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引言】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际,一场盛大的开国大典仪式隆重举办,这一历史时刻也被众多艺术家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定格下来。

本文将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进行评析,探讨其审美特点及历史价值。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成立。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激发了广大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些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历程。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审美特点】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在构图、色彩、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审美特点。

首先,构图独特,气势恢宏。

艺术家们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巧妙地将领导人、群众、旗帜等元素融入作品中,展现出大会的庄严与隆重。

其次,色彩鲜明,寓意深刻。

红色代表着革命的热情与胜利,黄色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蓝色则表现出宽广的天空,共同构成一幅繁荣昌盛的画卷。

最后,人物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面貌。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们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传递了新中国成立的信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同时,这些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研究新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结】
总之,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历史价值,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

它们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才华与激情,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亿万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油画家董希文据此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无疑是惟一的权威之作和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创作于一九五二年,完成于一九五三年。

画幅高二百三十三厘米、长四百厘米。

《开国大典》所展现的场面十分壮观,画面的近景是天安门城楼的一角,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实际情况,右边还有一根柱子,被画家大胆去掉,这就给画面中心留下了充足开阔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即庄重神圣又热烈绝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这样热烈而又静谧的历史时刻,共和国的领袖在开阔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幕:毛泽东站在麦克风前,从容庄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后,朱德一脸喜气,刘少奇正视前方,周恩来潇洒豪迈,宋庆龄的慈爱,李济深的满足,郭沫若的忆惜抚今,张澜的落拓大方,高岗的拘谨严肃,各各不同的神态风度,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的阅历,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画面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完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辉煌气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费了一番苦心,由于当时条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画些简写,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25页PPT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25页PPT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一、作品背景:《开国大典》是近现代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创作的巨型油画,于1953年完成。

二、作品内容: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他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各界代表。

广场上红旗招展、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

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崭新的紫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与和平。

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华夏古老民族的新生。

三、艺术特色:①《开国大典》采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②毛泽东站立在画面正中间,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侧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被放宽了,这样的构图处理,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庄严宣言。

③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是油画作品,但是却融合了中国工笔重彩的绘画手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

四、整体评价:《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时刻,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见证。

其美术赏析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通过欣赏和解读相关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势。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开国大典》画卷,由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

这幅画卷以浓郁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誓的场景,气势磅礴,庄重肃穆。

《开国大典》画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场面和人物形象。

画卷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刻画,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盛况之中。

画中的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肃穆庄重,表情凝重,展现出他们的威严和决心。

而广场上的群众则充满了激情和自豪,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呼口号,表达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支持。

除了绘画作品,雕塑也是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由著名雕塑家李云鹤创作,高约37米,整体呈锥形,庄严肃穆。

碑身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名言和开国大典的相关纪念文字,寓意着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永存。

摄影作品也是开国大典美术赏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摄影家通过镜头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摄影作品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人民英雄的伟大。

通过对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开国大典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势,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示了艺术家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二、油画创作背景与意义
三、艺术鉴赏要点
四、总结与评价
正文:
【提纲】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开国大典油画是一幅描绘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场景的历史画。

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该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提纲】二、油画创作背景与意义
1.创作背景: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董希文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时刻,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他决定创作一幅油画。

2.意义:开国大典油画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难忘时刻,还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提纲】三、艺术鉴赏要点
1.构图:画面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前景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群众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阶梯式构图。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氛围。

2.色彩:画面的色彩以红、黄为主调,强调了中国红的元素,展现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同时,画面中的人物服饰、道具等细节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3.技法:董希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刻画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提纲】四、总结与评价
开国大典油画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摘要: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三、评析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的历史。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它们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美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怀。

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这些作品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事迹。

2.集体创作: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多为集体创作,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完成作品,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这些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艺术家们的丰富创意和才华。

4.民族特色: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融合了中西方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艺术的气息,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价值方面,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珍贵的历史价值:这些作品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是研究新中国历史的重要视觉资料。

