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宇宙和微观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四、宇宙探秘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四、宇宙探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宇宙探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宇宙的组成,掌握宇宙中有哪些星体,以及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知道宇宙中有哪些星体。
2.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组成,宇宙中有哪些星体。
难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哪些星体?2. 课堂讲解:(1)讲解宇宙的组成:宇宙由物质、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2)讲解宇宙中的星体:星体包括恒星、行星、黑洞等。
(3)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航天技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 课堂互动:(1)提问:宇宙中有哪些星体?(2)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是怎样的?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与宇宙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宇宙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宇宙的组成:物质、能量、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的星体:恒星、行星、黑洞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天圆地方说→航天技术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宇宙的组成。
答案:宇宙由物质、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2. 请列举宇宙中的几种星体。
答案:恒星、行星、黑洞等。
3. 请简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答案: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航天技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 宇宙探秘学案苏科版
A.原子一原子核一质子一夸克,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B.原子一原子核一质子-夸克,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C.原子核内没有电荷D.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数相等
11.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汽车驶过,卷起一股尘烟B把一小勺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些时候整杯水都会变甜
A.托勒密B.哥白尼C.哈勃D.多普勒
2.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纷飞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落叶飘零D.冬天,雪花飘飘
3.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东台苏东双语学校
师生学习案
年级:初二学科:物理分课时:时间:星期:
课题:宇宙探秘课型:自学+交流+检查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主要的观点和理论。
2.知道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3.知道恒星是运动的,太空有无数的星系组成的,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基本知识。
学习重点:
1.知了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主要的观点和理论。
4.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于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5.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A.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变小
B.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会黏在一起
C.空气比冰块更容易压缩
D.பைடு நூலகம்餐厅门口就能闻到美味佳肴的香气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一、教学内容1. 宇宙的概念:介绍宇宙的定义、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演化。
2. 恒星和行星:介绍恒星和行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3. 黑洞:介绍黑洞的概念、特点和黑洞的性质。
4. 宇宙的探索: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和探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组成和演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让学生掌握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让学生了解黑洞的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概念、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黑洞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宇宙的演化和黑洞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 讲解宇宙的概念,介绍宇宙的定义、组成和演化。
(2) 讲解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差异。
(3) 讲解黑洞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黑洞的特殊性质。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恒星和行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4. 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宇宙的概念组成:恒星、行星、黑洞等演化: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恒星和行星特点:恒星的亮度、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等分类:恒星的类型、行星的类型黑洞概念:黑洞的定义和特点性质:黑洞的引力、黑洞的辐射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宇宙的概念,并描述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答案:宇宙是包括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恒星、行星、黑洞等。
宇宙的演化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2. 请描述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分类。
答案:恒星的特点包括亮度、温度等,分类有巨星、超巨星、白矮星等。
行星的特点包括自转、公转等,分类有地球行星、气体行星等。
3. 请解释黑洞的概念和性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学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学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教学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7.2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宇宙探秘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宇宙探秘学案苏科版7、4、宇宙探秘【课前预习】1、科学家把称为分子,分子直径数量级为 m。
2、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3、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4、分子动理论内容:【课堂重点】〖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组织学生讨论,从“古人看天”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说明了什么?探究活动二:恒星也在运动。
探究活动三:太空中有无数的星系。
讨论归纳: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2、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
探究活动四:1、宇宙从何而来?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宇宙科学家认定的宇宙起源理论是什么?如何科学的、全面的理解?2、“量天尺”的单位是什么?〖要点归纳〗1、哥白尼“日心说”;2、宇宙起源。
〖当堂反馈〗1、远古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得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形状。
为此,建立了托密玫的学说。
2、创立“日心说”,对宇宙有一个正确、深刻认识的科学家是()A、托密玫B、哥白尼C、牛顿D、布鲁偌【课后巩固】1、宇宙是一个的天体结构系统。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及的。
3、关于宇宙的起源,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年的一次。
4、科学家通过探索,发现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科学家的依据是()A、测量到星系到地球的距离在变大B、观察到星系正在离开地球运动C、根据测到的星系光谱的波长在逐渐变大D、科学家们自己的理解和设想5、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对宇宙的起源和形成原因普遍认同是由于()A、宇宙急剧膨胀B、板块的分裂移动C、混合气体的凝聚D、一开始就具有的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1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初中物理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宇宙探秘 教案
