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电影概论.
电影中意识流
电影意识流叙事技巧《广岛之恋》中的意识流叙述技巧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急剧的变化,价值观与生活本身的多元化,使人们对传统观念与信仰发生动摇。
一些作家面对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开始对传统的文学创作产生质疑,他们认为需要一种新颖的文学作品来深入人们的内在世界,反映他们复杂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
受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等的理论影响,意识流小说派呼吁小说家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将关注的视角由外部世界转向意识领域,发掘人们心理上的重要瞬间。
这个流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西方文艺的发展,使意识流技巧从小说走向诗歌、戏剧和电影等领域。
意识流电影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片形式,它最初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类电影注重探索人的精神领域,采用意识流叙事方式和大胆新颖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文学风格和现代主义色彩。
【关健词】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叙事框架;时空布局;内心独白;叙事《广岛之恋》是由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整个影坛的轰动,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它完整地借鉴了意识流手法,解构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开拓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时空,被誉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划时代的里程碑。
为此,本文就这部影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意识流电影的叙事技巧,以期对意识流电影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从电影诞生以来,大多数影片都是以情节模式为基本叙事框架的。
这种模式强调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关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并着力于探讨情节是否丰富新颖、是否富于戏剧性等。
这样的电影往往遵循着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的一维线性结构。
然而意识流编导则认为,这种创作规律和结构方式不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电影的特质。
电影应该通过创新的手法越过外在行为,将焦点聚集在人物杂乱无章、零散隐秘然而却最为真实的潜意识思维、感觉和印象上。
意识流电影观影之道:从《彼得罗夫的流感》说起
意识流电影观影之道:从《彼得罗夫的流感》说起第355期我们需要看懂一部电影吗?我们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今天给大家胡讲一部“乱拍”的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该片在第七十四届戛纳电影节拿下技术大奖。
《彼得罗夫的流感》正如海报中层层叠叠的人物剪影,观看这部影片也好似坠入层层叠叠的迷宫。
这“迷宫”包含了现实、想象、梦境、过去。
如同迷宫的电影我们也见过许多了,像著名的“造梦”大师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妖夜慌踪》,往更久远的去有俄国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飞向太空》。
这类偏向现代主义的电影往往隐藏起具体明确的故事情节而制造出一种混沌的感觉,去探索人类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意识流”。
《彼得罗夫的流感》就是这样一部“意识流”电影。
要说他讲了个什么故事?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彼得罗夫一家人得了流感。
听到过很多人抱怨“意识流”电影没有情节看不下去。
在《彼得罗夫的流感》的短评下面也经常看到“导演拍飞了,我看睡了”“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之类吐槽。
那么一部电影我们真的需要看懂吗?或者我们有必要借是否能看懂来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吗?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欣赏一部电影比起“理解”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感知”。
这种“感知”不仅是视觉上对影像的接受,更是一种利用精神感受去延展的对影像的“触觉”。
观看一部电影我们就好像进入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一帧帧的画面构成。
我们漫游在人物、情节与布景板之间,这些要素同时构建了一个属于影像的“精神世界”与观众直接勾连,我们在电影中吸收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去体悟去理解去享受,观影过程中我们会大笑、会流泪、甚至会叫骂,这正是我们在感知影像的体现——有些影像甚至会让我们感受到疼痛。
“感知”的过程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由片段连缀而成的。
很多人看“意识流”电影会因为突然的对情节的难以理解、不能把握整体情节而去放弃将“感知”继续下去,这样就造成了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的乏味无聊。
电影《盗梦空间》的意识流手法
56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作者简介】兰继洲,男,山西大同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韩国世翰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戏剧影视表演方向研究;孙 蕾,女,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主要从事影视创作方向研究。
电影《盗梦空间》的意识流手法兰继洲 孙 蕾《盗梦空间》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主演,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电影,讲述了筑梦师柯布带领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之中盗取重要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影片故事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梦境层层递进,逐步从一层扩展至六层,整体架构颇为复杂,故事情节极其精巧,从观影角度来看拥有多种解读可能。
