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阅读答案
北京市门头沟区七年级第二学期现代文阅读易错题含解析
北京市门头沟区七年级第二学期现代文阅读易错题填空题有答案含解析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爱因斯坦赤道刘慈欣①“有一句话我早就想对你们说,”丁仪对妻子和女儿说,“我心中的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学占据了,只是努力挤出了一个小角落給你们,对此我心里很痛苦,但也实在是没办法。
”②他的妻子方琳说:“这话你对我说过两百遍了。
”③十岁的女儿文文说:“对我也说过一百遍了。
”④丁仪摇摇头说:“可你们始终没能理解我这话的真正含义,你们不懂得物理学到底是什么。
”⑤方琳笑着说:“只要它的性别不是女就行。
”⑥这时,他们一家三口正坐在一辆时速达五百公里的小车上,行驶在一条直径5米的钢管中,这根钢管的长度约为三万千来,在北纬45度线上绕地球一周。
小车完全自动行驶,透明的车舱内没有任何驾驶设备。
从车里看出去,钢管笔直地伸向前方,小车像是一颗在无限长的枪管中正在射出的子弹,前方的洞口似乎固定在无限远处,看上去针尖大小,一动不动,如果不是周围的管壁如湍急的流水飞快掠过,肯定觉察不出车的运动。
在小车启动或停车时,可以看到管壁上安装的数量巨大的仪器,还有无数等距离的箍圈,当车加速起来后。
它们就在两旁浑然一体地掠过,看不清了。
丁仪告诉她们,那些箍圈是用于产生强磁场的超导线圈,而悬在钢管正中的那条细管是粒子通道。
⑦他们正行驶在人类迄今所建立的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中,这台环绕地球一周的加速器被称为爱因斯坦赤道,借助它,物理学家们将实现上世纪那个巨人肩上的巨人最后的梦想:建立宇宙的大统一模型。
⑧这辆小车本是加速器工程师们用于维修的,现在被丁仪用来帶着全家进行环球旅行,这旅行是他早就答应妻子和女儿的,但她们万万没有想到要走这条路。
整个旅行耗时六十小时,在这环绕地球一周的行驶中,她们除了笔真的钢管什么都没看到。
不过方琳和文文还是很高兴很满足,至少在这两天多时间里,全家人难得地聚在一起。
⑨旅行的途中也并不枯燥,丁仪不时指着车外飞速掠过的管壁对文文说:“我们现在正在驶过外蒙古,看到大草原了吗?还有羊群……我们在经过日本,但只是擦过它的北角,看,朝阳照到积雪的国后岛上了,那可是今天亚洲迎来的第一抹阳光……我们现在在太平洋底了,真黑,什么都看不见,哦不,那边有亮光,暗红色的,嗯,看清了,那是洋底火山口,它涌出的岩浆遇水很快冷却了,所以那暗红光一闪一闪的,像海底平原上的篝火,文文,大陆正在这里生长啊……”⑩后来,他们又在钢管中驶过了美国全境,潜过了大西洋,从法国海岸登上欧洲的土地,驶过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二次进入俄罗斯,然后从里海回到亚洲,穿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现在,他们正走完最后的路程,回到了爱因斯坦赤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起点——世界核子中心,这也是环球加速器的控制中心。
J粒子和丁肇中
J粒子和丁肇中
1976年12月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获物理学奖的美籍科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年~)用汉语在大会上发言。
虽然会上很少有人能听懂汉语,但大家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出生在美国、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的杰出华裔学者。
丁肇中的专业是粒子物理,粒子物理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的科学。
1974年,丁肇中率先发现了轰动物理学界的新粒子,他把这颗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J粒子的存在表明,原来人们以为只有“上”、“下”、“奇”三种夸克就能解释各种基本粒子,这其实是不够的,必须引进第四种夸克“粲”。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它增进了科学家对自然界构造的认识,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的发展,所以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丁肇中。
1988年4月初,他在罗马又接受了意大利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奖章──1988年度德卡斯贝科学奖。
他是第
一个荣获这项奖的非意大利科学家。
丁肇中是一位非常珍惜时间的人。
一般时间里,由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联邦德国、瑞士都有实验室,家又在美国,所以几乎每两个星期就要飞越一次大西洋。
为了多做工作,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就起床,深夜才就寝。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非常讨厌懒散拖拉的作风。
在他身边工作稍有松懈,就会遭到严肃批评。
从1981年开始,他领导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名物理学者和1000名工程师,从事粒子物理研究,探索粒子物理中尚未被开拓的领域。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1. ( 2分) 下列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族(hàn)阿昌族(chāng)颇族(bō)B. 洁白(jié)凤尾(fēng)互相(xiāng)C. 出发(fā)吓呆(dāi)敬爱(jìng)2. ( 2分) 下列各项中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背诵(yǒng)吓呆(dāi)B. 照例(lì)段(duàn)落C. 糊涂(tù)戒(jiè)尺3. (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天公园里百花盛开,招引了许多的蜜蜂和蝴蝶。
B. 悠扬的笛声吸引了许多的听众。
C.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发狂。
D. 突然,天空电闪雷鸣,狂风骤起,倾盆大雨即将来临。
4. ( 2分) 下列词语搭配恰当的一组是()A. 飘逸的国旗忠实的朋友美丽的学校古老的铜钟B. 一颗白桦树一间小学一堆书一群孩子C. 扬起双臂吹着口笛朗读课文收起书本5. ( 2分) 下列词语互为近义词的是()A. 霎时---许久B. 认真---马虎C. 糊里糊涂---稀里糊涂6. ( 2分) 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B. 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C. 云彩像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D.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二、填空题7. ( 4分) 填词练习。
________的服装________的小鸟________的国旗________的铜钟8. ( 8分) 选字填空:(1)A.盼 B.扮 C.纷 D.粉________望米________ 打________ 缤________(2)A.静 B.净 C.情 D.睁干________ 安________ 感________ ________开9. ( 8分)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丁肇中杨振宁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人,祖籍山东日照,着名物理学家,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用中文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发表自己的演讲。
虽然以前有华人获奖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没有用中文讲话1.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
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
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我要用中文阅读答案
我要用中文阅读答案我要用中文蒋光宇①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
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
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
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4种最小结构。
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③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
④美国总统福特在发给丁肇中的贺电中说:“基本知识的重大进展,能够导致科学上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造福人类。
”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丁肇中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⑥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地问:“谁做翻译?”⑦丁肇中答:“我自己做翻译。
”⑧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叹:“丁肇中是要将荣誉献给自己的祖国。
