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_沈金箴
日本东京都市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42 February 2018
开发建设
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 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阶段。都市圈中心 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 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 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三)成熟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东京都市圈发展趋于成熟。 在此阶段,综合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是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重点。20 世纪 80 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东京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产业结构显现出 “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生产要素与资源高效配置。 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进入了协调 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 构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走向均衡。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 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多圈层”结构。 总体来说,东京都市圈在日本政府的主动引导和优化 重构下,以“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模式,将早期的“一 极单核”空间结构转变为当前的“多核多圈层”区域格局, 不同城市既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错 位发展的分工格局,相互间也通过发达的交通体系保持了 紧密联系。这种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过度集 聚的东京都核心区功能,还通过发展周边城市,实现了整 个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目标。
世界城市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对北京的启示
心 。2世 纪之后 ,随 着文化 经济 的崛起 和人 们对 消 费在 城 市经 济 中的 重要 性 的再认 识 , 1 世界 城 市有 了新 的 内涵 ,正在 从 单纯 的经 济 中心 ,转 变为集聚 科技 、文化 、娱 乐、教 育 和 医疗等 多种 高端 才人 的 中心 。北京建设 世界 城 市不仅 仅是 发展 金 融业和 总部 经济 ,而
REG{ ONAL DEVELOPMENT
世 界 城 市 内涵 的历 史 演 变 及 对 北 京 的启 示
◎ 赵继 敏
摘
要 :随着 时代 的 变 迁 ,经 济社 会 的发 展 ,世 界 城 市 的概 念 和评 价 标 准有 所 变
化 。早期 世界 城 市是指 世界 的政 治 、商业和 文化 中心 。2 世 纪6 年 代 以后 ,随 着跨 国公 0 0 司 的崛起 和 新 国际 劳动分 工 的确 立 ,世 界 城 市是 指 跨 国公 司总部 聚 集地 和 全球 金 融 中
( )2 二 0世 纪 8 ~ 0年代 09 大学 以地 理 学 者泰 勒 ( a lr T yo )为 核 心组 成 的全 球 化 与世界 级 城市 研究 小 组 ( l— Go
b lz t n a o l te t d o n a iai nd W rd Ciis S u y Gr up a d o
纽 约 、东京 、伦 敦 等 国际 大都 市 ,通 之 后 ,很 长 一段 时间 ,这一 概 念 没 有 引起
o 0~ 0 过 汇 聚全 球 的 各 种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资 学 术 界 的广 泛关 注 。直 N2 世 纪 6 7 年
源 ,取得 了领导者的地位 , 被称为具备全 代 ,跨 国公 司得 到迅 猛 发 展 ,经 济全 球 化
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
2010年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项目主持人:丁旭辰项目指导老师:祝尔娟教授2011-9-5目录1 前言 (4)2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5)2.1都市圈的涵义与界定 (5)2.1.1概念的提出 (5)2.1.2都市圈的界定 (5)2.2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要素 (7)2.3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7)2.4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 (8)3东京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历程 (10)3.1东京大都市圈形成条件 (10)3.1.1东京大都市圈基本情况 (10)3.1.2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要素 (11)3.1.3东京大都市圈形成条件的启示 (12)3.2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3)3.2.1东京大都市圈的形成 (13)3.2.2东京大都市圈的壮大 (16)3.2.3东京大都市圈的成熟 (24)4 东京大都市圈发展历程的启示 (32)4.1 政府科学指导,发展规划因势而变 (32)4.2 东京都市圈职能分工各具特色 (33)4.3 发挥中心城市的中枢作用 (33)4.4 土地利用率高,可持续性强 (33)4.5 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 (34)5 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34)5.1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 (34)5.1.1时代背景及发展条件 (34)5.1.2发展特征 (35)5.1.3阶段判断 (36)5.1.4主要问题 (36)5.2对策建议 (38)参考文献 (43)课题组成员名单 (44)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启示内容摘要:在对国内外都市圈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都市圈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从分析发展要素、产业分工以及人口分布三个方面入手,重点研究东京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阶段、模式与路径,力图从个例分析中提升出世界城市与所在都市圈共生互动的一般规律,为推进京津冀首都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京津冀世界城市1 前言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必要的实现途径。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2014年6月23-27日,课题组在国土交通省都市局就有关日本都市圈发展经验与教训问题共同召开了座谈会,并实地考察了东京都市圈港北新城、柏叶新城和东京车站再开发项目,现将有关情况结合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日本城镇化发展阶段:起步期、加速期、成熟期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之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20-1950年),城市人口占比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50年的37%。
期间经历了二战,1940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37%。
第二阶段为加速阶段(1950-1977年),1950-1977年日本城镇化率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镇化进程,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地区间差距不断拉大。
