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位于长江口北岸的海门市及其相邻地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吴语

人口聚居地。本文选取海门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副词以及程度、否定、体貌、定指等语法项作为研究对象,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尝试同其他吴语方言及明清吴语文献等作横向或历时的比较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海门市的地理历史及人口概况,海门方言的语音系统与语法特点,海门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本文的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为副词,描写时间、范围、语气、情态四个次类五十多个常用副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第二章为程度,从附加、重叠、前加状语、后加补语四个角度描写海门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第三章为否定,描写海门方言的“弗、朆、奥、呒得、呒处”五个否定词的语义以及相关的否定句、疑问句格式。第四章为体貌,描写海门方言的实现体、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等体意义的表达形式。第五章为定指,着重描写海门方言定指系统中概数词“多”的定指用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类型。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地处江海一隅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海门话相对于城市方言上海话、苏州话而言保留了更多明清吴语的语法成分,在吴语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一些语法现象仍然活跃在海门话中,例如“交关”的程度补语用法;2.海门话与母方言崇明话之间存在的某些语法差异主要源于江淮方言南通话等邻近方言的影响,例如“快煞”的前置用法;3.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常式是“指示词+数词+量词+名词”,指词型、量词型、数词型定指都是因省略或融合而形成

的变式,海门话概数词“多”的定指义来自定指词的省略;4.吴语已然体是非问句的多种样式是表体成分、表问成分与谓语动词三者自由组合的结果,其中表体成分必须紧靠谓语动词;海门话较为特殊的“朆

+V+(口伐)?”已然体是非问格式可以看作上海话的“V+勒+(口伐)?”否定词格式与苏州话的“阿曾+V?”发问词格式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方言语法研究第一步

听《方言语法研究第一步》讲座有感 ——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 邓思颖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老师,他是此次学术讲座的主讲者。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简述了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和邓教授分享了个人研究及其教学的心得。尝试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从语法的角度研究方言和怎样研究方言。 邓教授对方言作了界定,他引用了詹伯慧1985《现代汉语方言》中对方言的定义,即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作为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二是同属于一古老语言发展的结果。方言从属于民族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对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也就是说方言在语言的基础上因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了变化。赵元任1980年在《语言问题》这本书中,也对方言下了定义,即平常说方言,是同一族的语言,这个往往受政治上的分支的情形来分,与语言本身不是一回事儿。方言的渐变与地理有关,但如果把它区分不同的语言又与政治有关,与语言本身是无关的。乔姆斯基也对方言做出了定义。在中外学者对方言的定义中,邓老师提出了方言学的一些观点,他本人认为方言其实是独立的语言,具有完整的语法系统,方言的差异也就是语言的差异。同时方言的研究离不开方言语法。邓老师通过举例例证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语法的研究,首先我要明确定义,知道什么是语法学,一种语言的组词造句;邵敬敏2011年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对语法的定

义是语法是语言构造的规则。通过学者们的定义从而衍生出了语法学的定义。在《语言学名词2011》这本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的组词造句规则,一般包括词法学和句法学。邓老师提出,生成语法学总的研究方向就是希望构建出明确的语法,建立一套解释充分的语法学理论。形成语法学,着重以形式化的方式研究语法,强调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从语法内部找出解释语言结构的原因。不是从语法外部寻找答案。(如,语用、认知、历史来源、语言接触、文化等。)邓老师通过例子,给我们讲解了汉语句子的不同结构。 在方言语法研究方面,吕叔湘在1982年《语文常谈》中指出,方言的差别最引人注意的是语音,划分方言也是主要依据语音。事实上凡是语音的差别比较大的,语汇的差别比较大,至于语法,在所有汉语方言之间差别都不大。方言语法的研究的终极目标:了解方言真实的面貌,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方言研究入门的基本法:一要打好汉语语法的基础;二要培养对语言现象的敏锐力;三是系统的学习基本的理论;四是带着理论思考个别现象;五是研读经典篇章;六是多听、多说、多写和多看。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2005-04-18 编辑: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

