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土壤典型重金属的环境活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是地球的外壳层之一,是地球化学作用的产物,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含有各种元素,包括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元素是土壤中的一类重要物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土壤重金属的来源重金属元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元素,包括镉、铬、铜、镍、铅、锌等。

它们在土壤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重金属元素是地壳中的一种常见元素,含量较高。

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等都会释放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中。

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中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工业生产、矿山开采、废弃物处理以及农业生产等,都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不同程度的释放,从而污染土壤。

二、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不同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有所不同,主要受到地质背景、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农业生产密集的地区,其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背景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会直接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富含铅、锌等重金属的地质构造区,其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也较高。

2. 工业和矿业活动影响:工业区和矿区是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地区,因为工业生产和矿山开采会释放大量的重金属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

3. 农业活动影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产品中含有重金属元素,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造成土壤污染。

三、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①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和评价: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价其含量是否超出了国家相关标准。

②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去向和迁移转化过程,评价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效果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

为了减轻土壤重金属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科研人员们提出了各种治理技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价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化肥施用和城市垃圾填埋等。

研究表明,镉、铬、铅等重金属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传统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传统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土壤修复和覆盖技术,化学方法主要是化学钝化剂的添加和土壤调理等,生物方法则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成本高、效果差、周期长等问题。

三、生物修复技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修复的方法。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微生物则通过降解有害物质,实现土壤的净化。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保等优点。

四、植物吸收技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植物吸收技术是通过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和累积,将重金属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治理中,效果显著,成本低廉。

五、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实现土壤净化。

这种技术对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可以实现多种重金属的治理。

但是,微生物修复技术需要一定时间来修复土壤,效果较为缓慢。

六、纳米材料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

近年来,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纳米材料的长期影响和环境风险也备受关注。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与污染评价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与污染评价

精品文档实验题目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与污染评价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中重金属Cu对生物的危害及其迁移影响因素。

2、了解 Cu, Pb, Cr, Cd, Zn,Tl污染的GB标准。

3、掌握土壤消解及其前处理技术和原子吸收分析土壤中金属元素的方法。

4、掌握土壤中 Cu 的污染评价方法。

掌握土壤中其它重金属的污染评价方法。

二、实验方案1、实验原理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混合酸体系消解土壤样品,使待测元素全部进入试液,同时所有的 Cu都被氧化。

在消解液中加入氯化铵溶液(消除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后定容,喷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化器的富燃性空气-乙炔火焰中进行原子化,产生的铜基态原子蒸汽对铜和铅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波长进行选择性吸收,测定其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2、实验试剂。

大学城各采样点土壤、盐酸GR、硝酸 GR、氢氟酸 GR、高氯酸 GR、蒸馏水、(1+5)HNO32、实验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铜空心阴极灯、烧杯 50mL(聚四氟乙烯)、移液管(1,2,5,10mL),滴管、 50ml 比色管,量筒及实验室常用仪器等。

3、实验步骤(土壤样品已经制备好,直接用就可以了)。

(1)土壤样品的消解。

分别称取 0.5g 左右的三种土壤样品与 5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用移液管量取 2mL的水湿润,加入 10mL的盐酸,在电热板上加热到溶液接近干燥,然后加入 10 mL硝酸,继续加热到溶解物近干,用滴管加入 5mL 氢氟酸并加热分解去除硅化物,接近干后加入5mL高氯酸加热至消解物不再冒白烟时,取下冷却。

(2)冷却完毕后,将残留物洗至50mL比色管,后加入 2mL浓硝酸,并定容至标线,摇匀 , 静置 .(3) 由于溶液比较浑浊,干过滤后所得清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其Cu的浓度。

