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一年级数学学习心得(5篇)
一年级数学学习心得(5篇)一年级数学学习心得【篇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
小学一年级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
如何使他们更快适应学校新的学习生活,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是我们一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学年来的做法。
一、故事引入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所以平时上新课,我常常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上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来导入新课。
例如,我在教学《分一分》时,根据教材插图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森林里的小熊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商店里的货物可多了,放在一起像一座小山。
小动物们听说小熊开了百货商店,纷纷跑来买东西,可是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小熊出个主意吗?让小动物们来买东西的时候能很快找到自己要买的东西。
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办法,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摆放。
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感觉上数学课就像在玩游戏。
二、动手操作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思维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者: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0年第09期生活中处处蕴含数学,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今天,就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
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推动数学发展很早之前,人们就会用尺子来计算长度,用秤来计算重量,但不知道如何求圆形的面积。
后来人们发现,无论圆的面积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保持不变的,而且通过这个比值,借助直径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面积等。
但由于这个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怎样精确表示这个数,一直困扰了人们几千年,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究热情,从而推动着数学不断向前发展。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比值用希腊字母来表示,而且借助现代技术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万亿了。
再如我们用四个直角边长都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不重叠且没有缝隙的正方形,此时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2,但边长是多少让我们很困惑,理论上它的平方等于2,实际用直尺测量它的长度,大约等于1.4左右,但具体它究竟等于多少,我们很难说清楚。
怎么办呢?这又引发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提出了无理数与平方根的概念……数学也正是基于生活实际需要不断进步发展完善!二、数学寓于生活——生活解释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有些数学问题如果用纯数学知识来说明,可能会有难度甚至感觉很繁琐,但如果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常识来解释,会有意想不到的直观效果。
例如,当a、b、c都大于零时,比较b/a鱼b+c/a+c的大小。
各位同学可能感觉这题很枯燥,计算也比较麻烦,更何况七年级的我们还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生活经验出发,却是一件很“甜蜜”的过程。
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现在假如有a克糖水,其中含糖为6克,此时糖水的浓度记为b/a;如果我们在糖水中再加入c克的糖,此时糖水的总重量变为(a+c)克,含糖量为(b+c)克,此时糖水浓度为b+c/a+c。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
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1.导入的生活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如图,A、B 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在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 镇人希望建在C处,B 镇人希望建在D 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体会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可以经常想学生问一些数学问题: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比例才能画出来。
再如,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你的体重大约多少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多少米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与我们的生活。
二、数学用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起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计算一下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就必须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适的存款方法。
数学来源生活服务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以前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假如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培养水平,发展智力,促动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作为教师要擅长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巧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引入新知。
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数字的用处”时,课始,执教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的情景:生活中一些数字的代表什么?如120、114等等,生活情景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所以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
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水平。
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请一名同学唱歌,请五个小组长和老师当评委。
当评委亮分后,学生发现分数不一致,究竟按谁的意思办?经过争论只有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的分数才最公平。
这时,就能够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让数学来源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让数学来源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着深刻影响的学科,它不仅仅存在于课本和理论中,更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数学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从古罗马的建筑、商业到古希腊的几何学、天文学,数学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今天,数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数学的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义非常重大。
数学来源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是因为数学无处不在。
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建筑物、桥梁、道路等,这些都与数学相关。
建筑设计师利用几何学知识来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工程师利用数学模型来确保桥梁的稳固,道路的规划也要依赖数学计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设备、汽车、飞机等都使用数学原理来设计和制造。
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数学来源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还因为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当我们购物时,数字和计算就是我们最常用到的数学知识。
我们需要计算价格、折扣、税费等,这些都需要基本的数学运算。
又当我们买房子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计算房贷、利率等。
数学还在医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生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计算药物的剂量,物理学家需要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自然界的规律,天文学家需要用到数学工具来研究星球运行的规律。
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来源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还因为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在现代科学和技术领域,数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物理学家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物理世界的规律,化学家需要利用数学计算来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计算机工程师需要用到数学算法来设计程序。
在现代工业中,数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工程师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商需要用到数学模型来优化生产流程,市场营销人员需要用到数学来进行市场分析。
可以说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没有数学,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将无法想象。
数学来源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还因为数学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意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2013年的数学试题在取材上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课程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背景,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应用性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背景新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1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带进课堂。
“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学校篮球赛场次设置及同学间互赠贺年卡”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015.No4912摘 要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
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数学学习中、建构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生活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词 生活 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既要考虑数学教学中学生能不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又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面对这一系列难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的经验是有限。
教师要把握好尺寸,从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中,发掘出无限的数学知识。
