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新)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引言"见树木出见森林"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谚语,它意味着通过观察和了解单个事物,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理念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并阐述"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并探讨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和价值。
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见树木出见森林"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重要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利益和发展。
二、个别化教学与整体素质提升"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只有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通过实施个别化教学,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成绩和兴趣,还能够推动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班级和学校的发展。
三、综合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也与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学科领域有所建树,还能够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个案研究与整体把握"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个案研究与整体把握之间的平衡。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通过个案研究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容易陷入一种只关注细节,忽视整体的认识误区。
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中也屡见不鲜,我们称之为“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现象。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去认识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各个领域,这是“见树木”。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出见森林”。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将“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呢?以下实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以语文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强调字词句式的用法。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难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相反,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风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又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如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这种“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去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总之,倡导“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力,使他们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应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新)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
李 惠 娟 邹正
(南京市金陵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5)
现代著名的英 国 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曾说:“教育是既见树 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怀特海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主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 心智。他说教育是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的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 在一条灿烂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顶端的捷径,教育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图5
讲述: 昨日(2009.图116.29)CCTV 等众多媒体报道甲型 H1N1 流 感第二波即将来袭,严控甲流感疫情蔓延、暴发成为目前各国工作 的重中之重。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而达菲 (Tamiflu)(瑞士罗氏公司)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抗甲型 H1N1 病毒极 有效的一种药物。展示图片 7。
【学生】提问:我有点纳闷,咱们平时感冒用的抗病毒药物很多,
为什么达菲才有特效呢?
【教师】肯定同学提问的价值,展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示
意图(见图 8),简介其特点:经科学研究发现该病毒中的 神经氨酸酶对病毒的传播、繁殖起了决定性作用。神经氨酸 酶属于蛋白质,它有一定的活性,如果能抑制它的活性,从 而就能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传播。而达菲是一种超强效、 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由此可见,现在已发展到分子
绍一位享誉全球的有机合成大师。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想啊!(充满期待)
【教师】展示图片 1,简要介绍:他是一位美国有机化学家,
图1
名叫 Robert Burus Woodwrd(伍德沃德),他被誉为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1965 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那
么,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作出怎样杰出成就而享此殊荣呢?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
【实用版】
目录
1.教育理念的概述
2.见树木与见森林的关系
3.实施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的具体方法
4.这种教育理念的优势
5.结论
正文
1.教育理念的概述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效果。
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应用的教育理念。
2.见树木与见森林的关系
见树木出见森林,是一种比喻,寓意我们不能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
在教育中,见树木是指注重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见森林则是指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知识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实施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的具体方法
要实施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教育方式,从单一的知识点教学转向学科整合的教学。
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内容。
最后,学校应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4.这种教育理念的优势
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这种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总的来说,见树木出见森林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理念。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