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1977年至今),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镇化进程日趋成熟,人口仍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二、东京都市圈基本情况关于东京都市圈,因行政区划统计口径的不同,划分有所不同。
我们采用“一都三县”的划分方法,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大致是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30-50公里的范围。
2010年,都市圈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人口约35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8%;GDP占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
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东京都市圈内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4个,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5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20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93个。
从人口空间分布看,东京都市圈大致可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
核心区面积为621平方公里,人口为895万人,人口密度14412人/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人口为420万人;远郊区为11372平方公里,人口为2246万人。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1、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背景东京的都心(市中心)是指位于东京市区中央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的中央商务地区,聚集了国会.国家各部.许多大使馆和主要大企业的总部。
都心的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中大部分被毁坏。
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心的商务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很快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
与此同时.都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出现了城市功能的单中心高度聚集、通勤长时间化等大城市问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都心内商务办公用房出现短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都心的聚集,要向外分散实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的城市构造。
因此东京都提出了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
经过近30年的建设都心的商务功能聚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东京已形成了包括七个副都心和多摩地区五个核都市的多心型城市结构。
七个副都心是池袋、新宿、涉谷、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它们基本上位于山手线(环线)与各个铁路放射线的交汇处,充分利用了交通枢纽对于商务及人流的聚集效应.其中最具成效的是新宿和临海两个具有强大商务中心区功能的副都心:多摩地区的五个核都市是八王子、立川.青梅、町田和多摩新城.它们分别位于西部地区进入东京市区的交通枢纽处。
2、副都心的主要功能东京的副中心是具有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在满足商务活动的同时.还具有商业、文化、娱乐、居住等其它功能。
新宿副都心开发历时25年.形成了以新宿车站大楼和车站以东地区为商业娱乐中心、车站以西为行政办公及商务办公中心的集商务、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整布局。
由于东京都政府从都心迁到了西额宿,使得新宿成为东京最大的副中心。
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其建设也在向西扩展.东京新国立剧场及其周边的改造.标志着新宿副都心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始。
临海副都心规划吸取了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东京湾未来发展规划设想。
文化的世界城市:北京的优先路径
文化的世界城市:北京的优先路径
沈金箴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10()4
【摘要】世界城市本质上是指一种世界城市地位,即那种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城市地位,而这种地位是由世界城市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大城市的功能所决定的。
这种重大世界影响既有经济的,也有文化和政治的,随着世界城市评价体系的日趋完善,在世界城市分类体系中,日益重视城市的文化和政治功能。
【总页数】3页(P40-42)
【关键词】世界城市;文化;路径;北京;城市地位;城市本质;评价体系;分类体系
【作者】沈金箴
【作者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规委办);维也纳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世界城市与市民素质——论市民文化素质是建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根基 [J], 贾京生
2.构建首都城市的"文明价值"——刍议北京"世界城市"路径与参照系 [J], 沈望舒
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路径-巴黎经验的启示 [J], 陈可石;王龙;邓婷婷
4.“文化软实力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第四次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J],
5.瞄准世界城市目标探讨北京建设路径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论坛成功举办[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京发展历程
东京发展历程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市之一。
在东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东京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这个地区是一个小渔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16世纪,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然后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被定为全国的首都。
这标志着东京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东京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建和重建,许多必要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建设,如铁路、道路和政府建筑。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东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繁荣。
这个时期,东京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投资。
然而,这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整治。