海门春节风俗

海门和海门人的春节 “海门”,意“海之门”,在中国使用这个名称的有好几处。但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江苏的海门,既有长江又有黄海,靠江靠海考上海。这是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江海门户通天下”的海门。史籍记载,海门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从建县至今1052年的历史。此后的一千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屡屡变迁,一些岛屿和长江下游淤积的泥沙逐渐相连,形成了现在地理条件特殊的海门。现在的海门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和香港差不多,人口逾百万。这些地域特征和历史条件就注定它和别处不一样。那么海门人有来自哪里呢?海门的南北两地方言截然不同,南部说沙地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语范畴,沙地人从江南来,住在长江边。住在海边的通东人属土著居民,但通东话属下江官话系统,深究起来,通东人是更为远古的移民。南北两种文化的长期碰撞与交流,造就来了别具一格的江海移民文化。 江海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其独特的绚丽,在海门的语言,社会风俗,节日习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海门人的春节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有江海文化的创新与独特。春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礼仪最为隆重,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因其时适值隆冬将尽,新春界临,故又称春节。海门人则习惯叫“过年”。“民以食为天”,为此海门人的春节饮食风俗作了一些调查。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这是因为该月在古代是腊祭祀的月份,又是新旧交接的月份。腊月初八,人称“腊八节”。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寺庙有供腊八粥之俗,后传至民间,沿袭至今。海门人便有“过了腊八就是年”。沙地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放入肉丁、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甜粥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人们吃了腊八粥,过年的气氛就开始热烈了。 沙地人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通东热也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海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香烛及赤豆饭等边烧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越来 越广泛,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也不摒弃。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 方言的升华,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 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每个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一起沟通 就很不方便,为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更方便,国家根据多种方言提炼出 今天的普通话,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 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其实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着联系,我认为不能消灭方言差异,应保存各地的方言特色。我们可以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 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 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 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 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 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普通话是汉族人共同使用的标准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又是国家法定的 语言,它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适用范围最广,使用人 口最多,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方言是汉族的地域变体,为各个地 域的居民服务,是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和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

浅析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原载《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戴昭铭主编,人民2003年。14-24页)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就和制约因素 1979年《方言》杂志的创刊,是汉语方言学发展史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方言学在“文革”后的正式复兴,并且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杂志充当了汉语方言学发展的加速器。若以此为界,20世纪的汉语方言学事业正好分成前后两期。从语言要素看,方言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比较一下三大要素从前一期到后一期的发展,语音词汇研究的发展成绩骄人,而语法研究的进展尤为显著,因为它不但成果丰富,而且几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飞跃,起点近零而蔚为大观,尤其是在方言事实的调查描写和材料积累方面。此一发展盛况,已有回顾性文章论及,兹不赘述。这里只想侧重分析一下方言语法描写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一些关键因素,同时探讨在深化方言调查研究方面所受到一些制约,以利于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在21世纪取得更加无愧于时代的进步。 1.1促进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几个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方言语法描写的成绩得益于学者们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辛勤调查和深入发掘。但这似乎并非问题的全部答案,甚至未必是主要答案。不妨思考下面的题。几千年来,汉人一直在说汉语及其各地的方言,天天面对语言事实,中国学者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方言也早已有了学术探究的兴趣。国人有意识的语音分析和方音特色观察,从最早的反切,及韵书作者们对南北音差异之类的关注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对方言词汇的成规模调查记录,自扬雄《方言》算起,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之前的这两千年里,为什么看不到关方言语法的描写记录(直接记录方言语句不是语法描写,将个别虚词作为词汇单位来观察也不是语法分析)?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语言事实,具有学术兴趣,并不能自然产生语法描写,特别是对汉语这种外部形态不明显、语法规则多隐性存在的语法系统来说。与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存在更加隐蔽,更难被直接观察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大大晚于语音和词汇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学兴起后,方言的语法研究之盛也晚于语音词汇研究,这都非常自然,是由语法规则尤其是分析性语言语法规则的隐密性造成的。语法学之立,语法描写之行,语法研究之盛,关键就是透过语法的隐密外表去发现其在的规律。因此,要了解方言语法调查研究凭什么发展,首要需要关注是哪些条件帮助人们逐步揭去语法的隐密外衣。 一、语法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以1898年的《马氏文通》为标志,系统的汉语语法学正式建立,中国有了语法学概念系统的雏形。然后,在涵方面,汉语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后的当代语法”这几大发展阶段,在外延方面,实现了“文言语法-现代语法-近代语法及历史语法-方言语法”的扩展。语法学在中国实现以零为起点的飞跃,并迅速成为汉语研究中的首要显学。汉语方言语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繁荣,正是这一过程的翻版,只是在共同语和方言的研究之间有一个滞后效应而已。这充分显示了语法理论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对方言语法事实描写有决定性作用。理论和方法是揭去语法的隐密外表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今后深化方言语法描写的至关重要的工具。 二、方言语法调查项目的建立和逐步改进。 方言不像共同语那样为人共知,也不像共同语那样受人关注,这是方言语法研究有滞后效应的原因之一。方言语法需要调查(包括研究者对自己母语的调查)。每个方言的调查研

