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来袁世凯》有感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袁世凯作文《国家病灶与国体救治》是一篇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品。
全文900字,字里行间充满着袁世凯对国家病灶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国体救治的坚决决心。
在文章的开头,袁世凯便用“国家病灶”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中国当前的困境。
他指出,在现代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很多难题,比如社会不稳定、民众贫困和经济停滞,这些问题如同病灶一样,让国家面临巨大的困扰。
袁世凯认为,国家病灶的根源来自于封建王朝的倾覆和民族的困顿,需要通过国体的救治来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袁世凯接着对国家病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国家病灶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
他指出,政治方面,中国一直缺乏统一的中央政权,导致政策执行不力,权力分散乃至内乱不断;经济方面,中国的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落后、商业腐败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国家的发展;文化方面,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思想僵化、科技落后,人民普遍缺乏教育和文化素养。
袁世凯深知国家病灶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因此他在文章的中段提出了国体救治的方案和设想。
袁世凯认为,国家病灶需要通过国体救治来根本解决。
国体救治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政权,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袁世凯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解决政权分裂的问题,实现政治上的稳定;第二,要推进产业升级和农业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富裕;要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第四,要重视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袁世凯相信,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实施,才能够真正根治国家病灶,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对袁世凯作文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袁世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决心。
袁世凯凭借着对国家病灶的准确判断和对国体救治的清晰思路,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认识到,国家病灶是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袁世凯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的思想和观点在当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勇敢面对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得体会-袁氏当国读后感 精品
袁氏当国读后感篇一袁氏当国读后感前几天,读完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有很多感想和启发,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因为工作太忙,心不静,也就迟迟没有动笔。
最近几天,突然又想写点东西,就先把过去要写没写完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这就有了前两篇关于与儿子讨论爱情、友谊和宇宙的文章。
本来,还准备写一篇和儿子讨论音乐的文章,但怕关于《袁氏当国》的文章迟迟不写,那些灵感就会随岁月而消失。
毕竟,音乐的话题什么时候都可以谈。
另外,最近又陆续读完了一些书,如果这个不写,后边的也将被积压,所以,决定还是先写《袁氏当国》的读后感。
反思一下,其实,还是自己的惰性问题,因为只要想写,总还是有一些时间的。
我之所以读《袁氏当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是唐德刚先生。
唐先生是着名的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尤其以写名人传记和口述而着称,我最开始读的是他写的《张学良口述》,非常喜欢,随后,又读他的《胡适口述》、《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梅兰芳》等,就越来越喜欢他的风格和独到的视野。
前段时间,去厦门学习,中间在北京机场转机,等候飞机的时候,在机场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看作者,就决定买下,一路上,读了几段,回家后,虽然工作一直很忙,但还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不是很厚,但分量很重的好书。
下面,就说说读本书的几点心得。
首先,这本书进一步证明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辛亥革命其实融合了日本政府的一个阴谋。
日本人为了分裂中国,成立了黑龙会,目的是让满洲和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使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孙中山虽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想把中国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他实际是日本政府重点利用的对象。
孙对日本也抱有一定幻想,他在日本就住在黑龙会领导人的家里。
在日本的影响下,孙中山辛亥革命时的主张,虽然是推翻满洲政权,但他心目中的中国,实际是原来明朝的汉人疆土,不包括满洲、蒙古,甚至新疆、西藏,这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最初本意。
