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德育基础知识模板

德育基础知识模板

德育基础知识模板导语: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德育的基础知识。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引导的过程。

它是学校和家庭在学生身上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让学生接受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

二、德育的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其具备同情心、友爱心、责任心等。

3.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良好的品行习惯和道德意识。

4.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社会中展示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三、德育的内容1.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分组讨论、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规范,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素质。

3.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

4.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德育方法1.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榜样,引领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2.课堂教育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和理解道德问题,培养其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4.互动讨论法: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思辨和表达能力。

5.实践活动法: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德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德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德育学科知识点总结德育学科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德育教育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德育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德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等,以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参考。

一、德育的内涵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 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懂得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3. 科学文明教育科学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和科学态度,使其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学会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

4. 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互助互爱等,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自尊、自信、自律等,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良的行为,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2. 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德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奋、勇敢、坚强等,使其具有健康的人格。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德育还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4. 促进心理健康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积极乐观、自信自尊、适应能力等。

五分钟德育基础知识速成

五分钟德育基础知识速成

五分钟德育基础知识速成1. 定义德育,即道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个体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旨在引导个体正确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使其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 目的与意义2.1 目的: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公民。

2.2 意义:德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

3. 主要内容3.1 道德观念:包括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

3.2 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

3.3 道德行为:包括公德行为、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行为等。

4. 实施途径4.1 课堂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语文课程等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4.2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4.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4.4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

4.5 社会各界支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要积极参与道德教育,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共同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5. 评估与反馈5.1 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进行评估。

5.2 反馈: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和教师,以便及时调整德育方法和策略。

总结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教育环节。

通过实施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多途径,共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公民。

同时,加强评估与反馈,不断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

教综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综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综德育知识点总结德育是指德行教育,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正确的行为举止的教育。

综合德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管理的实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层面上所具有的优良习惯和良好个性特征。

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原则,是一种人格的表现。

道德品质包括思想品质、情感品质和行为品质。

思想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品格、志向、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在品质。

情感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智慧、有没有情感等外在品质。

行为品质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习惯、风操等行为特点。

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在培养道德品质方面有一些基本知识点:1. 德育思想和德育目标德育思想是指对德育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方式的总称。

德育思想是指导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德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工作规定的具体的、可实现的、达到一定条件的标准,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指标。

2. 德育方式和德育方法德育方式是指德育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乎德育规律,认识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手段。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操作手段。

3. 德育教育内容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正确的行为举止的内容。

4. 德育教师素质德育工作是一项涉及向学生传达学校道德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习惯规范的重要工作。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德育质量和效果。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合德育的知识点有很多,我们需要细致地去研究和理解,希望今后学生在进行综合德育工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德育知识点

德育知识点

德育知识要点一、德育基础知识1、德育含义: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便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2.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3.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 一般情况下,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有三点:(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此外,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二、德育内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有:(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教育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德育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德育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德育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在社会道德、学校纪律和自我要求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等。

二、德育的目标1. 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具有独立、自尊、自信、自律的人格。

2. 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道德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勤奋、勇敢、诚实、守纪守法等良好的品质。

3.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

三、德育的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2. 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3. 以德育为主。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德育的教育内容1. 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3. 纪律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意识,强调学生的守纪守法和团队协作。

4. 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5. 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五、德育的教育方法1. 榜样示范。

通过教师、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榜样示范,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情感体验。

通过故事、影视、音乐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道德情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3. 亲身体验。

通过社会实践、劳动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4. 环境塑造。

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营造亲和、向上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养成。

教资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资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资德育知识点总结资德育,既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资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德育是教育中的一项基础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德育的基本内涵】资德育,是学校通过开展思政课程、课外活动、示范学校创建、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资德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要全面进行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2.资育,是教育的特色。

资育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资育工作中,学校要全面进行资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的目标。

德、智、体、美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在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注重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家校合作,是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是学生性格品质的最初养成地。

家长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德育的主要对象。

学校和家庭是育人的两个重要场所,是学生德育的两个重要环节。

5.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教育。

课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载体,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要注重课程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资德育的实施途径】资德育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包括思政课程、课外活动、示范学校创建、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等。

1.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资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德育知识点总结

德育知识点总结

德育知识点总结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德育的相关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德育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德育的评价标准、德育的实施策略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教育活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

德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健康生活、社会实践、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德育的方法德育的方法包括教育、示范、激励、引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德育的方法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德育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有趣味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德育的评价标准德育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健康生活、社会实践、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师资格证德育

教师资格证德育

教师资格证德育德育在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德育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更是至关重要。

德育,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道德认知是德育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比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等。

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还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的内涵。

道德情感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当学生对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自豪、满足、快乐,他们就更有可能主动去践行这些行为。

反之,如果对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愧、内疚、悔恨,也会促使他们避免此类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他人的痛苦与欢乐,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从而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则是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能够坚定地做出正确选择的内在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各种诱惑和困难,只有具备坚强的道德意志,才能抵制诱惑,克服困难,坚守道德底线。

