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第八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女星系团的中心区域
规则星系团—结构致密、球对称分布,主要由 椭圆星系和透镜状星系组成 后发(Coma)星系团 距离 ~ 90 Mpc, 直 径~ 3 Mpc, 成员星系~6700个, 椭圆星系聚集在星 系团中心,旋涡星 系分布在外围。
富星系团与贫星系团
后发星系团包含几千个星系
武仙星系团中的星系数目不 足100
1.星系距离的测量 (1) 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量星 系距离 最远距离:~20 Mpc (2) 标准烛光法 (the standard candle) 通过比较星系中可证认的某些标准 (明亮)天体的视星等和绝对星等 来确定星系的距离。 特点: 光度高且分布范围狭窄
星系M100中的造父变星
标准烛光源
一些星系的距离、CaII的H、 K谱线和退行速度
1929年Hubble与Humason 发现由星系谱线红移得到的 星系退行速度V与星系的距离 D成正比,称为哈勃定律 V=H0×D 其中哈勃常数 H0=57-73 kms-1Mpc-1
Hubble
Humason
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反映了宇宙的膨胀 由宇宙膨胀引起的星系的谱线红移称为宇宙学红移 (cosmological redshift) 如果宇宙的膨胀是均匀的,可以确定: 星系的距离D=V/H0 和宇宙的年龄 t=D/V=1/H0 星系的退行表明在过去它们必定离得很近,宇宙膨胀的 起点是什么?
2. 星系质量的测量
(1) 旋涡星系的自转曲线 谱线位移 →自转速度 → 质量
星系 NGC 247:蓝色和红色分别表示恒星和 HII 区的辐射 自转曲线:实心和空心点分别代表HII 区和HI 区,实线代表只考虑可见物质的自转曲线
(2) 双重星系与星系团
谱线位移 → 星系的运动速度 +星系间的距离 → 统计(引力)质量
介于椭圆星系和旋涡星系之间的、无旋臂的盘星系, 根据核心是否有棒状结构,符号相应为S0或SB0。 在形态上,透镜状星系与旋涡星系的主要差别是没有 旋臂;与椭圆星系的主要差别是有星系盘。 主要由年老恒星组成,气体很少。
(5)不规则星系
外型或结构无明显对称性的星系,符号为Irr。 无旋臂和中心核区。 富含星际气体、尘埃和年轻恒星。 分为IrrⅠ和Irr Ⅱ两类。I型星系具有隐约可见的旋涡结 构,Ⅱ型星系无定型的外貌,往往有明显的尘埃带。 它们可能是正在爆发或爆发后的星系,或是受伴星系 的引力扰动而扭曲了的星系。
星系团的质量 星系团由于成员星系的运动而免于坍缩, 由此可估计星系团的质量:M ~ rV2/G 对一个典型的富星系团: r ~ 1 Mpc, V ~ 1000 km/s → M ~ 2×1014 M⊙ 星系团通常包含 ~ 1000 星系,每个星系的光度 ~LMW ~ 1010 L⊙ → 质光比 M/L ~ 20 M⊙/L⊙ → 星系团中 ~ 95% 的物质是暗物质!
大、小麦哲伦云有一个共同的中性H包层,并 向银河系延伸形成麦哲伦流。
(2) 仙女星系(M 31)
本星系群内质量最大 的星系。距离~690 kpc,直径 ~60 kpc。 Sb型旋涡星系。 有一个明亮的、椭圆 型的核。 有7个伴星系,都是 椭圆星系。
(3) M 33
本星系群内质量第三的星系。距离~720 kpc, 直径~18 kpc。 Sc型旋涡星系。 有大量星族I天体。
(3) 测量结果
正常漩涡星系与椭圆星系质量~ 1011 -1012 M⊙ 不规则星系质量~ 108 -1010 M⊙ 矮椭圆星系质量~ 106 -107 M⊙ 星系团质量~ 1013 -1014 M⊙
(4) 星系中的暗物质
漩涡星系的自转曲线 → 引力质量比可见质量大 3-10倍。 星系团的引力质量大约是可见质量的10-100倍。 宇宙中90%以上的质量来自暗物质。
因此仙女座大星云必定是河外星系 !