孙中山曾以此为条件向日本争取资金和军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袁世凯传》是一部描写中国近代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袁世凯的传记。
这部传记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袁世凯的一生和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
他曾经是清朝的重要官员,也是辛亥革命后的临时大总统和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
他在政治上的变化和决策,经常引起争议和批评。
这部传记生动地描绘了袁世凯这位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袁世凯这位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既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权谋狡诈的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的变化和决策,往往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目的和私利。
他在政治上的决策和行动,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这种政治上的矛盾和复杂性,使我对他的评价更加客观和深刻。
这部传记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生和政治活动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变迁。
袁世凯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他在这个时期的政治活动和决策,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的走向,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生和政治活动的描述,我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政治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袁世凯传》,我对这位政治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传记生动地描绘了袁世凯这位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他的评价更加客观和深刻。
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生和政治活动的描述,我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政治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传记不仅使我对袁世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赵焰2014-03-14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
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
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
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
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
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
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
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2014-03-14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袁世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袁世凯的一篇作文,并尝试对其进行解读分析。
袁世凯的这篇作文名为《吁民志开化》。
这篇文章是在1895年日本甲午战争之后写的,袁世凯当时在北洋政府任职,正面临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文章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开头的自序、篇名和首语、正文和结语。
文章的自序中,袁世凯首先阐述了自己为何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他说:“介文之所以下笔者者,咸自国家失勢,而四海忧虑其能不能复也。
”也就是说,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呼吁民众的心灵开化,为中国重振雄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名和首语中,袁世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局面和民众需要克服的陋习。
他说:“近者震亡方国,從之以待灾:二十餘年,历经战败,误国误民,不能自癒;道德日丧,人心日荒,民序日衰,疑乎其有自己之能,能复何不能乎?”文章开头就点明了中国所处的危险境地,民众需要开化、需要振作起来。
正文部分,袁世凯首先提出了“尊孔宗”、“大同盛世”、“民刑有邻”三个口号。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充分尊重孔子的思想、实现大同世界、促进邻里和睦,就能够达到开化的目的。
同时,他也指出了民众需要树立人类大同的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风气从而达到国家振兴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袁世凯再次强调了开化的重要性,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认识到国家的情形和自己的责任。
他说:“国有所急,应由人先求;人有所待,应知我代尽。
”也就是说,国家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才能够摆脱危机。
同时,他还提到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要求。
总的来说,袁世凯的这篇作文是一篇充满笔杆子的文章,用词精准,逻辑清晰,对于那个时期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袁世凯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呼吁民众积极开化,为国家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他所说,每个公民都应该认识到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
