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合集下载

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
1. 口渴得厉害,就像在沙漠中行走了许久没水喝一样,这难道不是太阳蓄水证的一个辨证要点吗?比如你运动完后极度口渴,一直想喝水的那种情况呀。

2. 小便不利,哎呀,就像是水管被堵住了水流不出来,这不是很明显的表现吗?像有时候明明有尿意,却尿不出来或者尿得很少。

3. 发热,感觉身体热烘烘的,好像被火烤着一样,这不是也得注意嘛!就像发烧时身体那种燥热感呀。

4. 身体有轻微的水肿,这就如同吹气球似的有点肿胀起来呀,你看有的人早上起来眼皮有点肿肿的,可能就有这方面原因呢。

5. 精神有点烦躁不安,哇,那种心里面毛毛躁躁的感觉,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吗?就好像遇到烦心事时那种焦躁的状态。

6. 脉象浮数,这就好似心跳加快了一样,一摸就能感觉出来的呀!就像剧烈运动后的那种脉搏快速跳动的感觉。

7. 舌苔可能有点白腻,这不就是像舌头上沾了层东西似的嘛,对比正常的舌苔就能看出来呀。

8. 头痛且感觉昏昏沉沉的,就像是脑袋上被罩了个东西,这也是要考虑的呀!就如同没睡好时那种脑袋发沉的感觉。

9. 肠胃可能有些不适,像是肚子里有点闹腾,这难道不是可能出现的情况吗?就像有时候吃坏东西肚子不舒服那种。

总之,当出现这些表现的时候,就要好好想想是不是太阳蓄水证啦!。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第19讲表郁轻证

第19讲表郁轻证

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我们前面讨论了太阳表证、风寒表证有汗的用桂枝而禁用麻黄,无汗的用麻黄汤而禁用桂枝汤。

似乎有汗和无汗之间,有截然不同的、那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了,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是不能混用的,可是在临床上我们却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表有寒邪闭郁,寒邪并不重,病证的时间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汤不能够宣散体表的寒邪,用麻黄汤又怕更伤营卫之气,用桂枝也不合适,用麻黄也不合适,所以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结合起来,减小它的剂量,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桂枝麻黄合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我们打开讲义,看原文的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

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

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

太阳蓄水证辨证要点

太阳蓄水证辨证要点

太阳蓄水证辨证要点1.引言1.1 概述太阳蓄水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技术,它利用太阳能将水蓄存起来,以供后续使用。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热能的转换和储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太阳蓄水的原理是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使其达到蒸发的温度,然后将水蒸气收集和冷凝,转化为液体水,进而储存起来。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且可以长时间地储存和利用。

太阳蓄水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在农业领域,太阳蓄水可以用于灌溉系统,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水源。

其次,在工业和家庭用水方面,太阳蓄水可以用于供暖和供热系统,为生活和生产提供热水。

此外,太阳蓄水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领域。

太阳蓄水技术具有一些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太阳蓄水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无污染,对环境友好。

其次,太阳蓄水可以长时间地储存热能,具有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

然而,太阳蓄水在一些地区的应用受到气候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投入。

太阳蓄水技术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太阳蓄水作为一种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太阳蓄水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太阳蓄水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技术,在农业、工业和家庭用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其在某些地区存在一些限制,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太阳蓄水技术将会持续发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太阳蓄水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太阳蓄水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文章结构将依次介绍太阳蓄水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最后,通过对太阳蓄水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展望了太阳蓄水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正文部分的第2.1节,将详细介绍太阳蓄水的概念和原理。

《伤寒论》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五苓散方证和桃核承气汤方证)

《伤寒论》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五苓散方证和桃核承气汤方证)

《伤寒论》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五苓散方证和桃核承气汤方证)2021-12-25 07:28·归芍(郝万山教授讲课实录)太阳蓄水证概说。

大家好,我们接着上次课,来谈五苓散的适应证,也就是太阳蓄水证的原文。

我们现在打开讲义第66页,看原文的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是太阳表证,发汗后,也许是汗不得法,余邪未尽,导致了邪气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因此出现了烦渴。