名家谈教育Mingjiatanjiaoyu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江苏省泰州中学原校长蒋建华“教育要通人性”,教育的根本 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正 是在国内外新的形势背景下对这 一新时代教育答卷的精准回答。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 将“核心素养”放置在深化课程改 革的核心地位。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如今,“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成为新 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与“新坐 标”。
如何让“核心素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培养核心素 养背景下的课程如何转型升级?这 对每个学校、每位教师与教育管理 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需要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握内涵,切 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确保 核心素养培养在学校教育与学科 教学中落地生根。
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 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 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 慧更远。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说:“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
反 观我国的教育,往往是知识本位、应 试教育充满了校园生活,一些地区 和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盲目追求 高考(中考)“GDP”,甚至以牺牲师 生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质 量”。
有着“PISA之父”称号的世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和技能部 部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曾经指出 “PISA世界第一”背后的隐忧,认为 中国教育的一个软肋就是学业负担 过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同伴 协作方面需要提升等。
人的素养可分为基础素养与核心素养两个层次。
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
在许多国家称之为21世纪技能,也被认为是“胜任力”或“未来素养”。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
德育应先见树木再见森林
德育应先见树木再见森林作者:李喆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年第11期谈到德育工作的体会,北京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结合十一学校近年来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德育的主体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具备“先见树木、再见森林”的德育观念。
在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和他们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德育是肯定有解的。
是否无解1.德育和基础教育都有隐忧。
李金初校长认为,现在不光是德育的状况,而且基础教育的状况都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过度地追求升学指标,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比如去年南京的高考失利后,引来了对素质教育褒贬不一的讨论。
对一个学校的成绩进行评价,是否应该以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2.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困惑。
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在内蒙古进行夏令营竞赛,中国学生失败了,使教育界对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观念陷入了反思。
对此问题李金初认为,实际上不是功课上的失败,而是孩子生存能力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内容和空间上都比较小,培养的方法是机械加工、批量生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教育方法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像警察一样,管得特别死、特别宽,还有就是像老太太一样,所有的细枝末节都要照顾到,追求大而全。
如何求解1.德育工作并非越来越难。
李校长说,有很多人抱怨德育不好做,学生越来越不听话。
其实整个年轻一代总体上还是越来越进步的。
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一些知识,越懂得知识的人就越好教育,德育只是增加了难度,考验老师和家长能不能讲出更好的道理。
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是德育的起点提升了,而非学生不好教育。
2.学校的目标职能决定德育走向。
李金初提出将目前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三个类型,从学校育人的目标来分析德育。
最基本的层次是输送型学校,小学毕业生进行六年的培养,送到大学去,完成输送的任务。
那么输送是什么标准?第一,都输送出去没有?第二,输送的人水平怎样,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那就是升学率,看结果。
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心理学认识题库
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心理学认识题库1[单选题]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学习后立刻睡觉,就保证之后没有其他的内容干扰,因此是没有倒摄抑制的影响。
2[单选题]“自以为是”是思维缺乏()。
A.广阔性B.批判性C.深刻性D.灵活性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考虑问题主观自负,自以为是,属于不能根据客观标准正确评价自己,这是思维缺乏批判性的表现。
3[单选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不可逆、不守恒;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4[单选题]儿童能够独自完成“钟摆实验”,表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5[单选题]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千扰,倾向于根据自身内部线索对事物作出判断,此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A.沉思型B.冲动型C.场依存型D.场独立型正确答案:D6[单选题]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被称为()。
A.同化B.顺应C.平衡D.发展正确答案:B7[单选题]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指()。
A.0~2岁B.2~7岁C.7~11岁D.11岁以上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8[单选题]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在进行思维运算时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无法摆脱对具体事物和经验的依赖;而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之后,则能摆脱具体事物和经验。
见树又见林
见树又见林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姬路娟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见树又见林》有一首诗写到:每做一件事情,给他一个快乐的思想,就是点亮一盏盏灯。
我也以此作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芬兰前总理阿赫说过----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
我想,教育孩子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
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让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
因此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注重培养怎样的社会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的快乐更多自于课堂,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带来快乐,我希望我的课堂变成孩子成长的舞台,我也为之而一直努力着。
感触之一:坚持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愿意去等待那个“漫长”的过程,我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做事,坚持下去,只要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我想一定有花开的那一天。
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我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倾听、小组合作、发言的有序性、学会质疑等。