宇宙探秘【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重难点】1、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2、宇宙结构的设想【教学方法】阅读观察推理【教学过程】(一)引入:图片:“嫦娥奔月”、“鹊桥相会”、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
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新课教学(1)两大学说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2)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
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一一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3)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四、宇宙探秘 教学设计 (1)
三宇宙探秘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主要的观点和理论。
2、知道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3、知道恒星是运动的,太空由无数的星系组成,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基本知识。
4、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5、通过有关宇宙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体会人类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苦,了解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对宇宙模型和照片及视频材料的观看,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尺度和组成,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进一步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及方法。
知道人类认识宇宙过程中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了解我国在天文领域的贡献及发展。
观看影片《宇宙与人》及Discovery系列影碟进一步了解宇宙的起源,并能独立思考有关宇宙的归宿问题。
教学资源活动器材:气球、打气筒。
图片资料:宇宙、敦煌星图、人造卫星、宇航员登陆月球。
视频资料:《宇宙与人》及Discovery影碟学生查阅的资料及图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师: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究从未停止过,同样对宇宙的认识也一直在不断深入,同学们来看这些照片分别拍摄的是什么?师:从这些照片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师:同学们看课本P34,这是宇宙的模型图,人类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师:这是什么照片?师:请那位到过敦煌的同学介绍一下有关的知识。
师: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国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为的?生:“嫦娥奔月”生:神州五号发射生:宇航员登上月球生:我国宇航员登月模型生: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学生交流)生:敦煌星图生:同学们介绍生: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生:是由上帝创造的对能够正确回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交流的内容及语言的规范进行评价感谢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师:很早的人们认为天地是怎样的?师: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航海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师:最早人们认为什么是宇宙的中心?师: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江苏省连云港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苏科版
从粒子到宇宙[教学目标]1、归纳本章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2、知道人们认识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本章知识的应用,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兴趣和情感。
[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识体系的建构 2、探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难点: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学生自主复习,自己归纳第七章所学的知识。
2、查资料,了解纳米技术、加速器和我国已有的航天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1分钟引入:本节课我们进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复习板书:第七章复习学生进入课堂准备直接切入主题8分钟复习展开1:检查学生完成课前布置的本章知识框架的归纳情况,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师:请同桌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归纳的知识框架。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并介绍自己所归纳的知识框架?(利用实物投影)师:请同学们对这个知识框架进行评价。
(有何特色。
有何不足,有何建议。
)教师小结,并展示教师归纳的知识框架。
(见附表)学生交流、展示、评价体现合作学习5分钟知识的理解与辨析投影:问题一下列四个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A、美味佳肴放在餐桌上,香气扑鼻B、晒衣服时,衣袖上的水蒸发后变学生经过思考,用手指表达自己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夯实知识基础干C、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D、在白开水中放入一勺糖,白开水会变甜投影:问题二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A、水分子之间有空隙B、水分子之间有引力C、水分子之间有斥力D、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全班讨论,逐一说明理由,得出结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1)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2)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分子见有空隙(3)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分子见有引力。
9分钟复习展开2: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和方法师:人类在探究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取得了那些辉煌成果?(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师: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通过观察人们已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八年级物理下册《宇宙探秘》学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宇宙探秘》学案苏科版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进展教学设想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难点:探索宇宙的一些理论教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观察书本的“敦煌星图”例如:古人认为: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可见古代人们对天地的认识还很有想象,探索还很漫长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创造了“地球中心说”,正符合“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写完了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首先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而地球也在不停地自转着。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发表后,遭到罗马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
它们宣布太阳中心说是“异端邪说”,烧了哥白尼的书。
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宣传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
他说,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不过是绕着太阳运行的一个小石头球而已。
空间是辽阔的,宇宙是无限的,星星都是一些遥远的太阳。
教会将布鲁诺关进监狱,罪名是“反对《圣经》”。
布鲁诺坚强不屈,不断揭露教会的无耻和黑暗。
他们把布鲁诺送到罗马的鲜花广场上的火刑堆。
布鲁诺面对熊熊烈火,坚定而勇敢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在临终前他还说:“他们可以把我烧死,但地球照样转个不停。
”年以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一书,第一次指出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站在威尼斯的圣马尔谷斯教堂的塔楼上,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浩瀚的天空,终于发现了哥白尼假说的天文事实。
星空世界大部分星的相对位置似乎不变,人们称这些星为恒星。
地球在太阳系中,太阳系在银河系中,银河系以外还有很多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星系多达1000亿个。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学案37.4宇宙探秘