因为它口渴,上面津液缺乏,所以它就相应的就出现了心烦,同时脉浮而数,这是表邪没有完全解除的表现,外有表邪,内有蓄水,因此用五苓散来治疗。

下面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太阳中风证有发热,到了六七天没有好,出现了心烦这样的里证,'有表里证'。

表证就是太阳表证,它的临床表现有前面的发热。

里证呢?除了刚才提到的烦之外,还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

之所以有渴欲饮水的这种里证,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口渴就要喝水,但是这里有个什么特点呢?喝完水就吐水,仲景把这个证候叫作'水逆'。

命名它为水逆,从病机来说,是水邪上逆,因为下窍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结果导致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这个证候是因为水结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作水逆。

另外,从临床来看,这个证候呢,它是喝水时吐水,吃饭它不吐饭。

正因为它是喝水吐水,所以从症状来说,也把它叫作水逆。

这是五苓散证水邪上逆的时候,可以出现的一个临床表现,可以出现的一个症状。

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所以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下面看73条和127条。

73条说'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27条说,'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体质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阳盛体质 或阴虚体质,导致体内 阴阳失调,引发上热下
寒证。
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 脾胃湿热,进而引发上
热下寒证。
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 可能导致肺卫不固,进
而引发上热下寒证。
情绪因素
长期情绪压抑、焦虑、 紧张等,可能导致肝气 郁结,进而引发上热下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强国内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上热下 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等中医证候研究 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心烦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口舌生 疮基本痊愈,腰膝酸软、下肢怕冷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太阳蓄水蓄血证案例
患者张某,女性,28岁,感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 汗等症状,同时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表现。
输入 标题
诊断分析
患者表邪未解,内陷膀胱,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水液 代谢失常,形成蓄水证。同时热邪内陷膀胱,煎熬血 液,形成蓄血证。此为太阳蓄水蓄血证。
患者情况
治疗方案
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小便 通畅,口渴缓解。复查尿常规及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为解表通里、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合桃核 承气汤加减,药物包括桂枝、白术、茯苓、泽泻、桃 仁、大黄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是中医常见证 候,其研究涉及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
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性
太阳病变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其发生和发展与人体正气强弱、治疗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和掌握太阳病变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医证候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也具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71、72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 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转 归 一 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则卧不安 证 欲得饮水-口渴欲饮 治:少少与饮之 脉:浮 小便不利-外邪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能 二 微热-表邪未解 证 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津液不能上承 治:通阳化气利水,外散风寒-五苓散
水逆证(蓄水重证)
桂枝-通阳化气
生姜-温散胃中水饮 温中阳行水
炙甘草-和中补虚
证型
五苓散 水 证 气 内 停 茯苓甘 草汤证
病机
主证
治则
导 水 下 行 温 胃 散 水 茯 苓 桂 枝
方药
白术 泽泻 猪苓
鉴别
烦渴 小便不利 (下焦)
膀胱气化 烦渴,少腹 化 不利,水 满,甚则水 气 蓄下焦 入即吐,小 散 便不利 饮 胃虚不化,口不渴,心 水停中焦 下悸, 厥逆, 小便自利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 饮水者,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病程:六七日不解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太 阳 中 风
心烦-水饮上扰心神 渴欲饮水-水饮内停,津不上承 里证 水入即吐-水饮扰胃,胃失和降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诊断-水逆 证
治:通阳化气利水-五苓散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பைடு நூலகம்去皮)
泽泻 猪苓 利水渗湿,通利小便 茯苓 白术-健脾益气,助脾运湿 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兼解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茯苓甘草汤证(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 汤主之。(73)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 者,必苦里急也。(127)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读经典《伤寒论》--辨太阳病-表郁轻证

读经典《伤寒论》--辨太阳病-表郁轻证

读经典《伤寒论》--辨太阳病-表郁轻证一.太阳病经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3条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1两半,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1两,大枣4枚,杏仁24枚。