”⑨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⑩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期盼美中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
”11就这样,这位美国驻瑞典大使碰了一鼻子灰。
他大概永远也不会理解:丁肇中这个出生在美国的公民,为什么会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12有人说,祖国是父亲的土地,语言是母亲的舌头;也有人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
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词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
在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
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王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王隽英意外早产。
这个提前来到人间的婴儿,就是丁肇中。
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便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才肯罢休。
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他吃饭想、走路想,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上小时过去了……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
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
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
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由于丁肇中勤奋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
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
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
现在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丁肇中的科学之路“追求客观真理和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丁肇中的座右铭1974年,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美国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所,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人们以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粒子──J 粒子。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来命名的。
其实,这纯属巧合。
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这个粒子来纪念他们在探索电磁流性质方面,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
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来命名这个新粒子。
丁肇中的发现,改写了相沿成习数百年的教科书,给亚粒子世界重绘了一幅崭新的图画。
美国发行量很大的《新闻周刊》,为此撰文评介道:“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求解析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院长杰米韦森,为自己学院的科学家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他对新闻界评述道:“丁教授的研究,已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并使基本粒子脉,及时地、广泛地了解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他饶有兴趣地研究物理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博览物理学期刊。
尽管丁肇中刚去美国时,口袋里只有100美元,而且举目无亲,英语也不太纯熟,但经三年努力之后,他获得了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
过了两年之后,他又荣获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这时,丁肇中再次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呢,还是经商、教学?跟丁肇中一块的台湾省美国留学的同学中,有的准备带着文凭回台湾,求个一官半职,也有的打算继承家业做买卖。
丁肇中对升官发财没有兴趣,决定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把自己的命运同方兴未艾的高能物理研究牢牢地拴在一起。
选择翻开物理学史,我们不难发现:物理学的发展犹如长江、黄河之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
17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抓住了机械运动最本质的规律,建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19世纪,麦克斯韦把零散的电磁现象加以归纳提炼,建立了电磁理论。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故事——丁肇中丁肇中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人物简介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
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
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
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聘任仪式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
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
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我要用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我要用中文蒋光宇①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
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
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
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4种最小结构。
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③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
④美国总统福特在发给丁肇中的贺电中说:“基本知识的重大进展,能够导致科学上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造福人类。
”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丁肇中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⑥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地问:“谁做翻译?”⑦丁肇中答:“我自己做翻译。
”⑧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叹:“丁肇中是要将荣誉献给自己的祖国。
”⑨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⑩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期盼美中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
” 11就这样,这位美国驻瑞典大使碰了一鼻子灰。
他大概永远也不会理解:丁肇中这个出生在美国的公民,为什么会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12有人说,祖国是父亲的土地,语言是母亲的舌头;也有人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
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词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2021年整理〗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丁肇中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让我这样年纪的人现在来写一份传记是件很困难的事。
由于对科学研究事业的兴趣,我还准备把我的工作长期继续下去。