每一个学期我都有一个长期目标,并按照这个目标分阶段制定每一个月的实施细节培养学生的倾听。
教师要首先做到是个耐心的倾听者。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时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告诉学生方法:当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的学生要有任务,那就是对这个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及时表述自己对该生的意见是否赞成,不赞成的要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一,老师说话时,大家听,若发现有同学违反规则,没有听清老师的意思,任何同学不要提醒。
第二,同学发言时不插话,要等发言结束时再举手提出不同意见,也可以补充说明。
注意有序性,学会谦让。
第三,同学发言时,老师也要认真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可以反驳老师的意见。
第四,老师和学生在发言时,都要考虑能不能吸引别人。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章头课教学——以《章头课》为例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章头课教学——以《 <一元二次方程 >章头课》为例摘要:章头课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挖掘和利用章头图中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资源上好章头课,可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本章知识内容和研究套路有整体上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本文结合作者听过的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课》来阐述自己对章头课的认识。
关键词:章头课;知识框架;深备;方程“章头课”,顾名思义,是学习新一章知识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思考,进而把握全章的知识主线和研究方法。
正如外出旅游一样,导游在一开始就向游客介绍本次旅游的基本行程,要游览哪些景点,耗时多长等,让游客心中有数。
因此,上好“章头课”,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习本章内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要实现“使学生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人才”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而章头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很好契机。
以下结合作者听过的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课》的教学流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1.深备教材,刻画知识发展的整体性(展示章头图:无公害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问题及柱状图)请同学们自己看第17章的章头图问题1:你从中可以看出哪些内容?(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会很丰富:方程,图表,应用题,代数式等等,就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追问)问题2:我们学过哪些方程呢?我们是如何研究这类方程的?(这样的一问一答,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形成板书"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实际问题——抽象共性得到概念——解法——回归应用"。
)问题3:本章我们将开启新方程的学习,你能设想一下本章将要学习的新方程的研究思路吗?(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思路,说出新方程的研究思路:“实际问题——抽象共性得到概念——解法——回归应用”。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出处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出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既能看到树木,又能看到整片森林。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的同时,也能看到整体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比如说教育、经济、社会等等。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多个方面。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学生时,就像是看到了树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而当我们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一起看时,我们就能看到整个教育系统,就像是看到了森林。
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教育的整体情况,了解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产业、企业、市场等多个方面。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企业时,就像是看到了树木,它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和竞争力。
而当我们把所有的企业都放在一起看时,我们就能看到整个经济系统,就像是看到了森林。
这时,我们就能看到经济的整体情况,了解到经济中存在的机会和风险。
我们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政府、公民、组织等多个方面。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公民时,就像是看到了树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而当我们把所有的公民都放在一起看时,我们就能看到整个社会系统,就像是看到了森林。
这时,我们就能看到社会的整体情况,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变革。
除了教育、经济、社会,我们还可以从其他领域来理解这句话。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既可以关注具体的实验结果,也可以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文学艺术中,我们既可以欣赏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也可以了解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哪个领域,我们都能够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出处是在我们能够看到具体事物的同时,也能看到整体情况。
这种现象存在于教育、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
通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规律。
见“树木”,更要见“森林”
见“树木”,更要见“森林”作者:陈筱琴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8年第04期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但是,对于文本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关注。
有时,文本各自然段之间藏着很多关联、秘密,而这些关联、秘密不是仅靠词句教学就能发现的,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觅、发掘出文本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揭开这些秘密。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见词句之“树木”,还能见段篇之“森林”,不但理解了文本看得见的内容,还能了解蕴藏于文本中的言语形式。
一、发现内容上的“上串下联”《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片段:(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佳节”的意思是美好的节日,第1自然段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重阳节的美好呢?生:“扶老携幼”说明一家人都去了。
生:我从“兴高采烈”感受到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生:我从“登高游玩”体会到节日的美好。
师:这样的日子里,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亲人呢?生:街上都是一家人团聚着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却是一个人孤身在长安求学,“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那么,大家这样的幸福王维有过吗?认真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看。
(生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生:有,街上人“扶老携幼”,王维也和兄弟们一起“手挽着手”。
生:我也找到了,街上人“兴高采烈”,王维和兄弟们是“欢聚在一起”。
生:街上人“登高游玩”,王维也去“登高远眺”。
