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翻译策略有哪些

翻译策略有哪些

翻译策略有哪些翻译策略是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中必须研究探讨的内容。

通过研究翻译策略的构成,分析并归纳现有的翻译策略,根据历史积淀、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研究专家将翻译策略分为三类,即: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

翻译策略是一个舶来词,我国译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的。

1.直译与意译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在我国直译、意译和音译古已有之。

直译与意译之争和关于音译的讨论贯穿于中外翻译史。

现在主张直译的人一般也不完全以逐词对译或照搬原文结构。

直译可允许改动词序、改变词类在通顺达意的原则下照顾到原文的结构形式。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逐词翻译的直译,是“层次偏低的翻译”而只有“必要的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才能“传达不变内容并遵循译语的规范”。

“层次”是指作为翻译单位的语言等级体系中词、词组、句子之类的层次。

卡特福德认为,直译是介于意译和逐字翻译之间的一种译法。

“它可能始于逐字翻译但为恪守译文的语法规则而有所变化(如补充额外的词语、变换任何一‘级’的结构等)并过渡到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进行翻译。

”直译的优点是:在吸收外来有益的新因素、在反映异国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调上比意译更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但在表达形式上无须另辟蹊径即可达到忠实于原文内容的时候译者自然采用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林纾是一位以汉英双向翻译为主的资深翻译家,他的翻译以精准、通顺著称。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策略的运用上,他根据不同的翻译任务使用不同的策略,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功能等价”的翻译原则。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视角来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一、语境化翻译策略语境化翻译策略是林纾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之一,他通过对源语文本的上下文进行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目标语言的功能等价。

例如在翻译英文中的复杂句式时,林纾往往会把一个长句子拆成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子,以方便读者理解、修辞通顺。

这一翻译策略符合中文的习惯思维方式,能够增强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二、意象翻译策略意象翻译策略是林纾运用比较频繁的翻译策略之一,这种翻译策略是指保留源语言中的图像、形象,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理解和欣赏翻译文本。

例如,当翻译一些具有文学性的诗歌、小说、诗歌等作品时,林纾往往会选用意像翻译策略,把具体事物用形象的方式给予目标语言中,这样能够增强读者的感受性,提高翻译文本的文学价值。

语用翻译策略是林纾在翻译商务、政治、法律等语言时常用的策略之一,这种翻译策略要求译者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情境、知识、礼仪、人际关系等因素,把这些因素融入到翻译文本中,从而达到源语与目标语功能对等的目的。

例如,当翻译商业谈判协议的时候,林纾会注重源语文本中的礼仪用语、婉转的表达、增强语言交际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保留原文中的语用特点和习惯的用法,提高翻译文本的可信度,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文化翻译策略是林纾在翻译文化、历史等方向时运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文化素养和广博的学科知识,把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等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从而使读者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源语文本中的魅力。

例如,当翻译一部历史小说时,林纾会注重细节和历史背景的描写,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历史细节、人物性格和情感,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原文中的文化营养和思想意义,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语用等效翻译在广告翻译中的可行性及语用策略

语用等效翻译在广告翻译中的可行性及语用策略
o eoften c say i p ra tm eho s t eta sai n o sne sa v rie n sas e mpo a tTh he i nay e h e sb ly n e e s r m o tn t d , r n lto ft bu i s d e ts me ti lo v r i h h he y t r n. et ssa ls ste fa iii t
语 用等效翻译在广告翻译 中的可行性及语 用策 略
闰翠霞
【 摘
四川外语 学院研 究生部
要 】商业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商业广告是商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