(Cu标准曲线的配制:实验室已配置好,直接测量)( 4)样品测定①(开机过程):开风机 ----压缩机----电脑----气瓶----电源主机;②通过电脑打开桌面上的WFX210控制软件,进入方法编辑- 创建新的方法;③修改参数(仪器条件,测量条件,工作曲线参数,火焰条件)仪器条件和参数波长324.7 毫微米光谱带宽0.4纳米灯电流 3.0毫安燃烧器高度 6 毫米空气压力0.3兆帕乙炔压力0.09 兆帕空气流量7.0升 / 分乙炔流量 1.0升 / 分火焰类型氧化性兰色焰④样品清单的设定和输入----仪器自动波长---点火(准备过程)⑤先用空白调节吸光度为 0,然后从浓度低到高依次测定标准系列。

土壤中重金属Pb、Cu的污染分析评价

土壤中重金属Pb、Cu的污染分析评价

土壤中重金属Cu、Pb的污染分析评价1、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重金属Cu、Pb对生物的危害。

(2)了解土壤中Cu、Pb的污染及其迁移影响因素。

(3)掌握土壤消解Cu、Pb及其前处理技术。

(4)掌握原子吸收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方法。

(5)掌握土壤中Cu、Pb污染评价方法。

2、实验方案2.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为保证此次实验的严谨性和代表性,本次实验采集了7个区域的土壤样品,土壤样品均来自广工周边的区域,共99个样品,这些区域分别是①教学区②生活区③运动场周边④行政楼假山⑤公路周边⑥中心湖⑦建筑翻土。

为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在了解污染源、污染方式以及污染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地形、植被和农作物等情况后布设采样点。

采样点的布设方式有对角线法、梅花形法、棋盘式法和蛇形法等。

2.1.2土壤样品的制备从所研究的区域采集土壤,倒在塑料薄膜上,晒至半干状态,将土块压碎,除去杂质残梗,铺成薄层,在阴凉处慢慢风干。

风干土壤用有机玻璃或者木棒压碎后,过2mm尼龙筛,去掉2mm以上的沙砾和植物残体。

将上述风干细土反复按照四分法齐取,最后留下100g的土壤,再进一步磨细,通过100目筛,装入瓶中。

取20-30g土壤,装入瓶中,在103-105摄氏度条件下烘干4-5h,恒重。

2.2土壤样品的消解与测定2.21消解过程流程图0.5g土壤样品加到PVC烧杯→加2mlH2O,搅拌→加入10mL浓HCl在电热板上加热→(快干时)加入15mL浓HNO3加热→(快干时)加入5mL浓HF加热→(快干时)加入5mLHClO4加热→(快干时)取下冷却→加入1mL浓HNO3.→移入50mL比色管并定容。