(出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手挽着手欢聚一堂登高远眺)(指名读,生齐读。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作者:***来源:《江西教育B》2020年第06期高小娣,高級教师,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先后在全国及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评部级“优课”。
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甘肃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
导读:数学是一门“结构的科学”。
整体性、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去结构化”现象,探索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很有必要且很重要。
本文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结构化教学的存在意义和实施策略。
数学常常被称为“结构的科学”。
结构是什么?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中写道:“所谓结构,也叫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是一个心理系统或整体。
”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制专家组在解读课程标准时指出的:“我们的课程应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数学是统一的,许多不同内容之间存在着实质上的联系,包括内涵和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既是教学现实的积极回应,也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育人价值的全面凸显。
一、为什么——“去结构化”的现象扫描(一)知识点状化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通常以散点形态分布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中。
许多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被隐蔽、被搁置,导致学生的整体认知被肢解、思维方式被固化、创新精神被弱化等现象仍然存在。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时,“元”“角”“分”都是人民币单位,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是元与角、角与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
通常教师在课堂板书时,把元、角、分三者之间的进率写成3行,分别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样的板书设计,虽然把元、角、分的进率表达清楚了,但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呈现一种“散点”状态,没有将3个人民币单位连成一个整体。
系统科学与组织的系统思维
系统科学与组织的系统思维一、引言人类的思维方式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朴素辩证思维”、“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的过程。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体现于机械论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中)取代朴素辩证思维(包括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果。
形而上学取得支配地位的“重大历史根据”,也是系统科学不能与近代自然科学同步产生的重大历史根据。
从19世纪中叶起,以一系列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为突破口,开始了科学向辩证思维复归的历史进程,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高潮。
它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孤立地研究对象转向在相互联系中研究,从用静态的观点观察事物(存在的科学)转向用动态的观点观察事物(演化的科学),从强调用分析的、还原的方法处理问题转向强调整体地处理问题,从研究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转向研究事物由于内在非线性作用导致的自组织运动,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系中心论,从排除目的性、秩序性、组织性、能动性等概念转向得新接纳这些概念,从偏爱平衡态、可逆过程和线性特性转向重点研究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和非线性特性,从否定模糊性转向承认模糊性,等等。
这些变化都归结为要求建立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诞生于自然科学,它建立起来后,在自然科学中得到普遍应用。
同样,系统科学以其对事物认识的一般性在社会科学中赢得了众多的知音。
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解决工程及管理问题紧密相联的。
把系统思维应用于工程和组织管理,就组成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按照系统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分析、控制、管理、协调某一个事物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应该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因此,为了真正有效地研究解决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各类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既有分析,又有综合;既有分解,又有协调。
在实践中,人们用系统思考求解实际问题通常有三个方法特征,即:看长期处理近期,看全局掌握局部,看动态把握静态。
总之,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
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现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见森林既见“树⽊”⼜见“森林”新课标指出:“语⽂教学要逐步培养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
提倡多⾓度,有创意的阅读,利⽤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提⾼阅读质量”。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语⽂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媒介,引导学⽣⾛出课堂⾛进社会,构建向“⽣活学习语⽂”的⼤语⽂教学观。
拓展学⽣学习语⽂的空间,使学⽣既见“树⽊”,⼜见“森林”。
要实现这⼀⽬标,语⽂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点:⼀、加强朗读,教会学⽣与⽂本对话⽂本是⽤以发展学⽣搜集处理信息,认识⽣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多朗读课⽂,⼀篇课⽂,全⾝⼼投⼊地朗读成诵,不成⾄少也要读它⼗遍⼋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引导学⽣,注重与⽂本对话,是语⽂教学的根本所在,这正如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然上⼝,久远不忘。
在诵读课⽂的基础上。
理解思路,理解⽂章的主旨,从⽽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然、社会、⼈⽣的有益启⽰。
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进⾏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我体验,启发学⽣积极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反复阅读⽂本,认真品味语⾔,不断地揣摩,使学⽣从中感悟,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的⼈⽂精神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素养,然⽽由于受应试思想,唯学历思想的影响,以⾄于语⽂教育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染上了极强的短、平、快功利⾊彩,中学语⽂教学与传统⽂化、⽣活实践,学⽣情感体验割裂,⽂化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精神被淡化甚⾄忽视,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偏重于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教学。
⼀味的或过分的强调了语⽂教育的科学性,⼯具性。
为使语⽂教育摆脱枯燥乏味,缺少⽣⽓和活⼒的处境,语⽂课程应重视提⾼学⽣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格,语⽂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的。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评龚娅玲的课)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浅谈《角的初步认识》观摩见解今天,很有幸观摩了龚校长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课堂《角的初步认识》。