该电影延续了诺兰对偏执情感的探究和对超现实题材的热衷,在气质上秉承了独立片风格,以智慧与反思为纲,将演员的表演放在重要地位,钟情于传统技术,游走于灰色地带,内容直指人心纠葛,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该影片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采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领域盛行的意识流手法,在看似随意的剪辑与切换之中,将人物的心理特征外化,将梦境内容重组,从而进一步突出电影的主题,展示深刻的创作内涵。
一、 意识流概述意识流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提出;1918年,文学评论家梅·辛克莱在批判《旅程》这部小说时,将意识流的概念引入文学艺术领域。
随后,文学界关于意识流的讨论与创作源源不断,意识流文学应运而生。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与诗歌方面也有所表现。
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意识流强调对人物意识活动的叙述,叙事顺序依据人物的意识流向而定,突破了传统的常规叙事顺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模糊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界限。
第三章银幕上的哲学和电影意识流
第三章银幕上的哲学和电影意识流第三章银幕上的哲学和电影意识流第一节英格玛·伯格曼和《第七封印》瑞典著名电影导演伯格曼是现代派电影重要的奠基人物,其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电影的典型范例。
一、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平与创作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电影和话剧导演。
作为一个现代派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善于运用抽象的哲学概念作为影片的中心内容,善于借助于隐喻、象征等手法去表达一种思想或精神状态,因而有“银幕上的哲学家"之誉。
伯格曼的电影除少数例外,都是他自编自导的,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固定的创作集体,包括演员、摄影师和其他创作成员,他们一同创作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电影风格――伯格曼风格,因此他也是“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
主要作品:194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危机》;1955年的《第七封印》代表了他创作的成熟;1956《夏夜的微笑》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1957《野草莓》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58《魔术师》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61《犹在镜中》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2《处女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3《冬日之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3年《沉默》获瑞典金甲虫奖;1972年《呼喊与细语》;1976年《面对面》;1978年《秋天奏鸣曲》;1982《芬妮和亚历山大》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
二、《第七封印》赏析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中世纪的欧洲,情节线索是主人公布洛克骑士和他的随从延斯在参加十字军东征十年之后返乡的旅程。
影片的哲理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影片片名借自《圣经》中的典故:耶稣拆开第七封印,这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使影片构成了一个隐喻。
影片虽然以欧洲中世纪为时代背景,但影片的主旨和隐喻意义显然超越历史而与当代现实甚至人类未来有关。
伯格曼借用中世纪人们对瘟疫和世界末日的恐慌比喻现代人对原子灾难和世界毁灭的恐慌。
浅析电影广岛之恋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浅析电影《广岛之恋》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90 - 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 (2011) 10-0000-0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开始了一场被称为“新小说”,“新浪潮”,“左岸派”电影的艺术实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浪潮”电影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与革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新小说代表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左岸派”导演阿仑-雷奈合作的作品《广岛之恋》。
《广岛之恋》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整个影坛的轰动,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它完整地借鉴了意识流手法,解构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开拓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时空,被誉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划时代的里程碑。
它不仅奠定了导演阿仑-雷奈作为现代电影大师在法国电影史和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一部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宣告了与“新浪潮”电影同期流派“左岸派”的崛起,拉开了电影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帷幕。
阿仑-雷奈较其他现代电影导演而言更依赖剧本,属“作家电影”或“剧作家的电影”。
他一般都喜欢选择风格合适的作家(有音乐感的作家)一起构思电影剧本,使其影片具有强烈的文学风格。
杜拉斯涉狷极广,不仅创作了剧本,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 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长别离》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旦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旦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印度之歌》在艺术结构上十分奇特,画而上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而画外音的结构异常复杂。
画而上的人物故事和画外音的故事并无关联,构成两个故事。
