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再生是神经与末梢效应器交互作用的系统重塑过程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再生是神经与末梢效应器交互作用的系统重塑过程来自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培训所在团队主持的中国201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所在项目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率先提出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再生是神经与末梢效应器交互作用的系统重塑过程”的整体思路,以神经修复过程的3个重要环节,即再生机制、调控机制、重塑机制作为本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设置了以下6个课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1)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诱导机制。
(2)神经元轴突生长与髓鞘形成的机制。
(3)周围神经损伤后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调控机制。
(4)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感觉异常的机制与干预策略。
(5)周围神经损伤后中枢结构重塑与功能修复。
(6)周围神经创新性修复模式下末梢效应器诱导的系统功能重塑。
本项目将从整体上诠释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机制的重大理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将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方法。
文章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5年1月第1期。
Article: "Neur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s a system remodelli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rves and terminal effector," by Pei-xun Zhang, Xiao-feng Yin, Yu-hui Kou, Feng Xue, Na Han, Bao-guo Jiang (Department of Trauma & Orthopedics,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China)Zhang PX, Yin XF, Kou YH, Xue F, Han N, Jiang BG (2015) Neur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s a system remodelli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rves and terminal effector. Neural Regen Res 10(1):52.欲获更多资讯:文章全文请见:Neural Regen ResNeur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s a system remodelling processPei-xun Zhang,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China and his colleagues, i.e., the 973 program team, was the first to propose that “neur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s a system remodelli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rves and terminal effector” and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six topics regarding the regeneration, regulatory and remodelling mechanisms of nerve repair: (1) mechanisms underlying tissue induc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2) regulatory mechanisms underlying neuronal axon growth and myelination; (3) regulatory mechanisms underlying denervated muscular atrophy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4)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in and paraesthesia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interventional strategies; (5) central structure remodelling and function repair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6) terminal effector-induced system function remodelling during innovative repair of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This program will, on the whole, elucidate the major mechanisms underlying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more importantly provide new 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he relevant paper was published in th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10, No. 1, 2015).Article: "Neur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s a system remodelli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rves and terminal effector," by Pei-xun Zhang, Xiao-feng Yin, Yu-hui Kou, Feng Xue, Na Han, Bao-guo Jiang (Department of Trauma & Orthopedics,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China)Zhang PX, Yin XF, Kou YH, Xue F, Han N, Jiang BG (2015) Neur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s a system remodelli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rves and terminal effector. Neural Regen Res 10(1):52.。
神经延长: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
神经延长: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微环境对损伤神经的再生起重要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后适度的张力可以促进轴突再生。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矫形外科与生物工程系Sameer B. Shah博士假设,近端未受损的神经可以向损伤远侧神经伸长,并且忠实地再现体内和体外创建的机械环境,这种神经延长可以跨越神经缺损,确保解剖和功能匹配到远端残端并可能加速功能恢复。
作者研究团队据此研制出新型的固定器,能线性拉长近端残端向远端残端并加速与远端重新连接,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此观点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14年8月第16期杂志上。