【提要】论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

解析:所述基本证候三方面特点:1.太阳病,得病八九日--说明患太阳病日久不愈的病史;2.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即阵发性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且发热重恶寒轻;3.其人不呕--外邪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邪未传阳明。

综上所述,病扔在表。

一日二三度发--为病久邪微,正气欲抗邪外出,而邪郁不解,正邪交争较为轻微所致。

第二段,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不解可能出现三种转归:1.脉微缓者,为欲愈--即脉象由浮紧而渐趋和缓,反映外邪渐退而正气抗邪外出,表里气和,故为欲愈之兆。

2.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为正衰里虚,恶寒为表阳不足,表里阳气皆虚。

治当急扶其阳,切不可再用汗吐下之法伤伐正气。

3.若病人见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为转归之一。

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抑郁不伸,故病人面色发红;邪郁在表,气血周行不利,汗欲出而不得出,故身痒。

治当小发其汗,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义】桂枝汤、麻黄汤各取1/3量,1:1比例合方。

意义在于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刚柔相济,剂量虽小,正所以发散邪气,扶助正气,属发汗轻剂。

【辨治要点】病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症状:表证日久,发热恶寒如虐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篇之蓄水证

伤寒论太阳篇之蓄水证

伤寒论太阳篇之蓄水证【原文】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1],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2]者,五苓散主之。

(71)【词解】[1]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2]消渴:口渴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提要】辨胃津不足与蓄水证的证治。

【分析】太阳病发汗是正确的治法,但若汗不如法,或汗出过多,有可能产生两种变化。

一是汗后外邪虽解,但大汗损伤津液,使胃中津液不足,胃不和则烦躁,卧不安,津不足则自欲饮水以润其燥。

对此只需予以汤水,少量频饮,使津液渐复,胃气自能调和而诸证得除。

二是发汗后外邪不解,仍见脉浮,身有微热等。

同时,外邪随太阳经脉入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证,因影响膀胱气化,津液无以输布,则表现为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证属表里同病,方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解外邪。

本条将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引起的两种不同变化的口渴并列,具有鉴别诊断和辨证以求病机的含意。

其证一为水液不足,欲得饮水;一为水蓄膀胱,气化不行,口渴多饮。

前者当补水液,后者应化气利水,虽同见口渴,实不可混淆。

【选注】《医宗金鉴》: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

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

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按】《医宗金鉴》以风寒表证之热象,分析消渴的病机为热灼津液,不妥。

徐灵胎:胃中干而欲饮,此无水也,与水则愈;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

同一渴而治法不同,盖由同一渴而渴之象及渴之余证,亦各不同也。

(《伤寒类方·五苓散类》)【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术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1]和服方寸匕[2],日三服。

十七、太阳蓄水证

十七、太阳蓄水证

十七、太阳蓄水证原文的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它的目的本来是讲太阳蓄水证的证治的,但是太阳蓄水证有一个主证是口渴,所以它在这一条得前半条首先提出了胃中津液不足得口渴,来和太阳蓄水证得口渴相鉴别。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这就容易伤津液,那么是伤那个脏腑得津液,这主要和人体的素体体质有关,如果素体是胃阴虚的,那就容易伤胃家的津液,如果素体是肺阴虚,那就容易伤肺的津液,对于这也条来说,出现了胃中干,就是胃中津液不足,胃中津液不足,就会导致虚火内升,虚火上扰,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

对于人体来说,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体内缺少什么,它就要在外界索取什么,这叫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

其实,好多动物也是这样,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那么津液不足了,缺水了,它就要喝水,肚子饿了,缺少能量了,它就要吃饭,这是动物的一个生存本能,这个有一个朋友,在药房工作,他说:郝老师,这个药房的青葙子,你无论放到什么地方,老鼠都会给你偷吃了,我放到一个密封的大木头盒子里,我想这次它不会偷吃了吧,没想到它居然把盒子给咬一个大窟窿去吃这个青葙子,说青葙子有什么作用?他是搞药的,它不知道这个药有什么作用,我说青葙子有明目的作用,老鼠经常夜里活动,它觉得夜里视力差,所以它就吃你的青葙子。

