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30年

合集下载

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综述

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综述

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综述张明辉;唐芷馨【摘要】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function , semantics , as well as the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adverbs in northeast China dialect since 1980 s are summarized .Besides , the hotspots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study in recent 30 year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tendency of the study is put forward .%本文主要归纳了80年代以来东北方言副词的句法功能研究、语义研究、类型学视角下的研究以及语法化的研究等,总结了近三十余年来东北方言副词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并且提出新的研究趋势。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东北方言;副词;综述;成果;展望【作者】张明辉;唐芷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三十年来,随着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语法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作为共同语地方变体的方言副词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了语法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关于方言副词研究,一些学者如乔全生、兰宾汉、余霭芹、伍云姬等率先对晋语方言、西安方言、奥方言、湘方言副词等展开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晋方言语法研究》《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粤语研究》《湖南方言的副词》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方言副词进行再分类研究以及对特殊方言副词或特殊用法加以描写和解释,这些研究成果都推进了方言副词研究的发展。

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

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

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李笑笑【摘要】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研究较少涉及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变异现象;语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音系整理和语音特征分析;语法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词汇系统(代词、副词、形容词等)词法研究和特殊句式研究;词汇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词汇描写、词源研究等.缺少对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缺乏片区内外多个方言点之间的比较.【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4【总页数】8页(P30-37)【关键词】商阜片;语音;词汇;语法【作者】李笑笑【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贺巍(2005)[1]136-137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版,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语音特点,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5省境内的中原官话的分片做了新的调整,分为8片,分别是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兖菏片、徐淮片。

2008年版和2012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2]对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6省境内的中原官话进行划分,把中原官话A图范围内的中原官话分为9个片区,即把原[B3]图中为汾河片河南省西部的灵宝市、陕县、三门峡市,现改为关中片。

熊正辉、张振兴(2008)[3]97-108也进行了相关说明。

以此为基础,本文拟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商阜片界定商阜片是中原官话核心区的一个分支,包括23个县市。

这些县市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北部,分别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原永城县)、郸城县、沈丘县;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原亳县)、濉溪县、宿州市(原宿县)、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原介首县)、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

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四十年

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四十年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第22卷第3期2020年6月Vol. 22 No. 3Jun.2020【语言学研究】DOI :10.14168/j. issn.1672 - 8572.2020.03.13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四十年王艺颖①(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 要:辽宁地区分布着三种官话方言: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其中东北官话是辽宁省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官话。

东北官话语法研究起步晚,但最近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相关研究成果逐年增长。

本文从词法、词类、 句法、范畴四个角度对东北官话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不足进行展望。

关键词:辽宁方言;东北官话;语法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 8572 ( 2020 ) 03 - 0062 - 07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⑴,辽宁 的东北官话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辽北地区和辽西的部分地区,地域面积96 671平方公里,人口 2 830万,是辽宁地区分布最广、人口最多,使用频率最 高的方言。

一、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的统计分析通过在“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字图书馆进行全面检索,我们发现辽宁地区东北官话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东北官话 最早的专门论述是乔魁生在1978年发表的《辽宁方 言形容词的多样性和生动性》⑵一文,此后,关于东北官话语法的研究成果才开始逐渐增多。

辽宁地区东北官话语法的研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

2009年到2019年10年的研究成果比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成果还要多,特别是语法研究增长了将近四倍。

见表1。

表1辽宁东北官话研究成果内容/时间1978—2008在辽宁方言研究中所占比例/%2009—2019在辽宁方言研究中所占比例/%辽宁东北官话研究12332.124263.4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389.912733.2注:表中所提的辽宁方言包括从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角度对辽宁东北官话区、胶辽官话区、北京官话区等的研究。

大连方言词语研究——以表程度义词语为例

大连方言词语研究——以表程度义词语为例

同[3],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有机 结 合,将 大 连 方 言 中使用频率极高的 “歹 饭”“赖 塞”“徐 儿”“胎 歪 ”“夜 儿 个 ”等 五 个 词 语 进 行 考 释 。
高玉娟的《大 连 方 言 阴 平 调 变 异 的 社 会 语 言 学 分 析 》运 用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变 异 理 论 和 研 究 方 法 ,以 大 连方言最具特色 的 阴 平 调 为 语 言 变 项,对 在 市 区 内 采用滚雪球方式获取的受试者发音样本进行考察, 探 索 阴 平 调 在 不 同 社 会 群 体 中 使 用 的 变 化[4]。
二 、大 连 方 言 表 程 度 义 的 词 语 及 其 构 式 分 析
(一 )“血 +X”构 式 分 析 在“血+X”构式中,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是 “血 受”“血 好 ”“血 干 净 ”“血 便 宜 ”等 。 不 难 看 出 ,“血 ”表 示 程 度 义 “非 常 ”“极 ”等 。 “血 ”字 在 许 慎 的 《说 文 解 字 》中 解 释为:“祭 所 荐 牲 血 也。 从 皿,一 象 血 形。 凡 血 之 属 皆 从 血 。 呼 决 切 。”[5]100其 造 字 本 义 是 祭 神 杀 牲 时 滴 注 在 器 皿 里 的 、代 表 生 命 的 温 热 鲜 红 的 体 液 。 通过 查 询,《汉 语 大 字 典》共 列 出 10 个 义 项,分
大连方言词语研究
———以表程度义词语为例
徐祖熹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大连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中的登连片,其方 言 中 有 一 些 表 程 度 义 的 特 色 词 语,在 人 们 交 流 中 的使用频率极高,如“血受”中的“血”,“鞬 咸”中 的“鞬”,“彪 呼 呼”中 的“呼 呼”,还 有 独 立 成 词 的 “干 净”“绝了”等。但是由于语音、词义的变化,人们 多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从 字 源 与 字 义 的 角 度 对 大 连 方 言词语中表程度义的词语进行考释,同时从文化语 言 学 视 角 对 大 连 方 言 中 表 程 度 义 词 语 使 用 的 合 理性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大 连 方 言 ;程 度 义 词 语 ;字 源 ;字 义 ;文 化 语 言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H17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333X(2019)03005204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2013.03张蝶羽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020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蹻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作者:张佳雪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19期摘要:本文在归纳总结我国方言态度与语言态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1990-2021年间WebofScience中核心合集来源的298篇国外方言态度(Dialectattitude)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其可视化技术,运用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出方言态度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外方言态度研究是学界重要议题且热度攀升态势明显;核心领域分别为方言与标准语的态度差异、方言态度中的歧视问题、方言态度与教育教学、方言态度与认同。

