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消费观念比较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de748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bc5973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d.png)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差别
![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0d4b8c968762caaedd33d4d6.png)
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差别摘要:解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建立到改革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处于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消费者行为,无论是作为经济行为,还是社会行为都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国家宏观制度变迁的影响。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行为也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新的特点。
同时,由于文化传统、消费心理、观念等的不同,中国消费者行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系统的分析解放以来我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差别,有助于相关方面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及其与西方国家的主要差别,进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行为差别第一章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历史的看,消费者行为是动态变化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消费者行为变化主要与相对应的制度变化相伴随。
中国从1945-2012年的60多年中,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迁,消费者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鉴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突出、阶段分明,改革所经历的各个重要阶段,也是消费者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本文将按照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阶段来分析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解放后,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我国已参照苏联模式,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此制度下,中国消费者行为打上了鲜明的“计划”烙印,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消费者主体地位缺失。
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实行计划配置,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之消费品短缺,消费者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并不完全由自身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决定,而是由政府部门或单位代他们做出消费决策,消费者表现出被动消费的特征。
第二,消费倾向高,但消费水平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一直都很高,从统计资料来看,1949-1977年中国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始终保持在0.95以上。
关于消费观的英语作文“Study on Consumption Concept among Chinese College”
![关于消费观的英语作文“Study on Consumption Concept among Chinese College”](https://img.taocdn.com/s3/m/ce527f21a417866fb84a8ed6.png)
Study on Consumption Concept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1)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concept?由于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保障等的不同,中西方的消费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西方人赚十元花二十元。
中国人赚十元存八元。
2.西方人重视精神消费。
中国人看重物质消费。
3.西方人追求“自我满足”。
中国人追求“面子消费”。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custom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elfare securit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consump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he main differences are as follows.First,westerners earn 10 yuan and spend 20 yuan. Chinese earn 10 yuan and save 8 yuan. Second,western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spiritual consumption”.Such as tourism ,health and so on.However,Chinese people value “material consumption”.They pursue food,clothing and warmth. Third,westerners pursue " self-satisfaction", while Chinese pursue " face consumption".(2)What is the mainstream consumption concept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2950f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8.png)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愈加频繁,食品广告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广告手法、主题表述、文化价值观等。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广告手法比较1.视觉呈现中西方食品广告的视觉呈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注重表现食品的外观、颜色和纹理,通过高质量的摄影手法和后期制作,使产品看上去更诱人、更美味。
而在中国的食品广告中,则倾向于利用绚丽的色彩、明亮的灯光、雕塑般的食品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背景环境在广告的背景环境呈现上,中西方食品广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更注重展示食品与时尚、高品质生活的联系,常常将食品与优雅的场景、高档的餐厅、豪华的酒店相结合。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则更加注重展示家庭、团圆和温馨的氛围,常常将食品与丰盛的宴席、热闹的聚餐场面相结合。
3.情感营销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往往注重情感、故事化的营销手法,通过温情、感人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的共鸣。
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朋友间的情谊等。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记忆。
二、主题表述比较1.食品文化食品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往往强调食材的新鲜、原汁原味,强调健康、天然的食品生产和制作过程。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则更倾向于呈现食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强调家庭团圆、传统节日等。
2.消费观念中西方的消费观念也在食品广告中表现出差异。
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更注重个人享受、个性品味的满足,倾向于强调个体化的消费概念。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更加注重家庭消费、家庭团聚的意义,强调家庭幸福和亲情的传递。
3.文化符号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食品广告,在文化符号的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倾向于运用西方文化符号,如美国国旗、西方节日等来增加品牌的吸引力和辨识度。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7d87f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d.png)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西方的消费观念注重个人价值和独立性,认为个人能
力和选择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挥,因此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
而东方的消费观念则更注重群体和社会价值,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2.消费观念: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追求时尚、品质和享受,
更注重商品的品牌、品质和价格,而不太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更注重节约和储蓄,追求实惠和经济实惠。
3.消费方式: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进行信用卡消费和贷款消
费,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注重现金消费和储蓄。
4.消费场所: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去购物中心、专卖店等商
业场所购物,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喜欢在传统市场、百货公司等商业场所购物。
5.消费目的:西方消费观念通常鼓励人们进行休闲娱乐和个人享受
的消费,而东方消费观念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消费,如食品、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总之,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场所和消费目的等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中外消费观念差异[金融风暴中的文化探析之中西消费观念差异]
![中外消费观念差异[金融风暴中的文化探析之中西消费观念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177d8cbbcd126fff6050be4.png)
中外消费观念差异[金融风暴中的文化探析之中西消费观念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管在任何国家的市场经济中,经济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所有环节及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并受到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支配。
因此文化元素或文化因子的渗透所形成的文化力量,既可能缓解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也可能加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由于人总是在文化的指导下行动,因此,文化从来都是在内在的深层领域对人的言行发挥着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动。
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内在的文化因素从深层触发并推动的,在一系列文化因素中,消费文化给此次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次由次贷问题,即房地产领域的超前消费所引发的“次贷”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中西方的主流消费观差异。