Article: "Peripheral nerve lengthening as a regenerative strategy" Kenneth M. Vaz1, Justin M. Brown2, Sameer B. Shah3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 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 3Departments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Bi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Vaz KM, Brown JM, Shah SB. Peripheral nerve lengthening as a regenerative strategy. Neural Regen Res. 2014;9(16):1498-1501.欲获更多资讯:文章全文请见:Neural Regen ResPeripheral nerve lengthening as a regenerative strategyExcessive mechanical loading has long been implicated in nerve injury, and thus tension is actively avoided during nerve repair. However,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oderate levels of mechanical loading may, in fact, promote neuronal growth. Sameer B. Shah and her colleagues have hypothesized that in vivo elongation of intact proximal stumps towards the injured distal stumps of severed peripheral nerves can faithfully reproduce the mechanical environment created during the above-mentioned in vivo and in vitro procedures. Such lengthening across a nerve gap may accelerat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nsures an anatomic and functional match to the distal stump. Nerve transfers require rerouting of redundant branches or fascicles from functional nerves to functionally paralyzed recipient nerves. The transfer restores neuromuscular function in the recipient nerve, enabling individuals to execute critical tasks such as elbow extension or key pinch. However, the choice of donor nerves is often limited byanatomical proximity to the recipient, resulting in the use of an intervening graft or reconnection more proximally than desired. It is possible that sufficiently lengthening a donor nerve, even while intact, could create additional candidate donors for nerve transfers than those currently available. The years to come should offer an exciting expans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of nerve lengthening towards nerve repair. The perspective article is published 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9, No. 16)Article: "Peripheral nerve lengthening as a regenerative strategy" Kenneth M. Vaz1, Justin M. Brown2, Sameer B. Shah3 (1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 2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 3 Departments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Bi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Vaz KM, Brown JM, Shah SB. Peripheral nerve lengthening as a regenerative strategy. Neural Regen Res. 2014;9(16):1498-1501.。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
临床检查:Tinel征即神经干扣击试验,是在神经 损伤和神经再生的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且简单易行。在神经断裂后,其近侧断端出现再 生的神经纤维,开始时无髓鞘,如神经未经修复, 即使近端已形成假性神经瘤,叩击神经近侧断端, 可出现其分布区域放射性疼痛,即为Tinel征阳性。 通过此试验可以判定断裂神经近端所处的位置。 断裂的神经在经过手术修复以后,神经的纤维生 长会沿着神经内膜管向远端延伸,沿着神经干缝 合处向远端叩击,到达神经轴突再生的前沿时, 即出现放射性疼痛,通过这一试验,可以判定神 经再生的进度 。
产伤、化学性及物理性损伤等,切割伤:利器直接切割神经造成的完全或 部分性损伤。
2 撕裂伤:直接撕裂—完全性或不全性神经 撕裂,造成神经某一段被撕断。 间接撕裂—轴突断裂或神经传导 阻滞。
3 火器伤:神经除直接被枪弹或弹片击断外, 其间接损伤程度取决于神经与弹道间距离, 神经距弹道越近损伤程度也越重。
Ⅲ度损伤:轴突和内膜管断裂,但神经束膜保持完整。 由于神经内膜管的破坏,导致结构紊乱。神经恢复不完全。
Ⅳ度损伤:神经束膜损伤,可保留部分神经外膜和神 经束膜,为发生神经干离断。
Ⅴ度损伤:神经干完全离断。
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
原因有很多, 1 开放性损伤 2 牵拉损伤 3 骨折脱位造成的损伤
仍然是临床上三种最常见的神经致伤原因 其他:挤压伤、缺血性损伤、医源性损伤、
疼痛。 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的最严重的
程度,三方面的并发症都可能出现,同时,肢体 活动的准确性降低,一旦皮肤破损愈合能力下降, 会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康复评定: 1 特殊畸形观察 2 运动评定 3 感觉评定 4 自主神经功能评定 5 神经干叩击试验 6 周围神经电生理学评定
周围神经损伤及脑功能重塑研究进展
·综述·周围神经损伤及脑功能重塑研究进展马书杰1,2,吴佳佳1,2,华续赟2,徐建光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603713)作者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作者简介:马书杰(1986-),女,博士后,主要从事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及传统康复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脑功能重塑机制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徐建光,xujianguang@hotmail.com【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脑功能;功能重塑【中图分类号】 R49;R742 【DOI】 10.3870/zgkf.2019.03.014 目前,尽管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连续性,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并不能令人满意,寻求新的临床治疗及康复策略来促进神经再生,提高肢体功能恢复迫在眉睫。
近年来研究显示,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大脑功能重塑,并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中起重要作用[1]。