研究启示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方言态度的研究,提出我国方言态度发展的建议,为未来研究探索提供指导。

关键词:方言态度;研究热点;CiteSpace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9.0200引言近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人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所说的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反映出个体方言态度的转变,不同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方言的取舍存留及其未来趋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來,就一直非常注重保护各地濒危的语言。

2013年1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明确提出了保护方言的必要性。

从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包括方言在内的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很大的成绩,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尽管如此,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关于方言与方言态度的研究仍较少,这不仅仅是推动方言发展本身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涉及我国传统方言文化的大问题。

我国学者对方言态度的研究较少,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国外对于方言尤其是方言态度的研究相较于我国更为细化且研究成果突出。

为了解和探析国外方言态度研究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主题,从而指导我国方言态度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借用科学计量学的分析工具CiteSpace,对近30年方言态度研究的文献量、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可视化地呈现上述内容。

澳门社會语言学研究三十年(19802009)

澳门社會语言学研究三十年(19802009)

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三十年(1980-2009)閻 喜∗一、引言澳門是歐洲人在遠東地區建立的第一個聚居區,又是其在亞洲的最後一個殖民地。

地處中國的珠江口,澳門在16世紀中葉成為葡萄牙人的聚居地,並在19世紀中葉淪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停止存在,與此同時,澳門特別行政區誕生。

澳門半島,連同氹仔、路環兩個島嶼,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儘管澳門的面積較小,但是澳門的語言使用情況和香港比起來,比後者要複雜得多。

許多學者用“三文四語”概括澳門的語言特點(“三文四語”的“三文”是中文、葡文、英文,“四語”是普通話、粵語、葡語及英語)。

事實上,作為一個語言博物館,在澳門,人們使用的語言有漢語、葡萄牙語、英語、日語、韓語、法語等多種語言。

同時澳門也是一個中國方言的博物館,在這裏人們會聽到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上海話以及許多北方方言,如東北話。

總而言之,澳門是一個典型的多語多方言社會。

過去的三十年見證了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起步、發展與繁榮,Yan and Moody以及閻喜分別於2010年及2011年對三十年來(1980-2009)有關澳門社會語言學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博士碩士論文、專著以及論文集等)從澳門的語言、方言和專名語言,語言接觸,語言態度和身份構建,以及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等四個角度進行回顧整理。

這兩篇文章並沒有深入討論過去三十年裏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不足,對今後澳門社會語言學如何進一步發展也沒有提出建議。

1本文主要以過去30年裏有關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為數據,並結合學術著作(專著和論文集),學術研討會以及研究和教學機構,對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特點與不足從研究數量、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上進行分析。

分析發現,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在數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還存在實證研究少、研究主題範圍狹窄、學術成果國際化水平低等問題。

希望本研究能吸引更多的學者關注澳門的社會語言學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澳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與繁榮。

戴庆厦教授谈跨境语言调查研究

戴庆厦教授谈跨境语言调查研究

戴庆厦教授谈跨境语言调查研究李春风北京华文学院提要:戴庆厦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跨境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已从事过十多个跨境语言调查个案研究。

本访谈中,戴先生回顾了跨境语言研究的时代背景、缘起,对跨境语言研究的类型、调查阶段、实际困难、与“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关系以及趋势预测等内容一一作答。

他认为,跨境语言的类型可以从地区、人口分布、分化时间等不同角度划分,并根据类型的特点做调查研究;在实际调查中主要分为前期准备、田野调查和成稿阶段,各阶段都有应完成的内容及步骤。

戴先生还回忆了在田野调查中一些难忘事件,并给年轻学者一些田野调查方面的建议$关键词:跨境语言;田野调查;类型;阶段;一带一路戴庆厦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美国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目前担任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出版总署重大科技项目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

他是《汉藏语学报》主编,《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杂志编委,美国《藏缅语区语言学》(LTBA)杂志编委。

戴庆厦授60的语言研究与学工作中,已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370余篇。

他常年扎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进行田野调查,多次到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和邻近国家进行语言田野调查。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跨境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做过十几个跨境语言调查个案,收集了多种前人尚未记录的语言材料,为语言学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语料。

笔者是戴教授的博士生,曾多次跟随导师去做跨境语言的田野调查。

2019年8月,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先后对戴教授进行了两次关于跨境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访谈,以下是根据访谈内容整理而成的访谈记。

李:戴老师,您是我国最早从事跨境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

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跨境语言”问题?又是什么原因让您开始关注“跨境语言”的?戴:一个人做什么专业,在专业上能做些事,往往会有机遇$有了机遇,就要紧紧抓住不放,当成事业来做。

最新 近30年来《世说新语》研究的分类概述-精品

最新 近30年来《世说新语》研究的分类概述-精品

近30年来《世说新语》研究的分类概述《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录魏晋文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小说,由于其百科全书式的特点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亲睐,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世说新语》研究的分类概述的,欢迎阅读借鉴。