这样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杜拉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杜拉斯应阿仑-雷奈之邀撰写《广岛之恋》的剧本: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废墟的城市。
杜拉斯一生都不安分,酗酒,说激烈的言语,张狂热情,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她的才华。
《广岛之恋》将两人对战争的回忆作为故事的大背景, 讲述的是在日本拍戏的一个法国女演员与一个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
从意识看意识流电影
106崔 欣:从意识看意识流电影从意识看意识流电影崔 欣(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93)“意识流”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人、动物、植物皆具有意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脑细胞用力去发散思维,尝试冲破一下文学家们对意识的定义牢笼,可以认为机械也是具有意识的。
但是在这里不同的是,机械是无法具有流动性意识的,它也就无法拥有意识流层次脑细胞。
德国心灵导师诶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当你意识到寂静的存在,你便会立刻进入内心宁静的状态,发现自己活在当下,说明你已经跨出了人类数千年来的集体意识的禁锢。
当你看着一棵树,并感受着它的宁静,你亦会变得波澜不惊,因为你开始与它有了深层次的交流。
”[1]意识所能带给我们的往往都是我们身体结构所不能达到的精神财富,流动性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意识流。
它已经强大到衍生出“意识流文学”,繁衍到戏剧、影视、诗歌领域。
在好奇意识流文学的时候,我打算从头去了解一些作品。
《墙上的斑点》,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
这部作品开篇一句“我抬起头,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带我遨游到了海拔一千五的空中维生素区域,我漂浮在二氧化碳、氧气、各种气体的混合物中享受着弗吉尼亚·沃尔夫对我的精神洗礼。
“墙上的斑点”其实只是作者的一个跳板,以这个象征性表象为支点作者进入了读者的心理世界。
意识流的作用我们没有办法去具象表述,但是这个奇妙的存在给了我们精神的满足与禁锢。
我对作者的生活一无所知,作者也无语预测她的文字将要面对多少哈姆雷特,意识流的存在却能将相隔甚远的个体连接到同一精神世界。
“意识流电影”受到意识流文学影响开始出现在大银幕上。
意识流电影的时间空间的跳跃性,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模式。
以《野草莓》为例,讲述了一位医学教授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蒂固于他对自己的每一寸回忆中。
意识流电影浅析——《情书》
电影《情书》简析
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
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思考。
因此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通观《情书》这部影片,记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记忆与现实的闪回交叉建构了影片的整体情节。
过往的爱情和青春也便是在主人公的回忆中逐渐清晰、复交错的手法,而使那种本应生硬的时间交替变得痕迹模糊,酣畅自如。
岩井俊二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虚幻与现实组接在一起。
但导演的意识流的手段并没有使得故事变得晦涩。
在《情书》中,飘动的白纱窗帘、男藤井树的若隐若现正与女藤井树记忆的朦胧相合,整部影片就意识流电影浅析
文/半夏
情书 Love Letter 导演:岩井俊二主演: 中山美穗/酒井美纪/柏原崇/丰川悦司/光石研
类型: 剧情/爱情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1995片长: 117分钟
——《情书》
91。
欧洲“意识流电影”
欧洲“意识流电影”
1.简述欧洲“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以意识流理解世界为宗旨、以意识流作为人思维的经常模式、以意识流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电影。
意识流电影主要有打破传统戏剧化构造、超时空性、单单通过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进行表现等特征。
在世界电影史上最早被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也因运用意识流而著称,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干将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撼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及创作启示
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及创作启示作者:邵将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摘要:意识流电影是百年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种创新、一股潮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意识流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它诞生于20世纪科学文艺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欧洲,当时的欧洲酝酿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而借由整个文学的推动力使得整个电影艺术在当时蓬勃发展,被艺术大师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堪称伟大的意识流作品。
意识流电影不安于陈规旧俗,不止于起承转合,以惊人的力量开启了视听综合艺术的第四维空间——人的潜意识,表现幻觉、梦境及心灵现实,由此开辟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崭新境界。
分析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并总结出其叙事特征会对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意识流电影叙事特征创作启示“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直觉主义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
意识流电影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剖析人物的心理情境,时间跳跃多变,往往表现为时间在过去、现在、将来跳跃变化,大大增加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意识流电影的叙事很有特色,笔者通过观摩大量文本作品总结出意识流电影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淡化情节、消解传统戏剧性和非线性结构叙事。
