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本课程为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金融专业最重要的专业理论课。
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并通过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
基于该课程理论性、基础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的供给理论、货币的需求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了解和熟悉银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开设。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进度可参考本大纲的建议,但任课教师可自行做出具体安排与适当调整。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要求: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4、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货币与银行体系的组织、运行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掌握货币政策、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货币的概念与功能2.1.1 货币的定义2.1.2 货币的功能与要素2.1.3 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2 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2.2.1 边际效用理论2.2.2 货币数量理论2.2.3 供给和需求决定货币价值 2.3 银行的职能与类型2.3.1 银行的定义和基本职能 2.3.2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2.3.3 银行的创新与发展2.4 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2.4.1 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2.4.2 银行信用与信用风险2.4.3 风险管理与金融稳定2.5 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2.5.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2.5.2 中央银行的作用与职责 2.5.3 货币政策的执行与评估 2.6 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2.6.1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6.2 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2.6.3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三、教学评价和考核3.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合作。
3.2 平时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形式。
3.3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运作机制的掌握情况。
3.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参考教材4.1 主教材《货币银行学导论》4.2 辅助教材《货币金融学》《银行业务与管理》五、教学资源5.1 电子资源教学课件、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材料的电子版5.2 实践资源可利用实际银行机构、金融市场等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六、教学进度安排6.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背景知识6.2 第二周:货币的概念与功能6.3 第三周: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6.4 第四周:银行的职能与类型6.5 第五周: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6.6 第六周: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6.7 第七周: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6.8 第八周:综合复习与考试安排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和实践运作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金融判断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适用专业:计算机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数:64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
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
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和要求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二)货币流通(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五)参考书籍介绍四、思考题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目的和要求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三、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一、古代货币起源说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第二节货币的形式一、古代的货币三、铸币与纸币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第三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货币贮藏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四节货币的定义一、一般等价物二、社会计算的工具与“选票”三、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四、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第五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二、货币制度的发展四、思考题1、为什么不同形态的货币均能计价、买卖和支付费用?2、从现代经济生活出发,如何科学地定义货币才能概括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特征?3、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如何发挥它的各项职能?4、试述我国人民币制度的特点。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旨在深入了解货币的产生、发行与流通,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职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货币银行系统的运作机制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全面认知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 掌握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方法;- 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重要职能;- 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2.1 货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比较和评价2.2 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 货币的供给来源-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体系2.3 央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职能和责任-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方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2.4 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资金调配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监管机构2.5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将采用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参考教材和资源4.1 主要教材- 《货币银行学导论》- 《现代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原理与实务》4.2 参考资料和资源- 学术期刊论文- 相关研究报告和调研材料- 央行政策文件和官方发布材料五、课程要求和考核标准5.1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总体要求:《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1、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教学时数:建议51—54学时5、适用层次: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本科各专业,金融学专业应全面执行,非金融学专业可略有删节(如带﹡号内容)。
二、各章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学要点]1、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
3、货币制度及其发展演进。
[教学时数]计划学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态的发展三、货币的本质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三、人民币制度[复习思考题]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2、试用有关货币制度的知识对我国人民币制度具有的特点加以描述。
3、什么是“格雷欣法则”?它有什么启示?[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2021修订版)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前言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高等财经院校金融专业根底理论课。
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鼎新对提高金融专业根底理论课教学程度,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充实反映国表里成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及科研的新成果。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专业实务常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开展相适应的常识布局和能力布局,培养“宽口径〞、“厚根底〞、“重能力〞的经济办理专门人才,该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既赐顾帮衬货币银行学理论的脉络,又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从而成立起既有明确研究对象,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金融学科各专业的本科学生。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所必需的金融常识。
讲授内容共17章。
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层层递进。
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通至精,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我国现行有关法规为依据,借鉴国表里科研成果,考虑到金融专业的特点,注重根底理论研究和底子技能训练,重点内容是货币及货币理论、信用及信用东西、银行及银行业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根底课程。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目录教学内容 (1)第一章货币 (1)第二章货币制度 (2)第三章货币畅通 (3)第四章信用与信用东西 (4)第五章利息与利率 (4)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5)第七章商业银行 (6)第八章中央银行 (7)第九章金融市场 (8)第十章货币供应 (9)第十一章货币需求 (10)第十二章货币均衡 (11)第十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 (11)第十四章货币政策 (13)第十五章金融创新 (14)第十六章金融风险 (15)第十七章金融监管 (15)重点章节 (重要问题) (17)参考书目 (18)课时分配 (19)教学内容第一章货币教学要求:这一章,我们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介绍有关货币的一些底子常识,包罗货币的发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定义、货币概念的开展及货币的本能机能和作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第一篇货币、信用与经济第一章货币与经济第一节货币的定义理论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支付以与债务的偿还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实证定义:根据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货币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货币层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
价值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储藏是储存超越时间的购买力。
支付手段:在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时,商品的让渡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延期支付的手段。
第三节货币形式的演变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货币依次经历过: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与电子货币五种形式。
第四节货币制度定义: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内容:1.规定本币的材料与货币单位。
2.规定本币和辅币的发行和流通。