教师要通过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

最终,道德行为是德育的目标和归宿。

只有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德育才算真正取得了成效。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呢?一是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自己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关爱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模仿教师的行为。

二是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公平和正义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谈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张晓婷(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本科生学号:2011011140)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怎么能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并从中获得成长,甚至需要花整整一生去感悟。

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艺术。

所以谈到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我想先从社会心理学的几个理论进行分析。

标签理论源于二战中美国对一群逃兵进行心理教育的尝试,标签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哪一种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规行为,所谓违规行为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标签”。

①标签理论强调了权威者对行为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及这一判断对行为人的影响,从德育教育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主张教育的施行者对接受者尽量从正面进行引导,发现行为人的优点并予以鼓励,为其贴上正面的标签;“淡化”行为人的违规行为并努力消除那些负面的标签对其造成的影响。

但是贴标签也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首先要认真观察总结即将被贴标签者的优点,以便发挥正面标签的作用;其次是要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监督制约机制,用被评价者认为最重要的事物来刺激他使其不断向正能量一方靠近;但“标签”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效果,只能很好地适用于独立性相对较薄弱的孩子。

还有标签必须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配合其他正面的引导,不要妄想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所以要慎用。

从众是在社会群体压力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②这是另一种影响思想道德行为的社会学因素。

证明从众这一现象的经典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所做的关于在群体压力对个体理性判断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学较多研究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但近年来据有些学者研究,道德领域也存在一定比重的从众成分。

③作者认为从众现象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而是经过了理性思考做出的趋利避害的反应,它和道德领域中较为理性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选择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个体在接受群体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时因害怕偏离群体受到集体惩罚而做出的非理性的权宜选择。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教资德育基本内容

教资德育基本内容

教资德育基本内容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对学生的品德、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培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资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诱惑和困惑,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德育的基本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如要求学生守时、守纪律,注重礼貌待人等,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奋努力、乐于助人等,使其成为有品德的人。

德育的基本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师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

德育的基本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律自强的能力,而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德育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个体的道德素养与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育方法及德育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德育进行综合整理。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道德素质的公民。

二、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所倡导和培养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要价值观。

如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法律观、秩序观、公共利益观等。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德育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德育的教育方法德育的教育方法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下:1. 规范引导:通过明确的规则和道德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育者应该做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2. 亲身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课堂教育:通过开展德育专题课程、讲座等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

4. 德育活动: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道德模范表彰、德育主题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德育的评价德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考核和激励。

德育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评价: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是否有良好的品德。

2. 价值观评价:评价学生的价值观观念是否正确、正能量是否积极向上。

3. 心理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社会评价:评价学生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作用,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社会知识点总结

德育社会知识点总结

德育社会知识点总结一、德育概念德育是德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育结合在一起,以德育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及全社会对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和教化。

德育是对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品质和习惯进行培养和熏陶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是全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人格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 德育是提高人的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基本保障。

2. 德育是保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 德育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基本保障。

三、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员,其中包括学生、干部职工、农民工人、军人以及全社会成员等。

各级各类教育均应开展德育工作。

四、德育方法1. 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高尚品德,勇于负责,对学生示范个人魅力及价值观念。

2. 诱导感化:通过情感的诱导感化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使学生在情感上加深对美好道德的喜爱。

3. 心理疏导:德育中要重视心理疏导工作,因为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美好道德的力量,从而主动地融入其中。

五、德育内容1. 爱心教育:培养学生互爱之心,明晰所有人都值得被尊敬、爱护的观点,培养学生爱他人之情。

2. 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让学生懂得真诚的朋友和伙伴更容易获得快乐和帮助。

3. 守法教育: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律法规,培养学生从小懂公德、爱国、中华礼仪之屡。

4. 友爱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真诚友谊的品质,要求学生做到真诚友谊,尊重朋友,团结友爱他人。

5. 志愿服务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学生要主动无私地、热心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让美好行为行为的典范成为常态而不是一时的盛事。

六、德育实施途径1. 教育实施途径。

即德育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

2. 社会实施途径。

即德育教育在社会当中普遍实施,在各行各业中传播,通过大众媒介、舆论监督等方式进行。

教师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师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师德育知识点总结一、教师德育的概念与特点教师德育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以其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教师德育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其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具有道德榜样作用,有责任和义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2. 教师德育是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德育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才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提高。

3. 教师德育是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而教师德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教师德育的基本要求1. 道德品质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上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要有爱心和耐心,善于关心和关爱学生,能够在学生面前做出道德上的典范。

2. 职业操守要求:教师要遵循职业操守,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认真负责地履行教育教学任务。

3. 教育能力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修养和教育能力,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教师德育的基本方法1. 自律和自觉。

教师首先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操守,自觉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倾向,做到言行一致。

