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合集下载

第13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第13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例如:云,牛奶,珍珠
返回
2019/9/16
分散体系分类
分散体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分子分散体系 •胶体分散体系 •粗分散体系
•液溶胶 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固溶胶
•气溶胶
•憎液溶胶 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亲液溶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胶团的图示式:
胶核 胶粒 胶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9/16
K+

K+
K+
K+

K+
I- I- I-

I-
I-
K+
造 示
I-
K+
(AgI)m 胶核
I-
胶 粒
胶 团
I-
I-

I- I- I-
K+

K+
K+
K+
K+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9/16
胶粒的结构
自从1903年Zsigmondy和Siedentopf发明了超 倍显微镜,第一次成功的观察到溶胶中粒子的运 动,证明了溶胶的超微不均匀性。认识到溶胶中 存在相界面的重大意义。也认识到胶体化学和表 面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9/16
胶体化学的应用
胶体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所研究的领域是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 生物化学等诸学科的交叉和重叠,是这些学科 的重要基础。胶体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胶体及其研究方法对于浮选、冶 金、材料、食品加工、水质的净化、废水处 理、石油化工等有着重要意义。

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5
溶胶的制备--电弧法
4.电弧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5
溶胶的制备--凝聚法
1.化学凝聚法
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使 初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 在下形成溶胶,这种稳定剂一般是某一过量的反应 物。例如: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5
13.1 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分散体系分类
(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2)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憎液溶胶的特性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形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胶粒的形状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 (2) V2O5 溶胶是带状的质点 (3) Fe(OH)3 溶胶是丝状的质点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5
13.2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溶胶的制备 溶胶的净化 (1)渗析法 (2)超过滤法
(1)分散法 1.研磨法 2.胶溶法 3.超声波分散法 4.电弧法 (2)凝聚法 1.化学凝聚法 2.物理凝聚法
尽快分散在含有胶溶剂的介质中,形成溶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5
溶胶的制备--胶溶法
例如: Fe(OH)3(新鲜沉淀)
加FeCl3
Fe(OH)3 (溶胶)
AgCl (新鲜沉淀)
加AgNO 或KCl 3

南大物化PPT13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南大物化PPT13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电学性质
由于胶体分散相粒子的带电性质,胶体具有电泳、电渗和 电动现象等电学性质。这些性质可用于胶体的分离和纯化。
02
大分子溶液
大分子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大分子是由许多重复单元通过共 价键连接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 大的化合物。
分类
根据分子结构和组成,大分子可 分为高分子聚合物、蛋白质、核 酸等。
大分子溶液的制备与纯化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的研究现状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在化学、物理和生 物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涉及的 领域包括材料科学、药物传递、生物 医学等。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胶体与大分子溶 液的制备、性质、结构和性能等方面 ,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和规律。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将不断涌现,为胶体与大分子 溶液的研究提供更多手段和工具。
胶体的纯化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胶体,需要进行纯化操作。常用的纯化方法有离心分离法、超滤法、凝 胶色谱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去除胶体中的杂质和未溶解的固体颗粒,提高胶体的纯度 。
胶体的性质
总结词
胶体的性质
光学性质
由于胶体分散相粒子的尺寸与可见光的波长相近,因此胶 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反射和散射等光学性质。这些性质可 用于胶体的观察和鉴别。
03
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带电性质,胶体可分为憎液胶体和亲液胶体两大类。
憎液胶体的分散相粒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而亲液胶体的分散相粒子不
带电。
胶体的制备与纯化
总结词
胶体的制备与纯化
胶体的制备
制备胶体的方法有多种,如溶胶法、反相微乳液法、微乳液法、化学反应法等。其中,溶 胶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通过将固体颗粒分散在介质中,经过搅拌、超声波处理或 加热等方法使固体颗粒逐渐溶解形成胶体。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7要点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7要点
10% NaCl溶液后不引起聚沉,所需高分子的最少质量称为金值,一般 用mg表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10/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10/1
14.8 大分子概说
三种分散体系性质的比较 大分子分类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10/1
一. 三种分散体系性质的比较
r /0
sp
0 0
r
1
sp
/
c
1 c
0 •
0
[] clim0csp
lim
c0
r
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10/1
三. 用粘度法测定摩尔质量
当温度、聚合物和溶剂体系选定后,大分子溶液的粘度仅与浓度 和聚合物分子的大小有关。
特性粘度是几种粘度中最能反映溶质分子本性的一种物理量,由于
溶液类型 性质
憎液溶胶
胶粒大小
1~100nm
分散相存在单元 多分子组成的胶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是否热力学稳定体 系
不是
丁铎尔效应

