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作者罗广斌的悲剧人生
《红岩》课件
主要人物
许云峰(剧照)
相关事件
发现郑克昌可疑 ,立即命令放弃 沙坪书店这个联 络站;
为掩护市区委书 记李敬原,挺身 而出,说自己是 《挺进报》的领 导人;
用手和铁镣挖穿 地牢,绝不自己 逃生
大义凛然面对死 亡
性格特点
有高度的政治敏 感、处事果断
顾全大局、临 危不惧
意志顽强,有 自我牺牲精神
视死如归、有为 理想而献身的精 神
《红岩》的成书背景
1948年,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 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 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 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 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 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 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 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 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 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 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 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罗广斌 杨益言
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 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 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在狱中坚持斗 争。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带领难 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积极从事宣传烈 士革命事迹的工作。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 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 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 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 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
作品评价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 奇,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
《红岩》阅读 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提要《红岩》是一部革命体小说。
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这部名著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姐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余新江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阅读安排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
随后,创作了长篇红色经典小说《红岩》。
老师建议你利用一周时间仔细读一读。
全书共三十章,你可以做好安排。
每天阅读5章左右。
你可以到附件的书店购买,也可以上网查找阅读。
故事情节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
16首古诗词及《红岩》梗概
《红岩》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作为幸存者和最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
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内容梗概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
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
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
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
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
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C)。
A 、自信B 、能力强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B )。
A 、杨朔B 、秦牧C 、刘白羽D 、周涛3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B 、《小二黑结婚》C 、《三里湾》D 、《套不住的手》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B)。
A 、鲁迅B 、沈从文C 、巴金D 、老舍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D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1 、“三突出”创作原则: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
《红岩》作者罗广斌之死
《红岩》作者罗广斌之死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0年第16期遭狱友怀疑:哥哥曾是国民党司令罗广斌(1924年-1967年),重庆忠县人。
读中学时因争取婚姻自由与封建家庭决裂,离家去云南求学。
抗战时期投身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
本来,凭着家庭的关系,罗广斌完全可以不坐牢房。
罗广斌的哥哥罗广文(当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四川境内手握重兵,就连西南地区军统特务头子徐远举也不得不惧他三分。
据说,抓捕罗广斌前,徐远举曾找罗广文“商量”:有人供出你弟弟是共产党。
罗广文也怕落个“袒护”的罪名,便说:“我这个弟弟从小不服管教,你把他抓去教训一下吧,但一定要保住他的命。
”特务们就按照罗广文提供的家庭地址,在成都抓到了罗广斌。
在渣滓洞监狱,由于罗广斌特殊的家庭背景,狱中地下党组织一度对他也产生了怀疑。
但他很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同志们的信任。
1949年秋,预感末日来临的刽子手举起屠刀,开始对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关押的政治犯进行有计划的大屠杀。
10月28日凌晨两点,解放军已抵城郊,罗广斌趁机做通看守的工作,带领16名难友越狱。
创作小说《红岩》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
1958年,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
这年10月,他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信,要出版他们关于狱中的回忆录。
1959年2月。
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合作的《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
1958年11月,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朱语今来到重庆,他敏锐地感觉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狱中的斗争事迹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于是决定向当时在重庆市委工作的罗广斌、杨益言约写长篇小说。
1961年底,描述重庆解放前夕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红岩》出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放,小说《红岩》成为一代中国人丰盛的精神食粮。