深入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脑重塑规律,对于制定适合的康复策略,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1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现状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或其并发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年新发生超过千万的创伤患者中,2.8%合并有周围神经损伤[2-3],而其在肢体创伤中的比例则高达3%~10%[4-5],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速度缓慢以及失神经肌萎缩等因素,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残疾。
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神经再生,尽早与靶器官建立突触连接,防治失神经肌萎缩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与手术修复同等重要,目前神经损伤后的临床治疗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如何加快周围神经再生速度是提高周围神经修复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在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药物治疗、神经电刺激、基因治疗、中国传统医学等。
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机理的研究
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机理的研究外周神经系统的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严重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尽管外周神经系统可以重新生长,但很多时候,再生的速度和完整度都不尽如人意。
因此,外周神经系统再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神经元是外周神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突触连接刺激和传递信息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复杂过程。
神经元的损伤将导致其生理功能的丧失,需要经过再生才能恢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已经对外周神经系统再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轴突再生首先,对于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机制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轴突是神经元的逻辑展示单元之一,其长度可以超过1米,因此其再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些实验证明,髓鞘标记的轴突在损伤后更容易再生。
两个主要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第一个机制涉及到腺苷酸酰化剂(cAMP)和小鼠瘤毒素(Cdc42)对调控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
cAMP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蛋白激酶A(PKA)的活性提高轴突再生。
Cdc42蛋白则可以调节轴突末端生长锥体的形态和运动。
通过这两个机制,轴突再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生长支持。
第二个机制则涉及到外周神经系统组织的基质环境,这些环境因子可通过调节细胞黏附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群和细胞基质结构来促进轴突再生。
许多实验室的研究已经发现,神经细胞在巨噬细胞的清除下会被促进轴突再生。
在创伤区附近,许多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也会增加,促进轴突再生。
支持神经元再生的环境当轴突再生开始,微管也会被重新排列,其结构是支持细胞骨架形成和变化的。
多糖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也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重组织的形成。
组织的重构意味着神经元骨架的再生,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但是,神经元再生过程不是绝对的成功,成功率往往非常低。
因此,相关研究进一步发现,支持神经元再生的环境也需要得到重视。
目前,许多实验室从不同角度探究神经元周围环境的设计,以提高神经元再生的成功率。
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分析
282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6期·综合学术论坛·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分析罗志华重钢总医院,重庆 400080【关键词】慢性失神经;神经再生;施万细胞【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282-01慢性失神经(chronic denervation )指的是在为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速度变慢,再生距离变长,使得损伤远端出现由轴突溃变导致的改变。
慢性失神经会对远侧段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和肌肉以及近侧段神经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神经的修复,伤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很难恢复到理想状态[1]。
1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慢性失神经神经功能的恢复要依靠轴突的再生,还要依靠轴突损伤的神经元的存活、再生轴突与靶器官之间突触的再生、髓鞘的再生、中枢神经环路的重构及其调节、轴突损伤的神经元树突树的重构及其调节等各方面因素。
而损伤神经元的存活是恢复对靶器官的功能性支配、神经成功再生的首要条件。
人类周围神经解剖学位置表浅,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受到损伤,常见损伤表现为运动功能和感觉的缺失。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成年哺乳类动物出现周围神经的神经元轴突损伤,比较容易再生,且可完全再生。
有研究指出,经过科学合理的外科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和感觉依然很难得到理想的恢复。
主要由于损伤时间过长后,靶器官或远侧段神经已经出现慢性失神经。
造成伤者慢性失神经的原因较多。
首先,损伤后需要较长的时间再生。
1~3 mm/d 为啮齿类动物轴突再生速度,而人类仅为1mm/d 。
即便再生速度能够达到啮齿类动物轴突再生速度,人类轴突向组织及靶器官再生需要的距离要明显长与啮齿类动物。
第二,现有神经修复技术也是造成慢性失神经的原因之一。
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方法、修复时间、神经移植以及移植类型、患者的年龄、损伤程度、损伤位置等因素都对治疗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另外,恢复的效果还与靶组织接受再生轴突的能力、远侧端神经支持再生的能力、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子基础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损伤的恢复
分子基础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损伤的恢复外周神经系统,也被称为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连接大脑和脊髓的外周神经。
当感觉神经受到损伤,因为其末梢位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较易受到伤害。
这些神经由轴突、髓鞘和髓鞘细胞组成,称为神经纤维。
当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时,神经信号的传导能力受到影响,导致感觉丧失、疼痛和运动障碍。