以传统的戏剧模式来演绎故事的经典之作所具备的特点是:在结构上形成一条由冲突动作所引起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索,往往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有序地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剧情能够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向前发展,奔赴高潮。
意识流电影则完全颠覆这种法则,破坏了古典电影的文法,在叙事上淡化情节,采取非线性的时间持续模式,用以消解传统的戏剧性。
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描述一个明星梦失落后雇凶手杀人的女演员在极度恐惧中做的一个梦,以及梦醒后开枪自杀的事。
电影中意识流
电影意识流叙事技巧《广岛之恋》中的意识流叙述技巧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急剧的变化,价值观与生活本身的多元化,使人们对传统观念与信仰发生动摇。
一些作家面对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开始对传统的文学创作产生质疑,他们认为需要一种新颖的文学作品来深入人们的内在世界,反映他们复杂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
受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等的理论影响,意识流小说派呼吁小说家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将关注的视角由外部世界转向意识领域,发掘人们心理上的重要瞬间。
这个流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西方文艺的发展,使意识流技巧从小说走向诗歌、戏剧和电影等领域。
意识流电影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片形式,它最初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类电影注重探索人的精神领域,采用意识流叙事方式和大胆新颖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文学风格和现代主义色彩。
【关健词】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叙事框架;时空布局;内心独白;叙事《广岛之恋》是由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整个影坛的轰动,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它完整地借鉴了意识流手法,解构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开拓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时空,被誉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划时代的里程碑。
为此,本文就这部影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意识流电影的叙事技巧,以期对意识流电影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从电影诞生以来,大多数影片都是以情节模式为基本叙事框架的。
这种模式强调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关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并着力于探讨情节是否丰富新颖、是否富于戏剧性等。
这样的电影往往遵循着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的一维线性结构。
然而意识流编导则认为,这种创作规律和结构方式不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电影的特质。
电影应该通过创新的手法越过外在行为,将焦点聚集在人物杂乱无章、零散隐秘然而却最为真实的潜意识思维、感觉和印象上。
意识流与电影叙事——从《广岛之恋》到《盗梦空间》
意识流与电影叙事——从《广岛之恋》到《盗梦空间》作者:袁雯来源:《剧作家》 2013年第2期一“意识流”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后来被现代派小说广为运用,形成了“意识流小说”派。
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
20世纪20年代欧美作家将“意识流”运用于文学创作,50年代才进入电影创作之中。
心理学中的意识流是指: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上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个以阿兰·罗勃·格丽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他们用意识流方法从事文学创作。
这样,在新小说派的影响之下,意识流这个心理学概念慢慢被引用到电影中来。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心理学对人类意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小说意识流探索的影响,世界影坛上出现了一系列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意识流”电影作品,并以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前卫姿态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和剧作格局。
如伯格曼的《野草莓》(1957)、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费里尼的《八部半》(1962),以及后来的大卫·林奇的《妖夜迷踪》(1997)、《穆赫兰道》(2001)和朗·霍华德的《美丽的心灵》(2001)等。
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才出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意识流电影的探索之作:杨延晋导演的《苦恼人的笑》(1979)和张铮导演的《小花》(1979),后来又有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1980)、张弦导演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等,对意识流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意识流电影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的活动,注重剖析人物的内心,时间跳跃多变,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打破了传统戏剧化的电影模式。
试析意识流电影《搏击俱乐部》的叙事特征
理论 沿 2 0 1 4 年第7 期
试析意识流电影《 搏击俱乐部》 的叙事特征
意识流 电影 . 所遵循的是主人公意识 的流动 , 重在表现人物 的心灵世界 .尤其是 自由联 想 .不为外部 的现实生活逻辑所规
定 .所 以 意识 流 电影 的 故 事 情 节 突 破 了以 往 电影 呈 现 给 观 众 的
固定模式 , 往往没有逻辑可言 , 而是沿着主人公 的精神世 界的波 澜来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故事 情节。 大卫 ・ 芬奇 的《 搏击俱 乐部》 将佛 洛伊德 的“ 自我” 与“ 本我 ”
统 电影 的平铺 直叙 或制造银幕梦幻 ,它们将人 物真实的 内心及
潜 意识 搬 上 银 幕 ,真 实 地 表 现 了在 现 实 生 活 中 挣 扎 着 的 平 凡 人
的痛苦和无奈 。“ 意识 流” 手法弥 补了几千年来各种文学和 电影 技巧 、 形式所 无法 揭示的无意识深层 中的情感生活 的真实性 , 打
