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合集下载

中医学整体观的教学辩证论文

中医学整体观的教学辩证论文

中医学整体观的教学辩证论文中医学的整体观,医学生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有厌学情绪,多与生理、解剖学科等同相看,认为概念抽象,无数据论理,为调动学习兴趣,现就机体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统一性的整体观,作辨证观理论示教,使之对整体观思想认识新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也是受哲学的支配,受一定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的。

中医学的整体观不仅有唯物主义观点,而且有丰富的辩证观点,在研究机体的生理运动,临床实践、观察、探索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和诊治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有人类生活的必备条件,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穿在中医学根底理论体系中,即对立又统一的根本机理。

基于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来,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资生的统一关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观,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并直承受其支配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整体观在本质上唯物的、辩证的根本概念。

中医学既重视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的特点。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统一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但决定作用的是人体内在生理功能的“正气”,处于气化运动过程中,也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机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确立了整体观的辩证观。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指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统一性、完整性的两个内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①人体自身脏器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在生理上既有构造的联系,又有功能的联系,既有统一的,又有矛盾的,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心脏主宰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理传动,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于六腑,形成官窍,构成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联结成一个统一体。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整体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社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

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保个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现。

五腑一体现: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升



中医学理论的框架
《说文解字》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属性的概括。江阴——长江南面,洛阳——洛河北
面。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 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 而是五种属性。木曰曲直,土爱稼穑,火曰炎上,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一、望诊。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 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三、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 象及其病史,为辩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四、切诊。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 挠动脉搏动处,借以观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 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长寿的因和缘
仁慈与寿命
忠孝与寿命
感恩与寿命
克拉玛依人的养生问题
南方地区人均寿命八十岁左右,克拉玛依地区人均 寿命七十岁左右,前些年只有六十多岁。本地区在延年
益寿问题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克拉玛依人均寿命低的原因: 1、水; 2、紫外线等自然环境;
3、早期创业阶段的艰辛。
克拉玛依人的养生问题
克拉玛依人养生方面的突出问题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
中医学理论的框架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 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
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
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气候因子。
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展开全文第一节整体观念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可分割,功能活动方面相互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疾病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疾病的治疗方面,局部病多从整体治疗。

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如: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变化的影响,地区变化的影响等。

3.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关系(1)社会的治乱对人体的影响。

(2)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人体身心健康。

第二节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表现。

如头昏、腹胀、恶心等。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的总概括。

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如风寒表实证,脾阳虚证。

(3)病:是指从发病到传变的全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征的疾病过程。

如:麻诊、天花、湿温病、温病、外感病、内伤杂病等。

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1)联系:三者都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证。

(2)区别: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证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

病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3.辨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5.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证,又要辨病。

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有针对性,全局性。

(1)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

中医的整体论治与辩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论治与辩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论治与辩证论治中医的整体论治与辩证论治阳密乃固说:我们常说中医的精髓在于它的辩证论治,有是症用是药,对症处方是中医的特点,仲景在《伤寒论》中有一句高度概括的话,所谓“观其脉症,知患何逆,随症治之”,这就是辩证论治的基本思路,无数古圣先贤以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这一点,但是中医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我认为是有的。

人体会有非正常的脉症是因为生命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叫“逆”,我们查到逆在哪里,就可以对症治疗,这是中医诊病的一般思路。

但是,如果我们逆向思维,生命原本就有它的基本的运行规律,如果在这些生命规律出现问题时,或紊乱、或逆向、或衰减,我们不去做针对性的治疗,而是单纯的去强化这些运行规律,这样不也能治病吗?这就是整体论治的基本思路。

就如同一个人身体不好,这病那病的,这时我们不去开方治疗,而要他加强锻炼,或练气功,或跑步锻炼等,或者我们去开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如冬虫夏草或者丙蛋白,也许身体就好啦,因为这些手段都是强化了人体机能,这与整体论治的思维是一致的。

整体论治是群体化治疗手段,而辩证论治则是个体化的治疗手段。

所以整体论治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算是常人服药都只会利于身心,而辨证论治则是一症对应一方,是不能有误的。