《红岩》PPT
市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 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 “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
委工作,先后 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 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 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坚定理想信念、崇高思想境界、巨大人格力 量、浩然革命正气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从本 质上讲是信念与正气。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广大 群众最需要的就是信念和正气。因为,社会发展 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个时期都离不开正确 的、鼓舞志气的、人们都接受和认同的政治追求。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世界上占据了较高 的地位。越是到了最关键的发展阶段,越需要冷静思考,甚至需要反思,真正从广大人 民群众的信念、正气等方面去教育、引导、巩固、提高尤为重要和必要。作为红岩联线 的一名职工,思考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自己政治 素养的提高,也是应尽之责。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集中体现,崇高的思想 境界是红岩精神的高尚情操,巨大的人格力量是红岩精神的魅力所在,浩然革命正气是 红岩精神的坚强斗志。
二、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崇高思想境 界的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崇高思想境界是 一脉相承的。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需要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鼓舞斗志,从本质上讲就是提高全民族团结、和谐、 向上的精神,需要全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社会。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 的共同理想,需要全民有崇高思想境界,用共同 的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红岩 精神所体现的崇高思想境界,就是要我们明白一 个道理,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单位利益, 每一个人理应义不容辞地维护、脚踏实地去创造、 不求索取的贡献,尽其所责的努力。
红 岩
红岩《红岩》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
它主要叙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98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
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
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
故事梗概:1948年,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
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
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
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
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
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红岩》作者罗广斌之死
罗广 斌 之 死
小说 《 红岩 》 出版后 , 广斌 的 罗 名气 虽 如 日中天 , 政 治生 活却依 但 然遭 到诸 多 限制 。罗广斌 当年在 大
屠 杀之 夜从 狱 中脱 险 的经历 , 是 总
集 中营 关 押 的 政 治 犯 进 行 有 计 划
的 大 屠 杀 。 0月 2 1 8日凌 晨 两 点 , 解
红岩 作者罗广斌之死
遭 狱友 怀 疑 : 哥 哥 曾是 国 民党 司令
罗广 斌 ( 9 4年 一 9 7年 ) 重 12 16 , 庆忠县 人 。 中学 时 因争 取婚姻 自 读 由与封 建 家庭 决裂 , 家去 云南 求 离 学 。抗 战时期 投身 学 生运 动 , 加 并
入 中 国 共 产 党 。 9 8年 由 于 叛 徒 出 14 卖 , 成 都 被 捕 , 后 被 网 于 重 庆 在 先
哥 罗 广 文 ( 时 是 国 民 党 高 级 将 当 领 ) 在 四 川 境 内 手 握 重 兵 , 连 西 , 就 南 地 区 军 统 特 务 头 子 徐 远 举 也 不
广 斌 、 德 彬 和 杨 益 言合 作 的《 刘 在
烈 火 中永 生 》 出版 , 读 者 中引 起 在
极 大反 响 。
15 9 8年 1 月 , 中 央 常 委 、 1 团 中 国 青 年 出 版 社 党 委 书 记 朱 语 今 来
胡 蜀 兴被 人带 到后 勤 工程 学 院 , 一
个 自称 在 公 安 局 工 作 的 中 年 人 告
得 不惧 他 三分 。据 说 , 捕 罗广 斌 抓 前 , 远 举 曾找 罗广 文 “ 量 ” 有 徐 商 : 人供 出你 弟弟是 共产党 。罗广文 也 怕 落个 “ 护 ” 袒 的罪 名 , 便说 : 我 这 “ 个 弟弟 从小 不 服管 教 , 把他 抓 去 你 教 训 一 下 吧 ,但 一 定 要 保 住 他 的
名著导读《红岩》
作品评价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
秀的革命英雄传奇,被誉为 “革命的教科书”
《红岩》被称为“黎明时刻的 一首悲壮史诗”。
《红岩》的成书背景
1948年,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 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 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 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 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 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 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艺术特色 1.《红岩》没有采取围绕一个中心人 物贯彻始终的手法,而是围绕着狱内、 狱外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 象。
2.结构宏伟而严谨,错综复杂而有条 不紊又富于变化,是《红岩》又一个 显著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3.此外,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环境 气氛的渲染也是《红岩》的一个鲜明 的艺术特色。
许云峰无动于衷地笑了笑。“这点,我 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 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 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 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 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 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 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 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 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 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 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华子良(剧照)
他 是 谁?
