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

合集下载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作者:毛劝劝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近年,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的关系备受关注。

确实,这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却又受到文化的限制。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和跨文化交际活动,大部分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

当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求其精通这两种语言而且对着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异同也要十分了解。

本文首先对语言、文化和翻译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然后讨论了这三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指出了文化导向和语境导向两种翻译现象。

既然语言体现着文化,那么在我们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

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译者必须在文化的视角下,基于源语言处理原则来翻译成目标语言。

关键词:语言;文化导向;文化对于一种特定的语言来说文化是其很重要的部分。

而文化对一种特定语言的冲击则是与生俱来的。

长久以来,不少学者对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阐释使人们误以为如果没有社会语境,语言不可能独立使用。

同样,语言分析,文化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完美结合,使人们相信没有文化背景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被完整的解读一.语言、文化、翻译的定义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于1871年首次提出了对于文化的定义。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

总体上说,文化可以理解为:1.人类从长期经验中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内容2.学术思想等精神层面的活动及其成就。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包含了由文化衍生而来的成语、熟语和固定搭配等。

我们在研究语言的时候必须将它与宏观的社会文化相联系。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语言不能完全的表现文化,但语言是文化本质的一部分。

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够体现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又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简析纽马克(Nida Eugene Albert Nida)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两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的平衡与选择。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纽马克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文章将总结纽马克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纽马克(Eugene A. Nida)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这两个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对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视原文形式、结构和修辞的文本,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等。

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公文等。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翻译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翻译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翻译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汇总摘要:本文旨在汇总各种与翻译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和灵感。

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育、跨文化传播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方面。

总体而言,这些选题旨在提升翻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做出贡献。

1.翻译理论研究1.1 翻译模式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和适用性,为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2 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研究研究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分析为何翻译结果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偏差,进而探索如何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

2.翻译教育2.1 翻译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创新的翻译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专业素养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经验。

2.2 多模态翻译教学研究以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跨文化传播3.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翻译策略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基于社交媒体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探索社交媒体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作用,为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4.计算机辅助翻译4.1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结果和效果,探讨机器翻译的发展前景以及适用范围,为翻译行业的自动化发展提供参考。

4.2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改进与应用研究如何通过改进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算法和模型来提高翻译质量,为机器翻译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导。

结论:以上是一些翻译方向的毕业论文选题建议,涵盖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育、跨文化传播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方面。

这些选题旨在提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做出贡献。

希望这些选题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促进翻译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

语用学纲要 中的名词解释

语用学纲要 中的名词解释

语用学纲要中的名词解释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下面将分别解释几个重要的名词。

1. 语用学(Pragmatics)语用学是一门关注语言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被使用和解释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畴包括言外之意、暗示意义以及与语境相关的信息。

语用学通过考察交流中的言语行为来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建立关系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2. 言外之意(Implicature)言外之意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不直接提及但读者或听者可以通过推理得出的意思。

这种言外之意依赖于语境和常识,通过揭示非字面表达的信息,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和灵活。

3. 语境(Context)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语境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推断言外之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文字语境和情境语境。

文字语境指的是在一段文字中,通过前后文的信息获得的意义;情境语境则指的是通过交际环境获取的语言意义。

4.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里斯(H.Paul Grice)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合作原则要求交流参与者在交流中合作,尽力遵守语言交流的基本准则,包括言语配合、言语经济、言语修辞和明言原则。

遵循合作原则可以使交流更加顺利、有效和互惠。

5. 指代(Reference)指代是指使用语言中的词语来指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或实体。

在语用学中,指代研究包括指代的语用功能、指代的形式选择以及指代的语境依赖性等等。

指代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识别和理解指代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语言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6. 指涉(Deixis)指涉与指代类似,但更加具体,它指的是在交际中通过语言指示和引用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交际是有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的不同语种者之间的交际.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跨文化交际学。

这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边缘学科,探索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

