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说课材料
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意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每一位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
1、概述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是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孙权提出的,在教师布置学生发言主题后,引导学生练习劝说、演讲、引导讨论等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孙权认为,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达购买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方法步骤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发言主题:教师先确定一个发言主题,例如: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或者是: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等。
2.分组讨论: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主题,一起思考讨论,收集各自的资料。
3.讲解要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表达要领和技巧,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劝说和演讲。
包括让同学们注意口音、语速、音量等等。
4.演说展示:每个小组在讨论后,可以挑选一个代表上台演讲。
同学们可以在演讲中进行互动,提出疑问、质疑、反驳等。
通过演讲展示,同学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演讲技巧的重要性和自信的力量。
5.总结提高:通过听同学、评论、回答问题等等环节,帮助同学们总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方法意义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新时代教育品质的体现。
它能够通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其暴力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互动,提高同学的社交技巧,一个大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感悟和体会。
4、方法实践孙权劝说说课教案方法不仅体现在大学课程上,更是可以到高初中小学等级别进行实践。
在非语言类科目中,可用这种方法教学,让学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反馈,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故事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故事摘要:一、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二、谏诤过程及原因三、孟子劝谏的方式和效果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一、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孟子,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学说强调仁政、民本,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有一天,孟子得知齐国的一位国君齐宣王不爱听谏诤,于是决定亲自去劝谏,希望君王能够改正这个缺点。
【二、谏诤过程及原因】孟子见到齐宣王后,首先对他表示了敬意。
然后,孟子开始讲述谏诤的重要性。
他说:“吾王,如果您不喜欢听谏诤,那么国家政治就无法得到改善。
因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善于接受谏诤,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齐宣王听后表示不满,他说:“我之所以不喜欢听谏诤,是因为谏诤者总是指责我的过失,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孟子见状,便换了一种方式来劝谏。
他说:“大王,如果您觉得直接听谏诤不舒服,那么您可以采取一种间接的方式。
那就是让臣子们在您身边谈论国家大事,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
这样,您既能避免直接面对谏诤,又能了解到国家政治的得失。
”齐宣王听后觉得有道理,便表示愿意尝试这种方法。
【三、孟子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于是,孟子开始在齐宣王身边谈论国家大事。
他讲述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道理,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这些道理让齐宣王深感启发,他开始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孟子还告诉齐宣王,要想国家强大,首先要关心百姓的疾苦。
齐宣王在孟子的劝谏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劝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在劝谏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和关心。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劝谏的目的,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意见。
此外,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接受谏诤,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而作为臣子,要勇于劝谏,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进谏失败的例子
进谏失败的例子钱钟书所著的《进谏》讲述了一个细数历史上失败的进谏的典故。
他以这种方式来提示世人,在当权者把自己置于高位时,如果失去三分天真,失去一分谦虚,那么极少有人敢在他面前建言献策。
而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状况。
进谏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用于反映民意,还可以促使当权者思考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关注低级别的民众,以及关注他们的利益。
有了这种根本性的概念,进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权者面对不同的见解,能够清楚地看清民意,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然而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有许多失败的例子。
如唐太宗时朝廷中有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叫朱熹,但他的诸多进谏都被太宗当做无物而拒之门外,最终令他没能改变太宗的思想,只能悲惨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元朝时有著名的黄宗羲,他通过谏言改变了朝廷的政策,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其中包括更好地实施财政和税收管理,促进市场经济也正是他的功劳。
但是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明朝时,李贽谏言朱元璋,但朱元璋被谏言所激怒,最终以他的人心定谏言,并且下令将李贽处死。
这些失败的例子,提醒了我们不要忘记,帝王们历史上并不容易接受他人建议,在一些情况下,他们甚至会将言论抵触者毁灭。
