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一般来说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解题的小技巧。

一、理论内容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考查重点(一)知识区分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考查频率最高的两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我们考生在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时候可以联系皮亚杰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来进行理解。

主要从以下两点来区分:1.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2.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常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6安徽宿州教师考编公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

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

另一个表现则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

儿童会对无意中打碎15个杯子的人比无意中打碎1个杯子的人进行更严厉的批判。

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此时这种共同约定的规则具有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2016安徽宿州教师考编公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关于儿童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判断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性质,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更是不可能。

只有从儿童对特定的行为的证明价中才能分析他们的道德认识。

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采用了间接故事法。

他们设计了许多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然后请他们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价,并说出评价的理由。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3]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作者:刘翀倪嘉波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1期摘要:皮亚杰以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为核心,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建立了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体系。

他提出了包含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感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指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推动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儿童间的合作活动,同时良好的教育和优秀的教育者对儿童道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理论不仅能让学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幼儿期道德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为当前我国幼儿园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幼儿园品德教育一、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一)形成了包含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感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研究是从儿童的游戏规则开始的,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年龄大致为0~2岁。

在这个阶段,游戏是儿童单个的玩,规则属于运动智力,他们往往不顾规则,规则也不具有社会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道德他律阶段”,年龄大致为3~7、8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单方面地尊重权威,认为规则是由权威规定的,固定而不可改变,外在于自己和游戏活动。

同时,这一阶段儿童以客观责任为主,即重行为结果而不重行为意图,公正也没有从规则的权威中区分出来,儿童服从成人的权威,缺乏平等公正的观念。

第三个阶段是“道德自律阶段”,年龄大致为9~13、14岁。

在这个阶段,游戏中的儿童渴望获胜,认识到规则能够控制和统一,不仅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还能把规则“编辑成典”。

由于这一阶段规则和命令得到内化,道德判断以主观责任为主,儿童间的协作、团结逐渐代替了成人的权威,平等主义的公正概念也自发地出现,并逐渐地过渡到公道的观念。

(二)认知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发展决定了儿童道德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体现在:前道德阶段(0~2岁)对应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道德他律阶段(3~7、8岁)对应于前运算阶段(3~7岁),道德他律阶段(9~13、14)对应于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4岁),具体运算阶段标志道德他律的开始,而形式运算阶段标志着道德他律的基本形成。

皮亚杰——精选推荐

皮亚杰——精选推荐

⽪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理学家,其认知发展理论可以说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

他认为通过对⼉童个体认识发展的了解可以解释整个⼈类认识发⽣的规律,从⽽建构成他的整个学说"发⽣认识论"⽪亚杰对⼉童认识⼼理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个⽅⾯;第⼀,提出了⼀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童认识发展的理论。

第⼆,描绘了个体从出⽣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路线。

第三,⾸次将树⽴逻辑作为刻画⼉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具。

第四,构造了发⽣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第五,创造了⼀套研究⼉童认知发展的独特的⽅法⼀、⽪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童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童不是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环境刺激的影响和塑造的⽣物体,⽽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童环境之间构成作⽤与反作⽤的关系。

因此,在很⼤程度上,是⼉童⾃⼰在决定这⾃⾝的发展⽅向和⽔平。

⼉童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的⼀个重要表现是⼉童的好奇⼼。

(⼆)⼉童的发展是其⼼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亚杰理论的核⼼概念,认知结构是指个⼈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种内在的⼼理结构。

⽪亚杰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的单元称为"图式",图式(或基模schema)是指⼉童对⼀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亚杰认为,⼼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来不断建构和改进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强调⼉童认识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成熟⼜是促进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三)⼉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建构是指个体通过对物体和事件进⾏活动或操作,去发现事物的性质,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亚杰看来,客体只有在主体结构的加⼯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题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

因此,⼉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对现实和认识是⼀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建构过程,体现了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论6: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理论提出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时,受到皮亚杰的启发,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主要观点三水平六阶段具体表现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个水平及阶段的特点表现如下。