华蓥山纵队司令 员,是一位传奇人 物,善使双枪,令 敌人闻风丧胆、恐 慌不安。
双枪老太婆(剧照)
特务头子 徐鹏飞
叛徒 甫高 特务 郑克昌
主题思想
《红岩》是一部描写重庆解放前夕 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的 长篇小说。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国民党 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斗争走向全国胜 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 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 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 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坚贞不屈、 向往光明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红岩作者罗广斌结局
红岩作者罗广斌结局【--报告】关于罗广斌,19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很熟悉。
因为他的名字和着名小说《红岩》紧密相连。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特别是他的生平插曲。
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着名作家。
上中学的时候,为了获得结婚自由和封建家庭决裂,离开家去云南学习。
抗战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因叛徒背叛在成都被捕,被关进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
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的时候,从白公馆越狱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务委员兼统战部长。
曾与刘德彬、杨益言合写《烈火中永生》等小说。
1958~1961年与杨益言合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喜爱,相继发行了350万册,翻译成英、法、俄、日等19种外语。
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本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
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拘留所坠落死亡,42岁。
在监狱里战斗。
罗广斌出生于生活条件优良的家庭,可以过老爷爷的生活,但他抛弃了这一切,走上了革命之路。
1944年,在马识途的帮助下,他离开家乡去西南联大附中学习。
1945年,他加入党的周边组织民青社,参加了一二一等学生运动。
1948年,据江竹筠介绍,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9月10日,由于叛徒背叛,罗广斌在成都家被捕。
本来因为家庭关系,罗广斌完全不能进监狱。
罗广斌的哥罗广文(当时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的第一个想法是让罗广斌在监狱里吃点苦头,改变立场。
但他没想到,经过监狱的艰苦锻炼,面对特务的严酷刑具,罗广斌不后悔自己政治上的选择,随时准备用生命保护这个选择。
1949年初,监狱内的党组织希望他利用家庭的特殊背景出狱,让监狱外的党组织了解监狱的斗争状况,罗广斌这次没有遵从党组织的决定,他必须和同志们在监狱里继续斗争。
红岩的诞生。
1958年,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
《红岩》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
《红岩》高中读后感1000字5篇《红岩》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1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
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这里却奏响“国际悲歌歌一曲”,200多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军人、甚至小孩(包括只有10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步云桥、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梅园。
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红岩》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
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经过作者的精心刻画,都活灵活现地以各自的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贞,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
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不暴露身份,仍旧镇定自若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
在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而后从容走向刑场。
所有这一切,让人多么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红岩》里面都是一些真实的人和事情,而这些人和事情同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失败膏肓土,成功祭苍生”,“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而在这些思想当中,所实践的都是具体的人,而这些人都不是当时一些家庭条件困难,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都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从小都有富裕的家庭生活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但是在自己的人生实践选择道路当中,他们投身于社会革命,为整个国家民族和大多数的利益进行实践,这崇高的选择促使我们去思考,人应该怎么去活着?人应该怎么去奋斗?人应该怎么去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应该所尽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红岩》里的人物原型--歌乐山的烈士们是一个奇特的英雄群体和文化群体,他们几乎人人会写诗。
完美阅读课《红岩》讲解学习