2.22样品的测定样品需静置15min,然后将测定样品的装置插入到比色管中,中途不能摇晃样品,否则会出现测试误差,记录电脑得出的数据。

3、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3.1实验结果表1 实验数据记录表科一科二组别样品重量(g)Cu浓度(μg/L)Pb浓度(μg/L)样品重量(gCu浓度(μg/L)Pb浓度(μg/L)第一组广工站0.53 100.98 856.39 实(1-2)-30.53 11599.9865.98实(2-3)-40.57 163.81 1190.76 实(1-2)-50.50 3471.23 1058.56 农田1 0.50 253.87 769.18 外环7 0.58 3645.02 299.17第二组实(1-2)-50.57 322.07 5501.01 J(1-2)-40.51 2913.97 573.88东8 0.55 367.57 475.41 J(1-2)-20.55 4405.08 750.60 中南2 0.50 169.92 219.92 公11 0.55 922.88 798.37第三组农田3 0.50 672.40 648.80 中南1 0.53 658.56 379.63 中心湖2 0.56 352.29 633.90 东4 0.53 813.94 811.76 教6 0.59 1972.60 218.46 南商3 0.52 543.99 510.98第四组图2 0.57 1377.15 486.19 行山2 0.51 5736.15 503.60 实(2-3)-30.64 986.08 532.10 工(1-2)-10.52 3362.87 566.63公13 0.50 609.13 335.02 中南4 0.51 98.04 238.57第五组实(2-3)-10.50 96.03 133.70 农田2 0.50 98.04 238.57教2 0.51 525.82 115.62 南商1 0.50 222.95 192.60东2 0.51 797.15 199.74 外环4 0.50 192.60 1078.50第六组教师公寓0.51 141.06 597.70 外环6 0.55 168.98 664.28 体育1 0.51 115.62 525.82 东14 0.57 81.52 368.59 实(1-2)-20.51 199.74 797.15 体4 0.53 188.57 537.07第七组图1 0.54 135.76 282.25 公10 0.51 103.11 91.60 公4 0.53 223.69 517.39 外环2 0.50 181.46 688.68 中心湖1 0.51 36.59 590.17 行山5 0.54 200.26 442.46第八组东1 0.50 85.36 511.40 教5 0.50 131.22 263.50 二饭0.53 124.55 654.67 教1 0.52 169.56 433.45 实(1-2)-40.51 171.02 536.05 公14 0.50 188.47 378.903.2数据处理表3 不同小组Pb、Cu含量处理表科一科二组别样品Cu含量(mg/kg)Pb含量(mg/kg)样品Cu含量(mg/kg)Pb含量(mg/kg)第一组广工站9.53 80.79 实(1-2)-31094.33 81.7实(2-3)-4 14.37 104.45 实(1-2)-5347.12 105.86 农田1 25.39 76.92 外环7 314.23 25.79第二组实(1-2)-5 28.25 48.25 J(1-2)-4 285.68 56.26 东8 33.42 43.22 J(1-2)-2 400.46 68.24 中南2 16.99 21.99 公11 83.90 72.58第三组农田3 67.24 64.88 中南1 62.13 35.81 中心湖2 31.45 56.60 东4 76.79 76.58 教6 167.17 18.51 南商3 52.31 49.13第四组图2 120.80 42.65 行山2 279.57 58.33 实(2-3)-3 77.04 41.57 工(1-2)-1552.51 48.51 公13 60.91 33.50 中南4 328.28 55.31第五组实(2-3)-1 9.60 13.37 农田2 9.80 23.86 教2 22.86 16.35 南商1 22.30 36.29 东2 12.20 9.92 外环4 19.26 107.85第六组教师公寓13.83 58.60 外环6 15.36 60.39 体育1 11.34 51.55 东14 7.15 32.33 实(1-2)-2 19.58 78.15 体4 17.79 50.67第七组图1 12.57 26.13 公10 10.11 8.98 公4 21.10 48.81 外环2 18.15 68.87 中心湖1 3.59 57.86 行山5 18.54 40.97第八组东1 8.54 51.14 教5 13.12 26.35 二饭11.75 61.76 教1 16.30 41.68 实(1-2)-4 16.77 52.55 公14 18.85 37.89表4 不同区域Cu、Pb含量统计表科一科二第一批区域Cu含量(mg/kg)Pb含量(mg/kg)区域Cu含量(mg/kg)Pb含量(mg/kg)公4 21.10 48.81 教1 13.12 26.35 公13 60.91 33.50 公11 83.90 72.58公10 17.79 50.67公14 18.85 37.89第二批广工站9.53 80.79 教5 13.12 26.35 农田1 25.39 76.92教6 167.17 18.51图2 120.80 42.65教2 22.86 16.35教师公寓13.83 58.60二饭11.75 61.76第三批中南2 16.99 21.99 中南1 62.13 35.81 农田3 67.24 64.88 南商3 52.31 49.13 体育1 11.34 51.55 中南4 328.28 55.31农田2 9.80 23.86南商1 22.30 36.09体4 17.79 50.67第四批东8 33.42 43.22 行山5 18.54 40.97 东2 12.20 9.92 东4 7.15 32.33 东1 8.54 51.14 行山2 279.57 58.33东14 15.36 60.39外环2 18.15 68.87第五批实(2-3)-4 14.37 104.45 外环4 19.26 107.85 实(1-2)-5 28.25 48.25 外环7 314.23 25.79 实(2-3)-1 9.60 13.37 实(1-2)-31094.33 81.70实(2-3)-3 77.04 41.57 实(1-2)-5347.12 105.86 实(1-2)-2 19.58 78.15 外环6 15.36 60.39 实(1-2)-4 16.77 52.55第六批工(1-2)-4285.68 56.26工(1-2)-2400.46 68.24工(1-2)-1552.51 48.513.3第一批区域土壤中Cu、Pb含量大学城广工第一批区域包括中环西路公路(沿公路采样)和教学1号楼周边土壤中Cu、Pb的平均含量见图1。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质,它们来自于各种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金属的来源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工业生产中,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它们通过排放进入土壤中积累。