胡文仲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文化的一个过程。

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宗旨,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种技能,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会了跨越不同文化造成的语言差异,真正学会准确地使用一门外语。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

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

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

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

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相关。

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

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

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

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难以避免。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用学差异对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语用学概述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范的学科,旨在探究语言的真正含义、对话者交流情境、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展现等方面。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不同言语行为的意义、语音、语调、语速、体态语以及面部表情等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跨文化交际是指两个或更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等,不同语言间的语用学规律也会存在不同。

比如,中国人用“您好”代表敬意,而在欧美国家,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

传统的中文交际中常用的“你吃了吗?”,在英语中就具有十分实际的含义,而无需转述“你吃了吗?”中所包含的问候与关切。

三、语用学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学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细微差别,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失败。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到不同的含义和意图,避免因为语用学差异而导致的沟通困难。

例如,英语中的感谢语「Thank you!」在日语中则是「Arigatou gozaimasu!」在中国人看来,很难理解为什么日语里含有尊敬语的感谢表达要用得如此频繁,而在美国人看来,如果翻译成英文的话,就显得过于严肃。

这种差异如若无法理解,便会让交流双方的态度和情感产生误读,从而影响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

四、当心陷入语用学的“语言陷阱”语用学中的错误理解和“文化陷阱”,以及由此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也被称为“语言陷阱”。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中西方公司业务洽谈时,中方谈判人员常能听出对方口中略带兴奋地“我们很有信心且相信自己的实力”。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西方商人理解为对方“现在还没有办法接受我们的条件,但我们不太害怕”的口语运用符合他们的文化特点,从而误判了中方意图。

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概念“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内部亚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过立足对外汉语专业,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

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人际交往。

中国同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际交往,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的多,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彼此之间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1]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这是显而易见的,假如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交际是无法进行的。

但是,既然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用来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语”)。

比如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交谈,他们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际,而不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间环节。

这样界定的着眼点也是由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是语言符号的交际,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可以是口语交际,也可以是书面交际,如信函、公文等的来往。

第6单元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上)

第6单元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上)

3.指令和禁语
• 中文指令和禁语往往表达得直截了当,显 得非常严肃,也因此缺乏回旋感。英语则 比较注意婉转,避免给人生硬的感觉。 • 导游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向客人叮嘱 • You must come back here at 5 o’clock. • You must get together at the lobby at 7 • 一个外国客人调侃导游说--• What must we do when we check out the hotel, Mr. Must?”
•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 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如: 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 戈· 罗德里格斯· 德席尔瓦—贝拉斯克斯 •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 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为父姓。
二、思维模式
•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信息会 直截了当地从一方传达到另一方。美国是 “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信息靠语言 就可以得到阐述; •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偏向于迂回式,往往 需要借助隐含的表达方式来透露内心的想 法。中国是“高语境” (high context)国家, 如果不借助相应的语境,单凭语言本身难 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 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 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 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 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 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 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 一次来我国吗?”
• 又如,在接待远道而来、刚刚抵达的外宾 时,中国主人会关切地询问: “您一定很 累吧?”如果直译过来, “You must feel very tired.”,不但起不到问候的作用, 反而会使外国客人(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客 人)感到沮丧,认为自己一定看起来状态 很差。所以应该灵活地译为“I hope you have had a pleasant trip/ flight/一种口头交际活动,需要遵循一套 严格的语用规则,或者叫“讲话规则” •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习惯性用词和词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翻译则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

语用等效包括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使用语用等效原则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语用失效。

从语用学角度来认识翻译的社会功能并以语用对等为原则进行翻译转换,是克服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翻译语用等效文化差异一、引言语用翻译观是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翻译新论,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

何自然先生在他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1997)中提出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

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近似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语用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强调译文应再现原文的语用潜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

跨文化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如何正确使用和理解说话双方用以交际的语言。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习惯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此产生的语用失效会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导致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要取得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