要 性也 同样 不言 而喻。本 文通过 对奈达 的 “ 动态对 等翻译 ”或 “ 功能对 等翻译 ”在 广告 翻译 中的重 新释义 和定位 ,分 析 了广 告翻译 中 语用 等效 翻译 的可行性及 其语 用策略 。本 文所探讨 的广 告翻译仅 限于 商业广 告翻译 。
o h r g tc e iae tta sa in o he a ve ie n rnsai n a d i r g ai tae is tr g e ttn d r d fnn d S fte p a mai quv ln r n lto ft d r s me tta lto n t p a m tc sr tg e h ou h r sa ig a e e ig Nia’ t s n i ‘ yn mi quv ln r n lto ’ r‘uncina q i ae tta sain i d e ie e tta sain. tt e ds u sn c peofta sain i ‘ a c e iae tta sain’o ‘ d f to le u v ln n lto ” n a v r sm n r n lto Bu h ic s ig so n lto s r t r

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个意 义 。我们在 学习商 务 而在
英语 时就要 充分注 意商务 英语 的语 境和语 用 。比如 f i t rg eh ( 费 )isrn ep l y ( 险 单 )cvrg (险 别 ) 运 、 ua c oi n c 保 、oeae 、 u d rre( 险人 ) L/c 信 用证 )F B 离岸价格 ) n e i r保 wt 。 ( 、O ( 等等 , 这 些专 业 术语 和行 话 在商 务操 作 的各 个 阶段 所发 生 的 函 电中都会 频 繁 出现 , 尽管 这些 词 来源 于 一般 英语 , 但在 商
A r g P a ma c Ap r a h t t d s n s g ih i t p o c o S u y Bu i e sEn l s
Tr n l to t a e is a sain S r tge
M A n Bi g
况。 一般词 典给它下 的定义是 : 说话 的现实情境 。 国著名 英 人类学 家 Ma nw k 在研究语 言时把 “ 境分 为情景语 境 l o si i 语 和 文化语境 两 大类 ,前 者指讲 话人 涉及 的实 际发生 的事 , ‘
( c t n lColg ,Unv ri fNo — s ia c , Vo ai a l e o e iest o Ah EatF n n e y
La nn ain l 6 2 ) i ig D l 0 5 o a 1
Ab t a t u i e s E g ih i h a g a e o r s - u u a s r c :B sn s n l s t e l n u g fc o s c h r l s
meh d i p a mai a p ia i n t c n u t b sn s to s n rg t c p l t o o d c u i e s c o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和翻译策略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和翻译策略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和翻译策略摘要:“会话含义”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

与之相关的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

在翻译时,使用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使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效果上达到等值。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的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会话交谈规则,文化因素会影响到会话含义的理解,所以译者要从语用效果方面来考虑何时用直译何时用意译,再综合运用增译,减译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会话含义翻译策略跨文化因素直译意译一、会话含义的提出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语用学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后提出的,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用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系统地说明了会话的含义,为了使会话顺利地进行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便谈话时能够互相理解和配合。

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提出后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对合作原则做了些补充。

合作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学原则,系统地阐述了语言的使用,为后来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人们都需要相互接触,都离不开交际。

与朋友交流近况,与同事谈论工作这些都是交际行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首先把人们的交际行为系统的归结为规律。

他在1967年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会话含义的理论。

对语用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他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揭示了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内在规律。

合作原则在提出以来,在言语交际的研究领域中有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英礼貌用语语用翻译策略研究