袁世凯传读书笔记
《袁世凯传》读书笔记100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将自己伪装成维新派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也是一个将中国“厚黑学”演绎的淋漓尽致的人。
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
关于他的历史,中外已有不少论著,然而对于他的生平,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评价,或赞其城府、心机、手段,或恶其贪婪、残忍、绝情,这些复杂的性格特征糅合在一起最终成就了他在乱世之中崛起,也将他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对于袁世凯,人们有过许多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太子少保”衔,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前,这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岁,但长子袁克定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提起父亲依旧称“先大总统”;洪宪帝,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2日,共83天;卖国贼、窃国大盗,从民国叫到新中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
这个人的一生贯穿了中国近代的重要转折,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标记。
袁世凯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正值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将要走完其漫长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创巨痛深的甲午战争的前后。
战前,他是李鸿章淮系军阀集团的一名初露头角的走卒。
战后,趁淮系军阀衰落的时机,他在小站创练了一支新式陆军,并以此为资本,破坏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扑灭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起义,在中外反动派的一片喝彩声中,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显赫职位。
不得不佩服袁世凯的政治洞察力,这个时候,他敏锐地觉察到:清王朝衰微,人民革命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谋求新的对策,很难再继续维持其统治。
因此,在1901至1908年间,他戴着“急进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纲领为指导,以那支新式陆军为核心,通过办“新政”,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这个新兴的集团是淮系军阀集团的延续和发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侵华由“蚕食鲸吞”转到“保全清朝,以华治华”的产物。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与近代中国
袁世凯与近代中国——读《袁世凯传》有感提到中国近现代史,一个总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便是袁世凯。
在国人的眼中,袁世凯是“复辟帝制”的代名词,是一个绝对专制、保守、僵化的帝制余孽,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治国贤臣。
为何对一个人有如此差别大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此种情况恐怕很少有。
带着这种好奇的心里,一口气把《袁世凯传》读完。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首脑。
袁世凯就像古代中国的曹操,雄心大略,一步一步走上权利顶层。
冷静地审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能臣,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
一是驻使朝鲜,不辱使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平乱。
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并因此赢得了朝野一致好评。
二是编练新军,以振国威。
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
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这就开了“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三是首倡新政,堪称楷模。
他先后在山东、直隶力行新政,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明星——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四是顺应潮流,颠覆满清。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
这时,他不仅可以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那样对付革命党人,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在1911年底之前把这场革命碾得粉碎。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革命党人联手,将清朝268年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迅速成为现实。
此外,他还提倡实业,注重发展经济,提出的一些举措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教科书上对袁世凯评价是窃国贼,复辟帝制,这种评价主要就是源于他的称帝,长期的宣传讲的是专制已遭人唾弃,因此称帝就是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的人自然就成了人民公敌,世人唾骂,讨袁势力就自然成了护国的正义力量。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袁世凯传》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袁世凯的传记作品。
