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文化)

合集下载

先秦、春秋、战国

先秦、春秋、战国

1、先秦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2、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西周灭亡后,周朝国都从西安迁至洛阳,人们按相对地理位置来区分这两个历史阶段,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

但是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名称是怎么由来的呢?说到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首先要提到两本书,一本是春秋时期孔子编修的《春秋》,另一本是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

先说春秋。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受到高度重视。

崇尚和重视农耕的古人发现,春季和秋季在一年当中意味着耕种、祭祀和收获等重要活动的进行,比冬季和夏季重要太多了。

所以在我国夏商周时的上古时代,一年只分春秋二季,说春秋就代表全年。

所以古人也称“年”为“春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战国”的称谓也间接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现状,七国战乱频繁而得名,。

因为战国的战争与春秋时期有很大的区别,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是以诸侯争霸为目的,即大多以恃强凌弱地恫吓、威胁为主;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却往往以吞并与消灭对方为目的,所以战争的规模与激烈程度也随之不断升级,因此更为残酷。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

“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的崛起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诸子思想对百家争鸣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

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六个分期: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政治宗法制礼乐制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发展、城市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齐国改革政治鲁国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文化:思想、科技、文学一.原始社会【政治】:禅让制【经济】:原始农业1.农作物:粟和水稻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二.夏、商、西周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一)夏商国家制度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1.分封制:(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时间表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

【时间表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代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政治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1)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包括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等形式。

(2)夏朝建立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公天下”演化为“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夏朝的国家机器基本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

夏王为一国之君,拥有较大的权力;下设“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

(4)夏朝建立后,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夏朝的最后一任王——桀因滥施暴政遭到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商汤乘机伐夏,推翻夏桀,建立商王朝。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每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3)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在内服,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商王设置相、卿士等官员参与决策,设置卜、祝等神职人员从事占卜、祭祀等活动。

在外服,即商的附属国统治的地区,实行班爵制度,商王分封侯、伯等,他们向商王纳贡,奉命征战。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先秦是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代的统称,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夏商周三代甲骨文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

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

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

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1、繁荣之因(1)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①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②动荡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③统治者基于争霸和统治的需要,纷纷网络人才;(3)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扩大;2、文化特色(1)文化异常繁荣,百花竞艳;(2)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分散性)(3)科学发展,不少成就领先世界;二、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1、老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2)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哲学巨著:《道德经》;②思想核心:“道”为万物的本源;(唯心论思想)③基本观点:万物对立中运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辩证法思想)④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X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②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③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点拨: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体现了一种没落、消极情绪。

2、孔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①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②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③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④实质:统治者通过实施“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3)政治思想(4)教育思想(5)典籍贡献:晚年编订整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提示: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③ 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 :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主要学派 : (1)儒家 : (2)墨家 :(3)道家 :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4)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3、墨家学派4、儒家学派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5、道家学派(1)代表: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人称“老庄”;(2)观点:发展老子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3)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6、法家学派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1)收诗X围:西周至春秋中叶;(2)主要内容:共305篇;①风:国风,是周朝时期各国诸侯的民歌,多为春秋作品;(最精华部分)②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宗庙祭祀的舞曲;(3)影响:《诗经》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屈原和“楚辞”(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诗人;(2)“楚辞”体:采用楚国方言,利有南方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3)名篇:最有名《离骚》;(古代最长的抒情诗)(4)屈原思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愤思想;(5)世界四大文化名人:3、诸子散文4、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成就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归纳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大变革 (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志 使 诸侯争霸战争奴隶制旧秩序 社会改革步伐 坏快封建制度确立推 动 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变革 科学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局面★课时训练1、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某某岸 D.埃及3、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5、《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一)夏朝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

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

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

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

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

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

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

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5第四段,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二、老庄之学—道家学说
1、老子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老子者,河南省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 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
周庄梦蝶图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逍遥的人生态度
《庄子·内篇·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思想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
齐物” (2)“
论,认为事物没有本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们
的存在是不真实的。
(3)逍遥的人生态度,提倡精神绝对自由
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 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
“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勃兴——先秦时期3(文化、科技)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勃兴——先秦时期3(文化、科技)