中英礼貌用语语用翻译策略研究
关键词 : 礼貌用语 ; 语 用差 异 ; 语 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
从语用学 的角度探讨和研究翻译问题堤洳 年来的热门话题,语用研 2 2语境中的语用翻译策略。 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有—种 究和翻译研究有着很强的“ 关联” , 两者都涉及认知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 共识, 即‘ 镭境是语用学的杨 l : 湘e 含 一” 。正如何兆熊教授指出的: “ 在众 问题, 翻译往往有个语用层次问题 , 而语用学可以帮助说明翻译中比较复 多的语用学定义中, 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 , —个是意义, 另—个是语 杂的语言问 题和比 较敏感的文化问题。 虽然倾 各 有不同, 语言未 境。’ I i 吾 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 它所研究的 语言的理解是翻 研究和语 用 学 共 同的研究对象, - 本文拟运甩语用 翻译 是语 盘 } 一 定 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 语境对意 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 1中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的语境 , 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 、 交际的性质 、 交际的参与者 以及上 要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中 英礼貌用语的翻译, 首先要对中 英礼 下文等等。 语境直接影响着 ^ 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 要判断翻译语言是 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有所了解 。中英丰 撕 的语用差异指的是语用中的 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 , 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 } I 貌文化差异, 即文化背景不同的^ 、 在表达礼貌语言的方式 匕 存在差异, 针肼 蝴 语的 静 峄, 这个语境除了指交 j } c 中的语 境以 外, 还 包 含着中英 从 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 误。 英国著名的语吉 学家L e e c h 提出了 英语 的文化语境 ,例如汉语中 “ 春天般的温暖”在英语里面最好要换成‘ ' t h e 中六项丰 免 准贝 4 , 如得僻 隹 则、 稍 4 等。而我国的顾日国教I j 受 也曾相 w a r m t h o f s u m m e r , ’ 才能表达对应的语境。而在汉语中通常甩来代表喜庆 应地提出了如“ 贬己尊人” 等5 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准则。总的 来 和吉利的鸟喜鹊‘ ' m a g p i e " , 在英语中代表的却是唠叨和八卦的意思, 那么 说中英的礼貌 时 拍瞩 耳 搓 主要表现在以下 , 1 方面: 在英汉番 的时候, 顺 译 ^ 语翻谣 辑境, 翻泽 ‘ s w a l l o w ' 更 为恰当。 2 . 3关联理论下的语用翻译策略。 关联理} 仑 是晤用学中的主要理论之 1 . 1 寒喧语的差异。 在中国, 熟人之间常见的寒喧语 是“ 吃饭了吗?” “ 干什么去?” , 人们希望通过这些询问来表达对对方的关 。而这些话题 它认为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 , 尽管每个言语交际行为都值得重视 , 在英语国家 ^ 看来不仅莫名其妙甚至有打听对方隐私的感觉。 在中国, 熟 但人们通常只注意那些与他们 有关联的 信 息, 关联性就是要找出 对方花 叻吐 的最佳关联, 通过推理推断 出语境的隐含 , 最终取得语埔激 ^ 或者是初次见面的 ^ 之间的交流话题非常广泛, 直接问及年龄、 体重和 样同语甥 收入的『 青 况也普遍存在; 而在英美国家, 人f 『 侩 回避这些隐私话 题而选择 果 , 达到交际的励 叻。对于礼貌甩语翻译中的关联, 要求泽者意识至 0 每个 较为安全的话题 , 譬如谈论天气和体育。 话语都建立于—种关联, 对关联的理解能让泽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由于中 目的语和源语的读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 所以, 译者在表 1 . 2 稍 ; I l 乎 语的的语用差异。汉语中的称呼语 鼢徘 常发 : 达, 充 僻. 瑚 英文化差异, 了 丰 I 舣之 邦的风范; 而 英语国家的 文 化 中, 除了 地住懒 峨 者较为严 达其理解的时候, 也要找出最佳的关联陛。 例如, 在谈论兴趣爱好的 交流 锈 瘩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 我是个中国人哦” 中, 其 肃的场合以外, 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 甚至子女在称呼父母的时候 中的—个简短对话‘ 生 I 在于回答问题的人 假设对方了解 中国人擅长的体育运动,从而提 也会直呼其名 。 汉语称呼语中通常会体现被称呼者的地位、 职务和年龄, 关联 『 如“ 老张” 这个称谓就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 而在英语国家里面, 由于大 供了— / f { E 理的认知关联, 其潜台词是昂 } 喜欢的时 凝 动是‘ l 乒乓球” 。而 家普遍怕 “ 老' ’ , “ 0 l d ' ’ 几 乎成了 I 在和年长者交流时的禁忌语。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 l I l i k e t a b l e t e n n i s v e r y l 3社交应 酬语的差异。由于文化 理的差异 , 中国人在面 列- 邀请的 就不能够按着字面翻译 ,而是要直接翻译成 ‘ 日 寸 憾函 常会半推半就地应承甚至拒绝, 因为 怕 给 对力谴 成麻烦 ; 而英美 人 m u c h . ” 逸f 羊 虽然失去了源语中的巧妙, 但是却准确地表达了源语的意思, 在接受邀约的时候通常回答 比 较明确而且会重点确认赴约的时间和地 达到了交际的 目的。再如, 在翻译汉语中的 自 谦语‘ 天 饭菜刁 , 招待不 点。 同样 , 在宴请溶 ^ 的日 寸 候, 中国的主人会不断地劝 酒劝菜以表示热 周” 的时候, 译者要明确其关联的认知推理是在表达客气以彰显主人的好 E 第一 情; 而这在喜欢 自由独立的英美国家 , 反而会被 为是在干扰客人进餐。 客和谦虚。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直接翻泽源语,而是要把表意赶