近30年来,《世说》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的视角和观点层出不穷。

从书名、作者的研究到版本的考释,从小说语言到价值的考察,从词汇语法到语言学的研究,从魏晋风度到思想的形成等,不仅在传统文学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史学、美学、语言学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与《世说》有关的研究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开辟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30年来的《世说》研究作分类概述。

一、《世说》校笺注疏本研究《世说》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广泛流传于世,为了阅读和理解的方便,为《世说》笺疏作注的专书很多,因而对这些专书的研究也就不胜枚举了。

对《世说》校笺注疏本的研究不得不提《世说》的古注,即敬胤本和刘孝标本。

除此以外,自《世说》产生之初就有种类繁多的版本,在此我们不一一论述,主要考察1980年代以来的《世说》校笺注疏本。

《世说》古注有敬胤和孝标两个版本,二者的问世相距20余年。

但自从刘孝标《世说注》问世以后,学界对《世说》的研究均以刘孝标注为据,甚至是将刘孝标的注与《世说》原文看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刘孝标的《世说注》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界对《世说》古注的研究主要有:萧艾《〈世说〉探幽》、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这些专著有的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比,有的通过举例论证,有的注重著者的背景考察等,选取的角度不同,所引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但是对刘孝标注在《世说》研究史上的肯定却众口一词:一是引书丰富。

刘注引述多达400余种,其中史书有288家,可见刘孝标是把《世说》当作一部史书来作注,其史料之丰富为后世提供了许多考证和引据资料。

元话语研究30年

元话语研究30年

元话语研究30年
元话语是指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所使用的汉语口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话语研究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过去的30年里,学者们通过对言语记录、文学作品和语言变化的研究,对元话语的性质、功能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元话语的性质:
元话语体现了汉语的口头表达和交际特点,具有表述简洁、语音变化多样、兼容并蓄
的特点。

与文言文相比,元话语更加地贴近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表达。

在元话语中,表述简洁、意义明确是最重要的特点。

许多元话语的长句和长词都被简化成了短句和简单的词组。

此外,元话语中的语音变化多样,各种语音变体并存,表现了汉语口头语言的生动特点;
元话语还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深受对汉语有影响的外族语言、方言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元话语在使用中随着领域、功能、地区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从元朝开始,汉语
口语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明清时期,元话语逐渐被文言文取代。

然而,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元话语仍然存在着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使用方式。

总的来说,元话语的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也为我
们认识和学习现代汉语口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语言交际的变化,
汉语口语无疑会继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不
断拓展我们自身的语言视野,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口语的演化和发展。

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蒋冀骋

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蒋冀骋

收稿日期:2009-03-22作者简介:蒋冀骋(1958-),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分类介绍如下:一、文字学研究三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甲骨文资料整理、字典编撰,甲骨文字语言研究和《说文》研究等方面。

(一)甲骨文资料整理和字典编撰。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于1979~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共收甲骨41956片,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殷墟甲骨文资料著录书,加上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以及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合集补编》,已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几臻完整。

甲骨文字典编撰方面有影响的有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1988)和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1996)。

后者在每个单字下将1989年以前诸家的解释收集在一起,比李孝定六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集释》更完善,其中的“按语”是作者的研究所得,很有参考价值。

(二)甲骨文字语言研究。

文字考释方面的代表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此书于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很注意文字考释的方法,故结论多可信从,反映了作者在考释甲骨文方面的主要成绩。

裘锡圭在考释和释读甲骨文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解释字词深入细致,考释文字精到准确,颇多新意。

重要论文有:《殷墟甲骨文考释四篇》(海上论丛·第2辑)等。

甲骨语言研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语法研究方面,沈培的《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1992)、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1995)是两部重要的语法研究著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在研究甲骨语言问题时较多地使用了甲骨分类、断代研究成果,有些学者在进行甲骨文考释时,也注意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问题,这都提高了研究的质量。

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献集成》全书共40册,分门别类,把百年来有关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论文和专著汇为一编,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豫西南方言研究三十年

豫西南方言研究三十年

豫西南方言研究三十年张辉【摘要】南阳市地处豫西南,文章的豫西南方言指除桐柏方言以外的南阳方言.1982-2012三十年间豫西南方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方言著作4部、研究论文50余篇,成果不菲.前二十年的研究,涉及南阳市辖区内方言的内部分区、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研究主要聚焦在普—方的对比上和服务于推广普通话的层面上.后10年的代表成果是30篇论文,研究呈现新趋势,既注重内部差异的探求,也注重多角度比较.【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3)004【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豫西南方言;三十年;述评【作者】张辉【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7一、题解(一)豫西南方言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辖西峡、淅川、内乡、南召、方城、镇平、新野、唐河、社旗、桐柏等10县和卧龙、宛城2区及邓州市共13个县区市。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习惯于把南阳市辖区内所使用的方言笼统称为南阳方言,而又极少给南阳方言有具体的范围、定位,只有卢甲文、胡曜汀、贾文和丁全给南阳方言有具体的定义。

鉴于桐柏县的地理位置、方言的独特性及其与南阳其他县、区方言的差异,加上其研究成果也极少,本文根据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1985),把除桐柏县之外南阳其他12个县或区、市人们所使用的方言称作豫西南方言。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所编《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豫西南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桐柏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

根据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2005),豫西南方言属中原官话南鲁片,桐柏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

我们称说豫西南方言,重于语言地理。

而已有研究中称说的南阳方言,可以理解为南阳地区的方言,主要是习惯于行政辖区。

豫西南方言,因地理、移民等原因,颇具特色。

从方言区划上看,南接西南官话鄂北片,东、西部分别与中原官话信蚌片、洛徐片相邻,部分县市的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

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色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色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色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温州古为瓯越地,温州话在古代瓯越语和瓯越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州话是古吴语的继承者,是南吴语的代表.保留了很多的古语话古音,比受官话影响的北吴语更古老。

