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知识点

合集下载

春望古诗讲解

春望古诗讲解

春望古诗讲解摘要:一、古诗《春望》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二、诗文内容详解1.国破山河在2.城春草木深3.感时花溅泪4.恨别鸟惊心5.烽火连三月6.家书抵万金7.白头搔更短8.浑欲不胜簪三、古诗《春望》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正文:《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乱时代春天景象的五言律诗。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等。

他的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望》全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内容详解:1.国破山河在:描述战乱使得国家破败,山河依旧的情景。

2.城春草木深:描绘春天里城市中草木茂盛的景象。

3.感时花溅泪:以花的泪水表现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

4.恨别鸟惊心:用鸟的惊心表现作者对战乱的忧虑与憎恶。

5.烽火连三月:描述战争持久,烽火连绵不断的景象。

6.家书抵万金: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家书的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

7.白头搔更短:形容作者因忧虑国家战乱而导致的白发增多、头发更短。

8.浑欲不胜簪: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痛心以及对簪缨世族的不满。

古诗《春望》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春望》以战乱时代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痛之情以及对战乱的忧虑与憎恶。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把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战乱的强烈不满。

整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所见所感,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一、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欲投奔新帝,却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三、诗歌赏析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对“城春”,两相对照,反差强烈。

“山河在”意味着国家的根基仍在,然而“城春”本该是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草木深”,一片荒芜。

这种反差突出了国家沦陷、城池破败的惨状。

一个“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荒凉,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鲜花反而落泪;因怨恨别离,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不断,战火已经烧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态。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以情写景。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对仗工整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春望》易错知识点《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陷落可山河依旧,长安城已经是春天可荒草丛生,人烟稀少。

感伤时见花开却流泪,怅恨别离时鸟鸣让我心惊。

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几个月了,家人书信珍贵的能值万金。

白头发越抓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2.破:陷落。

不是破旧!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注意:不是茂盛!是荒凉。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不是发浑!13.欲:想要。

14.胜:经受,承受。

15.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16.溅泪:流泪。

17.连三月:连续几个月。

不是三月份,也不是三个月。

三:表示多的意思。

背景: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的京都变成废墟。

杜甫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易错知识点1.“草木深”:杂草蔓生,荒凉萧条,不是草木茂盛!2.连三月:连续几个月,不是三个月,不是三月份!3.家书:家中的书信,不是书籍!4.抵万金:很珍贵,不是很值钱!5.没有收到家书,不是收到了!6.白头:是实写,不是虚写!7.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不是烽火台的烽火!8.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不是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9.视线:远望到近望,不是由近望到远望!10.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由大到小,不是由小到大!11.全诗结构:总分,不是总分总!12.国破:国家沦陷,不是国家破旧!破:沦陷。

13.感情:悲伤、愤恨,没有丝毫喜悦之情!14.主题:伤感国事,怀念家人;忧国思家,不是忧国忧民!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议论、写景、抒情,不是只有写景!16.全诗意境深沉,语意强烈反差,不是意境鲜美,不是语意平顺!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哀景,不是乐景!不是美景!感是感伤,不是感动!理解1.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部编版《春望》课堂讲解

部编版《春望》课堂讲解

部编版《春望》课堂讲解1. 诗歌背景《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此诗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目睹了战争的惨状,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2. 诗歌内容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 首联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诗人在战争中所看到的景象:国家已经破败,但自然景观依旧存在。

这里的“国破”指的是唐朝的衰败,“山河在”则表明自然景观并未因战争而改变。

2.2 颔联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悲伤和痛苦。

诗人看到春天的花儿,感到时光的流转,不禁泪流满面;同时,鸟儿的惊飞也使他心中痛苦。

2.3 颈联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战火不断,人们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此时,一封家书对人们来说比黄金还要珍贵。

2.4 尾联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因为战争而感到的忧虑和疲惫。

诗人的头发已经花白,他用手搔头发,发现头发已经变得很短,无法再梳成髻,戴不上簪子。

3. 诗歌鉴赏《春望》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和关爱。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春望》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5.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默写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6. 教学步骤1. 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杜甫的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3. 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意境。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让学生默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望》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对诗歌的鉴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知识点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知识点儿