战后,东京在美国占领军的帮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东京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继续扩大,同时也发展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如科技和创意产业。
这些发展使得东京成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地铁和高速公路、推进环保措施等。
除了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东京还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发展。
东京拥有许多世界级的博物馆、艺术机构和音乐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活动。
此外,东京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节庆活动,如樱花节和神踊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总之,东京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东京将继续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同时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合作,东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_沈金箴
文章编号:1000-8462(2003)04-0571-06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①沈 金 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中国北京 100871)摘 要:从分析东京由一小城堡历经国家政治中心、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到最终演变为现在的世界城市的过程入手,认为东京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有四个特点:以创新为源泉的雄厚综合经济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基础,国家信息中心的角色是东京形成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关键,以国家战略要求为发展主旨是东京得以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再塑全球竞争力是东京保持其世界城市地位的主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北京在这四个方面所存在的优劣势,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北京发展世界城市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世界城市;东京;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
为许多学者公认的与伦敦、纽约并列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之一。
从江户到东京,东京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小城堡向现代资本主义大都市的转变过程,也经历了从一国政治首都向全国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
北京,从一边防重镇到封建社会的传统国都再到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从单纯的政治中心到中国第二大经济中心,如今又向世界城市迈进。
北京在经历着与东京类似的历史轨迹,因此研究东京世界城市演变过程对走向世界城市的北京有着极有意义的借鉴作用。
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是指以首都圈为依托的东京都(Tokyo Metr opolis)。
1 东京世界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为亚洲的世界城市,东京有着不同于纽约和伦敦的发展轨迹。
它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之后,首先作为亚洲快速现代化的帝国主义政府的首都,然后才发展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第一个非西方的重要节点[1]。
1.1 从江户到东京———国家政治中心时代东京历史上属“武藏国”,原为一荒凉小渔村。
大约12世纪初,当地的豪族江户四郎在这里建“居馆”,称之为“江户村”。
1457年,武士太田道灌在此建江户城,开始了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摘要:通过新城建设向多中心城市结构转型是世界城市空间拓展的共同选择,对其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了伦敦、巴黎和东京三个世界城市新城和多中心发展历程,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新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新城启示伦敦、巴黎和东京位居顶级世界城市之列,其城市空间普遍为多中心结构,各中心之间通过高效的交通系统相连接,从而形成的分散分布又相对集聚的网络空间结构。
新城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能量,集聚一定量的经济活动,承担某种或几种突出的城市功能。
本文通过对伦敦、巴黎和东京新城建设促进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变化的经验研究,对新城在世界城市建设中承担的职能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 世界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型的背景近三十年世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符合城市自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于集聚经济原理的单中心城市曾是主要的城市形态。
对大城市而言,该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的设施条件和服务条件具有相当的集聚效应,大量的人口、工商业、服务业不断向这一中心集中,达到一定规模后,造成了通勤长距离化,由此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成本的提高,如城市交通堵塞、地价上升、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产生集聚不经济。
“单中心”集中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传统的外延型空间拓展模式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实现“分散基础上的有机集中”,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组合。
它最初是在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后来发展为建设新城新区,从而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最终形成具有与中心区优势互补和相互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模式。
2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与多中心发展的历程与经验2.1 伦敦伦敦地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伦敦城,由一个自治性机构管辖,包括了伦敦旧城东部地区,日常的就业人口35万;二是大伦敦市,由大伦敦市政府管辖,约1580平方公里,2000年的居民人口700万;三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包括了三个区域管治组织,人口约1700万。
东方古都的力北京与东京
东方古都的力北京与东京东方古都的力量——北京与东京东方古都的力量一直以来都是令人敬畏的,它体现了千百年来东方文明的辉煌与智慧。
在东方,有着两座古都,一个是中国的北京,一个是日本的东京。
它们分别承载着两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东方古都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北京与东京的共同之处和个别之特色,展现东方古都的力量。