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翻译策略

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翻译策略
但汉语中很多习惯性搭配如果照字面意思译出英语就会造成冗余过度不符合英语简约的风格所以汉英翻译尤其是对外宣传翻译绝对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要根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对译文进行改写重写调整梳理深加工或精加工甚至再创作从而才能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取得预期效果过分拘泥于原文进行翻译只会造成大量中式英语
志之一 的公示 语双 语化 现象 达到 了前所未 有 的程度 , 公示 语 中的语 言规 范 与 翻译是 否 得 法是 这 个城 市整 体
素质 的直 接展 现 。然而 , 比比皆是 的公示 语误译 成 为城 市 的“ 皮癣 ”许 多 公示 语译 成 英 文后 “ 牛 , 无法 让外 国 读 者享 受到 中 国读 者 阅读 中文时所 享 受 的语 言 文字 美 , 是 ‘ 意 ’ 无 法 ‘ 情 ’… …缺 乏 神韵 与 时代 气 只 达 却 传 , 息” ] 口 。笔者认 为 , 语公 示语 在为 外宾带 来方便 的同时 , 在 向世界 展示 着 中国 的语 言和 文化 的魅力 , 汉 也 如果 译 者忽 略掉 这一点 , 必将 影 响传播 效果 。
0 引 言
翻译 要 忠实于 原著 , 这是共 识 。但在 翻译公 示语 尤其 是一些 具有 中 国本土色 彩 的公 示语 时 , 由于 东西方
语 言文化 的巨大差 异 , 文很 难完全 忠实 , 时甚而 造成 误译 。随着 国际接 轨 的 E益 深入 , 为 城市 开放 标 译 有 l 作
时, 很难做到 完全 忠实, 以译者 应跳 出原 文语 义之形 , 所 在语 用对等 的层 面上进 行创 译 , 译 本 简明、 体 而有 感 使 得
染力 。
关 键 词 :汉语 公 示语 ; 用 对 等 ;中 国特 色 ;简 明 ;礼 貌 ;关 学 语 中 图 分 类 号 :H3 5 9 1. 文献标识码 : A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模因论视角下微语言的语用翻译分类及策略

模因论视角下微语言的语用翻译分类及策略

微博、 微信、 微小说、 微电影、 微简历、 微课程等为载体的 微现象把中国网民带入了“ 微语言” 时代, 微语言作为一种网 络流行语, 由于其独具特色的话语形态及社会语用属性, 逐渐

1 9 7 6 年, 动物学家里查德 ・ 道金斯( R i c h a r d D a w k i n s ) 在
探讨基因的自 我复制及竞争促进生物进化时, 率先提出了文 化的传递单位“ m e m e ” ( 模因) 这一概念, “ m e m e ” 这个术语由