龚校长不愧是金溪教育界的数学名师,她的课细腻而不乏大气,从生活中的角导入新课到认识角的共同特征,从画角到做角,再从游戏活动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到找寻生活中的角,整个流程设计的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让观摩教师赏心悦目,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龚校长的课不仅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还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定位掌控得恰到好处,学生的主体发展,在主动参与与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真实再现。
“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句网络流行语,学生通过享受课堂演绎成“我的课堂我做主”。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能成为龚校长的学生是幸运的,能有幸观摩龚校长的课是幸福的。
现结合整堂课特点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一、关注主体,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里特意指出“共同发展”,不言而喻,就是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放下身价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纵观龚校长这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堂课中,龚校长以“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从而探究出角的特征、角有大小之分。
一根小小的吸管,看似普通,在龚校长的课中,我看出了它不平凡的一面。
折角、变角,学生在极其轻松的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它还可以变大变小。
“你能做出比我大的角吗”、“你还能做出比我小的角吗”,被“童化”的语言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循环变换,学生在魔术般的情境中终于搞明白“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结合实际,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认知过程)模拟试卷7(题后含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认知过程)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填空题 6. 判断题7.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月明星稀”是感觉的( )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视觉障碍正确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的是感觉对比现象。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2.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嗅觉B.味觉C.听觉D.视觉正确答案:D解析:视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人的整个一生所接受的知识信息总量中,大约有90%左右是由视觉提供的;80%以上的操作活动是在视觉的控制下完成的。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3.感知、记忆、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我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过程,它们属于( )A.认知过程B.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C.人格心理D.动机系统正确答案:A解析: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4.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正确答案:D解析: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颜色之外其他的感觉属于联觉,故选D。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5.下列关于错觉的表述正确的是( )A.错觉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的幻觉B.错觉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改变引起的C.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D.错觉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只有消极作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认知过程6.我们熟悉的某位身材高大的人,不会因为他站的远,看上去矮小,就把他知觉为一位身材矮小的人。
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B.意义性C.恒常性D.选择性正确答案:C解析: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等。
题干描述的是典型的大小恒常。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7.“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 )A.观察的目的性B.观察的全面性C.观察的准确性D.观察的创新性正确答案:B解析: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8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师生关系参考答案:【答案】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2、填空题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这是遗忘理论的____。
参考答案: 压抑(动机)说本题解释:参考解析:压抑 (动机) 说3、单选题“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_____。
A : 观察的目的性B : 观察的全面性C : 观察的准确性D : 观察的创新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4、简答题教师王某是某市重点学校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王某很精通教学业务,且乐于钻研,因此,几年时间下来,研制和解决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科研问题。
此后,王某就无心教学,一心想着自己的研究,备课的时间明显减少,上课随意,常常讲一些和书本内容不同的事情。
有时为了参加学术性的研讨会或与有关企业进行业务往来而旷课。
久而久之,他所带的班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校领导找到王某,希望他能严肃自己的工作态度,处理好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可他依旧不以为然,认为教师就应当拥有学术研究活动权。
结果,当年他所带的毕业班数学平均成绩比其他班级低了近 10 分。
老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参考解析:无可否认,学术研究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当尊重教师的这项权利。
但是,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是不冲突的。
本案中教师王某的行为明显忽视了自己身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责任,仅仅认为自己拥有学术研究权,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如果教师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而荒废了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就有悖于教师学术研究权的本质和初衷。
既见树木_又见森林——刍议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2023年第24期教育教学SCIENCE FANS 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刍议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章源妩(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零碎的知识内容按照类别整理归类,确保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使学生基于整体框架和脉络层次进行学习,进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3)24-0188-03新课标指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从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数学教材为基础,从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出发,打破以往知识点单独讲解的局限性,基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实现教学资源重组,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游刃有余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升能力、形成综合素养的目的[1]。