随着 意 识 流小 说 的发 展 以 及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相 继 发 生 , 人
生活的绝望 , 他幻想着飞机突然发生事故而 坠落 , 当他 的内心独 自结束时 . 飞机真的随着他 的意识发生意外 . 坐在他周 围的人跟 着座椅飞向了机外 , 舱 内和空 中也都顿时陷入了灰暗里。但随 即 这一切又都消失不见 , 通过这一想象性 的段落 , 杰克绝 望的 内心 世界表露无余 。因为杰克无力调和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 于是他就 造 出了泰勒来帮他 逃离 、 反叛 , 他无法 与马拉 做爱 , 就需要 泰勒
论电影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论电影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作者:常沛娴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5期[摘要] 随着现代电影的发展,意识流这种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越发普遍。
岩井俊二电影中某些非情节性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思索展现了意识流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
意识流让观众用另一个视角来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感受另一个世界生命与时间的流逝和叹息。
意识流电影相对于剧情电影而言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怎样更好的利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关键词] 意识流岩井俊二意识流在小说中的运用先于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从小说中借鉴了这种手法。
意识流这一概念并非文学或电影独创,而是来自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不仅有理性的,还有非理性、无逻辑的潜意识;人的过去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较著名的作品有《野草莓》、《广岛之恋》、《八部半》等。
而笔者认为现代电影已经从性格塑造发展到揭示心理活动,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这里笔者想借此谈谈岩井俊二的电影。
对于岩井俊二,很多人会联想到青春、纯美、诗意等字眼。
其实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揭露与剖析,对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思考。
因此笔者认为岩井俊二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关于意识流表现手法法国作家莫罗亚曾说,“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
它们本想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它们最美丽的记忆。
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留不下。
”这句话在感慨人的思想活动与时间的矛盾性。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现实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人内心世界的活动似乎什么也留不下。
人们试图将思想意识和现实生活一起展示给他人,于是产生了意识流艺术表现手法。
意识流电影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反理性”。
揭秘电影中的意识流
揭秘电影中的意识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给观众提供了多种表达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以意识流的形式来展现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
意识流是一种通过展现人物内心的思维和感知来表达故事情节的手法。
在电影中,意识流能够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故事的深度和内涵。
本文将揭秘电影中的意识流,并探讨它对电影表达的影响。
一、意识流的定义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手法,最早由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影领域。
它通过展现人物内心的思维、感官和情感体验,以非线性、流动性的形式来呈现故事情节。
意识流试图模拟人类内心的思维过程,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电影中的意识流手法在电影中,意识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1. 内心独白:通过人物在故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白,展示其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过程。
这种方式通常通过语音配音或者文字字幕的形式来表达。
2. 心理映像:通过展示人物内心的视觉映像,如梦幻、幻觉、闪回等,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记忆。
3. 视觉符号:通过运用象征性的图像和符号来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黑色蒙太奇、剪影等。
4. 拼贴式剪辑:通过将不同时间、场景和角度的片段进行拼贴,来展示人物内心的碎片化思维和感知。
5. 情感音效:通过音效的运用来加强观众对人物情感状态的共鸣,如心跳声、呼吸声、环境音等。
三、意识流在电影中的作用意识流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加贴近电影故事和人物情感。
具体来说,意识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提高观影体验:意识流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中人物的思绪和情感,增强观影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2. 丰富故事表达:通过意识流手法,电影可以以更加独特和深入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感受,增加电影的内涵和深度。
3. 增强情感共鸣:通过深入展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意识流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论文----论意识流电影的特征
论意识流电影的特征【摘要】“意识”在心理学中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而“意识流”也是来源于心理学,是指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段存在的,而是出于永远的变化流动之中就像河水流动一样。
在意识流上首先建立起来的是意识流文学,后来,电影界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借鉴意识流文学将意识流电影带入世界电影之中。