得到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社会地位的网民们的追捧, 它不仅是

g e n e ” ( 基因) 一词仿造而来 l J 。人们在 日 常交流、 写作等使
类 , 以及 应 采 取 的 翻 译 策 略 来 进 行 阐述 , 以促 进 微 语 言 自身 复 制 与 广 泛 传 播 的语 用 目 的。 关 键 词 :模 因论 ;微 语 言 ;语 用 翻 译 中 图 分 类 号 :G 6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8 3 5 0( 2 0 1 3 )o 4 3 _ _ 0 3

年青年基金项 目( 编号: 1 2 QN 4 8 ) 作者简介 : 周芬芬( 1 9 8 0 一), 女, 湖南永州人 , 湖南农 业大学国际学院,
讲师, 硕士。
6 3・
山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学 报
2 0 1 3年 第 4期
效, 在社交中实现语用翻译等值是为了成功实现在文化等超 语言方面的等效翻译。微语言翻译是以实现跨语言、 跨文化 的双语交际为目 的的一种活动, 追求的是一种语用等值。为 此, 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用语用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 在语言 和文化方面进行适当的转换 , 实现微语言的等效翻译, 即用语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一、引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

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

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

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

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

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

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

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直译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力求传达原文的精确意 义。
传达原文的形象和修辞手法
直译追求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形象和修辞手法,以增强译文 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直译在诗歌翻译中尤为常见
由于诗歌的特殊形式和象征意义,直译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 的意象和音韵。
意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自由度较高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更注 重传达原文的内在意义和精神。
在实际翻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权衡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
03
归化与异化
归化及其优缺点
归化
把源语翻译成目的语时,使用目的语文化中 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接近目的语 读者。
优点
使译文更流畅、自然,易于为目的语读者理解。
缺点
可能失去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导致 原文信息的流失。
异化及其优缺点
在非文学翻译中,异化可以帮助 保留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使 译文更具有异国情调。例如,在 翻译外国电影或文学作品时,异 化可以帮助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 化特点,使译文更具有原汁原味 的感觉。
然而,异化也有其缺点。如果过 度异化,可能会导致译文与目标 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脱节,使 读者难以理解。因此,在选择异 化时,翻译者需要权衡保留原文 的文化和语言特色与满足目标读 者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异化翻译追求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语感和 修辞手法,以保留原文的艺术效果。
在全球化语境下受到重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异化翻译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手 段之一。
06
翻译策略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直译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要点一
要点二
直译是一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非文 学翻译中运用广泛。它尽可能地保留 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包括词汇、 语法和句式等。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语义比较与翻译策略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语义比较与翻译策略
词性变化
英语词性变化相对灵活,而汉语词性变化相对固定。
语义变化
英语词汇的语义变化更加丰富多样,而汉语词汇的语义变化相对较少。
语境变化
英语词汇的语境变化更加灵活,而汉语词汇的语境变化相对固定。
英汉词汇语义修辞比较
比喻修辞
夸张修辞
双关修辞
反语修辞
排比修辞
英主 。
VS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实例分析和对比分 析等方法,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研究和分 析,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方面的 差异。
研究目的与贡献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找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提高翻译 的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贡献
本研究将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为促进英汉语言与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差异,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翻译中的难点和挑战,提高他们的翻译 能力和水平。
THANKS
英语夸张修辞以增强语 义和突出特征为主,而 汉语夸张修辞以强调语 义和突出情感为主。
英语双关修辞以同音异 义词和一词多义为主, 而汉语双关修辞以同音 同义词和多音多义为主 。
英语反语修辞以正话反 说和反话正说为主,而 汉语反语修辞以反话为 主。
英语排比修辞以句式排 比和词语排比为主,而 汉语排比修辞以句式排 比和语段排比为主。
归化与异化
归化
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规范融入到目标语言中,以使译 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期待。这种 策略通常强调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异化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使译文保持原文的独 特性和异国情调。这种策略通常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 对原文的尊重。

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幽默是指在某种场景下,通过言语、行为、心理等方式表现出来的
诙谐、滑稽、搞笑的效果。

幽默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交流
方式,能够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达达到沟通效果。