这部传记详细地介绍了袁世凯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曾是清朝的重要官员,后来又成为了中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和第二任大总统。
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也因为一些政治决策和行为备受争议,被一些人称为“权谋家”、“奸臣”等贬义词汇。
通过阅读《袁世凯传》,我对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他曾在清朝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然而,他也因为在政治上的野心和权力欲望,做出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决策,导致了一些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在阅读《袁世凯传》的过程中,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跨越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他亲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他在中国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复杂和动荡。
通过对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袁世凯传》的过程中,我也对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一些思考。
袁世凯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有着政治上的野心和权力欲望,又有着对国家发展的愿景和理想。
他在政治上的决策和行为,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通过对他的一生经历的了解,我对他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客观和全面。
他的一生经历,也让我对政治人物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袁世凯传》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第一篇:袁氏当国读书笔记《袁氏当国》之我见据百度百科介绍,《袁氏当国》是一部追索现代中国历史转型之灵魂的大作,而不是一部主旨为袁世凯翻案的书。
因此,极其具有阅读价值且颇具幽默的历史书籍,学近代史的人可以一读,既了解了历史,同时又娱乐了自己寂寞的内心,填充了自己空虚的大脑,重振了自己对国家失去的信心,以及改变对袁世凯袁(冤)大头的偏见。
说起《袁氏当国》,不得不扯点关于唐德都唐老爷子的题外话了。
在刚开始看《袁氏当国》时,个人觉得无聊至极,就老袁当总统,孙文创建民国这一个事实,从古到今,写了多少,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了大家对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的看法,真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这评价可真高啊。
看来,唐老爷子写的这本书还真不是什么无营养的书,其中的奥妙,得自己读后才能体会。
顺便,搜了老爷子的简介,呀呵,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简直牛人一个!啥也不多说了,还是先看书在评论吧。
书的开篇几页是些照片,这使得不爱文字的我大大欣喜了一番,又过足了看名人的眼瘾。
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孙宣读的誓言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尊之,以忠于国,为民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国民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一职,谨以此誓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
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是农历壬子年、鼠年、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孙文宣读誓言这一年。
从这个誓言中,我们看出什么?第一,在民国时期,正式的文体还是更接近于古文;第二,“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先生胸怀天下,丝毫不以名利为重,这是不是在学习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呢?华盛顿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
可见,伟大的人物总是有那么一些共性的。
一代枭雄袁世凯读后感
《一代枭雄袁世凯》读后感在大二的课程,近代史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门科目了,一方面老师那形象的描述,每次都能将作为学生的我们带入到当时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环境中。
另一方面近代史的读书环节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这次我选读的书名为《一代枭雄袁世凯》,早在少年时期,我就对袁世凯的历程充满了兴趣,最早是从父亲那里听到袁世凯这个名字,年少的我对袁世凯作为一名清朝大臣而成为大总统感到十分的疑惑,在看过《一代枭雄袁世凯》我这些疑惑便一一解决了。
袁世凯出生于一个清朝望族,可以说祖辈都是在清政府里为官,在当时那个年代,太平天国兴起,一些望族也开始组织自己的武装,在此影响下袁世凯从小性格便是我行我素,放荡自如,总是幻想自己会成为一方英雄,但是其叔父对其是严加管教,让其专心学业,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袁世凯真正在历史中崭露头角是在镇压朝鲜的兵变中,其严酷的作风给力上层官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映像,随后袁世凯便飞黄腾达。
从剿灭捻军到洋务运动都能看到袁世凯活跃的身影。
他也是一步一步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在历史的不可逆的发展之下,他毅然的放弃了清王朝改拥护辛亥革命,但其又撺掇了革命的果实,帝制自为,走上了不归路。