一、历史底蕴北京和东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东方文明的精髓。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元朝至明、清两朝,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凝聚了中国历代君王的智慧和建筑工艺,著名的天安门、故宫和颐和园等都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象征。
东京则是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上野公园、东京塔和淺草寺等地标建筑都见证了日本的发展与历史变迁。
二、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丰富多彩的,北京和东京作为两国的古都,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和东京的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京都公演的京剧和歌舞伎师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名著也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三、建筑风格北京和东京的建筑风格都是东方古都的典范。
在北京,古代皇家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规模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故宫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
相比之下,东京的建筑更加现代化,拥有许多现代摩天大楼和现代建筑设计。
东京塔作为日本的地标建筑,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元素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东京的时尚与奢华。
四、城市发展作为两个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和东京都在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持续发展壮大,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
城市规划与现代化建设使得北京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京则是日本的经济中心,发达的商业和金融业使得东京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
日本城市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日本城市建设的借鉴与启示•编辑词条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管理观念与方法,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实施大交通、大环保、大旅游、新都心战略,构筑面向21世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其经验做法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研究21世纪城市建设的标准、发展的机制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一、精心规划,实施新都心战略,拉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
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这个都市圈由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构成,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位于东京港的临海副都心经过20年的不断建设,目前已填海造地442公顷,城市建设目标是配备最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工作与生活相均衡的21世纪的新型城市,并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与环境的共存,与世界的交流及对未来的贡献。
计划至2020年形成4.2万人居住、7万人在此工作的充满魅力的繁华新市区。
目前临海副都心已初具规模和特色。
一是通过建设舒适而优质的住宅区,形成清水与绿树相连的优美的城市景观,推进与环境共存的城市建设,形成舒适而悠闲的生活型、生态化城市。
临海副都心已建成8个大型公园和三个广场,所有设施都充分体现了旅游服务的功能。
二是不断完善副都心的商务功能及其他功能,建成了大型国际会展中心,集中信息、通信、多媒体等新的国际城市型产业和研究功能,形成知识信息开发基地,面向世界,建成充满活力、交流频繁、未来型信息的模范城市,创造繁华市区和新型文化。
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
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其繁荣和现代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城市,东京也在不断努力实现城市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并介绍其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一、城市规划东京作为一个发达的城市,其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提供适宜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在东京,城市规划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京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的发展。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东京不断建设新的地铁线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此外,东京还推广自行车出行,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市民骑自行车代替机动车出行,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其次,东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师们通过创建公园和绿地,增加自然景观和绿化面积,为居民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此外,一些老旧建筑也在被重新设计和改造,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设施。
最后,东京通过开发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
例如,在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东京一直是全球的创新中心之一。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增长,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二、环境保护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城市,东京一度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然而,东京通过积极采取措施,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
首先,东京引入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
这些法规不仅限制了工业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还鼓励居民使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和能源。
其次,东京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电,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东京注重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
居民被鼓励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以便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和资源回收。
