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观念谈中医 正气 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理念

中医治病理念

中医治病理念
中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其治病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将其孤立看待。

因此,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即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

2.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思想,即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3. 扶正固本: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扶正固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理脾胃,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治病理念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扶正固本和调理脾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是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中医把⼈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在疾病的发⽣发展上⼜相互影响。

⼈是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作⽤的整体;⼈与环境构成统⼀的整体;⼈是不断发展的整体;⼈是独⽴的整体。

(⼀)⼈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在⼆、三千年前,就形成了系统的整体、⽭盾、恒动⼈体观,成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体内部是⼀个充满⽭盾,永恒运动的统⼀整体,⼈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的,诸如脏、腑、⽪,⾁、筋、⾻、脉等形体组织、以及⼝、⿐、⾆、⽬、⽿、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通过经络都能互相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结构上,⽽且在功能上也都是互相协调,相互为⽤,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体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理、病理各⽅⾯。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起来。

如头痛⼀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脏腑⽓⾎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的影响。

⼜如对⼀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毒的局部侵⼊,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有关。

因此,中医就是运⽤这⼀观点,指导诊断与治疗,能够通过五官、形体、⾊脉等外在表现来了解⼈体内在的脏腑病变,此外如精神因素对⼈体的影响,以及脏腑病变对精神活动的⼲扰等,都说明我们在学习时⼀定要树⽴整体观念,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取得护理⼯作的主动权,达到治愈疾病的⽬的。

(⼆)⼈和⾃然界的关系 中医学有“⼈与天地相应”的论断,即《内经》中说的“⼈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说明⼗分重视⼈与⾃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类⽣活在⾃然界,⾃然界存在着⼈类赖以⽣存的必要条件,如空⽓、⽔、饮⾷等。

在长期的⽣活实践中,⼈体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然界的影响,⼈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然的⽃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命活动,但⼈体对⾃然界四时⽓候变化的影响,也必然相应的产⽣⽣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如⾃然界⼀年四季⽓候的变化,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体受其影响,通过⽣理功能予以调节来适应。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了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体质等多个因素,以及与环境、情绪等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疾病。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全面观察、询问病史、望诊、闻诊、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辨别,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学致力于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学注重以治未病、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来维护健康,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的养生和健康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

在运用中医学时,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获得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文化理念

中医文化理念

中医文化理念中医文化理念是指中医学所体现的观念、原则和价值观。

中医文化理念与传统中医学息息相关,它不仅包括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还涉及到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以下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的治疗原则和中医的养生理念四个方面,对中医文化理念进行解释。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身体的内外环境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

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自然界也受到人体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注重疾病的表现和症状,更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

中医师会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文化理念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描述事物相对、互补、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是描述物质及现象的五种基本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的相互平衡,而五行的相互制约与转化也决定了人体的健康。

当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时,人体会出现疾病。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判断阴阳五行的变化,并通过针灸、草药等治疗方法来恢复阴阳平衡与五行调和。

3.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因人因时而治。

辨证施治是指中医师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将疾病归纳为某种证候,并针对这种证候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不只是针对疾病的症状,更注重找出病因和病机,以根除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人因时而治是指中医师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环境等特点,制定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4. 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提倡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饮食、运动、情绪、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中医提倡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和食材的选择。

同时,中医还推崇适量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动和灵活度。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

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

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

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其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我们人体是由很多功能相对独立的脏腑、组织、器官等组成,它们之间的功能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只有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有序,才可以维持健康,才可以跑、跳、说话、思维等。

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

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在《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太阳和月亮每天、每年都是在不停地移动着的,而人“与日月相应”即是说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是与日月的移动相互呼应的。

如在满月时,人的气血多行于表,肺结核病人就易发生大出血。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要从自然界中摄取空气、饮食等赖以生存的物质,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变化也必然相应地作出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

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就被称为“天人合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四季的更替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呢?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动植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如树木在春天发芽,夏天树叶茂盛,浓荫蔽日,秋天到了,硕果累累,冬天则树叶干枯脱落。

人体也与之相适应,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大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意思是在春天和夏天,气温由暖到热,人体的气血也容易趋向于体表,皮肤松弛,出汗多,穿的衣服轻而薄。