1)从“玩耍”中学。
喜欢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
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比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玩过的玩具(汽车、坦克、机器人、奥特曼、手枪、布娃娃等)、图片(奥特曼、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葡萄等)。
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把它们分类摆放好呢?你以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呢?从而引出课题,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综合2013·5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从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创设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例如在教学“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九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
当火箭腾空的一刹那,学生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真正感到学好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又如在教学“买文具”中,请学生当售货员,教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而售货员没有零钱找补,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
学生经过交流后,得出5元能换5张1元,2元能换2张1元,5角能换5张1角,售货员就能把钱找补给老师。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民币,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也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这样巧妙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用心设计生活化的内容,使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材料,并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比如,三位数的加减法学完后,我安排了实践活动《学习“当家”》让学生记录半个月的个人的收入和支出,体会当家的不易。
并指导绘制了统计表:月日节约零花钱元角月日卖废品元角月日得奖励元角月日支援灾区元角月日购买学习用品元角...... ......结余元角2. 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
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
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
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帮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程“数学你在哪里?”“数学我怎么抓不住你?”“数学认识你还真不容易!”……我们的学生会有如此的疑问和感叹,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帮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是数学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新理念。
通过教学我们要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不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生活情境中“找”数学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
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永兴一小 ***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生活指导数学思维感悟。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这一大章节,处处离不开生活内容,可见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之关重要的。
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熟知、亲近,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深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飞跃。
要使课堂生活化、趣味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对学科的兴趣。
数学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心智劳动,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激发探究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例如:三年级下册方向章节,太阳升起方向是东,太阳落下方向是西,当你面向东时,左手方向是北,右手方向是南。
这样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认识方向知识,因此,方向相对的知识就不难地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飞跃。
当老师提出有关生活方向问题时,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会更浓。
二、从学生身边生活中取例,活化所学的新知识,并且还要归纳所学新内容知识要点及解决规律。
学生现实中取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并且还能很好的使学生掌握新授知识的要点。
1、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章节,叫8位至少参加了一项比赛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老师提问让站在讲台上的同学举手,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有6人参加了数学比赛,5人参加了作文比赛;接着问全班同学,有几人举了两次手的同学,全班同学马上回答有3人举了两次手;这时老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此例不仅使抽象的重叠问题直观化,而且生活化、兴趣化共存。
2、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使呆板的计算富有情趣化,并且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方法及规律。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作者:李海桃来源:《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数学即生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际培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对此,我的理解是:数学即生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
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1.从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教学“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和数据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先请学生看日历,从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不断反复出现,再让学生回忆还有什么现象也有这样的变化,学生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反复;学生乙:每天都有昼夜交替;学生丙:月亮的圆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这时再让学生计算以下几道题:1÷3,4÷7……这样,学生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在头脑中就有了清晰的表象。
2.从学生生活中产生例题。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6篇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6篇篇一:[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一般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既生动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题。
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取材于生活中,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下面是我的一些亲身经受,它都证明白这是条真理。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大润发超市购物,妈妈说:“家里的洗衣液用完了,今日要买一瓶”,走到洗洁用品货架边,我一看傻眼了,洗衣液的品牌许多,而且各品牌的种类也有好几个,规格也不一样,我就找家里用的品牌,发觉有三种规格:第一种是500克包装的标价13.8元,其次种是1.25公斤包装的标价33.8元,第三种是2公斤包装的标价52.8元。
我正在想买哪一个,突然想到用数学中平均数的方法算出各种规格每公斤的单价后,再比较一下单价的凹凸,单价低的就比较实惠,我算了一下,第一种单价是27.6元,其次种单价是27.04元,第三种单价是26.4元,我坚决地推举妈妈买2公斤包装的,妈妈说:“为什么”,我就把计算方法和妈妈讲了后,站在一旁的爸爸和妈妈都夸我讲得好,这时别提我有多兴奋了。
当我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我观察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我让爸爸买些火腿肠,爸爸同意了。
可是刚走几步,我又观察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
究竟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再用数学方法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
于是我开头算起来:零卖的假如买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我打算买散装的。
我把我计算的过程说给爸爸听,爸爸听了直夸我爱动脑,因此我也就成为了爸爸的“小会计”。
数学是很奥妙的,也是很敏捷的,生活中的数学还有许多种呢!所以数学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你瞧,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变成一道数学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吧!篇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作文700字生活中的数学闻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
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
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
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
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
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
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
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
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
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
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
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
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
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
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
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
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由于时值
秋游季节,而学校秋游方案迟迟未定,于是我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秋游地点,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供学校参考。
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诸如团体门票价格、包车价格等,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订方案。
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怎样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
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四寨民族小学罗廷周
201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