看完这本书,袁世凯那阳奉阴违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他对待上次可以说是阿谀奉承,一旦对方的利用价值完了,他就极力打压,他通过告密等不光彩的行为为自己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也为其后期反对清政府撺掇辛亥革命果实埋下了因由。
袁世凯是封建地主阶级中向资本主义迈步的人物,他在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他创办了新政,推动了立宪,有力的推进了社会的改革,他也是顺应历史,推翻清朝统治。
袁世凯一生追求的可以总结成两个字“权势”,他的一切行为可以说都是为了维护和拓展自己的利益。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很是复杂,在那个时代,袁世凯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袁世凯之死,只是死了一个袁世凯,还有不少的袁世凯活在人间”在中华名族内忧外患的时刻,很多人想的并非是使中国真正走向复兴,而是努力保证自己的利益,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先人感到可耻可悲,清政府当初种下了权谋、残忍的种子,等待他的就是袁世凯的恶果。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读后感导语:袁氏当国读后感(一)周日值班,有了一段空闲的时光,把一本搁了很久的书读完了。
书名叫《袁氏当国》,是着名史家唐德刚的着述,讲述了民国初年的那段波澜曲折的历史。
记得,读本科的时候,各种历史课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主修课程。
其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末民初的这一段,一个是感觉不好,全是丧权辱国的家丑,另一个是内容错综,线索太多,记不住,就像一团乱麻。
再加上盖棺定论的标签——“黑暗的历史”,就更没有什么可读性了。
袁世凯一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奸诈委琐的卖国贼,锃亮的顶门就是愚蠢、愚昧的招牌。
然而读了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种感觉,用一种新的目光去审视这段历史,评价这个人物,修正自己浅薄的误读、误判。
先说袁世凯这个人物。
也许,唐德刚说的没错,在他之前还没有人给予袁大头一点正面的评价。
《袁氏当国》是第一次以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从时代和人性的角度理解一个转型中的悲剧人物,进行了中肯的评说。
袁世凯并非无能之辈,他在乱世中崛起,以高明的权术手段攫取了最高的权力,在清皇室和革命党人之间,游刃有余,坐稳了大总统的位置。
在这个攀升过程中,并不是像事后人们唾骂的那样,他一开始就是一个窃国大盗,是一个反动派。
袁世凯是末世的能臣,操练了第一支现代化意义上的军队,以兵不血刃的代价迫使清帝退位,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为重大的转型,数千年的帝国不复存在。
当年,拥护袁世凯做大总统,并非是袁的刻意造势,而确实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众心所向。
至于说,他最终走向复辟反动而招致灭亡,是后话,也不是一句窃国、卖国所能解释的了,而是囿于他个人的政治眼光,受制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还有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袁克定的怂恿和误导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当然,他内心的贪欲和野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这里面有必然,也有偶然。
个人道路的选择,历史进路的曲折,都不是预定的,也不一定具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而包含了时代环境下的转向和嬗变。
唐德刚对汪精卫、袁世凯的评断,除了爱才惜才的悲悯和同情,更多的是对个人和时势之间相互影响乃至裹挟的历史性探讨。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袁世凯传》读后感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
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
李宗一的《袁世凯传》这本书以大量的历史细节鲜活地再现了一个乱世枭雄翻云覆雨、竞逐群雄的官海传奇,并因此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一个时代的缺口。
诗人徐刚以如火的*** 、史诗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光明与黑暗并存、梦想与绝望同在、进步与颓败共生的时代,展现了一幅末世悲歌式的民众生活图景,堪称一部20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心灵史。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钬︹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
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
他的故事是一本很长很长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均是负面的为多,对他的印象也多是停留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企图复辟帝制,以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约。
魏征说: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蛇仙以为以人为镜观得失未免太功利,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以人为镜,明正谬,正方向倒是比较实在的。
近日读了《袁世凯传》从他那里照到了一些东西。
袁世凯有一句话蛇仙很欣赏:遇到难事要有钬撼大树钬的思想。
意思是说办大事不能急,要发动众人的力量,你推一把,我拽一把,他踢一脚,用力了的人多了,那棵树自然也就会被撼动,最后,你只需要轻轻顺势而为就很容易成功。
袁世凯很善于运用这一方法。
推翻清*** 袁世凯居功至伟,但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呢?当然不是。
有革命军的起义造势,有黄兴的不断宣传发动,有改良派的长期努力,更有孙中山先生的不懈奋斗,袁世凯只不过是最后关头,在孤儿寡母的隆裕溥仪面前威逼利诱、欺瞒哄骗使之就范,其实,袁世凯就是最后压死大象的那根稻草。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第1篇:袁世凯传读后感《袁世凯传》读后感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