温州话又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因为温州方言的独特,才会受到国内外学界重视,对于温州话的研究,在汉语历史与方言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一)纵观百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可以大致地分为前四十年、中四十年、后二十年三个时期:一是构建系统的时期(1898马建忠《马氏文通》[1]发表—30后期);二是以历史语法描写研究为主的时期(1936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2]发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是历史语法的描写研究与关注理论、寻求解释并重的时期(80年代初——)。

在《文通》里,词类、句法、句类三个方面虽然不很平衡,但构建完整古汉语语法体系文通》明确地主张汉语词有定类。

《文通》指出“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胃赅矣”,“无字无可归之类,亦类外无不归之字矣”(1983:23页)。

马氏清楚地了解字类是研究句法的基础,字类的确定同字在句读中的位置密切相关,他说“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王力先生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清华学报》1期),1937年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3](《清华学报》12卷1期)。

这标志着古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不以构建完整的语法体系为目标,而以对历史语法的某些现象进行描写研究为主的时期。

王力先生在《初探》中指出:研究汉语语法要“按时代分为若干时期”,进行“文法史的研究”。

这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任务。

(二)在保留古代语言方面,温州话有许多的特点,主要表现有:(一)词法1.温州话的语序比较特殊、如北京话表示动态的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而温州话“先”、“起”、“添”、“罢”等表示动态的副词却通常放在动词后面。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一、成都方言词汇的历史渊源成都方言是四川方言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成都方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的日常用语。

在宋明清时期,成都方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成都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成都方言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词汇特点。

成都方言词汇的历史渊源丰富而深厚,成为了成都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二、《死水微澜》中的成都方言词汇特点《死水微澜》作为阿耐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成都方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的文学经典。

在小说中,成都方言词汇的运用极富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作者以成都方言为表现语言,将成都市民的真实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死水微澜》中的成都方言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特点鲜明。

成都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轻声的使用和声调的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书写成都方言的语音特点,使得人物的语言更具地方特色,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2.词汇丰富多样。

成都方言具有丰富多样的词汇特点,其中既有古老的词语,也有现代的新词。

在《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3.习惯用语生动有趣。

成都方言的习惯用语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常常具有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

在《死水微澜》中,作者巧妙运用成都方言的习惯用语,为作品增添了活泼有趣的色彩。

以上特点使得《死水微澜》中的成都方言词汇显得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了作品的一大亮点。

三、成都方言词汇的历时发展认知调查成都方言词汇的历时发展如何?成都方言词汇在《死水微澜》中的应用是如何反映其发展变化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成都方言词汇的历时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相关的认知调查。

1.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30名成都市民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次和社会群体,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成都方言词汇的历时发展情况。

晋语上党片研究30年

晋语上党片研究30年

第38卷 第2期2018年5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38 No.2Feb.2018晋语上党片研究30年上党片是晋语八片之一,位于山西东南部,该片方言分区与现在的行政区划较为接近,主要在长治、晋城两地,另临汾市安泽县也有分布。

方言片东临太行,南隔黄河,面积占到25412平方公里,人口约583万,分布集中连片,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上党片的语音特色。

一、晋语上党片研究溯源西汉末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9年)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最早记录了有关晋语的材料,20世纪初瑞典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首次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调查了晋城等7个方言点,50年代全国范围的方言普查运动推动了方言调查,田希诚的《山西方言概况》语音部分完成初稿。

80年代随着李荣先生“晋语”[2]的提出,晋方言研究逐渐呈现繁荣景象:1982年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召开方言志编写研讨会,促进了方言志的编纂,后陆续在《语文研究》增刊出版了《陵川方言志》(1983年)、《晋城方言志》(1983年)、《襄垣方言志》(1984年);1983年温端政主持国家“六五”重点项目“山西省(县、市)方言志”,开始着手大规模的方言编写工作,晋语上党片中屯留、长子、沁县、长治、武乡等地,陆续有了方言志著作;与此同时期刊文献有:侯精一《长治方言记略》(《方言》,1983年第4期)。

90年代乔全生主编的《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以1999年《洪洞方言研究》[3]为蓝本,对山西方言进行集成式的研究,长治县、高平、壶关、武乡、阳城等方言点均有了研究成果,同期也相继出版了一批县志。

直到21世纪,王利的《长治方言中的使感结构研究》(河北大学,2005年),该方言片才陆续有了论文研究文献。

二、晋语上党片争议及界定关于上党片的界定,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讨论。

1986年侯精一在《山西方言的分区(稿)》中认为,上党片包括十七个市县: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平顺、沁水、长治市、长治县 、沁县、沁源、武乡、襄垣、晋城、阳城、高平、陵川,并将其划属潞安小片、沁州小片、泽州小片[4]。

30年来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当前课题_张谊生

30年来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当前课题_张谊生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3期(总第179期)30年来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当前课题*张谊生提要 汉语虚词具有不同于印欧语虚词的特点,要想全面深刻地揭示汉语语法规律,科学合理地阐释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对应或不对应的关系,就必须花大力气对各类虚词进行尽可能详尽透彻的研究。

30年来,汉语虚词研究最为重要与富有前景的领域涉及语法化、主观化、词汇化、构式化、标记化、元语言、语义地图、附缀化八个方面。

当然,当前虚词研究也存在着一系列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突破之处。

关键词 虚词特征;发展趋势;研究现状;当前课题零 前言众所周知,汉语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法学,迄今还不到120年;而成系统、有创见的成果迭现,主要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段时间。

这30多年来,语法研究包括虚词研究突飞猛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局限与不足,更应该明确未来应该前进的方向,尤其是需要认识存在的问题,知道当前应该亟需努力抓紧从事的研究课题。

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汉语副词及相关的虚词,在多个方面都作了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遇到了一些挫折,更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

