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合集下载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典型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典型地区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华 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进行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地下水资 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潜 力及存在的问题。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水文地 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 值模拟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 评价。
05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与手段
立法保护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 明确规定开采、使用和污染地下
水的行为将受到的法律制裁。
规划管理
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合理安排开采布局和开采 强度,避免过度开采和滥用水资
源。
污染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 城市污水等,防止对地下水造成
检测方法
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电导率测量等,用于测定地下水中的 各种成分。
地下水水质的评价与分析
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水质指标与标准的对 比,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等级和安
全性。
分析方法
对地下水水质数据的统计分析,识 别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预测地 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结果应用
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制定相 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包括水源地 的保护、污染源的控制、地下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践操 作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地下水资源评 价的能力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和谐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维护生态平衡。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现状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
4.1 目的与任务…………………………………………………………………………………35 4.2 基本原则……………………………………………………………………………………36 5 地下水脆弱性的分类…………………………………………………………………………36 5.1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36 5.2 地下水特殊脆弱性…………………………………………………………………………37 6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步骤………………………………………………………………………37 6.1 评价单元的划分……………………………………………………………………………37 6.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37 6.3 权重的确定…………………………………………………………………………………39 6.4 基于 DRASTIC 的模糊评价模型…………………………………………………………42 7 极端气候地区地下水脆弱性…………………………………………………………………46 7.1 极度干旱……………………………………………………………………………………46 7.2 极度潮湿……………………………………………………………………………………46 7.3 极度炎热……………………………………………………………………………………46 7.4 极度寒冷……………………………………………………………………………………46 8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成果………………………………………………………………………46 8.1 综合研究报告………………………………………………………………………………46 8.2 图表…………………………………………………………………………………………47 附件 1 指标级别及对应的特征值………………………………………………………………48 附件 2 基于 DRASTIC 的模糊评价模型的说明………………………………………………51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意义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 手段之一。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城市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估 的过程,目的是为城市供水、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这些 方法可以了解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意义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目录
•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 • 地下水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 •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01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岩层中的重力水,具有动态变化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 性等特点。
地下水资源在地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法律和政策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符合国家法 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遵循相关
标准和规范。
02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 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水文地质勘察、 地下水动态观测、地下水开采试验等 方法进行。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需要考虑含水层的 富水性、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 条件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地 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质特征;②初步掌握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规 律;③有据有观测孔的抽水试验或枯水期的地下水 动态资料所确定的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参数;④结 合开采方案初步计算允许开采量,提出合理的采用 值;⑤初步论证补给量,提出拟建水源地的可靠性 评价。(详查阶段) D级:①初步查明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水文地 质特征;②初步圈定可能富水地段;③概略评价地 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普查阶段) E级:①据现有地下水资料,结合路线踏勘,概略了 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②推测圈定的可能富水地段 ;③粗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允许开采量。
第二章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3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 ②计算步骤 A.通过勘探试验或实验取得计算所需的各种参数, 如渗透系数K、含水层厚度M、导水系数T、重力给水 度μ和弹性给水度μ*、水头分布H等。 B.拟定开采方案,确定计算公式。 C.计算开采量,检查水位降深。 D.进行评价,当未考虑补给条件时,应计算地下水 的补给量,论证开采量的保证程度。 ③解析法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含水层均质和各向同性、边界条件较简单、 可概化为计算公式要求的模式。
第二章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1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2)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采用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 X/365 α· 式中: 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m3/d); F--降水入渗的面积(㎡); 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第二章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2)地下水质量的分类标准
–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第四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1 概论
–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是适用于集中式 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业、农业用水 。 – Ⅳ类:以工业和农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用 水和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用水目的选用。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1.5技术路线 (5)1.6调查方法 (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建立清单 (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2.4调查监测 (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3.1确定调查对象 (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3.3调查监测 (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5.4成果图件编制 (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6质量控制 (39)6.1总体要求 (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44)7时间进度安排 (46)7.1前期准备阶段 (46)7.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46)7.3培训部署阶段 (46)7.4调查评价阶段 (47)7.5案例评估阶段 (48)7.6总结验收阶段 (48)8组织架构 (48)8.1管理层面 (49)8.2技术层面 (51)8.3地方层面 (55)9产出成果 (56)9.1省级成果 (56)9.2技术组 (56)附件 (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8)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 GWI-D2

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 GWI-D2

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要求GWI-D2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年11 月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技术要求界定了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地下水资源数量、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项目”地下水资源评价。

1.4 本技术要求可供其它相关评价工作参考。

2 引用标准及规范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7-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15218-9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027-2001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44-8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85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 8537-19953 术语与基本概念3.1 地下水资源 Groundwater resources是指储存于地下岩层之中,其质和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它服从于大陆水的总循环,通过补给、径流、排泄的运动形式,循环交迭,具有可更新等特点。

以地下水开发为目的,可把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天然补给资源和开采资源。

3.2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Natural replenishment groundwater resources是指地下水系统中参与现代水循环和水交替,可以恢复、更新的重力地下水。