3.规定发行的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与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一、信用的定义信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1.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款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2. 银行信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贴现等方式,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3. 国家信用: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4.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5. 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
第二节信用工具一、短期性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票据和国库券。
(一)票据行为——以承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做的必要的行为。
1. 背书(Endorsement )2. 承兑(Acceptance )3. 票据的贴现(Discount )(二)票据的种类1. 支票(Check )2. 本票 (Promissory Note)3. 汇票(Bill of Exchange 或Draft )二、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和股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为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设立的。
课程内容包括货币系统的基本结构、货币政策的制定、商业银行的运作以及货币市场的运转等。
本课程将结合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熟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3.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4.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5.了解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货币银行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货币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货币的职能和性质–货币的发展历史2.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与结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职能–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作用3.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货币政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4.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商业银行运作的基本流程–存款和贷款的分类和特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5.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货币市场的组成和结构–货币市场的操作和交易方式–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货币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阐述–在揭示主题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加以讲解和说明2.提问和答疑–在讲授或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让老师解答3.讨论和分析–针对课程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加深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实践和应用–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课后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加深应用和理解五、考核方式1.课堂互动与点名(20%)2.期末论文(40%)3.期末考试(4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货币银行学原理》,贾康著2.《货币银行学》,刘兆胜著参考书目1.《货币银行学》,吕建江著2.《货币银行学新编》,杨卫著3.《货币金融学》,曹东亚著以上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以及银行业的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教学大纲将围绕货币银行学的核心主题展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货币银行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并能灵活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中。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使学生熟悉货币的基本概念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2.理解货币供求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3.了解银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风险管理;4.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原则;5.引导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货币概述1.1 货币的定义与功能1.2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1.3 货币的发展历程2.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1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2.2 货币供给与货币多重存款模型2.3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银行与金融机构3.1 银行的定义、种类与功能3.2 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3.3 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4.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4.1 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 4.2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4.3 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5.货币政策5.1 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与手段 5.2 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与程序 5.3 货币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和例证,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2.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货币银行学的理论知识;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4.实践教学法:安排实地考察、实习或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5.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和应用题的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4.实践操作与报告: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和报告书写能力进行评估。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和宏观金融政策的学科。
它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理解金融体系的运作、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3、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一)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的定义和本质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3、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二)信用与信用工具1、信用的含义与形式信用的定义和本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2、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种类:票据、债券、股票等信用工具的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信用工具的价格(三)利息与利率1、利息的本质与计算利息的本质单利和复利的计算2、利率的种类与决定因素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影响利率的因素: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国家经济政策等3、利率的作用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四)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概述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分类金融市场的功能2、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购市场3、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4、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五)金融机构体系1、金融机构的分类与功能存款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功能:融资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3、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六)货币供求与均衡1、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动机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2、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含义与层次划分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3、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货币失衡的原因与调节(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与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治理2、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定义与类型通货紧缩的成因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通货紧缩的治理(八)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2、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货币政策的时滞(九)国际金融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调节2、汇率与汇率制度汇率的标价方法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制度的类型人民币汇率制度3、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的构成与作用国际储备的管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货币银行学是全校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与入门课程,是财经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了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是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介绍本学科理论的前沿性课题,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经济学各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计划教学总时数为48学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4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习题课2学时。
课程总学分为3学分。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经济学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预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艾洪德、范立夫编著:《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3月版教学参考书:1.夏德仁:《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艾洪德、张贵乐主编《货币银行学教程》2005年版。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0340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1)使学生对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4.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54学时,学分为3学分.5. 建议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货币的起源和种类;(2)掌握货币的含义及职能;(3)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及难点:(1)货币的职能(2)货币制度的演变基本内容:(1)货币的含义(2)货币的职能(3)货币的计量(4)货币制度及其演变思考题:(1)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2)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当今世界的货币制度由哪些要素构成?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2)了解外汇的含义及外汇管理;(3)理解两种汇率标价法;(4)掌握几种不同划分标准的汇率种类;(5)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6)了解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内容、优劣及崩溃;(2)几种不同划分标准的汇率种类;(3)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演变历程。