(2)固体废弃物的填埋。

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中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果不得当处理,会使其中的重金属渗透到土壤中。

(3)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它们会通过施用进入土壤。

(4)交通运输。

车辆的尾气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会随着尘土沉积到土壤中。

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地质因素。

地质构造、岩性和矿物成分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2)人为活动。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起到了推动作用。

(3)土壤性质。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保持能力不同,因此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也存在差异。

3. 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存在于不同的态势之中,它们可能以游离态、络合态、沉淀态、结合态等形式存在,而这些态势的变化对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受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同重金属元素间也存在竞争吸附、共沉淀等现象,这些过程影响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垂向和纵向迁移。

1. 生态风险的评价指标生态风险是指某种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害的可能性,评价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指标:(1)土壤重金属含量。

这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其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2)生态毒性效应。

重金属对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毒性效应对土壤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是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大隐患。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农用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包括镉、铬、铅、汞等,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旦进入食物链,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深入研究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风险,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为制定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揭示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2. 探讨土壤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重金属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的破坏程度。

3. 探讨不同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比较其优缺点,为科学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方法参考。

4. 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水平,为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绕不过的问题,本研究将探讨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为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保障。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是土壤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的金属元素,如铅、锌、镉等。

由于工业发展、人类活动以及农药使用等原因,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累积,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可以通过采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并进行化学分析来研究。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均匀,呈现出局部污染和点源污染的特征。

一般来说,重金属含量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工业区、交通路段和农业用药区等。

土壤重金属的分布还与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也对其生态风险评价起到重要作用。

重金属主要以可溶态、活性态和吸附态存在。

可溶态和活性态的重金属容易被植物吸收并富集在其体内,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

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态则对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针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存在形态、迁移性以及植物吸收等因素进行分析。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毒性特征值、生态风险指数、健康风险值等。

毒性特征值是描述土壤中重金属毒性效应的指标,生态风险指数则综合考虑了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迁移性和生态影响等因素,可以用于评价土壤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在进行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时,还应考虑不同土壤类型、地区以及不同种类农作物对重金属的适应性和累积能力。

不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也有所差异,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重金属是指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金属元素,如铬、镉、铅、汞等。

它们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农业施肥和化学品使用等,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从而对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研究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1. 地理分布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工业和交通密集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而远离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中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东亚和北美洲等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而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

2. 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其重金属含量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较强,而粘土含量高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较弱。

富含有机质和粘土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

3.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排放、农业施肥和化学品使用等都会导致土壤重金属的积累。

特别是在工业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往往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生态风险评价1. 生物毒性土壤重金属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是造成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金属通过作用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上,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对其造成伤害。

一些重金属如镉和铅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造成较大影响,而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也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2. 土壤质量土壤重金属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是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金属的积累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产量,严重影响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作物的生长。

3. 生态系统稳定性土壤重金属的积累也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它可能破坏土壤-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壤重金属的积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的生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一、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分布特征重金属是一类密度较大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

在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

大气降尘和水体渗漏也是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土壤中常见的重金属主要包括铅(Pb)、镉(Cd)、铬(Cr)、汞(Hg)、镍(Ni)、锰(Mn)等。