神经损伤后,周围神经再生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恢复。
神经再生神经再生是指通过轴突再生和胶质细胞的产生实现的。
轴突再生是指当神经受到损伤时,神经元体重新产生轴突,以通过传递信号来恢复外周神经系统功能。
胶质细胞根据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逐渐变化。
初期,伤口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会向创口蓝讯,分泌强心配合物和颗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炎症性细胞移植至伤口内部。
其后不久,星形胶质细胞就会向细胞外囊胚信号因子差异,产生胶质瘢痕组织。
此外,胶质星形细胞也分泌着轴突生长制节因子形成,以促进轴突再生。
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再生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其中包括神经微环境的创造和神经营养素的存在。
为了促进神经再生,分子机制必须重建胶质微环境以及神经营养素。
在胶质微环境中,生长锁定分子(GAP-43)是一种分子标记,它有助于神经细胞在伤口处再生轴突。
在轴突生成和再生过程中,空气促进蛋白(Aggrecan)的存在是必要的。
此外,轴突生成和再生还需要神经营养素支持,例如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组织因子(NTF)等。
在此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同样显著。
星形胶质细胞不仅产生了胶质须突、分泌缝合成分,还分泌了CTNNB1、ROCK和MYPT1等物质,以支持神经的再生。
神经损伤的治疗神经再生的关键在于神经微环境的恢复和神经营养素的提供。
因此,治疗受到损伤的神经通常包括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以及消除伤口周围的创伤影响。
普遍认为,提供外源性的神经营养成分可促进神经再生,能够加速神经再生。
但要成功,需要少量早期干预,以充分刺激神经元,并在治疗中不断监测和调整药物组合。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
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
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
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
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
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
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閃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
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
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 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
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
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诱发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
Rasband等㈤研究证实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对4-AP敏感的掣亚单位Kv1.1、KvI.2以及胞浆B亚单位Kv2位于j此tap。
神经损伤与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合成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因素
包括施万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复
杂的相互作用;自身信号转导通路中各个
环节、因素的相互联系;各个神经营养因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如何利用神
经营养因子进行最有效的治疗;包括时间、
剂量、运用方式和位点等等。
37
近年的研究证实,除神经营养因子外,还有 多种类似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的蛋白质,也具 有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当这些因子缺乏时, 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产生某些疾病,或导致 受损伤的神经元轴突再生失败。神经营养因 子及其对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具有潜在的治 疗作用。随着对神经再生研究的深入,对神 经营养因子的利用和研究必将更加广泛。
22
当中枢神经纤维受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 增生肥大,在损伤区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 大多数再生轴突支不能越过此胶质瘢痕; 即使能越过,也没有如同周围神经纤维那 样的基膜管和施万细胞索引导再生轴突达 到目的地。
23
根据胚胎神经元容易生长及周围神经能再 生的特点,把胚胎脑组织、周围神经或周 围神经的组成成分(如基膜或基膜的化学 成分)移植的脑内,以促进中枢神经再生。
32
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重要 成分,具有维持神经元存活和促轴索再生 作用。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产生类 似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损伤神经元保护 作用。
33
虽然不同的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保护 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在多数情况下,不 同的神经营养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神经元受 体,起协同和补充作用;也有同一神经营 养因子激活多个受体,产生复合生物学效 应。
20
如两端距离过远,损伤处结缔组织增生, 都可影响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外科处理 受损神经,采用神经缝合以缩短两断端的 距离,切除神经间的疤痕组织,使两断端 神经束相应地相互接好,则用利于轴突的 再生。
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发表时间:2014-01-08T15:28:15.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高杨1 李建一2 齐素萍(通讯作者)3[导读] 超短波波长1~10m ,频率为30~300MHz。
高杨1 李建一2 齐素萍(通讯作者)3(1通化市卫生学校 13400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30024;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 116033)【中图分类号】R722.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15-02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及触觉障碍等不良症状。
这些症状与损伤部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液渗出、炎症产物和致痛物质聚集排泄不畅等有密切联系。
物理因子疗法中的电疗法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加速组织生长修复等作用。
因此电疗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中,现将近年来电疗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一、超短波电疗法超短波波长1~10m ,频率为30~300MHz。
其作用在神经损伤局部,具有高频电疗法共同的生物学效应和治疗作用,改善神经和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消炎镇痛、减轻局部水肿、消除无菌性炎症,从而对损伤神经具有修复作用。