宇宙探秘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宇宙的结构体系。
【学习难点】宇宙的起源。
三、【自主学习】1、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地心说”,是为宇宙的中心。
2、以波兰天文学家创立了“日心说”,并出版了传世之作《》。
3、牛顿创立了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
四、【合作探究】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发表了他的巨著《天文学大成》,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
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
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2、追溯历史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中国人的首次“”。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我国将在2010年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3、宇宙从何而来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
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模性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
在“原始火球”里,温度和密度都高得无法想象,这时物质所初的状态至今无法描写。
这种状态可能极不稳定,最终,原始火球发生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
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降到一定时,逐步形成、、乃至恒星和行星等。
五、【达标巩固】1、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带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进入太空。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word教案(7)
7.4宇宙探秘
是由更小的被称为_______粒子组成.宇宙也是物质构成的,宇宙是一个有_______的天体系统,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距今约150亿年的一次_________.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_________及_________的(选填“近”或“远”).人类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中国古代的_________星图,绘制于约公元705年;16世纪,哥白尼创立了“_________说”.
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土星是太阳系中最美丽的行星,它是一颗由浓
密大气包裹的液体星球,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它有一
个美丽的光环,像一顶巨大的草帽(如图5),土星
光环是由石块,冰块和尘埃组成的,其实不仅土星
图5
有光环,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有光环,只不过
比较稀薄而已.
(1)土星及其他一切星体都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
(2)组成土星的物质形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通过阅读短文,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一条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仙女座河外星系是离银河系比较近的一个星系,它距地球约200万光年,试求地球与仙女座河外星系之间的距离.(一年按365天计算,光速取3×108m/s)(3分)
6.在天文学领域,人们总结了日月运动的许多规律。
请在下列科学家与
研究成果间用线正确连接。
(1) 哥白尼地心说
(2) 牛顿日心说
(3) 托勒密万有引力理论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复习学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____组成,分子间有______________.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m ,1走进分子世界 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分子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分子之间不仅存在__________力,还存在__________力.自然界中电荷只有________种,一种是________电荷,一种是________电荷.用___________摩擦过的 ___________ 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2 静电现象 用___________摩擦过的 ___________ 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 __________ ,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 .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__________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探索更小的微粒:分子由____ 组成,原子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____和_____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_____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其中质子带____电,电子带_____电,中子____带电.宇宙起源: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距今约______年的一次________.4宇宙探秘 群星:太阳是其中一颗_____星,地球是_____系 中的一颗_____星.拓展提高:(1)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
【注意:前者研究的是微观: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后者研究的是宏观: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2)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分子间有空隙?(3)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体现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吗?从粒子到宇宙二、合作探究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 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
7.4宇宙探秘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宇宙探秘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我设计的这节《宇宙探秘》的物理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了解宇宙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恒星的诞生和生命周期,以及宇宙中的各种现象。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选择了恒星的核聚变过程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作为重点,因为这些内容是宇宙探索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而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宇宙模型、恒星图片、宇宙现象视频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宇宙探索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宇宙模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
然后,我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恒星的诞生和生命周期。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特别强调了恒星的核聚变过程和宇宙大爆炸理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会将宇宙探索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总的来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感到满意。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宇宙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通过引入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恒星的核聚变过程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再者,如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4宇宙探秘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4宇宙探秘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在设计这堂《7.4宇宙探秘》的物理课,我的意图是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奥秘。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们对宇宙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同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其定位在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过程。
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思考和理解。