从语用学来说,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往往是隐含的,这主要是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语言习惯来体现。

二、语用翻译时须识别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动态等效翻译。

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的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个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用知识的差距,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在译语中弥补这一差距,达到语用上等值的翻译。

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张新红,何自然,2001)。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翻译是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和层面,其中包括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翻译方式的特点、应用以及各自的优劣之处。

语义翻译主要关注文字和句子的准确传达,将原文的意思以最忠实的方式翻译成目标语言。

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的语义、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然后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等效表达。

这种翻译方法强调准确性和精确性,有助于在文本之间保持一致性。

然而,语义翻译也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差异,有时候直译并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交际翻译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交际翻译注重源语言信息的传递和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它更关注沟通的效果,而不仅仅是文字的准确性。

交际翻译强调根据读者的特点和背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信息。

这种翻译方法考虑到了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因素,有助于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然而,交际翻译也可能存在信息的丢失或误解。

为了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习惯,有时候可能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动或添加信息,这可能导致原文的准确性有所损失。

此外,交际翻译也需要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传达。

总的来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之处。

语义翻译注重准确性和一致性,适用于需要保持原文意思的传达的场景。

而交际翻译注重信息的接受和交流效果,更适用于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特点进行适度转换和调整的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翻译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方式。

有时候,合适的翻译方式可能是两者的结合,以平衡准确性和可读性。

因此,翻译者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都非常重要。

最后,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在实践中都需要翻译者不断学习和提升,以不断适应不同的翻译需求和挑战。

只有通过积累经验、加强专业知识和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翻译者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促进语言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整理

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Global Village: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世界各地通过电子通讯,特别是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整体。

+Melting pot: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不同背景和民族的人的社会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oneself to a new culture so much that he/she gradually loses his own culture.+Cultural Diversity: refer to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of a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region. 指一个群体、组织或地区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混合。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解释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规范,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一组关于信仰、价值观和规范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影响着相对较大的群体的行为。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Culture is shared+Culture is learned+Enculturation(文化习得): all the activities of learning one’s culture are called enculturation.+Culture is dynamic动态的+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 the process which one adopts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another culture and develops an increas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一个人接受另一种文化带来的变化并在两种文化之间发展出更多相似之处的过程。

高低语境文化的语用翻译

高低语境文化的语用翻译

高低语境文化的语用翻译作者:栾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对重要的概念,它扩宽了研究的视野。

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处理高低语境文化,有助于达到语用翻译的目的,以求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翻译作者简介:栾颖(1980.4-),女,辽宁盖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一、引言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于1976年在Beyond the Culture《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对颇为重要的概念,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拓宽了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研究的视野。

在翻译学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大部分还侧重于语言学的方法。

九十年代Bassnett & Lefevere(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超越语言的层面,注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语境、历史和传统作用下的一些更大的问题”。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能否得体处理高低语境文化,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使原作在原语读者的心目中与译作在译语读者的心目中的效果基本相同,从而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误解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工作中。

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y 于 1923 年提出。

之后很多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将语境进行划分,无论划分的结果如何,都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信息由少量的显性语言符号承载,“语境”承担着大量的交际信息,语言和信息是模糊而不充分的,我们就将此称之为高语境文化,反之则为低语境文化,即在传播过程中,沟通交流双方主要依赖他们所运用的语言,换言之,语言和信息是清晰而充分的。

中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翻译

中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翻译

83中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翻译作者简介:马辉,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笔译。

中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翻译马辉(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03)摘要: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一体化不断加深,跨文化间的交际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的特征,随着中俄两国近年来合作的扩大,中俄两国政府与民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由于操着中文和俄语两种语言的人不完全了解对方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特点,若是翻译时不考虑这些因素常常会导致跨文化间的语用失误,翻译不当轻则影响双方的交际,重则引起交际障碍、交际冲突,导致交际的失败。