芮永军等[1]在超短波促进周围神经修复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后不仅在损伤局部及末梢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中枢的神经元胞体也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学变化。
实验建立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探讨超短波对大鼠脊髓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
运用超短波治疗后 GAP-43mRNA在1周后就可以达高峰,且阳性细胞数约为对照组阳性细胞数的2倍。
实验表明超短波治疗可在短时间内促进GAP-43mRNA表达上调,缩短轴突重建时间,从而加速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二、分米波电疗法分米波波长1m~10cm,频率为300~3000 MHz,其治疗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具有以下特点:计量准确、波长较短,非热效应明显,降低了脂肪升温比,避免了脂肪的灼伤,又有利于电磁能量深入。
神经元损伤和再生
神经元损伤和再生神经元,是组成人类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在人类身体内,神经元均衡了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包括感觉,运动,思维等。
因此,神经元损伤或缺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讨论神经元损伤和再生的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神经元的结构在讨论神经元损伤和再生前,我们需要了解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含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结构。
轴突是一条很长的细胞延伸,将信号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树突是粗短和浅的细胞突起,用于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称为突触。
二、神经元的损伤神经元的损伤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包括自然衰老、创伤和疾病。
在一些情况下,损伤是可逆的,这取决于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和特性。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神经元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从而影响身体的机能。
在神经元损伤的过程中,轴突和树突通常会受到影响。
如果轴突和树突完全分离,神经元就会死亡。
而如果仅存在轴突或树突中出现断裂或破坏,神经元可能仍然存活,但其功能将受到损伤。
三、神经元再生的机制神经元损伤后再生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然而,这并不代表着神经元无法修复和再生。
事实上,部分神经元可以进行再生。
神经元再生的机制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周围神经再生周围神经再生可以发生在轴突和树突上。
在损伤轴突时,周围的神经髓鞘细胞将会移动到损伤部位,以及增加组成修复轴突的支撑结构。
树突再生的机制与轴突再生的机制不同。
树突通常不会真正断裂,而是会形成损伤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树突会重新扩展和重建。
2.神经发生和切断神经发生是指失去神经元的区域由新的神经元分化出来,这在儿童时期更为普遍。
切断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在进行自我修复之前,需要被破坏或切断,以防止它们分离或扭曲。
3.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指将促进神经元修复和再生的组织和细胞注射到损伤的神经元区域以帮助再生进程。
但是干细胞移植和移植对象的匹配度非常重要,这是由于不同神经元类型有不同的再生特点。
外周神经系统再生和再生修复的基础研究
外周神经系统再生和再生修复的基础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外周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脑和脊髓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将大脑和脊髓发出的指令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肌肉、皮肤和内脏器官。
然而,外周神经系统的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比如汽车事故、体育运动引起的损伤等等。
当外周神经系统出现损伤时,往往会导致肢体运动、腰部感觉、控制内脏器官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外周神经系统再生和修复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外周神经系统再生的难点在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
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外周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这种再生能力很少能够带来完全恢复,尤其是在神经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因此,研究人员通常会寻找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干细胞技术。
作为体内的自我修复系统,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特别是神经元细胞。
在外周神经系统再生方面,干细胞有望为我们提供新的方法。
这里有两个主要的策略:一是将干细胞移植到损伤部位,二是利用干细胞培养出更多的神经元来替换损伤神经元。
虽然上述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
比如说,传统干细胞移植方法要求使用大量的干细胞,这需要经济和时间上的成本。
此外,移植后的干细胞可能会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或者干细胞可能失去调控自身分化的能力,从而导致移植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加强干细胞治疗的效果。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各种方法来优化干细胞移植,比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细胞表面的指示分子,可以使干细胞融入宿主体内,增强其生存和分化能力。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寻找利用刺激神经元生长的新方法。
比如说,一些药物或_peptide(肽)分子可以刺激神经元成长,在实验中有一定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会对干细胞造成伤害,并且可以帮助生长新的神经元从而重建受损的神经路线。
神经再生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神经再生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神经系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掌控着人体所有的生理、感觉和认知功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神经系统受到外界影响或自身出现病变时,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的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这就是神经系统损伤。
此时,人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想要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似乎是一种无望的向往。
然而,历史上的研究已经发现,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这就是神经再生机制。
下面,我们将具体探究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具体应用。
一、神经再生机制神经再生机制是指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和支持细胞可以重新生长和修复自身。