(一)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1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二)习俗水平习俗水平是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用习俗推理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他们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1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2.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个体认为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最重要的是看该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

(三)后习俗水平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人们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

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2.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良心公正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1一2岁):儿童处于
1 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 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 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他律道德阶段(2一8岁)儿童主
2 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 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 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一11、12 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
3 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 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 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 的支配地位。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 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
4 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 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 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 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 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 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 道德价值。这也有两个阶段:第五阶段:遵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第 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柯尔伯格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 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谢谢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理论
演讲人
道德:某一社会的被大多数人所 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
道德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 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 则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1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 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将品德发展划分成三种水平:
○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是 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前习俗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 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广西属于重点内容,属于全题型备考,例如:单选、多选、判断和材料分析题,同时可以与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相对比进行记忆和区分。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并且在这一阶段是无道德阶段,判断事物时是没有道德标准的。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明显的表现为听爸爸妈妈的话,老师的话。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

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这固然有其局限性。

但是,通过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特色。

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10岁或11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判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生于1896年,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领域。

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和理论,其中就包括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从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三个阶段的特点。

1.顺从性阶段(5-8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但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对权威的顺从。

他们对规则的理解较为简单,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执行规则的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2.自律道德阶段(8-11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认识到遵守道德规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们逐渐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自觉地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

3.公正阶段(11-1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道德问题,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还关心他人的利益,能够对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作出更为成熟的判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阶段,皮亚杰提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顺从、自律、公正”。

这个口诀简洁明了,概括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口诀来分析孩子的道德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对权威的尊重和顺从时,我们可以判断他可能处于顺从性阶段;当一个孩子自觉地遵守规则,并理解规则的内在合理性时,他可能已经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

在教育领域,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口诀来设计适合孩子们道德发展的教育活动。

例如,在小学阶段,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权威观念;在中学阶段,则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公正意识。

总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及记忆口诀为我们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通过掌握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

教育理论-皮亚杰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育理论-皮亚杰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育理论-皮亚杰常考知识点汇总考情分析: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不管在哪个地区,皮亚杰这个人物都是常考知识点之一,其中,对于皮亚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认知主义发展内容,二是在学习理论中对于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的考察,三是关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区分。

其中,尤其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考察的频率最高。

下面我将针对皮亚杰最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汇总。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建构主义发展观在建构主义发展观里面,皮亚杰主要区分了几个概念,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基础。

所以人在通过动作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集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中。

比如:先学习水果,再学习苹果,就不用改变对水果的认知,直接把苹果整合到对水果的认知当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比如:先学习水果,再学习榴莲,要想理解榴莲的概念,就需要改变原来对水果的认知,闻起来是香的是水果,闻起来是臭的也是水果,所以需要改变对水果的认知来接纳榴莲这个新概念。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a通过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b低级的行为图示c获得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岁)a运用言语和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所经历的事物b泛灵论c自我中心d思维的不可逆性、刻板性e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a获得物体守恒b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c获得思维的可逆性d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a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b能够进行假设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c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思维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等)1.知识观:动态性、情境性和学生的主动建构性2.学生观: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4.教学观:促进学生知识经验“再生长”的过程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法)1.前道德阶段(1-2岁):无任何道德意识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特点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综述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综述

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综述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世界上著的认识论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出生于瑞士知识分子家庭,曾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局局长。

由于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被20多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皮亚杰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1500多个研究成果,出版著作70多本。

虽然其主要贡献是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理论,但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研究,创立了他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特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活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知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客体。

这种相互作用从主体能动适应的角度看就是主体指向客体的动作、活动或行为。

皮亚杰不同意知识是现实的复写,他认为知觉不能说明智力的发展,而需要从动作方面加以解释,强调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动作,动作是知识的源泉和基础。

动作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如推、触、摸等,相当于动作元素;另一种是个别动作组成的动作协调组织,它们并不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是主体动作本身的协调,相对于动作系统,又称为运算。