所以,希望通过认真的调查与总结,对这30年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汉语虚词的基本特征与研究现状众所周知,汉语是一种形态特征很不发达的分析性语言,许多在印欧语言中分别由各类实词的屈折形式承担的语法任务,在汉语中往往要借助于助词、副词、语气词、标记词乃至方位词、趋向词等各种虚词和准虚词来完成。

当然,汉语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也承担了各种重要的语法任务,只是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各具特色的介词、连词。

就汉语虚词自身的特点来看,尽管绝对数量并不很多,但功能和用法纷繁多样,不但使用范围广、频率高,而且其内部各小类和成47作者简介:张谊生,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尤其是与汉语虚词有关的语法化现象,以及当代汉语虚词的演化规律和新兴的词汇化现象。

方言研究30年

方言研究30年

汉语方言研究30年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这八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发端期,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

这个时期以1924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开始,以赵元任、罗常培等一批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从汉语方言的实际出发,相继开展了包括两广、陕南、徽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的方言调查,出版了《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重要著作,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迈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步,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累期,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文革时期。

1956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和《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补充通知》,同时,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自1955年至195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央团校、张家口、昌黎等地对全国方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和专门调查。

调查成果《方言和普通话丛刊》、《昌黎方言志》,与丁声树、李荣编撰的《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汉语方言调查简表》、《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方言调查词汇表》等,对全国范围的方言普查工作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共调查了1800余个市县的方言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近1200份、学习普通话手册320余种,出版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河北方言概况》、《四川方言音系》、《安徽方言概况》、《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著作或论集,为汉语方言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①(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三是发展期,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到今天。

这个时期以1979年2月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上承前两个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快速发展之路。

晚清粤语句末语气词研究

晚清粤语句末语气词研究

晚清粤语句末语气词研究摘要本文作者以晚清时期通行于香港、澳门和广州地区的粤语语气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 12 部出版于 1841 年至 1912 年间的早期粤语文献中搜集相关语料,先从语音入手,用现代标音方法对应出当时与语气词有关的声母 9 个、韵母 9 个以及调类10 个,在此基础上对早期粤语语气词的成员数量、语气搭配关系、情态功能以及语气词连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例句考证, 指出有据可查的早期粤语语气词 52 个。

这些语气词与“陈述语气”、“祈使语气”以及“疑问语气”的关系可主要分为“常表达关系”和“可表达关系” ,表达各种语气的语气词数量比例与日常交际需求相吻合,并具有既分工明确又灵活多变的特点。

作者还利用“成分删除法”对晚清粤语语气词的情态功能进行分析, 根据情态功能具体程度的差异,将晚清粤语语气词归入以“结构性情态”、“强调性情态”和“添加性情态”组成的“情态功能层次性系统”中。

该系统在有效划分归纳语气词情态功能的同时, 也与语气词连用中的位置排列以及情态功能组合有密切联系。

笔者认为, 从“情态功能层次性系统”的角度观察,语气词连用的位置排列主要存在“顺层组合”、“同层组合”以及“逆层组合”三种情况,其中“顺层组合”较为常见, “逆层组合”只存在于“添”、“?”两个语气词出现的连用组合中。

另外, 情态功能的组合规律可根据该层次性系统分为“水平性叠加”和“层次性叠加”两种情况, 其中“层次性叠加”往往伴随“顺层组合”出现, “水平性叠加”往往伴随“同层组合”出现。

本文作者还将晚清粤语语气词与现代粤语进行历时性对比,指出粤语语气词在过往时期中存在语气表达范围不断向疑问语气拓展的趋势,但在情态功能方面的变化不大,总体情况稳定。