实际上,这个动物它的许多的本能,比我们人还要高明一些。

在热带雨林的猴子,得了疟疾以后,你说得了疟疾以后,它也是一阵冷,一阵热,也是很痛苦的,冷起来直打哆嗦,没有些人给它治疗,野生的猴子呀,它自己爬到金鸡纳树上啃树皮吃,吃上一段时间它不冷不热了。

人类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取出奎宁来治疗疟疾,也不久是100 多年吗?在非洲丛林中的大象,有一群外国人,有医生、记者,有动物学家,就观察这群大象的生活,他们发现有一只母象怀孕了,他们就天天跟着这头母象,反正这个母象每天走的路也不多,也不少,差不多都是五公里,吃的植物都是固定的,他说大象的食物太单调了,他就跟着,每天都跟着,有一天发现这个大象离群,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一量28 公里,走到一个小河边上,发现一棵树,然后就把这个说的叶子全吃了,然后这个象就慢慢回来了。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胃中阴液不足),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多次少量慢慢给予饮水)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口渴能饮,饮不渴解)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蓄水证的成因:一:太阳病失治;二:患太阳表证期间,由于太阳之气抗邪于表,膀胱气化功能相对低下,此时如果大量饮水,不能全部气化,导致水液内留,继而抑制膀胱的气化功能。

从而形成太阳蓄水证。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虚水停证:病机:胃气虚水停胃中。

病因:饮水过多,(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主症:心下悸,胃阳与水邪相博的表现。

上腹部部有振水声,如囊裹水,手足厥冷-水阻中阳,阳不外达。

中下焦停水的鉴别:口不渴,小便利(小便正常),茯苓甘草汤主之。

苓桂姜草汤主之。

干姜量大。

成因:1: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府,膀胱气化失司。

2:在患太阳表证期间。

膀胱气化机能低下的情况下,饮水过多,水液内停,阻遏膀胱气化功能。

1.2=膀胱气化不利!
主症:膀胱气化不利: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烦渴,渴不欲饮。

2,废水不能外排的小便不利。

水蓄下焦,气机雍遏,少腹苦里急,水饮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见心下痞-水痞。

使胃失和降,水邪上逆,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痞。

治疗用五苓散,內利外疏,表里两解。

《伤寒学》(表郁轻证、变证辨证治则)共38页文档

《伤寒学》(表郁轻证、变证辨证治则)共38页文档
提要:本条辨表里同病,治用先里后表法
讲析: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表郁轻证的治疗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原文25条)
[讲析]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两种不同转归
服桂枝汤 大汗出
邪仍在表
脉洪大
与桂枝汤
前症犹在
大邪已去,余邪犹存
形似疟,一日再发 正亦受伤 表郁轻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原文25条)
[讲析] 2、表郁轻证的治疗
服桂枝汤 大汗出
表郁轻证
形似疟,一日再发(恶寒发热)
提要:本条论发汗后虚实不同的两种转归
讲析: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 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提要:本条论下后复汗阴阳两虚的脉证
讲析: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75条: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 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 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 喘,以水灌之亦喘。
寒少,一日二三度发 一日再发
面红,身痒,无汗
或兼汗出,身痒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心烦,口渴
病机 表郁日久,证轻邪轻 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表郁轻证,兼有郁热
治法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药 份量
两方 比例
桂枝汤原量1/3 麻黄汤原量1/3
1:1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第0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 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7讲太阳病提纲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伤寒兼证(1)第17讲伤寒兼证(2)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第20讲太阳蓄水证(2)第21讲太阳蓄血证(1)第22讲太阳蓄血证(2)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心阳虚证第26讲水气病第27讲脾虚证第28讲肾阳虚证第29讲阴阳两虚证第30讲结胸证第31讲结胸证(2)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心下痞证(1)第34讲心下痞证(2)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第38讲阳明病概说第39讲阳明病纲第40讲阳明热证第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2讲阳明腑实证(2)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少阳病概说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第51讲少阳兼证(2)第52讲少阳兼证(3)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少阴寒化证(1)第58讲少阴寒化证(2)第59讲少阴寒化证(3)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厥阴病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第65讲厥逆证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三、表郁轻证