一、内容整理首联: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颔联: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颈联: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尾联: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首联►►►考点译文: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1.炼字-首联:“破”“深”的赏析①“破”残破,破败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茂盛、茂密写出乱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③这两个字痛切地传达了是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实际写出了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诗人的忧国之情2.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X)3.作用:①点明写作背景,融情于景,寓情于景②奠定全诗凄凉、沉郁感情基调(高昂?豪放飘逸?X)颔联►►►考点1.译文: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2.修辞(炼字):(以诗人为感恨主体)“溅”“惊”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花鸟之悲来表现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写法:(以花鸟为感恨主体)以乐景衬哀情。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诗人看到了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

4.结构:(1)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上承首联,感伤时局的动荡,以“恨别”一语下启颈联,怅恨离别之苦。

(2)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颔联►►►考点1.注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事抵:值,相当三月:三是复数,虚指,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2.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3.赏析(1)用对偶、夸张(抵万金)、借代(烽火)的手法,(2)写出了写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3)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尾联►►►考点1.注释:搔:用指甲挠浑:简直胜:禁得住,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2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快要插不住簪子了。

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

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

八年级长春版语文上册春望知识点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春望知识点是大家必备的古诗,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内容都记下来哦_知识点一、原文及翻译__原文解读__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__译文解读__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二、字词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课后练习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5.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春望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二语文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预祝大家在学期可以更好的学习。

春望知识点梳理

春望知识点梳理

春望知识点梳理归纳
理归纳《春望》的知识点,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 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 背景:安史之乱后期,唐玄宗逃到成都,杜甫也随之流亡到四川。

- 形式:五言律诗,共四句二十字。

- 主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艺术特色:
- 紧扣一个“望”字,贯穿全诗,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统一。

-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战乱与和平、国破与春意、外景与内心的反差。

- 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战火的持续和家书的珍贵。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和鸟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分析一下《春望》中每个字的含义,但这只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你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或老师的讲解。

国:指国家,也指首都长安。

破:指被叛军攻破,沦陷。

山:指天下的山川。

河:指天下的江河。

在:表示存在,没有改变。

城:指成都城,也泛指各地城池。

春:指春天,也指春意盎然的景象。

草:指草木植物。

木:同上。

深:表示茂盛密集,也形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深切。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点归纳: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相关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祖逖考点。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唐朝盛世之下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春望》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首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从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对《春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主题:1. 对时局的感慨:《春望》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作者通过对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作品中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结构:1. 诗歌结构简洁明快,共分为五段,每段四句。

2. 体裁为五言绝句,句式严谨,语言简练。

语言特点:1. 对偶工整,用字精炼,表达深刻。

2. 表现手法凝练,集中表现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状况。

3. 语言真实朴素,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与情感。

意境:1. 作品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后文对昔日繁华的描绘,展现了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以及时局的凄凉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一种萧条的意境。

2. 通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及后文对现实艰难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展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意境。

艺术手法:1. 对比手法:作品中通过对昔日繁华和现实萧条的对比,突出社会的动荡和时局的凄凉。

2. 抒情手法:作品中通过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春望》的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古诗,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杜甫《春望》解析

杜甫《春望》解析

杜甫《春望》解析
杜甫《春望》解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
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

春望 <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鸟惊心。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

【溅】溅落【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抵】值得【搔】用指甲挠【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的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这是写望中所见。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凉。

虽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承上启下)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见花反落泪,闻鸟鸣反惊心。

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拟人)无论哪种解释,都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很久,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对偶、夸张。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因战乱消息隔绝,久盼家人消息的急切,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细节描写(“白头”“搔”“不胜簪”),刻画了一个苍老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含蓄而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中考古诗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古诗《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春景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现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忧愤之情。

下面是《春望》的知识点整理。

一、诗歌背景介绍《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8年)。

当时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是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失望。

二、主题和意境1. 主题《春望》的主题是对社会动荡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当时社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他对国家衰败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2. 意境《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从一开始的春天景色的描写,到最后通过景色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悲愤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忧伤。

三、修辞手法和意象1. 修辞手法(1)插入质问句诗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质问句,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诗的表达力。

(2)比喻诗中出现了"游人"比喻国家的政治局势,用于抒发作者对当时社会乱象的不满。

2. 意象(1)景色描写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如"万国衰破"、"千山鸟飞绝"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困境和衰败。