2. 星系的哈勃分类
根据星系形态的不同,哈勃首先提出星系可以分为椭 圆星系、透镜状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 星系5种类型,称为哈勃分类。
哈勃音叉图
(1) 椭圆星系 (elliptical galaxies)
椭球形的星系,符号为E. 按椭率大小的增加分为E0、 E1...E7八个次型。 n=10(a-b)/a
(3) 棒旋星系 (barred spiral galaxies)
中心有棒状结构的旋涡星系, 符号为SB。 旋臂源于棒的两端。 按照核球的大小和旋臂的缠卷 程度,旋涡星系可以分为SBa, SBb, SBc三个次型。其中Sa型 核球最大,旋臂缠卷最紧。 银河系可能是一个SBb或SBc型 星系。
(4) 透镜状星系
IC5152
M82
小结
旋涡/棒旋星系 (S, SB) •由恒星和气体构成的扁盘 (包含旋臂和核球)和星系 晕。棒旋星系的核心有棒状 结构 椭圆星系 (E) •球形或椭球形,除中 心核区外无其他结构 不规则星系(Irr) •无明显结构
•盘包含年轻和年老的恒星,•只有年老的恒星 晕只有年老的恒星 •盘包含大量气体和尘埃, 晕中的气体和尘埃很少 •旋臂中有恒星形成过程 •没有或很少气体和尘 埃 •近1010 yr没有明显的 恒星形成过程 •恒星绕绕星系核心作 无规则轨道运动
辩论焦点 宇宙是由无数类 (1) “旋涡星云”的距离是多大? 似“旋涡星云” (2) “旋涡星云”是恒星系统还是气体云?的星系构成的。
“旋涡星云”是银河系内气 体云,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3) 旋涡星云在天球上的分布为什么有“隐带” (zone of avoidance)?
沙普利:银河系对旋涡星云施加了一种未知的排斥力 → 旋涡星云的隐带分布和退行现象。
2. 星系团 (clusters of galaxies)
CL1358+62
星系团 (clusters of galaxies)
不规则星系团—形态松散,主要由旋涡星系组 成
室女(Virgo)星系团 距 离 ~18 Mpc, 直 径 ~3 Mpc, 成员星系~2500个,其中 椭圆星系占19%,旋涡星 系占68%。
主要由星族Ⅱ恒星构成,没有星系盘,没有或仅有少 量星际气体和尘埃,颜色偏红。 恒星作杂乱的椭圆轨道运动。 中心区域最亮,亮度向边缘递减。 大小和质量相差悬殊。 巨椭圆星系 ~106 pc 矮椭圆星系 ~ 103 pc
(2) 旋涡星系 (spiral galaxies)
具有旋涡结构的星系,符号为S。 中心是球状或椭球状的核球,外面是扁平的星系盘。 从核球两端延伸出两条或两条以上螺旋状旋臂叠加在 星系盘上,盘外面是球状的星系晕。 星系盘颜色偏蓝,星系晕和核偏红。 在星系盘、特别是旋臂上主要是星族I恒星以及气体和 尘埃,核球和星系晕主要由星族Ⅱ恒星组成。 按照核球的大小和旋臂的缠卷程度,旋涡星系可以分 为Sa, Sb, Sc三个次型。Sa型核球最大,旋臂缠卷最 紧,Sc型核球最小,旋臂缠卷最松。
本星系群的空间分布
本星系群的空间分布
(1) 大、小麦哲伦云
大、小麦哲伦云 (Magellanic Clouds)
1519年由F. Magellan首先记载。 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 LMC:距离D = 50 kpc,质量M = 2×1010M⊙,直径d = 10 kpc。 SMC:距离D = 60 kpc,质量M = 4×109M⊙,直径d = 6 kpc。 不规则星系。 含有大量的年轻恒星和中性H 气体 (远超过银河系),但尘埃含量极 少。 超新星1987A爆发于大麦哲伦云。
柯蒂斯:有些旋涡星云(实际是侧视旋涡星系)的中心面 有一条暗带。 如果银河系也有类似的暗带, 如果我们位于银河系的暗带中, 如果旋涡星云是河外天体, → 旋涡星云的分布出现隐带
1924年,哈勃分解出仙女座大星云 (M31) 中的造父变 星。 → 证明仙女座大星云确实是恒星系统 由造父变星周光关系估计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150 kpc (实际距离800 kpc) > 最远的球状星团的距离 (100 kpc) 。
3. 星系的基本性质
旋涡星系 不规则星系 矮椭圆星系 巨椭圆星系
直径(ly)
90×103
20×103
106 109 蓝 15% 年轻
30×103
105-107 108 红 <1% 年老
150×103
1013 1011 红 <1% 年老