许建业被捕之后,他关心在志诚公司宿舍床下的 那个皮箱,里边放着党的机密文件。看守许建业的特 务叫陈远德,他以同情心骗取了许建业对他的信任。 许建业给地下党员刘德惠写了一封信,叮嘱他把皮箱 中的秘密文件销毁。此信许建业让陈远德送去。他万 没想到,口蜜腹剑的陈远德把信交到了徐远举手里。
起在重庆松林坡遇难)
双枪老太婆--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1949年11月27日和次子邓 诚烈士同时牺牲于渣滓洞监狱)
四、《红岩》主要内容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 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 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 售进步书刊。
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
地形隐蔽。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所关押“政治犯” 迁此,于1947年4月迁回。 1947年12月,关闭半年多的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二 处第二看守所重新关人。最多时达三百多人 。
三、《红岩》人物介绍及原型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 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 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程度的虚构, 把其他烈士的一些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
2、江姐
江竹筠(1920-1949)女,四川 自贡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 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后 经组织安排考入四川大学。 1947 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 万县组织下川武装起义。 1948 年1月,彭咏梧不幸牺牲,她谢 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 “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 6月14日,因挺进报事 件被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 后与李青林、李承林、石文钧、 唐篡陶、黄绍辉、李明辉、黄 玉清、陈继贤、雷震一起转押 渣滓洞看守所。徐远举和张界 多次对她进行拷问,使用竹筷 子夹手指酷刑,但她始终坚贞 不屈,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 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红岩》与罗广斌悲剧(下)
《红岩》与罗广斌悲剧(下)作者:敬文东来源:《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04期机会总会得到珍惜,只因为它确实是机会,除非有人不认识它。
第二天,815战斗团在事发地大田湾体育场召开了一次异常隆重的追悼大会和控诉大会,到场的人数竟然超过30万①。
真不知那个小小的体育场怎么装得下那么多肉身凡胎。
或许进入那个地方的人突然间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武侠小说中才存在的缩骨功。
反正追悼会刚宣布开幕,815战斗团的成员就用旗杆举着长长的挽联入场了,挽联上赫然写着当年渣滓洞追悼会上的悼词,十分具有煽动功效:“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碧血溅山城,喜红岩史诗又添新页,风暴扫迷雾,看文化革命谁敢阻挡。
”参加大会的人一边含泪鼓掌,一边欢快地为他们闪出一条通行的道路。
“人们自觉地从各地来到大田湾,一朵朵白花、一个个花环、一幅幅挽联,为烈士堆成了一座小山。
罗广斌等人在会上作了煽动性发言,称西南局、省市委中一小撮走资派阴谋策划其御用工具,…赤膊上阵,拳打足踢,挥戈扬矛,大打出手。
他们用钢钎、木棍、铁锤、铁矛、旗杆、主席语录牌……等等,打死打伤815派200余人,造成世所罕见的流血惨案。
‟”②面对群情激昂的造反派,前红色说书艺人精神抖擞,又恢复了当年的本色,对着高音喇叭狂吼滥叫:“一个星期以前,我们在这儿追悼牺牲在中美合作所里的革命先烈,一个星期以后的今天,我们又在这儿追悼牺牲在重庆体育场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反英雄。
”闻听此言,台下马上响起表征悲愤的掌声:像十几年前一样,群情又一次激昂起来。
罗广斌紧接着发布了这次讲话中最为重要的口号:“打倒反动的重庆市委!解放山城重庆!”③应和着继续革命的节奏,严肃、真诚到极点的闹剧还在继续进行。
早在12月5日大田湾的追悼大会上,当仁不让、奋力争得大会执行主席宝座的罗广斌就坚决主张抬尸游行。
他呼吁和提醒815的各位同仁:“火葬场有14具尸体,拿出来抬尸游行。
”为此,他还动用了必要的革命阳谋并继续鼓动他的同盟军:“不是打死的也不要紧,反正有打死的。
红岩小说的主要内容
红岩小说的主要内容《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
关于《红岩》这部小说大家有读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岩小说的主要内容_红岩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岩的作者简介罗广斌(1924—1967),四川省成都市人。
中学时代,因为与一个家境贫穷的女同学恋爱,遭到封建地主家庭的反对,愤然出走,去昆明求学。
1945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外围组织“民青社”。
1946年初,被派往滇南以教书为名,开展农村工作。
旋又调回重庆。
1948年3月在重庆西南学院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同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
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
重庆解放后,曾在重庆团市委、长寿湖渔场担任领导工作。
为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经常讲述革命战士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并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了重庆集中营烈士诗集《囚歌》(1950年)。
与杨益言、刘德彬合写了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1950年)、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
1958至1961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
1962年调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创作员。