因此,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满足其对数学学习的期待,以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
1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1.1 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强化知识间的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整合,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益。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注重整体性,同时也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通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转变教学理念,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1.2 知识联系的必然选择在单元教学理念与整合教学理念下,知识间的联系不可分割,这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且不同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
如“数与代数”之间呈递进的关系,且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再如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学习,学生会由图形入手,然后学习关于测量、计算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接触图形的各种组合形式。
钻研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钻研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及教学思路等。
首先是适当提炼,对教材多一些理性认识。
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都比较直观。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能就事论事,要适当提炼,否则学生的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
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几和第几”,教材编排很有层次。
主题图“排队买票”是一种情形,即从前往后数,而“想想做做”安排的内容则是生活中的其他情形,如楼层是从下往上数,捞月亮的猴子既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而领奖台上反映的则是比赛时的排序方法等。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理解编者的用意,不能简单地就题讲题,要梳理出教材的序,使学生的知识更具合理性。
其次是寻找联系,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
钻研教材时,教师要注意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善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包括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生长点是什么等。
如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教材安排很有见地。
在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要求学生想一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种方法提示,是将当前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建构活动,教师要十分重视。
今后,教师完全可以凭借这一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是教学内容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包括弄清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应为后继学习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和方法准备等。
三是习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习题往往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但要了解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作用。
如学习小数乘除法时,练习中安排了比较积(商)与乘数(被除数)的大小的习题,对此教师不能仅仅作为一道习题孤立地处理,要理解它在计算积或商时的“估算”价值。
再次是挖掘本质,对教材理解更透彻。
钻研教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教材蕴含的思想凸现出来。
好的教学让学生不止看见树更要看见整个森林
好的教学,让学生不止看见树,更要看见整个森林张宏伟教师博览先分享一个现象——跟屁虫现象。
我们以参观会场为例。
假如要来参观一个会场,正常人反应是什么?会把会场整体的、大概的看一遍,然后再看具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子。
如果进会场前,我是捂着脸进来的,不看整个会场的样子,先看眼前的部分,例如地板,然后再看凳子,等把几个部分都看完了,我们才恍然大悟:哦!会场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大家觉得这种做法很荒谬吗?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很多都是这样的。
一个单元中有九道例题,老师在教例题时,几乎都是先教例一。
在教例一时,学生不清楚例六是什么的;在教例二时,学生也不清楚例九学习什么。
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把例一放在例一的位置,而不放在例二的位置,更不清楚,例一到例九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你会发现,学生从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单元学完之后,我将走向何方?我走到什么程度?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的安排,只能让孩子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这种学习现象被称为“跟屁虫”现象。
这是一种分析化的思维和封闭的学习模式,每一次孩子在学习例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这种现象下,孩子的学习是局部的,眼界是狭窄的。
重建单元学习流程如何来打破这种局面呢?—必须重建单元学习流程。
如何重建单元学习流程呢?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先上四节课:第一节课叫项目猜想课;第二节课叫单元概览课;第三节课叫未学先考课;第四节课叫问题梳理课。
这四节课不一定要占用课时。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全景式数学先进行整体的架构和初步的感知,再进行局部的学习。
前一个整体是浪漫的、初步的、系统的、完整的初步认识,正如怀特海说浪漫学习的阶段;然后进入一个个例题的精确化学习;正如怀特海说的“人的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第二过程,精确化学习”,最后再回归整体,也就是综合化。
这个整体和我们传统的整理复习不太一样。
相比原来的传统整理复习,它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
李 惠 娟 邹正
(南京市金陵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5)
现代著名的英 国 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曾说:“教育是既见树 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怀特海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主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 心智。他说教育是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的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 在一条灿烂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顶端的捷径,教育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5
图7 图8
水平来研制先进的药物。 引出问题:达菲的化学成分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展示:达菲的结构简式(如图 9 所示)。
【学生】既然达菲这样有效,快速度生产吧!
O HN O
COOC2H5 NH2·H3PO4
【教师】达菲(瑞士罗氏公司)合成的主要原料——莽
图5
讲述: 昨日(2009.图116.29)CCTV 等众多媒体报道甲型 H1N1 流 感第二波即将来袭,严控甲流感疫情蔓延、暴发成为目前各国工作 的重中之重。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而达菲 (Tamiflu)(瑞士罗氏公司)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抗甲型 H1N1 病毒极 有效的一种药物。展示图片 7。
【学生】提问:我有点纳闷,咱们平时感冒用的抗病毒药物很多,
为什么达菲才有特效呢?