“意识流电影”是以摄影机为手段,深入主人公内心世界,以视觉形象为主,视听觉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公的下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的新颖的电影。
其特征总结为唯主观、反理性。
【关键词】意识流电影发展特征手法意义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心理特征,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厚的印象。
时间空间间跳跃多变,大大增加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
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
意识流电影发展至今天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渐渐地,它相对于其他普通的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特征,在传达的意识上也开始超时空地传达,虽然很多时候会让不认真看的观众产生很大的茫然感,但是却更加耐人寻味,让人总是会忍不住多看几遍,以弄懂主人公或者作者想要表达的关于人生等等方面的思考。
因此,意识流电影的意义相对于科幻电影或者动作电影来说,更多时候,它对于人们的启发性更大更深。
一、意识流电影的产生及发展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奇特的影片式样。
世界影坛上意识流电影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被公认为最早的“意识流电影”是由瑞士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
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
这部影片后来成为西方电影研究家们探讨意识流的“范例”。
伯格曼导演的其他著名的意识流电影还有《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
同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有许多出名的意识流电影如: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法国导演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
意识流电影名词解释
意识流电影名词解释
意识流电影是一种电影风格,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非传统的叙述方式,通常呈现出在一个人的梦想、回忆、幻觉或者情感体验中所出现而不是纯粹基于线性剧情前进。
这种电影往往令人突然间迷失感和困惑感,但是也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富有表现力的电影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识流电影术语和解释。
1. 非线性叙述:意识流电影以非线性的方式讲述故事,通常不按照传统电影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通过诸如闪回、梦境、幻像等手法来呈现故事。
2. 梦境场景:意识流电影中,梦境场景经常出现,用做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想法的呈现。
3. 无人称视角:意识流电影中,有时会使用没有明显的人称视角,这意味着观众可能感到不明确,距离角色和情节更远。
4. 镜头上的符号:意识流电影重视使用镜头和符号来展现角色和情节的复杂性和深度,面部表情、变形、颜色和音效等的运用都是常用手法。
5. 思想和情感:这些电影通常探讨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试图在情感丰富性和普遍性方面吸引观众。
6. 无结局或者开放式结局:意识流电影并不强求传统的剧情安排,也就不强求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这看起来非常模糊,但是也许有助于使得施压人们接受难以容忍的世界和生活状况。
7. 实验和个人:意识流电影是电影制片商和电影导演表达其独特的想法和审美的一种手段。
因此,这种电影常常具有实验性和个性化,相对于大众电影,它们更加独立和有自己特殊标签的强烈情感表现。
8. 强烈记忆、情感或经历种族歧视者、创伤、压抑等相关主题 : 意识流电影通过探索个人体验的深度而以非传统方式呈现这些事件,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并探索人类的可能性与文化观念等。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艺术性: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1、高度逼真性: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艺术真实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
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
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
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
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
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
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
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
影视概论--名词解释
影视概论--名词解释1、剧本的情境情境本是戏剧中的常用名词,所谓情境,指的是进过精心安排的特定的时空环境。
情境首先包括自然场景:时间和地点。
它也包括事件发生时的情势和氛围。
它还包括剧本中的特定人物。
2、影片的情节所谓影片的情节,其实就是把有特定性格,特定目的(需求)的人物放到一连串的情境中,让他们去行动。
3、剧本中冲突的四大形式传统上,冲突有三种形式:与其他人的冲突,与环境冲突,与自身冲突,随着现在科幻影片的大量出现,我们还能再找出一种冲突:与超自然的冲突。
4、剧本的戏剧式结构所谓戏剧式结构,是指吸收戏剧中的一些重要元素,按照“冲突律”的思维来建构剧本,并结合电影中的一些独特的视听语言等特点来进行电影创作的一种结构形式。
意识流结构影片意识流结构的影片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这类影片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的活动,他们以“自我”的精神为中心,认为艺术就是“自我表现”。
5、剧本中的时空顺序结构时空顺序结构是电影剧作处理时空关系的一种基本结构类型。
它依照事件的自然进程和人物动作的连续变化组织情节的时空结构,推进剧情过程。
6、导演阐述导演阐述是导演对未来影片或电视剧描绘的蓝图,主要使用书面的形式,向摄制组成员表述自己对未来影片的创作意图和完整的构思,以及对各道工序所提出要求的重要依据,以便保证全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
7、分镜头列表分镜头列表,实际上就是指每一场戏所要拍摄的镜头的书面描述。
它由镜头、景别、摄法,内容、音响、音乐、时间等几方面构成。
8、导演工作台本导演工作台本,是导演对文学剧本研究、分析之后,运用电影化的手段和绘画草图的形式,把文字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供绘制拍摄用的电影镜头。