粘度
小,与介质相似
对外加电解质
敏感
聚沉后再加分散介 质
不可逆
大分子溶 液
1~100nm
单分子
不能

微弱 大 不太敏感
可逆
小分子溶液
<1nm 单分子
能 是 微弱 小 不敏感 可逆
数均摩尔质量
质均摩尔质量
Z均摩尔质量
粘均摩尔质量
上一内容

13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精选文档

13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精选文档

2019/2/20
X射线分析技术及其最新进展-翁林红
跳转到第一页
2
§13.1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一 .分散体系的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 系叫作“分散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 相”,而另一种物质叫作“分散介质”。 1 .分子分散体系:分散粒子的半径小于10-9m, 相当于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大小,此时分散相与分 散介质形成均匀的一相,属于单相体系。如NaCl 溶于水形成的“真溶液”。
Fe、Al、Cu 等金属盐的水解,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溶胶: FeC 3H2O F e ( O 3 H (溶胶 ) ) 3 H C l 3l
2019/2/20
X射线分析技术及其最新进展-翁林红
跳转到第一页 11
溶胶的制备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3H2S SO 2 2H2O 3S(溶胶) 又如把 AuCL3 的稀溶液加热至沸腾,慢慢加入
2019/2/20
X射线分析技术及其最新进展-翁林红
跳转到第一页 12
溶胶的净化
1.渗析法
将需要净化的溶胶放在羊 皮纸或动物膀胱等半透膜制 成的容器内,膜外放纯溶剂。 利用浓差因素,多余的电 解质离子不断向膜外渗透, 经常更换溶剂,就可以净化 半透膜容器内的溶胶。 如将装有溶胶的半透膜容 器不断旋转,可以加快渗析 速度。
2019/2/20
X射线分析技术及其最新进展-翁林红
跳转到第一页 10
溶胶的制备
2.凝聚法 凝聚法是将分子、离子等凝聚而形成溶胶粒子的 方法 (1)化学凝聚法: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 复分解 等反应,只要有一种产物的溶解度很小, 就可控制反应条件使析出的产物分子凝聚成溶胶 粒子。如: As O 3H S As S ( 溶胶) 3H O 2 3 2 2 3 2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课件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课件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的应用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药物传递、化妆品、涂料 和食品工业。了解其应用有助于推动科学和工程的发展。
胶体的分类和性质
胶体可以根据分散相和连续相的特性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类,例如凝胶、溶胶和乳液等。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稳定 性、表面活性和光学特性。
大分子溶液的形成与性质
大分子溶液的形成涉及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溶液具有高分子量、粘弹性和独特的输运性 质,对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胶体是由微小的粒子分散在连续介质中形成的稳定体系。它们具有高度的界 面活性和可控性,对于许多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分子溶液的概念
大分子溶液是指由大分子链组成的溶液,这些溶质分子的尺寸通常比溶剂分 子大得多。大分子溶液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与联 系
尽管胶体和大分子溶液都是由微小的分散相组成的,但它们的粒子大小、形 态和相互作用方式不同。胶体和大分子溶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 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特性。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PPT课件
欢迎来到《胶体与大分子溶液》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胶体与大 分子溶液的定义、特性、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课程介绍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的世界。您将了解它们的基本概 念、研究方法和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胶体的定义和特性

《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第五版)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练习题