这些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

一般来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含量会有所不同。

在耕作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相对较低,而在工业区附近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土壤的pH值也会影响重金属的分布。

一般来说,土壤的pH值越低,重金属的含量越高,因为酸性条件有利于重金属的溶解和释放。

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重金属的固定和迁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能够更好地固定重金属,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土壤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对生态环境有多种影响。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长和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紊乱。

重金属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重金属还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特性,导致食物链中的生物不断受到重金属的累积,最终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发现,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阻碍土壤中的化学循环和生物循环过程。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元素,如铅(Pb)、铬(Cr)、镉(Cd)、汞(Hg)等。

在自然界中,重金属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其分布特征与土壤类型、地质特征、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地质背景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壳中重金属含量高的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也较高。

2.土壤类型差异:不同土壤类型对重金属的吸附和释放能力不同,从而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

粘土矿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扩散;而砂土和砾石土则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重金属的富集。

3.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交通等)是重金属在土壤中的重要来源。

大量利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会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交通流量大的地区,道路上机动车尾气中的重金属会沉积在土壤中。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土壤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重金属含量、生物有效性、迁移性和毒性等。

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可以了解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通常以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为参考,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比较和评价,判断是否超过了安全标准。

生物有效性是评价土壤中重金属对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的毒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易交换态和可溶态含量,可以评估其对植物的吸收和转移能力,以及生物累积的潜力。

重金属的迁移性是评价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潜在影响的指标。

迁移性较高的重金属可以随降水和地下水流动而迁移至水体中,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

重金属的毒性评价通常通过生物监测和毒性试验来进行。

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样本(如植物、动物)进行采样和分析,可以评估重金属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重金属是指在土壤中含量较高的一类金属元素,包括铅(Pb)、铬(Cr)、镉(Cd)、汞(Hg)等。

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描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受到地质背景的影响。

不同地质背景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

含有火山岩的地区土壤中铜(Cu)、锌(Zn)等重金属的含量会相对较高;而含有石灰岩的地区土壤中铅(Pb)含量较高。

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还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降雨量多的地区,重金属更容易被淋溶,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而干旱地区则相反。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

工业生产、农业施肥、垃圾填埋等活动都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

工业活动中的废水、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排放到土壤中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农业施肥中使用的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积累。

垃圾填埋场中的废弃物中含有重金属,随着时间的推移,废物中的重金属会渗入土壤中。

土壤中重金属的超标含量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形成生态风险。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毒性效应。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容易与土壤中的粘土、有机质等物质结合,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缓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如果土壤中的重金属超过一定的阈值,则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超标的重金属会累积在植物和动物体内,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评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方法包括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污染指数计算和风险评价等。

通过采集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并对样品中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可以评估土壤重金属的水平。

然后,通过计算污染指数,可以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

结合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价,确定生态风险的程度。

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地质背景、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土壤重金属评价方法

土壤重金属评价方法

土壤重金属评价方法 1.1 地积累指数法地积累指数又称Mull 指数,其表达式为)]*/([log 2n n geo B k C I =。

式中,n C 是元素n 在沉积物中的含量;n B 是沉积物中该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k 为考虑各地掩饰差异可能会引起背景值的变动而取的系数(一般取值为1.5),用来表示沉积特征、岩石地质及其它影响。

2.2 对土壤样品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及分析2.2.1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 地累积指数共分为7级,0~6级,表示污染程度由无至极强。

最高一级(6级)的元素含量可能是背景值的几百倍。

表2 Muller 污染指数分级将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得出表3表3 各元素geo I 指数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根据地积累指数评价,可得出以下结论:在生活区,Cu 和Zn 为中度污染,As,Cd,Cr,Hg 和Pb 为轻度到中度污染,Ni 基本无污染;在工业区,Hg 为强污染,Cu 为中强污染,Cd,Pb,Zn 为中等污染,As,Cr,Ni 为轻度到中度污染;在山区,各种重金属元素都是无污染;在主干道,Hg 为强污染,Cu,Zn 为中等污染,As,Cd,Cr,Pb 为轻度到中度污染,Ni 基本无污染;在公园区,Hg 为中等污染,As,Cd,Cu,Pb,Zn 为轻度到中度污染,Cr,Ni 基本无污染。