9、什么是影视思维?影视思维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核心心理活动,属于心理学、思维学、形态学等领域的问题,它是电影创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理论概括和表述中通用的用语,主要用来概括电影艺术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的独特思维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影坛上曾经出现了不少意识流电影,它们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电影界也有一些编导为了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尝试运用意识流手法拍摄电影,如著名的影片《苦恼人的笑》、《小花》、《樱》和《天云山传奇》等,但它们还算不上是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
20世纪20年代欧美作家将“意识流”运用于文学创作,50年代才进入电影创作之中。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这个名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他在《心理学原理》中说:“意识……并非以一段段的形式出现的,像‘链’或‘环节’那样。
它不是联结起来的,而是流动的。
河流或流水是描写意识状态的借喻。
”这里的涵义在于强调意识活动的连续性,如水流一样不可中断。
后来“意识流”被现代派小说广为运用,形成了“意识流小说”派。
根据一些文艺史家们的意见,小说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早期小说,注重描写情节和人物外部活动;心理小说,着重描写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不仅是理性内容即理智思想,还有非理性内容,如幻想、幻觉、情感波动等。
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阶段的文学作家们已开始运用人的意识如同水在流动着的概念去写小说,写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活动,改变了过去写事件、写故事情节的手法。
其实,一些作家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他们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已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而展开的结构。
故事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实际上,意识流小说用的主要技巧和手法就是“内心独白”。
1887年法国作家杜夏丹最早采用“内心独白”手法,因而被认为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但“意识流”文学的真正鼻祖应推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1922)和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1927),他们的创作实践受到了伯格森直觉主义学说和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强烈影响。
二战以后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上世纪的6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个新小说派,代表人物是阿兰·罗勃·格丽叶,他们就是用意识流方法从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就。
于是,在新小说派的影响下,开始把意识流这个心理学概念引用到电影中来。
二什么是意识流电影?它是指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
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
这位有世界影响的导演,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善于通过意识流去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
他敢于运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识流,如人与神并存、死人与活人重逢之类,但是他力图使这些场面富于纪实性,使环境与人物有机融合,很有电影特性。
他的《野草莓》拍摄于1957年,剧情发生在现在时态的约24小时的一段时间内,表现一个78岁的医学教授波尔格在其儿媳玛丽安的伴随下,驱车前往一所大学接受荣誉学位。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重访了一些故地,使老波尔格不断地进入到往事的回忆和梦幻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
影片结束,他开始有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互爱的关系。
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
这部影片后来成为西方电影研究家们探讨意识流的“范例”。
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识流影片还有《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前者描写一个中世纪武士参加十字军征战后,感到精神毁灭而回到瑞典。
当时瑞典瘟疫流行,到处可见强奸、盗窃和杀人的罪行。
他更感幻灭,要从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
后来他从死神那里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与死神对弈,故意拖延时间以便找机会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对夫妇),以弥补虚度一生的内心悔恨。
后者则着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恶多端,合谋强奸少女嘉琳,还杀死了她。
她父亲为了报复而处死他们。
为了消除内心恐惧,他先举行了异教徒的祭祀仪式。
影片结束时,嘉琳尸体下涌出了泉水,象征着道德“干枯”的世界已恢复了精神平衡。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也以运用意识流著称,其特点是强调直觉。
他不但受存在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也受哲学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们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直觉最重要。
没有直觉认识也就没有逻辑认识;没有逻辑认识却照样有直觉认识。
所以他们极端强调直觉,反对任何理性加工,鼓励创作“内省作品”。
费里尼于1962年拍摄的《8 1/2》(又译《八部半》)正是强调直觉的“内省影片”的典型。
它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顿与危机。
这位导演准备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
为此,他来到了温泉疗养院,边疗养边准备拍摄工作。
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危机之中。
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经搭好,但他的构思还是朦胧一团,处处是阻碍和矛盾,与此同时,他也深陷于个人生活的危机中,与妻子在感情上无法沟通,情妇又对他纠缠不休。