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位于长江口北岸的海门市及其相邻地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吴语 人口聚居地。本文选取海门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副词以及程度、否定、体貌、定指等语法项作为研究对象,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尝试同其他吴语方言及明清吴语文献等作横向或历时的比较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海门市的地理历史及人口概况,海门方言的语音系统与语法特点,海门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本文的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为副词,描写时间、范围、语气、情态四个次类五十多个常用副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第二章为程度,从附加、重叠、前加状语、后加补语四个角度描写海门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第三章为否定,描写海门方言的“弗、朆、奥、呒得、呒处”五个否定词的语义以及相关的否定句、疑问句格式。第四章为体貌,描写海门方言的实现体、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等体意义的表达形式。第五章为定指,着重描写海门方言定指系统中概数词“多”的定指用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类型。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地处江海一隅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海门话相对于城市方言上海话、苏州话而言保留了更多明清吴语的语法成分,在吴语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一些语法现象仍然活跃在海门话中,例如“交关”的程度补语用法;2.海门话与母方言崇明话之间存在的某些语法差异主要源于江淮方言南通话等邻近方言的影响,例如“快煞”的前置用法;3.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常式是“指示词+数词+量词+名词”,指词型、量词型、数词型定指都是因省略或融合而形成

的变式,海门话概数词“多”的定指义来自定指词的省略;4.吴语已然体是非问句的多种样式是表体成分、表问成分与谓语动词三者自由组合的结果,其中表体成分必须紧靠谓语动词;海门话较为特殊的“朆 +V+(口伐)?”已然体是非问格式可以看作上海话的“V+勒+(口伐)?”否定词格式与苏州话的“阿曾+V?”发问词格式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李佳林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 普通话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语言,所以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义不容辞的。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语言习惯的影响极大,在我们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感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结合本地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古浪方言概况 古浪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 古浪方言的形成,从地域方面看,与周边地区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关。黄羊川以南受天祝话的影响较明显。双塔及下四坝一带则受了武威话的影响,大靖河流域受永登话的影响较多。这是由于历代行政建置交叉、居住靠近、地域错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地域文化形成性作业三