1、《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
C 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2、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A、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有些可与《史记》相 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B、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是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其中以象形文字为多,还有会意字、 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 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直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勃兴——先秦时期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文化、科技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第1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的发现
19世纪末发现的河南安阳殷都的废墟,称之为“殷墟”
“古贞般有祸”全形卜甲(商朝时期)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用龟甲, 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背甲,还有甲 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 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选料、制作、记叙 等内容,是研究商代甲骨文使用情况 的宝贵资料。
3、金文
思考:什么叫金文?什么叫钟鼎文?商周金文有何不同?金 文有何价值和影响?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即铜器铭文。由于金文多铸于礼器 “鼎”和乐器“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商前期有铜器均无铭文;商后期铭文的铜器也不多见,即 使有铭文,一器物也只有一二字,多者几字,最多三十余字。 金文到周代方发达起来,一铜器铭文洋洋百余字并不稀奇, 最长的《毛公鼎》铭文,多到497字。 西周是铜器铭文全盛 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百家争鸣●[选修融会]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2020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2020

思想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作用
(汉、唐、宋立国之初的治国理念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道家思想)
3、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
法的暴力统治,因而 儒 家思想得以确立
(儒家主张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4、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有的还体现了 墨 家节俭的思想。
5、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
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日、朝、越南)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清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 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局限 维护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重义轻利不利
物质经济的发展等。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 用,实行仁政。
重点突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儒家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2.先秦儒家哪些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3.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今 天的以人为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重点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儒家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 精神的?
1.“仁”的思想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 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新 的 社

(政治秩序被打破)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形成


(经济秩序被打破)




①学在官府局面打破;②私学兴起;③士阶层兴起


(文化秩序被打破)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起源多元,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学的创立: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3.道家的产生: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揭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春秋战国思想的大变革(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6.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提倡“三纲五常”、遵循孝道,提供了封建社会的处世标准。

7.儒学的官方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标志着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重点1先秦、秦汉时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史料“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

2020高考历史二轮3.儒家伦理下的传统文化

2020高考历史二轮3.儒家伦理下的传统文化
点拨 儒家思想对秦朝法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 土的《为吏之道》中,明确要求官吏宽俗忠信、安贫乐道,执政者应修养身心。
返回
考向三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及科技文化
真题感悟
1.(2019·课标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
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
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C.现实统治需要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 2 3 变式训练 4 5
解析 C对: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 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 “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 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1 2 3 变式训练 4
解析 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 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 关,C项错误。 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 项错误。
1 2 3 变式训练 4
认知深化
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 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 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 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 “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 治的愿望。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概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强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奠定作用。

1.2 春秋战国的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强调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介绍春秋时期的五霸和战国时期的七雄。

分析他们的政治实力和影响。

2.2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探讨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

强调战争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1 农业的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

强调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3.2 商业的兴起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兴盛和市场的发展。

强调商业对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

强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4.2 文学艺术的发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创作。

强调文学艺术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1 社会结构的变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分化。

强调社会变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2 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特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和特点。

强调这一时代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影响。

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6.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分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6.2 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探讨老子和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理念。

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7.1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和数学的重要成就。

强调这些进展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

7.2 医学与农学的进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和农学的发展和贡献。

分析这些进步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文献记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 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 • 齐语
郭沫若释美金为青铜恶金为铁器
考古成果
中原地区发现大量春秋时期的铁器 1990年考古学家在三门峡出土了西周时期的一
把墓铜柄铁剑把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的说法提前 了近百年
1、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生耕产 作工 方具 式::商例石周不器时大锄期仍耕青以铜石农、具木出、现 骨器但为使主用耒比 生产方式: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 出土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多个中心:黄河、长江流域 农业:生产工具:木、石、骨质农具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手工业:
商业:
所有制:
刀耕火种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马桥文化石锄
距今7、8千年耒耜的出现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多个中心:黄河、长江流域 农业:生产工具:木、石、骨质农具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手工业: 丝织: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距今约四五
千年 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商业:原始商业、物物交换、偶尔进行、原始贝币
所有制:原始公有制 生产力 发展
私有制
3、原始社会时期的政治
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 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制: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 同推选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 状况 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青铜冶铸: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手工业:瓷器:商朝商主时代要期青用出铜途现铸:原造兵始技器瓷艺、器臻 礼于 器成熟
丝织:商精、 经营模式:三西星周堆时期青官铜府礼统器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