在这里,我所能做的仅仅是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中国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在进一步叙述之前,我想简要地介绍一下我的家庭环境。
1936年,我出生在美国。
在我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
当然,那时候我没有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
仅仅由于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我们才得以有足够的饭吃并且总是可以找到适当的住所,但没有正规的教育、体育运动和任何娱乐。
然而,幸运的是我可以见到许多来我们家拜访我父母的有才华的学者。
从物质条件来说,我的童年也许不像今天北京的儿童们那么幸运。
我12岁的时候,在台湾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那正是在台湾刚刚从50年的日本统治后归还中国的时候。
日本人留下了非常严格和有规律的教育制度。
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一名出类拔革的学生。
我在台中生活了1年,然后随家搬到台北。
在那里,我通过考试进入了台北最好的高中。
这个学校是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程度编班的。
我被编到了最好的班级。
尤其是,这个学校在几何、中国历史、英文和化学学科方面有很出色的教师。
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其次是化学和物理。
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在历史学中去寻求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求真理要困难得多。
也许是由于我12岁以前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缘故,我对中国文学、英文和其他诸如此类的课程感到极大的困难。
自然我不是这些学科上最优秀的学生,然而我记得在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这些课程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也许比其他的学生更深入一些)。
1956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到了美国。
那时候,我几乎没有多少英文知识。
在密西根大学里,第一年我作为工学院的学生学习一年级学生的通常课程。
【推荐】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丁肇中演讲
丁肇中:“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丁肇中教授9月1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节选)中国在世界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古代论著上都有记载。
在科学方面,中国早期的科学成就,例如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超新星的观测记录等,为物理研究打下了基础;在技术方面,中国的贡献包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发明。
这些都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正享受着由基础研究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技术成果,例如在通讯、计算机、交通、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为什么要支持基础研究工作的理由。
基础研究应该得到有力的支持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出自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比如,20年来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寻找宇宙中的最基本的粒子。
为寻找质量的来源,21世纪将建成能量更高的加速器。
在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反宇宙及暗物质)而执行的AMS-01(阿尔法磁谱仪)计划中,所用的永久磁铁是中国建造的。
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于2003年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科学搭载,AMS一02将采用超导磁铁,从而大大提高了在太空中长时间采集更多数据的能力。
这些基础的研究工作是出自于对自然界和宇宙的好奇心而不停地探索,首先并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基础研究工作需要充分的自由空间以及社会给予的宽容态度。
科学研究就是发现不知道的东西。
科学家的预言往往会出错。
比如,1880年开尔文勋爵说:“X射线是一个骗局”,而现在医学上普遍使用着X射线治病。
1930年物理学家卢费福说:“用打碎原子的办法产生能量是希望十分渺茫的事情,任何人期望从原子的嬗变获取能量是荒唐的臆想”,结果此后十五年实现了原子弹爆炸。
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误。
当人们深入到未知的领域时就很难得出预言。
研究如同进入一个黑房子去摸索,不知道会碰到什么东西,所以也不要去责怪那些没有寻找到原来目标的研究项目。
投资几十亿美元,结果没有搞到最初的设想,社会对此要能给予宽容,理解他们的处境。
丁肇中
丁肇中1、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至今),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2、主要成就发现J粒子,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3、世人对他的评价《丁肇中传》对丁肇中的评价: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表获奖演说的人,赢得了全世界华人的敬重。
丁肇中曲折地成长经历、敢于创新的大师风采、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都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三、人物镜头汇总:丁肇中的传奇一生1、【青年】学习生涯1936年2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镇。
他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
他的数学、物理成绩优异,对历史学也很有兴趣。
1956年8月底,丁肇中只身一人到美国安阿伯市的密执安大学留学。
在大学里,他废寝忘食,埋头书斋,图书馆一实验室一食堂一宿舍,是他生活的轨迹。
尽管美国大学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却很少看到丁肇中的身影。
同学们嘲讽他:塞缪尔(sarnuel是丁肇中的美国名字)真是个怪人,学习顶呱呱,可惜不合群。
在学习上,丁肇中并不满足于几本教科书以及教师指定的参考书,他决心系统地、深入地搞清整个近代物理学的来龙去脉,及时地、广泛地了解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他饶有兴趣地研究物理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博览物理学期刊。
尽管丁肇中刚去美国时,口袋里只有100美元,而且举目无亲,英语也不太纯熟,但经三年努力之后,他获得了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
过了两年之后,他又荣获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这时,丁肇中再次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呢,还是经商、教学?跟丁肇中一块的台湾省美国留学的同学中,有的准备带着文凭回台湾,求个一官半职,也有的打算继承家业做买卖。
“奇”“怪”的丁肇中_奇怪的丁肇中点击答案
《“奇”“怪”的丁肇中_奇怪的丁肇中点击答案》摘要: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人们都会说那是奇人又是怪人,1974年8月他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物理学十月革命新粒子──J粒子,由这物理学上有划代义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人们都会说那是奇人又是怪人说到奇丁肇确实有段令人惊奇人生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山革命牺牲他父母毕业美国密西根学由早产他1936年2月4日出生美国密歇根学城两月父母回国番颠沛流浪20岁丁肇从台湾到父母母校──美国密西根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些美国学都称他奇人尔他到哥伦比亚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算从念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般人约十多年而他只用了6年1974年8月他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物理学十月革命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亿各种各样粒子到了J粒子这就象北方地区下了场倾盆雨我从无数雨辨认出带颜色雨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松懈和马虎由这物理学上有划代义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