一、中西消费观念差异比较1.保守的消费观与开放的消费观。
保守的消费观是指在消费时思想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力图维持原状,惯于保守性消费和“预后”性消费,以回避风险。
表现为崇尚节俭、量入为出,不愿意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因循守旧,不肯轻易放弃传统的消费对象,对新产品持拒绝或消极的态度;有计划地购买商品;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对价格极为敏感,对产品非常挑剔。
开放的消费观是相对于封闭观念而言的,指一种开拓型、现代化的消费观念,讲究消费效用,主张超前消费,积极尝试新的消费方式、消费场所,追逐新的消费品。
在保守与开放这个维度,中西主流消费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半封闭的隔离状态,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强烈的血缘宗族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消费观念上表现出求稳和安于现状的保守消费观。
相反,西方文化自古就有开放的传统,总是把目光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
古希腊时期的各个城邦都是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需要积极向外扩张征服,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形成了敢于冒险和求新的开放的消费观念。
对于他们来说,新的才是进步的,进步的就是好的。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7ec6af9b89680202d8252a.png)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854a44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6.png)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以下是20个常见的差异:1. 家庭结构: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西方家庭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那么重视。
2. 家庭观念:中方家庭观念以孝悌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西方家庭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3. 子女教育:中国父母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期望较高;西方父母则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4. 婚姻观念: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慎重考虑;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和感受。
5. 家庭成员关系: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相互依存度较高;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相对独立。
6. 家庭角色:中国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比较权威,子女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加平等。
7. 家庭价值观:中国家庭价值观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团结;西方家庭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8. 养老观念:中国人普遍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希望子女能够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西方人则更加注重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9. 家庭财产观念:中国家庭财产观念强调家庭的整体利益,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比较模糊;西方家庭财产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财产权利和独立性。
10. 家庭礼仪:中国家庭礼仪比较繁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礼貌;西方家庭礼仪则相对简单,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舒适。
11. 家庭隐私观念:中国家庭隐私观念相对较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公开;西方家庭隐私观念则比较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12. 家庭生活方式:中国家庭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照顾和支持;西方家庭生活方式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13. 家庭沟通方式:中国家庭沟通方式比较含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西方家庭沟通方式则比较直接,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多。
14. 家庭消费观念:中国家庭消费观念比较节俭,注重储蓄和理财;西方家庭消费观念则更加注重享受和消费。
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
![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19c2c1f5f0e7cd184253690.png)
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一、前言消费即使用和发挥物质或者非有形物质的价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消费一直存在,在市场形成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确定,在某一个确定的时代或者说时空,消费观念的变化不大,可以认为不变。
研究消费者的态度和观念以及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市场形成以前,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是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的,此时的消费缺乏质量和价值的明显而且清晰的概念,但是人们在狩猎、渔牧、耕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例如要求收入量大、收成质高等模糊的要求。
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商品交换和货币制度的形成,人们在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质量要求的观念。
至今,不管什么地域,不管什么文化差异,人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了十分惊人的一致。
比如,购买时要求物美价廉。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轨迹,地域决定了沟通的有限性,或者根本上限制了文化上的交流和互通。
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差异,在消费行为中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导致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消费行为,需要有不同的对策,使进行经济行为并使这个行为继续下去成为可能。
当然,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消费观导致了不同的对策。
本文主要研究讨论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比较文化差异的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和中外消费观念的发展历程;2、比较当下中外消费观念的差异;3、讨论和比较对于不同消费行为的中外消费者的对策;二、关于消费方面的中外文化差异总的来说,基于人口基数和地区面积,如今大潮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消费观念,即以中国人为主的亚太地区的保守观念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提前消费观念。
本文的比较将在具有较大影响力并起决定作用的中美消费观念之间展开,一次作为中外消费者行为差异比较的代表。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f5d689b7284ac850ad024222.png)
东西消费观的不同之处: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
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终于把住房贷款还清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
”这个故事用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美国人超前消费,享受人生;中国人辛苦一辈子,却不懂享受或者来不及享受。
其实,这种比较是不确的,因为这种比较忽略了故事的前传和续集。
续集应该是这样的:美国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后,她的子女说:“刚给母亲办完了丧事,我们又得去贷款买房了。
”因为母亲住了30年的房子早已陈旧了。
而中国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后,她的子女会说:“母亲真好,给我们留下了一套新房。
”他们住进母亲没来得及享用的新房,所以也没必要急着再买房。
前传应该是这样的:美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去世了,留给她的房也是用贷款买的,也已经住了30年,太旧了,所以她那时就只好设法贷款买房。
她会想:我先贷款住上新房再说,至于我的孩子,成年后让他自己管自己吧,说法像我的母亲待我一样。
中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同样是辛苦了一辈子,临死前买下了房子,留给了她。
她在送走母亲后会说:母亲如此待我,我唯一能报答母亲的,就是将来也给我孩子攒下一笔买房的钱。
完整的故事就是这样。
美国老太太用贷款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享受了人生;中国老太太也有新房住,只是住的是母亲留下的房子。
从祖孙三代的连续性来看,美国人的三代是“自己管好自己”,中国人的三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于是,美国人在用餐前要祷告:“感谢主,赐我衣、赐我食”。
中国人用餐前,会在祖先灵位前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祈求祖先赐福。
中外购房消费观念之差异
![中外购房消费观念之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f86f80803d8ce2f0066231c.png)
拥有一套住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梦想。
在我们中国,置业的梦想既遥远又现实,既美好又残酷。
有人自嘲说,“因为‘房子’,父母累了,对象没了,我病了。
”在中国,在多少人得了蜗牛的病,却无法实现房子的梦。
当然,房子的问题纷繁复杂,与政策改革、房地产市场的无序、收入分配制度等有关,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消费观念。
让我们看一下中外对于买房卖房有哪些消费观念的差别,也许对我们有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中国人自古就有买房置地的观念,即“房”是一种家业、产业,一种祖辈延续传承的物质和财富。
如西汉司马迁所言,大凡在工商业中赚了钱的,马上转身去购买土地,是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留给子孙一份祖房家产就是积了阴德。
反之,卖祖产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如今,不仅各地“炒房团”是这一观念的身体力行者,同时,相对富裕的人,甚至只要能想办法付得起首付的人,都把购房置业放在首位。
大家都把投资房产作为一种财富积聚的手段和途径,兄弟之间分家,大多分的就是房产,离婚的双方,往往也是为房产所有权闹得不可开交。
在西方很多国家,炒房、住房投资只是少数富人才有的行为。
通常只有在经济形势极不稳定时,房价才会大起大落。
西方普通老百姓并不愿投资房产,对于他们来说,住房只是一个生活的居所。
尽管大家都需要住房,“为今天活”的美国人却不愿意为一套所谓的产权房而降低日常生活的水准。
拥有自己的房产,就要支付大笔的持有费用,包括地税、维修费等等,如果是贷款,一旦遇到失业,只要几个月不能及时还款,银行就会将房子拍卖,警察会来撵你出门。
同时,还常常因为是“有产阶级”而得不到政府的各类补贴。
相反,如果住房是租来的,在失业等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向政府申请多种福利补贴,包括帮你支付房租。