【教师】肯定同学提问的价值,展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示
意图(见图 8),简介其特点:经科学研究发现该病毒中的 神经氨酸酶对病毒的传播、繁殖起了决定性作用。神经氨酸 酶属于蛋白质,它有一定的活性,如果能抑制它的活性,从 而就能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传播。而达菲是一种超强效、 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由此可见,现在已发展到分子
马钱 子碱 1965 头孢霉 素C
麦角酸
1973 维生素
B12
羊毛 甾醇 1981
红霉素
【学生】浏览、寻视。
【教师】迅速转移话题,老师刚才特别留意同学们的神情,发现大家对 Woodwrd 的这些成
就似乎有点不以为然。那让我们来以维生素 B12 的合成为例,了解体会有机合成的价值、艰 难和神奇。
简要介绍维生素 B12 的主要功能: * 促进红血球形成及再生,预防恶性贫血 * 维护神经系统健康,预防大脑反应迟钝 * 促进儿童发育成长,增强记忆力及平衡感…… 试探性询问:同学们听说过有一种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吗?
【学生】哇!面对如此复杂的结构,学生惊叹不
图3 3
已!
【教师】简介合成 VB12 的特别困难:
(1)结构极为复杂: VB12 有 181 个原子, 空间呈魔毡状分布;
(2)性质极为脆弱:受强酸、强碱、高温的作 用都会分解;
(3)合成步骤繁多:共有 95 步反应。
【学生】望物兴叹
【教师】假如时光倒流,你能有幸跟当年那些科学大师直接对话或间接交流的话,能否给这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太精彩了!我很欣赏刚才大家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思考、交流,经过集
思广益,我们对问题的考虑更周到、更全面。刚才一位同学提到必须关注目标产物的结构。 大家来考虑目标产物结构的复杂性、性质的活泼 性对其合成的难度有无影响?
【学生】齐口同声地说“有!”(同学们感叹刚才
自己怎么没想到呢?)
【教师】当年合成 VB12 面临的特别困难是什么? 展示 VB12 的结构简式(见图 3)。
法在有机合成中广为流行。
图4
【教师】简述亲身经历,展示图片 4:2008 年 11 月我有幸去英国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在
其后大厅中看到一个足有几米宽、十几米长的帘子状展品,远看像是珍珠宝石,近看才知是 药丸,它展出了人类近几十年人工合成的部分药品。这些药品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或珍藏, 从某个角度说明合成药物的不菲价值。正是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人类才能不断延年益寿。
竹桃霉素
链黑菌素
河豚毒素
1949 年 Cevine
表 2. Woodwrd 完成了 16 种天然有机物的全合成
1944
1949
1950
1951
1951
1954
1954
1954
1
奎宁 1956 利血平
常绿钩 吻素 1959 玫瑰 树碱
棒曲 霉素 1960
叶绿素
胆固醇 1962 四环素
可的松
1963 秋水 仙素
草酸 。莽草酸的结构简式(如图 10 所示)多用做制药 中间体,如作为制抗病毒和抗癌药物中间体。 莽草酸的主要来源--八角茴香。 ①90%的八角来自中国,生长缓慢; ②从八角中提取步骤十分繁琐; ③收率不高 30kg 干八角→1kg 莽草酸→生产约 0.5kg 达菲 由此可知,莽草酸的来源紧缺是合成达菲的瓶颈
展示小资料: *迄今人类已知的 2800 多万种物质中,有机物占≥90%,而人工合成又占≥ 90%。 *在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旁边,化学家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伍德沃德 *合成化学,是化学最中心的研究与生产任务之一,是新中间体、新药、新材料、新催 化剂等最主要的来源,是化学学科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领域。 设计意图:本段落教学通过生动真实的图片、惊心动魄的数字、异常复杂的结构展示等素
思考:一般而言有机合成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呢? 以下为师生对话交流的部分实录:
【学生发散交流】
生 1:如何选择合适反应物、 如何控制副反应少发生、 如何寻找合适催化剂。
生 2: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生 3:如何提高反应产率 生 4:目标产物与其它产物难以分离 生 5:原料的来源、成本、利用率等 生 6:反应的速率难以控制 生 7:设备装置的高要求难以达到 生 8:有些物质有毒性、操作有危险性 生 9:在多种不同路线中如何选择 生 10:如何尽量减少对环境污染 生 11:物质能否循环利用 生 12:能否测出目标产物的结构 生 13:社会大背景是否支持,如达尔文
当年提出进化论与宗教的冲突 ……
【教师简要点评】
原料的选择问题 这是有机反应的特点之一 催化剂有专一性 掌控反应条件至关重要 总希望产率越高越好 目标产物的纯度问题 有经济意识 实际生产时的速率控制很重要 硬件设施是否合理俱全 有安全意识 多种不同路径的评价、择优 一定有环保意识 生产要绿色化 以便确认是否合成了目标产物 普及全民科学素养有多重要