三获得项殊荣华人学者颁奖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己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外历史上并不多见提到丁肇怪比他奇更令人叹观止突出表现两不是不合群美国学对他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生活轨迹始终是图馆―实验室―食堂―宿舍美国学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整天埋头实验室里有是两天两夜三天三夜甚至五六天五六夜不回孩子都抱怨老见不到爸爸各种社交场合几乎就不会见到他身影据说这么多年除了没有到任何教授里吃饭外他没给包括他故乡日照任何学校或科研单位题究其原因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社交活动浪费宝贵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方面竟是对法艺术特别敬重他曾不止次对人说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他说世界上各国、各民族几乎都有己语言和唯有华民族法上又是种博精深艺术给人以各种美享受他绝不给人题新疆学给师生演讲校长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写得不会损害法艺术他老山东日照学、曲阜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样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雅事感到不可理说他是傻气十足怪人二是不知道这更是人所共知怪脾气前些日子他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觉得人类太空能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学生问觉得从事科学实验有什么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学生问能不能谈谈物理学20年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很多人感到惑不他们看南航学生所提问题极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师就是般人也能敷衍搪塞他即使真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己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据知情人介绍对丁肇说不知道是件很正常事他直牢记知知不知不知这条古训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知他接受央电视台《东方子》节目主持人采访对记者提问就连说几不知道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学术交流会他对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种实事是科学态它不但无损位师光辉还从侧面揭示了师所以成师奥那就是超凡人格力量事实上敢对己不懂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种气量种品格也是种境界试想人特别是像丁肇这样世界上具有很影响科学如学术上没有严肃科学态对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或是了顾及己面子和所谓影响不懂装懂用些模棱两可甚至玄而又玄含糊答案糊弄人会有什么样严重?是可想而知那样失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更可贵品质和人格还要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无可挽救损失丁肇可贵可敬处也这里难怪他南航面对师生提问连说三不知道会场沉寂几分钟爆发出阵阵暴风雨般掌声这不是对这位师人品和学问肯定和崇敬吗?他们能零距离地从师身上感受师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效并不会比听次学术讲座差吧。
《丁肇中访谈录》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丁肇中访谈录》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第一篇:《丁肇中访谈录》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们是生活在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
每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奇心。
主持人: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
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道谜底和真相。
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情。
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
所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人不认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
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丁肇中: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我要用中文阅读答案
《我要用中文》阅读答案《我要用中文》阅读答案我要用中文蒋光宇①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
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
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
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4种最小结构。
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③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
④美国总统福特在发给丁肇中的贺电中说:“基本知识的重大进展,能够导致科学上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造福人类。
”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丁肇中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
”⑥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地问:“谁做翻译?”⑦丁肇中答:“我自己做翻译。
”⑧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叹:“丁肇中是要将荣誉献给自己的祖国。
”⑨可是,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
”⑩丁肇中十分珍惜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期盼美中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但面对指责,他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
”11就这样,这位美国驻瑞典大使碰了一鼻子灰。
他大概永远也不会理解:丁肇中这个出生在美国的公民,为什么会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12有人说,祖国是父亲的土地,语言是母亲的舌头;也有人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
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在致词时又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使这个金色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
实用文阅读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习题及答案
实用文阅读攀登物理顶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习题及答案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根本粒子发生了兴趣。
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宏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索根本粒子的新世界。
但是,正在这时,非议和疾病向他袭来。
l966年至l970年粒子研究的5年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辛的5年。
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方案,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展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
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
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展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
就这样,他们艰辛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
