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浮云遮望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被浮云遮望眼

——有感于语文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似“一夜春风”,语文教学如“万树梨花”,竞相开放,一时间,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被处理的信息,似片片雕刻的花瓣,棱角分明地呈现在学生们的视、听、触、想中。这一现代化的智能工具如不断变幻的浮云遮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生动、形象,直观及超强的感染力正以极强的亲和力招睐着学生,他的极大的信息量和图文并茂的“珠联璧合”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活跃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弥补了教师在授课中言传的不足,一时,“我手手轻轻点,你眼默默看”,“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殊不知,“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当我们在感受多媒体教学带给我们的精彩分呈时,不要忘了:凡事应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一、过份地依赖多媒体,势必会让之成为“瓶中花”。

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轻松和便利,如果一味地不加节制地展示各类学习资料,对学生进行眼花缭乱的“狂轰乱炸”势必造成课堂学习材料的堆砌,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根本无暇思维,更谈不上知识的内化与培养;另外,教师用多媒体一味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是在帮学生理解,实则是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披着科技外衣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字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给人广阔的思维和想像空间,有一定的模糊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必使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来完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入圆”包含的意境,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一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而这一类的诗词教学,非得“涵咏”,非得“诵读”,要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即所谓的“语感”,而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是永远也替代不了的;所以,不要为了媒体而用多媒体,不要为了省事而用多媒体,使得这一先进教学工具成为课堂上的“瓶中花”。

二、过份依赖多媒体,会降低课堂上的“人气”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的设计模式表演得淋漓尽致。师生间应要有“互动”,只有在你说我唱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就是那“一石”,在激起“千层浪”后,要与学生相互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一种无声的“互动”,时间长了,便形成默契,而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应该有这种“灵犀”的,当“互动”和“灵犀”相互交错,就会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就会在这种动力下,积极思考、探索,“个性的”、“创意的”思维便由此激活。如果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双方之间只会在不断的“刷新”中被机械地复制,就会隔断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人气”渐渐降温,师生的面对面交流气氛也随之大减。

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运用媒体,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呢?

一、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多媒体

语文的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品位和对情感的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固定的。再精美的语言也要经过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才能吸取营养。因此,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画面过多,音乐过多,容易分散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注意力,不易使学生阅读时产生具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多媒体的设计要为课堂添

彩而不能添乱。

二、粗板块设计,个性化引导

课堂对话是个动态的系统,所以不易做过多的预设。如果规定得过细极易使老师沦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所以对教学流程要粗板块设计,争对实施过程进行个性化引导。

一堂课要完成一个中心任务,我们可以将这个中心任务分解成几个阶段,然后再围绕这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板块设计。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突然的变化作必要的调整,进行个性引导。如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可将文本分成四个阶段:一课前须知课件1:作者、作品、封建科举制度的介绍。二情境设置课件2:范进中举前家境及四邻。课件3:范进中举后家境及四邻。三展开联想课件4: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四说三道四课件5:关于旧时科举的名言警句。教师在授课中大胆调控,俨然一个调度员,胸中有板块流程,再进行个性引导,整节课有张有弛,意境浓厚,气氛活跃。可见,课件只需在能激发学生感情处、需拓展补充处、需重点讲解处进行设计就足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