质量(M⊙ ) 1011-1012 光度(L⊙ ) 1010 颜色 气体百分比 恒星类型 质光比 蓝(盘) 红(晕与核) 5% 年轻(盘) 年老(晕与核)
利用星系红移测量星系的距离
红移z
0.0 0.1 1.0 10.0
VLeabharlann Baiduc
0.0 0.095 0.6 0.984
目前的距 回溯时间 (Myr) 离 (Mly) 0.0 0.0
1401 8815 21022 1336 6483 9754
100

1.0
1.0
27101
30096
10019
10029
宇宙距离阶梯
星系的速度弥散—光度经验关系
星系中的恒星运动 →谱线位移 →谱线致宽
星系质量越大 → 恒星运动速度越快 → 速度弥散越大 → 谱线越宽
星系质量越大 → 光度越高
→ 光度谱线宽度
(4) 红移法
1912-1920年,V. M. Slipher通过测量旋涡 星系的Doppler位移发 现绝大多数的星系具 有谱线红移,即它们 正在远离银河系。
(M/L)Irr<(M/L)S<(M/L)E , (M/L)⊙=1
§8.3 星系集团
星系在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在相互引力的作用 下有聚集成团的倾向。 根据成员星系的多少,星系集团可以分为 双重星系 (binary galaxies) 多重星系 (multiple galaxies) 星系群 (group of galaxies) 星系团 (cluster of galaxies) 超星系团 (supercluster of galaxies) 星系集团越大,它们的物质密度与宇宙平均物质密度 就越接近。
•包含年轻和年老的 恒星 •富含气体和尘埃
•强烈的恒星形成过 程 •恒星和气体作无规 则运动
•盘中的恒星和气体绕星系 核心作圆轨道运动, 晕中 的恒星绕绕星系核心作无规 则轨道运动
3. 星系的相对数目
目前可观测宇宙中大约有4×1010个星系。 不规则星系数目最多,其次是旋涡星系和椭圆 星系。
§8.2 测量星系
最远距离(Mpc)
O, B型超巨星
新星 HII区 Ia型超新星 明亮星系
~30
~60 ~80 ~650 ~1500
(3) 星系的速度弥散—光度经验关系
Tully-Fisher关系 对旋涡星系,速度弥散ΔV = 220×(L /L⊙)0.22 H原子21厘米谱线宽度速度弥散光度 ~ 200 Mpc距离 Faber-Jackson 关系 对椭圆星系,速度弥散ΔV = 220×(L /L⊙)0.25
不同颜色的星系
不同颜色的星系
1920年, Shapley发现球状星团的空间球对称分布, 通过观测球状星团内的天琴座RR型变星,确定银河系 的大小(100 kpc)和太阳系到银心的距离(16 kpc)。
1920年,沙普利-柯蒂斯 (Shaplry-Curtis) 关于宇 宙尺度的大辩论 (the great debate)
星云的观测
1781年法国天文学家Messier发 表了包含110个星云的“梅西耶 星表”,其中40个实际上是星 系。 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William Herschel 发表包含2500个天体 的星表。 1864年John Herschel发表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 后来演变 为包含超过10,000个星系的 New General Catalogue。 如仙女星系:M 31,NGC 224。
1. 本星系群 (the Local Group)
银河系所处的星系群,大小约 1 Mpc。 由银河系、仙女星系(M 31) 等附近约30个星系组成。包含 3个旋涡星系(银河系、M 31、 M 33),4个不规则星系(大、 小麦哲伦云等),和20多个椭 圆星系。
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本星系群中质量最大的两个星系, 分别位于本星系群的两端,在引力作用下分别带领周围 质量较小的星系相互绕转。
第八章 河外星系
§8.1 星系的形态和分类 §8.2 测量星系 §8.3 星系集团 §8.4 星系的演化
§8.1星系的形态和分类
1. 河外星系的发现 1750年,英国教士赖特提出银河是恒星系统。 1755年,康德指出旋涡星云的扁平形态是由于转 动引起的,它们是和银河类似的 “宇宙岛” (island universe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