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
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
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
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
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
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
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
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
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
读书心得原创
从“枭雄”到“狗熊”——《凤凰大视野·袁氏当国》观后感袁世凯这个人物注定伴随着争议:是革命的英雄,还是窃国的大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他赢得了敬仰,更招致了唾骂。
这个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具备了政治手腕和军事才干的枭雄,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权力牢笼里,变成了滑稽的狗熊。
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袁世凯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心机。
小站练兵时期,他表现出了国人的治军才干,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
当然在这之中他也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野心,这支新军从上到下“只知军令,不知圣旨”、“只知袁宫保,不知太后、皇上”,朝廷的官军变成了袁世凯私人的武装。
可以说,袁世凯的军阀夺权道路,从小站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袁世凯也展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
他清醒地认识到,义和团组织领导散乱,没有理论纲领,更缺乏必要的战斗力,仅仅是乱世当中一股不成气候的民间力量。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匪”。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行动更像是一场场闹剧,他们并没有真正打击到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核心,反而给社会带来动乱和灾难。
害民为贼,袁世凯对义和团的镇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正常社会秩序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虽然过于血腥残酷的手段也为他招来了“屠民”的骂名,但治乱世用重典,严刑峻法似乎无可厚非。
当然袁世凯的飞黄腾达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干(反过来说若是有才之人都能得到重用,大清国也不至于病入膏肓至此),他的政治手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宦海沉浮多年,能进则进,不能进则抽身退隐,蛰伏隐居以待天时。
一旦时机成熟,坚决行动绝不手软,能拿的都装进自己腰包。
在戊戌变法的紧要关头,袁世凯临阵倒戈,把维新派卖给了西太后,这是他言而无信,首鼠两端的叛徒的一面;也是他善于审时度势,见风使舵的枭雄的一面。
设使政变真的成功,西太后束手就擒,光绪皇帝亲政,中国便真的能一扫积弱,变法图强?康梁等人的主张,多是不知政坛凶险,仅凭一腔书生意气轻言改革的空谈。
失足的帝王梦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
失足的帝王梦----《袁氏当国》读书笔记蒋肖斌“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这是袁世凯的二儿子假名士袁克文的讽父诗。
《易经》首卦云,“九五之尊”已到极点,如果不停止,就要追悔莫及。
可惜,袁世凯终究是跨出了这万劫不复的一步。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
原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光绪与慈禧的晏驾带给袁世凯致命打击,摄政王载沣一纸回籍文书差点断送他的政治生命。
辛亥革命是袁世凯的新生,“挟寡妇以令诸侯”,上天似乎赋予了他与曹操相同的命运。
然而,享尽天时地利,他却忘了一点,近代中国已到历史转型期,深刻的内忧外患,绝不是几个割据势力那么简单而重复的藩镇相争,称帝逆流,自取灭亡。
是袁世凯的一厢情愿,还是他的谋士们一心欲做帝王师,把他推到那个上下不易的位置,这其中多少纠缠,又岂是一句“称帝野心”所能概之。
袁世凯是一个杰出的旧官僚,他的政治道路是中国传统的一脉相承。
他的前辈与老师是王莽、曹丕、杨坚、赵匡胤,乘势抓权--养敌自重--逼宫受禅,是几千年来政变称帝的模式。
回观历史螺旋式的上升中,有着惊人的相似。
也许现在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我们不能说辛亥革命只是一次普通的皇朝末年的起义;但是几百年后的史家,洋洋洒洒评论时,也许赵太祖的黄袍加身与袁世凯的称帝不过是成功与否的区别。
这位李鸿章的接班人,乱世奸雄,想沉寂于历史,是断断不可能的。
临时大总统,削粤、皖、赣“三藩”,“选举”为正式大总统,成为终身大总统,甚至死后可传妻传子,袁世凯步步为营,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大半生诡谲政治生涯,早已为他制定了有条不紊的帝王之路,差别仅仅是一个“帝王”名号。
袁世凯不如曹操的一点在于,终究看不透虚名,晚节不保,否则谁说他不可谓中国近代政治的楣梁。
83天的闹剧,一念间葬送了他所有的生前身后名。
作为最成熟的政客,袁似乎不应如此浮躁,即使有想法,也不会那么胆大妄为。
这时候,身边人就成了天平上的最后一粒灰尘,改变整个历史的平衡。
如蚁小人,善于察言观色,捉摸到上司的一点想法就自作主张,跳窜邀宠,大厦将倾而不自知。
我读袁世凯
我读袁世凯——一个晚清的“曹操”提笔写袁世凯,有犹豫,也有顾虑。
犹豫在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讲课还未涉及袁世凯,我所掌握的关于袁世凯的资料未必能得体的评价袁世凯,顾虑在于,如果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现今尚有充分结论的话,袁世凯这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因为相对复杂而很难评说。