2.高度的艺术价值:开国大典美术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作品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三、评析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影响和启示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影响和启示表现在以下方面: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事迹,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推动中国美术发展: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为中国美术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推动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开国大典课文赏析

开国大典课文赏析

开国大典课文赏析
《开国大典》是一篇由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记叙文,这篇文章生动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文章中,李普首先描绘了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详细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热烈场面。

接着,李普按照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详细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随后,李普描绘了阅兵式的盛况,从军队的整齐划一,到各种武器装备的展示,都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威严。

最后,李普描述了群众游行的盛况以及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拥护。

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李普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详尽的叙述,使读者仿佛亲历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开国大典》一文在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开国大典》不仅是一篇历史性的文献,更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章。

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追求。

同时,《开国大典》也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使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语文知识点】开国大典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开国大典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开国大典原文及赏析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评析摘要: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四、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正文:一、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一批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形式。

这些作品主要描绘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场景,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倾向: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时代的真实面貌。

2.民族特色: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如人物的服饰、道具、场景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3.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对新中国成立的描绘充满了激情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是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中的代表之作,描绘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场景。

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2.吴作人的《在天安门广场上》:这幅油画作品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3.周树桥的《毛泽东主席宣誓》:这幅雕塑作品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誓的场景,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我国美术创作的高水平。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徐悲鸿《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作,由中国画家徐悲鸿于1953年创作。

这幅画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场景,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这幅画整体气势庄严,宏伟壮观。

绘画中心是天安门城楼,为画面的焦点。

城楼的两侧有列队整齐的群众和军队,展示了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的参与。

徐悲鸿巧妙地利用寓意丰富的颜色,将人群的热情和喜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中展示了各个界别的代表和领导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国际影响力和隆重程度。

整幅画充满活力,人物栩栩如生,细节非常精细。

画中的人物表情各异,有人激动地挥舞着小红旗,有人感慨万千,有人庄重而肃穆。

徐悲鸿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写意和水墨表现,并结合西方绘画技巧,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面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令人对那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充满敬畏和敬重之情。

《开国大典》是一幅十分震撼人心的画作,通过绘画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观者感受到那个伟大时刻的庄严和激动。

它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中国人民奋斗和团结的称赞和肯定。

它让我们回顾过去、珍视现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贡献力量。

开国大典美术鉴赏500字

开国大典美术鉴赏500字

开国大典美术鉴赏500字
【引言】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一幅名为《开国大典》的美术作品诞生了。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开国大典》进行详细的美术鉴赏,分析其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
《开国大典》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而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

画家董希文以强烈的艺术责任感,通过对开国大典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新生国家的热爱和敬意。

【美术作品中的元素分析】
《开国大典》以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

在画面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们神态庄严,广场上的人群欢呼雀跃。

画家巧妙地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将瞬间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鉴赏《开国大典》这样的美术作品,首先要了解其创作背景,感受画家传达的情感。

其次,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如色彩、线条、形状等,来领悟画家的表现手法。

最后,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开国大典》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传递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

同时,它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风貌的窗口。

【结论】
《开国大典》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美术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热烈氛围,也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慨万千。

《开国大典》赏析

《开国大典》赏析

我对【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的鉴赏与批评一:叙述这是陈坚的一幅油画作品,它的尺寸是220×400cm,创作于2009年。

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

它是一幅具象作品,主要描绘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簇拥在一起相互交谈着什么,焦急的等待着开国大典的开始。

画中共有32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为中心展开。

他们三人身着土黄色中山装,其余则是军绿色的军装。

画面右上方可以看到士兵威严的驻守在那。

画面后方则有两棵有着百年历史的松柏树,看上去苍劲有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孕育着生机。

画面左上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

砖红色的围墙、黄色的琉璃瓦,这种鲜艳的颜色在画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使得整个画面原本庄严的气氛变得融洽、和谐。

画面左下角有一盆青花瓷,里面种着万年青、生机盎然,似乎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幅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清新而又宁静。