研究与分析此类失误案例,有利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正确的规避策略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交际障碍 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83-02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这一概念首先由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1983年在她的学术论文《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提出,她最先使用“二分法”将语用失误分成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类,第一类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是在词语和句法上的使用错误,属于对外文化交际中简单的低级错误,容易被人理解。

第二类是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则是属于社会、风俗、历史等文化方面的较为复杂的高级错误。

这种错误往往会被人理解成是对待另一种文化的不认真和轻视。

甚至在交际中可能会引起敌意。

对于语用失误的定义,俄罗斯学者Gorodetsky、Kobozeva 出:“交际失误是某种话语不实现语用意图。

”Ermakova 和Zemskaya 指出:“交际失误是指因交际者完全或者部分地不理解会话含义所致的中断,即因不实现或者部分地实现说话者意图而引起不良感情反应(委屈、发怒、吃惊)的误解。

二、语用失误成因语用的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语用的正迁移,所谓正迁移通常是在不同但是相似的语言之间进行的,这样母语和目的语在语用上差别并不大,所以这样运用自己的母语对另外一种语言作理解评价和判断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不会影响交际;另一种就是语用的负迁移,顾名思义所谓语用负迁移就是在母语与目的语间相差较大,导致在用母语对这种语言作评价和判断时就会出现较大偏差,容易影响交际过程,导致交际失败。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8)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8)

b. The American did not know enough about his company’s products.
c. Starting his presentation with several jokes made the Germans think that he was not very serious about the business.
word can be used once only. (red book p53)
1. When I’m feeling ___, all I have to do is take a look at you, and think of the happy moment we underwent.
Lecture 5
Verbal Communication
Do the following words have the sam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 parrot • wolf • pig • bee • pigeon • donkey • fox • lamb
“I think Dobbie devoted herself to the post. She is a really white person.”
“A white person?” Wang Fei was surprised, “No, she is from Africa.”
white
esteem color
In one specific context
A bank manager to. a clerk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safe box in the morning.

跨文化交际与语用翻译比较

跨文化交际与语用翻译比较

跨文化交际与语用翻译比较作者:刘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人类的共性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而文化呈现的民族性和差异性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的角度出发,谈论了中西方文化的几点差异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翻译;比较“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1]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翻译中还会涉及许多文化问题,对文化问题的错误处理往往会对双方的交际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等。

一、语用翻译比较各个国家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讲不同的语言上,还体现在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

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

”[2](一)开始话题比较选择恰当的开始话题是跨文化交际能够成功进行的基础。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在进行交流的开始话题上表现明显。

中国人在进行正式谈话前往往会以“你吃过了吗?”、“你准备去哪儿呀?”之类的话题开始,或者还会询问对方的一些个人情况,例如:年龄、婚姻状况、以及收入等等。

而西方人则认为询问这些人个人信息是侵犯隐私的行为,他们则更愿意谈论一些与个人无关的话题,例如:天气、书籍、艺术、音乐之类。

因此,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开始话题。

(二)价值观念比较1.独立自主与相互依赖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和中国的观念集体主义决定了西方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中国人相互依赖的个性。

就拿美国来说,美国从教堂和欧洲大陆的控制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的历史可能决定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和独立自主观念的形成。

而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主义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相互依赖和集体主义的观念。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俄语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俄语用翻译研究

2019年第03期基金项目:2019年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青年培育项目: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俄语用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354MSYQN007作者简介:关茗竺(1986-),女,黑龙江双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俄语、俄罗斯文化学。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9日。

当前中俄关系不断深化,交流更加成熟,尤其是文化交往更为频繁,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语用翻译超出了简单的语言转化,实现了从消除语言差异向文化融合的成功转型。

整体上看,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中俄语用翻译时,所选择的合适策略,主要在于具体语言交际与交流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能够更精准、更有效、更科学的传达翻译原文的内容、是否与读者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期望,以及文化习惯等相匹配。