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宇宙之中,有着基本相同的生存环境,人是天地所生,所以人类的身上遗传了天地的运行规律,例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人体的气机也顺应之而有升浮降沉,天地气机升则人体气机升,天地气机降则人体气机降,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地,人类的共性为整体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那么,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中医的辩证论治是一门难学难精的学问,处方对症的确能够效如浮鼓,覆杯而愈,但如果不对症,就一点效都没有,甚至还有副作用,整体论治由于是强化生命运行规律,所以单纯从辩证上就比较简单,一般也不会有副作用,哪怕是健康的人吃了你的药,也只会更健康,生命力更强大。

例如,提高免疫力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人会认为多吃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会有坏处吧?中医的整体论治的思路也应该是这样,所以我们在选用药方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一点。

中医整体观——精选推荐

中医整体观——精选推荐

中医整体观古代中国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提倡人-自然-社会高度和谐协调。

传统中医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发展,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谓整体观就是把人和外界作为一个整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来认识在整体状态下,人是如何不断的依靠人类文明增强生命力,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来增强生命力的认识论。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东方色彩的学科,拥有自成一格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注重运用綜合分析方法,以宏观角度来研究人体內在联系,和体內外环境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医学以注重局部细节构造为其特点,而中医学则注重整体。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之中。

所谓整体观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以統一和完整性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中医学包括两方:(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和自然界(外在环境)也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

人体是一個有机整体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关系或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

生理方面:中医有「五脏一体观」,通过经络系统,將全身组织包括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起來,构成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井然有序的五大功能系统,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來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

人体內五大功能系統生命活动一方面依赖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亦要脏腑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以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为例,虽以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功能为主,但亦有赖于心、肝、肾等协调。

脾之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肝气的疏泄、肾阳的温煦。

胃之受纳,亦须于小肠的受盛、大肠的传导功能密切配合。

不仅如此,中医还将人的精神活动与肺腑功能联系起来,所谓「形神合一」。

早已认识到如果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病理方面:人体某一局部或某一脏腑病变,都会对全身有一定影响,甚致引起整体功能失调。

简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内容(一)

简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内容(一)

简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内容(一)中医整体观念简述1. 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注重防治疾病的整体性思维方式2. 人体的整体与局部联系•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经络、气血等系统的传导,使得人体的各个局部相互沟通和协调•强调任何一个局部的异常都可能对整个身体产生影响3. 五脏和六腑的相互关系•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是中医中内脏系统的重要代表•这些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强调脏腑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4. 阴阳和五行的调节•中医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作用•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两种对立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不同属性的物质和能量,在人体中相互调节和平衡5. 病因病机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病机是中医研究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强调从整体上理解疾病的本质•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6. 中医整体观念的应用•在中医诊断中,综合考虑患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病史、体征和心理状态等•中医治疗强调的是调整整个身体的平衡,而不仅仅是处理某一个症状或疾病•中医整体观念也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中得到应用以上是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简要介绍,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注重疾病的综合分析和治疗。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整体观念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整体观念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争议和探讨的空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中医整体论中医自古以来就整体观念指导看病和用药,为此我们引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五脏六腑学说"。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中医整体论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下面我从医学理论、发展趋势、和药学理论三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中医整体观。

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医擅长调理,讲究以整体观念去分析和治疗疾病.中医讲究平衡,认为人体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机体。

西医讲究对症下药,偏向于局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很快的缓解病情,但是很难根治病情,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医治。

人体如同一条河流,涨水之时为了防止河水溢出,加高堤坝是最简单和快速的方法,但是这也是我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最佳选择应该是疏通河道,这是中医里面的治未病,在涨水之时不适合疏通河道,我们可以选择分流,这是中医里面的驱邪气,使机体达到平衡。

自古以来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从此可以看出单纯靠加高堤坝是不可取的,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疏通人体各个器官才是长久之计。

正是看到局部医学的局限性,西方医学也开始走整体医学的路线。

从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看,当下比较流行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其实走的就是整体路线,虽然他们和中医的整体观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整体理念是一样的,他们现在走是小局部的整体医学,可能只针对某单一病症进行各项指标的整体分析,但是对西医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这也从侧门验证了中医整体医学的科学合理性。