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神经元体和周围神经组织分泌一些生长因子,这种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元和周围组织的新生和再生。
同时,当神经元和支持细胞因一些疾病或损伤发生功能丧失时,它们还可以重新进入进行分化和重构。
这些神经元和支持细胞重构和再生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是通过对神经元、神经支持细胞不断的研究,现在我们慢慢地理解了一些神经元和神经支持细胞的再生原理。
1.神经元的再生机制神经元再生是神经再生的关键步骤。
神经元再生有两个过程——细胞体的再生和轴突的再生。
细胞体的再生是指细胞体受损,需要重新生长来承担新的功能,而轴突再生则是指轴突被切断,需要重新生长来连接周围神经系统。
这两个过程都会释放出一些生长因子,例如:BDNF、NT-3等,从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此外,活跃的神经细胞也有可能在未受损的情况下发生自我细胞更新,这也是神经元再生的一种机制。
2.神经支持细胞的再生机制神经再生中,神经细胞的再生同样需要支持细胞的再生。
神经支持细胞主要包括神经胶质细胞和髓鞘细胞。
神经再生需要这两类细胞的支撑和作用。
现在,人们在研究这些细胞的再生机理时,主要关注它们的分化和增生方面。
近年来,有证据表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支持细胞,从而提供所需的支持和作用。
二、神经再生的应用神经再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周围神经损伤后远侧段神经慢性变性对轴突再生的影响
c r e t i o n[ J ] .E u r J E n d o e r i n o l ,2 0 1 1 ,
1 6 4 ( 5 ) : 7 2 5 — 7 3 2 .
生 及 目标肌 肉接 受神 经再 支配 的最 主 信息 和物质传 递 _ 6 ] , 二 者具有 相互 的功 复神经支配 。通过 以上事实说 明 , 长期
后功 能的变化是 主要 机制[ 3 _ 。 本 文主要 2 远侧段神经慢性 变性对再 生的影响 ( 都形成 了大运动单位 ) , 目标肌 肉功 能
讨论 S C s慢性 失神 经变 性对 周 围神 经
周 围神 经 损 后 ,伤 随 着 时 间 的 恢 复差主要与轴突再 生减少有关 . 失 神
>6周 ) . S C s的功 能 将 发 生如 经变性 <6周 时 . 再生 轴突 的减少程度 再 生 的影 响 以及 如 何预 防 S O s慢性 变 推 移 ( 失神经 性, 促进轴 突再生 。 下变 化 : ( 1 ) S C s 失 神 经萎 缩 、 崩解 , 分 不会对 功能恢复造成显 著影 响 :
i n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J ] . T h e O n c o l o g i s t ,
2 0 1 2 , 1 7 ( 6 ) : 7 5 6 — 7 6 5 .
[ 1 6 ]H a n s e n O , S c r e n s e n P , H a n s e n K H . he T
周 围神 经损 伤 后 远侧 段 神 经慢 性 变性 对 轴 突再 生 的影 响
运动疗法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和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
运动对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可塑性,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支持与论证,但起效的分子机制和相关通路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阐述运动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相关性,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轴突再生;运动;非手术干预引言周围神经系统是连接中枢系统和外周组织的桥梁,直接或间接的外力都会造成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胞体、神经纤维和微环境的改变,以及靶组织器官的溃变,甚至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与中枢神经不同,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发生轴突的再生[2]。
但周围神经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修复介入的时间及患者的年龄等,都会影响其损伤后的修复效果。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
尽管运动疗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但是寻找一个合适完整的康复方案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挑战。
正文1周围神经及损伤概述周围神经是除大脑和脊髓以外的外周神经组织,分布于人体各处浅表部位,缺少骨性结构的保护,易因挤压或创伤受损。
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引起损伤部位一系列生理和代谢水平的变化。
神经元胞体从轴突的远端部分开始发生沃勒变性,近端部分神经元细胞开始再生,导致轴突变性和相关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受阻,使大脑与其支配靶器官的通讯受阻,出现其所支配区域的部分或全部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加之其继发问题的显现,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较大的挑战[1]。
周围神经损伤后,远端遭遇瓦勒氏变性导致轴突退化,轴突末端部分开始扩张,雪旺细胞转分化成为修复细胞,大量钙离子涌入,引发蛋白酶的释放,从而导致髓磷脂分解、神经丝、线粒体、内质网及细胞骨架发生退化[2]。
受损近侧的细胞体膨胀、圆润,施万细胞被激活,并将髓鞘沉淀物和损伤的轴突吸收、移除,提供了良好的再生环境。
神经电生理知识(1)
(六)临床应用: 是通过研究混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来 评价周围神经的功能状态,首先它可以 确定是哪些神经受损,以及受损神经的 病理类型是以脱髓鞘为主还是以轴索损 害受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感觉神经传导 (一)、潜伏期: 分起始潜伏期和峰潜伏期。 起始潜伏期是指从刺激伪迹处开始到电 位偏离基线之间的时间,它代表了神经传 导从刺激点到纪录电极之间的传导时间, 其波形可以使负相波起始,也可以是正相 波起始。
以轴索变性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包括酒精 中毒性和尿毒症性神经病,结节性多动脉 炎、某些糖尿病和癌性神经病以及大多数 中毒性和营养缺乏所致的神经病。
二、髓鞘脱失: 髓鞘是神经传导的基本物质,髓鞘脱失,就会出 现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末端潜伏期延长、波形 离散或传导阻滞,但一般不伴有混合肌肉动作电位 和感觉神经电位波幅改变,而这种异常即使在很严 重的轴索损害时也不会出现。 任何运动、感觉或混合神经传导速度在上肢小 于35m/,下肢小于30m/s,均被认为是由于髓鞘脱失 而引出,但在轴索损伤后出现神经再生时传导速度 可以很慢。 如果脱髓鞘改变没有继发轴突变性,肌电图不 会发现失神经电位。 传导的减慢主要是因通过病灶处的神经冲动延 迟所致,而不单纯是因快纤维选择性传导阻滞所致。 局灶性节段性脱髓鞘,可引起通过病灶处的传导减 慢,而病灶远侧的传导是正常的。 Nhomakorabea
由于感觉神经纤维没有参与运动单位,所 以可以用来鉴别由于周围神经病、神经肌 肉接头病变以及肌肉本身病变而导致的广 泛性损害,而后两者感觉神经电位是正常 的。
注:任何年龄段当单侧感觉神经电位消失 时,则认为是异常,但对于60岁以上者, 双侧腓浅和腓肠神经感觉电位消失,均不 能认为是异常,结合临床。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的变化为神经再生治疗提供新思路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的变化为神经再生治疗提供新思路
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形态学、分子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其中一些改变对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再生有积极影响,而其他的影响则相反。
至关重要的是采取积极措施,利用这些反应的有利影响,抵消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水平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位于细胞体附近的严重周围神经损伤,涉及长距离轴突在不成熟的个体中重新生长和再生。