很显然,注重现世享受的普通西方人不会愿意因为所谓产权而被贷款和各类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多数人会选择花掉自己的钱,做个能享受政府福利的“穷人”。
中西方购物差异
![中西方购物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1bc0b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9.png)
中西方购物差异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习俗传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购物方面肯定也会有各种观念上的不同。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购物差异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购物消费习惯差异:美国人比较习惯于先看免费寄到家里的各大商店的广告,然后再根据广告出去到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店买回家里需要的东西中国习惯于直接购物,现场比价格,消费差异故事例子:在美国,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人喜好挖空心思地想点子玩,比如,开着自家车,有的车后还拖着一辆水上摩托艇或小游艇,从洛杉矶出发,冒着加州的炎炎烈日,驱车行驶四五百公里,到科罗拉多州的拉福林去度周末,而在美国的中国人则仍旧忙忙碌碌地奔波着,周末最多是全家一起在家吃顿饭或看电视。
笔者好奇地请教了美国友人安德逊,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追求生活的享受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呢?安沉思了片刻说,这主要是两国文化习俗传统方面存在着差异所致。
他说:"中国人是为他人生活,而美国人是为自己活着。
"如何解释这个说法呢?友人安是这样说的,中国人到美国后首先是为自己的身份而奋斗,有了身份后就拼命挣钱,当然挣钱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后人:儿子女儿,甚至孙辈。
中国人挣的钱自己舍不得花,都一点点地积攒起来准备在将来为下一代办点事或养老用。
尽管在美国已获得身份的中国人无需再为自己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担忧,但他们仍过得很累,他们一直希望自己的银行存款每年有新的增长,今年有几万,明年希望挣几十万,后年则企盼上百万。
安说,中国人的兴趣似乎是喜欢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在增大,因而他们花出去的钱很少。
许多在美国已经扎根的中国人应该属于创业奋斗的一代,他们已经在美国获得了立足之本,但他们仍保留着中国人节俭的作风,舍不得花钱,不过也有例外,他们在孩子身上花钱却很大方。
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心态,自己这一代创业时吃尽了苦,因此,应该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
所以,在美国小学里,人们可以看到那些穿得最好的,口袋里零花钱最多的是中国人的小孩,而正宗的美国孩子穿着是很普通的,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零花钱。
(英语毕业论文)中美消费观的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中美消费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89629c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d.png)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2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3 浅析如何通过英语原版电影学习英语4 浅析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观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5 Listening in Interpretation6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8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 ectation9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1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1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12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13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4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15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6 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17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18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9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99074920 《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21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22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2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24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25 谈双关语的翻译26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27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2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0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31 透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3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33 从中美家庭差异看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34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35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36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37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38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39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40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41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42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43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4445 Y 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46 英文商标的汉译47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48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49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50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51 Y ou-attitude 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52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53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54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55 委婉语与英语交际5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57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5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59 枯萎玫瑰的爱和南方传统: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颜色象征分析60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61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62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63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64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65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66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67 儿童本位主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68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69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70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71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72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7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74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75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76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8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7980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2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83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84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85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86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87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88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89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90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91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92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93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94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95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96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97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98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99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00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10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02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103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04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105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106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107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108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09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10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11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112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13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14 