三、表郁轻证

三、表郁轻证三、表郁轻证:(一)、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解词:(1)如疟状——疟疾有两个特征,寒热交作和寒热阵发。

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作。

(2)清便欲自可——指排的大便不干不稀,持续正常。

(3)脉微缓——指脉象由浮紧渐变浮而弛缓。

(4)阴阳俱虚——此处阳指表,阴指里。

阴阳俱虚指表里俱虚。

(5)面色反有热色——热色指面红。

提要: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太阳伤寒表郁轻证证治。

分析:太阳伤寒表郁轻证的典型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脉浮紧,面赤,身痒。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太阳病不解,日久邪微,正气抗邪外出,欲从汗解,而汗出不彻所致。

本证应与少阳、阳明证区别:少阳往来寒热而呕,此证发热恶寒不呕,非少阳;阳明但热不寒,便秘尿赤,此证热多寒少,清便欲自可,非阳明也。

以上证侯不解,可有三种转归:(1)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由浮紧而渐趋缓和,为正气来复,邪欲外出,为病欲愈。

(2)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误用汗、吐、下,使内外阳气俱虚(脉微为里阳虚;恶寒为表阳虚),故汗、吐、下法均禁用,治当扶阳助表。

(3)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表邪不解,阳邪内郁,故面红;风寒郁表,不得汗出,故身痒。