而到秋冬季,天气逐渐变冷,衣着渐渐加厚,皮肤开始致密,出汗少,尿多等。

说明天气暑热时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适应;而天气寒冷时,人体为了保温,腠理就致密而少汗,多余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这些都是人体适应性调节的反映。

除了对生理上有所影响外,同样季节气候在病理上对机体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包括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生理结构,还包括精神、情志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并致力于通过调节整体功能来维护健康。

二、辩证思维
中医学理论体系注重辩证思维,即以辨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强调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并从整体角度思考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而确定治疗的准确方向。

中医强调治疗原因,而不是只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三、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构成,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宇宙的平衡。

人体也是阴阳的统一体,因此,中医学理论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归纳为阴阳的失衡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理论
五、四诊合参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四诊合参为基本方法。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通过望察患者的外貌、面部特征等,闻察患者的气味、
声音等,问询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患者的脉搏、脏腑等,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辩证思维、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和四诊合参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的整体性认知,也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也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中医 理念

老中医 理念

老中医理念老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医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与希望。

以下是对老中医理念的简要介绍,主要涉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重视情志、强调养生五个方面。

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老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老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出发,不仅关注病变本身,还关注患者的体质、心理、环境等因素。

这种全面、系统的医学观念使得老中医在处理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老中医的另一重要理念。

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老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病因、病理和体质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使得老中医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灵活多变的治疗手段。

3.治未病治未病是老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

它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或初起时进行干预,防止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老中医重视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种预防为主的理念使得老中医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贡献。

4.重视情志情志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老中医注重情志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老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帮助患者保持心理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

5.强调养生养生是老中医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

老中医认为,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此外,老中医还注重四季养生的指导,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这种养生理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老中医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和特色。

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重视情志、强调养生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老中医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维护公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气中医名词解释

正气中医名词解释

正气中医名词解释
正气中医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在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抵抗力。

它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正气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人体内部有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愈的能力,即“正气”。

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健康状态,包括脏腑功能
的协调和平衡、精气神的充沛、阴阳平衡等。

当人体的正气充足且运行正常时,就能保持健康,抵御外邪的侵袭,具备自愈能力。

正气中医强调的是通过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正气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病邪入侵。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要恢复和增强正气,使其重新达到健康状态。

正气增强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运动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等。

中医药治疗也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正气来起作用的。

中医药可以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式,调和脏腑功能,增强正气,促使疾病得到康复。

与传统医学不同,正气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的自愈能力,将治疗的重点放在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正气上。

它追求的是治标治本,通过调整整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愈疾病和健康长寿的目的。

因此,正气中医是一种注重平衡,以调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强调健康观念和预防为主导,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疾病预防作用。

它不仅能够缓解病痛,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观念的四个特点

中医观念的四个特点

中医观念的四个特点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和临床疗效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和发展。

中医观念有着许多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将就其四个特点进行介绍。

第一,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它可以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防治等方面。

阴阳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这些关系在中医学中处处可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不可能与自然环境脱离开来,因此阴阳五行的观念对于人体生态平衡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脏器、组织、器官之间都有着丰富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一起构成了人体内部的一个复杂系统。

因此,中医治疗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的症状,还要考虑到整体的状况。

例如,中医可以通过看舌头、测脉搏等方式来了解一个人体内部的状况,从而对整体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三,标本兼治。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病症本身,更关注病因、根源。

在中医中,病症往往是因为人体内部的某些机能发生了紊乱,这种紊乱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异常等问题导致的。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会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既要治疗病症本身,也要从根源上调节人体机能,以达到病愈目的。

第四,个性化诊疗。

中医重视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病症和治疗方法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产生不同效果。

因此,中医诊疗时往往会针对不同人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中医针灸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人体特点,医生会选择不同的针灸点位和刺激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观念有着阴阳五行、整体观念、标本兼治和个性化诊疗等独特特点,这些理念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中医是传承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智慧,更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的智慧数千年来为我们的千万华夏儿女治病救人,防病养生,离不开中医的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一、中医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认识观,就是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还可以头上的病从脚上下功夫,脚上的病从头上下功夫,因为人的精气神是通过气血、经络和生理构成的。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人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2)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就是从整体着眼的。

首先把人体内脏与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瞧作就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与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于就是,在临床上总就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与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与生活习惯等。

这种整体观念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就是有机联系着的。

首先把十二内脏瞧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就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与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就是说明脏腑的功能与脏腑与形体的关系。

