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便是其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此便衍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其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影响。
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及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道德状况,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目前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村留守儿童高度的关注,然而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置在原籍的,未能在正常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农村未成年子女。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并非单指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而是广义上的犯罪,包含因未成年人未达到法定年龄而刑法认为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情感上的交流,导致了部分儿童心理产生了问题,同时又受到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据一份调查显示,广西宾阳县2004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共46人,其中农村未成年人刑事犯1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6):13-16.罪31人,占全县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67.3%。
浙江省苍南县破获了一个由农村留守儿童组成的“五街帮”犯罪团伙,涉案300余起,其中包括绑架、抢劫、强奸、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在家独自生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容易陷入不良社会环境,甚至出现犯罪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表现1. 肇事肇祸。
由于长期缺乏监护和教育,留守儿童缺乏遵守道德和规则的意识,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发生冲突和矛盾,甚至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2. 迷恋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攻击性、侵犯性行为。
3. 早恋堕胎。
长期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和情感支持,容易陷入早恋,甚至导致未成年怀孕和堕胎事件。
4. 受骗上当。
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辨识能力的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传销组织和网络诈骗的侵害,轻则财产损失,重则受到身体伤害。
1. 家庭缺席。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甚至丧失家庭安全感。
2. 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留守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3. 社会封闭性。
部分农村地区社会交往相对封闭,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社交和沟通,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心理压力大。
留守儿童长期独自生活,缺乏家庭支持和情感交流,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1. 加强家庭教育。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帮助父母提高育儿水平,减少家庭矛盾,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2. 完善教育体系。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配备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
4. 增加社会关爱。
社会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通过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生活扶持等服务。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第一篇: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作为一名基层的执业律师,借办案的机会,对这一个群体的教育、生活等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吉安是我省相对较贫困的地区。
这里丘陵起伏,山区较多,人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以求改变家中生活状况。
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类型,而年轻人外出打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甚至亲戚来照顾。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这些留守儿童中很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骄纵、蛮横,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
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
其中还有一部分孩子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因素,我县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
这些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
他们由 1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必须耕田种地、喂猪养牛等,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
这群监护人仅仅为孩子煮煮饭、洗洗衣。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他们自己连吃饭都没有时间,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近年来急剧增多。
于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也随之而来。
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园合作工作,将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夫妇进城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驻守在家乡,形成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可见,目前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监护方式为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不尽人意的隔代教育等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语言交流的贫乏和刺激性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6岁以前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语言的不同或是语言刺激不足等,皆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在与教师的谈话中发现,幼儿的语言发展薄弱,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能力差,一个故事讲述后,对于故事的回忆性提问总是很难回答。
农村的通用语言是当地的方言,有些幼儿从出生开始就与祖辈们生活,祖辈们自身的语言能力相对薄弱,且与幼儿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也是方言。
幼儿接受的刺激性不足和交流平台的缩减使得幼儿的语言发展缓慢,有些甚至缺乏与幼儿教师基本沟通的能力。
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几个问题的
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等,难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内容的缺陷
农村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青少年缺乏正 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社会环境和不良风气的诱导
社会贫富差距
农村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一些贫困家庭的 青少年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进而产生偷 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任感。
预防道德失范
通过道德教育,预防农村青少 年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如欺凌
、盗窃等不良行为。
打击网络犯罪,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网络 的监管和管理,建立网络 安全制度,预防网络犯罪 的发生。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引导农村青少年树立正确 的网络安全观念,提高他 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 保护能力。