通过这些努力,东京成功降低了垃圾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日本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 引言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调整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能级、质量和承载力,在土地利用上控制增量和盘活存量成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随着旧城区内建筑老化、道路狭窄、配套落后、环境脏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新需求旺盛,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如何务实和高质量地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放眼全球,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发达城市都在最大限度地推进城市更新,其中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典范。
2 东京城市发展与更新的特点21世纪初,日本开始在国家层面推进城市更新政策,试图通过城市更新刺激经济复苏、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作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中心——东京,其城市更新的实践非常成功,在215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吸引了约1350万人口,已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虽然日本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但东京的人口仍在增长。
究其原因,就在于东京是一座持续更新的城市,城市结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一直处于更新建设之中,面貌日新月异,使得东京能够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2.1 依托轨道交通,发展城市节点轨道交通的发展始终引领着东京城市结构的更新。
东京中心城区的JR山手线是一个闭环轨道交通,它串连起代表城市中心的东京站、若干副都心和城市重要节点,而且山手线上的大多数站点都是汇集多条轨道交通的枢纽站。
20世纪60至9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东京都市圈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但20世日本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肖锦成 马志宇 郭丽丽摘要:我国正在面临与日本同样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问题,但是日本城市更新工作起步较早,其特大城市东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做法。
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东京通过持续的城市更新,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功能欠缺、土地管理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大城市病”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和国情对比,总结出东京城市发展和更新的特点,分析其面临的问题,重点介绍东京城市更新的具体做法、经验和两种典型模式,希望能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东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东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经验对北京的启示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经历过由环境污染到生态治理的过程。
“二战”后,东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工业发展和能源高强度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公害病事件接连不断,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到乡村皆受到污染侵害。
东京各级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建立综合型、跨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技术创新手段治理环境污染,以严格制度、综合管理、强力执行和有效监督,助推东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
东京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一由被动防治到低碳社会:东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阶段东京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城市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所推动的。
东京随着钢铁、汽车、煤炭、电力等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东京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制约市民的生活与生产空间。
随后东京由被动向主动、由防止到治理、由单一环境保护到经济发展并重、由可持续发展优先到低碳社会的全面转变,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1]。
(一)公害频发与防治控制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京工业发展迅速,钢铁、汽车、煤炭等产业进入高增长、高排放阶段,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日趋增长。
20世纪50年代初,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等四大核心工业带受到大气环境、水体、土壤、城市噪声等城市病问题的困扰。
20世纪60年代,东京产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现象,引发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经济损失与日俱增,市民抱怨很多,引发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建设问题的反思和高度重视。
早在1949年,东京出台《东京都工厂公害防止条例》,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的申报手续,对污染型工厂出台责令改造升级等政策措施。
20世纪60年代,日本先后出台了《煤烟排放控制有关法律》《公害对策基本法》等,为东京加强对环境公害问题的处理、防止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同时,东京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的需要,于20世纪60年代末制定了《东京都公害控制条例》,加强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东京城市建设史简述
历史沿革
20世纪以后
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与二 战末期美军战机群的密集轰炸,虽 然使得东京都心部两度受到毁灭性 的破坏,但随后却也都迅速进行重 建工作,到了1960年代更进入城 市的高速发展期。1964年,奥林 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办,也是亚洲 城市首次举办。为了迎接奥运的到 来,除了体育场馆等奥运所需设施 外,其他多项重大公共建设(像是 首都高速道路)也同时展开兴建, 整个城市进入大兴土木的阶段。自 此以后,东京正式跻身国际代表性 都市的行列。进入1990年代之后, 随着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 长期不景气,但临海副都心的大规 模开发,新宿副都心随着都厅移转 而进一步发展,交通系统的持续整 备,以及多项都市更新与大型复合 地带改造计划的执行,使得东京的 发展脚步依旧不断前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发展主要是指都市圈内城市的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的完 善,外部扩张主要是指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日趋扩大和通联网 络的日益发达。