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与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

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人体与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就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与气候不能分开,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与长寿。

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与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

免疫中医学基本理念

免疫中医学基本理念

免疫中医学基本理念
中医学将人体的防御和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称为“正气”,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力;将破坏人体自身或与环境间相对平衡的各种有害因素归结为“邪气”。

正气与邪气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和斗争关系,当正气强盛时,邪气难以侵入或被迅速排除;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容易侵入或滞留而导致疾病。

中医学认为,正气来源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

先天禀赋主要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生命基础,后天获得主要指通过呼吸、饮食、运动等方式摄取和转化成为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因此,保持正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观念是中医免疫的特点,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体内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一定方式彼此联系,共同维持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因此,整体的协调稳定是人体抵御疾病,保障生命活动健康的根本。

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身体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饮食均衡、适量摄入营养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中医认为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保持身体健康,从而提高免疫力。

总之,中医学认为保持正气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键,而整体观念、调节情绪、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方面都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同进,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的一部分,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

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阴阳阴阳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

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

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阳热动兴奋强壮明亮无形轻上增长阴寒静抑郁衰弱晦暗有形重下衰减在人体中阳体表背五脏机能活动机能亢进阴体内腹六腑组织结构机能低下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二气是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称为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

阴阳的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1)阴是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如表.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而化气等。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事物本⾝所存在的统⼀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也就是说,事物是⼀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部分,只有置于整体之中才能正确的被认知;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既重视⼈体⾃⾝的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和⾃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个思想贯穿于⽣理、病理、诊法、辨证、养⽣和治疗等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

1.⼈体是⼀个有机整体具体体现在三个⽅⾯: (1)⼈体结构的整体性:⼈体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每⼀个脏腑器官都是机体整体的⼀个组成部分。

(2)⼈体⽣命基本物质的同⼀性:精、⽓、⾎、津、液都是组成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其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分布并运⾏于全⾝,以维持机体统⼀的功能活动。

(3)⼈体功能活动的联系性:形体结构和⽣命基本物质的统⼀性,决定了功能活动的统⼀性。

机体整体统⼀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实现的。

五脏是构成整个⼈体五个系统的中⼼,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个表⾥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整体,并通过精、⽓、⾎、津液的作⽤来完成机体统⼀的功能活动。

⼼理和⽣理是⼈的两⼤基本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

所以,古⼈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认为⼈的正常⽣命活动是⼼理和⽣理功能的有机融合。

⼈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整体功能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受到整体功能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另⼀⽅⾯⼜影响着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从⽽使⾝⼼功能活动表现出整体统⼀性。

2.⼈与⾃然界的统⼀性⼈类⽣活在⾃然界中,⾃然界存在着⼈类赖以⽣存的必要条件。

⼤⾃然存在的阳光、空⽓、⽔、⽣物圈等,构成了⼈类⽣存、繁衍的环境。

⾃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体的⽣理活动。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体。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来确定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以下分别介绍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要保持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的变化都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解释。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通过对五行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数百个穴位。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身体的作用。

中医的辨证论治:1. 辨证:中医治疗的第一步是对疾病进行辨证。

辨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来确定病因和病机。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2. 辨别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病机有关,包括气机、湿热、血瘀、阻滞等。

根据病机的不同,中医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调理病机。

3. 辨病性质:中医辨病性质是指确定疾病的性质,包括寒热、虚实、表里、上下等。

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4. 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结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治疗目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它们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下的人体平衡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相比于西医的局部观念和症状治疗,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加注重探索病因和调理体质,有助于治愈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正气名词解释

中医正气名词解释

中医正气名词解释
中医正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体内部自身调节机能的平衡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正气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等方面的平衡状态,它是维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

正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统一性:正气是由各种生命活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动态性:正气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3. 相对性:正气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个体、环境和时空等因素而言。

4. 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当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正气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恢复平衡状态。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保持和增强正气被视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等。

此外,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正气状态,采取有利于正气调节的治
疗方法。

总之,中医正气是指人体内部自身调节机能的平衡状态,是维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保持和增强正气被视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正气作用机理

中医正气作用机理

中医正气作用机理
中医正气是指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功能的概念。

正气在中医理论中也称为正常气机或正常生理状态。

中医正气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持整体平衡:中医认为,正气能够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使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 抵御外邪侵袭:正气能够增强人体对外邪(比如风寒、湿热、病毒等)的抵御能力,防止外邪入侵身体并发生疾病。