加强对家长的监督和管理,确 保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关心孩 子的身心健康。
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 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 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
务。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 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
心理问题。
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农村青少 年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帮助 和引导,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
开展道德教育,强化青少年的道德观念
培养道德意识
通过德育课程、主题班会等形 式,引导农村青少年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强化
他们的道德意识。
加强道德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 式,让农村青少年参与道德实 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及对策1. 家庭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家庭失去监护和教育功能,父母的缺位使得孩子易感情失安,缺乏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陷入道德观念混淆的状态。
家庭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也是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的因素。
2. 教育因素: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引导,留守儿童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如网游、暴力电影等,使他们的认知观念变得扭曲。
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育水平低下,教师对学生往往缺乏关心和指导,这也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变得混乱。
3. 社会因素:农村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闭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较为薄弱。
留守儿童在缺乏监护的情况下,容易受到不良朋友的影响,往往走向犯罪的道路。
缺乏社会保障体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对策:1. 家庭关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亲子教育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和生活帮扶,提供一个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如设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保障,降低留守儿童的犯罪风险。
3. 社会支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通过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帮扶。
加强对农村社会环境的治理,提高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减少不良信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4. 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和惩治机制,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改造,为他们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需要从家庭、教育、社会、法律等多个方面入手,提供更好的关爱、教育和保障,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机会。
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
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那么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一)犯罪的暴力性。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艰苦,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富起来,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以满足钱财欲望为主;因此,财产型犯罪较多,且暴力化倾向明显。
(二)激情犯罪占重要比例。
留守儿童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同时又处在盲目模仿、心理因素极不稳定这一特殊的生长发育期,一时兴起,便实施犯罪行为。
(三)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由于留守儿童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而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一些人问: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家庭方面;由于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实际监护责任往往落到家里老年人或亲友身上,而他们往往因农活多、精力不够等原因,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代沟”及情感隔阂等因素又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约束偏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较少。
而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易受周围环境、同辈群体影响,缺乏正确是非观念引导,加之由于老年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不力,防范意识差,对未成年人不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或性教育,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特别是未成年女孩,缺乏对性知识最起码的了解和认识,往往成为性侵害犯罪的主要对象。
以上是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
我们在平时最好多学习一些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安全。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对策分析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被托付给他人抚养和照顾的青少年群体。
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变大。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临时监护人,大部分的监护人有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友临时担任,这些临时监护人往往会因为精力或者责任不明确的原因往往会存在缺乏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疏导,防范照顾缺失等种种问题[2]。
由于在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和学习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1)学习兴趣较低,成绩平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主动自觉且持久的学习方式。
缺失了父母的教育监管,许多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得到很好的辅导,长时间的挫败感就会影响儿童学习的劲头;而临时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由于不是孩子的直系亲属,只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疏于对孩子学习上的监管和辅导[3];同时很多留守儿童还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往往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较为薄弱。
这对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非常不利。
(2)心理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留守,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会阻碍和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隔阂。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看到同学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时,容易产生一种羡慕、缺乏依赖和委屈难过,甚至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有所差别。
如果临时监护人也疏于关注孩子的各种精神需求,很多孩子就会自卑心加剧,变得不合群、孤僻甚至性格抑郁,一些儿童甚至会产生憎恨和仇视父母、社会的畸形心态[4]。
(3)缺乏人身安全的保障受地理空间因素的制约,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或者安全监护往往力不从心。
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与预防的措施分析