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他人的见解,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再次发生历史上的失败案例。
因此,在当权者和普通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以使双方都能听取对方意见,促进民众社会发展,也是我们必须尊重的。
而在政治上,民众也必须记住,当权者虽然有高度的权力,但他们也有责任,就是必须尊重普通公民的意见,达成共识,最终才能维护民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以上所有的例子说明,端正的态度才能正确推动进谏,才能让其发挥正确的作用,进而实现民众共同的梦想。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进谏,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第一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整体感知 1.解题《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
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1、邹忌讽刺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策士邹忌向君主劝谏、广开言论、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由邹忌这样自觉明,善于思考,塑造了劝谏贤人的形象。
同时,齐威王知道了错误后可以改变,提出谏言的明君的形象和消除弊端,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重大决心。
请告诉我们,站在上面的人要广开道路,多用语言,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改正才能成功。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国象征贞观十一年(637)对唐太宗的奏文,意在戒除太宗的居安,戒除奢侈,节俭节约,积德。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形势,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十思”是上奏文的主要内容,是十条应该深入思考的状况。
“疏”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触龙叫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有名篇。
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秦国趁着赵国政权更替的机会,大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的三个城市。
赵国处于危急状态,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一定要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执意不肯,使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本文讲述的是在强敌的压迫下,赵太后在拒绝谏言的危险状况下,用柔克刚触摸龙,用“爱子计之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格,以兵换国的危险他赞扬了触龙注重国家利益的品质和思想工作的优秀才能。
4、褒良返陛下笏推荐的故事还笏,典故名,典出《古唐书》卷80的《嘉遂良列传》。
唐朝的高宗建立武则天后,奉行良说,皇帝不听。
遂良去了笏殿阶,流着血说“陛下,我把笏还给你!”,然后主张原则放弃官职。
之后也表示问候、退社。
5、海瑞上奏嘉靖明嘉靖皇帝,想进入仙人界,祈祷长生不老。
他受到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的欺诈,在仙人街巷建了一座灵坛,供养女婆婆而不是献花的“灵芝仙草”。
为了建设灵坛,劳动部主事率顾造和道士率众锦衣卫强制拆除民房,引起了人民的不安。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君主200字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君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斗转星移,王朝更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历朝历代的交替无不是因为末代君王沉迷于美色,不纳良言,从而导致国破家亡,成为王国之君。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君主,在忠臣两次冒死劝谏的情况下都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听信谗言,最后还赐死了冒死进谏的大臣,结果可想而知,自己成为了亡国之君,他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霸主夫差,而劝谏的大臣就是伍子胥。
第一次劝谏就是在夫差攻破越国,俘虏越王勾践之后。
伍子胥主张杀掉勾践,以免养虎为患,而此时的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的自我膨胀,认为勾践已经是阶下之囚,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第二次劝谏就是夫差在打算出兵攻打齐国,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的时候,此时伍子胥依旧劝谏夫差先杀掉勾践,因为伍子胥知道,越王勾践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勾践此时只是在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以寻求复国的机会。
果不其然,九年之后,越王勾践带领三千越甲军,攻破了吴国的都城,消灭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正文: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劝告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故事:1. 子路劝谏孔子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子路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放弃一些不良的习惯。
孔子听了之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感谢子路的建议。
然而,子路也知道,孔子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劝告。
后来,子路听说孔子沉迷于不良嗜好,他感到非常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继续劝告孔子,最终,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子路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向别人提出建议,并且他们已经开始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地劝告他们,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曾子杀猪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告诫他的家人,一定要讲信用,讲道德。
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她承诺回来会给曾子杀一只猪。
然而,当她回来时,却发现曾子正在杀猪,他的妻子非常后悔当初的承诺。
曾子告诉他的妻子,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和道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拓展:除了上述的两个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劝告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肯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表明爱憎分明、反对战争、推崇贤才的思想,等等。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地劝告自己和别人,就能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幼儿园谏不入教案