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1966年至l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根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
”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
”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
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医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唯一的方法!”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
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的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
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他依然有一个信念:“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根本粒子。
”丁肇中回忆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工作,更加坚决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
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
但是,正在这时,诽议和疾病向他袭来。
1966年至1970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苦的5年。
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
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
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
就这样,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
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1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
”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
”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
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医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唯一的办法!”
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
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
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他依然有一个信念:“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
丁肇中回顾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工作,更加坚定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
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总结过去5年来的得失,着手修改实验计划。
一年来的休假,经过医生的治疗,妻子细心的照顾,丁肇中的体质逐渐恢复过来了。
经过冬去春来的考验,他现在精力更加充沛。
随着春天的到来,他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像一颗永恒的星在宇宙中闪光。
他说:“我要寻找到宇宙的真相!”
丁肇中的研究是从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开始的。
尽管在这以前,科学界曾对基本粒子结构提出种种设想,他们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
但丁肇中并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另辟蹊径。
他这样提出问题:难道基本粒子只有3个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吗?它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呢?
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测,1974年8月把能量控制在30-40亿电子伏特时,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
丁肇中的研究小组对所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事实:那就是,在31亿电子伏特附近反应数目急剧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极端显著的尖锋。
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在这个尖锋处有一个新粒子存在。
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丁肇中的研究小组的同事一直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
研究组的陈先生曾对丁肇中博士说:“有一只鸟在手中总比在森林中的两只鸟好。
”在种种压力下,丁肇中终于同意发表他们发现J粒子的结果。
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物理学这个皇冠上添加了一颗珍
珠。
在丁肇中发现新粒子的同时,美国西海岸的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
二人一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所以他的研究是有继承性的。
B.1966年至1970年的5年中,丁肇中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进行一次次实验,虽然一次次失败,始终没有找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但是却为后来获得成功打下了基础。
C.在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发出的种种议论,以及不少同行的指责中,丁肇中认为“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是信念支撑他获得了成功。
D.科学界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认为基本粒子是由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他率先发现J粒子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说法。
E.本文对丁肇中发现新的粒子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他因寻找新的基本粒子累病,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的描述,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丁肇中的研究精神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肇中得病后休假一年,这和他发现新的粒子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认定有新粒子存在的情况下,丁肇中和他的同事想法不同,丁肇中是“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BA
①勇于创新,具有敢于超越前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尖端科学挑战的精神;
②坚韧执著,具有不畏困境、不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奋斗精神:
③具有科学研究上的合作精神;
④具有严谨务实的精神。
①回顾以往的研究之路,坚定了继续研究去发现新的粒子的信念;
②总结过去5年研究中的得失,修改自己的实验计划,更有利于新的粒子的发现;
③通过一年的休假,体质恢复,精力更加充沛,有利于以后发现新粒子的实验研究。
观点一: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态度。
①这种做法表现了丁肇中作为科学家的一种严谨的研究精神;
②丁肇中的研究另辟蹊径,所以对新的发现要慎重对待;
③丁肇中的研究曾经遭受过学术界的议论和同行的指责,所以更要谨慎从事。
观点二:丁肇中的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
①既然新粒子的研究已经获得成果,就应该尽快地发布出来;
②掌握一种科学发现的发明权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辛勤研究的同报;
③在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一旦成功就应该发布,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同时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这一事实也说明应该尽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