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与预防的措施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父母到大城市工作,把孩子留在农村或者小城市,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或监护人长期不在身边,常年由其他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和管教的儿童。
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身心健康、教育和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 父母缺位和家庭教育不足:由于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关怀和引导,对孩子思维和行为的规范,都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达给留守儿童,这就容易导致留守青少年的行为失控和违法犯罪的发生。
2. 得不到适当的关注和关怀:留守儿童往往身边没有父母或亲密的家人陪伴,导致他们感到无所依靠、孤独和失落。
这种情绪的积累会逐渐导致留守青少年自卑心理的形成,并为之后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心理基础。
3. 社会交往困难:由于长期的身处异地环境,留守儿童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
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求刺激和满足感,导致违法犯罪的冲动。
4. 对于自身价值的迷茫:长期缺乏家人关爱和正确的教育,留守儿童往往感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肯定和认可。
这种自我认同和价值迷茫会导致他们寻求其他途径来获取自信和满足感,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1. 家庭教育的加强:虽然父母无法亲身照顾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必须加强亲属之间的教育协作,亲近的亲戚或邻居可以帮助照看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健康。
2. 建立严格的监护体系: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学习、生活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让留守青少年获得更多关爱与支持。
3. 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学校应当引导留守青少年积极参与课余活动,建立社团组织和体育俱乐部等,为他们提供社交交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自信心。
农村留守少年的犯罪特征
各类案件占比情况
03
暴力犯罪占比较高
侵财犯罪较为突出
其他类型犯罪不容忽视
由于农村留守少年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 部分少年容易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因 此暴力犯罪在农村留守少年犯罪中占比较 高。
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部分农 村留守少年存在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思 想,因此侵财犯罪如盗窃、诈骗等也较为 突出。
农村留守少年的犯罪特征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2-04
目录
• 农村留守少年现象概述 • 犯罪特征之一:年龄与性别分布 • 犯罪特征之二:作案手段与类型 • 犯罪特征之三:时间地点选择偏好
目录
• 犯罪特征之四:团伙化倾向明显 • 心理特征及社会影响因素剖析
01
农村留守少年现象概述
留守少年定义与背景
和老少边穷地区。
02
分布情况
留守少年面临主要问题
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少年的学 习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导致学习成绩 普遍较差,辍学率较高。
心理问题
留守少年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 。
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少年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 能力,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
年龄与性别对犯罪影响
年龄越小,留守少年犯罪的危害性越大 ,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
制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
女性留守少年在犯罪中更容易成为受害 者,被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需
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男性留守少年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和攻 击行为,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和危害性 。
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留守少年,需要 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教育措施,以降低犯 罪率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长期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独自在农村家中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有效防治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相关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并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形成原因1.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
长此以往,儿童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关注度不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受社会关注度不足,缺乏关爱和帮扶措施,使得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甚至犯罪。
3. 社会环境恶劣: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贫困环境中,受教育条件差,文化水平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受到不良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类型1. 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由于长期缺乏监督和教育,留守儿童在不良环境中容易受到诱惑,产生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
2. 暴力行为犯罪:长期处于缺乏父母监管的环境中,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甚至参与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
3. 不良行为犯罪:长期缺乏正面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吸烟、赌博、吸毒等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防治措施1. 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包括提供心理辅导、教育资助和爱心关怀等服务。
2. 家庭教育加强: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鼓励父母回乡创业或就近务工,尽快回到家庭,亲自教育和关爱孩子。
3. 增加社会关爱力度:通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心理辅导等活动,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力度,帮助他们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水平。
4.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加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远离违法犯罪。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或单亲照顾的未成年人。
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犯罪现象也日渐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措施,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2. 犯罪行为冲动: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留守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较为冲动。
3. 团伙化倾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形成团伙,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亲子关系疏远、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此外,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社会矛盾等因素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如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犯罪分析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犯罪分析研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