中医是经验医学,它是靠无数的临床实践累积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并不能够全面的解释中医里面的一些医学原理,但是这不是我们否认它科学性的理由,正如在古代我们不知道水和氧气的分子结构和他们在身体中的作用机理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人体离开了他就不能活,我们不能够因为不知道水是什么而不喝水或者拒绝呼吸.这就像现在的中医,我们知道他能够治病,他具体在身体怎么治病我们只能够从宏观角度去概括,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把病人的病治好.所以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医。

中药综合全面总结精华

中药综合全面总结精华
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切诊 八纲 阴 色泽晦 低微无力、 少言 尺 迟 沉小 里、虚、 暗 沉静 细涩 寒 阳 色泽鲜 高亢宏亮, 多言 寸 数 浮大 表、实、 明 躁动 洪滑 热 外科疾病中,红肿热痛为阳,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为阴。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确定治疗原则 治则 病机 治法 内经 阳盛则热 “热者寒之” —实热 阴阳 “损其有 偏胜 余” 阴盛则寒 “寒者热之” 。 —实寒 阴虚则热 “壮水之主,以 “阳病治 —虚热 制阳光” 阴” 阴阳 “补其不 偏衰 足” 阳虚则寒 “益火之源,以 “阴病治 —虚寒 消阴翳” 阳” 。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 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 。清洁、肃降、收敛。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 味 色 化 气 方 季 脏 腑 官 体 志 液 声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胆 心 小 肠 目 筋 舌 脉 口 肉 鼻 皮 毛 怒 泪 喜 汗 思 涎 悲 涕 恐 唾 呼 笑 歌 哭 呻
(2)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 (1)主受盛和 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 化物 物之盛器; 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 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 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泌别清浊 一是将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 残渣两个部分; 二是吸收水谷精微,输送食物残渣向大 肠; 三是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 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 传化糟粕,并吸 大肠主津 收部分水液。 贮尿和排尿 ①主持诸气,总 司人体的气机 和气化 ②疏通水道,运 行水液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中焦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 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 “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 “下焦如渎”。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这⼀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常重视⼈体本⾝的统⼀性、完整性及其与⾃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体是⼀个有机整体,构成⼈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体与⾃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类在能动地适应⾃然和改造⾃然的⽃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性,机体⾃⾝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

(1)⼈体是⼀个统⼀的有机体 整体观念认为,⼈体作为⼀个相对独⽴、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性可以从以下5个⽅⾯反映出来。

①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联系,构成了⼀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②⽣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的⽣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精⽓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把⼈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肝、脾、肺、肾五⼤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性。

③病理上相互医学,相互损伤由于机体整体统⼀性是依赖组织器官与⽣理功能两个⽅⾯的联系⽽形成的,因⽽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这两⽅⾯的联系,局部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均会相互影响、相互损伤。

这也是疾病在⼈体进⾏传变的原因之⼀。

④诊断上从外测内⼈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的联系下,构成了⼀个表⾥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有序的统⼀整体,并且在精、⽓、⾎、津液的作⽤下,完成各⾃的功能活动。

(完整word版)《中医学》各章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学》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1、《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代作者:假托黄帝作2、《难经》秦汉时期作者:扁鹊(秦越人)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4、《神农本草经》两汉时期作者:假托神农作二、金元四大家简介1、刘完素:“寒凉派”。

2、张从正:“攻下派”。

3、李东垣:补土派或脾胃派。

4、朱丹溪:“滋阴派”。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 整体观念整体指的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整体观念就是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形体结构上、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诊断治疗上)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方区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即“辨证”和“论治”。

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1、辨证(1)症、病与证的区别症:即症状,如头痛、腹痛等。

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基本性质可以完全不同。

病:即疾病的全过程。

证:有“证据”之意,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2)辨证的概念辨证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资料,依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2、论治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4、“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处理。

(1)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2)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证候,便可采用同一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精气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统一性,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观,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正常的生命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精气神一体观: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精可概括精、血、津液。

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

精气神一体观,是指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形成有机整体。

(二)病理变化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时,善于从整体出发,去分析局部病理变化的整体性根源。

人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必然表现于外,具体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

在分析形体官窍的病变时,认为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血肝气生理功能失调的表现,也可能是五脏精气功能失常的反应。

因此,探讨目病的病理机制,不能单纯从目之局部去分析,而应从五脏的整体联系去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

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

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

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

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

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

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最全)word资料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最全)word资料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最全)word资料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它的提出是中医不灭的精神支持点,是与西医抗衡的比较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观念哲学中医方法论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