分级geo I0≤0~1 1~2 2~3 3~4 4~5 5~10 0123456污染程度无污染轻-中等污染中等污染中-强污染强污染强-严重污染极严重污染功能区 As (μg/g ) Cd (n g/g ) Cr (μg/g ) Cu (μg/g ) Hg (μg/g ) Ni (μg/g ) Pb (μg/g ) Zn (μg/g )生活区1 0.215506 0.572387 0.569751 1.319104 0.825544 -0.00845 0.571588 1.195309 工业区2 0.425298 1.011463 0.199857 2.687330 3.612982 0.102729 1.000633 1.425078 山区3 -0.41714 -0.35637 -0.25525 -0.19329 -0.35824 -0.25566 -0.34713 -0.49786 主干道4 0.080037 0.884581 0.320163 1.65176 3.089313 -0.06664 0.450303 1.230464 公园区50.214059 0.524747 -0.09171 0.6086521.131141 -0.27106 0.38467 0.575568。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质量的评估方法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质量的评估方法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质量的评估方法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其毒性较大且难以降解,重金属对土壤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金属污染评估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是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第一步,它关系着后续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采集样品时应注意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点,并遵循采样规范,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采样完成后,样品需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通过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以初步了解土壤的污染状况。

二、环境指标评估方法环境指标评估方法是常用的定量评估土壤质量的方法。

通过参考各地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环境标准,结合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数据,计算出不同重金属元素的评价指数,如污染指数(PI)、环境质量标准指数(EQI)等,从而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操作,被广泛运用于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研究中。

三、地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是一种定量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

通过采集大量的土壤样品,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推断出整个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

常用的地统计学方法包括杜宾克利金(Kriging)、克里金(Kriging)等插值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扩散趋势和污染源的分布。

四、植物指示法植物指示法是一种间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由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不同,可以通过植物组织中重金属的含量来间接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

植物指示法的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因此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调查中。

五、生物传感器方法生物传感器方法是一种新兴的重金属污染评估方法。

该方法利用生物传感器对重金属的高选择性和敏感性,通过感测装置将重金属浓度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生物传感器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实时性强等优点,可以在野外快速准确地评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是指相对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元素,其中包括镉、铬、铅、汞、铜、锌等元素。

它们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因此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为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一、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

这些废水和废气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土壤中,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2. 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或过于频繁的农药和化肥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尤其是含有镉、铅等元素的农药和化肥更容易引起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3. 人类活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如燃煤、焚烧垃圾、废水排放等。

1. 地域分布差异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工业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而农村地区和远离工业区的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

2. 垂直分布差异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深层土壤中的含量。

3. 形态分布差异土壤中的重金属存在不同的形态,包括可交换态、结合态和残渣态等。

其中可交换态和结合态的重金属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具有较大的毒害性,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形态。

1. 毒性评价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毒性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和植物毒性进行研究,可以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毒害性。

2. 污染程度评价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和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土壤是否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3. 生态风险评估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生物毒性和污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土壤环境标准的评估方法。

土壤环境标准是政府制定的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制标准。

通过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和与土壤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和生态风险。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无法全面评估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生物学效应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降解、迁移和转化过程,以及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毒性效应,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

通过评估不同生物体对重金属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可以推断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该方法能反映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全面的生态风险,但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第三种方法是基于地学模型的评估方法。

地学模型是利用地统计学和空间插值方法建立的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模型。

通过对不同地质、土壤和气候因素的考虑,可以模拟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过程,预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范围和强度。

通过与实际采样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

该方法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估,但需要大量的地质和土壤数据支持。

第四种方法是基于生态风险指数的评估方法。

生态风险指数是综合考虑重金属的毒性和生物有效性,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的指标。