幼儿园谏不入教案活动目标:1、理解“谏不入悦复谋号泣随挞无怨”这四句话的含义。
2、通过学习,懂得待人要诚恳,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为他人着想,爱自己的父母。
活动准备:图片若干活动过程:一、看图听故事“闵子骞小时候”1、结合图片听故事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
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
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
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激谎,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
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
”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1、幼儿讨论,为什么闵子骞不把母亲赶走?他是怎么做的?2、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总会碰着一些对自己不好的人,但我们要像闵子赛一样,不去记恨不去报复,而是要有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学习:“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1、教师念弟子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2、幼儿跟着教师学念。
3、教师纠正幼儿发音,让幼儿能连贯的朗读出来。
三、理解弟子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1、教师提问:谁能知道刚才我们读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2、幼儿根据学念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
3、教师解释这四句话的含义: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4、帮助幼儿理解四句话的含义。
5、教师小结:当我们劝谋父母亲时,,我们自己要知道,人能改过这不是件容易事,一劝他就能改,那都不是普通人,那是圣贤人。
他即使“谏不入”,他不能够听从你的劝谏,不能够改过,不能够改变他的那种执着,你得有耐心,等待。
等到他喜悦的时候,重新欢喜了,你这个时候再重新去劝滚他们,去诱导他们,总之是让他们在欢喜心当中接受你的劝告。
当然有时候如果真的事情紧急起来,这个事情是关系重大,你劝谏没有时间,不可能等待,那怎么办?“号泣随,挞无怨”,看到父母真正不听劝谏的时候,就是痛哭流涕去力谏父母,力图让父母感动。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讲课教案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一、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
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
”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
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
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
”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
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
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
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
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
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
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
望大王明鉴!”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
”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刑,并剜其心。
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二、扁鹊医治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听劝谏言失败的例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
”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
”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
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
又过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
”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了。
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官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不走。
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
不听取进谏的例子素材作文
不听取进谏的例子素材作文论纳谏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导致自己的决策出现失误。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不听取进谏的危害。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西楚霸王项羽了。
项羽在年少时,看到秦始皇的车队经过,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
他勇猛善战,在战场上几乎未尝败绩,最终却因为刚愎自用、不听从他人意见而失去了天下。
在楚汉相争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向他进谏,提出了许多高明的策略,但是项羽却因为怀疑范增与刘邦有勾结而逐渐疏远了他。
最终,范增离开了项羽,不久后便病逝了。
失去了范增的项羽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打败,最终自杀身亡。
如果项羽能够听取范增的意见,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
除了项羽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因为不听取进谏而导致失败的例子。
例如,吴王夫差因为不听从伍子胥的意见而被越王勾践打败,宋徽宗因为不听从李纲等人的意见而导致北宋灭亡等等。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一个人再聪明、再有能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而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当然,听取他人意见并不意味着盲目听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纳。
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听取他人意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错,走向成功。
我们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从而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进谏失败的例子