儿童发出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就会产生两种经验。

一种是物理经验。

这类经验是主体的个别动作直接作用于客体,通过经验抽象丽获得客体的物理特性。

另一种是逻辑数学经验。

这类经验是儿童从物体所做的动作中获得的一种知识,是从自己的动作协调的思考中获得的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的,即这类知识直接来源于动作而并非直接来源于客体。

物理经验与逻辑数学经验两者之中,皮亚杰更注重后者。

他主张,在认识发展的任何阶段,物理经验的前提条件是逻辑数学经验,物理经验的内容只有同化在逻辑数学经验的形式框架之中,才能成为关于客体的知识,甚至物理经验本身的形式也需要以逻辑数学经验的形式为先。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东⽅课推荐:
第⼆节⼩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亚杰提出⼉童的道德判断是⼀个从他律到⾃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我中⼼阶段(2-5岁)
是⼀种⽆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童没有约束⼒。

2.权威阶段(6-8岁)
⼜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律道德阶段的开始,⼉童开始依据⾃⼰的内在标准进⾏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
⼉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的特殊情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平,第⼀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
(⼆)道德⾔⾏从⽐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学⽣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觉性、从外部监督向⾃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出协调性。

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

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这部分知识点在考试中的比重都比较高,且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容易混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区分这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四个阶段,做了如下梳理。

三大道德发展理论的相似点

三大道德发展理论的相似点

三大道德发展理论的相似点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而我们在教招笔试的考核中通常都会考察到三大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许多人在接触的这三大理论的时候很迷糊,三者之间似乎有相似,又似乎不相同,那接下来我们就还谈谈这三者之间的相似点。

首先,埃里克森在继承和发展弗洛伊德的思想上,将儿童行为的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力比多投放的部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0—1或1.5岁)、自主对羞怯(1或1.5岁—3岁)、主动创造对内疚(3—5岁)、勤奋对自卑(6岁—青春期前)、同一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8)、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创造对停滞(成年期)、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其次,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作为研究对象,1.自我中心主义(2~5岁):从儿童开始模仿别人接受规则开始,但由于跟成人或同伴之间还没有相互合作关系,儿童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受规则的。

2.权威阶段(6~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是几乎完全服从权威为特征。

服从权威的力量是一种约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它起源于幼儿期的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

3.可逆性阶段(8~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单方面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观念脱胎而来的。

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而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主要研究的是道德判断——一个依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的判断,即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科尔伯格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依照行为的直接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探讨两者在道德认知发展领域的核心观点及其异同。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是心理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两位学者的理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阐述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他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习俗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道德认知特点和行为表现。

而科尔伯格则在皮亚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道德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认知特点和行为表现。

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将揭示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意义,以期为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认知发展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是其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过程,它随着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

在前道德阶段,儿童尚未形成道德观念,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基于自我中心和直接的感觉运动经验。

进入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外部的权威规则,他们严格遵守规则,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

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到规则是可以协商和改变的,他们开始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意愿之间的平衡来制定规则。

在公正阶段,儿童形成了公正的观念,他们开始理解到公正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从《儿童的道德判断》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观

从《儿童的道德判断》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观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观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基本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一生主要研究儿童对于世界/物理的因果关系/实体构造/空间/数目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儿童的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问题。

但是他也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并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且这本书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1游戏的规则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下面简称《儿》)第一章中,皮亚杰分析了儿童的游戏。

他把儿童对游戏的规则意识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纯个人规则的阶段(五岁以前)”/“信奉他律绝对的规则的/单方面对权威归依或尊敬的时期(六到九岁)”及“尊敬自律的相对的规则的相互尊敬即协同的阶段(十岁以后)”。

在第一阶段中,儿童的游戏完全是个人的,游戏的规则没有成为社会性的事实,儿童没有把规则看作是义务性的;在第二阶段中,儿童开始迷恋于游戏的胜负,但对规则的本质还只有笼统的观念。

他们一方面认为规则是最神圣的/绝对不能侵犯的东西,一方面又屡次破坏规则;在第三阶段中,儿童不再把规则视为绝对的或神圣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决不破坏规则。