关键词晚清时期;粤语;句末语气词IAbstractThe author takes Cantonese modal particles prevail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HongKong, Macao, and Guangzhou area as research object and collects relevant corpus from 12 earlyliteratures about Cantonese published between 1841 and 1912. Starting from phonology, thepaper firstly translates 9 initials, 9 finals and 10 tone categories related to modal particles thenwith modern phonetic transcription method, and on this basis, it analyzes the member quantity,modal expression, modal function and modal particles in series of early Cantonese modalparticles.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on example sentences, the paper points out 52well-documented early Cantonese modal particles. The lexical collocation between these modalparticles and indicative mood, imperative mood and interrogative mood can be mainly dividedinto “common expression” and “available expression”. The quantitative proportion of variousmodal particles to various modal expression accords with daily communication demand, featuredwith explicit division of labor and flexible variation. Besides, the author makes use of“ingredient remov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modal function of Cantonese modal particles in thelat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specific degree of modal function, it classifiesCantonese modal partic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to the “modal function stratified system”consisting of “structural modality”, “emphatic modality”and “adding modality”. In addition toeffectively classifying and summing up the modal function of modal particles, this system is alsoclosely related to the placement and modal function combination in modal particles used inconjun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uch three cases as “ordinal-level combination”,“equal-level combination” and “reverse-level combination” exist in the placement of modalparticles used in conj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al function stratified system”. Ofthem, “ordinal-level combination” is common and “reverse-level combination” appears inconjunction combination with such two modal particles as tim and lai. In addition, thecombination rules of modal fun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horizontal superposition” a nd“stratified superposition” according to this stratified system. “Stratified superposition” alwaysappears with “ordinal-level combination” and “horizontal superposition” always appears with“equal-level combinatio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carries o ut a diachronic comparison betweenCantonese modal partic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modern Cantonese, and pointes out thetendency that the modal expression range of Cantonese modal particles tended to constantlyexpand to interrogative mood in previous periods, but with little change to modal function, itsoverall situation kept stable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Cantonese, Sentence-final modal particlesII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 III表格目录 V1 绪论11.1 研究综述 11.2 研究背景 31.3 研究说明 32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语音概貌 62.1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声母 62.2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韵母. 122.3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声调. 172.4 本章总结. 203 晚清的粤语语气词概貌 213.1 晚清单音节语气词的概貌 213.2 晚清语气词连用情况的概貌253.3 需要补充和存疑的词273.4 本章总结. 344 晚清语气词的语气表达 354.1 表达陈述语气的语气词和语气词语音变体36 4.2 表达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和语气词语音变体45 4.3 表达祈使语气的语气词和语气词语音变体504.4 本章总结. 535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情态功能. 555.1 关于“情态功能” 555.2 晚清各语气词的情态功能 575.3 晚清粤语语气词情态功能的层次性875.4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同现现象895.5 本章总结. 976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连用 986.1 晚清粤语语气词连用的搭配986.2 晚清粤语语气词连用的情态功能. 104 III6.3 本章总结1127 晚清粤语语气词与现代粤语的差异113 7.1 语气词成员的差异. 1137.2 语气表达的差异1207.3 情态功能的差异1247.4 本章总结1288 结语 1308.1 结论. 1308.2 本文的不足. 133注释. 135参考文献136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139致谢. 140附录一 141附录二 159IV表格目录表格 1--ch 与 ts 例字对照表7表格 2--ch 、ch’、ts 、ts’的发音8表格 3--k 与 k’例字对照表. 8表格 4--kw 和 k’w 例字对照表 8表格 5--l 例字对照表. 9表格 6--m 和 n 例字对照表 9表格 7--p 和 p’例字对照表10表格 8--w 例字对照表 10表格 9--y 例字对照表. 11表格 10-- 晚清语气词涉及声母发音表. 11 表格 11--á和 a 例字对照表13表格 12--e 例字对照表13表格 13--í和 i 例字对照表14表格 14--éi 例字对照表. 14表格 15--o 例字对照表15表格 16--ok 例字对照表 15表格 17--ák 和 ak 例字对照表 16表格 18-- 晚清语气词涉及韵母发音表. 16 表格 19--“中平”调例字比对表18表格 20-- “中入”调例字比对表 18表格 21-- 晚清粤语声调对应表. 19表格 22-- 晚清粤语声调调值对应表20表格 23-- 晚清的粤语语气词21表格 24--Bridgman 与 Ball 语气词字型差异对照表. 24表格 25-- 晚清粤语语气词的双词连用. 26表格 26-- 齐沪扬的“功能语气”系统 35表格 27? 表达陈述语气语气词一览表 44表格 28? 表达疑问语气语气词一览表 49表格 29? 表达祈使语气语气词一览表 53表格 30-- 晚清时期语气词的情态功能层次88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晚清粤语句末语气词研究1 绪论1.1 研究综述语气助词经常置于句末以表达一定的语气情态, 是虚词系统中具有鲜明特点的成员之一,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毕业论文选题】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选题】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毕业论⽂选题】优秀⽐较⽂学博⼠论⽂题⽬选题参考优秀⽐较⽂学博⼠论⽂题⽬选题参考⼀篇博⼠论⽂基本上都有上万字,论⽂的写作难度要⾼于硕⼠与本科,这⾥提供了⽐较⽂学博⼠论⽂题⽬128个,供⼤家学习参考,希望⼤家能够写出⼀篇精彩的博⼠论⽂。

