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中医分类

合集下载

胃病的中医分类

胃病的中医分类

胃病得中医分类一、中医胃病分类。

中医辩证,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

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中医根据胃病得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嗳气”等、1、胃脘痛: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就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

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就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得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

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就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得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得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得效果,就是愈后不易复发得、一种较好得治疗方法、2、呕吐:呕吐就是因胃失与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得病症,多属于胃部得病变。

呕吐得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得声音强弱、吐势得缓急、呕吐物得性状、气味及其她兼症,判断胃病得寒热虚实。

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属食滞引起得,胃脘多有胀满,嗳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得病史。

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泛酸就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等疾病、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

中医治疗胃病理论汇集

中医治疗胃病理论汇集

中医治疗胃病理论汇集我把中医治疗胃病分为四个类型西医治疗胃病只是什么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等等来治疗,局限在一个胃,中医就不一样了,分的比较细致,我把常见的胃病分做四个类型就是胃之胃病——-胃本身产生的胃病,一般多为受寒、胃热、食积,溃疡,治疗相对比较好治。

脾之胃病————脾引起的胃病,一般是湿,或者湿热引起的,常见的不知道饥饿,呕恶,纳呆腹胀等。

肝之胃病————肝引起的胃病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症状有恶心,呕吐,打嗝,嗳气,腹胀,疼痛等等肾之胃病————肾引起的胃病有胃上口烧心,发热,食道噎,泛酸等等,严重的食道癌。

也有几个脏腑同时不好引起的病,如脾胃亏虚,脾胃不和,肝郁胃虚,等等总之中医不是把胃病本身当成一个器官,而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这样治疗的更快,更好。

一个治疗胃肠病的中医医生应该有这样的水平,想让病人饥,就下药后病人就会饥,想让病人放屁,就会放屁,想让病人不撑胀就会不撑胀,用药得心应手,掌握了这些技能,治疗胃病不是难事.。

肝和胃的关系在治疗胃病中,见到许多脉象是肝脉异常的病人,有肝火,肝郁,肝血少等,治疗胃病不从肝上等于你根本就不懂,不知道肝在胃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你是个门外汉,最少是在治疗胃病方面。

为什么有人说某某不治肝,就是肝,胃,脾在中焦气血的运化中非常复杂,肝脾胃在人体中是中枢,它们是连接上下,统调气血的主要脏器,内经说肝主疏泄,此话不假,一方面肝分泌胆汁,下渗肠道,胆汁是苦的,苦就趋下,帮助食物的消化,另一方面,肝还有疏通气机的作用,它的开关就是肚脐左一寸的地方,它的通畅与否,反映了肝的状态,例如,那一点痛了,或者感觉不顺,就说明肝不太疏通,那一点很顺,空,小便利,说明肝热,人上下的气机也通顺,根据脉象,从肝下手,治疗胃会更快,更准,如,肝郁用柴胡,香附。

玉金,肝火用栀子,黄芩,肝阴虚用麦冬,杞子,沙参。

,脾胃阴也亏者可以用归脾丸,肝脾同治,胆汁不利者用玉金,栀子,金钱草,总之,治疗胃病先调肝,肝的工作功能正常了,胃往往就好的快了,甚至有的胃本身就没有病,直接病就好了。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感谢观看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智慧中药调理肠胃病

中医智慧中药调理肠胃病

中医智慧中药调理肠胃病经常遭受胃部不适的人们都知道,胃痛、胃胀、胃灼热以及消化不良等问题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幸运的是,中医智慧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中草药来调理肠胃病。

中药的疗效已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肠胃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和中医调理方法,帮助改善肠胃问题。

一、中医学中的肠胃病症状分类在了解中医如何调理肠胃病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医学中对于肠胃疾病的分类。

据中医学的观点,肠胃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症状:1. 胃胀、胃痛和饱胀感:这些症状通常与胃气不顺有关,中医通常会使用一些解散气滞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2. 腹泻:腹泻可能由于寒湿或湿热引起,中医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3. 便秘:便秘的主要原因有湿气和虚寒,中医调理的目标是调节肠道功能和活血化瘀。

4. 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中医强调饮食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调理饮食结构和使用中草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二、中医调理肠胃病的常用中草药中医智慧中的中草药调理肠胃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和它们的功效:1. 苍术:苍术有温暖中焦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肠胃调理中。

它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腹胀和消化不良问题。

2. 陈皮:陈皮主要以促进消化为主要功能。

它能够增加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改善胃胀和胃痛的症状。

3. 姜黄:姜黄具有抗炎和抗菌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炎和消化不良。

它还有利于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灼热感。

4. 茴香:茴香主要用于缓解胃胀、腹胀和消化不良。

它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减轻气滞和胀气问题。

除了上述中草药,中医还使用了许多其他的草药和配方来调理不同类型的肠胃问题。

但是,在使用中草药之前,我们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药师,以确保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使用正确的草药。

三、中医调理肠胃病的其他方法除了中草药,中医还使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调理肠胃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学,饮食对于肠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中医关于胃的临床辨证