“文化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杨益言(1925—2017),原籍四川省武胜县,生于重庆市。
曾在同济大学读书。
因参加反对美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
1948年8月在重庆被特务机关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重庆解放后,曾在中共重庆市委、团市委工作。
在“文化革命”中,杨益言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粉碎“四人”后,杨益言才彻底平反,后担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业作家。
<<<返回目录红岩的主要内容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红岩
《红岩》资料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类型:小说成书时间:1961年必读理由《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曾经震撼了许许多多青年读者的心。
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今天,《红岩》无疑是一部极好的教科书。
创作背景《红岩》写于1961年,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罗广斌(1924~1967年)、杨益言(1925年~)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
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
他们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写下了纪实文学《圣洁的鲜花》、《江姐》等,记述先烈的斗争史实。
1958年,他们又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将这些纪实性作品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反复锤炼创作而成的。
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红岩》成了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
邓颖超同志在1985年重回重庆时,激动地写道:“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1991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特地参观了红岩村纪念馆,题下“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词句。
1996年的红岩图片展览,在全国引起空前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
人们无不为红岩精神所吸引,所感动,所激励,所振奋。
作品缩写《红岩》的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红岩》作者的起伏人生]红岩作者
[《红岩》作者的起伏人生]红岩作者对于罗广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十分熟悉的,因为他的名字和著名小说《红岩》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就有些陌生了,尤其是对于他的生平轶事。
罗广斌,重庆忠县人,著名作家。
读中学时因争取婚姻自由与封建家庭决裂,离家去云南求学。
抗战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
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
曾与刘德彬、杨益言合写《在烈火中永生》等小说。
1958-1961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读者喜爱。
“文化大革命”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身亡,时年42岁。
狱中斗争罗广斌生于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完全可以过“幺老爷”的生活,但他却抛弃了这一切,走上革命道路。
1944年,在马识途的帮助下,他离开家乡到西南联大附中读书。
1945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青社”,参加“一二・一”等学生运动。
1948年,经江竹筠介绍,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9月10日,因叛徒出卖,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捕。
本来凭着家庭的关系,罗广斌完全可以不坐牢房。
罗广斌的哥哥罗广文(当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最初的想法,是让罗广斌在狱中吃点苦头转变立场。
但他没想到的是,经过监狱里的艰苦锻炼,面对特务的严酷刑具,罗广斌对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组织更加忠诚坚定,没有后悔自己政治上作出的选择,随时准备用生命来捍卫这种选择。
1949年初,狱内党组织曾希望他利用家中的特殊背景出狱,让狱外的党组织了解狱中的斗争情况,但罗广斌这次没有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他要和同志们留在狱中坚持斗争。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用行动证明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伟大人格。
《红岩》真实历史及惨痛教训
《红岩》真实历史及惨痛教训《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
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红岩》真实历史及惨痛教训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红岩》背后的真实历史及惨痛教训011948年的春天,一份共产党办的《挺进报》竟然堂而皇之被投送到西南最高军政长官朱绍良桌上。
暴跳如雷的朱绍良把军统特务头子徐远举骂得狗血淋头:“不是说共产党在重庆再无活动了吗?动用一切手段,马上查,彻底查!”顶着限期破案压力的徐远举不得不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特务行动,几经曲折,徐远举终于在《挺进报》的传播中找到了突破口。
《挺进报》是重庆市委机关报,是秘密刊物,主要在党员和外围积极分子中传看。
然而,一些党员干部阅读《挺进报》时,却无视保密要求,随意扩散。
党员陈柏林把《挺进报》给社会人员传看,很快被特务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盯梢,工运干部任达哉暴露了。