《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第五版)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练习题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练习题一、判断题:1.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2.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3.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4.通过超显微镜可以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5.ξ 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位φ的绝对值.。

6.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加入电解质也可以使胶体聚沉;二者是矛盾的。

7.晴朗的天空是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8.旋光仪除了用黄光外,也可以用蓝光。

9.大分子溶液与溶胶一样是多相不稳定体系。

10.将大分子电解质NaR的水溶液与纯水用半透膜隔开,达到Donnan平衡后,膜外水的pH值将大于7。

二、单选题:1.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A) 液体;(B) 气体;(C) 固体;(D) 气体或固体。

2.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A) 是多相体系;(B)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 对电解质很敏感;(D) 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3.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A)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B)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C) 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D)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4.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A) 粒子大小不同;(B) 渗透压不同;(C) 带电多少不同;(D) 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

5.大分子溶液和普通小分子非电解质溶液的主要区分是大分子溶液的:(A) 渗透压大;(B) 丁铎尔效应显著;(C) 不能透过半透膜;(D) 对电解质敏感。

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B) 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C)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D) 通过超显微镜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7.对由各种方法制备的溶胶进行半透膜渗析或电渗析的目的是:(A) 除去杂质,提高纯度 ;(B) 除去小胶粒,提高均匀性 ;(C) 除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提高稳定性 ;(D) 除去过多的溶剂,提高浓度 。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第十三章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一、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

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分散介质 (dispersing medium):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二、分散体系的分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通常有三种分散系统。

1.分子分散系统: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在1 nm 以下。

2.胶体分散系统: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 ~100 nm之间,目测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系统。

也有的将 1nm ~ 1000 nm之间的粒子归入胶体范畴。

3.粗分散系统: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0 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系统,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

§13.1 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一、分散体系的分类1、根据胶体系统的性质至少可分为两大类:(1)憎液溶胶:简称溶胶,由难溶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粒子都是由很大数目的分子构成,大小不等。

特点:①系统具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表面Gibbs自由能,很不稳定,极易被破坏而聚沉。

②聚沉之后往往不能恢复原态,因而是热力学中的不稳定和不可逆系统。

注:本章主要讨论憎液溶胶。

(2)亲液溶胶:大(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通常属于亲液溶胶。

特点:①它是分子溶液,但其分子的大小已经到达胶体的范围,因此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扩散慢,不透过半透膜,有Tyndall效应等等)。

②若设法去除大分子溶液的溶剂使它沉淀,重新再加入溶剂后大分子化合物又可以自动再分散,因而它是热力学中稳定、可逆的系统。

2、若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

(1)液溶胶: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

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A. 液-固溶胶如油漆,AgI溶胶B. 液-液溶胶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C. 液-气溶胶如泡沫(2) 固溶胶: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