一般用现状均衡条件下,地下水天然补给总量表示(不包括地下水灌溉回归补给量)。

3.3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不至于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从含水层中取出的地下水水量,常用于表征区域性的地下水开采资源。

3.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Allowable withdrawal of groundwater在水源地设计的开采时期内,以合理的技术经济开采方案,在不引起开采条件恶化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抽水季节可选在枯水期,抽水时间可灵活掌握,以 达到目的为原则。可能的话时间要尽量长一些。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一、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1.天然补给量
降水入渗量:Q降水=αPF 河流补给量:W河=(Q下-Q上)( 1-λ)L/L‘ 侧向径流补给:Q侧入=KIF 灌溉回渗量:Q渠=β渠Q渠灌
Q井=β井Q井灌 β=μΔH/h灌
2.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侧向径流补给量增量,由于开采时分水岭外移引起。 ②河流入渗补给增量,由于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差增 大引起。 ③越流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与相邻含水层水位 差加大引起。 各项补给增量的计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解 析法多用粗略估算的方法,数值解更合理一些。计算的关健 是正确地分析开采时的条件。
一般用于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计算,尤其是在研究程度较差的 地区。
(1)适用条件
含水层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如松散含水层分布区,较为均匀 的裂隙水分布区。岩溶水分布区一般不适用。
(2)计算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计算 全区允许开采量。
①抽水试验
可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施工或选择一眼完整井,并在与 地下水流向成45º的方向上布置3眼观测孔。观测孔 距主孔的距离为:第一个可取2~20m,一般多为10 ~15m;第三个观测孔可结合影响半径的经验值来 确定。
计算均衡要素

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2007年10月24日15:12 来源:Quality standard for ground water(GB/T14848-931993-12-30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 批准1994—10—01 实施Quality standard for ground water(GB/T14848-931993-12-30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 批准1994—10—01 实施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类别ⅠⅡⅢⅣVFi 0 1 3 6 106.3.4 按式(1 )和式(2 )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

6.3.5 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表3)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

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表3级别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F <0.80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6.4 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可分别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均值进行地评价。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Hydro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32【实践学数】: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环境、生态、法律等因素
地 表 水
| 地 下 水 比 较
地下水资源分类(王大纯)
补给资源——指含水系统经常与外界发生交换 的水量,即天然条件下或人为状态下,通过各 种途径进入含水系统或水源地开采层的可供利 用的地下水数量。从多年平均角度看,就是含 水系统每年可以获得补充和恢复的水量。
储存资源——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不断累积储存 于含水系统之中的水量。
评价方法: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占有情况选定
补给量法
Q 补 Q p ri eo c Q n s i w p a a Q t i ta n l e o f r tQ w c w a Q y ter 排泄量法
Q 排 Q s ' w a te r Q o u tflo w Q p u m p Q y ' Q s p r in g
补排量法:计算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变量,用均衡式 验证和校正
n
Q i Fi hi
i1
水量均衡法的用途
主要评价各种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初步确定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或为确定地下水可
开采资源量提供依据。
适用条件
理论上,可适用于任何地下水系统的水资源评价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它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以丰补歉的原则
充分发挥地下水最为水库的巨大调节作用,枯水季 节和枯水年可动用部分储存量,丰水季节和丰水年 加以补偿。但一般要求可开采资源量不能大于多年 平均补给资源量。
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原则
保证地下水资源长期持续和稳定开采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
可开采资源(允许开采量、安全开采量…)
2.地下水资源评价简介
概念: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在一定的天然和人工条 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质和量在使用价值和经济 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论证。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单位储存量,—时段的水位降,—平均抽水量-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由此得出: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

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2。

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5 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

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6 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_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_93)

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是深层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水源。

因此,准确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非常重要,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水平积分法、垂直积分法和水力地质参数法。

水平积分法通过采集地下水位点的水位数据,利用“裂隙扩散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实体的含水量和含水层面积,进而推算地下水资源量。

垂直积分法则通过采集地下水位点的水位和泵水后的水位数据,运用“压水法”计算含水层单位面积的蓄水量,进而推算地下水资源量。

水力地质参数法则通过测定含水层储水系数、有效含水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结合地下水位变化数据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时,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资源埋深、抽水速率和地下水位变化等。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与可用地下水资源量之比,反映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

地下水资源埋深是指水文地质实体下地下水位的深度,可用来判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难度和成本。

抽水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地下水位点抽取的水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可以反映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下水位变化是指地下水位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情况,通过监测和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可以推断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衰退情况。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还需要考虑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点的地下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和裂隙发育情况等,地下水位点的地下岩石类型不同,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利用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气候条件包括地下水位点所在地区的降水和蒸发等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充沛程度和补给速率有直接影响。