(2)宏大场景诗中通过宏大的场景描写,如"战马从来不踏频"、"大鹏一日同风起"等,从而衬托出国家的风云变幻。

四、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春望》是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正值唐代盛世的政治动荡,社会危机四伏,国家陷入动荡局势。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与失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社会乱象的不满。

五、现代意义《春望》从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失望,以及对社会乱象的忧愤情感出发,反映了杜甫对政治局势的担忧与思考。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篇章,文字简练,意境深邃。

下面将从翻译角度出发,介绍《春望》的知识点。

一、堆叠式修辞在《春望》中,杜甫使用了丰富的堆叠式修辞手法。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岂知不乐无归日,为留美人在画堂中。

这里,“春色满园”“一枝红杏”“美人在画堂中”等都是常见的诗词汇语,但在《春望》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堆砌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呈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借景抒情《春望》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出春天的美好气息。

例如:又闻子规啼,夜阑风静縠纹平。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里,“子规啼”、“夜阑风静縠纹平”等生动细致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共鸣和情感。

三、运用典故《春望》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例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愿老作春梦,不吹落,星如雨。

这里,“新桃换旧符”暗示的是国家政局的荣衰兴衰;“但愿老作春梦”则引用了《楚辞·卜居》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殷切祝愿。

四、押韵技巧《春望》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押韵方式,使整首诗在感觉上更加流畅和优美。

例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里,“门”“冻”“去”等形韵词的运用,给整首诗带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音乐感,让读者听来也是一种享受。

总之,《春望》是一首优美、深刻、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它的翻译既需要对汉语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传神的表达,同时还需要对汉译英时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教育学习文章】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

【教育学习文章】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原文】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练习题】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盛世的失望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下面将从诗的结构、主题和意象等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诗的结构《春望》全诗共四十二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句,描绘了悲壮的北国边疆景象;第二部分为后四句,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状的失望。

二、主题1. 失望与无奈《春望》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

诗中所言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曾有壮志豪情,但见到如此景象,感到心灰意冷。

2. 忧国忧民《春望》中的“斜阳草树各西东”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对国家运势的担忧。

它虽然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但透露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三、意象1.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描绘了北国边疆的自然景观,如“大漠孤烟直”,“萧条孤城闭”,“烽火连三月”等,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北方边境的凄凉和无奈。

2. 历史事件的投射《春望》通过描写北方边境的景象和语言,投射出了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想到安史之乱后的北方边境景象。

四、杜甫的写作特点1. 抒发悲愤情绪《春望》体现了杜甫作品中常见的悲愤情绪。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悲愤情感。

2. 反映时代变革杜甫的作品多以揭示时代变革、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题。

《春望》也是其中之一,从杜甫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观察和反思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总结:《春望》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对北方边境景象和社会现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失望和无奈。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杜甫的写作特点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悲愤情绪与社会变革交织的画卷。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春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春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春望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春望》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以下是本课的学习笔记:1、了解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2、重点词语:国破:指唐朝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国家破碎。

感时:因感叹时局而作此诗。

花溅泪:花上沾着离人的泪水。

鸟惊心:鸟鸣声让诗人内心惊动。

城春:春天时长安的景色。

草木深:草木茂盛,人烟稀少。

3、背景介绍:本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长安已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占领,诗人被迫流亡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在春天时感怀国事,写下此诗。

4、主题思想: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时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虑,同时也表现出他自身失意和愁苦的心情。

5、写作特色:情景交融:诗人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以景生情,以情入景。

对仗工整:本诗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国破山河在”与“城春草木深”相对,“感时花溅泪”与“恨别鸟惊心”相对,使得诗歌更加工整、有力。

用字精炼:本诗用字简练、精妙,如“破”、“深”、“溅”、“惊”等字,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6、重点句子解析:“国破山河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碎的悲痛和忧虑,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坚定信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7、诗中“烽火连三月”中的“三月”是虚指还是实指?为什么?答:“烽火连三月”中的“三月”是虚指。

因为安史之乱从755年11月开始到763年2月结束,持续了8年之久,所以用“三月”来概括时间的长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资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一、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二、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三、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

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四、、《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六、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七、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八、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九、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十、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十一、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十二、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十三、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