这群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时间独自留守的孩子,常常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其中包括犯罪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存在,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的产物。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留守儿童和青少年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空缺和缺失。
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教育指导,使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倾向。
此外,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往往在同龄人中感到孤立和沉寂,容易陷入不良的社会群体,受到犯罪团伙的勾引和利用。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状况也成为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父母在城市工作,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大多依靠祖辈或他人照料,缺乏正规的教育与培养。
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导致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灵成长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第三,经济困难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诱因。
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导致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
他们常常缺少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满足感,不惜违法犯罪,以获取快速的经济回报。
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外部原因。
农村社会结构相对封闭,信息闭塞,社会服务不健全,社会治安不稳定,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和侵害,增加了犯罪行为的产生和蔓延。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家庭关爱体系,增加家庭温暖和教育指导。
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加强对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当前农村青少年犯法分析及控制
当前农村青少年犯法分析及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法问题日渐突出,虽然国家对此实施了综合治理,快速增加的势头取得了有效控制,但从整体上看,违法犯法人数仍然逐年增加。
在我国青少年犯法比例不断升高这一大体事实中,一个“异军突起”的现象即农村青少年犯法的迅猛增加。
据2007年全国校园文化研讨会上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犯法率为2%左右,占整个刑事犯法的40%以上,而在青少年犯法中,农村青少年和其他无业人员占%。
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村青少年犯法的迅速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进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1]一、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农村青少年犯罪既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征,又有其自身特点。
全国各地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农村青少年不仅犯罪类型增多,且呈现出向低龄化、团伙帮派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案更具暴力倾向。
为实施犯罪行为,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自制和购买火枪、刀具等凶器,作案时不顾一切,疯狂施暴,手段残忍。
有的在作案后还公然开枪示威,伤害无辜,不计后果。
近年来,在农村的刑事犯罪中,凶杀、抢劫、强奸、伤害及爆炸等恶性犯罪案件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过去少见的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灭迹等一案多罪的混合暴力型案件,在农村青少年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明显增大。
(二)作案成员具有群体化倾向。
农村青少年犯罪由单独作案向结伙犯罪发展,使犯罪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有的还形成了独霸一方的恶势力。
这是当前农村青少年刑事犯罪变化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少数地方社会治安状况混乱的主要原因。
其特点:一是随机性强,产生快、作案快、解体快。
这种随机性表现在产生时往往是偶然相遇,一拍即合,马上行动,作案时往往没有固定目标,随意流窜到一个地方,只要有机可乘,便协作犯罪;在组织上一般没有头目、没有分工,谁发现的目标由谁组织,得逞后就地分赃,然后各奔东西。
二是这些团伙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他们主要是从事盗窃、抢劫、敲诈勒索、聚众斗殴、持械伤人、流氓滋扰、侮辱强奸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开设赌场、倒卖黑枪等犯罪,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有向黑社会、流氓恶势力团伙发展的趋势。
当前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关键 词 :农 村 青 少 年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犯罪 原 因 对 策
、
当前农 村青 少年犯 罪的特 点
( 一) 从犯罪性 质看 ,盗窃犯 罪最为 突出 近 年来 ,虽然 我 国整 体 经济有 了较 长足地 发 展 ,人 民 的生活 水平有 了较 大提 高 ,但是 农村经 济 的发 展严 重滞 后 , 城乡 差距逐 渐扩 大 。农村 人 口的物 质 生活 依然 处 于较 低 水 平 。因此 ,与城 镇 青少年 犯 罪相 比来 看 ,农村 青少 年的 犯 罪具有 明显 物欲 性 ,表 现 在犯 罪类 型 上 ,就是 盗 窃 ,抢劫 并 由此发展 到故 意伤 害案 件居多 。 ( 二)从犯 罪形式 看 ,两人 以上 共同犯 罪人数 增多 与城镇 青 少年 的相 对孤 立 、崇 尚个 性 不 问的 是 ,农村 青少年 喜欢 群体 活动 ,而且 宗族 内部 的血缘 关 系 ,宗族 与 宗族之 间的姻 亲 关系 ,为农 村 青少 年 的群体 意 识创 造 了可 能 。他 们常 常三 五个人 一伙 ,七八 个一 堆 ,仿 效 一些 港 台 黑社 会影片拜 把子 ,称兄道 弟 ,共 同实施犯 罪活动 。 ( 三)从犯 罪年龄看 ,逐 渐趋 向低 龄化 据 有关 数据 分析 ,从 1 9 9 8年 到 2 0 0 9年 ,青少 年作 案 平均 年龄 下 降 2岁 ,由 l . 岁降为 1 . 76周 57岁。 l 4—1 6岁 青少 年犯罪 状况 日益突 出 ,1 4岁 以下的犯 罪案 例也 明显 增 多。 ( 四)从犯 罪身份看 ,辍学 少年人数 居多 “ 留守孩 ”犯 罪情 况 出现 增 多趋 势 ,是 指父 母双 方 或 方 在外打 工而 留守 在 家乡 ,并 需要 其他 亲 人照 顾 的年 龄 在十 六岁 以下 的孩 子 ,父 母为 生 计而忙 于奔 波 ,无瑕 照 顾 子女 生活和 平时 的活 动情 况 ,另 外值得 注 意 的是 农村 青 少 年受不 良消 费 习惯 的影 响 ,或 是 交友 不慎 ,而走 上歧 途 的 较多。 ( 五)从 犯罪时 间看 ,白天作 案的增 多 近几年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发展 ,农村 中外 出做工 的人 员 呈 现逐 年增 多的趋 势 ,白天 常常 会 出现 整 幢住 宅楼 无人 或 是 整个村 庄人 员稀 少 的状 况 ,少 年犯 根 据这 一 情况 已将 过 去 的 黑夜作 案 转 为 白天 作案 ,他们 大 多 选 择在 白天 作 案 , 趁城 区职工上 班 、乡村 农 民外 出做工 ,家 中无人 看管之 机 , 采取 撬 门扭锁 ,翻 箱倒柜 ,攫 取 钱物 ,给 城 区居 民 和村 民 们造 成很 大经 济损失 ,令 他f n 苦不迭 ,防不 胜防 。  ̄t 't ]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留在家乡,缺乏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
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趋势。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使孩子缺乏亲情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缺陷,如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导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文化等对留守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其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应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改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4. 提供支持与帮助: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价值上 的偏离 和个性 、 心理发展的异常 , 一些人 因此 而走上犯
罪道路。
2学校 教 育 的滞 后 .
