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补益药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补益药》PPT课件
3.补血药 <1>掌握:当归 熟地 白芍 阿胶<用量和
用 法特点> 何 首乌<附:夜交藤
> <2>熟悉:龙眼肉 楮实子
4.补阴药 <1>掌握:沙参 麦冬 枸杞子 龟板 <2>熟悉:百合 天冬 石斛 玉竹 女贞子 鳖甲 <3>了解:黄精 墨旱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本章掌握药和熟悉药的功能与主 治. 2.领会: 本章药物的分类特点及配伍理气 药与健脾药意义. 3.应用: 本章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人参、鹿 茸、阿胶的 用量、用法.
它经三焦通达全身.周身脏腑组织器 官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从而发挥各 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五 脏六腑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元气的资 助.因此,元气愈是充沛脏腑功能就愈旺 盛,身体也就健康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 不足,或久病损伤元气,则脏腑气衰,体弱 多病,所以治疗时注意培补元气.
本品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多因大出 血,吐泻及危重证所致.
现在中国人参〔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XX 东部山区,XX的长白山脉及近地山区和XX的大小 兴安岭一带的林区.由于人们的
无序采挖,野生人参越来越稀少.
中国人参品种极其名称: 中国人参按生态分类: 在林下,山地自然生
长的叫山参.野山参.其中有纯山参, 山参艼 变, 移山参.
林下,人工播种的园参种子, 产生的人参为 充山参.
二马牙参、长脖参、圆膀圆芦、大圆芦、 草芦、竹节芦.
按人参地上茎颜色分:有绿茎,紫茎、 由于光对紫色的影响很小,因而色素的质差 和数差有很强的遗传性,使紫茎参存在了许 多品系.
按人参果颜色分:有红果.黄果之分, 有一 定遗传性.
历史上人参的参字多用參、葠、蓡三字,
中药学课件补益药(二)
4、用于疮疡久溃不敛或阴疽内陷不起
用法用量: 研末服 1-2g
使用注意: 1、小量递增,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 动或动血伤阴。 2、阴虚阳亢、阳热实证忌用
鹿茸:未骨化,密生绒毛的幼角——补力强 鹿角:骨化——药力弱 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止血——烊化 鹿角霜(残渣):温补肾阳,收敛止血
性味归经: 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功 效: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适应症:
为治肝肾不足、腰膝 酸痛、筋骨痿软要药
补肾安胎要药
1、用于肝肾不足证
——善治肾虚腰痛
2、用于肝肾亏虚胎动不安或习惯性堕胎
现代应用:治疗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炒用效佳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性味归经: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 效: 补肝肾,强筋骨 疗伤续折 止血安胎
杜仲:补肾之力较强,补肝肾、强筋骨要药,
不 同
可治阳痿、尿频,为治肾虚腰痛要药。
点
续断:微辛,兼能行血脉,续筋骨,善治跌
打损伤、骨折等证。
补肝肾 暖腰膝 壮阳固精
补肾益肺 纳气平喘 润肠通便
补肾益肺 纳气定喘 助阳益精
补肾益肺 纳气平喘 止血化痰
温肾补精 纳气平喘 益气养血
补肾阳、强筋骨:鹿茸、巴戟天、仙茅、淫羊藿
补骨脂:温补固涩要药,善治命门火衰,且能
不 同
纳气平喘,外用酒浸治白癜风。
点
益智仁:偏于固涩,以固精缩尿见长,且能开
胃摄唾用治脾肾虚寒的口多涎唾。
功效 温肾壮阳 活血散结 消肿止痛
功效 温肾助阳 补益精血 润肠通便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肝、肾、脾经
功 效: 益肾固精 养肝明目
止泻,安胎
中药学课件补益药(一)
使用注意:做好配伍,适当配伍理气健脾 药——补而不滞
药物组成
补气甘枣饴糖蜜,山药扁豆参术芪 参(人、党、太子、西洋参)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 归心、脾、肺经
功 效: 大补元气 益肺补脾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适应症:
为补气救脱的要药 补脾益肺的要药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
2、用于肺气虚证
补中益气 缓急止痛 润肺止咳 用法:烊化冲服
益气健脾 补肾强腰 养心安神 现多作片剂、颗粒
清补:西洋参 太子参
温补:人参 平补:党参
补脾肺:人参、党参、黄芪 补脾:白术、大枣 补心脾:甘草、人参 补肺:西洋参 补肺脾肾:山药 气阴双补:山药、西洋参 缓急止痛:甘草、饴糖、白芍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蜂蜜 固表止汗、利尿:黄芪、白术
2、注意各类药的使用禁忌 补气药: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慎用 补阳药: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慎用 补血补阴药:滋腻碍胃,脾虚湿盛便 溏者慎用
3、注意剂型 蜜丸、膏剂、口服液—便于保存服用
4、注意煎法、炮制 1)文火久煎 2)宜蜜、盐、醋淬等炮制
5、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忌不当补而误补,当 补而补之不当。
性能功用:多甘温或平,主入脾、肺二经 补气生津——脾肺气虚证及气津两伤证
均能补气生津,为清补之品 用于气津两伤证
西洋参:清补力强,且能养阴清火,用于阴虚
不 同
火旺喘咳痰血和热病气阴两伤证。
点
太子参:清补力弱,多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
足证及气虚津伤证。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 效: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尿消肿 托毒生肌
适应症:
补气升阳的要药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证
功 效: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涩精止带
药物组成
补气甘枣饴糖蜜,山药扁豆参术芪 参(人、党、太子、西洋参)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 归心、脾、肺经
功 效: 大补元气 益肺补脾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适应症:
为补气救脱的要药 补脾益肺的要药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
2、用于肺气虚证
补中益气 缓急止痛 润肺止咳 用法:烊化冲服
益气健脾 补肾强腰 养心安神 现多作片剂、颗粒
清补:西洋参 太子参
温补:人参 平补:党参
补脾肺:人参、党参、黄芪 补脾:白术、大枣 补心脾:甘草、人参 补肺:西洋参 补肺脾肾:山药 气阴双补:山药、西洋参 缓急止痛:甘草、饴糖、白芍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蜂蜜 固表止汗、利尿:黄芪、白术
2、注意各类药的使用禁忌 补气药: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慎用 补阳药: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慎用 补血补阴药:滋腻碍胃,脾虚湿盛便 溏者慎用
3、注意剂型 蜜丸、膏剂、口服液—便于保存服用
4、注意煎法、炮制 1)文火久煎 2)宜蜜、盐、醋淬等炮制
5、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忌不当补而误补,当 补而补之不当。
性能功用:多甘温或平,主入脾、肺二经 补气生津——脾肺气虚证及气津两伤证
均能补气生津,为清补之品 用于气津两伤证
