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哲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的哲学艺术
孔子不仅生前星霜屡变,死后更是升沉荣辱了两千多个春秋,极大地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而作为孔子人生的缩影,《论语》的哲学色彩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文学价值。所谓哲学,其本质是爱与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对我国古典哲学做出的贡献是绝非后世所能望其项背的。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无论立德立言,皆植本于“仁”。“仁”既是主观的思想,似乎对于坚信唯物主义,提倡无神论的我们来说,毫无取鉴之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恕而仁,求仁莫近焉”,亦尽是苍髯腐儒,皓首匹夫用来欺世惑众的精神鸦片,是封建礼教的糟粕,生产力滞后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是吗?一切看来顺理成章,然而我还看到了,一千多年后在朝中腐朽的利益链蒂固根深之际,有人忘乎生死,舍命死劾;在犯境戎夷兵临扬州城下之际,有人挺身而出,与城共亡……如是之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若依今日的“先进”理论度之,绝计无法理解它的真正效力。当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两字以释之,足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力。《论语》中的“仁”是对孔子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是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是一种与现代社会也依然相契合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在民族大义面前,无数人敢于献爱,只为追求更大的“仁”。
我曾听人抱怨说大学根本不应开设哲学课——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如何懂得什么是哲学?哲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诠释。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谓之“日进故动”,动则鹏程万里,翼若垂天之云;“无欲则静”,静则生物之息吹相滞。知者之乐,在乎自强不息;仁者之寿,在乎厚德载物。“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此“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这是《论语》中最具哲学价值的论述之一,极为深刻地对人生两大最高境界——智和仁的诠释。无论知者,仁者,都是孔子至高的人生追求——君子。关于君子之说,比比皆是,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咸于此注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质者,温润纯和,内化其中,如璇玑琼瑶,是人最基本的精神构架;文者,乃才气之豪华,如芳兰馥郁,是灵魂的外化和人格的辐射。此番“质”与“文”的辩证统一,再次展现了孔子哲学的反思性和深刻性,谓之智以臻大成,无半句矫揉做作。
(注:此篇为高中必修课本“名著导读”部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