进谏失败的例子在历史上,书中记载的“进谏”经历,可以说是一种穿越了时空的英雄壮举,一种冒着生命危险提出改革建议,尝试着纠正统治者的错误,希望拯救人民的殉道行为。
然而,历史上不乏“进谏失败”的例子。
例一、任玉任玉,开元廿二年遇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任吴王之衣锦返乡,性情谦和,为人慷慨好施,官至礼部尚书,深受周昭王的宠爱。
任玉进谏时没有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面对王帝的一贯残暴情怀,他毅然不顾自己的利益,冒着私财财政紧张的危险,毅然决然地说出了“财政收支不行”的言论,尊重百姓,尊重财政,试图以反对王帝现行政权来改变现状。
然而,任玉的努力失败了,他遭到周昭王的置之不理,最终被处死。
例二、刘邦刘邦,古代名将之一,曾任大顺国司马,任职期间,充分利用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带领百姓完成了一系列改革,受到广泛的拥护,给九合诸侯的统一奠定了根据。
但由于宿敌的反对,刘邦在任职期间多次请示和进谏,却都遭到拒绝和批评,最后由于改革势头太猛烈,被迫无奈而下台,离开自己所创造的辉煌荣耀,留下了一空虚的职位,一处落寞的宫殿。
例三、王睿王睿,南朝宋之初的实业家,曾建议改革南朝的财政制度,以对抗当时的经济危机;他提出把官僚中央的财政权力移交给城市税收和地方,吸收当地的财力,克服财政困境,但他的意见却遭到官僚的反对。
他又提出一套全新的财务管理机制,但被南朝朝廷以“不可能”为由拒绝了。
以上就是历史上不乏“进谏失败”的例子,相比当年英雄们的精神,英勇行动和勇敢的态度,我们大概只能感叹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作为今天的我们,学习这些历史的教训,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结以上就是以“进谏失败的例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的内容。
历史上不乏“进谏失败”的例子,更多的来自于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们,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努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可以借鉴而来,作为今天的我们,把这些历史的教训学习进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进谏成功或失败的例子.doc
进谏成功或失败的例子进谏需要置生死于肚外的勇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正因为有了这种勇气与责任感,烛之武才能"夜缒而出",救郑国于水火之中。
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进谏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进谏成功的例子进谏成功的例子篇1:陈廷敬康熙一朝虽然名臣众多,但大臣之间派系林立,党争严重。
其中,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和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两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网络,相互倾轧,疯狂贪腐。
迫于两人的权势,官场上下敢怒不敢言。
后来,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说,天下的官位都已经被明珠卖完了。
康熙问身边的大臣,为什么没有人参劾明珠,得到的答复是:"人谁不怕死?"当时,陈廷敬尚未晋升文渊阁大学士衔,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独善其身,没有加入任何一方。
马甫平说:"史料上没有记载陈廷敬是否参与了扳倒明珠的行动,但通过他的言行可以揣摩他在其中的态度。
陈廷敬在明珠倒台之前给康熙讲书时,有一次讲《君子小人章》,提到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而小人善于掩饰,滴水不漏,一旦得宠,容易成为不倒翁。
按当时的形势,他的话有可能暗指明珠。
"1688年,在康熙的暗中支持下,有人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明珠遭到罢黜。
陈廷敬感到了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在一次讲书时,当着王公大臣的面向康熙讲起《君子小人章》。
讲书结束后,康熙单独留下陈廷敬,对他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
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顾左右而言他,但提到明珠时,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
康熙听完大怒,表示清朝从来没有相国一职。
看到时机成熟,陈廷敬提出明珠揽权太重,包括王继文在内众多官员的贪腐都和明珠的包庇有关。
他列出了明珠私自修改奏折、卖官鬻爵等多项罪状。
在弹劾明珠的奏折中,陈廷敬列出了从明珠手里买官的有哪些人,提出一并罢免这些人,以减轻查办明珠可能遇到的阻力。
劝说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及原因
劝说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及原因劝说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及原因「篇一」英雄,自有一股英雄气;英雄,不能以成败而论。
有一些人,他们在历史书卷中吐露芬芳,虽然失败了,但是却被人们永远铭记。
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或慷慨,或伟大,或荡气回肠。
失败阻挡不了他们的光荣事迹;失败阻挡不了他们的一腔热血;失败阻挡不了他们的满腹才华。
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失败有时也让人受到震撼。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良好的看法;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因为,英雄自有英雄的品质。
项羽自刎乌江,却不失为一位英雄。
项羽与刘邦划江而治,最后战争爆发了,刘邦节节胜利,步步为营,最终把项羽逼到绝路,项羽逃到乌江边,只剩下很少的兵马。
但是项羽还是命令他们冲杀,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血性。
因为刘邦兵多,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豪杰就此死亡。
虽然项羽不敌刘邦,但是我们可以欣赏项羽霸王举鼎的霸气,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拨兵给刘邦的大气。
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是一位人间英雄。
曹操虽遭赤壁大败,却不失为一位英雄。
三国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时代。
那次,曹操举大军伐吴,孙刘联盟结成了。
因为曹操的军士不适应于船上作战,于是曹操听人建议,把战船连在一起,如同陆地。
但是招来了无穷的祸患。
东吴大都督周瑜与诸葛亮一下就看到了破敌之策——用火攻。
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借来了大风,消除了不足之处。
两军交战时,孙刘联军一把火把曹军烧的灰飞烟灭,在一片火海中,曹军损兵折将,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最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差点丧命。
曹操遭受赤壁之败,元气大伤。
虽然曹操败了,但他藐视天下的气概却让我们动容,不以成败论英雄,曹操是一位鼎鼎大名的英雄。
刘翔虽然没有跑完,却不失为一位英雄。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110米跨栏的赛场,被亿万观众聚燃。
刘翔因为脚伤跑了几步就停下来,可令人意外的是刘翔没有退后,而是坚持跑完了比赛。
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矫健英姿,但也可以看到刘翔的体育精神,我们可以记起2004年刘翔的惊人表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