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返回上一页1. 在碱性溶液中用HCHO还原HAuCl4以制备金溶胶,反应可表示为HAuCl4 +5NaOH ---> NaAuO2+4NaCl+3H2O2NaAuO2 +3HCHO +NaOH ---> 2Au+3HCOONa+2H2O此处NaAuO2是稳定剂,试写出胶团结构式.2. 在三个烧瓶中分别盛0.02 dm3的Fe(OH)3溶胶分别加入NaCl,Na2SO4和Na3PO4溶液使其聚沉,至少需加电解质的数量为(1)1 mol·dm-3的NaCl 0.021 dm3,(2) 0.005 mol·dm-3的Na2SO4 0.125 dm3,(3) 0.0033 mol·dm-3的Na3PO4 0.0074 dm3,试计算各电解质的聚沉值和它们的聚沉能力之比,从而可判断胶粒带什么电荷.3. 设有一聚合物样品,其中摩尔质量为10.0 kg/mol的分子有10 mol,摩尔质量为100 kg/mol的分子有5 mol,试分别计算各种平均相对分子量 Mn,Mw,Mz 和 Mv (设a=0.6)各为多少?4. 蛋白质的数均摩尔质量约为40 kg/mol,试求在298K时,含量为0.01 kg·dm-3的蛋白质水溶液的冰点降低,蒸汽压降低和渗透压各为多少?已知298 K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3167.7 Pa,Kf=1.86 K·kg/mol,ρ(H2O)=1.0 kg·dm-3.5. 在298K时,半透膜两边,一边放浓度为0.1 mol·dm-3的大分子有机物RCl, RCl能全部电离,但R+不能透过半透膜;另一边放浓度为0.5 mol·dm-3的NaCl,计算膜两边平衡后,各种离子的浓度和渗透压.6. 有某一元大分子有机酸HR在水中能完全电离,现将1.3× kg该酸溶在0.1 dm3很稀的HCl水溶液中,并装入火棉胶口袋,将口袋浸入0.1 dm3的纯水中,在298 K时达成平衡,测得膜外水的pH为3.26,膜电势为34.9 mV,假定溶液为理想溶液,试求:(1) 膜内溶液的pH值.(2) 该有机酸的相对分子量.。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Einstein公式揭示了Brown运动与扩散的内在联系:
扩散是 Brown 运动的宏观表现; Brown 运动是扩散的微观基础。
对于扩散系数 D,Einstein 曾导出关系式:
对于球形质点,根据Stokes定律:
由上式可知:T ↗,扩散 D ↗; ↗,扩散 D ↘; r ↗,扩散 D ↘。
对于典型的憎液溶胶,其基本特性为: 特有的分散度(10 9~10 7m): 使溶胶具有特有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等;
胶粒与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物理分界面,所以溶胶是一种超微不均匀相(尽管用肉眼看是均匀的);
不均匀(多相性):
界面能大,胶粒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相互聚结成较大颗粒而聚沉的趋势。
聚结不稳定性:
上两式表明:
3.Brown 运动的平均的速率
t
0.23 s
2.7 天
9 个月
1 m
1 mm
1 cm
4.3 m/s
4.3×10-3 m/s
4.3×10-4 m/s
例如:半径 r = 107 m 的不带电小球在水中Brown 运动的平均位移。
4.球形质点半径的计算
若已知粒子的密度为,则 1mol 胶团质量
设大体积V内粒子数为N,体积元v内平均粒子数为:
在全部N个粒子中选取n个粒子的组合数有:
选出的 n 个粒子刚好在 v 内,而剩下的(N n)个粒子在 (V v) 内的几率为:
∴ 在 v 内出现 n 个粒子的几率为:
代入上式:
在大数 N ( 1023量级 ) >> n 条件下,
ONE
常以介质的聚集状态命名胶体
分散介质
分散相
体 系
实 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物化试卷(一)1. 对于 AgI 的水溶胶,当以 KI 为稳定剂时,其结构式可以写成:,则被称为胶粒的是指:(A) (AgI)m·nI-(B) (AgI)m(C)(D)2. 溶胶(憎液溶胶)在热力学上是:(A) 不稳定、可逆的体系(B) 不稳定、不可逆体系(C) 稳定、可逆体系(D) 稳定、不可逆体系3. 下列物系中为非胶体的是:(A) 灭火泡沫(B) 珍珠(C) 雾(D) 空气4. 溶胶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 下列不属其中的是:(A) 特有的分散程度(B) 不均匀(多相)性(C) 动力稳定性(D) 聚结不稳定性5. 在新生成的Fe(OH)3沉淀中,加入少量的稀FeCl3溶液,可使沉淀溶解,这种现象是:(A) 敏化作用(B) 乳化作用(C) 加溶作用(D) 胶溶作用6. 溶胶的动力性质是由于粒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在下列各种现象中, 不属于溶胶动力性质的是:(A) 渗透法(B) 扩散(C) 沉降平衡(D) 电泳7. 下列诸分散体系中, Tyndall 效应最强的是:(A) 纯净空气(B) 蔗糖溶液(C) 大分子溶液(D) 金溶胶8. Tyndall 现象是发生了光的什么的结果:(A) 散射(B) 反射(C) 折射(D) 透射9. 用半透膜分离胶体溶液与晶体溶液的方法叫做:(A) 电泳(B) 过滤(C) 电渗(D) 渗析10. 外加直流电场于胶体溶液,向某一电极作定向运动的是:(A) 胶核(B) 胶粒(C) 胶团(D) 紧密层11. 对于电动电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电动电位表示了胶粒溶剂化界面到溶液本体内的电位差(B) 电动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位(C) 电动电位值极易为少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D) 当双电层被压缩到与溶剂化层(或紧密层)相合时,电动电位变为零12. 