总之,地下水资源量的科学计算与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需要运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并结合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抽水季节可选在枯水期,抽水时间可灵活掌握,以 达到目的为原则。可能的话时间要尽量长一些。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概述 §4-2 地下水水量计算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
§4-1 概述
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的总称,其内涵包 括质量和数量两方面。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系统性
补给、径流和排泄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2.复杂性
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很多,有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 构造和人为因素等。
典型年一般分为枯水年、中等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等, 分别相当于保证率为95%、75%、50%、20%的年份。为了 供证供水安全,常取保证率为75%的中等枯水年和平水年做 为典型年。通常按河流流量或降雨量确定。
计算步骤:
a.计算各均衡要素(补给量、排泄量或叫消耗量 和储存量的变化量) b.开采条件分析及预测,找出补给量、消耗量 中可能会发生变化的量和变化规律,确定允许 的水位降深。 c.计算允许开采量。
3.可恢复性
这是同其它资源最大的区别,开发利用后可得到恢复,但是有 限度。 由此可见地下水资源评价要以补给量为核心。
三、地下水资源分类
一般是单指水量,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示。目前,我国 采用的分类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中将 地下水划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

北川河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示范

北川河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示范

北川河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示范北川河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示范1. 引言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地下水资源的一部分,北川河地下水承载着西北地区特有的水资源压力和需求。

为了评估北川河地下水资源的安全状况,本文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以确保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深入和准确的评估。

2. 北川河地下水资源北川河地下水是指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北川河流域下伏地层中的地下水资源。

该地下水具有丰富的储量和良好的水质,是支撑当地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北川河地下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

3. 北川河地下水资源的安全评价方法为了对北川河地下水资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1. 水文地质调查通过对北川河地下水的水文地质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分布规律和补给来源。

水文地质调查不仅可以提供地下水资源的基本信息,还可以为后续的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3.2. 水质监测北川河地下水的水质是保证其安全使用的重要因素。

通过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从而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3.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地下水资源安全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利用方案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4. 北川河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基于以上评价方法,我们对北川河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得到了以下评价结果:4.1. 地下水储量北川河地下水储量丰富,能够满足目前的农业和工业用水需求。

然而,随着需求的增加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储量已经处于有限状态,需要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以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

4.2. 水质状况北川河地下水的水质较好,符合生活和农业用水的要求。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了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1
4.1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
Ppt2
大家好。

上一章我们讲述了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

经过勘查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原始地质编录等野外工作后,获得了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水文地质图件编制及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等室内综合地质编录工作。

Ppt3
课程引入
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知识,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计算与评价及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等。

本次课我们先学习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具体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特点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等内容。

下面开始讲述:
Ppt4
一、地下水资源及其组成和特点
(一)地下水资源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是含水层中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

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是由水
质决定的,即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量才是可资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Ppt5
图片为中国地下水资源图。

Ppt6
(二)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资源是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如图)。

地下水补给资源是各种入渗量,一般包括降水和凝结水入渗量、河(渠)水和洪水及田间水入渗量、山区对平原区的地下水侧向补给量、河流侧向入渗量;地下水储存资源是地下水储存量,包括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两部分。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组成关系示意图。

Ppt7
(三)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整体性)
地下水一般是按一定的含水系统形成和分布的,存在于同一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是一个统一整体,有着共同的补给、径流、排泄体系。

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出水量,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Ppt8
2.流动性(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
地下水是流体,是一种动态资源,处在不断运动循环之中,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所以大都具有流动性或活动性。

Ppt9
3.可恢复性(可再生性)
当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只要开采量不超过一定限度,虽然井附近的地下水位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储存量暂时减少,但只要停止开采,水位又可逐渐恢复原位,即地下水的储存量又得到了补充,这就是地下水的可恢复性。

Ppt10
4.可调节性(或储存量的可变性)
可调节性指地下水在系统结构的作用下,使不连续的降水和水量输入变为相对连续、均匀输出的这种自然特性。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始终处在不断地补给和消耗的新旧交替过程中。

当补给丰富、大于消耗时,含水层就把多余的水蓄集起来,使地下水的储存量增加;当补给较少或暂时停止时,又可用储存的地下水维持消耗,使储存量减少。

储存量的这种可变性,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开采过程中均起着调节作用。

Ppt11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含义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等工作的总称。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图片是为说明地下水及水质状况。

Ppt12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水量评价。

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水量评价时,还应研究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工作,以利于长期正常地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

Ppt13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程序
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程序可分为九个步骤,涵盖了从准备工作、基础资料收集、计算分区确定、参数确定、矿化度分区的确定到各类资源量计算、可开采量评价、评价成果表达等工作(如图、下表)。

图片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序框图。

Ppt14
表格是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程序九个步骤的说明。

Ppt15
小结
本次课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进行了概述。

学习了地下水资源的含义、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般概念。

要求大家重点理解地下水资源组成和特点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Ppt16
课后作业
1.什么是地下水资源?简述地下水资源的组成和特点?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新课预习
教材P184: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同学们,这次课到此为止,我们下次课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