通过对重金属的毒性数据和土壤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计算出不同土壤样本的生态风险指数。

通过与标准风险指数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重金属的毒性和生态效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直观性。

总之,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是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金属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过量的重金属含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 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重金属的分布主要受到土壤来源、土壤性质、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垂直分布:重金属通常以深度渐减的趋势存在于土壤中,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 水平分布:重金属的分布通常呈现高度异质性,后果受到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

- 空间变异:重金属在不同的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

2. 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重金属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生物有效性评估、污染程度评价和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等。

- 生物有效性评估:通过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可溶态、交换态和胶结态等形态,评估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高的重金属更容易吸收到植物体内,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 污染程度评价:通过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与环境质量标准相比较,判断土壤的污染程度。

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土壤被认为是污染土壤,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 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综合考虑重金属的毒性效应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估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

3. 影响土壤重金属分布和生态风险的因素:- 土壤来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来源密切相关,沉积土壤通常含有更高的重金属含量。

- 土壤性质: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等因素都会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行为。

- 人类活动:冶炼、工矿企业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都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超标。

- 植物吸收:植物对重金属有不同的吸收和累积能力,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其中有些植物可以通过吸收重金属净化土壤。

了解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是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 土壤典型重金属的环境活性评价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吨,Cu约340万吨,Pb约500万吨,Mn约1500万吨,Ni约100万吨。

土壤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就成了这些重金属污染物的归宿地。

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使得土壤肥力退化、农作物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甚至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后,可以受土壤本身不同理化性质和条件转变成不同形态(或相态),而不同形态又具有不同的环境活动性或生物可利用性。

因此,仅根据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已经不能很好地揭示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毒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化学活性和再迁移性。

事实上,重金属与环境中的各种液态、固态物质经物理化学作用而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因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更大程度上决定着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

自20世纪70年代起,重金属形态分析就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对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土壤保持或固定重金属的机制,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富集过程,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植物营养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对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临界含量、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全球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2. 了较土壤典型重金属形态的研究方法;
3. 至少熟悉一种土壤重金属形态分级提取技术;
4. 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及操作技能;
5. 培养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实验要求
1. 开展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研究进展;
2.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选定分析方法,准备实验仪器及材料,完成土壤样品处理及重金属总量和形态的测定;
3. 根据实验结果对重金属的环境活性进行综合评价,撰写一篇科技论文;
4. 参考文献不少于五篇。

三、实验原理
1. 重金属形态及形态分析的定义
对“化学形态”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通常认为化学形态是某一元素在环境中以某种离子或分子存在的实在形式。

具体而言,形态实际上包括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构态四个方面,在环境中均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毒性和环境行为。

2000年国际纯粹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形态分析的术语进行了统一的规范。

化学形态(chemical species):一种元素的特有形式,如同位素组成、电子或氧化状态、化合物或分子结构等。

形态(speciation):一种元素的形态即该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特定化学形式的分布。

形态分析(speciation analysis):识别和(或)定量测量样品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形式的分析工作。

顺序提取(sequential extraction):根据物理性质(如粒度、溶解度)或化学性质(如结合状态、反应活性等)把样品中的一种或一组被测定物质进行分类提取的过程。

2. 常见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及原理
(1) 单独提取法
对单一形态的单独提取法适用于当痕量金属大大超过地球背景值时的污染调查。

其特点是利用某一提取剂直接溶解某一特定形态:如水溶态或可迁移态、生物可利用态等。

该法操作简
便,提取时间短,便于直观地了解土壤的受污染程度,并判断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危害性。

(2) 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
连续提取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比如酸性或碱性环境、氧化性或还原性环境、以及螯合剂存在的环境等,系统性地研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迁移性或可释放性,能提供更全面的元素信息。

1979年由Tessier等提出的基于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五步连续提取法[26已广泛应用于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形态分析[27]及其毒性、生物可利用性等研究[28~32]。