展示伍德沃德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图片(见图 2)
图2
史料介绍:伍德沃德开始此项工作没几年,他就因其它成就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但他没有功成名就后安享晚年。而是组织了来自 14 个国家的 110 位化学家,协同攻 关, 做了近 1000 个复杂的有机合成实验,历时 11 年,终于在他去世前几年(1973 年)完成了复杂的 VB12 合成工作。 【学生】心倾神往,沉浸其中。
【学生】感叹同龄人的奇思妙想。
【教师】点评:真妙!同学们提出了两种可贵的思路,一种是逆向合成思维的方法,另一种
是切割拼接法。。如果正向合成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那 我们倒过来推,一步一步往前走,将基础原料跟目标产 物联系起来。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好 方法!我很欣喜地告诉大家,同学们的设想与当年的科 学大师不谋而合!当年伍德沃德组织的攻关团队就是利 用切割拼接的方法,分工合作、完成了当时被认为最复 杂的天然有机物——VB12 的合成,从那以后,这种方
绍一位享誉全球的有机合成大师。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想啊!(充满期待)
【教师】展示图片 1,简要介绍:他是一位美国有机化学家,
图1
名叫 Robert Burus Woodwrd(伍德沃德),他被誉为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1965 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那
么,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作出怎样杰出成就而享此殊荣呢?
些困扰中的科学巨匠 提一点小小的建议,面对如此复杂的 VB12 结构,你们有没有一些简单而大胆的设想?
【学生】经过一番宁静思索后,有同学大胆地站起来陈述观点:
生 1:我想它不管有多复杂,只要逆过来推就能够比正过来想简单的多。 生 2:分析其结构,是否可以考虑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合成,然后再进行组合拼 装。
我这一轮教学又到了《有机合成》的时段了,恰遇全球甲型 H1N1 流感疫情蔓延、暴 发之际,我希望采集大量真实的素材,通过精妙地剪辑和嫁接,精心设计一系列由远及近、 从宏观到微观、由长远到眼前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师】设 问 引 入 : 提 起 有 机 合 成 , 我 特 别 想 给 大 家 介
4
材给人的视觉等多种感官和心理产生富有震撼力的冲击,旨在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场”,吸 引学生自发进入有机合成的神奇世界。以化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 沃德的科学成就为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欣赏化学的情感;以维生素 B12 的合成为典型代 表,展示化学合成的艰难、神奇及科学创造需要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感受科学大师的人 格魅力,将科学与人文巧妙地融合。结合相关问题“一 般 而 言 有 机 合 成 可 能 会 面 临 哪 些 困 难 ” 的讨论,一方面引领和启迪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来研究有机合成的主 要问题,鼓励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思考和集思广益,通过假想与科学大师的对话交流,倡 导学生主动、大胆、创造性地思考交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也为下面将探 讨的如何评价多种不同合成路径作坚实的铺垫。巧妙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自然而主 动提出逆向合成和切割拼接两种重要思路,无疑大大缩短了同学们与科学巨匠的心理距离。 通过教师的亲历和小资料的介绍这些独特的触角,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有机合成这片的广 袤、神奇的“森林”。 【教师】过渡导入:上面的探讨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有机合成的价值、功能及艰巨性等。接下 来让我们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探讨目前困扰全球的共同性难题。 实例探讨: 展示醒目标题——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暴发。 展示图片 5、6:
【学生】一起摇头说没有。
【教师】机智、自然地说道:“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特别为你们高兴,希望你及你的家人、 亲朋好友能永远远离疾病!” 【学生】同学们发出由衷、会心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