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

少阳寒热往来与本证之鉴别:姜佐景说:“依仲圣法,凡发热、恶寒自一日再发(指发热二次,非谓合发热恶寒为二次),以至十数度发,皆为太阳病。

若一日一发,以至三数日一发,皆为少阳病。

少阳病者,多先寒而后热,太阳如疟证却有先热而后寒者。

观大论称少阳曰寒热往来,称太阳如疟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无微意于其间欤”。

太阳里证

太阳里证
第三节
太阳里证
一、蓄水证
(一)五苓散证71、72、74 五苓散证71、72、 71 原文】 【原文】太阳病,发汗者,大汗出,胃中干,烦
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 主之。(71)
病名。
Hale Waihona Puke 【词解】 词解】 胃口干: ① 胃口干:指胃中津液不足。 ② 消渴:指渴饮不止、饮不解渴的症状,不是 消渴:
• 【提要】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的鉴别要点。 重在辨停水与蓄水 • 【讨论】 • 依据什么来判断水停部位? 口渴与否 小便利与 不利
五苓散证的来路有哪些? 太阳随经之邪入里,影响膀胱气化而成; 饮水过多而伤于水,水蓄膀胱不行而成
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两方证之鉴别归纳 :
五苓散——膀胱气化失常,水蓄下焦, 五苓散——膀胱气化失常,水蓄下焦,津不上承 ——膀胱气化失常 ——汗出口渴 小便不利,少腹胀满, 汗出口渴, ——汗出口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 (苦里急)无心下悸 苦里急) ——通阳利水 ——通阳利水 茯苓甘草汤——胃阳转输无力,水停中焦, 茯苓甘草汤——胃阳转输无力,水停中焦,上犯心 ——胃阳转输无力 阳 ——汗出口不渴 心下悸, 汗出口不渴, ——汗出口不渴,心下悸,或有四肢厥 胃脘部有振水音,小便自利, 冷,胃脘部有振水音,小便自利,无 少腹里急 ——温胃化饮 ——温胃化饮
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之鉴别: 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之鉴别:
• 【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 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 【词解】 • 心下悸:指上腹部动筑不宁。 • 苦里急:因小便不畅利,苦于少腹部有急 迫不舒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打开讲义,看原文的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那么底下一句话“清便欲自可”,这个清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厕,清也,厕所在古代叫做清。那么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厕,清也,厕所叫做清。清代的写《说文解字》的段玉裁他说:圊,清,古今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清字可以当作厕所来讲,清字当厕所讲的时候,后来就写作有方口框的这个圊,因为厕所是要加围墙的。那么为什么可以把厕所叫做圊,西汉刘熙《释名》说的很有意思,他说“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就是说最脏的地方或者说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应该经常打扫它,使它干净,因此就把厕所叫做圊。所以直到后来还把马桶叫做净桶,你看西游记里把马桶叫做净桶,本来是盛很脏的排泄物的桶他就叫净桶,你看中国古人在说话上非常有意思,所以这个清在这里就是厕所。名词厕所“清便欲自可”的这个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什么来讲呢?当便、排、拉。清便就是排的大便,拉的大便。在伤寒论中有“清脓血”,还有“清血”,还有“清谷”,你比方说“下利清谷”,清脓血就是便脓血,厕清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清脓血就是便脓血,清血就是便血,下利清谷,下就是拉,利就是稀,清就是便、排,谷就是不消化的食物,下利清谷就是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它的意思是说拉的是稀,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那个下利清谷的清字不是形容词,不是修饰这个谷字是清的,不是这样的,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拉讲,谷是不消化的食物,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
那么这两张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一些过敏性疾病,因为它的主证有身痒,莫名其妙地一天发作一两次,身热,身痒,过敏,这是经常用到的。治疗感冒,治疗外感病,用的机会并是太不多。在文字上的区别,这两个方证的临床症状完全一样,面赤身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所不同的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一天只发作两次的是桂二麻一汤证,就是这样一个区别。因为它发汗力量很小,所以后世又把它叫做小汗方。我觉得这两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麻黄汤、桂枝汤,一个用于有汗,一个用于无汗,两者似乎界限分明,不可混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两个方子两个方子又可以统一起来,合在一起用,这就叫合方治疑难,你说这个病,有小寒闭郁,可是营卫之气又不足,单用桂枝汤,单用麻黄汤,都不行,合起来就能解决这个疑难,你把剂量减小一些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思路,给我们在临床用方的时候,那是有很多启发的。
这样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个证候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这是一个症状,第二个症状是面赤,第三个症状是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闭郁的重了,寒主凝滞,寒主收隐,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使肌肤的经脉拘挛,拘挛则痛,所以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它没有达到痛的程度,它仍然是闭郁于表,但是闭郁得不重,经脉气血似通非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身痒的状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不合适,因为它毕竟是没有汗,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它没有汗。用麻黄汤,又嫌它发汗力量太强,它不是身疼痛,而是身痒,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那么所谓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它的剂量来看,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量,合起来为一剂,煮了以后呢,再分三次吃,因此呢,它的每次治疗量,仅仅是麻黄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和桂枝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相和。