后方的树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一缕阳光通过薄雾射入,显得很温馨和谐。

总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威严、宏大而又激动、兴奋的感觉。

二:形势分析这幅作品是狭长的横幅构图,给人一种宽阔宏大在感觉。

在构图方面;它可以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参差分明、聚散有别。

近景则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一条视平线穿过所有人物的头部,这种长长的水平线给人一种宽阔明净的感觉。

把后面一组人物头部连起,形成了一条具有方向感向内弯曲的斜线,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把画中人物的脚连接起来,它们均指向毛泽东,巧妙地构思再次说明了他是画面的中心。

画中人物与地面构成直角,使得画面更加沉着稳重。

作者运用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勾勒出画中人物的轮廓,他们形态各异,神情各不相同,表情刻画细腻而又逼真,惟妙惟肖。

中景则是那两棵古老的松柏树,两树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画面中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树的枝干错落有致,并非凌乱勾画,在背景处巧妙的安排了树木交叉的斜线。

仔细观察则是构成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边形等,独具匠心,感觉到画面透气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开国大典画作赏析

开国大典画作赏析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 年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观此画不由得耳边响起了毛泽东主席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画面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虽然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中。

作者却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到左侧一一角,并且他们的朝向也不是正南,这样就使这个领导人的集体脱离了逆光的背景,使画面显得明丽充满喜气。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作者也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宏大的群众场面就得以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还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

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记录了现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时刻。

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热烈而抒情的色彩展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国庆典礼庄严而喜庆的整体气氛,董希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构图上打破常规,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使毛泽东与广场上的群众产生了呼应关系。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毛泽东同志所创作。

这幅画作创作于1951年,旨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以油画技法呈现,画面辽阔,具有宏大的气势。

整幅画的背景是宽广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具有辽阔胸怀和广袤国土的气魄。

画中描绘了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气势磅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行进中的各类队伍。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自信,充满革命斗志。

整幅画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的创作主旨是表达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当年的喜悦和自豪感。

画中的人民群众是主角,他们身着各类服装,代表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知识分子等。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逼真,他们充满激情地向前行进,展现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

通过这幅画,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历史场景的画作,更是一幅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艺术才华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视。

毛泽东以画画的方式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贺,彰显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国家情感的表达。

这幅画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和对美术的重视。

《开国大典》这幅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的自信和豪情壮志,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这幅画作激励了无数后来者继续致力于艺术创作中的历史题材,表达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艺术作品。

它以其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观者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时刻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激发了整个国家的爱国热情。

这幅画的存在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美术史的篇章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当代知名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以宏大的场面展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对伟大事件的铭记。

在油画技法方面,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技法处理,下面将对其油画技法进行详细剖析。

在色彩运用上,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采用了丰富的色彩,运用了暖色调和冷色调,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力量和热情。

他运用了大片的红色和金色来表达盛大的场面和庄严的氛围,同时在光影的处理上也非常出色,从而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在色彩对比上,他巧妙地运用了冷暖色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在构图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采用了大胆的构图手法,整体画面层次分明。

他通过人物的布局和位置安排,使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在构图上注重了对比和平衡,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他还通过精准的透视和比例处理,刻画出了宏大的场面和庄严的氛围,使整幅画面更加有力量感和气势。

在细节处理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细节处理非常精细,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构图,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表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传神。

他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准的光影处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与力量。

在笔触运用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笔触,通过不同的笔触表现出了不同的细节和质感,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他运用了厚重的油画颜料和精细的笔触,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他还通过灵活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整个画面的动感和力量,使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油画作品,他在色彩运用、构图手法、细节处理和笔触运用上都展现了非凡的绘画功底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这幅作品,董希文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热爱和铭记,更展现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开国大典的背景与意义三、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四、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赏析1.构图与布局2.色彩运用3.人物形象刻画4.艺术风格与技法五、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开国大典,即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典,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

这一历史事件被无数文艺作品记录和传颂,其中著名画家董希文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开国大典的背景与意义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开国大典》是董希文于1952 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描绘了开国大典盛况空前的一幕。