西洋参:清补力强,且能养阴清火,用于阴虚
不 同
火旺喘咳痰血和热病气阴两伤证。
点
太子参:清补力弱,多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
足证及气虚津伤证。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 效: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尿消肿 托毒生肌
适应症:
补气升阳的要药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证
功 效: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涩精止带
《中药补益药》课件
《中药补益药》PPT课件
本课程介绍中药的历史与起源,药性和功效,炮制和应用,药材选择,药物 制备,疗效和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和副作用,以及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角 色和发展趋势。
中药的定义和起源
定义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天 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采用一定的制作 方法炮制而成的药剂。
趋势
中药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正有越 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医院开始重视中药的疗效。
中药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仍然有非常广泛的前景,可以帮助更多的病人得到有效 的治疗。
中药的安全性评估和副作用
安全性评估
中药的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需要考虑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安全剂量等多个方面。
副作用
中药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中毒等。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和发展趋势
角色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用于 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症状。
中药的炮制和应用
炮制
中药的炮制包括清洗、晒干、切片、炒制 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和 方法。
应用
中药有不同的用药方式,例如口服、煎汤、 外敷等。不同的用药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 治疗效果。
中药的药材选择和药物制备
药材选择
药材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考虑药材的品质、 来源、功效等多个方面。
药物制备
起源
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 前的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 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中药的分类和药效
1 分类
中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中成药和中药材。中成药是指采用一定的制作方法将如清热解毒、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每种药效都有不同的 适应症和治疗范围。
本课程介绍中药的历史与起源,药性和功效,炮制和应用,药材选择,药物 制备,疗效和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和副作用,以及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角 色和发展趋势。
中药的定义和起源
定义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天 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采用一定的制作 方法炮制而成的药剂。
趋势
中药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正有越 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医院开始重视中药的疗效。
中药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仍然有非常广泛的前景,可以帮助更多的病人得到有效 的治疗。
中药的安全性评估和副作用
安全性评估
中药的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需要考虑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安全剂量等多个方面。
副作用
中药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中毒等。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和发展趋势
角色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可以用于 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症状。
中药的炮制和应用
炮制
中药的炮制包括清洗、晒干、切片、炒制 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和 方法。
应用
中药有不同的用药方式,例如口服、煎汤、 外敷等。不同的用药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 治疗效果。
中药的药材选择和药物制备
药材选择
药材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考虑药材的品质、 来源、功效等多个方面。
药物制备
起源
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 前的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 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中药的分类和药效
1 分类
中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中成药和中药材。中成药是指采用一定的制作方法将如清热解毒、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每种药效都有不同的 适应症和治疗范围。
中药学PPT课件:补益药-3补血补阴
何首乌
何首乌
【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制用: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
生用: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药性特点】 何首乌长于补肝肾、益精血,且微温不燥,补而不腻,实为
滋补之良药,常用治营血不足,血虚萎黄,心悸乏力;肝肾不 足,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早衰病症; 何首乌又兼能收敛涩精,固崩止带,还可用于及肝肾阴亏,遗 精崩漏带下等证。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上述诸证均为补阴药的适应范围。
典型的补阴药,是以寒热分阴阳,“补阴者,补而兼 清”,具有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之功。
掌握: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 熟悉: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枸杞子; 了解:南沙参、黄精、墨旱莲、女贞子
阿胶大补阴血,可用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脉道空虚之心 动悸、脉结代,常与益气温阳之品同用,共奏滋阴养血、温阳 复脉之功。