我们按照刚才上次课我们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确切地折合成今天得剂量,这个方子一次量它用的到底是多少,用的桂枝是5克,芍药是8克,生姜是5克,甘草5克,麻黄5克,大枣一又三分之一枚,你看,一又三分之一枚,我们精确一点,就说他用了多少,你用一枚就行了吧,杏仁70个,哦,不是70个,杏仁24个,2克,因为他是分了三次吃,杏仁2克,你看这个方子药量是不是很小,所以一看经方药量以两来记认为都很大,它实际的一次治疗量,你看桂麻各半汤一次治疗量就是这么小,当时仲景就是用了这么小的剂量,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同时又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好,我们接着看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的前半段,它所讲的,是服桂枝汤以后的一种特别情况,那么,服桂枝汤,出了汗了,为什么还要再用桂枝汤,主要是出了汗了,邪气没有解除,因为,要求“汗出濈濈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现在你的大汗出就是令如水流漓,正气先伤,所以,它病情没有解除,那么这个脉洪大,为什么不说它是里热呢?因为它没有伴见渴欲饮水,所以以后我们在讲第26条的时候,就会提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如果只有脉洪大,而不见大烦渴的话,在解表发汗药的时候,鼓动了人体的气血,所以脉一时出现了洪大的现象,用发汗解表药,特别是辛温的解表药,吃完了之后,鼓动了人体的气血,脉一时出现了洪大,只要它不见口渴,那就是邪气还在太阳,没有入阳明,入阳明特点,就是要见到洪脉。所以,既然如此,邪气还没有解除,当然还用桂枝汤,象以前那样,喝热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服桂枝汤如前法,所以这段话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话,出现脉洪大,什么情况用白虎加人参汤,什么情况可以继续用桂枝汤,主要看它有没有口渴的这个症状。后面这句话,服桂枝汤,大汗出以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这个形似疟,它不是寒热交错形似疟,而是象前面那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阵发发作形似疟,那么这个是发作几次呢?一日再发,只是发作两次,那提示了再表的寒邪更轻一些。这个证候和刚才我们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也应该有面赤和身痒,症状是23条,和25条,症状是一样的,都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都有面赤身痒,这三个症状完全一样,都是寒邪闭表,不同的是第23条是一天发作两三次,而第25条只是一天发作两次,那么提示了邪气更轻微,所以在用方的时候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的剂量再小一些,桂枝汤的剂量稍稍大一些,那么实际上,我们分析它的这个方药组成,是用了桂枝汤原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量的九分之二,这样合起来的话,就是二比一的比例,这就叫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发汗的力量就更弱一些。
第19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txt*一篇一篇的翻着以前的的签名,那时候的签名有多幼稚就有多么的幼稚。你连让我报复的资格都没有-〞好想某天来电显示是你的号码。好想某天你的状态是为我而写。 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 第19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大家好,我们上课。我们前面讨论了太阳表证、风寒表证有汗的用桂枝而禁用麻黄,无汗的用麻黄汤而禁用桂枝汤。那么似乎有汗和无汗之间,有截然不同的、那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了,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是不能混用的,可是在临床上我们却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表有寒邪闭郁,寒邪并不重,病证的时间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汤不能够宣散体表的寒邪,用麻黄汤又怕更伤营卫之气,用桂枝也不合适,用麻黄也不合适,所以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结合起来,减小它的剂量,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桂枝麻黄合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看原文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在这里划一个句号,“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在这里也划一个句号,“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实际上这个条文应当这样来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间加了一个注解,如果是脉微弱的话,这是阳气虚衰,不可以发汗,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我们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就是可以了吗?为什么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以方测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和越婢汤的合法,桂枝汤有解肌驱风的作用,越婢汤它有清理热,发散风水的作用,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它就有解表,清热这样的效果,所以,这个方子,应当有心烦,用当有小寒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心烦,只不过这个寒邪闭表并不重,热扰心神的症状也不重,在表呢,它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是持续存在,也应当是一天发作一两次,两三次,同时也应当有身痒,也应当有面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小寒蔽表的症状全存在,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或者发作两三次,或者发作两次,这些症状应该存在,而且也有面赤身痒,在里有心烦,你凭什么说他有心烦呢?一方面,我们以方测证,方中用到了石膏,来清热除烦,最出要的是,第27条原文,它谈到了和少阴病的鉴别,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为什么要提到和少阴病的鉴别,就是因为少阴病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有肢体躁动不宁,在这里提出和少阴病相鉴别,少阴病有躁动,显然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方适应证有心烦,因烦而躁,它会有烦躁。我们在讲大青龙汤适用证的时候,第38条,要和少阴病相鉴别,第39条,还是要和少阴病相鉴别,现在讲桂枝二越婢一汤还是要和少阴病相鉴别,这就提示了阳胜则烦造成的烦躁一定要和阴胜则躁造成的躁烦要区别开,所以当我们读27条的时候,它的适应证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了烦躁,因为它提出和少阴阳衰证相区别,言外之意这个证候是有烦躁的。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大青龙汤这个方子的轻剂,可以看成是解表清里的一个很好的方子,所以后世医家认为,伤寒论中不是没有治疗温热邪气在表的方剂,说是应当有的,说是辛凉清解的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汤可以算是一个,甚至把大青龙汤也可以看成是解表清里的,可以用于温病的方子。当然这个观点有许多医家不同意,但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把它当成一个辛凉清解的方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