是犯 罪儿 童低龄化 。 低龄化的趋势严 重阻碍农村 留守儿
童未来 的发 展。不具备完全刑 事责任能力 的留守儿 童触犯刑
法 , 法不受刑事处 罚的情况下 , 依 如果得不 到有效 的监 护和教
21年1 02 月
总第21 3期
文化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赵 珩
济南 20 1) 504 ( 山东青 年政 治学 院政法系 , 山东
摘 要 : 文分析 了农村 留守儿童犯罪 的现状 以及原 因 , 本 并且针
盗窃 , 抢劫等犯罪的 。 五是组织 形式多为团伙性犯罪 。留守儿童失 去父母 的监
度高 , 危害性大 。 二 、 国农村 留守儿童问题 成因分析 我
1家庭教 育 的缺 位 .
近年来 ,农村 留守儿童” 为一个热 门的词 汇 , “ 成 学界对其
关注大多集 中在教育 、 权益保护等方面 。 然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当前农 村留守儿 童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 、 越来越严重 , 其危害性也 日益凸现。 所 以, 在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背景下 , 强对农村 留守 儿童犯罪 加
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 具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
一
目前农村留守 儿童 的家庭结构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 跟随祖
、
农村 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和特征
父母或外祖父母生 活, 俗称隔代监护 ; 一种是生活在亲戚 、 朋友 或者老师家中 , 被称为委托监护。隔代监 护虽然有着 中国传 统 的亲缘支持 , 由于祖辈多年龄偏大 、 但 身体欠佳 、 文化偏低 ,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所谓农村留守少年,是指年龄在12-16周岁之间、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抚养的农民工子女。
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了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的留守少年。
农村留守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业、生活、心理、亲情、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而社会对此尚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针对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有助于采取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和其他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特点;预防。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务工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原来的短期的、季节性打工转变为相对较为固定的、长期的工作。
这种转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工利益的保护固然是好事,但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工在城镇还不能充分享有市民地位,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社会生活上都不具备全家移民城镇的条件和能力,因此,造成了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农村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少年儿童。
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习成绩不佳、生活无人充分照顾、心理问题无处排解、亲情难以体验等问题,特别是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学者警示,留守少年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可能会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这一状况尚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本文拟从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
农村留守少年因为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生活上缺乏关照,精神上缺乏关怀,学习上缺乏管理。
加之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1]。
其犯罪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留守少年自身因素。
留守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表现在:(1)在生理上变化明显,体内机能进一步健全。
最大的特点就是性的萌芽和发育,开始有了性的冲动。
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一些留守少年偷偷看色情书刊、黄色录像,寻求剌激,一旦感觉条件适宜,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性犯罪;(2)扭曲的心理因素是留守少年走向犯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留守少年极易出现性格孤僻和无助、自卑、封闭、逆反的心理,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心理发展变异,身心健康扭曲;(3)留守少年正处于多塑性阶段。
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
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法律意识淡薄,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经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与不足。
留守少年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
而临时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受身份的制约,都无法起到留守少年父母的作用。
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身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
有的家长选择在校外租房供子女居住,但又不能在身边监管教育,使得小小的出租屋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场所。
在家庭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是很难对留守少年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
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少年学习上不思进取,自由散漫,出现厌学、甚至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并且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厮混,直至走上犯罪道路[2]。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法律、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门的教师,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忽视对留守少年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疏忽,教师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使得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心,忽视对留守少年人格、精神、情感、思想、道德的培养;再者,学校对留守少年的教育管理,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受客观因素制约,家长与学校之间在沟通和配合上难以取得默契。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当前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呈蔓延扩大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与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与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不同,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社会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也同样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留守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些农村留守少年以往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旦接触到网络世界,很快为之痴迷,难以自拔。