对于有过量的KI存在的AgI 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者是:(A) NaCl (B) K3[Fe(CN)6](C) MgSO4 (D) FeCl313. 一个气泡分散成直径为原来 1/10 的小气泡,则其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表面积为原来的:(A) 1 倍(B) 10 倍(C) 100 倍(D) 1000 倍14. 乳状液、泡沫、悬浮液等作为胶体化学研究的对象, 一般地说是因为它们:(A)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B) 具有胶体的分散性和不均匀性(C) 具有胶体的分散性和聚结不稳定性(D) 具有胶体的不均匀(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15. 下列各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分别为: [KNO3]= 50 ,[KAc]= 110 , [MgSO4] = 0.81 ,[Al(NO3)3]= 0.095 mol·dm-3,该胶粒的带电情况是:(A) 带负电(B) 带正电(C) 不带电(D) 不能确定16. 对电动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电动电位表示了胶粒溶剂化层界面到均匀相内的电位(B) 电动电位的值易随少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C) 电动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位(D) 电动电位一般不等于扩散电位17. 有人在不同 pH 的条件下,测定出牛的血清蛋白在水溶液中的电泳速度,结果如下:由此实验数据可知:(A) 该蛋白的等电点 pH > 7.00(B) 该蛋白的等电点 pH < 4.20(C) 该蛋白的等电点 pH < 7.00(D) 从上述实验数据不能确定等电点范围18. 用三氯化铝AlCl3水解制备的氢氧化铝溶胶,哪种物质聚沉能力最强?(A) Na2SO4 (B) MgCl2(C) La(NO3)3 (D) K4[Fe(CN)6]19. 对于带正电的Fe(OH)3和带负电的Sb2S3溶胶体系的相互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混合后一定发生聚沉(B) 混合后不可能聚沉(C) 聚沉与否取决于Fe和Sb结构是否相似(D) 聚沉与否取决于正、负电量是否接近或相等20. 起始浓度分别为 c1和 c2的大分子电解质刚果红 NaR与 KCl 溶液分布在半透膜两边,其膜平衡条件是:(A)(B)(C)(D)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物化试卷(二)1. 在稀的砷酸溶液中,通入H2S以制备硫化砷溶胶 (As2S3),该溶胶的稳定剂是H2S,则其胶团结构式是:(A)(B)(C)(D)2. 按照爱因斯坦扩散定律,溶胶中胶粒的扩散速度:(A) 与温度 T 成正比(B) 与温度 T 的平方根成正比(C) 与温度 T 的平方成反比(D) 与温度 T 的三次方成正比3. 在分析化学上,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一是比色计,另一个是比浊计,分别观察的是胶体溶液的:(A) 透射光;折射光(B) 散射光;透射光(C) 透射光;反射光(D) 透射光;散射光4. 将含 0.012 dm3 NaCl 和0.02 mol·dm-3 KCl 的溶液和100 dm3 0.005 mol·dm-3的 AgNO3液混合制备的溶胶,其胶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泳的方向是:(A) 向正极移动(B) 向负极移动(C) 不作定向运动(D) 静止不动5. 将橡胶电镀到金属制品上,应用的原理是:(A) 电解(B) 电泳(C) 电渗(D) 沉降电势6. 胶体粒子的 Zeta 电势是指:(A) 固体表面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B) 紧密层、扩散层分界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C) 扩散层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D) 固液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降7. 在大分子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 使其发生聚沉的现象称为盐析, 产生盐析的主要原因是:(A) 电解质离子强烈的水化作用使大分子去水化(B) 降低了动电电位(C) 由于电解质的加入,使大分子溶液处于等电点(D) 动电电位的降低和去水化作用的综合效应8. 由 0.01 dm3 0.05 mol/kg 的KCl和 0.1 dm3 0.002 mol/kg 的AgNO3溶液混合生成 AgCl 溶胶,为使其聚沉,所用下列电解质的聚沉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 AlCl3<ZnSO4< KCl (B) KCl <ZnSO4< AlCl3(C) ZnSO4< KCl<AlCl3 (D) KCl<AlCl3<ZnSO49. 在 pH < 7 的 Al(OH)3溶胶中,使用下列电解质使其聚沉:(1)KNO3 (2) NaCl (3) Na2SO4 (4) K3Fe(CN)6在相同温度、相同时间内,聚沉能力大小为:(A) (1) > (4) > (2) > (3)(B) (1) < (4) < (2) < (3)(C) (4) > (3) > (2) > (1)(D) (4) < (3) < (2) < (1)10. 在H3AsO3的稀溶液中,通入过量的H2S 气体,生成As2S3溶胶。