阿胶味甘质润,入肾滋阴,故可治热邪伤阴,肾水亏心火亢, 虚烦不眠,以及热邪久羁,真阴欲竭,虚风内动,手足搐颤者。
阿胶入肺,滋阴润燥止咳,故又适用于肺虚燥热之干咳少痰 或痰中带血,或燥热伤肺,气逆而喘,干咳无痰,鼻燥咽干; 以及肺肾阴虚,劳嗽咳血。临床肺燥者多选用。
阴虚证主要表现有两类: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 织,出现皮肤、咽喉、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二是阴虚 生内热: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或阴虚阳亢, 头晕目眩。
不同脏腑的阴虚证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如 肺阴虚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痛音哑; 胃阴虚证:咽干口渴,舌绛苔剥及胃中嘈杂不饥,大便燥结; 肝阴虚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耳鸣耳聋,肢麻筋挛; 肾阴虚证:腰膝酸痛,五心烦热,发脱齿摇,盗汗遗精。 心阴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补益药、人参 补益药 中药药理学 教学课件
补益单味药及复方具补益肾精、光盈髓海、培补气血、养心神、安 神定志功效,通过多种形式的调节作用达健脑益智作用人参多糖 能
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CY所致免疫功能低下。
实验证明:
人参、黄芪、党参、 东莨菪碱、樟柳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 均有
何首乌、灵芝、 环已酰亚胺所致记忆巩固障碍 明显
刺五加、枸杞子对 40%乙醇所致记忆再现障碍
使心肌细胞内游离Ca2+↑
② 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促进CA的释放 临床: 心力衰竭—用“参附汤”、“生脉液”、“独参汤”
2、抗心律失常
实验室: ① 用心内电刺激→室性心动过速(狗),人参可提高电刺激阈值。 ② 消除 氯仿 →所致心律失常
Adr
3、抗心肌缺血
党参、黄芪等
↓
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脂质产生。
[机理]
与所含成分-酚羟基类化合物、黄酮类、姜黄素类、木脂类VC、 VE有关。
2、强壮作用
提高体力、脑力工作能力; 减轻疲劳 改善睡眠、食欲、体重↑。
3、与改善多系统功能失常作用相关-综合效应。
补气药
人 参 双子叶植物药五加科植物
人参的根
[功效]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固脱生津 安神增智
一、对CNS功能影响
1、增强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
⑴ 中枢抑制
水浸物 ① 使小鼠自发活动↓ 人参(大剂量) 乙醚提取物 ② 对抗中枢兴奋药
皂苷(Rb类) ③ EEG:中等度,同步化脑电波
⑵ 中枢兴奋
人参(小剂量) 乙醚提取物 ① 使小鼠自发活动↑ 皂苷(Rg类) ② 拮抗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
结果分析:
补益药 概述
[概念]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之不足,调节阴阳之偏亢,提高 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症证候,促进健康恢复的药 物称为补益药。
中医方剂学之补益剂PPT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中药药剂学课件-补益剂PPT课件
臣 山药、莲子肉 益气健脾 白扁豆、薏苡仁 健脾渗湿止泻
佐 砂仁 醒脾和胃,行气化滞 桔梗 宣利肺气,载药上行
使 炒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2020年10月2日
18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本方能益气升阳,调补中焦脾胃, 故名补中益气汤。
2020年10月2日
19
方源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 胃乃伤。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 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2020年10月2日
15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
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 砂仁、桔梗
2020年10月2日
16
功用
第一课件网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挟湿证。饮食不化,胸 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 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脉虚缓。
2020年10月2日
17
方解
君 人参、白术、茯苓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 病、脱虹、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 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振及 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 科之眼险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 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2020年10月2日
26
生脉散《医学启源》
第一课件网
2020年10月2日
27
君 人参五分(15g) 益气生津,大补肺气 臣 麦冬五分(15g)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七粒(10g) 敛肺止汗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升散火郁为
使
2020年10月2日
24
第一课件网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茯苓、 泽泻、黄连、生姜、大枣等名升阳益 胃汤
佐 砂仁 醒脾和胃,行气化滞 桔梗 宣利肺气,载药上行
使 炒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2020年10月2日
18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本方能益气升阳,调补中焦脾胃, 故名补中益气汤。
2020年10月2日
19
方源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 胃乃伤。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 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2020年10月2日
15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
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 砂仁、桔梗
2020年10月2日
16
功用
第一课件网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挟湿证。饮食不化,胸 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 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脉虚缓。
2020年10月2日
17
方解
君 人参、白术、茯苓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 病、脱虹、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 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振及 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 科之眼险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 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2020年10月2日