但是,我想我所说的、所写的不过是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的一点看法,至于历史究竟是什么玩意,“最牛”的袁腾飞也不过是抛出了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而已,权威与否尚不可评断。
初识袁世凯,是小学的历史课本,坏人是当初对袁世凯的定义。
而相对系统的了解,还是源于寒波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袁世凯》,虽然历史小说有不少作者推理、想象甚至于捏造的成分,但是的确是这样一本书勾起了我对袁世凯的兴趣。
前些日子,借着新版《三国》的火热,我也重温了经典,曹操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教天下人负我”,让我在袁世凯身上找到一种契合。
曹操之个性一生多疑,单从诛杀恩人吕伯奢、名医华佗便可见一斑,而袁世凯之个性与手段,似乎与曹操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遥相呼应,对于李鸿章,对于光绪帝,对于荣禄,对于慈禧,袁世凯都曾“忠心耿耿”,却也都一一背叛,当然,无论曹操还是袁世凯,这种奸诈也不无道理,因为生死和权力做了整个过程的考量。
但袁世凯较之曹操还是错了,因为曹操知道时机不成熟不可称帝,而袁世凯却像他的祖先袁绍一样一心想着称帝,在一个比曹操当初所处的环境更加排斥帝王的时代里倒行逆施,灭亡自然是历史的必然。
对于一个晚清政客,袁世凯无疑是智慧的。
人们常常冠袁世凯以“窃国大盗”的称呼,却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其智慧的肯定,晚清纷乱的政治环境里,袁世凯却能够扶摇直上,我们可以发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戊戌变法失败,从小站练兵到镇压义和团运动,从韬光养晦获得内阁总理大臣到逼宣统帝退位,从以政治手段获得民国大总统职位到再行帝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袁世凯的身影,只是袁世凯先后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从先前跑龙套的小人物,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狠角色。
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袁世凯传》读后感读袁世凯传之前我对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一句盗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还有他当了几天皇帝,读了《袁世凯传》之后对他的认识不再表面,人毕竟还是要多方面来看。
先谈谈他的成长历程吧,书中说生父是农夫,原以为是普通农民,结果实际是地主豪绅,不过这本书是外国人写的,应该是外国人没有理解中华文化吧,后来他被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给他请了先生,袁世凯却对拳击骑马更有兴趣。
养父和生父过世后,他参加了第一次乡试,由于袁世凯花了很多时间骑马练拳、结交朋友,落地也是意料之中,第二次考试他又名落孙山,于是他立刻将自己的追求从文职转为武职,去登州在他父亲的朋友吴长庆将军军中任职,那时他21岁,已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在登州,他认识了张謇,张謇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与机敏印象很深,极力向吴将军推荐袁世凯担任更高的职位,同时劝他放弃对获得文职所残存的希望。
通过张謇的影响,袁世凯当上了副官。
之后在朝鲜日本中国的一次危机处理中袁世凯表现不俗,李鸿章在奏疏中举荐了他,大清皇帝同意了这项任命,授予袁五品同知衔,他开始总督朝鲜。
之后平定甲申政变虽给他招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李鸿章却更看好他,派他回朝鲜,俨然成为朝鲜的太上皇,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然由于其年轻气盛而采取一些过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中国,通过上书光绪帝创立新军,主持小站练兵。
戊戌变法后,袁世凯因告密之举地位扶摇直上。
不支持戊戌变法的他却十分支持清末新政,在山东创立了山东大学堂,训练军队等。
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之后溥仪继位,他的父亲由于反对袁世凯很多新政措施,将袁世凯撤职。
他回到河南韬光养晦,期间他一直关心政事,等待机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之后的事情大多广为人知了,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后,他逼清帝退位,当上大总统,这也就罢了,称帝是他的一个败笔,想要封建主义复辟是不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袁世凯传》是一部描写中国近代史上重要政治人物袁世凯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袁世凯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曾是清朝末代的首任总理,也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
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曲折和矛盾。
在书中,作者对袁世凯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从他年轻时期的学习和军事生涯,到他在政治上的崛起和执政经历,再到他最终的失败和逝世,每一个阶段都被详细地描述和分析。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和政治行为,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我对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慨。
首先,我对他的政治智慧和手段有了更多的了解。
袁世凯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政治手腕的人物,他在政治上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智慧。
他曾经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对他的个人品质和为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袁世凯在书中被描述为一个聪明、果断、有魄力的人物,但同时也有着自私、权力欲强和不择手段的一面。