用下列物质聚沉,其聚沉值大小顺序是:(A) Al(NO3)3>MgSO4> K3Fe(CN)6(B) K3Fe(CN)6>MgSO4> Al(NO3)3(C) MgSO4>Al(NO3)3>K3Fe(CN)6(D) MgSO4>K3Fe(CN)6>Al(NO3)311. 对亚铁氰化铜负溶胶而言, 电解质KCl, CaCl2, K2SO4, CaSO4的聚沉能力顺序为:(A) KCl > CaCl2 > K2SO4 > CaSO4(B) CaSO4 > CaCl2 > K2SO4 > KCl(C) CaCl2 > CaSO4 > KCl > K2SO4(D) K2SO4 > CaSO4 > CaCl2 > KCl12. 将大分子电解质 NaR 的水溶液用半透膜和水隔开,达到 Donnan 平衡时,膜外水的 pH值:(A) 大于 7 (B) 小于 7(C) 等于 7 (D) 不能确定13. 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相同点是:(A) 是热力学稳定体系(B) 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 是动力学稳定体系(D) 是动力学不稳定体系14. 只有典型的憎液溶胶才能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三个基本特性, 但有时把大分子溶液也作为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 一般地说是因为它们:(A)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不均匀(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B)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C) 具有胶体的不均匀(多相)性(D) 具有胶体的聚结不稳定性15. 溶胶的电学性质由于胶粒表面带电而产生,下列不属于电学性质的是:(A) 布朗运动(B) 电泳(C) 电渗(D) 沉降电势16. 溶胶的聚沉速度与电动电位有关, 即:(A) 电动电位愈大,聚沉愈快(B) 电动电位愈小,聚沉愈快(C) 电动电位为零,聚沉愈快(D) 电动电位愈负,聚沉愈快17. 溶胶的光学性质是其高度分散性和不均匀性的反映, 丁铎尔效应是最显著的表现, 在下列光学现象中,它指的是:(A) 反射(B) 散射(C) 折射(D) 透射18. 混合等体积的0.08 mol·dm-3 KI和0.1 mol·dm-3 AgNO3溶液,得到一溶胶体系,分别加入 (1) MgSO4; (2) CaCl2; (3) Na2SO4,则其聚沉能力大小是:(A) (1) > (2) > (3) (B) (2) > (1) > (3)(C) (3) > (1) > (2) (D) (3) > (2) > (1)19. 典型的憎液溶胶才能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三个基本特性, 但有时把大分子溶液也作为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 一般地说是因为它们:(A)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 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B)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C)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聚结不稳定性(D) 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多相性20. 乳状液是由哪个分散体系组成?(A)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B) 固体加液体(C) 两种互溶的液体(D) 多种互溶的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