附件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20009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 评阅教师 第三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第三单元苏中文化考核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苏中文化主要以______水文化为基础,______山文化为补充。 2.扬州地名最早见于上古史籍《_尚书___》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 3.南通海安县,取_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__之意而得名。 4.青莲岗文化遗址为江淮地区___母系___氏族社会繁荣阶段文化的典型代表。 5.郑板桥是以三绝“__画__、_诗___、_书___”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6.汉武帝元狩六年置海陵县,这是_泰州_____最早的行政建制。 7.泰兴市取_泰州兴起 _____,五业兴旺之意命名。 8.兴化影山头遗址,为江苏_江淮__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9.泰州三麻,为泰州地产麻油、__麻糕____、_麻饼_____三样食品的合称。 10.淮阴为__淮安____市最早的行政建制,因地处__淮河____南岸而得名。 11.明永乐年间,漕运进入鼎盛时期,淮安与_扬州_____、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12.产于淮安区的______,乾隆皇帝曾赞之“天下第一鲜”。 13.宋代,因狼山上岸石多呈紫红色,遂称紫琅山,后紫琅成了__南通____的雅称。 14.海安花鼓,指流行于__海安____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舞蹈之一。 15.南通博物苑为晚清状元__张謇____于1905年创办。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评词,是以省扬州说表古老的传统曲艺形式,流行于、和、、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末年,发展于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个性,语言上生动有趣。 2.兴化茅山号子 号子是起源于江苏茅山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用号子形式配以号词,激发情绪,抒出胸意。茅山号子源头可追溯到秦灭六国,统一四海的时候。为巩固万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筑长城,以防匈奴人侵,传说孟姜女寻夫送寒衣,行到山海关的传说。 2011年5月23日,茅山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3.淮安菜肴 菜主要指古代(今淮安市淮安区)菜系,兼辅以今淮安市(原淮阴市)菜系。淮安菜是的主要分支之一,简称“淮菜”。淮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淮菜十分讲究刀工,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上则善用,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着名菜肴有文楼汤包,平桥豆腐,软兜长鱼,钦工肉圆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4.吕四渔民号子 吕四渔民号子是是江苏省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南黄海领域的渔民劳动号子,既是一种与传统海洋捕捞作业相匹配、作为传递劳动信息、协调劳动节奏的号令,也是为渔民劳作抒怀、交流情感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程的。《吕四渔民号子》主要流传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北一带,如吕四、海门北部、如东以及大丰的部分地区,以启东吕四流传最盛,发展得也最为完善。

邵阳方言语法研究—以否定副词“嗯”与“莫”为例

邵阳方言语法研究 ——以否定副词“嗯”与“莫”为例 作者: 郭帅指导老师:刘邦奎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本文对邵阳方言中的否定副词“嗯”与“莫”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嗯”与“莫”的一些用法。其根本目的是既可以为邵阳方言以及湘方言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也有利于人们了解和重视邵阳方言,从而能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关键词:邵阳方言;否定副词;“嗯”;“莫” 一、邵阳方言及其研究概况 邵阳市位于湖南西南部,东接衡阳市,南靠广西自治区,西依怀化市,北达娄底市。目前全市人口760万,为湖南省之最。邵阳市现辖8县1市3区,即邵阳市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和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及代管一县级市——武冈市。根据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孙叶林副教授在《邵阳方言“把”字研究》中的观点,邵阳方言中除隆回、绥宁两个县的北部和洞口县大部分地区属赣语外,其它地区都属于湘语娄邵片。本文所说的邵阳方言仅指邵阳市区的湘方言。邵阳方言中有两个最常用的否定副词是“嗯”和“莫”。它与普通话中的“不”和“没”基本对应。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便是邵阳方言中的这两个否定副词的基本用法以及与普通话中的“不”和“没”有什么区别。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有很多学者陆续对湘方言进行研究。尤其是到八九十年代,在湖南师范大学的领导下,对湘方言的研究也呈现了井喷之势。邵阳方言作为湘方言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湖南师范大学鲍厚星教授等人对邵阳方言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来介绍邵阳方言的特点。 在湘方言分区的问题上,学者之间有一些分歧。鲍厚星教授在他与陈晖副教授合著的《湘语的分区(稿)》一文中指出,《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和1989年分两次正式出版)将邵东、新邵以及绥宁放在长益片,现将其划入娄邵片。原因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湘语内部的再分片的标准是古全浊声母是否保留浊音,凡古全浊声母清化的一律归入长益片,当时认为以上各点浊音都已清化,但是据后来进一步的调查发现,邵东、新邵古全浊声母今仍保留浊音,无论是在语言特征上,还是在地理位置等人文条件上,应该划入娄邵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邵阳方言进行研究的专著和文章逐渐增多,有语音、语汇及语法各方面的研究。鲍厚星1989年在《方言》第3期上发表了《湖南邵阳方言音系》,该文主要探讨了邵阳方言音系的特点。他还在《湘方言概要》中介绍了邵阳(市区)话的声韵调。吴启主、鲍厚星等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1998年版)中有储泽祥的《邵阳方言研究》。在此书中,作者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较全面地描述了邵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由伍云姬主编的湖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