中医关于胃的临床辨证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关于胃的临床辨证 01
1.生理 胃在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喜润恶燥,其气主降。《灵枢·胀论》曰:“胃者,太仓也。 ” 2.病理 胃为水谷之海,由于饮食不节,或寒温失调,均能影 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而见呕吐,少食,脘部胀满,多食等。 3.病证范围 恶心,呕吐,嗳气,脘胀,脘痛,少食,多食易 饥。 4.证候分类 (1)胃火炽盛、胃阴不足 主证: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胃脘嘈杂,形体消瘦,舌红脉数 。 胃火炽盛:兼见多食善饥,口渴喜冷饮,或齿龈肿痛,溃烂出 血,呕血便血,舌苔黄,脉滑数。 胃阴不足:兼见食欲缺乏、不欲食,舌苔少,脉细数。 胃火炽盛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牙周炎、口腔溃疡、 急性传染病。胃阴不足见于慢性胃炎、肺炎、脑炎、神经官能 症、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治疗 胃火炽盛:清胃泻火;用清胃散(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 连、升麻)。 胃阴不足:养阴清胃;用益胃汤(《温病条辨》:麦冬、生地 黄、玉竹、冰糖、沙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关于胃的临床辨证 02
(2)胃气上逆 主证:恶心呕吐,嗳气,脘腹胀闷,疼痛,脉弦滑。见于消化 系统各种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嗳气等。 治疗:和胃降逆;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赭石 、甘草、半夏、大枣)。 (3)胃寒证 主证:胃脘疼痛,绵绵不已,或拘急剧痛,遇寒加重,喜暖, 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 治疗:温胃散寒;用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解读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解读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解读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认为胃肠病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和情志不舒所致。

以下是中医对胃肠病的一些主要认识:
1.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胃肠病。

2. 气滞血瘀: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胃肠病的常见病理因素。

气滞指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血瘀指气血运行不畅时,可以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血瘀。

3. 湿邪困滞:湿邪是中医中描述一种病理因素,湿邪困滞是中医认为导致胃肠病的常见病因。

湿邪容易从外界侵入人体,一旦困滞在胃肠道,可导致消化不良、脾胃机能减退。

4. 小肠善行浊而腐败:中医认为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但如果饮食不当或消化力衰退,会导致食物停留过久而腐败,使得胃肠功能紊乱。

5. 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的不舒畅,如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等,会对脾胃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胃肠病。

综上所述,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包括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邪困滞、小肠功能减退和情志不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治疗
胃肠病时,中医常采用调理脾胃功能、疏通气血和祛除湿邪的方法。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一、慢性胃炎的定义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二、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三、中医分型及治疗1、肝胃不和证1.1、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

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

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1.2、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

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2、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

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3、脾胃虚弱证3.1、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

中医诊断之肠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之肠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之肠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一)胃气虚证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二)胃阳虚证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三)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五)寒饮停胃证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六)寒滞胃肠证临床表现: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七)食滞胃肠证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八)胃肠气滞证临床表现: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九)肠热腑实证临床表现:高热,或日哺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十)肠燥津亏证临床表现: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

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十一)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胃病,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它们的症状都很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式都不同。

胃病大多是慢性病,比起西医,中医在治疗胃病上更有优势。

在中医的认知中,治病并不是仅针对治疗炎症,而是要找出病根并拔除,胃病的种类有很多,这就需要中医在治疗中体现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经典的“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的症状,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方来治疗。

“中焦如恒,非平不安”,体现的就是脾胃对人体功能和身体安康的重要性。

一、胃病的种类在《中藏经》卷上,胃病的描写是“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

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

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

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

胃中风,则溏泄不已。

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

”现代医学中,胃病有很多临床表现,其中比较常见的要数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石、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扩张等。

他们的症状都是腹部或胃部疼痛不适,胀气反酸和恶心呕吐等。

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排便异常,如黑便和血便。

二、胃病的成因有哪些对于胃病的成因,中医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1.外邪不通则痛,是中医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感寒热或湿阴,就会在胃上显现出来,气的运动阻止滞,导致胃痛。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人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后,很多人就会胃痛,这就是风寒侵体导致的。

2.饮食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但是并不是这样的。

不干净的食物会刺激胃,导致胃痛。

除了不干净的饮食,饮食无度、过饥过饱,长期过度饮酒饮浓茶,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等都会伤害脾胃,使脾胃正常的功能失常,引起积食,长久以往就会导致胃病。

3.情绪在中医眼中,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一旦忧思过度,身体也会产生病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精神因素与胃病关系的病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要点:胃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要点:胃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要点:胃痛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要点:胃痛胃痛,中医病证名。

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概说】一、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位有所论述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3、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4、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5、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三、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一、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何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1、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

(★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还指出,要从辨证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通则不伤”的方法。

胃病种类有哪些 胃病的中医的分类

胃病种类有哪些 胃病的中医的分类

胃病种类有哪些胃病的中医的分类
患上了胃病非常让人烦恼,吃东西一不注意胃病就会发作,所以治疗胃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胃病的种类有哪些?
一、胃病种类有哪些
从胃病的急慢来看胃病可以分为急性胃病与慢性胃病,急性胃病的特征是发病比较急,迅速,没有明显的征兆,比如急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等。