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神经外科的Huan Wang团队认为,给予神经营养因子,乙酰左旋肉碱N-乙酰半胱氨酸和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可以时间依赖性地抵消轴索切断术诱导的神经元丢失和促进再生。
去神经支配后许旺细胞的维持和再活化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策略。
FK506可用于加速神经元的轴突再生,特别是在慢性轴索切断术后。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2月2期发表。
文章来源:Liu Y, Wang H (2020)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nduced changes in the spinal cord and strategies to counteract/enhance the changes to promote nerve regeneration. Neural Regen Res 15(2):189-198. doi:10.4103/1673-5374.265540。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朱振安周围神经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严重的功能丧失。
与颅脑和脊髓损伤相比,周围神经损伤更为常见,例如12%的肱骨干骨折可伴有桡神经瘫痪,18%的膝关节脱位可致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
由于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生理及代谢的认识不断增加,神经修复方法越益改进,神经的修复效果也更为理想。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与分类(一)损伤机理引起软组织损伤的一切致伤因素均可导致周围神经损伤。
最常见是钝性损伤,其次为贯通伤或撕裂伤。
由于神经特有的解剖和结构特征,周围神经损伤也可由牵拉引起。
此外周围神经与骨和血管相邻,易受骨折断端和血肿压迫。
周围神经对缺血敏感,因此当周围组织压增高,例如上肢或下肢的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时,也可引起损伤。
损伤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法选择和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由刺伤所致的边缘整齐、锐利的神经切割伤不很常见,有可能在伤后一期修复。
这类损伤切口边缘锐利,组织损伤小。
由于周围神经通常与主要血管相邻,因此这类损伤常需急诊探查止血或修复血管。
并可立即进行神经的一期修复。
钝性损伤或贯穿伤是周围神经损伤最常见的致伤原因。
神经断端常不整齐。
偶可引起神经的部分或完全断裂,但绝大多数为不完全离断。
钝性损伤在急诊检查时常无法从功能或解剖上确切辨别神经损伤的程度。
损伤即使较轻,也常可引起神经功能丧失,但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神经功能可自行完全恢复。
即使最终需要手术探查的较严重病例,损伤当时也无法判断神经损伤的确切范围和需要切除的长度,因此,周围神经的钝性损伤多数不必早期修复。
由枪击伤(无论是高速还是低速)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2/3可晚至伤后11个月才开始有神经功能的自行恢复。
枪击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较低,约为45%。
伴有骨折的周围神经损伤,约95%发生在上肢,最常见的是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
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正中神经损伤更少见。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多发生于肱骨干远1/3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肖霞,丁有权,齐建国(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关键词】慢性失神经;周围神经再生;施万细胞人类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距离较长、再生速度较慢,长时间后往往在损伤远侧段发生由轴突溃变导致的一系列改变,称之为慢性失神经(chronicdenervation)。
慢性失神经不仅涉及远侧段神经,还会影响所支配的肌肉和皮肤以及近侧段神经,导致损伤后神经修复失败,伤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不理想,有的还会出现神经病理性痛。
因此,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和治疗不仅要促进轴突再生,还应对慢性失神经问题给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
1 人类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慢性失神经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成功恢复不仅要依赖轴突的再生(包括轴突长度和方向的恢复),还要依赖轴突损伤的神经元的存活、髓鞘的再生、再生轴突与靶器官之间突触的再生、轴突损伤的神经元树突树的重构及其调节、中枢神经环路的重构及其调节等多种因素[1-4]。
其中损伤神经元的存活是神经成功再生、恢复对靶器官的功能性支配的首要条件。
如果轴突离断的神经元能够存活,那么轴突的及时再生就是周围神经结构和功能完全再生的核心,也是髓鞘再生、再生轴突与靶器官重建突触联系等的基础。
如果轴突不能及时再生,迁延时日,损伤的神经将处于慢性失神经状态,功能恢复将十分困难。
人类周围神经解剖学位置表浅,容易受到损伤,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缺失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神经损伤。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成年哺乳类动物周围神经的神经元轴突损伤后再生容易,并且能够完全再生。
过去20多年的大量周围神经损伤研究也均集中于如何优化外科手术方案,以恢复周围神经的解剖连续性。
但是,在临床患者和实验动物模型上均发现,即使经过恰当的外科修复,周围神经受损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仍然非常不理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周围神经损伤数月或数年后,远侧段神经或靶器官已发生慢性失神经。
造成伤者慢性失神经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人类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时间较长。
啮齿类动物轴突再生速度为1~3mm/d,而人类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速度只有1mm/d[5]。
即使人类周围神经轴突再生速度与啮齿类动物轴突再生速度相同,人类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向靶器官及组织再生所需的距离也比啮齿类动物长很多。
一个股骨平面的坐骨神经损伤案例提示,人类坐骨神经可能需要超过1年的时间才能使再生的轴突到达800mm远的足部,神经远侧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神经支配,发生慢性失神经[6]。
第二,现有的神经修复技术也会导致慢性失神经的发生。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修复的方法(神经外膜缝合或神经束膜缝合)和时间(一期修复或二期修复)、是否实施了神经移植及其类型(自体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移植或人造神经导管植入)、神经损伤的位置与损伤程度、伤者的年龄等。
同时,损伤神经的恢复还与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能力、远侧端神经支持再生的能力、靶组织接受再生轴突的能力有关[1]。
例如,人类周围神经横断伤横断处或神经吻合处瘢痕的形成均可导致慢性失神经。
此外,除了外科手术修复技术的不足会造成慢性失神经外,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延迟修复同样也会导致慢性失神经。