1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语用翻译与交流要求分析在翻译理论中,翻译语用学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大多翻译活动都要注重对语用翻译进行综合研究。

在具体的翻译理论应用和实践活动中,语言意义表达的精准性直接影响和关系到翻译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因此,良好的语用翻译,能够为翻译活动的有效实施和专项研究提供重要意义。

从跨文化交际视域出发,研究中俄语用翻译,也为当前创新翻译体系,推进翻译实践发展奠定基础。

客观的看,在目前所实施的俄语应用与研究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俄语词汇、文本的转化,其中更多指的是一种翻译思想,未能真正从文化交流与应用的角度来开展应用。

目前跨文化交际日益成熟,其中所追求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完善。

它逐渐从简单的语言转化,升级为基于文化认同与语言交流等多种视角的整体活动。

与一般语言翻译不同,语用翻译更多是从实际应用和文化视角来构建语言翻译之间的全新关系。

特别是从语言特征、思维习惯,乃至语言表达主客体之间关系等视角来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关联性,这既与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要求相关,同时也与目前做好俄语翻译应用有着重要融合点。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基于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交际行为。

在语用翻译过程中,它包含了极为复杂的内容,其中既有译者对翻译原文内容的理解,也有译者根据对原文内容的交际意图进行合理把握。

论语境化的翻译

论语境化的翻译

论语境化的翻译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往往忽视了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语境化的翻译理论,分析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我们将首先概述语境化翻译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接着分析语境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最后展望语境化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语境化翻译的全面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二、语境化翻译的理论基础语境化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理论基础深深根植于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共同为语境化翻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是语境化翻译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背后的语境差异。

语用学理论:语用学关注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境化翻译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动态性和互动性,这与语用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交流目的,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认知科学理论:认知科学为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提供了重要视角。

语境化翻译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运用认知策略,如推理、联想和想象等,以弥补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鸿沟。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效果。

语境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语境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是多元且复杂的,它涉及到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理论为语境化翻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三、语境化翻译的实践方法语境化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翻译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翻译则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

语用等效包括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使用语用等效原则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语用失效。

从语用学角度来认识翻译的社会功能并以语用对等为原则进行翻译转换,是克服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翻译语用等效文化差异一、引言语用翻译观是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翻译新论,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

何自然先生在他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1997)中提出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

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近似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语用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强调译文应再现原文的语用潜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

跨文化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如何正确使用和理解说话双方用以交际的语言。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习惯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此产生的语用失效会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导致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要取得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

从语用学来说,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往往是隐含的,这主要是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语言习惯来体现。

二、语用翻译时须识别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动态等效翻译。

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的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个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用知识的差距,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在译语中弥补这一差距,达到语用上等值的翻译。

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张新红,何自然,2001)。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通常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而语用知识可帮助译者透彻理解原文,用译入语再现原文。

英汉文化差异经常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影响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制约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进而导致翻译的语用失效(pragmatic inequivalence)。

因此,应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

翻译的语用语言失效主要表现为:(1)片面的字面理解,不了解真正的语用意义;(2)违反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

实现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需要注意原作的语用用意(即言语的意向,包括字面用意和暗含的言外之意),注意从原作的角度看原语的语境含义。

暗含意义以及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识别对理解和翻译都非常重要。

话语的真实含义有时与字面意义或直接用意相异甚至相反,如把句子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中的it makes a new man of me翻译成“重新做人”,就会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应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都叫我耳目一新,精神舒爽。

”因此,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用适合于译文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确保读者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正确把握和识别。

三、语用语言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常使用语用等效(pragmaticequivalence)原则。

根据何自然(1997)的观点,语用等效指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ivalent effect)。

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和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

社交语用等效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即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顺从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文化习惯,以读者领会原作,并乐于接受为目的(蒋磊,2003)。