1、回到⼀般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发展范式研究2、⼆战后美国艺术赞助体系与美国当代艺术崛起3、国家社会科学基⾦艺术学项⽬30年发展进程研究4、汉泰动词短语分析⽐较5、隆德⽅⾔研究6、儒教与琴理7、中国电视剧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8、百年沉浮9、从“⽆我”到“有我”10、反叛与重建11、国际动漫市场展的理论、规律与功能分析研究12、《红楼梦⼈物论》研究13、王履“师造化”思想研究14、“⽂化⼤⾰命”时期蒙古⽂学研究15、《⽂⼼雕龙》与《易》卦关系探微16、钱锺书的唐诗观研究17、傅抱⽯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18、⽂化遗产普遍价值思想历程研究19、现代伊朗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20、元代理学与社会21、侯外庐中国古代所有权问题研究述论22、贾公彦《周礼疏》研究123、晚清社会⽂化及风俗之变迁24、中国城市区域⼤遗址管理运营研究25、张之洞经世实学思想研究26、张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7、尼采遗忘观研究28、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29、波德⾥亚艺术理论研究30、新时期蒙古⽂⼩说语⾔研究31、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说与宗教关系研究32、中国当代语⾔本体规划研究33、论威尔第的莎⼠⽐亚歌剧34、抗战时期延安⽊刻中的风景及权⼒关系35、苏格兰民族运动研究(1918-1934)36、尤尔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影响37、否定性:从有限主体到绝对主体-⿊格尔《精神现象学》“⾃我意识”篇研究38、⽣命的“逃逸线”39、唤醒对他者的记忆40、当代埃及⼩说中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关系41、曼布克⽂学奖的⽂化⽣产研究42、雪莱的灵魂诗学43、中东欧转型国家语⾔权利与⼩族语⾔保护研究44、超⽂本使⽤者如何以⾔⾏事45、从单语主义到多语主义的转变-印度语⾔政策研究46、指称、事件与映射:试论⼀门基于指称的语义理论以及在其基础上的事件形⽽上学47、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语⽓系统的汉语医患会话⼈际意义研究48、⾼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249、⽇语极限表达研究50、英语专业教师的⽂化领导⼒研究51、英语结构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应⽤52、中国⼤陆先锋戏剧先锋性之变迁研究53、⽐较视域下的中⽇“妖怪”与“妖怪学”研究54、近代中国知识分⼦对武⼠道的认识55、⽇本近世君⾂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研究56、当代俄罗斯哥萨克复兴运动研究57、⼤陆浪⼈影响⽇本外交政策的⽅式与途径(1868-1919)58、约翰·亚当斯外交思想研究59、统⼀战争视野下北越在印度⽀那地区的政策演变(1945-1975)60、⼗⾄⼗⼆世纪蒙古⾼原部族史探究61、道光时代汉学研究62、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赴延安研究63、梁启超与近代中⽇阳明学64、从⽅法到⽅法论意识的觉醒:⼗七世纪神学中的诠释学问题探究65、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66、流动⼉童的社会融⼊及其策略选择研究67、刺激和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意识情绪的电⽣理学效应68、《⾦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69、以⽂类为导向的⾦庸武侠⼩说翻译研究70、⽂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较研究71、⽂化视阈下钟理和创作研究72、理学与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73、基于双语平⾏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研究74、乐与道:荀⼦乐论研究375、⼭东民间三⼤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76、汉画⽂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77、明朝与朝鲜的礼仪之争78、蒲松龄年谱汇考79、长清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像研究80、王阳明《论语》学研究81、梁实秋与西⽅⽂学82、⽂化变迁中的仪式艺术83、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批评⼤众观研究84、华盛顿·欧⽂的创作与“美国精神”的建构85、渤海国及其遗裔的⽂学研究86、新传媒语境中⽂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87、东北现代⽂学与民俗⽂化88、敦煌⽂学中的産育民俗研究89、唐宋⼋⼤家论说⽂思想研究90、汉俄⼈体名词隐喻对⽐研究91、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92、中亚留学⽣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93、制度变迁与权⼒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94、家庭⽣产与市场抉择95、权⼒视野下的云南民族⽂化商品品牌建构个案研究96、休闲民俗与⽂化传承97、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98、古代“南丝路”经济⽂化探究99、20世纪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变⾰100、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4101、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102、清末民初国民意识⽣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103、晚清政府对云南边省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研究104、本·阿格尔的⽣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105、⽼⼦和世界圣贤们的对话106、⽣命科技发展对⽣命权利僭越问题研究107、魏晋风度中的传统中国⼈⽣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108、中美科普影视⽐较研究109、从资源到编排:平⾯设计教学的课题作业研究110、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说叙事研究111、家国命运与时代风云:从多达《⼈⽣指南》看九世纪中叶加洛林社会变迁112、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教育政策研究113、论17世纪前的欧洲媒介嬗变与传播:⽂明史视阈的考察114、汉初诸帝与⽂学115、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116、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研究117、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化探赜118、后⾦与东部蒙古关系研究119、当代俄罗斯⽂学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120、王寂⽂学研究121、当代美学理论的⽂化转向122、西⽅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123、孙星衍年谱新编124、赫勒正义理论研究12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正教会社会影响研究126、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研究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研究30年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这八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发端期,即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

这个时期以1924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开始,以赵元任、罗常培等一批著名语言学家为代表,从汉语方言的实际出发,相继开展了包括两广、陕南、徽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的方言调查,出版了《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重要著作,为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迈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步,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累期,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文革时期。

1956年、1957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联合指示》和《关于汉语方言普查的补充通知》,同时,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自1955年至195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央团校、张家口、昌黎等地对全国方言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和专门调查。

调查成果《方言和普通话丛刊》、《昌黎方言志》,与丁声树、李荣编撰的《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词汇手册》、《汉语方言调查简表》、《汉语方言调查手册》、《方言调查词汇表》等,对全国范围的方言普查工作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共调查了1800余个市县的方言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近1200份、学习普通话手册320余种,出版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河北方言概况》、《四川方言音系》、《安徽方言概况》、《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等著作或论集,为汉语方言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①(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三是发展期,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到今天。

这个时期以1979年2月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上承前两个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走上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快速发展之路。

下面,对1978年至2008年30年的汉语方言研究情况做个简述。

一、研究状况:(一)成果显著根据《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聂建民、李琦,1994)、《国际汉语语言学文献索引》(潘海华、徐烈炯,2007)及有关材料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共出版汉语方言著作一千余种,学术论文七千余篇。

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1、区点方言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随着方言调查的点面逐渐铺开,对方言区点的基本面貌与特点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大大增多,各个方言大区及代表区点都有成果问世。

比如,由贺巍、张振兴主持的“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研究成果,选择洛阳、武汉、博山、嘉定、舟山、黎川、福清、漳平、江永等12个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漳平方言研究》(张振兴,1992)、《武汉方言研究》(朱建颂,1992)、《洛阳方言研究》(贺巍,1993)、《江永方言研究》(黄雪贞,1993)、《嘉定方言研究》(汤珍珠、陈忠敏,1993)、《博山方言研究》(钱曾怡,1993)、《福清方言研究》(冯爱珍,1993)、《舟山方言研究》(方松熹,1993)、《黎川方言研究》(颜森,1993),调查细致,内容丰富,考察深入,体例一致,又各具特色,是区点方言研究的优秀代表。

由吴启主为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出版湖南东安、邵阳、祁阳、常宁、益阳、浏阳(1998)、溆浦、长沙、衡山、涟源、宜章、宁远、沅陵、常德(1999)等地方言研究,既反映了湖南方言的面貌,又着重突出了湘语研究特色。

其它还有:官话区:《浠水方言纪要》(詹伯慧,1981)、《烟台方言报告》(钱曾怡,1982)、《河南方言资料》(卢甲文,198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84)、《北京话初探》(胡明扬,1987)、《获嘉方言研究》(贺巍,1989)、《天门方言研究》(邵则遂,1991)、《荆楚方言研究》(刘海章,1992)、《河南方言研究》(张启焕,1993)、《偃师方言研究撷萃》(马克章,1993)、《宜昌方言研究》(刘兴策,1994)、《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刘俐李,1994)、《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李行健、贺巍、张振兴,1996)、《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钱曾怡、李行杰,2000)、《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2001)、《户县方言研究》(孙立新,2001)、《宁夏方言研究论集》(李树俨、李倩,2001)、《鄂东方言研究》(汪化云,2004)、《同心方言研究》(张安生,2006)等。