3. 调节气血运行:正气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保证气血正常流通,使气血充足、畅通,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4. 促进营养代谢:正气能够促进人体的正常营养代谢,保证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营养供应和代谢物的正常排泄。

5. 改善免疫功能:正气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抗体的产生,提高人体对疾病和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正气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机体的阴阳、促进免疫功能等多种方式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抵御疾病的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第7期魏惠芳等从整体观念谈中医“正气”的特点·441·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

既病后,则担负着趋邪外出、扶正固本的任务。

从此功能上讲,中医学中的正气不仅囊括了现代免疫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它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2.1中医正气的物质性正气,在中医学上首先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这种物质既指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所化生的人体精微,亦指依赖于后天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先天之精使生命得以形成;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则化生为生命活动必须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这些精微物质一方面充养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另一方面为机体各脏腑、经络、四肢官窍、皮肉筋骨等提供充分的养分,共同维护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如张景岳《类经·疾病类·邪变无穷》指出:“真气,即元气……钟于未生之初者,日先天之气;成于已生之后者,日后天之气。

气在阳即阳气,在阴即阴气……在表日卫气,在里日营气,在上焦日宗气,在中焦日中气,在下焦日元阴元阳之气,皆无非其别名耳。

”而当正气中某一物质发生病变,则会导致机体整体功能的失调。

如当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精血生化无源,机体出现倦怠乏力、头晕眼花等正气不足的现象。

故《灵枢·口问》日:“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鸣。

”综上所述,正气是各精微物质的有机整合,但它又不是简单的相加,且不能独立存在,它是通过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相互滋长来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物质,也是正气发挥固护肌表、调和气血等生理功能的基础。

2.2中医正气的生理特点中医整体观认为机体各组成部分不仅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而且要注意顺应四时变化、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元,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

2.2.1抵御外邪,固护肌表《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人体正气具有抵御邪气、固护肌表的作用。

而机体内具有抵御外邪、固护肌表作用的当首推肺卫。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即指出肺是呼吸器官,为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而且肺有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调节着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

肺在外合皮毛。

肺通过宣发的作用把人体的精微物质输送、散布于皮毛,使腠理致密。

卫气为人体憬悍之气,行于脉外,源于中焦,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卫气依赖肺的宣发输布功能,发挥其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肉、司腠理之开合的作用。

故《灵枢·本藏》云:“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因此,当机体面临外界邪气入侵时,肺卫之气即奋起抵抗,为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卫功能正常则能抵御外邪,使机体免于疾病的侵扰,亦可使五脏元真通畅、经络之气调和。

众多的研究表明:肺表面存在多种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和活性物质。

如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中,亲水性的相关蛋白SP—A和SP—D在免疫调节中起到趋化、调理、吞噬和促杀菌的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并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调节肺部过敏反应等M1。

由此,当机体脏腑经络之气通畅,则正气充盛,能有效发挥抵御外邪、固护肌表的作用,即相当于现代免疫学中的免疫防御功能。

从中医整体观上来讲,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亦是影响正气能否固护肌表的重要因素。

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随时都可以侵袭机体而成为致病因素;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变化,亦会通过情志而影响脏腑功能。

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日:“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即通过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整起居,调养情志,使正气安养于内、固护于外。

2.2.2调和气血,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体正气具有抵御外邪的生理特点,同时也具有调和气血、清除内邪、协调阴阳的生理特点。

即中医正气具有与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相类似的作用,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清除病原微生物、突变细胞、衰老细胞等,以保障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具有藏精、主骨、生髓之功能。

肾所藏之精,既包括先天生殖之精,即生命得以存在和繁衍的基础,也包括了后天脏腑之精,即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精微物质,主宰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脾胃通过其运化腐熟水谷的功能,将精微物质输送到机体各组成部分,使脏腑、经络之气得养,气血津液等物质得以充盛而各司其职,并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维护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如《金匮要略》中指出:“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进一步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 万方数据·44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2卷所由生也。

”命门学说与脾胃学说即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正气的生理特点不仅与脾肾等脏腑功能有关,经络系统对之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把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输气血,协调阴阳,实现对机体的整体调控。