而语言幽默的一个主要
特征就是轻松、诙谐、搞笑,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达到良好的
交流和沟通效果。

因此,对话语幽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语用学在话语幽默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幽默语言的
语用功能以及其翻译策略,为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一)语用学在话语幽默研究中的应用
1.语用学基本概念
2.语用学与幽默语言的关系
3.语用学在话语幽默研究中的应用
(二)话语幽默的语用功能
1.幽默语言的语用功能
2.幽默语言的类别和特点
3.幽默语言的话语学功能
(三)话语幽默的翻译策略
1.幽默语言的翻译原则
2.幽默语言的翻译方法
3.幽默语言的翻译技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语言学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
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话语幽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探讨语用学在话语幽默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话语幽默的语用功能及
其翻译策略。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预期可以从语用学角度揭示话语幽默表现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明确它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语言学、文化学、
社会学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交际翻译学提供新的
研究方法和翻译策略,对翻译工作者实现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从语用学谈翻译策略

从语用学谈翻译策略
是运用语用学进行分析 , 我们会理解这句英 文所隐含的真实意思 ,即征求意见 ,这其实 是一 种隐性 的施为 意义 ,而并不是 疑 问意
义。
即翻译后 的意思要简洁明了 。 有条理 。
语言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 中, 并 随着语 境的变化而变化 。 语言具有 一定的变异性和 协商性 , 因此 , 在使用 的过程 中, 语言应该 顺应语境 以及结构的变化 , 要 具备动态性 以 及意识 凸显性 。翻译是 一种语 言 的交 流过 程 ,是译 者与作 者 以及 读者进 行交 流的过 程, 翻译 后的意义直接决定读者对原文 的理 解。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交际过程 , 将语
及外部语境所表达的意义 , 也研究听话人对 发话人话语 的理解过程 。 语用学不是研究抽 象 的语言本身 的意义 , 而是在特定的交际情 景 中交 际者所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过程。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生活于不
的语言学进行分 析, 我们 明白这句英文是一 般疑问句 , 其意思是 “ 我们应该 出去吗”但
由社 会各 种条件所 决定 的人类交 际 中的语 言使 用 ,即它研究 在特定 情景 中的特定 话 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 际环境下如 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 言[ 2 】 。 语境是指语言的
人们应该遵守一定 的准则 ,即合作原则【 3 】 。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 , 在语 言交 流 中 起 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交际双 方有任
语境 是我们 运用 言语进 行交 流所依 赖
的环境 。它不是语言层次上的东 西,而是语
同语 言 社会 中的人 们只有借 助语 言翻译 才
能进行 沟通 。并理解对方所 表达的意 思。不 同的社会环境造就 了不同的文化 , 而且文化 在 一定 程度上 决定 了人们 的语 言方式 以及

双关语语用翻译策略研究

双关语语用翻译策略研究

双关语语用翻译策略研究
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具有多重解释的特点,能够产生幽默效果。

翻译双关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1.保持双关性:尽量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双关性,即同时传递原文的多重意义。

可以通过使用同样具有多重意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实现。

2.调整语序:在原文的语序无法完全保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尽量保持原文的双关性。

例如,将原文中的修饰语提前或后置,以达到双关的效果。

3.增删修饰语: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可以适当增加、删除或修改一些修饰语,以使双关的意义更加明确。

但要注意不要改变原文的原意。

4.使用替代词:如果原文的双关语在目标语言中无法产生相同效果,可以考虑使用具有类似双关效果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替代。

5.解释陈述:如果原文的双关语在目标语言中难以直接翻译出双关的效果,可以考虑在翻译中直接解释该双关的意思,以传达原文的幽默。

总之,在翻译双关语时,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意义、双关性和上下文的需要,运用适当的策略来表达幽默效果。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英标识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标识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场合,如商业广告、公共设施、旅游景点等。

由于中英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标识语的翻译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语用翻译中实现有效沟通。