外伤、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等危及生命时,医生要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对存在神经断端不齐、挫伤严重、伤口污染严重的情况可选择延迟修复,漏诊也时有发生。
延迟或延误修复使损伤处远侧端神经因长期无神经支配而发生慢性失神经。
慢性失神经导致远侧段神经纤维、靶组织、近侧段神经纤维等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使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不良,神经功能不能完全恢复。
2 损伤后远侧段失神经2.1 急性失神经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5周以内),损伤远侧段轴突发生Wallerian变性,施万细胞(Schwanncell)失去与轴突的接触,发生急性失神经。
此时,髓鞘化的施万细胞再编程,髓鞘崩解,重新进入细胞周期,施万细胞去分化,大量增殖、迁移,形态上转变成具有长突起的双极细胞,形成Bungner带和施万细胞基板管(Schwannbasal laminatube)(Fig.1A,B)。
Bungner带和施万细胞基板管不仅自身产生促进轴突再生的相关分子,还将神经内膜管内抑制轴突再生的分子与再生的轴突分隔开。
此时,施万细胞上的髓鞘相关蛋白P0及髓鞘相关糖蛋白(MAG)表达量下降,而生长相关分子表达则上升,包括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N-CAM、N-cadherin)、生长相关蛋白(GAP-43)、神经调节蛋白及其受体(erbB2、erbB3、erbB4)[7]。
此外,施万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吞噬轴突和髓鞘崩解的细胞碎片,活化组织性巨噬细胞,招募单核细胞进入损伤远侧端形成巨噬细胞。
轴突和髓鞘崩解的细胞碎片具有抑制轴突再生的能力,巨噬细胞大量吞噬轴突和髓鞘崩解的碎片,则促进轴突再生(Fig.1B)。
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一方面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另一方面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急性失神经时施万细胞形成的Bungner带和施万细胞基板管为轴突再生提供物理性和化学性通道,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
急性失神经的施万细胞接触到再生的轴突后会再分化,重建与轴突的相互作用,重新形成髓鞘。
因此,急性失神经施万细胞表型的建立和维持一方面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另一方面为施万细胞相关的结构性再生,如髓鞘再生,提供细胞来源[8]。
2.2 慢性失神经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损伤后晚期(6至8周左右),如果急性失神经施万细胞没有接触到再生的轴突,施万细胞和轴突长时间失去联系,即发生慢性失神经,损伤处远侧段的微环境将发生改变,最终会变得不再支持轴突再生[4]。
在2个月延迟修复后,股神经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能力降低了近20%[5]。
施万细胞长时间失去和轴突的接触后,急性失神经时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因子分泌减少。
在失神经更久之后,施万细胞数量衰减,并失去其反应性表型,细胞开始萎缩、死亡[9]。
慢性失神经也会导致施万细胞发生衰老[10]。
施万细胞活化状态相关表型的标志分子标记减少,如erB2、erbB4、p75[11];细胞膜表面N-CAM 和N-cadherin等粘附分子的表达降低。
除此之外,之前形成的Bungner 带及施万细胞基板管最终也会消失[12],促进再生能力下降甚至消失(Fig.1C)。
神经损伤后,生长因子的表达对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突再生都十分重要,但其表达上调是暂时的。
失神经48h后神经远侧段施万细胞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mRNA表达量迅速上调,并在1周时达到顶峰,而在失神经6个月后降至最低水平[13]。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mRNA表达量在神经损伤后6h达到顶峰,但这个水平只能维持至2周[14]。
也有研究表明NGF mRNA表达量在坐骨神经挤压伤后3d达到顶峰[15]。
慢性失神经的施万细胞增殖速率减慢、迁移能力减弱、细胞粘附分子(N-CAM、N-cadherin)表达量减少,并通过GGF/c-erbB通路调节[16]。
慢性失神经时间越长,施万细胞中c-erbB表达量越少,支持轴突再生的Bungner带的形成就越少[17]。
Bungner带发生萎缩、塌陷,神经内膜管内的一些抑制轴突再生的成分暴露,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phate proteo glycans,CSPGs)。
这些抑制神经再生的分子与再生轴突接触,进而阻碍甚至停止轴突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后移植神经干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 protease-2,MMP-2)或给予软骨素酶治疗,通过降低CSPGs数量的途径可促进神经再生[3,18,19]。
除此之外,慢性失神经过程中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也在减少。
慢性失神经发生3~6个月,远侧段神经施万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数量也在减少,神经内膜和神经外膜的血流量降至未损伤时的水平以下[20,21]。
长时间失神经支配,远侧段神经开始萎缩,变成半透明状。
由于胶原蛋白沉积,神经出现“纤维化”,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内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大量表达。
神经外膜的成纤维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 的表达可促进周围神经横断伤处疤痕的形成,进而阻碍周围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20]。
3 失神经肌和皮肤的改变3.1 肌改变去神经支配的肌肉会发生很多实质性的改变,包括肌萎缩、肌纤维的数量改变、肌细胞膜电性能改变、乙酰胆碱敏感性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改变、肌颤动等。
慢性失神经6个月后,肌重量和肌强度降至原有水平的30%[22]。
随着失神经时间的延长,肌出现明显的萎缩,肌纤维数量减少、直径变小(Fig.1C)。
长期失神经支配的肌还会出现空泡变性、玻璃样变性、肌纤维逐步解体等形态变化,肌肖霞: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总重量减少。
在失神经过程中,肌细胞的超微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包括肌原纤维瓦解和结构破坏、核糖体数量变化、线粒体数量和大小的改变以及肌浆网形态的改变。
肌浆网改变包括终池肥大、横小管增生、三联体数目增多,这些变化会改变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也是失神经后肌收缩发生改变的原因。
肌萎缩不会阻碍神经再生,但在人类,长时间(10~20年或更久)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中可见电信号沉默,并伴随肌的“木质化”或纤维化,此时恢复神经支配几乎是不可能的。
神经纤维终末的施万细胞的表现对促进神经再支配十分重要。
终末施万细胞引导轴突再生进入失神经支配的终板,它们的缺失将导致轴突沿原路径再生的失败。
终末施万细胞的可塑性可能会随着失神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终板可能因此而缺失。
运动神经元轴突不能再生至终板缺失的位置,导致神经再支配失败[24]。
3.2 皮肤改变慢性失神经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皮肤及其他器官也会发生改变。
在慢性多发性神经性病变患者身上可观察到皮肤萎缩、毛发脱落等现象,这些变化可能与感觉丧失的程度密切相关。
失神经支配的皮肤也容易出现破裂和溃疡。
其原因可能与失神经支配的皮肤无法识别损伤、分泌汗液的汗腺失去交感神经支配有关。
正常的出汗可滋润和保护皮肤,失去汗液分泌的皮肤会变厚、破裂、易受伤害和感染。
感觉神经可以在皮肤和其他器官释放神经肽,影响其微循环和伤口愈合,P物质(SubstanceP,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就是其释放的两种主要神经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