4月1日,任达哉被捕,酷刑下此人很快叛变,特务逮捕了在茶馆与任达哉接头的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建业。
许建业不怕死,他早已准备为党的事业赴死。
被捕之后,特务们在许建业身上考验无数酷刑,却连他的姓名、职业也没有搞到。
但许建业非常焦虑,他后悔自己的麻痹:将18份党员自传等党的机密资料放在公司宿舍床下的皮箱里。
因担心这些机密材料落入敌手,许建业焦急地做着那个看似老实的看守兵陈远德的工作,轻率相信了陈远德同情革命的假话。
许建业给党员刘德惠写了一封信,叮嘱他把皮箱中的秘密文件销毁。
此信许建业让陈远德送去,“答应给他4000万元,以后有功革命,还可以得奖”。
陈远德转身把信交到了徐远举手里。
许建业莽撞的举动暴露了党在志诚公司的据点,特务守伺志诚公司,中共川东临委第三号负责人、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于是落入了圈套。
对许被捕一无所知的刘国定,带着下级涂绪勋去志诚公司找许建业。
《红岩》中的狱中的生活作文
《红岩》中的狱中的生活作文在读这本书之前,看了书的简介,主要是介绍了在革命战争期间一群革命党人在面对困难、折磨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我想现在的青少年们对于先辈们怎样与恶势力斗争,为我们创造幸福的生活不是很了解,所以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阅读了这本书。
开始时,因为特务纵火,而引起了__大学许多学生的强烈反应,其中一个叫成瑶的女学生,她的年纪应该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在她那个年代,她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而现在的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没有想法,大多都是浑浑噩噩的,只因为我们是温室的花朵,被保护的太好了。
后来她的二哥成岗应为叛徒的出卖而被捕了,她就义无反顾的接替了哥哥的工作,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应该去学习她,不用像她这么有担当,但至少要有思想,要有责任感,这样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了先辈们坚韧的精神,当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余新江等共产党人被捕时,在渣滓洞监狱里,他们一直坚守着革命道路,相信着共产党。
成岗被施以暴刑时没有说出自己的领导人,写“自白书”时,他明确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背叛党,与甫志高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共产党人的坚定和正义。
许云峰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丝毫不动摇,而且对敌人进行语言讽刺,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了出来。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还是互相帮助着。
龙光华的死激起了愤怒,他们要求为他好好安葬开追悼会和获得平等的待遇,团结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功了,虽然监狱是黑暗的,但他们的内心是光明的,“监狱之花”的诞生是新生命的起点,也是革命的新的曙光。
江姐是那个时代最勇敢的女性,她有智慧、不屈不挠、坚强。
本想着可以见到自己的丈夫,但他却死了,失去了亲人,她却不像普通人一样表现得寻死觅活的,她认为党才是第一,人民的幸福才是第一,不能感情用事。
被抓时,她用自己敏锐的思想分析自己身处险境,进入监狱了,被用刑了,但也始终坚贞不屈,直到最后英勇牺牲了也没有泄露党的秘密。
在渣滓洞监狱时的迎新晚会,他们还是办得有声有色,不因为自己处于困境而垂头丧气,他们是一群懂得生活意义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狱中革命者预见到国民党政权在溃败前夕很可能实行疯狂的大屠杀,他们有话对党讲。“狱中八条”就是披沥赤诚的诉说,是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商定,如果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狱中同志集体讨论的意见向党汇报。而罗广斌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传递出来的“狱中八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伊始叱咤风云
5月15日晚上,重庆师范大学后门车水马龙。等待了大概10分钟,记者见到了先前约见的重师退休教师杨向东。漫步在校园休闲走廊里,他的手上拿着一份文革小报的复印件,那是在罗广斌死后,1967年11月20日出版的“打倒叛徒罗广斌专刊”第二期,标题“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文革里杨是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因罗广斌冤案的株连,他曾被打成“反革命同伙”,也曾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调查过此事,收集相关资料,是少数的知情者之一。
罗广斌,1924年生于四川忠县,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共,1949年11月27日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长寿湖渔场场长及市文联专业创作员,是名动全国的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其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在关押地坠楼而亡,其时42岁。
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罗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同志向党组织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
联络站与“廉罗站”
杨向东与罗广斌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1月。对于那次见面杨向东很清晰的记得:“罗广斌家中我问老罗:你在北京的讲话录音对保守势力的打击很大,你说死了十几个造反派战士,有没有钢鞭(证据)?他哈哈笑了几声说,我们走得匆忙,当时又很混乱,各组织汇报材料时统计的,无法核实。”
事后罗请杨向东约见西师造反派头头岳朝亮,准备到北碚和西师走一趟,向那里的造反派宣传主张。杨向东回忆,那年1月中旬在他陪同下,罗广斌、杨益言乘市文联黑色轿车驱车前往北碚,途经沙坪坝时,罗提出顺道去重庆大学,找重大造反派头头再谈一次,“汽车停在重大8·15总部楼下,他一人上楼,我们在车上等。不一会老罗就回到车上,告诉我们对方不欢迎他,事情没谈成。他说本想再劝说对方一次,希望他们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克服右倾情绪,把矛头对准市委,但既然不欢迎,自己就是仁至义尽,算了!”
