤单一族”。

她们被社会称作“剩女”[1]。

“剩女”一词虽然在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有据可查的是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将该词作为新词汇收录其中。

新闻媒介频繁使用这个词语并将其等同于“大龄未婚女子”,普遍认为“剩女”是指那些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

不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不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不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不婚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或推迟婚姻,这引发了人们对不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的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不婚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被普遍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探索更多的个人价值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单身已不再被视为社会非主流。

相对于以往的青年一代,现代人更愿意追求自由、独立和个人发展,他们更加重视自我实现,而婚姻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唯一的路径。

二、经济压力与不婚现象婚姻往往伴随经济责任的增加,包括买房、生育、抚养子女等。

在如今的社会,房价的不断上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许多年轻人难以在经济上负担起婚姻所带来的压力。

而不结婚则能够减轻经济负担,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恋爱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传媒的普及,人们对于恋爱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恋爱观念强调家庭的责任和牺牲,而现代人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的伴侣建立起平等、理性和自由的伴侣关系,而不愿意将婚姻定义为束缚。

四、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

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结识新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相对于传统的见面和交流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这让人们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伴侣,减少了对于传统婚姻的依赖。

五、心理成熟度的提高现代人相对于过去的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成长。

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希望在婚姻之前更加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也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因此,他们更愿意推迟婚姻的时间,以便更好地准备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六、婚姻模式的改变过去的传统婚姻模式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而现代的社会鼓励男女平等和合理分工。

这也给婚姻带来了新的定义和期待。

不少人认为婚姻应该是平等、共同成长和共同承担责任的伴侣关系。

对大龄剩女问题的思考

对大龄剩女问题的思考

造成大龄剩女普遍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注重在家庭之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年龄看,学历至少在研究生以上的女性“功成名就”时,一般至少在二十五六岁甚至更迟,往往一不留神就过了婚恋的最佳年龄。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女性的适婚年龄是有“上限”的,而女性在上完大学和事业相对有成时,已接近“上限”,因此,如不能在学习和进入社会的同时完成恋爱程序,就可能错失机会。

第二,大龄剩女工作压力大了,社交圈子窄了.由于工作单位的缩小化,在工作中结识合适的异性几率非常低,尤其是外地来的女性,他们在该城市无亲无故无同学,人脉资源几乎为零,加上工作压力大,社交范围窄,大龄剩女的普遍性更加突出.
第三,开放社会一直是人类努力的方向,有许多人希望恋爱次数多一点,恋爱对象更加丰富点,摆脱了以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我们渴望自由,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

实践出真知,如果不曾经历,何谈好坏之分,不断的寻找,不断的尝试,也许真爱就在前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许多人“剩”下来的原因,压力感的缺失以及选择的多样化导致结婚年龄正不断变大。

最后我想说的是,祝大龄剩女们早日遇见对的他,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革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革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革不婚现象是指越来越多的人在婚姻年龄段选择不结婚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显著的增长趋势。

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本文将从经济、家庭、人口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就业与收入: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独立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延迟婚姻或不结婚,使得女性更有机会追求自己的事业。

这对女性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消费产业:不婚现象催生了独居经济和单身消费的蓬勃发展。

不结婚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和自我满足,这带动了个性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3. 住房市场:由于不婚现象的增加,许多人选择独居生活,导致单身公寓和小户型住房需求增长。

这给住房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会。

二、家庭结构的变革1. 婚姻观念转变:不婚现象使得人们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个人幸福感和自由选择。

婚姻不再被普遍看作是人生必经之路,这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多样化。

2. 人口结构:不婚现象的普及会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进而影响到人口结构的变动。

少子化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挑战。

3. 亲子关系:不婚现象增加了单亲家庭的数量,这对亲子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单身父母需要承担起双重角色,同时也需要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

三、人口分布与社会秩序1. 城市化进程:不婚现象更加普遍地出现在大城市中,这导致了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大城市内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社会秩序也随之发生变化。

2. 社会关系:随着不婚现象的增加,人们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生活,社会关系日益趋于分散化和虚拟化。

3. 价值观念:不婚现象的出现与普及,也对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这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

总结:不婚现象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深度解析为何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普遍来说,大龄未婚剩女一般存在于城市高等教育平民中,其他群体的女性无论怎样要求,哪怕彩礼30W都嫁的出去。

为什么我着重说这个城市高等教育平民,因为这个群体严重的女多男少(特别是一线城市)如果你是城市高等教育平民,那你就会认为周围全都是高等教育平民,以此产生了一种想法,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错觉:高等教育平民=中国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城市高等教育平民放眼整个中国其实是非常小众的群体,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占人口比例还不到5%。

下面我们谈一谈我们眼中那些一线城市最难脱单的大龄女性是什么样的:1.没有多少资产,原生家庭一般2.工作岗位很基础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3.心智程度不够高,还纠结于为什么男性没有秒回微信4.觉得自己很优秀,至少看了她的朋友圈觉得很优秀,比如去过几个东南亚小国说明国际化,打卡某家昂贵五星级酒店下午茶说明富有,看过几场话剧说明很有内涵。