该法将金属元素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以及残渣态。

a. 可交换态
MgCl2提取剂由于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同时又不破坏有机质和硅酸盐、金属硫化物而被Tessier采用,但是它会过量的提取,尤其对Cd元素在修正的Tessier法中常采用醋酸/醋酸盐,金属离子与醋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较其氯化物稍微稳定。

同时由于该试剂具有缓冲作用,还可减少pH的变化。

一般二价金属的醋酸盐较一价金属的醋酸盐的交换活性大。

但是,NH4+离子例外,它能破坏碳酸盐。

该态重金属最易被作物吸收,对作物危害最大。

b. 碳酸盐态
Tessier选用的NaOAc/HOAc的缓冲溶液,不能完全溶解白云岩,仅适用于低碳酸盐的土壤,否则就会导致碳酸盐的溶解不完全;但是通过降低土壤溶液(m/v)比,或降低醋酸盐的浓度可以得到改善。

在污染的土壤中有人选用EDTA以便更完全地提取重金属元素,如前所述,由于其太过强的络合能力,甚至可以提取有机物结合态的金属元素,而不被推荐。

该态对土壤环境条件,特别是pH最敏感。

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离子态重金属可大幅度重新释放而被作物所吸收。

c.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该形态的提取剂要求具有适当还原能力同时又能与被释放的金属元素生成可溶性化合物的试剂,常用的替代试剂有草酸、低亚硫酸钠等。

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可使其中部分重金属重新释放,对农作物存在潜在的危害。

许多研究者根据锰氧化物的溶解不受搅拌时间和提取剂浓度的影响,而铁氧化物却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浓度,以及较低的酸度,分别提取锰氧化物结合态和铁氧化物结合态,甚至还可以区分铁的不定形氧化物和晶型氧化物。

低亚硫
酸钠是一个强还原剂,可以将铁的氧化物在pH 7~8下全部溶解,常用于测定土壤中全部的铁氧化物形态。

加入柠檬酸盐可以避免FeS沉淀。

但是低亚硫酸钠中含有较多的杂质,而且在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时,还会由于高的盐分而堵塞燃烧器,而不被推荐。

d. 有机物结合态
在氧化性的条件下,有机物由于被降解从而释放它所吸附的金属离子,由于氧化作用还会将部分硫化物氧化,因此这一部分除有机物外还含有硫化物。

Tessier采用的双氧水以及常用的其它试剂如NaOH、次氯酸钠,都不是很理想的提取剂。

该态重金属较为稳定,一般不易被生物所吸收利用。

但当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发生变化,可导致少量重金属溶出而对作物产生危害。

H2O2氧化分解有机物,会产生氧化副产物草酸并与金属元素生成溶解性较低的
盐类,故需两次H2O2氧化。

同时,该试剂存在显著再吸附现象,故在氧化后,需以NH
OAc/HNO3溶液提取。

次氯酸钠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有机物,而不破坏那些不定形组分4
以及粘土矿物。

但是它会与氧化锰的氧化物生成MnO4-。

它在水相中不稳定,一次提取时间约15~30 min,因此要完全溶解有机物需要2~3次反应。

e. 残渣态
在连续提取法中,上述形态重金属被提取后,剩余部分的重金属均可称为残渣态重金属。

对这部分重金属的结合方式很难给出比较明确的概念。

大部分学者认为,稳定存在于石英和粘土矿物等结晶矿物晶格里的重金属,即为残渣态重金属。

四、仪器和设备
1.主要仪器、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振荡器、恒温水浴锅、离心机、pH计、玻璃滤器及0.45μm滤膜、各种规格的离心管和容量瓶若干。

2.主要试剂
根据选择的形态提取方法确定浸提剂。

五、实验方案
在进行充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及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六、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并查阅相关土壤质量标准,结合参考文献对调查土壤的重金属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七、实验报告要求
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文献综述撰写一篇有关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活性评价的科技小论文。

论文严格按照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撰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