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

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

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

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

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

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

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

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

中医知识:中医的整体论

中医知识:中医的整体论

中医知识:中医的整体论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解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以及诊断、治疗和防治疾病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1) 整体论的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由多个组织和器官组成,包括内脏,经脉,五官,九孔,四肢和所有的骨骼。

这些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组成一个整体,它们在结构,生理以及病理上都紧密联系。

从结构上看,身体是以五大内脏为中心的:心、肝、脾、肺和肾。

通过经脉和六腑系统的机能运动,五官九窍连同整个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从生理学看,内脏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依附。

拿进食举例:当食物进入嘴巴后,胃开始消化,然后转移到小肠,利用脾的功能去进一步消化,小肠来分化清浊物质。

之后,营养物质就会被吸收,并转移到人体中的血气里,再随着血液循环带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去。

残渣垃圾就会被转移到大肠,成为排泄物由肛门排出。

实际上肝、胆囊还有三焦也包含在这个消化的过程中。

很明显,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还有废物的排泄都是由很多器官共同完成的。

从病理学上来看,身体任何地方的病变都会影响身体各部分的内脏以及组织。

同样的,常见的生理变化也会影响内脏的功能。

拿肝脏举例:如果它不能发挥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产生生物转化作用,通过新陈代谢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那么,就会导致诸如脾的功效失常;继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拿心脏再做一个例子:心脏血液的滞止,会使得肺气难以流通,导致呼吸系统的障碍。

所以在临床诊断还有疾病治疗的时候,通过对五官,生理功能,面色观察,脉象诊断来分析内脏的可能性病变,来开正确的处方。

人与自然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给人类带来了数不尽的便利,例如阳光,空气和雨露。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很多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的身体状况,并伴随相应的生理或者病理的反应。

例如,春天的温暖,夏季的炎热,秋季的凉爽以及冬季的严寒也能从多方面影响人的身体。

中医整体观和防病治病

中医整体观和防病治病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季节气候对
气血 津液 脉象
影响
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
阳气发泄 气血趋表 阳气收敛 气血趋里
多汗少尿 脉多浮大 多尿少汗 脉多浮小
自然界 对生理 的影响
昼日晨昏:阳气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平旦 收 日中 长 日西 收 夜半 藏
七.中医整体观与糖尿病诊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应激状态
• 糖尿病患者因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卫外不固,易遭 邪袭。继之出现血糖波动,致病情反复。
• 治疗应本着先表后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治新 病,后治痼疾的原则。
七.中医整体观与糖尿病诊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中 医 防 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经素问》
•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 有时,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 慕,其民故曰朴
五.中 医 治 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卫生部长的讲话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 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 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 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 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中医与现代医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阴阳俱虚
虚中夹实
郁久化热,津伤气耗 脏腑失养,体用渐衰 脏腑衰竭,功能失调
七.中医整体观与糖尿病诊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整体观中医序言整体观中医

整体观中医序言整体观中医

整体观中医序言整体观中医中医有着简单而朴素的本质,所以学习和临床运用也是简单的。

但是现在中医变成了极度复杂,几乎让人学不会的场面,令人唏嘘不已。

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宗”就是根本道理,从这入手就是简单的。

如果着眼点在千变万化上,就成了复杂难明。

这套课程教材,目的就在于还中医的本来面目——简单而朴素。

把握着根本的简单,可自行千变万化。

只要是合乎于理、合乎于法,自行推演出的千变万化就是事实,就可以有实际效用,反映到临床就是能治病。

如果推演出的千变万化不能用于实用,则要反思理论和思维的方法。

中医的理论是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

“理论”这个词是舶来品,按照咱们中国的传统说法叫“道”。

翻译成白话比较接近的意思是天地的自然规律、身心的自然规律,这个称之为“道”。

如果你的思想是源自于佛家或道家的修学,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推演所学,那就可以做到闭门造车,天下合辙。

佛道修学过于深奥,不是人人可为,退而求其次,如果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命学、占卜、相学多有涉猎,以这种方式进行思维推演,也可以做到天下合辙。