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例子
不听劝谏而失败的例子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选择和挑战,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取得成功呢?一个成功的人需要有远见、有计划、有执行力,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但有些人对于别人的劝谏总是置若罔闻,执意走自己的路,最终结果可能是失败和后悔。
让我们从出名的人物中挑选一些例子,看看不听劝谏而失败的结局是怎样的。
第一位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十七到十八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征服者,被誉为现代战争学的奠基人之一、然而他最终失败,流亡到圣赫勒拿岛上。
拿破仑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执意打造大帝国,并经常忽视其军队的疲劳和后勤补给问题。
此外,拿破仑还曾忽略谋士的忠告,执意发起无法胜利的争斗。
第二位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和影响在后世一直深远。
然而苏格拉底最终被迫服毒自杀,而这是因为他早已预感自己将会死亡,但仍然执意不听劝谏。
苏格拉底曾被学生多次劝告逃离雅典,但他却认为这样做会违反自己的原则,故而执意留下并接受判决。
第三位是纳撒尼尔·赛尔默斯。
纳撒尼尔·赛尔默斯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凭借着长期的研究和实验,成功地提出了现代电子学的基本原理。
然而,赛尔默斯的失败在于他忽视了商业和营销上的问题。
因为他相信人们会被自己的发明所吸引,故而没有重视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结果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市场反响,最终无奈地关闭了公司和研究中心。
以上三位人物的失败,无论是背景、领域、时间都不同,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执意不听劝谏,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毕竟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减少失败和挫折的风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一、教学设计1.预设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预设目标是相对于课堂生成目标而言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
另外从阅读对话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有话题,预设目标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四者对话的共同话题。
)2.设计思路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原先该文被编在高中教材中,现教材编者多将它编入初二或初三的语文课本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学情分析:初二、初三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
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构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古代文化打基础。
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如果这一步不首先解决,其他教学目标就难以到达。
课标参照: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
”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盼、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说明:我们认为“文本特点”“学生特征”“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语文的自身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古文教学案例:邹忌劝谏的实用技巧
2024年7月21日,浙江省高考语文科目试题中出现了一道命题句“古人云:可与言当年,先贤邹忌云:‘足下犹存矣,天下已失之矣。
’请你结合邹忌劝谏的实用技巧,以‘劝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以引导读者了解劝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劝谏。
”这道题目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首次出现了古文教学案例的考点,也充分彰显了古代教育的深远影响。
而今天,本文将结合这道高考命题,重点探讨邹忌劝谏的实用技巧。
一、劝谏的重要性劝谏,作为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组织、职场等领域。
在古代,许多先贤大儒都具备了良好的劝谏能力,邹忌也正是其中之一。
邹忌是波斯、汉朝之交的一位学问渊博、饱经沧桑的人物。
他曾经历过波斯殖民、局势混乱等一系列的动荡局面,并过程中结交了许多朋友。
而在他和知交裴旻互换官职的时候,却被描述为“辞为自讓,劝谏有力”。
在重要时刻的劝谏之下,邹忌的品行和谋略最终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劝谏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当权者,面对的是各种利益、政策和权力关系,如果仅依据自己的看法来做出决策,很容易失误和迷失方向。
而一个“忠心耿耿、有话能说”的人,可以给予当权者清醒的判断和依据,帮助其更快地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邹忌劝谏的实用技巧1、尊重被劝谏者尊重被劝谏者是任何形式的劝谏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无论被劝谏者是否具有当权地位,也无论被劝谏者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劝谏的意见,劝谏者都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威、地位和看法。
唯有这样,被劝谏者才会认可和接受提出的建议。
就拿邹忌来说,他在对裴旻的劝谏中,時用缓和而有分寸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并尊重裴旻的感受和主张。
最终,在这种相互尊重的态度下,裴旻接受了邹忌的劝谏。
2、突出问题的本质针对被劝谏者身处的困境,劝谏者应该从本质的角度出发,将问题置于整体的框架之中,关注利弊得失,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以此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邹忌的劝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在分析裴旻的位置、形势和局面的同时,也探究了问题的根源和整体的利益状况,最终以自己的建议成功劝谏裴旻。
古代劝谏不成功的故事_励志故事
古代劝谏不成功的故事在古代,臣子劝谏君皇总能成为一段佳话。
而在这些劝谏的臣子当中,也有很多没有而受到迫害的。
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代劝谏不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劝谏不成功的故事篇1: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
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
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
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