2. 以身作则。

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品格来影响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榜样。

3. 引导和启发。

教师要善于用双语教学、双基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养。

4. 教材教法与德育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现实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德育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品格。

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林海亮;王凌霞
【期刊名称】《教育探索》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社会学知识是教师德育能力的基础知识.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导致对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认识不足,对道德的社会性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认识存在盲点.教师教育应该通过培养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教育社会学必修课程和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林海亮;王凌霞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1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四川内江641112;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重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规律分析热点题型把握命题趋向 [J], 周承典
2.物理备考复习指要(一)重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J], 姜启时
3.我省中学教师晋升中学教师职务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的意见 [J],
4.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J], 孟育群
5.知识人: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J], 金美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摘要:社会学知识是教师德育能力的基础知识。

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导致对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认识不足,对道德的社会性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认识存在盲点。

教师教育应该通过培养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教育社会学必修课程和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关键词:教师;德育能力;社会学知识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素质。

它不仅包含了教师已经达到的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教师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潜力。

德育能力属于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德育能力不足又反映出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一、教师的德育能力与社会学知识
1.社会学知识是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
教育是一种社会特有的现象,也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

因此,社会学视角是理解教育必不可少的角度,社会学知识就成了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

(1)教育有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共同基本属性
人类活动受活动参与者对活动对象、活动本质和活动工具的认识的影响,而活动参与者的这些认识,除了受活动实践的影响之外,还受活动参与者已有的哲学观的影响。

因为人在认识新事物之前,总有一些前提性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甚至左右个体对新事物的认识。

人类活动还受活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

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是活动参与者的正动力,消极的主观能动性是活动参与者的负动力。

教育也同样受师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活动主观能动性直接的影响。

(2)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首先,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就是多种活动的综合。

例如,教育活动本身既是培养人的活动,又是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

因此,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活动图景及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从不同的活动领域来看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活动正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对多种活动产生影响,最终影响社会的存在。

其次,教育中的所有元素也是社会其他活动的元素。

教育活动过程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这三要素本身——人、知识和技能,不依赖于教育活动而存在,因为它们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们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

因此,它们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重要元素,也全面介入其他的社会活动,成为其他活动的元素。

这样,三要素肩负人类活动中的多重角色,加大了它们在不同活动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具体活动中的角色承担等方面的困难。

再次,教育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由于人、知识和技能不是教育活动所独有的,它们在各种活动中角色关系复杂;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它们便与社会的各种元素发生了盘根错节的、终身无法摆脱的关系。

因此,教育活动的任何行为都通过这些关系与社会其他活动或多或少、或密切或疏松地形成互动。

而且这种互动受各种互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复杂程度是如此高,以至于我们暂时还无法清楚地描述其规律。

最后,学校的公共关系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校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成员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
甚至直接关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也有部分社会成员对学校教育横加干涉,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所以,学校教育者必须正视学校教育所处的这种社会环境,恰当地处理学校的这些公共关系。

教师要理解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复杂关系,站在社会的立场来思考和处理学校教育,较好地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顺利发展,必须具备社会学知识。

2.社会学知识是理解道德的基础知识
德育过程中,道德是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对象。

教师对道德理解尤为重要。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

因此,社会性是道德的首要属性。

教师如果缺失了社会学知识,那么他对道德的理解至少是非常不全面的。

另外,如果教师不能完整解读道德的社会性,那么他将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德育目标,并有效地选择德育方法和途径以达成德育目标。

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德育,是因为道德具有社会性,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生活,而不是要其成为伦理学家。

也就是说,德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道德规范,而是要让学生借用道德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上幸福的生活。

又因为道德的社会性,教师要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道德,把道德规范应用到生活中去,就必须把道德规范恢复到生活形态。

“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道德现象,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构成人们行为的活动”,“人是通过活动(而且只是通过活动)来实现自己的行为的,所以,通过活动也就暴露出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和有着现实内容的道德意識……确定道德事实乃是思维根据研究者思想意识中已经存在的某些观念和概念而对被观察的事物所进行的某种解释”[2]。

所以,要真正理解道德就必须以社会学知识为基础。

二、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及其表现
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教师对教育的社会性认识不深刻
(1)教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足
教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足,往往导致了教师在处理某些教育问题的时候“不作为”。

当前的教师群体中流行着“5+2=0”的这样一种说法。

“5+2=0”的意思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五天的真善美教育,抵不过双休日两天的假丑恶的消极影响。

这说明了有些教师很明确地认识到,当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不一致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三方对孩子的影响相互抵消。

尽管这种认识真实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受教育者存在和发展的危机,但是,由于教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的不足,“低估了学校教育的影响,低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夸大了家庭和社会影响的负面作用”[3]。

所以,很多教师对这种现象都感到无奈,并且认为学校教育已经尽了努力。

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效果与社会消极影响相互抵消的现象一直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