本文将首先分析中英标识语在文化表达上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英标识语翻译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中英标识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中英标识语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沟通。

也希望本文能引发更多学者对标识语翻译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也影响了标识语的翻译和应用。

在语言习惯上,中文标识语往往追求简洁明了,注重意境的传达,而英文标识语则更注重直接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例如,中文标识语中的“禁止吸烟”,在英文中可能会被翻译为“No Smoking”,以直接明确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

在价值观念上,中文标识语往往强调集体意识和公共秩序,而英文标识语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在交通标识语中尤为明显,中文交通标识语通常强调“慢行”“让行”,而英文交通标识语则更多使用“Stop”“Yield”等词汇,强调驾驶者的主动性和权利。

在社会习俗方面,中英标识语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公共场所的标识语通常会强调文明礼貌和公共卫生,如“请勿随地吐痰”“请排队等候”等。

而在西方国家,类似的标识语则可能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律,如“Keep the Area Clean”“Please Wait Your Turn”等。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研究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研究
意译
根据源语言的意义和精神,采用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和规律的方式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
归化
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采用符合目标语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的翻译方法。
异化
以源语言作者为中心,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
动态对等与静态对等
动态对等
将原文的意义和精神翻译成目标语,使目标 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
03
翻译策略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略
01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 略
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保留原作的情感 、意象和美感。
02
直译与意译
直译尽量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意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意 境。
03
归化和异化
归化追求本土化,使译文符合目标语 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异化则追求 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表达方式。
加强对不同领域和情境下的翻译策略 研究: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 的和读者需求,研究相应的翻译策略 。
重视翻译过程中的动态交互性:研究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与原文作者、 目标读者等各方的交互与协调。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高译者的策略意识
注重目标读者的需求
加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培训和实践,使译者能够根据不 同的情境和目的,灵活选择和运用适 当的翻译策略。
静态对等
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翻译成目标语,使 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形式和
结构。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将原文的信息、文化和表达方式翻译成目 标语,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 文的功能和意义。
形式对等
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翻译成目标语, 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形 式和结构。

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策略

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策略

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策略
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语言学家乔伊斯·纽马克所提出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纽马克的理论是建立在“翻译对应原则”之上,该原则是一种基于语用学的翻译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保留语言的原意并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语义”。

纽马克的翻译策略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先把术语翻译成目标语;然后把构词翻译成目标语;最后把句子翻译成目标语。

首先,把术语翻译成目标语,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翻译术语最容易出错的部分。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策略,术语的翻译应基于术语本身,而不应仅仅依据句子上下文来翻译。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术语时,需要深入了解术语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把术语理解为句子中的某一词语,而是要从整体上理解术语的意义,从而确保术语的准确翻译。

其次,把构词翻译成目标语,也就是把复杂的构词翻译成目标语。

这一步比翻译术语要复杂得多,因为构词中可能包含多个术语,而每个术语又有不同的含义。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策略,翻译者需要分析词组的构成,并根据构成词组的语义,逐个翻译成目标语言。

最后,把句子翻译成目标语,这是翻译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策略,翻译者需要把句子中的每个部分分析清楚,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把句子中的每个部分翻译成目标语言,使句子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从而使翻译准确、流畅。

综上所述,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策略包括:首先,把术语翻译成目标语;其次,把构词翻译成目标语;最后,把句子翻译成目标语。

翻译者在实施该翻译策略时,需要深入了解词义,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句子中的每个部分翻译成目标语言,从而使句子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从而使翻译准确、流畅。

关联理论下的语用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关联理论下的语用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关联理论下的语用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语用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语用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需要考虑文
化差异、情境因素以及目标语言的受众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
流目标,语用翻译需要借助关联理论,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基于关联理论分析语用翻译策略的应用,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性,
以期对语用翻译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用翻译中的应用。