5.与以上几点不同,也有那么一小撮特别优秀的大龄女性,在高等教育平民这个圈子里,女生比男生优秀是正常事,数据表明一线城市女性收入接近男性的80%,当然男性大佬抬高了太多,加上一线城市独生女有着完全的继承权,可一点不比男生弱势。

比较优秀的女性由于各种原因不结婚,玩弄爱情,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这种女性只占比10%不到。

所以我们就说一说那些占了前五点的大多数。

受过城市高等教育的,女多男少。

大家可以直接去教育厅查数据,我国自从2010以来的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基本维持在100:110,并且呈现出女性学历越来越高的迹象,留学生数量明显的女多男少。

可能你觉得这100:110也差不到哪里去嘛,但请接着看下去;一个男性到了结婚的年龄,至少得是“在一线城市有套按揭买的房子”,这样才有资格去加入婚恋市场吧?而且你还觉得他条件一般般,还得各种条件来要求,什么长得帅,性格好等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中国女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通过社会学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社会原因。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国女性的地位与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长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

早期,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负责家务和育儿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家门,开始投身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中。

因此,许多女性在事业上也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

其次,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在逐渐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自身努力,许多女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随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许多女性在政治、企业、教育等领域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女性地位和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女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性别歧视是中国女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论是在家庭中、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中,女性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例如,女性在职场中往往遭遇到薪资不公、晋升困难等问题。

此外,在一些传统观念和观念束缚下,女性在人际关系中也往往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其次,家庭和职业的平衡问题也是中国女性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女性进入职场,许多女性必须兼顾工作和家庭两方面,这使她们的压力不断增大。

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为了她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最后,暴力和性侵犯问题也是威胁中国女性安全和尊严的重要问题。

尽管政府和社会对于这些问题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引言近年来,各类相亲节目活跃在各大卫视荧屏,节目中的女性各个妙语连珠,展现自我,在博得观众一笑的背后,又有谁注意到她们隐藏在精致妆容后的落寞。

况且这种走马观花的电视相亲,其过程就像质检人员抽查产品是否合格一样,只是对前来应征的男性进行简单的分类,不能产生深入的了解,可能一不留神就让适合自己的伴侣擦身而过,不可不谓风险大,且浪费时间。

再者,电视台直播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或多或少带些炒作的嫌疑,只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女嘉宾找到合意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些外貌秀丽,素养较高的大龄未婚女性便是时下网络中非常流行的名词——“剩女”的典范。

“剩女”们大都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

她们有充实的干劲以及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

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

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

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

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一、什么是“剩女”及其本质根据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所谓“剩女”,狭义上理解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公众一般喜欢把“三高女”和“白骨精”作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三高女”为眼光高,人气高,收入高的女性简称。

“白骨精”为女性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

网络媒体则称她们为“3S”与“剩族”,“3S”就是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结合:single (单身) ,stuck(卡住了),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的)。

“剩族”则为过了最佳适婚年龄的女性群体:其中25-27岁称之为“剩斗士”,这些女性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28-31岁称之为“必剩客”,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32-36岁称之为“斗战剩母”,她们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36岁以上称之为“齐天大剩”,甚至有人把她们中的特殊个体称为“圣女”。

与“剩女”们相比,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高高兴兴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而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15:100,已经严重偏离正常的男女性别比例。

随着这部分人逐渐进入婚恋交友的高峰年龄,男性择偶的困难将日益明显。

在20-34岁非婚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剩男”的问题远比“剩女”更严峻,全国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岁达到199:100,33岁时达到293:100;城市同龄人口中情况略好,在27-34岁间平均为162:100;这种现象意味着乡镇非婚人口中的性别比偏离更大。

这与大量存在的“剩女”现象形成了悖论,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剩女”的本质,即相对于“剩女”们自身对于婚姻伴侣的标准和需求上,“剩女”的“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也曾在《自由: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预测,2020年中国将有3000-4000万男性不得不单身,男性受到了“婚姻挤压”,而“剩女”现象的存在和依然发展的态势也恰恰证明并加剧了“光棍时代”的到来。

二、“剩女”面临的婚姻窘境及其影响2009年,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

《海峡时报》一篇文章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

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某公司曾举办大型白领男女公园相亲活动,组织者费尽心机说要平衡男女比例,但是结果官方说法是收效甚微,男女比例3:7。

其实根据参会者现场的观察,男女比例仅为2:8,以至于很多大龄上海女在这样的大型相亲会上待一个小时都不见得能和一个男青年交换资料和联系方式。

这样类似的活动已经办过两届,前后相隔一年,但是大龄上海女难嫁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

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相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生产自动化的到来,女性从家庭中解放了出来,逐渐摆脱生理上的束缚,开始进入原先由男性主导的工作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与竞争意识,那些在工作中能够和男性平分秋色的女性也逐渐摆脱了对男性的经济依附,获得了良好的职业声望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

遗憾的是,在个人的婚姻问题上,她们却一筹莫展。

职业中的性别提升和婚姻上的性别危机将现代都市女性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剩女”境地。