如果非常不幸,使用科学以及科技的方式来推演中医,最后的结果只是闭门造车,做不到天下合辙。

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具体化、细化、深化。

传统文化与之相反,是整体观、宏观、大略,所以这两种思维难以交汇。

打个比方,绘画,中国画在意的是整幅画带来的整体感受,所以在细节上不够细腻。

西方绘画非常在意细腻,不管是绘画者还是鉴赏者。

因为过度的细腻,则对整体气势的感受就相对薄弱。

再比如有一个心理测试的小实验:一面墙,墙下有一排桌椅。

第一眼看过去,看到的是墙还是桌子?如果第一眼关注的是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偏于整体。

如果第一眼关注的是桌子,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关注于细节。

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关注墙的人,更合适学中医;关注于桌子的人,更适合学西医。

对一件事物有着明确标准答案的人,更适合学西医。

看到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联想、不同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学中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整体论
中医自古以来就整体观念指导看病和用药,为此我们引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五脏六腑学说”。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中医整体论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下面我从医学理论、发展趋势、和药学理论三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中医整体观。

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医擅长调理,讲究以整体观念去分析和治疗疾病。

中医讲究平衡,认为人体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机体。

西医讲究对症下药,偏向于局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很快的缓解病情,但是很难根治病情,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医治。

人体如同一条河流,涨水之时为了防止河水溢出,加高堤坝是最简单和快速的方法,但是这也是我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最佳选择应该是疏通河道,这是中医里面的治未病,在涨水之时不适合疏通河道,我们可以选择分流,这是中医里面的驱邪气,使机体达到平衡。

自古以来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从此可以看出单纯靠加高堤坝是不可取的,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有疏通人体各个器官才是长久之计。

正是看到局部医学的局限性,西方医学也开始走整体医学的路线。

从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看,当下比较流行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其实走的就是整体路线,虽然他们和中医的整体观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整体理念是一样的,他们现在走是小局部的整体医学,可能只针对某单一病症进行各项指标的整体分析,但是对西医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这也从侧门验证了中医整体医学的科学合理性。

中医是经验
医学,它是靠无数的临床实践累积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并不能够全面的解释中医里面的
一些医学原理,但是这不是我们否认它科学性的理由,正如在古代我们不知道水和氧气的分子结构和他们在身体中的作用机理但是我们
知道我们人体离开了他就不能活,我们不能够因为不知道水是什么而不喝水或者拒绝呼吸。

这就像现在的中医,我们知道他能够治病,他具体在身体怎么治病我们只能够从宏观角度去概括,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把病人的病治好。

所以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医。

从药学作用机理分析中医整体论。

中药主要以天然药物为主,天然药物往往成分复杂,而且各个组分含量较低,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往往难以从机理上明确的把每一味药解释清楚,即使用所谓的西方理论解释清楚,我觉得这也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加微观的理论,也许这些理论会让我们对药物的作用机理更加明确,让我们感觉更加科学。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去否认以前我们取得的医学成就。

根据中医整体论,中药的主要作用可能并不是像西药一样去强行逆转某一个表面现象,而是从利用中药里面的微量成分诱导机体达到动态平横,也许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平横体,它受到各种酶、递质、盐以及其他体内物质调节。

而体内也有一些产生这些物质的器官或者腺体,正常情况下,当某种物质达到合理的量时,体内腺体就会停止产生该物质。

当收到外界影响,导致机体物质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
机体达到平衡,不过这个过程可能较慢。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外界的一些极端条件,像高温、重金属中毒、强酸、强碱这些都有可能使机体某器官不可逆的失去活性导致机体平衡严重紊乱,严重者会让人体整个循环停止工作。

中药的微量成分可以诱导开启机体一组调节机体某一表症(列如体温)的腺体,这一组腺体里面包含了正负向的调节,当各个腺体被激活后机体能够很快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使人体恢复健康。

而西药由于成分单一,往往无法到达中药整体调节的效果,而且由于单一成分用药量往往比较大,易产生毒副作用。

而西药的单向调节往往容易产生调节过度的现象。

像高血压病,服用西药后能够降低血压,但是达到合理范围之后,我们必须停止服用,等血压偏高时继续使用,这样使疾病无法得到根治,只能够暂时的强行使机体达到平衡。

不难看出中医整体论相比西药的局部医学更具有实用价值,更具科学性。

相信在中医整体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