晋语区:《山西方言研究》(侯精一、温端政,1989)、《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温端政,1993)、《洪洞方言研究》(乔全生,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史秀菊,2005)等。

吴语区:《当代吴语研究》(钱乃荣,1992)承继和发展了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吴方言在音系、词汇、语法范畴、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吴语论丛》(1988)、《吴语概说》(颜逸明,1992)、《义乌方言研究》(方松熹,2000)、《绍兴方言》(杨葳、杨乃浚,2000)、《天台方言初探》(戴昭铭,2002)、《北部吴语研究》(钱乃荣,2003)、《绍兴方言研究》(寿永明,2005)、《上海方言》(钱乃荣,2007)等。

赣语区:《赣方言概要》(陈昌仪,1991)、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7)等。

湘语区:《四川境内的湘方言》(崔荣昌,1996)、《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罗昕如,2001)、《湘方言概要》(鲍厚星,2006)等。

徽语区:《严州方言研究》(曹志耘,1996)、《徽州方言》(孟庆惠,2005)、《徽州方言探秘》(江声皖,2006)等。

闽语话:《台湾闽南方言记略》(张振兴,1983)、《闽语研究》(陈章太、李如龙,1991)、《澄海方言研究》(林伦伦,1996)、《福建方言》(李如龙,1997)、《福州方言研究》(陈泽平,1998)、《闽语新探索》(陈泽平,2003)、《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林伦伦,2006)等。

客家话:1993年饶长溶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客家方言研讨会,2007年已是第七届,出版了多部会议论文集。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张双庆,1992)、《梅县客方言研究》(陈修,1993)、《客家方言》(罗美珍、邓晓华,1995)、《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1999)、《闽西客家方言》(蓝小玲,1999)、《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刘纶鑫,2001)、《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陈立中,2003)、《中山客家话研究》(甘甲才,2003)、《广西玉林市客家方言调查研究》(陈晓锦,2004)、《客家方言》(温昌衍,2006)、《泰兴客家方言研究》(兰玉英,2007)等。

粤语区:《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张日升,1987)、《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1998)、《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詹伯慧、张日升,1994)、《广东粤方言概要》(詹伯慧,2002)、《广州方言研究》(高华年,1980)、《广东的方言》(李新魁,1994)、《广州方言研究》(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1995)、《广东海丰方言研究》(杨必胜1996)、《广西北海市粤方言调查研究》(陈晓锦、陈滔,2005)、《新时空粤语》(詹伯慧、丘学强,2006)等。

自1987年始,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两年举办一届,并出版《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到十届)。

平话区:郑作广、林亦主编的《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丛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五”的重点课题,包括全州文桥土话、兴安高尚软士话、资源延东直话、灌阳观音阁土话、临桂义宁话、临桂两江平话、永福塘堡平话、阳朔葡萄平声话、钟山方言、贺州九都声、富川秀水九都话研究,重在揭示方言的面貌,并指导当地人学习普通话。

其它还有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2000)等。

另外,全国各地新修的地方志大多包括有方言志,专门的方言志也大量出现。

比如:温端政主编的“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共出版38种山西县市方言志,总字数约350万字。

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志丛书”,共出版山东境内潍坊、利津、即墨、德州、牟平、新泰、诸城、金乡、临沂等十几种县市方言志。

这些具有统一体例、统一要求的方言志丛书,集中反映了某一区域方言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也为进一步汉语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其它还有李申的《徐州方言志》(1985)、张成材、朱世奎的《西宁方言志》(1987)、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1988)、许宝华、汤珍珠的《上海市区方言志》(1988)、刘伶的《敦煌方言志》(1988)、胡双宝的《文水方言志》(1990)、周日建的《新丰方言志》(1990)、张建民的《泰县方言志》(1991)、刘若云的《惠州方言志》(1991)、胡明扬的《海盐方言志》(1992)、卢甲文的《郑州方言志》(1992)、王李英、罗兆荣的《增城方言志》(1993)、蔡叶青的《海康方言志》(1993)、高葆泰、林涛的《银川方言志》(1993)、黄群建的《通山方言志》(1994)、谢永昌的《梅县客家方言志》(1994)、林立芳、庄初升的《南雄珠玑方言志》(1995)、谭邦君的《厦门方言志》(1996)、马国凡的《内蒙古汉语方言志》(1997)、李永明主编的《湖南省方言志》(2000)、刘传贤的《赣榆方言志》(2001)、《黔东南方言志——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2007),等等。

2、方言语音研究。

有汉语方音汇编。

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撰的《汉语方音字汇》(1989),收集整理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以上官话),苏州、温州(以上吴语),长沙、双峰(以上湘语),南昌(赣语),梅县(客家话),广州、阳江(以上粤语),厦门、潮州、福州、建瓯(以上闽语)等20个汉语方言点的字音材料。

共收入3000个字目,按普通话音序排列,注中古音切,用国际音标标写方言读音。

本书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为汉语语音比较研究、了解方音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以及古今语音的演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其它还有《湖南汉语方音字汇》(1993)、《中古音与青海方音字汇》(张成材,2006)、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2.3)、张盛裕、汪平、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8.4)、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89.3)、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0.4)、叶祥苓、郭宗俊《宜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1.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1.3)、温端政、陈子明《太原方言同音字汇》(语文研究,1992.3)、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3.3)、梁金荣《临桂两江平话同音字汇》(方言,1996.3)、孙宜志《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2.4)、王临惠《山西临猗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3.3)、谢奇勇《湖南新田南乡土话同音字汇》(方言,2004.2)、王福堂《绍兴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8.1)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