Wi lliam Wordsworth’s Romantic Nature in Daffodils115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16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8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 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19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120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121 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芬青少年时期的比较研究122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123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124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25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126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27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128 Ethic V 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129 钱钟书翻译研究1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132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133134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135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136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137138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139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4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41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142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43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144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145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46 被压抑的堕落的人性——《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47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48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149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50 政府工作报告中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15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52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153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54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155 从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谈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口语156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旅游资料英译157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158 《逃离》中卡拉的女性意识觉醒15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1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3 A Study of Narrative V oice in Jodi Picoult’s My Sister’s Keeper164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165 女王还是奴隶:女性主义辉映下的珀涅罗珀166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16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168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169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170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71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172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173 Major Barrier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174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75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eech Act176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77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178 《欲望号街车》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179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180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81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8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悲剧183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18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85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186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87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88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89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190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191 根据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翻译数字192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193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194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95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196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97 从思维模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8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199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20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中西文化差异 消费
![中西文化差异 消费](https://img.taocdn.com/s3/m/966d2f670b1c59eef8c7b440.png)
中西文化差异——消费差异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西方消费观的差异再次被搬上了人们的前面,西方的超前消费和中国的保守消费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了吧!其中讲的是中美两国人在消费观念上的不同。
在天堂相遇的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谈起了在人间的一生。
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把住房贷款都还清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
”美国老太太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住了三十年,后半生都在还款;而中国老太太后半生一直在存款攒钱,刚攒够了买房的钱,却去了天堂,无福享受自己买的新房。
由此明显看出,美国人早已习惯贷款消费,而中国人大多喜欢存款消费。
在美国,贷款消费无处不在。
超前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拿你将来可能挣到的钱用来今天消费。
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形式就是银行贷款消费。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是出了名的,到银行贷款就像是到邮局发封平信一样,是家常便饭。
买房子贷款、上大学贷款、买汽车贷款、买台电脑贷款、甚至有人买台微波炉、买部电话都要贷款。
超前消费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信用卡消费,有人就是想利用银行信用卡的30天免还期透支消费,然后用新贷还旧贷,结果背上一身卡债。
在一定程度上,贷款超前消费确实有其好处,一方面消费者在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在经济繁荣时期,这固然是好的,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次贷危机在众多消费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其严重的负面后果就显现出来。
中国接受的思想是儒家的勤俭之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经成为了老幼皆知,共同认可的理念,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深入人心。
大家在消费上量入为出,不会为了某一项消费而倾囊,特别是不是生活必须的消费,如果是住房当然另当别论。
在中国人眼里,这即是固定资产投资,也是收益性投资,尤其是在现在。
中西方消费心理的不同
![中西方消费心理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9b665211fad6195f312ba698.png)
区别一. 西方讲究享受 源自方讲究稳重,安全我们可以就贷款买 房的事比较,中国人 喜欢先攒钱,后买房, 西方人喜欢贷款买房.