董希文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天安门广场。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董希文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历史资料,力求真实地表现出开国大典的气氛。

四、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赏析1.构图与布局《开国大典》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天安门城楼居中,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城楼上,面向广场,观众从左到右,层次分明。

画面还描绘了一群少年儿童欢庆的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充满希望的未来。

2.色彩运用作品色彩鲜明、丰富,以暖色调为主。

阳光下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上的红旗以及领导人的红色衣服,都象征着革命的热情和胜利的喜悦。

画面中蓝天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开阔,呈现出新中国成立时朝气蓬勃的气氛。

3.人物形象刻画《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董希文通过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这一历史时刻的自信与豪迈。

2018精选版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2018精选版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14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 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 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 将《开 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 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 名画家靳尚谊。当时靳尚谊忙于公务,便推 荐了北京青 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 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这次可以定性为第四次修改。)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3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4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5
画面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 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 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张 高 澜 岗
6
古建筑专家指出,非但两柱之 间的跨度加大了好几倍,而且 从透视学的角度指出,画面右 方应该能看到的半边柱子也没 有画上去。他说,这在建筑学 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 艺术上确是一个大成功。
7
8
9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完成后历经多次修 改,曾经删减过几个人。
10
1954年,高岗、饶漱 石反党集团被清算, 1955年,作者董希文 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 除,《开国大典》中 一抹蓝天,不露痕迹 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 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 典的高岗,原位以一 盆鲜花代替,为第一 次修改。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摘要:
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二、油画创作背景
三、油画内容鉴赏
四、油画艺术价值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提纲】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开国大典油画是一幅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场景的著名油画作品,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以1949 年10 月1 日的开国大典为背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激动人心的时刻。

【提纲】二、油画创作背景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董希文亲身经历了这一盛况空前的历史时刻,并深受感动。

于是,他决定以开国大典为题材创作一幅油画,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提纲】三、油画内容鉴赏
开国大典油画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画面展示了开国大典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热烈拥护。

整个画面色彩鲜明,具有强
烈的时代特征。

【提纲】四、油画艺术价值及影响
开国大典油画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艺术象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崭新面貌。

这幅画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纲】五、总结
开国大典油画是董希文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独特视角记录新中国成立时刻的杰作。

这幅画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又彰显了国家的崭新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
04级美术学五班 毛二艳
20047201092 2007/04/27
目录
1:作品简介 2:课程类别{课时。教材分 析} 3:教学目的 4:教学重点 5:分析作品 6:艺术成就 7:作品欣赏(7—9)
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简介: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著名油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尺寸: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 博物馆。
彩,并增加了节 日的喜庆气氛。
4.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在画面
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
总体的需要。
5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
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创作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 宏伟壮阔 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1
课程类别:美术欣赏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1.《开国大典》作品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2.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
2.色彩;画面以中国喜庆的色彩红色创作为
主。在色彩上注意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
烈,如红地毯和蓝天对比,灯笼与远处的红
旗形成对比基调。
5
3.造型:这幅作品 作者不画投影, 类似中国画工笔 重彩的风格。在 素描表现方面, 作者,抓形,体 现“准”与“传 神”
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国人民共和 国诞生的历史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新的起点——是西方 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6
中国早期油画作品欣赏
陈逸飞和 魏景山的
《占领总》 统府》
陈逸飞和魏景山的
7
詹建俊 《狼牙山五 壮士》
8
莫朴 《南昌起义》、
9
2
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 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 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 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 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 国主义热情。 2.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欣 赏使同学们更了解西方油画的魅 力,培养学生对西方艺术的欣赏 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油画概念,种 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油画基础知 识。
3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中国油画的 基本特点,即审美特点。使用学生 理解,喜欢中国油画的关键。
2.欣赏《开国大典》作品的并比 较民族油画绘画特点与西洋油画绘 画特点。(中国早期油画有中国画 特色,工笔的严谨,写意是洒脱)
4
分析作品:
1画面构图:主体以 毛主席
和其他领导人为视觉 中心。在天安门城楼 上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伟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