罗广斌的死,到底应该定性为“牺牲”还是“自杀”,非本文所能够胜任的事。罗广斌是一个有缺点有过失的革命者。借用鲁迅的话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而已。特别在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讲“牺牲”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牺牲。人们看到,凡是开口闭口“改革”,开口闭口说要“牺牲”和“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自己自始至终没有付出过代价,也没有做出过牺牲。不管是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国企改革最力的人,还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执行改革最坚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付出过代价,也从来没有做出过牺牲。他们所说的代价和牺牲,都是给别人准备的。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捞进银子就行了,同时捞进的还有私家车、两套住宅房,以及别墅之类。还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完了。—— 他们的境界根本不能与罗广斌同日而语。单凭罗广斌当年放弃家庭的优越物质享受,甘愿过清贫的日子,甘愿冒杀头的危险这一点,就足以反衬出如今口口声声要“改革”和“牺牲”的那帮人龌龊的灵魂。
作为当年重大造反派的知情人士,周孜仁说:“当整个社会秩序被一朝颠覆,当像大山一样压得罗喘不过气的大人物们,突然间被年轻娃娃打得落花流水,那一刻,他的兴奋是多么真诚。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从文革一开始,就是真正的造反派。他确实去重庆大学找过‘815’的负责人,在一次全团战斗组长会议上,总团一位‘勤务员’曾通报过这情况,结论是:‘听说这人历史有问题,我们不理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事隔50多年重温这“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写的。白色恐怖时期,考验革命者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威逼利诱关。和平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权力关、-关。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接触重大造反派却被怀疑“历史有问题”,于是罗广斌理所当然受到重庆另一个实力组织西师造反派的接纳,很快成为座上宾。“12·4事件”发生时杨向东在“12·4惨案联合调查团”任宣传组组长,12月中旬后成为调查团的留守负责人之一。其时由于各方意见分歧,造反派在调查团内部已经分裂成两派。他回忆:“就在闹分裂时,杨益言派人到人民小学调查团团部,邀我去市文联会晤。很快杨请我牵线,与西师造反派头头岳朝亮见了面,从此西师造反派与罗等人的关系逐渐密切了起来。”
《红岩》作者罗广斌的悲剧人生
曾经影响过几代人成长、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长篇小说《红岩》,是由好几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罗广斌是作者之一,也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作者。
罗广斌,1924年生于四川忠县,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他被捕关在白公馆秘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长寿湖渔场场长及市文联专业创作员。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其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而亡,时年42岁。
当年《815战报》编辑周孜仁现在是云南著名作家,对于罗地位崇高却政治受压的原因他分析指出,“罗的受压主要是因为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因为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那段传奇的经历正好构成了其让人放心不下的历史疑点。”
1966年12月4日,大田湾体育场爆发两派群众组织大规模武斗。12月9日,罗广斌参加由造反派组成的“12·4惨案赴京控告团”启程北上。12月17日在北京,他作为惟一外地代表在40分钟发言中强烈要求“严惩制造血案的罪魁祸首!”他的讲话录音被迅速送回重庆,在各地反复用高音喇叭播放,让造反派声势大振。
这就是我佩服罗广斌、怀念罗广斌及其战友的理由。我认为,罗广斌和他的同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
罗广斌悲剧发生前后
重庆晚报 → 周刊频道 → 重庆纪事 2005年05月29日 第 14 版
纪事提示
杨向东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
罗广斌参与文革的坚决态度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由于小说《红岩》在全国影响太深,他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市里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