如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

古文献中记载其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扶正培元等功效,是强壮保健之要穴。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现代研究亦证实,通过针刺或艾灸足三里激活了体内NEI网络,使之对机体各组织器官有着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如查氏po等发现:针灸足三里能明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增强清除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能力,从而保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高氏旧-等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提高正常大鼠和免疫抑制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同时,脑垂体和外周血中P物质放免活性、血管活性肠肽放免活性的表达也明显升高。

提示针刺可以使相应脑肠肽的合成和释放增多,并通过这些肽类物质对NEI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2.3中医正气在疾病过程中的特点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双方相互抗争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当机体遭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时,正气即发挥其抵御外邪、调和阴阳气血的作用,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但当正邪相争剧烈或正虚邪盛等病理状态时,则能破坏机体的平衡稳定状态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素问·评热病论篇》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此处的“虚”指正气虚,即认为正气虚是机体发病的关键因素。

《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气绝”“无气”“脱气”“呼气不入”“劳气”等亦多指病理情况下受伤之正气¨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则易致肾气不充、真元亏损、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正气虚而使机体处于非健康状态。

正气虚既包括先天之元气亏虚,亦包括后天脾胃失调,以及人体自然衰老等因素。

如《灵枢·天年》指出:“人之寿天各不同……其不能终寿而死者……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同时病理状态下虚弱之正气也可因正邪剧烈斗争使机体气血、精液等物质耗伤,或久病后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内生之邪损伤正气所致。

如外感六淫侵袭人体,或痰、食等病理产物停滞体.内,初病正气发挥抵御外邪、扶正固本的作用;久病则正气渐损,形成各种虚性病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机体正气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易被耗伤,而且随着正气耗伤的特性使机体呈现不同的病理状态。

这也体现了机体正气由盛而虚具有动态累积性和传变性的特点,并影响脏腑经络出现相应病证。

《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亦是对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累积易损性和传变性特点的重视。

综上所述,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理解正气的概念,必须要把握其物质属性与生理、病理特点。

正气既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机能的精微物质,也包括了维护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它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

而且正气的盛衰是一个动态的传变过程,不仅与各脏腑及气、血、精、液的状态密切相关,亦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从整体观理解正气的概念,不仅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与防治,亦是未来中医学科学化的重要途经。

参考文献:[1]刘燕池,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6.[2]BASEDOVSKYH0,SORKINE.Networkofimmune.nel吡o.endocrineinteEactiom[J].ClinExPlmmu肿l,1977,27(1):l—12.[3]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01.[4]杜靖,杜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免疫作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23(4):20l一204.[5]查炜,尚明华,孙亦农.不同配穴针灸对荷瘤cTx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7(5):312—314.[6]高巍,黄裕新,陈洪,等.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及其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J].针刺研究,2002,27(1):50一55.[7]张家札.对《金匮要略》“正气”概念的剖析[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l一5.(收稿日期:2008-ll-10) 万方数据从整体观念谈中医"正气"的特点作者:魏惠芳, 张露芬, WEI Hui-fang, ZHANG Lu-fen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刊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9,32(7)1.张家礼对<金匮要略>"正气"概念的剖析 1992(04)2.高巍;黄裕新;陈洪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及其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期刊论文]-针刺研究2002(01)3.查炜;尚明华;孙亦农不同配穴针灸对荷瘤CTX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4.杜靖;杜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免疫作用[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04)5.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 20046.BASEDOVSKY HO;SORKIN E Network of immune-neuroendocrine interactions 1977(01)7.刘燕池;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 20031.刘维庆免疫与中医正气关系探微[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3,24(7)2.周德海中医与免疫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2009,1(4)3.关洪全.韩晓伟.梁洪志.GUAN Hong-quan.HAN Xiao-wei.LIANG Hong-zhi试论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1)4.张剑勇李志铬教授论中医与免疫[期刊论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0)5.王锋.乔嘉斌.谭奇纹人体阴阳和免疫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8,28(7)6.杨舒.钱会南.YANG Shu.QIANG Hui-nan中医脾虚证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7.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中医学"邪正相争"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5,46(7)8.陈刚.Chen Gang试论中医理论中的免疫学思想[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6,26(4)9.王晓茹浅谈中医中药与免疫[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10.徐旭英我读黄帝内经有感——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灵魂[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8)本文链接:/Periodical_bjzyydxxb20090700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