皮亚杰认为,儿童出现这样的表现取决于他对规则的理解即认知。

在第一个阶段中,儿童根本不理解规则,他们不关心胜负,只是对游戏本身抱有兴趣;在第二个阶段中,儿童的游戏限于模仿,对一个个的规则不能充分理解,而且认识的规则完全是他律的规则,是由外界强制的,是模仿地强制执行的;在第三个阶段中,儿童已经充分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并且认识到规则是为了进行游戏互相协商制订的。

正是儿童认知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不断深入,从而产生了三个阶段的规则意识。

1.2道德的实在论和成人的约束在《儿》的第二章中,皮亚杰依据儿童对于过失/偷盗/谎言等假设的实例所做的道德判断,指出了儿童道德判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点,即儿童往往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后果而根据他的意图来判断责任的大小。

皮亚杰认为造成这种“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即“成人所发布的规则造成了一种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成人本人要使这种责任感减弱也无济于事。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表征系统发展的最好表现是什么延迟模仿的能力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认为儿童的知识结构是由哪三方面经验构成的?皮亚杰提出的关于认识论的理论。

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
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表征系统发展的最好表现是什么
延迟模仿的能力啊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认为儿童的知识结构是由哪三方面经验构成的?
皮亚杰提出的关于认识论的理论。

它试图以认识的历史、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为根据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

因此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
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

②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

因而它是跨学科的理论。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①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而活动又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

②在活动和具体运算之间有一个表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过渡阶段。

③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平行的。

思维结构越精细就越需要更多的语言参加,高级形式的运算结构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④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大。

⑤儿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和前关系,以后发展到能稳定地区别个体和类。

⑥运算的特征是归类和关系具有传递性和可逆性。

⑦成人思维中的逻辑结构和数学结构起源于儿童行动的一般协调,起源于儿童的归类、系列化和对应的行动。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作用。

他特别强调平衡的作用,认为不但人的认识,就是人的道德情感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地建构而成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主体通过运动对外界适应,我觉得就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也就是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

因为皮亚杰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跟环境取得平衡的倾向。

这种倾向将使得人不断得与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平衡,来建立一个个图式。

应该不仅仅包括外部动作,应该包括表象操作等等。

因为除了感知运动阶段之外,儿童都已经能够运用表象操作。

但是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并没有结束。

2.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皮亚杰的理论没有“内化”一说。

他并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于内化而形成的。

他是觉得儿童上下来就带有一种天生的图式——简单的反射功能。

然后从这种简单的图式,一点一点与外部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与自己的图式相适应的客体将被同化,扩充了自身的图式,与原有图式不相适应的客体,将使原有图式被打破来对客体进行顺应,之后再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高级的图式。

人就是这样发展的。

3.你前一个问题所说的“内化”是维果茨基的主要思想之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化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就是天生具有一些本能,而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生活的社会所共有的一些东西,比如社会道德,语言,习俗等等。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把外界一些道德,习俗等等的东西,加以内化,使自己的心理机能得以从低级心理机能朝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在这一基础之上,维果茨基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一说,其实根前面的内化理论式相契合的。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潜在的能力之间的距离。

就是说儿童靠自己的努力,在现阶段能够将外部客体内化到一个现实的能力,但是作为成人必须提供教学支架,帮助儿童挖掘出潜在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多的内化,更好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自己所现有的图式,对外部环境客体进行主动地同化和顺应的由内而外的过程,而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外部客体内化所带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一种由外向内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就是语言。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差不多就是皮亚杰分类中的2岁左右,也就是感知运动阶段超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差不多18个月的样子。

儿童会表现出自言自语的一种状态。

作为皮亚杰的解释,他就是按照自己的前运算阶段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儿童的思维处在“自我中心”的表现,无法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到问题的表现。

但是作为维果茨基的解释,却是认为这正是儿童将外部的语言在进行内化的一种表现,他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进一步内化之后就会成一种内部语言,将有利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更有可能成为自我意识,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号这是我认为的)。

35
回答时间:2009-5-14 21:45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雪妖梅若|五级
擅长领域:心理学上海
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