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这也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后,我对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行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试图通过改革和现代化来振兴中国,但同时也在政治上做出了许多有争议的决策,这些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袁世凯传》,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理念都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能力。
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复杂的。
这本书让我对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对袁世凯的认识
壹
政变上谕中 并未指名捕拿谭嗣同
贰
以当时的条件 荣禄不可能乘火车 连夜赶回北京
叁 慈禧事后欲重惩袁。 荣禄力保, 才任命袁为直隶总督。
6
袁世凯-小站练兵
1
新建陆军 2 德国教官+近代德国陆军制度
小站 练兵
5
3
4
兵种:步、马、炮、工、辎等
外国新式武器装备
新的营规营制、饷章、操典
7
袁世凯-京张铁路
工作概述 绘制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9
人算不如天算
人算不如天算
图形绘制 背景 重回起点 机会再临
结局
慈溪太后发动政变后,全国反清浪潮迭起,袁 世凯觉得大清无法维持,应该变革,并且倾向 君主立宪变革,理由有二:
一
将皇帝架空,以便自己掌握实权
二
担心若皇帝仍握有实权,慈禧太后去世后,皇 帝秋后算账。
11
人算不如天算
起因
重回起点 形绘制 机会再临
袁争夺财政权和竭力主张中美互 派大使的行为,以及言官弹劾袁 权高震主的奏折,促使载沣作出 罢袁决定。 冲突
载沣将袁世凯以腿脚有病为由令其回 家养病。袁世凯又回到了起点。
结局
人算不如天算
机会再临 图形
结局
背景
重回起点
武昌起义, 迎来推翻帝制高潮
调军参战
清政府三顾茅庐
成为大总统
13
人算不如天算
图绘制 结局
24
我眼中的袁世凯
我认为, 对袁世凯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 历史关键人物, 应当把他还原到当时特有 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条件下去分 析, 既要突破 “好人一切都好, 坏人一切 都坏”的老框框, 也要把握好评价尺度, 不 能矫枉过正, 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替他擦洗 身上的污点。否则袁世凯重新评价问题就 会有为袁世凯翻案的嫌疑, 这是多数有良 知的中国人不能理解和不愿接受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袁世凯
——读《原来袁世凯》有感
袁世凯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他充满矛盾的双重人格:他推崇西方文明,却拥有十房妻妾;他倡导教育改革,却相信儒学在控制民众方面的道德力量;他力行维新立宪,却出卖戊戌维新派;他身居大总统之位,却迷恋皇帝宝座;他签订“二十一条”,却提倡国货,实行“国有主义”;他背叛资产阶级共和国,却推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和教育制度。
袁世凯的一生直至复辟称帝,个人野心和政治考虑各占多大比重?在我看来,究其一生的矛盾,都是他的聪明才智与强大的个人野心的冲突。
他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国家、对百姓好的,但这些做法又时常与他实现自己欲望、贪念相违背,因此才会产生了他的种种矛盾的行为。
就像他出卖戊戌维新派,他并不是不支持维新派的,相反,即使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后来他高位,权势滔天后,他的改革维新甚至较戊戌变法是的维新派有过之而无不及,称他为清朝新政第一人也丝毫不为过,清廷革创之政,几乎均出其手。
那为什么他要告密呢?细究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为了保命。
当时的情况,如若他不告密,将功赎罪,面临他的无疑是跟谭嗣同一样的结局。
而此时的袁世凯,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一腔热血的毛头小子了,他学会了审时度势,出卖戊戌维新派是他做出的“理智”的选择。
他知道戊戌维新派的做法是正确的、有利的,但他又贪生怕死,所以才会力行维新立宪却又出卖维新派。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或许有些人会说袁世凯是卖国贼,因为他为了能够称帝,在当权的几年里,和外国侵略者先后签订了100多个不平等的合同、协定和条约,甚至签下了惹全国怨恨他的“二十一条”。
然而,他的种种行为却又表示出,袁世凯有着一颗浓厚的爱国之心。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得在天津地区驻军,而袁世凯则用警察取代军队进驻天津,维护了主权;他在发现开平矿权被张翼盗卖给英国时,态度强硬,多次上奏痛斥张等的卖国行为,最终将矿产主权收回。
而且,“二十一条”的签订过程中,袁世凯实则为中国争取了极大的利益,实际签的只有“十二条”,且即使签订了合约,袁世凯也竭力让日本无法占到一丝一毫的便宜,也将此次外交失败视为耻辱,自比勾践,要打败吴国一雪前耻。
尽管袁世凯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但在称帝的野心欲望的诱惑下,他仍是做出了他自己曾经不耻的卖国行为,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袁世凯在他年轻时就不曾掩饰过他的野心勃勃,宁做一枭雄也要不同于凡人,他的文章偶露峥嵘把他的老师都吓得乍舌不已,他出使朝鲜是便独揽大权,做了实际的“监国”…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
纵使他为了他的野心做了种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但他无论是在制度还是在军事、教育等等上做的种种贡献也是我们无法忽略的。
袁世凯有着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该有的一切品质,行事果断、不苟私情、铁血铁腕,又灵活机变、善于交接、笼络对己有用之人…如若不是他的野心他的欲望太大太大,如若不是他的贪念太强,受内阁及各方制约的大总统的位置已无法满足他,唯有那万人之上的皇帝之位才能满足他的贪念。
如若不是他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在当时的国内已是万万没有可能、是惹众怒的,也不至于落下个众叛亲离,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