由于农村留守少年缺乏监护人的监督、管教,而校园周围的一些非法网吧、游戏厅及其他不适合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对缺少监管的留守少年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容易使他们一步步迷失方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特点。
留守少年由于受年龄、智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其犯罪特点与成年人犯罪有不少不同之处。
(一)社会经验少、人生阅历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
因为农村留守少年的年龄较小,知识和阅历较少,思维能力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其作案动机和目的往往十分单纯,易于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引发犯罪,并且多为临时起意犯罪,而智能性的犯罪和诈骗犯罪就较少出现。
由于他们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有时会出现“得失”严重不符的破坏性犯罪。
(二)部分犯罪带有团伙化特征。
农村留守少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管教和呵护,经常逃学、四处游荡,并且由于单个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
而结成团伙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
另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留守少年团伙犯罪中,多数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
从近几年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
(三)多数表现为侵犯财产犯罪。
根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始终排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两位。
这是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异逐渐拉大,而农村留守少年的家庭条件往往相对比较差。
他们在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追求吃、穿、玩、乐,去享受超越自己经济条件的物质生活,一旦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便心生邪念。
往往是从小偷、小摸开始,从偷拿家里的的东西到窃取亲友的财产,进而实施盗窃、抢夺、抢劫等犯罪。
(四)校园暴力犯罪与受害对象同龄化现象突出。
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少年大多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受活动范围和交往对象的限制,农村留守少年校园暴力犯罪与受害对象同龄化现象突出。
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勒索、抢劫在校学生的钱财;二是团伙型拉帮结派在校园内或校外寻衅滋事;三是因各种所谓的“矛盾”而引发的暴力伤害。
犯罪所侵犯的对象主要是相当年龄的未成年人,存在着明显的“欺软怕硬”现象[3]。
(五)留守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呈现反复性。
作为未成年人,留守少年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违法犯罪的留守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
有的留守少年过去作案手段单一,但从看守所、劳教所等监管场所出来后,作案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化。
其原因,就是我们原来只是从正面看待看守所、拘留所的教育改造功能,而忽视了或者是不愿承认在这些场所里面接受教育改造的人犯之间的“交叉感染”与相互“学习”、模仿的现象。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的罪严重得多。
三、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日益严重的留守少年犯罪,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把留守少年纳入有效的教育与监管之中,使他们真正得到关心、爱护与良好的教育,顺利走过人生的这一阶段。
基于这种考虑,提出以下对策:(一)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减少留守少年数量。
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政府公共产品在农村的比重,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远赴外地、远赴城市就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4]。
当前,劳动力输出密集地区政府应当抓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契机,积极引导,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同时制定合理的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与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回乡创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少年数量。
(二)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让更多的留守少年与父母团聚。
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农民工儿童的学籍,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外界原因。
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户籍迁入、迁出条件的严格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不能随父母到务工地就学。
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在学生升学(特别是中考和高考)时,强调学生的户籍,制定了“非本地区的学生不能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制度,许多农民工担心误了孩子的前途,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少年,这就为留守少年犯罪埋下了种种祸根。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消除目前附加在城镇户籍上的的种种不合理优待,制定合理的城市落户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及其子女的就读问题。
要改革当前的学籍管理制度。
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改革当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不公平的、歧视性的政策。
要改革现行高考制度,制定全国性的、均衡的高考考试与录取制度,使农民工的子女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随父母就读和生活[5]。
(三)树立大教育理念,加强农村学校在预防留守少年犯罪工作中的作用。
在当下,农村的中小学,特别是留守少年集中的学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农村学校必须转变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要树立大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引导留守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