伴随着高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东京 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进 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都市圈中心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 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 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 面的扩张期阶段
历史沿革
19世纪后半期 明治维新
随着“大政奉还”以及戊辰战争 末期,江户不流血开城后幕府体 制的瓦解,日本社会进入了明治 维新时期,开始积极吸收并引进 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建设自己的 现代化民族国家。在这段期间, 皇室从京都迁至江户,并改称江 户为东京,自此东京成为新的日 本首都;江户城成为国家象征-天 皇的居住地,并相继改名为东京 城、宫城与皇居;依君主立宪制度 创建的国会亦于东京开始运作。 在明治政府实行现代化政策下, 城市也开始出现西化后的面貌 (特别是建筑);1872年,日本首条 铁路落成于东京与横滨之间,成 为交通上的新创举。从此,东京 逐渐朝向现代化以与国际都市化 发展的方向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3)04-0571-06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①沈 金 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中国北京 100871)摘 要:从分析东京由一小城堡历经国家政治中心、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到最终演变为现在的世界城市的过程入手,认为东京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有四个特点:以创新为源泉的雄厚综合经济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基础,国家信息中心的角色是东京形成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关键,以国家战略要求为发展主旨是东京得以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再塑全球竞争力是东京保持其世界城市地位的主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北京在这四个方面所存在的优劣势,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北京发展世界城市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世界城市;东京;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
为许多学者公认的与伦敦、纽约并列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之一。
从江户到东京,东京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小城堡向现代资本主义大都市的转变过程,也经历了从一国政治首都向全国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
北京,从一边防重镇到封建社会的传统国都再到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从单纯的政治中心到中国第二大经济中心,如今又向世界城市迈进。
北京在经历着与东京类似的历史轨迹,因此研究东京世界城市演变过程对走向世界城市的北京有着极有意义的借鉴作用。
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是指以首都圈为依托的东京都(Tokyo Metr opolis)。
1 东京世界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为亚洲的世界城市,东京有着不同于纽约和伦敦的发展轨迹。
它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之后,首先作为亚洲快速现代化的帝国主义政府的首都,然后才发展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第一个非西方的重要节点[1]。
1.1 从江户到东京———国家政治中心时代东京历史上属“武藏国”,原为一荒凉小渔村。
大约12世纪初,当地的豪族江户四郎在这里建“居馆”,称之为“江户村”。
1457年,武士太田道灌在此建江户城,开始了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由于江户面江临海,背依日本最大的关东平原,腹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建城后,逐步成为武藏国的政治和贸易中心。
1590年,统领关东八州的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移驻江户,在此设立幕府,于1640年建成“天下第一城”———江户城。
19世纪初,江户人口已达100万人左右,不仅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当时的日本朝廷虽设在京都,但统治实权掌握在将军和武士手中,所以江户是事实上的政治中心。
1868年明治维新结束了幕府统治,鉴于江户在全国的重要地位,遂迁都江户,改称东京,与西京即京都相对称。
从此,东京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这一时期东京的主要角色是国家政治中心。
1.2 明治维新后的发展———国家经济中心功能形成时代明治维新后,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日本现代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但日本对外开放之初,也就是明治维新后最初的20年,东京只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工业生产额低于爱知、大阪两地。
以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使东京的经济地位逐步上升。
日本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伴随着产业革命中资本、人口以及以四大财阀为首的企业中央管理功能向东京集中,东京由单纯的政治性城市逐渐转向兼有政治、经济中心功能的城市。
政治、经济双重中心功能的聚集为东京日后成为世界城市并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大城市圈奠定了基础。
但这时期东京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并不稳固。
表现为与大阪的相互竞争中。
1923年东京地震对东京造成巨大损失,全国经济中心移至大阪,并一度超越东京。
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作为首都,东京再次获得高速发展,人口猛增,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东京带来了比地震更为沉重的打击。
在美军军事管第23卷第4期2003年7月 经 济 地 理ECONOMIC GE OGRAPHY Vol.23,No.4Jul.,2003①收稿日期:2003-03-15;修回日期:2003-05-07基金项目:2002年度CALBEE日本研究基金资助。
制下,东京人口锐减,经济也一片萧条。
1.3 二战后的发展———国家经济中心功能强化时代二战后,东京国家经济中心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强化。
而大阪经济不振,关东和关西相持的局面从此打破。
原因有三:一是东京的工商企业自明治以来有官商结合的特点,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有利于东京,二是东京横滨一带由于面向太平洋,在与日本经济联系主导方向———美国的经济来往中占据了地理上优势,三是在京滨工业地带、京叶工业地带集中了日本一大批最大的工矿企业,其生产能力也一直领先于关西。
这些都决定了以东京为核心的东京圈在二战后恢复成为日本的经济中心,并得到强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在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日本经济开始腾飞。
1960到1986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3%上升到11.8%。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开始超过美国。
