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探析
摘要:中国有详细记载甚至仍然保存的许许多多伟大的建筑,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不仅源远流长、高深醇厚,而且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理论,而如何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价值进行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使之能够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一脉相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我国建筑师们必须正视的挑战。本文简要地阐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并对其如何进行现代转型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一、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却没能留下关于中国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理论著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建筑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壮丽的史书,而中国有详细记载甚至仍然保存的许许多多伟大的建筑,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不仅源远流长、高深醇厚,而且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理论,其中所包含的建筑哲学理论及其空间与形体的构图方法,在世界建筑史上均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简要地阐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并对其如何进行现代转型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二、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
1、人文主义精神的鲜明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本质就是一种人本文化与人伦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每一个角落。而建筑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也就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精神。
2、文化底蕴高深醇厚
中国古代建筑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文化礼制伦理观念的影响,比如宫殿、帝王陵墓、宗教建筑以及城市规划等等,基本上都是极富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建筑类型,尤其以肃穆的气氛和隆重的规模而闻名,可谓举世瞩目,而其在建筑群体组合以及单体数理构图比例等方面的技巧和构思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3、追求“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先民们从对自然的敬畏
到与大自然产生亲和关系,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使先民们在对四时交替及气候变换格外敏感,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三、中国建筑文化现代转型探析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与文明进程面前,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及其传统精神面前,怎样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价值进行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使之能够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一脉相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我国建筑师们必须正视的挑战。
1、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
象征和隐喻是古今中外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手法,传统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意识,表现出对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等的象征意义。我国当代有一些基于建筑本体的象征与隐喻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建筑文化的传统再现
传统再现是指通过保护或重建有特殊地位的建筑,仿建具有特定文化氛围的街区,对原有文化结构极易维护,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把传统、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加以强化或简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视觉上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同时通过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乡土文脉相结合,巧妙地将民族化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融为一体。
3、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作为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国家,我国目前总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建筑相比,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是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诸如藏族佛教建筑,维吾尔族、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傣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等等,都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其代表性杰作已成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灿烂的中华建筑。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进行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使之与现代文明能够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得现代的中
国建筑不仅富有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特色,而且又能够折射出现代文明的璀璨光辉。因此,我们应当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讨,逐渐积累和沉淀出灵光与精华,勇敢地在中国建筑设计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 陈海. 浅谈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 韩朝晖.王悦. “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01).
[3] 班琼.戴慧. 浅析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体现[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
[4] 袁志准. 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嬗变与社会转型[J].艺术百家,2007(06).
[5] 付本臣.梅洪元. 海外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文化转型[J]. 城市建筑,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