26
生脉散《医学启源》
第一课件网
2020年10月2日
27
君 人参五分(15g) 益气生津,大补肺气 臣 麦冬五分(15g)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七粒(10g) 敛肺止汗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升散火郁为
使
2020年10月2日
24
第一课件网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茯苓、 泽泻、黄连、生姜、大枣等名升阳益 胃汤
中药学-补益剂-医学精品课件
03
补益剂方剂介绍
四君子汤
总结词
补气健脾,行气化湿,治疗脾胃气虚证。
详细描述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经典方剂。该方具有补气健脾、行 气化湿的作用,对于因脾胃气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四君子汤 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阴补肾,治疗肾阴虚证。
详细描述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 茯苓六味药组成,是中医治疗肾阴虚证的经典方剂。该 方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对于因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六 味地黄丸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改善老年人免疫 功能减退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不同的人对补益剂的反应 不同,应按照个体差异选 择合适的补益剂和使用剂 量。
05
补益剂的未来展望
补益剂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
补益剂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补益剂将更加注重现代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补 益剂的成分、药理和作用机制,提高补益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趋势二
补益剂的个性化。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补益剂将更加个性化,针对不同人群制 定不同的补益方案,提高补益剂的针对性和效果。
前景二
补益剂将更加科学和有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补益剂将更加科学和有效,能 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前景三
补益剂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除了传统的中药补益剂,未来将有更多形式的补益剂出现 ,如营养补充剂、保健食品等,同时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补益方 案。
《中药学-补益剂-医学精品课件 》
xx年xx月xx日
中药学方剂学ppt5.补益剂2课件
配伍特点:
•重用滋阴,轻用温阳,以少火生气; •补中寓泻,使滋而不腻,补不助邪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辨证要点:
腰痛脚软,少腹拘急,下半身冷, 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 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燥热伤津者,不宜用 •肾阳虚而小便正常者,属纯虚无邪,不宜用
各论
补益剂
(八)
一贯煎
(《柳州医话》)
[生地、当归、麦冬、北沙参、 枸杞子、川楝子]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主治:
阴虚肝郁证
肝肾阴血虚;肝气不舒,气郁化火
功用:
滋阴疏肝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方解:
生地(君),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臣)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川楝子(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苦寒?少量)
功用: 温补肾阳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方解:
•桂枝、附子量少——温补肾阳 少
通阳化气 火
•干地黄、山茱萸、山药量多
生
——滋肾养阴 气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
丹皮——制桂枝、附子温热之性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组成特点:
生地、山茱萸、山药、 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 用量比例为8:4:4:3:3:3:1:1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辨证要点:
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舌红少津,脉虚弦
使用注意:
有停痰积饮而舌白腻脉沉弦者,不宜用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一贯煎与逍遥散
均可治疗胁痛, 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重用滋阴,轻用温阳,以少火生气; •补中寓泻,使滋而不腻,补不助邪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辨证要点:
腰痛脚软,少腹拘急,下半身冷, 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 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燥热伤津者,不宜用 •肾阳虚而小便正常者,属纯虚无邪,不宜用
各论
补益剂
(八)
一贯煎
(《柳州医话》)
[生地、当归、麦冬、北沙参、 枸杞子、川楝子]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主治:
阴虚肝郁证
肝肾阴血虚;肝气不舒,气郁化火
功用:
滋阴疏肝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方解:
生地(君),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臣)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川楝子(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苦寒?少量)
功用: 温补肾阳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方解:
•桂枝、附子量少——温补肾阳 少
通阳化气 火
•干地黄、山茱萸、山药量多
生
——滋肾养阴 气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
丹皮——制桂枝、附子温热之性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组成特点:
生地、山茱萸、山药、 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 用量比例为8:4:4:3:3:3:1:1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辨证要点:
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舌红少津,脉虚弦
使用注意:
有停痰积饮而舌白腻脉沉弦者,不宜用
补
补阴·一贯煎
益
剂
?一贯煎与逍遥散
均可治疗胁痛, 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