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
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古代劝谏不成功的故事篇2:比干纣王亲近奸佞,排斥忠良,残害百姓,变成天怒人怨的暴君.他的哥哥微子劝他他不听,只好离开他,他另一个叔父箕子批评他,他就把箕子囚禁起来.从此无人敢再劝谏,有人干脆投奔周武王去了.比干想到自己是国家元臣,重大,他苦苦相劝,纣王不听.他叹息说:“主上有过错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不敢说真话就是不勇敢,即使劝谏不听被杀,也是尽到了忠臣的责任了.”于是下决心冒死强谏.纣王被责问得无言以答,就问比干:“你为什么要这样?”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我为的是叫你痛改前非,保住商朝的江山.”比干连续三天进谏,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现在我要拿你的心来验看一下!”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赏,并且用火焚毁比干的王的叔父,由于直谏纣王以死相争,被摘心而死.古代劝谏不成功的故事篇3:屈原公元前320xx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历史上著名的「劝谏」故事:道理不重要,利弊才重要
历史上著名的「劝谏」故事:道理不重要,利弊才重要 1贾诩阻⽌曹操废长⽴幼曹操很喜爱曹植,因此想废了曹丕转⽴曹植为太⼦。
征求贾翊意见时,贾翊却⼀声不吭。
曹操很不⾼兴,问:“你为什么不说话?”贾翊说:“我正在想⼀件事呢!”曹操很好奇,问道:“你在想什么事呢?”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听后,意味深长地“哦”了⼀声,以后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2鲁肃劝孙权抗曹,深谙说服之道曹操领⼋⼗万⼤军攻打东吴,东吴多数⼤⾂主张投降。
鲁肃是主战派,历史上的鲁肃是给孙权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的,鲁肃给孙权谋划的是灭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璋,然后和曹操划江⽽治。
然后徐图帝业,这样的谋略家军事家怎么可能叫主⼦投降曹操呢。
鲁肃⼒劝孙权与曹操决⼀死战。
孙权问鲁肃:“⼦敬刚才为何不语?”鲁肃说:“有些话我不能当着张昭他们说,张昭可以投降,甚⾄⾂可以投降,......我们投降之后还可以读书种地谋个⼀官半职,⽽主公您投降了再想有今天的地位那就是真的痴⼈说梦了。
孙权眉⽬紧蹙,鲁肃继续说:“您想想如果您降曹,曹操会把您怎么样呢?曹操在朝廷⽤黄⾦打造了⼀个笼⼦,⾥⾯关了两只鸟(指天⼦和刘琮),您再去,是不是就太挤了?!”此⾔⼀出,孙权⼤惊,拉着鲁肃的⼿激动的热泪盈眶:“天赐⼦敬与我也!”孙权最终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起对抗曹操⼤军,取得了⾚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代霸业。
3狄仁杰劝武则天禅位李家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权,最终改唐为周作了⼥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路⾛来⾟苦异常。
晚年⼀度欲⽴武三思(武则天的侄⼦)为太⼦,问众宰相,众莫敢对。
武则天单独和狄仁杰问话:“以微⾂观察,皇天和百姓都眷恋唐朝。
⽐如说,⼀次匈奴犯我边境,陛下让三思招募勇⼠,过了⼀个⽉还不到千⼈。
于是让庐陵王李显出⾯,没有⼏天,就招募到了五万⼈。
看来,继承⼤统的事,还⾮庐陵王不可。
”武则天⼀听很⽣⽓。
⼜过了⼏⽇,她⼜召见宰相,问道:“奇怪,这些⽇⼦我经常梦见下双陆棋,可就是赢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
例
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
一、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
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
”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
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
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
”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
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
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
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
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
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
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
望大王明鉴!”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
”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刑,并剜其心。
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二、扁鹊医治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听劝谏言失败的例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
”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
”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
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
又过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
”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了。
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官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不走。
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
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就可以治好;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就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已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能为力
了。
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敢去谒见了。
”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
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往泰国身躲起来了。
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原因分析:扁鹊刚愎自用,这就叫“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扁鹊是为了他好,他对扁鹊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要改变沟通策略,首先要学会尊重。
因为齐桓公是国君,至高无上。
他无视下人对他的爱戴,“把好心当了驴肝肺!”,最重要的是缺乏信任。
医生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对于预防、诊断、治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医患双方都要相互尊重、信任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