例如,对于汉语成语“望梅止渴”的英译,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s thirst是照字面翻译,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因此可改译为:(1) 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or: looking at) plums;或(2)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or feed on fancies.译句(1)运用了语用语言等效进行翻译,而译句(2)运用了社交语用对比进行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这一层次的等效比较难实现:若两种文化有共性,原作中语用意义能被译文读者理解,此时实现等效翻译并不难,如Like father, like son的翻译(“有其父必有其子”);若两种文化不同,原作中的语用意义不易为译文读者接受,此时等效翻译困难较大。

如国外有一种名为Poison的洗发香波,到中国市场后却被音译成“百爱神”,为什么不直接将该词的对应汉语意思(“毒药或毒物”)译出来呢?据国外专家分析研究发现,有些国外女性追求一种野性的异国风情,商家精心设计的香波以Poison命名即是一种反向思维,迎合了她们的口味,受到不少国家女性的青睐,开拓了商品的销售市场。

但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女性很少追求刺激,追求野性风情。

为打开中国市场的销路,把这种香波音译为“百爱神”就是为了顺从汉语读者的文化习惯,恰当地处理了文化的不同(刘欣,2007)。

社交语用失效常常是因为不了解或不注意文化间的差异,用不同的社交准则对交际情景和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引起的。

四、翻译中语用失效的预防语用翻译是一种强调语用等效的翻译理论,一句话的语用作用还由交际情景来决定,这在口译中更为常见。

关于这点,柯米萨罗夫举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几个外国人与一个翻译刚上了电梯,这时又过来一位,看见电梯在等他,就说道:“我住一楼”。

这时译者翻译为:“他说不坐电梯”。

这种改译就把原语的语用意义表达出来了。

防止语用失效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们使用语言交际总要结合一定的语境。

要取得言语行为的正确语用涵义,避免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必须有一个共知的语言环境,即特定的语境。

如果说话人忽视特殊语境的存在或听话人不了解特殊语境下对特殊含义的表达方式,都会造成在交际中语用失误。

如有名的翻译家赛珍珠(Pearl Back)在翻译《水浒》中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在第三十二回中有这么一句: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唱道:“放屁!放屁!”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his explanation? He bellowed forth:“Pass your wind! Pass your wind!”(余高峰,2001)在中文里,“放屁”是一个粗俗语,意思是胡说八道,即英语中的“sheer nonsense”之意,在此绝不可译为“Pass your wind”。

翻译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只有在挖掘出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

译者对源语文化了解得不够,就不能准确表达源语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许多误解和交际障碍并非由于听不懂或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是由于不明白对方的意图造成的。

交际中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能得到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宽容,但语用失误却可能被对方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

因此,语用失效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大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是对交际双方不同的心理认知环境的沟通,尽量恰当的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用意,可避免语用失效。

翻译中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与价值、观念、信念有关的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失效。

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衍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影响交流信息的传递。

因此,要使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使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并自觉地将英语同我们的母语进行比较,以培养较高的英语语用能力。

五、翻译应体现原文的语用效果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文化语境,译者要么顺应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要么力求再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播也是翻译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再现原文文化特色应该始终是翻译的头等大事。

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可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也可译作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两种翻译中“天”的文化内涵不同,但功能上是等值的,即传达了同样的语用潜力:对西方读者来说,前者是归化法,因为他们受基督教影响深,信“上帝”;后者是异化法,中国受佛教影响深,信“天”,如果说前者让西方读者容易接受,后者则可让读者增长知识,了解异国风情。

何去何从,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原文的语用潜力和接受者的情况综合考虑,做出选择(刘肖岩,2002)。

又如对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英译。

译文之一出自中国翻译家之手: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另一译文是Hawker的: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这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前者着重表达原作的中国文化,而后者的译文却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

因此,译者应当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翻译之前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意境进行评估。

如果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以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现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

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熟悉该形象,或者至少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理解该形象,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手段保留该形象或意境。

不论译者使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直译还是意译的翻译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既要能忠实原文内容,又要能体现原文的语用效果,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