慢性胃病发病比较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发病不够及时,会出现各种其他的并发症,比如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31~50岁的中青年,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发病者,典型症状有上腹部疼痛、嗳气、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反复出血。

慢性胃炎危害大,可导致胃部本身病变,并继发其它疾病,使患者体质虚弱,生活质量下降。

三、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胃炎临床上分为四大类,包括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急性单纯性胃炎和急性糜烂性胃炎最为常见,是临床多发病,典型表现有腹部绞痛、腹泻、恶心、食欲不振、发热、脱水、便血等。

严重者还会出现呕血、休克、酸中毒等症状。

症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或大量饮酒后加重。

缓解症
状需服用止痛药和调整饮食。

四、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又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因胃溃疡、慢性胃炎等使胃黏膜受损,侵犯胃壁引起急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

若吐出脓血样物和便血,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可能在几小时后死亡,应及早治疗。

治疗时,应调整饮食,避免疾病转化为慢性胃炎。

常见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常见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常见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随着人们现下饮食结构变化,生活作息不规律,胃病成为现下常见疾病之一,尤其针对办公室群体而言,此类群体长期生活、饮食等缺乏规律,以及持续性熬夜,我国现下80%以上的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临床上常见胃病包含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中慢性胃炎还可划分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发病实际周期较长、症状较轻、易出现反复发作,患病率较高,一般正常状况下所说的胃病多指此类,基于中医层面胃病多为胃寒症,选取中医辩证治疗方式,进一步促进胃病愈合,保证人们健康。

1.常见胃病的病因分析现下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幅度增加,其中多数年轻群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各类疾病发生的风险,胃病作为常见疾病之一。

胃病发生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因患者自身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过冷或过热,食物质量等因素所致。

部分群体喜好浓茶、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也会一定程度引发胃病。

其中针对慢性胃炎而言,其核心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90%以上慢性胃炎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此外,吸烟作为慢性胃炎发病核心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对机体胃粘膜产生一定的损伤,促使幽门括约肌功能产生紊乱,进一步促使胆汁反流,长周期内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对胃黏膜自身屏障产生一定的损伤。

1.常见胃病临床表现一方面,针对急性胃炎而言,其通常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最为常见的便是单一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不佳、恶心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一定程度出现呕血和黑便。

另一方面,慢性胃炎。

不同种类为胃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不一,但整体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自身实际轻重程度与后续疾病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最为奠定的表现为:①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多数胃炎患者自身上腹部存在疼痛感或不适感,疼痛并未明显规律,以弥漫性疼痛、隐痛为主。

②上腹胀和早饱。

部分患者通常会感到腹部胀,特别在进食后存在显著的饱胀感,多因胃部存留一定的食物、消化不佳,早饱主要是指存在显著的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出现饱腹感,进食量显著降低。

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中 医 中 药现在患胃病的患者很多,这里包括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十二肠溃疡、胃下垂甚至胃癌等。

从中年到老年,一病就是多年,有的连几岁小孩也常喊肚子疼。

对此许多患者和医务人员都采用打止痛针、吃止痛药,或手术切除等方法来治疗,但许多都不理想,也就是说经过治疗后不能恢复到正常饮食和无所顾及的地步,如酸的不敢吃,辣的不敢碰,或不敢多吃等等。

有的则在饮食上十分苛求,小心翼翼,如凉的不吃,地瓜不吃,水果不吃,还有不吃大米,不吃面食等等。

所以有人说,胃病治不好,顶多是维持,其实不然,我们经过临床服中药治愈的患者大有人在,他们经过治疗后都饮食如初,即使吃水果和油腻也不感到反酸、疼痛和胀肚(指原先不敢服用这些食物的人)。

这里包括许多十二指肠溃疡和胃切除患者,为什么会有这般疗效呢?不是发现了新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又合成和提炼出新的制剂,归根结底是个道理问题。

也就是说理论没有弄清,因为胃病患者大多数是日久天长常期形成病的。

中医讲久病成虚,虚极生寒,所以大部分胃病都是胃寒症。

不去温胃,不去提高胃的温度,根本就不可能治愈。

因为胃喜热,它好比一口大锅,只有温度上来,才能蒸发食谷、分解吸收食物精微,才能滋养胃粘膜的再生和成长。

虽然中医把胃肠病分为胃痛、噎膈、反胃、呕吐和胃脘痛等,但温胃是治疗根本大法。

寒则痛,寒则吐,对此宋代·赵佶在《圣济总录·呕吐门》指出:“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明代·张介宾至如归《景岳全书·噎膈》也指出:“反胃之治多宜火之源,以助气功”,也就是说没有火力,胃也就不能蒸发食谷,也就不再是胃,好胃也可以变成坏胃,有了火力,坏胃也可以变成好胃。

在这里应该看到人体始终是个有生命不断变化的肌体,胃粘膜的成长和损耗,胃的成长和痿缩只在左右之间,就看你给它创造什么条件,说好也快,说坏也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肠道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一)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二)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三)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五)寒饮停胃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八)胃肠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九)肠热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哺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十)肠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六)寒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七)食滞胃肠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