二. 我国消费者常常是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 什么,发达国家消费者是自己需要什么才 会去买什么。
总结
一.我们国家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外 国的强. 比如买了伪劣产品自己就忍了(近年法制 意思强了要好一些)但国外就不会了 还有中国的消费观念和国外的不一样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超前消费观念少,很少, 非常少和国外不一样.国外可以信用卡超 支,然后慢慢的还钱给银行.中国的消费水 平就达不到那种状态.
二.我国的消费心理是典型的 暴发户类型(指的是一批人) 在国外世界顶级豪华车的销 量也就是中国的销量的一小 部分,可见国人的消费观念 是很不成熟的。在国外人家 的钱是越来越多而国人的却 涨得很慢。
中西方消费观念对比
![中西方消费观念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9e3c00edd36a32d7375818e.png)
原因
文化习俗
Cultural practices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差异
Difference
收入分配
Income distribution
社会福 利保障
Social Welfare Lee safeguard
Thank You
中西方消费观念对比中国美国消费观念消费观是人们对待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追求商品价值的指消费观念消费观是人们对待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追求商品价值的指导思想和态度取向消费行为过程的对象消费理解和价值判断的总体趋导思想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取向消费行为过程的对象消费理解和价值判断的总体趋势消费评价
中西方消费观念对比
中国
美国
高 级 阶 段 中 级 阶 段
低 级 阶 段
中国人消费观
• 量入为出-Capability • 勤俭节约-Saving • “面子”消费-Face consumer • 求同从众-
美国人消费观
• 超前消费-Excessive consumption • 享受生活-Enjoy life • 自我满足-Selfsatisfaction • 追求个性-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ity
消费观念(消费观)是人们对待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追求商品价值的指 导思想和态度取向,消费行为,过程的对象消费,理解和价值判断的总体趋 势消费评价。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相 适应的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逐渐远离自给自足,自己动手等传统消费观 念,并与量入为出更换,节省时间,专注于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得到更多的 精神关注,以满足新的消费理念。
Consumer attitudes (Consumption Concept) is that people treat their disposable orientation of the pursuit of value of goods is the main consumer, consumer behavior,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trend of understanding and value judgments. The formation o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change is a certain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uited to the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o that people moving away from a self-sufficient, it-yourself and other traditional consumer attitudes and replace , consumer benefits, meet new consumer concept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a105de352d380eb63946d6e.png)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物质的丰富程度和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从饮食观念与价值取向、饮食性质、饮食方式、菜肴制作、烹调加工工艺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的区别,并简要分析了两者今后的发展方向。
标签: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一、饮食观念与价值取向之别西方饮食追求个体的生理需要,以营养为最高标准。
因而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口感、香味、色泽、造型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即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过于单调,从理智角度讲,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饮食由于历史文化傳统的缘故,约束压抑自身的生理欲求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中国人把人生之至乐定位在饮食上,将人生精力倾泻导向于饮食,从而导致饮食文化的超常发达。
人们以餐桌为天堂之一隅,以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要。
这种饮食倾向与以宏观、乐天、模糊及不可捉摸为显著特点的中国哲学相结合,与“中庸”、“阴阳五行”等思想学说相融会,因而中国人追求饮食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设法从感官上把握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并用“色、香、味、形、器、名”等可感、可述、可比的因素将这种意境具体化,其中的“美味”又是最值得珍视和津津乐道的。
尽管中国饮食也讲究食疗、食补、食养、“医食同源”,重视饮食的养生治病,但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
显然,我们对美味的追求压倒了理性。
因此中国饮食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二、饮食性质有科学性和文化性之别西方主要以直观的、食物成分的种类、含量,简单明了的量化来达到营养目的。
例如,西餐中最为普遍的汉堡包,它是由两片夹有牛肉煎饼或干酪的圆形面包组成,再加上生菜或西红柿,通常还配有一小袋炸薯条和一杯果汁或牛奶,其重量约为400克、热量1000千卡、蛋白质30克~40克、脂肪40克以上,其中脂肪的热量要占总热量的30%~40%,此外还有钙约450毫克、铁5毫克、维生素A6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8毫克、维生素B21毫克、维生素C7毫克,其营养成分完全能满足人的一日一餐的营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