基本内容:(1)国际货币体系(2)外汇与外汇管理(3)汇率与汇率制度(4)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5)汇率的决定思考题:(1)什么是牙买加体系?(2)我国对现行汇率制度的标准是如何表述的?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利弊分析?第三章信用与金融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信用的含义及构成要素;(2)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掌握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4)了解信用工具的分类;(5)对金融方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1)信用形式及特点;(2)信用的含义;(3)信用工具的分类;(4)金融的概念。
基本内容:(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2)利息(3)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4)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5)现代信用的形式(6)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7)金融范畴的形成(8)金融范畴的界定思考题:(1)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能否谈谈你本人的经验?(2)你怎样理解“金融”?第二篇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与存款货币银行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从整体上了解金融机构的种类;(2)掌握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3)了解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4)掌握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5)了解国际金融机构体系;(6)了解存款货币银行。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金融机构的种类及一般构成;(2)我国金融机构体系;(3)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基本内容:(1)金融机构及其包括的范围(2)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3)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4)国际金融机构体系(5)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6)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7)金融创新(8)不良债权(9)存款保险制度(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思考题:(1)金融机构所指的范围有大有小,通常使用的口径有几个?(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你过去听到过什么议论?现在对其严重性怎样估价?第五章中央银行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世界范围内中央银行产生的过程;(2)掌握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3)了解现有的几种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4)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5)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6)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1)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2)中央银行的职能;(3)中央银行的业务。
基本内容:(1)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2)中央银行的职能(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思考题:(1)中央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特点是什么?(2)中央银行作为“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其重要意义日益受到重视。
为什么?第六章金融市场计划学时:2+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2)了解金融市场的特点;(3)理解金融市场的分类;(4)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5)掌握货币市场与衍生工具市场的相关知识;(6)了解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创业板市场;(7)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金融市场的概念;(2)金融市场的分类及功能;(3)货币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4)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基本内容:(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2)货币市场(3)衍生工具市场(4)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5)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6)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思考题:(1)金融市场是一个包括许多子系统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也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试画一张图表形象地说明这个体系。
(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会对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七章资本市场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股票的概念及种类;(2)了解股票市场的运作;(3)掌握债券的概念及种类;(4)了解债券市场的运作;(5)理解投资基金的概念及种类;(6)了解投资基金的运作;(7)理解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及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1)股票的概念及种类;(2)债券的概念及种类;(3)投资基金的概念及种类;(4)有效市场假说(EMH)。
基本内容:(1)股票市场(2)债券市场(3)投资基金市场(4)有效市场假说思考题:(1)在资本市场上,企业是直接在一级市场上筹集资金,为什么还必须同时有二级市场的存在和充分发展?(2)为什么债券发行如此看重信用评级?第八章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基础设施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2)了解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3)了解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4)了解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5)掌握金融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6)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7)了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8)了解金融业标准。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金融体系;(2)金融功能;(3)金融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内容:(1)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2)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3)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4)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5)金融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6)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7)金融市场基础设施(8)金融业标准思考题:(1)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它们各自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或绝对优势?(2)如何理解金融的“基础设施”?第三篇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第九章利息与利率计划学时:2基本要求:(1)理解利息的含义及作用;(2)掌握利率的含义;(3)理解几种主要的利率种类;(4)掌握利率的经济功能;(5)掌握几种主要的利率决定理论;(6)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教学重点及难点:(1)利息的含义与作用(2)利率的含义及种类;(3)利率的经济功能;(4)几种主要的利率决定理论。
基本内容:(1)利息(2)利率(3)利率决定理论(4)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考题:(1)简述利率如何发挥它的作用?(2)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计划学时:4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2)掌握货币需求理论;(3)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4)掌握货币供给理论;(5)了解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1)货币需求理论(2)货币供给理论基本内容:(1)货币需求(2)货币供给思考题:(1)回顾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脉络,扼要说明各阶段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2)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供给调控机制中,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数量?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微观行为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乘数?第十一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存款货币的创造;(2)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3)了解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教学重点及难点:(1)存款货币的创造;(2)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本内容:(1)存款货币的创造(2)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3)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思考题:(1)如果中央银行不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存款货币银行是否就可以无限制地创造货币了?(2)银行体系为什么能够为经济生活提供它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货币?这种可能性的经济根据是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政治前提条件?第十二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2)了解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3)了解货币失衡;(4)了解货币均衡的实质及标志;(5)了解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6)理解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1)货币均衡;(2)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的关系。
基本内容:(1)货币供求均衡(2)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思考题:(1)简述货币均衡的科学含义及实现机制;(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对于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是如何判断的?对于市场供求是否均衡是如何判断的?货币供求均衡是否就意味着市场供求均衡?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平衡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3)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4)理解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办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国际收支;(2)国际储备;(3)国际收支的调节;(4)国际资本流动。
基本内容:(1)国际收支(2)国际收支失衡及调节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收支的失衡?失衡是否一定是坏事?国际收支中有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是否顺差就是好,逆差就是不好?第十四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2)了解通货膨胀的度量;(3)理解通货膨胀的类型;(4)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5)理解通货膨胀的影响;(6)理解通货膨胀的治理;(7)了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8)掌握通货紧缩的定义;(9)理解通货紧缩的危害;(10)了解通货紧缩的治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2)通货膨胀的类型;(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与治理。
基本内容:(1)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与类型(2)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3)通货紧缩思考题:(1)我国历史上经历过哪几次通货膨胀?分别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第十六章货币政策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货币政策及其目标;(2)理解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3)了解货币政策效应教学重点及难点:(1)货币政策及其目标;(2)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