他幻想出来的思想女性刚刚出现,立刻就显露出同样令人痛心的世俗态……最后,他举行了一次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同请来的客人跳起了伦巴舞。
这部影片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现实的标志。
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干将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憾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尤其是《广岛之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
这部具有反战倾向的影片,叙述了一位法国女演员,去日本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影片,她认识了一位日本建筑工程师,他们相爱了。
在相爱的过程中,女演员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那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她在家乡纳韦尔爱上了一位23岁的德国士兵,但是,他在纳韦尔解放的那一天,却被打死了。
这位1 8岁的少女则因为与德国人恋爱而被打成“法奸”,关在地窖内,并被剃光了头,遭尽羞辱,一度精神失常。
后来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日子。
“她”与“他”分手后回到旅馆,因忍受不住孤独的寂寞又来到街上,与徘徊至那里的工程师相会。
“他”恳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却难忘巴黎的家。
最后,两人互相告别,并深情地呼唤着对方象征的名字:“广岛!”“纳韦尔!”这部影片不少地方运用了“闪回”镜头,由现在转换到过去,由日本转换到法国。
日本建筑工程师的任何动作,都引起这位女演员回忆二战时的那位德国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
其中有一组镜头特别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馆里,女演员从阳台回到房间后,看见日本工程师还在床上睡,他的一只手在睡梦中蠕动。
接着下面一个镜头,马上就是那个德国兵躺在地上,在临死前一只手痉挛的景象。
这两个镜头的突然转换和连接,表明现在和过去的情景同时出现在女演员的脑海里了。
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展现的过去和现在、回忆和联系,全是女演员的意识活动。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继《广岛之恋》后又一部涉及到关于记忆与时间以及遗忘之间关系的意识流影片。
这也是一部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极不明确的影片。
描写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华建筑中,聚集着一大群客人。
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诉一位叫A的女士,他们去年曾在马里昂巴德见过面。
她当时答应过离开她的丈夫M,与他一起私奔,现在一年过去了,他不愿再等下去,她必须跟他一起走,A女士却无论如何也记不清有过这段往事,不承认与X先生有过交往。
但在X先生的反复诉说下,她终于抛弃了M丈夫,与X先生一起离开了。
除了介绍以上几位世界电影大师的意识流影片外,当代著名的经典意识流影片还有法国的《老枪》等,也在电影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都具备着共同的创作特点。
三世界影坛上出现的意识流影片的创作特点是极其鲜明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国外电影理论界围绕“意识流”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作为现代主义流派的“意识流”与作为表现手法的“内心独白”应严格加以区别;另一种意见认为,“意识流”也就是“内心独白”,它经过现实主义改造可以为现实主义艺术家所运用。
其实,当今世界影坛上不少电影导演都是按照第二种意见去做的。
法国影片《广岛之恋》就是以其丰富的“内心独白”(意识流)深入生动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鲜明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这部影片在主题思想上尽管有暧昧之处,不像传统电影那样直白单一,但从今天角度来看,影片既表现了一个异国恋情故事,又折射了战争,影片通过女演员视点中的广岛和回忆中的纳韦尔。
她说:“我总是为广岛的命运哭泣。
”接着以镜头中把相爱的美丽而赤裸的身体和受原子辐射烧伤、变形、腐蚀的人体相对照,这种蒙太奇组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灭绝人性的屠杀和以爱情为象征的生命的顽强抗争。
影片也插进了几个旅游者参观日本和平广场的镜头。
她又说:“我还知道一些别的事,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20万人死亡,8万人受伤,在9秒钟之内……”这些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画外音)是和各种纪录片镜头组合在一起的。
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些特殊的含义:这是在告诫人们,警惕啊!不要“忘记”,“忘记”就意味着历史的重演。
《广岛之恋》也是把文学与电影完善结合起来的成功典范。
影片中优美的解说词与抒情的语调给影片带来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因为影片的剧本出自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之手。
她曾发表70余部小说,10部剧本,当过14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
她70岁高龄时发表《情人》,搬上银幕后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广岛之恋》的语言风格明显带有杜拉斯本人的风格特点。
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确是其他影片所罕见的。
加上导演雷乃又是个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创作者,他掌握了视觉和语言之间的完美的平衡,并且运用画面表现了人的潜意识活动,形成了影片中新颖的意识流手法。
这部影片于1959年问世后,不久就荣获了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14届英国学院奖、联合国奖以及法国梅里爱奖和1961年纽约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第二,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丰富扩展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
意识流电影往往是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界限,把时间、地点自由地交叉起来,因为这些影片编导认为,当一个人考虑问题时是没有时间、地点观念的,思想活动往往是没有逻辑性和规则的,他们还认为,要“真实”地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活动,就要不受时、空、地的限制,一定强调时间、地点的统一,必然有“虚假”的成分,有“编”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