03.先秦史(下)——春秋、战国

03.先秦史(下)——春秋、战国
5.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发展规律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井田制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故最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A。
6.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材料处理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读懂材料,理解认识前半部分材料说的秦国官员各司其职的具体情况,后半部分说明荀子对秦国强盛原因的认识。将从材料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我们就可得知:秦国官民各司其职说明其统治政策得当;荀子所言秦强盛的原因“非幸也,数也”,即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虽能排除B、D两项,但要区分A、C之间的差别,则必须将材料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理解认识,分析得出“统治政策得当”是强盛成为必然的主要原因,而非四位国君个个有作为所致。答案选C。
④社会环境: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参加思想和学术争鸣的思想家和学者,史称“诸子百家”。
著名的派别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墨家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儒、法、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不同的治国方案。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家思想既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史实证明,经过动荡战乱之后,生产破坏,人口凋弊,应实行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稳定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最合适。至西汉武帝时三者表现出了相互融合趋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④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促进了民族融合。
3.百家争鸣
必然性:
①社会条件: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阶级、阶层对此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案、主张而形成。

我所知道的先秦历史

我所知道的先秦历史

诸子百家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 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huán公》、 《五蠹dù 》、《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 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 《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 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 后的朝代。共传30代37王,共计867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武王姬(jī)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公元 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夺取全国政 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 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赧(nǎn)王(?-前256),是东周最后一位国王。 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 东周王室的影响力已经很弱,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 周天子的地位。公元前256年,秦灭周,东周亡。
诸子百家
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 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 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 shāng》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 江》、《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 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 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 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一、什么是先秦时期 二、先秦时期的帝王 三、先秦时期的文化 四、先秦时期的服饰 五、先秦时期的货币
《诗经》略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011年全国卷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 夫皆 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 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荀子 德服人” (战国晚期) 2、民本观: 君为舟,民为水
3、伦理观: 人性本恶
礼法并用
《荀子 ·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天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礼义 者,法之始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从天而颂之,孰与 制天命而用之 。 《荀子·富国》:由士以上则必以 礼乐节之,众庶百 姓则必以 法数制之。
伦理观
治国理 念
孔子
“性相近”说
“为政以德” 缓和阶级矛盾 调整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
孟子
“性善”说
“仁政” 缓和矛盾 促进社会发展
荀子
“性恶”论
“仁义”、 “王道”。 礼法并用 巩固新兴地主 阶级的统治。
民本思 想
历史观
“仁” , “节用 而爱人”“为政以 德”,统治者要爱 惜民力。
“克己复礼” 有一定保守性。
孟子及主张: 荀子及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
(战国中期)
1、继承孔子“仁”思想,发展为 仁政学 说。 2、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的民本思想 3、主张人性本善 的伦理观 。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
〔材料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 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 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 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 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 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 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 (2)百家争鸣的出现: ①儒家学派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 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4分) 理想政治: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
〔材料三〕孟子曰:桀纣之 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 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 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轲《孟子 ·离娄上》
创立儒学 举办私学 整理书籍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1)老子的思想
(2)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①生平: ②思想贡献: ③文化贡献: ④地位: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
重大变革:
1)经济: 井田制瓦解,各国变法土地私有确立,封建经济的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 物质条件。 2)政治:
分封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 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为 学术繁荣提供条件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出现的背景 (2)百家争鸣的出现:
〔材料〕夫 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 世不能通其学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 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2)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①生平: ②思想贡献:
哪些方面的贡献?
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1、的创“立仁”
——“ 爱人” “为政以德”统,治爱政惜策民
政治思想 力 2、 “礼”——恢复礼乐制度
3、 “中庸” ——“过犹不及”“和而
孔 教育思想 子
不同“”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仁礼关系
文化贡献 :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1)老子的思想 ①地位: ②生平: ③主张:
世界万物本原 “道”(本体论)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政治) 小国寡民 世界万物运动 相互依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1)老子的思想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顺应了时代潮流, 主张社会进 主张社会进步。 步
【回顾高考】
1.(2011广东卷)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 分界)始。 …… 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 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
〔材料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 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1、仁政思想:用 “仁义”“王道”“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