我们都知道,与男性相比,女性受生理命运左右的幅度大得多。

女性生理上比男性发育的要早,并且比男性也更早失去性吸引力和生育能力。

一般女性的生育年龄在15-49岁之间,而且年龄越大,生育率越低,生育的风险也越高。

因此对于那些具有生育愿望的“剩女”们来说,最好能在最佳生育年龄阶段孕育孩子,并拥有一个完整的婚姻家庭,避免“危险的年龄”。

其特征是某些身体器官的变化,但更重要的,还是生理变化所带来的象征意义。

因为韶华易逝,容颜易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劣势地位也就愈加明显。

心理学研究发现,相对于“剩男”,“剩女”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因为她们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

这也难怪在各大电视相亲栏目中,会出现众多女嘉宾同时评选一名男性的类似场景了。

而从社会影响方面来说,“剩女”现象也会产生一系列“多米诺”①骨牌的负效应。

正如前文所述,“剩女”的大量存在和发展增强了对男性的“婚姻挤压”,加速了光棍时代的到来。

纵观2005年至2010年中国人登记结婚的年龄分布,20-24岁结婚人数的比例从47%下降至37%,40岁以上结婚人数的比例却由2005年的3.9%增长至现在的12.2%,由此可见,中国人结婚的年龄正在日益推后。

②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引起生育率的降低,而相应地,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必然增加,进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将提前完成人口结构类型的转变。

这一方面会对我国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严峻的挑战,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劳动力人口的匮乏,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再者,“剩女”的持续增多也会导致正常家庭数量的减少,破坏了婚姻市场秩序,如婚外恋,“小三”,非婚生子女等现象,不利于和谐家庭的建构。

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的巨大冲击,也是“剩女”本身对理想爱情婚姻的自我标榜与盲目崇拜。

这一过程如果不成功,也可能出现一些极端例子,尤其是当男女两性互动不顺畅时,“剩女”中可能出现一些所谓的“圣女”(独身)与“同志”(女同性恋)的现象,以此来宣告她们与传统婚姻规范的彻底破裂。

三、“剩女”现象的成因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

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就是不泡妞。

也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

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

没有男朋友,ok?我们可以去学瑜伽、普拉提,可以去学花道、茶道……想让我们闺阁幽怨思嫁心切?对不起,没空。

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瞬就碰见了“真命天子”,又该怎么办?以上种种激起了传媒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笔者也将结合各种观点,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的成因展开对当代大龄未婚女青年婚姻困境的探究。

(1)社会交换理论下的“婚姻梯度”择偶观“剩女”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她们大多是独生女,父母在她们身上注入了大量的精力,寄予了上一辈对这一辈人的殷切厚望。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开放性,她们也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在工作中可以与男性展开公平竞争,少数优秀女性甚至获得了比男性更高的职业地位与报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想。

时代的机遇,再加上自身所受的教育使他们挣脱了老一辈狭隘人际关系的束缚,,享受到更多的自由,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

而“剩女”们之所以能够或无奈地在婚姻的围城外徘徊,与其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婚姻市场正如商品市场一样,需要遵循等价、竞争等原则,并且交易双方必须秉持互惠规范,通过交换来获得对方的产品。

在婚姻市场中,择偶能否成功,取决于彼此手中的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容貌,个性等能否真正实现交换。

根据布劳的观点,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

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又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

在婚姻市场中,男性倾向于选择容貌姣好,温柔贤惠的女性,而对女性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要求不高。

相反,处在婚姻市场中“剩女”们由于较高的文化程度,不菲的经济收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她们在选择未来伴侣时,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评估未来配偶,也正是这种表面看起来很具备婚姻优势的“天之骄女”们在我国传统的“婚姻梯度”择偶观中成为了劣势。

“婚姻梯度”理论认为,当男女处于恋爱或亲密的私人交往时,可以肯定女性将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会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低的女性。

这种趋势被称为“婚姻梯度”,即在上部的男性比在下部的男性择偶面宽;而女性的情况恰恰相反,顶部的女性比在底部的女性择偶面窄。

换言之,“地位高的女子不愿同地位低的男子结婚,所以她们的择偶范围较小。

另外地位较高的女子为了得到地位高的男子,必须既与同等地位的女子竞争,还要与地位低的女子竞争;地位高的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同地位低的女子结婚。

因此极不相称的,地位高的女人可能成了老姑娘;同时,地位低的男子也许成了大龄青年。

”因此即使“剩女”们拥有优势的资源,却依旧与可以与之匹配的优秀男性不成比例,且这些条件较优或是相当的男性有的也早有归属,而另外一些大龄未婚男性对“剩女”的吸引力也不够。

与其交往,“剩女”们会觉得所获得的价值报酬不符合她们怀有的“公正性期待”,由此产生了一种心理剥夺感,从而使自己无法在婚姻市场中顺利交换,这也是“剩女”产生的主要原因。

(2)参照群体中的“宁缺毋滥”在生产并不发达的传统农业社会,妇女们通常把婚姻作为摆脱自身或家庭困窘的手段之一,因此经济动机成为婚姻的首要考虑因素。

到了男女日趋平等的现代社会,女性从胜利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成为一种生产力与男子展开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