而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上,我计划使用多媒体课件、宇宙模型、星空图等,以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到宇宙是如何从大爆炸开始的,以及它是如何演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会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宇宙模型,了解宇宙的结构。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观察,并让他们描述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宇宙模型的结构。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重点讲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而对于宇宙的结构,我会通过观察宇宙模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和理解。
的知识,表达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也会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们了解到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活动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宇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引入宇宙的概念时,我会向学生介绍恒星、行星、星系等基本知识,并展示一些宇宙的图片。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因此我需要确保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能够正确地描述这些概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学案27.4宇宙探秘
宇宙探秘【学习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在载人航天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及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
【课前活动】1、什么是光年?光年是什么的单位?1光年= 米。
2、自学看书:(1)古代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2)了解银河系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3)知道宇宙是从何而来3、对于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你都知道些什么?【课堂学习】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由及。
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自主学习:1、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以地球为中的“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的传世之作《天体运行论》,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宇宙,创立了“”。
二、星空世界自主学习,交流与讨论:1、什么是恒星?恒星是不是静止的?2、什么是银河系?结论: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宇宙的形成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科学家现在认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四、生活&物理&社会【课堂反馈】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及的;哥白尼提出了;紧靠银河系的是2、人们将定义为光年,符号,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 m。
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A.自转B.公转C.自转和公转D.自转或公转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B.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C.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由几百个星系组成D.银河系是一个仅仅由群星组成的天体系统5、织女星离地球的距离约24.5l.y.,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织女星的星光是织女星( )A.现在所发的光B.约24.5h前发的光C.约24.5d前所发的光D.约24.5y前所发的光6、关于宇宙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C.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D.宇宙找不到中心7、关于宇宙起源,根据大多数宇宙科学家的认定,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①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②大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③大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④宇宙温度下降至一定程度,逐步形成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及恒星、行星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学习感悟】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课堂反馈】1、近远日心说仙女星系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l.y 长度9.4608×10153、C4、B5、D6、D7、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学案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周星期
1课时
备课组长签名
教研组长签名
教学目标 1、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个性化备课
教学重点 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教 学 过 程
【情境导入】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自主学习】
任务一 宇宙有多大?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回答
1、宇宙中拥有 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
银河系有 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之一。
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
2、银河系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描述它的大小最好用 做单位.
3、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_______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 和 之中。
任务二:物质能无限分割下去吗?阅读《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回答 1、物质能无限分割下去吗?
例:分割糖粒,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
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2、宇宙是由____组成的,物质是由____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 最小微粒。
分子很小,通常以 作单位来度量。
一般要用 观察。
任务三:物质以什么形态存在? 阅读《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回答
1、物质一般以 、 、 、的形式存在。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
2、图11.1-5中,液态的蜡凝固时中间凹陷,说明蜡凝固时体积 ;冬天室外盛水的水缸会“冻破”, 说明水凝固时体积 。
盛有少量酒精扎紧口的塑料袋,放到热水中酒精发生 袋子会鼓起来;这些都说明,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 会变化。
主要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在 发生了变化 物态 分子排列 分子间作用力 体积和形状 流动性 分子间距 固态
无 液态 位置不固定,运动自由 气态
有
任务四:阅读《原子及其结构》,回答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组成的。
原子核
2、原子
3、原子的结构跟的结构相似。
任务五:阅读《科学世界》,回答
1、纳米是单位,符号是,1m= 。
2、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或单个的、。
3、说出纳米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我的收获】对照目标,说出你的收获。
无穷大←宇宙←物质←分子←原子无限小
【达标检测】
1、茫茫宇宙,浩瀚无限,要描述宇宙天体间的距离,最方便的单位是()
A、年
B、光年
C、米
D、千米
2、决定物质性质的时()
A、质子
B、分子 C 原子 D、物质粉末
3、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也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A、物质的分子变化
B、物质的分子排列方式变化了
C、物质的分子数目发生了变化
D、组成分子的原子变化了
4、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
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D.原子、病菌、电子
5、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模型,20世纪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图与图中哪个图最相似
6、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A.地球是又物质组成的
B.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分子是微观世界中最小微粒
7、如图,氢原子结构的各种模型图,其中正确的时()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夸克
8、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自由运动,这是由于()
A、气体分子很轻
B、气体分子很小
C、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
D、气体分子间没有任何作用力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