2.常见的语用翻译策略,如等效翻译、调整翻译、加注释等。

3.实例分析:借助关联理论和语用翻译策略,翻译一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用文本。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例分析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理解关联理论在
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和常见的翻译策略;其次,选择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实例,运用关
联理论和各种翻译策略,比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和优劣,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四、预期成果
本文预期能够对语用翻译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既可以深入理解关联理论的应用,也
能够提高翻译策略的灵活应用,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into Passive structures in Chinese
a. Agentless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into Agentless pass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e.g. He was soon overpowered. 他很快就被制服了。
e.g. When we got home, we were greeted by Henry.
In agentive passive, the end focus falls on the agent.
Pass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e.g. 羊被狼吃掉了。 e.g. 我的方案被董事会否定了。 Agentive Passives in Chinese are mainly to place the end focus on the final verb or other final elements. e.g. 他被选为人大代表。
Passive verb occupies the final position, and it receives the unmarked end focus.
e.g. A police officer was killed last night in a road
accident.
Final elements at the end of an agentless passive sentence, unmarked focus falls on that element.
The final element is the unmarked end focus in the agentless passives in Chinese.
information focus in Passive sentences
Active sentences and passive 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information focus, though they have the same propositional content.
b. Agentive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into agentive passive structures in Chinese e.g. The young woman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这个年轻妇女就是被她丈夫遗弃了。 e.g. Note: some passive sentence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corresponding structures, but information focus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 is changed. In the original agentive passive sentence, information focus falls on the agent, while it falls on the final elements in Chinese version, according to its grammatical system.
偷偷地,那个女孩溜出了房间。
e.g. Slowly he rose from his seat. 慢慢地,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When the fronted adverbial is an adverbial of location or adverbial of frequency, the marked information focus falls on the fronted adverbial. In Chinese, the adverbial of location or adverbial of frequency is hardly fronted. When translate such English sentences, we change the fronted word order into normal word order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g. Many a time has Mike helped me. 迈克已经帮我好多次了。 e.g. Down the hill did John run.
II.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information focus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e.g. When he came back, he gave a huge feast for all in the village. Everyone was invited.
e.g.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they have elected Jake.
他们选举杰克为委员会主席。
d. Sentences with a fronted adverbial When the fronted adverbial is an adverbial of manner, the marked information focus falls on this adverbial. This phenomenon also exists in Chinese. So, we translate the original sentence into a fronted Chinese sentence. e.g. Stealthily the girl crept out of the room.
e.g. The heavy rain damaged the crops. 那场大雨毁坏了庄稼。 e.g. The crops were damaged by the heavy rain. 庄稼就是被那场大雨毁坏了。
பைடு நூலகம்
NOTE: Though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use passive structures to mark information focu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English passives are far more frequently used than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so it is natural that most English passive sentences are turned into active Chinese sentences. In translation of them, sometimes we have to abandon the information focus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 according to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根据计算机统计,西方语文之间同多于异,有90%以上可以对等, 所以西方翻译理论学家提出了对等译论。但是西方语文和中国语文 之间却是异多于同,只有40%左右能够对等,因此,对等译论只能 解决40%左右的中西互译问题;50%以上的问题都要用”创作 论”“艺术论”的思想才能解决。”
“……西方译论只能解决低层次的科技翻译问题,而中国译论却能 解决高层次的文学翻译问题。……”
约翰从山上跑了下来。
Summary: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ve, we can find that word order should draw translators’ attention. Ignorance of word order in translation can mistranslat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the equivalence of information focus of target versions. In E-C transl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transfer the information focus of ST to TT but also translate according to grammatical resources of TL.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P12
《重读传统译论——目的与课题》张佩瑶 中国翻译 2008(6)
Information focus of fronted sentences (marked focus)
Information focus
Fronted element (marked focus) End focus
Final Elements final Elements
English Chinese
Object Predication
Object complement
adverbial
Object Predication
Comple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 Sentences with a fronted object An object can be front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fronted object gains the highest information value as a marked information focus.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of information focus by following the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s in E-C translation. e.g. That magazine story, and the person who wrote it,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rack down. a. 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 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