由于日本产品具有节能、环保和生产自动化等优势,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这为日本赢得了巨大的贸易盈余,金融储备因此大量增加,从而提升了东京在国际金融和相关事务中的地位。
全国工业化过程的积累为东京发展为世界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1.4 《广场协议》后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心时代1985年的《广场协议》①(Plaza-Agreement)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FDI)。
在此协议下,日元升值,美元遭贬,促使日本向亚洲国家的投资加快,以寻求更低生产成本。
过去东京是日本全国的经济中心,而随着日本FDI由日本流向其他国家,包括亚洲和欧美等国,日本经济也就发展成为一个跨国体系,而东京就是这个体系的中心,它的角色因此而转变成为整个亚洲经济体系乃至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管理中心。
许多日本企业把生产全球化的同时,将总部留在了日本的中心城市,尤其是东京。
中心管理功能(Central Managerial Functions,简称CMF)也就成为东京的主要职能之一。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公司的总部选择了东京,但东京作为亚洲、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则进一步升华了东京CMF的发展。
跨国金融资本的流动更是促进了东京CMF的发展,巩固并加强了东京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控制地位。
2 东京世界城市的发展演变特点2.1 以创新为源泉的雄厚综合经济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基础在日本经济成长为世界三大经济实体之一的背景下,东京经济综合发展,首都经济特点突出。
与纽约、伦敦不同的是,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东京仍是日本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京一直是日本最大工业中心,此后因工业外迁,其工业地位在国家经济中有所下降,但仍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
1987年东京的工厂数量、工业销售额分别占全国的12%和7.3%,仅次于爱知县、神奈川县和大阪府,居全国第四位[2]。
东京的工业结构体现了为中枢管理功能服务的首都特色。
印刷出版业和技术密集型的电机、通信机械、精密机械和运输机械为主导部门,尤其是印刷出版业,销售额占全国的一半。
东京第三产业极为发达,是国际和日本的金融、管理中心,日本最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
东京的商业(尤其是批发业)、金融保险业十分发达,其重要地位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此后,二者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不变。
而服务业比重则从1975年的16.1%上升到1992年的25.6%,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大的一个部门,其中很大一部分需求来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各种公司总部。
服务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推动东京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创新是东京产业发展的源泉。
自1960年代以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东京制造业纷纷外迁到国外或横滨一带,因此曾有人预言制造业将在东京消失。
但事实恰好相反,东京的主导工业部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日元升值、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顾客的严格要求,它们规模不大,曾经是政府的搬迁对象,但却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全国制造业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如以大田区为中心的东京南部的产业综合体已成为日本机械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核心。
并出现了工业与居住良好共存的工业居住综合体,形成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最终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没有创新就没有东京制造业今天这样的生命力。
创新也是东京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源泉。
众多总部在东京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大量的低级产业、资金和外围技术,经济活动分散化导致管理的复杂化。
因此跨国公司为了实施全球生产、资本的有效控制,就要求服务业不断创新,生产新的服务种类和新的金融衍生品,以满足控制不断延伸和拓宽的全球产业链的需要。
2.2 国家信息中心的角色是东京形成世界城市核心572经 济 地 理 23卷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发生信息技术革命,美国利率上升,美元急剧升值,日元相对贬值,导致日本对美贸易大量盈余,日美贸易摩擦日益激化,1985年9月22日,美日法德英等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云集纽约广场旅馆,签下“广场协议”,以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
日元升值成功地削弱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导致1986年秋季日本经济的短暂衰退。
功能的关键东京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中心,来自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信息是主导东京世界城市核心功能形成的关键因素。
根据Junjir o Takahashi和Noriyuki Sugiura(1996)的分析,东京的功能具体表现在7个方面:政府功能、商务和金融/管理功能、流通和运输功能、制造业和R&D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和研究功能、媒体功能[3]。
这些功能有一个显著共同点,即都与东京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信息中心的角色密切相关。
作为首都,东京具有关键性的中央政府功能———立法、行政、司法,以及代表国家间重要交往的外国驻日外交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东京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能犹如一巨大的磁场强烈地吸引着各种中心控制功能聚集于东京,如中央政府将所征收的超过全国2/3的公共税收的相当部分用于财政开支,而且东京政府将开支掉所有税收(包括公共、地方税收)的2/3,巨大而复杂的资金流(某种意义也是一种信息流)不可避免地吸引了各种管理功能集中于东京,同时中央政府的政策信息源作用和拥有的审批权也促进了各种政府办公功能和大公司总部集中于东京。
东京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金融、银行、保险、物流、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生产者服务业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东京集中了全国17%的高等院校、短期大学和27%的大学生,东京还拥有占全国1/ 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的。
由于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机构的聚集与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如政策的制定和咨询)、新产品的研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强烈的促进作用,所以虽然日本政府曾试图将东京的高校分散到城市之外,但最终发现人为的分散仍抵挡不住东京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与首都活动和产品研发关系密切的科学、工程研究部门。